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透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透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透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透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透析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更新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有效教学

有人将课堂教学有效性形容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经营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创设回归学生生活、激荡学生情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能真切地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从而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结合实践体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措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导自主学习,构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因此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得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少年时期,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许多学生在小学时期学习很顺利,而到了初中,却似乎变得愚笨,没有才能,对知识漠不关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他却被解除了思考任务。教师想出各种巧妙方法,都

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出现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负担,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

美国著名教育学教授里欧?巴士卡里雅对此有一个生动比喻:“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肯于把自己当做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筑造他们自己的桥梁。”教的使命和价值就在于造就学,成全学,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向学的转化过程。因此,要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体系。

二、重视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由老师出,学生只是被动作答,处于被支配地位。这样的结果是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汗流满面,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兴趣不高。新课改以来,也提出讨论式教学,但大多流于形式,走过场。表现为给予的讨论时间不足或者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怕影响教学进度和课堂秩序,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厌学情绪普遍存在。

教学的真正技巧并不是使学习与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而是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必须对学生提出这样的智力任务,让他使足力气,运用已有知识去认识未

知的东西,使他取得成绩,同时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验不到克服困难的欢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过程必定是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曾在报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小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翅膀练壮了,再破茧而出,而后才能飞起来,省去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适得其反。教师应鼓励学生,放手学生,对让学生对未知进行思考探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密切联系现实,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人的生活谈人的教育,等于把人抽象简单化,换言之,即把人不当人。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汤中,你在享用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力。思品课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觉悟,教师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

活动中。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重要源泉。联系生活既可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又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联系生活使思品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更是学生践行的指南。教师只有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

总之,在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问题上,值得探究的方面还有很多,只有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思考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走出有效教学的误区,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初中思品教学随笔-5页word资料

初中思品教学随笔 走进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堂,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意味声长的人生启迪,让人耳目一新。然而无论形式多么新颖,课堂多么活跃,仍然没能摆脱为考试而教学的束缚,课程的育人目的常被功利性目的所取代。如何让思品课堂回到原点,实现课程标准中“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的核心理念,才是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施以真挚情感演绎课堂真实 在思品课上,学生们总是言不由衷地表达着正确但并非真实的想法,他们不愿说出真实感受,师生间无法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 教学“男生?女生”这一课时,展示了这样一个案例:小明收到了班上一个女生要求跟他交往的纸条,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处理?(学生讨论)生1:告诉老师,请老师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生2:告诉家长,寻求家长的帮助;生3:自己跟这个女孩子好好谈谈,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生4:置之不理;生5:告诉好朋友,让同学帮忙。…… 师:同学们的做法都不错!老师相信你们的建议会帮助小明走出困惑。课后反思,认为这是一堂很不成功的课。看看孩子们的回答多么公式化,他们回答的是教师想要的正确答案、标准答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当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时,又有几个孩子告诉老师、父母,寻求我们的帮助呢?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异性充满好奇,有些甚至很期待这样的情感。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无法使学生袒露自己的心声,在课堂上只讲正确的话,不讲真话。当标准答案成为教学常态,德育课堂还有多少价值可言?如果学

生的道德认知得不到情感认同,也难以内化成内在精神力量,更难以自觉地物化为一种道德行为。 “德育无痕”是思品教育的至高境界,要真正让学生敞开心扉,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教师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情景,选用真实材料,以自己的真诚智慧地引导、激发学生的真情,实现情感上的升华;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以此作为增强学生情感的推动力。 二、把握对话深度演绎课堂魅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重要生活过程,教师不是演员,也不是“教育工厂”的流水线生产员;学生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也不是等待统一切割的“教育产品”,而是一个个有思想的精灵。让学生理性思考、自由表达,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追求。 教学“珍惜无价的自尊”时,教师作了这样的引导:师:我们说要尊重他人,是否所有的“他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呢?学生反应:沉默!(显然,学生对提问产生疑虑、分歧)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讨论,并要求学生诚实地对待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由于存在道德判断上的难度,学生开始认真讨论起来。生1:我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们尊敬,譬如罪犯、恶人,他们做了坏事,不值得我们尊敬。生2:我赞成他的看法,对于罪犯、恶人我们应该鄙视,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构成了危害。生3:我觉得对犯人也应该区别对待。有过失犯罪也有故意犯罪,对于过失犯罪者,也许他本身并不想犯罪,值得我们宽恕,而对故意犯罪者则不然。生4:那还要看他的认罪态度如何,认罪态度好的,也值

思想品德中的典型事例的活动主题都有哪些word版

思想品德中的典型事例的活动主题都有哪些_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举例-精品文档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举例思想品德课是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思想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使理论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达到提升学生思想境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举出一些例子,架起一座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而,教师所举的事例也不能随心所欲,托口而出,“捡到篮里就是菜”。教师所举的事例要恰到好处,并非易事,必须精心选择,巧妙设计,合理安排。 一、所举事例要健康向上,真实准确,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思想品德课是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所举事例要力求高雅文明,切忌低级庸俗。要健康向上,催人奋进,激发人的斗志,鼓舞人的精神。要从正面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生活方式,过有意义的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思想受到教育,情感得到升华,心理健康,道德高尚,知法守法,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高度负责,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拼搏的精神。如果教师信口开河,不加筛选地举例,这样的事例虽然有可能说明一定问题,但是,同时也把一些低级的、庸俗的、糟粕的东西传递给了学生,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害而无益的。 举例是为了活化教学内容,为学生理解观点和原理提供佐

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所举事例的时间、地点、情节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客观真实,有根有据,用词准确,表达完整。 特别是使用数据作为例子时,数据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要有科学性。 不能含糊其辞,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更不能胡编乱造,否则无说服力。 有的教师为了能引起学生注意,故意把事实夸大,学生一听就知道教师在“作假”、“吹牛”。 那种华而不实,活泼有余而真实不够的例子定会使学生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可信度。 二、所举事例要生动新颖,典型恰当,富有趣味性和针对性所举事例如果是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教师讲得生动、具体、形象,往往就能拨动学生心弦,唤起学生的思考。有的事例虽然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和开创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的新意来,仍不失生动和新颖,仍富有趣味,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本地区的热点新闻等,这些生动新颖的事例定会使学生趣味横生,“食欲大增”。真实、新颖、生动、有趣的事例摆脱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幡然醒悟,激起无穷的思考,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之后,那就不再是要我学,而是我想学,我要学了,从而产生强大的动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及0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及案例 教材简析 本框题“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框题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共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的意志品质”。在初中阶段,无论是调节情绪,把握学习节奏,还是拒绝身边的诱惑、自尊自立等,都要求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其他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高,生活习惯的养成与保持就失去了基础和动力。第二个问题是“磨砺意志,学会坚强”。教材从学生成长经历中的意志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意志品质,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有无坚强意志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认识和发展自己意志品质的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所具有的意志品质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材料讲应如何磨砺意志,学会坚强。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很不成熟,表现在意志方面也是如此。他们缺乏耐力,行动盲目,易受暗示,犹豫不决,组织纪律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都是他们意志薄弱的表现。这些表现会使他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受到极大的干扰,妨碍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甚至会违反校规校纪或国家的法律。因此,对初中生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是健全其心理、完善其人格的重要方面。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学习,理解一个人能否踏进成功的大门,关键要看他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从而努力磨砺自己的意志。 2.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概括分析的能力;通过制定明确的培养意志力的目标,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我的意志品质”的现状,懂得坚强的意志是能够通过实践锻炼养成的。 教学资源 教学工具:制作的多媒体课景音乐。 教学建议 选用适当的事例是搞好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备课的首要任务。事例的选择标准要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为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事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收集事例不只是教师的事,还可以动员学生围绕着教材去收集,选择。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多进行适当的课外活动。 对于课后的教学效果训练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适当开展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测验和调查。 教学设计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搞好四个调整,即调整教学目标,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磨砺意志,学会坚强”是教学重点。要磨砺自己的意志,就要提供磨砺坚强意志的具体方法,以指导学生的行动。如果不把知识化为行动,再多的理论也毫无意义。 2. 教学难点:

初中思品教学案例

初中思品教学案例 ——《我们向往公平》 监军中学樊宝恒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在本校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思品(全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思品(全册)第一课第一个节内容《我们向往公平》,本课时主要相关知识是公平的基本含义,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等,涉及到心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本课时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合作的各个领域,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利益与责任的关系。因此,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则是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目的和归宿。 从课标要求看,需要学生懂得公平的含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三、案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公平意识,理智地对待社会不公平现象,努力维护社会公平,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 2、能力:增强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能与人进行良好的合

作,提高自己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 3、知识:懂得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懂得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 重要性。 2、难点:认识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图片 六、案例教学过程 1、欢迎您的光临。 同学们:《正气歌》中有一句:有一种信任值得珍藏,那是百姓心中的衡量。本堂课,看谁回答最优秀、表现最突出。 2、播放视频《三个和尚》并认真思考: ①为什么一个和尚不愁水吃? ②为什么两个和尚还能合作? ③为什么有了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吃了呢? 一个和尚则不存在公平问题;两个和尚抬水时他们会认为彼此的权利义务是相当的,因此也不会过于计较公平与否;等到三个和尚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会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3、出示课题《我们向往公平》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设计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事先很难预想的情况,能否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正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成功教学,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机智,关键在于教师要能够随着教学事项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变化策略。然而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这就使得教学事项的变化呈现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机智应变的策略也应有所 不同。 上星期,我上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这部分时,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要求各活动小组各派三名代表上台表演“时间”、“地位”、“金钱”的争吵,学生自己主持,我站在教室的后面观看,当表演到第三组时,突然发觉第五组的两位同学在讲话,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我顿时火了,走过去一把拿起该学生的课本,啪的就打了一下他的背,该生吓了一跳,回过神后,脸色非常难看,小声的辩解了一句,“我们不是在讲话,而是在背台词。”我一听,立即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粗暴。当这次活动结束后,我对活动进行了总结,紧接着我说:“刚刚在表演的时候,我拍了一位学生,现在,我为我刚才粗暴的行为向这位同学道歉,并面向这位同学鞠了一躬,同学们看到我的表现后,报以我热烈的掌声,那位同学也主动站起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认真观看表演,无论做什么,都是对表演者的不尊重。 有一次我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时,我板书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国家的权力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两句话,这时

下边的同学满脸的疑惑,但没人吭声,看到学生的这种表情,我也纳闷,不知什么原因,但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学生肯定有什么想法,于是我直接点了一位学生询问,他站起来说:老师,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应该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人民代表大会,您的少了“全国”两个字。这时我才恍然明白,为了化解尴尬,这时我灵机一动,没有直接表达这是自己的失误,而是说这是自己故意写错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并且表扬了这位同学很细心、很认真,就此分析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这不仅巧妙的化解了我的尴尬,让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故意设下的一个陷阱,也加深了学生对全国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认识。 教学机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娴熟掌握的一门教学艺术,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要做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懂得运用教学机智来化解课堂矛盾,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将突然出现的突发事件加以利用,变成不曾预约的课程资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顺利进行了,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案例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施案例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案例分析是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同时它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判定、分析和研究,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案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获得知识的感悟和能力的提高。 一、巧用事例创设情境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常规武器"就是运用事例。在教学实践中最忌照本宣科。多运用一些事例,把书本上的知识同学生关心的身边的关注点、热点、兴趣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消化理解学习的内容。比如我在讲维护国家主权问题时,列举了1999 年5 月8 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与2001 年 4 月1 日,美国军事侦察机在我南海上空撞毁我战机的事例,及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非正义的战争。就此引导学生讨论美国近些年来对周边国家(包括中国) 的行为就是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的行为。同学们这时都情绪特别激动,痛恨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激昂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能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学以致用的精神。 二、巧用音像创设情境 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这对长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抽象思维的初中学生来说,既难产生兴趣,又不易理解掌握。因此,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恰是创设形象教学情境一个有效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假如巧妙地穿插音乐就如锦上添花,既活跃了课堂教学,又提高了课堂实效。例如:我在讲"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时",让学生再一次品味陈红的《常回家看看》,同学们在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中体会到赡养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新颖的图片和教学片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小品故事创设情境 小品与故事是我们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准备或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些小品,我让他们搜集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教师因势利导,质疑引思。我在讲"交友的智慧一,友谊与哥们义气的区别时"这一内容时,我塑造一个品学兼优陈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李文,李文出手很大方,经常请陈凡吃喝玩乐,慢慢他灌输了“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得观点,陈凡问李是如何搞钱的,李文让陈凡星期天到菜市场去找他,陈到菜市场时,只见有一堆人围着在争吵,这时,李文伸手敏捷,很快就把一个农民的钱包变为自己的,当时陈凡心跳得非常厉害,后来两个胆子越来越大,多次偷盗抢劫,被双双带进了公安局。 四、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教学是知行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假如合理利用那些变抽象为具体,变理论为实际的生动的教学手段,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授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我搞了一次模拟"选举"活动。先教给学生选举的程序和有关知识,再给学生分发"选民证",举行选民活动,落实选民结果。通过活动,同学们兴致高涨,探讨不停,教师在此基础上乘胜点拨,在活动中达到了教学目的。各种教学情境是为学生学习而创设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教科版、鲁人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地区的教师若比较研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原‘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原思想政治教材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后,不难发现原《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初中政治课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政治课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建构特色教学方法体系的必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一、逻辑认知与直觉感悟相结合 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是科学的方式,第二种是审美的方式,由此获得两种知识,第一种是事实性知识,思想性知识,科学性知识,第二种是评价性知识.价值性知识,规范性知识。 二、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一类知识具有客观性,它应当主要以接受式方式学习获得,但这种方式有有致命的弱点,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缺少知识发展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这样的知识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书本学习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有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观察模仿,实践反思.二思想政治课各类方法的功能和适用条件。 1、组织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明理导行方法 第一、直接传递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直观演示法.包括现场实物直观演示,形象性直观教具演示,象征性直观教具演示三种方法。 第二、口头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口述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谈话法,讨论法。 讲述法主要用于叙述事件经过,描述人物和课堂举例。讲解法主要用于概念原理的教学讲读法主要用于关键性结论性内容教学。 讲演法主要用于范围较大深度较大问题的教学,适用于专题讲座或综合复习。 谈话法问答法对话法围绕某一课题,师生之间提问和对话的方法。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的方法,与谈话法不同之处在于,有同学之间的交流。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来传递和感知信息的方法,即实践活动法,它包括道德践行活动,生活交往活动,角色模拟活动,专题研究活动。 第四、逻辑认知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所谓逻辑的方法,是撇开发展的曲折过程和偶然因素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从历史的自然过程支研究事物的方法。 逻辑方法使用遵循的顺序运用归纳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和原理运用分析与综合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弄清相近相似及相关概念原理的联系与区别运用论证证明概念原理的科学性,消除学生疑虑。 运用推理使学生概念原理系统化深刻化运用应用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激发和形成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情感的激情促信的方法(1)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使用价值,满足学生需要。 教学内容呈现生动直观,增强其刺激性和吸引力改善师生关系,将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迁移到老师所教内容上去。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外显活动分量,实现对教学最大参与运用情感的感染功能,加强情感交流,以情激情。运用情感的情景性特征,创设情境,以境激情运用情感的强化和动力功能,帮助学生成功。 (2)激发认知情感,振奋学习精神的方法。 (3)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

努力提高个人能力论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实践

努力提高个人能力|论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实践 一、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政治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 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 刀切。因此,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后,根据我校初三学生实际状况,分别为三种类型学 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1、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2、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 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3、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 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 求学一点,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报告会,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 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实效。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 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 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这个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2、这个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3、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何 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深 入讨论:“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讨 论过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还不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说明肃清这 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民主是逐步 发展的”道理,克服了死记硬背,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青 年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从而教活了知识。 “准”,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讲课时,我们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 重点、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 到准确、明了、简洁,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原理时,我首 先点出了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是社会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接着列举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说明这些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最 后我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受这一客观规律支配的,从而 要求同学们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树立起“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理想,也达到了 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同时,十分强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把这个“准”字渗透到 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去。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9-04-08T11:55:38.9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1期作者:李怡珂 [导读] 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课堂混乱,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尝试用新课改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如: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常训练,方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李怡珂广西柳州市鱼峰区雒容中学 545616 【摘要】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课堂混乱,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尝试用新课改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如: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常训练,方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关键词】有效性;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001-01 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课堂混乱,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尝试用新课改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如: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方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文章要写好开头,乐章要奏好序曲,好戏要演好序幕,电影要拍好开场,以致先声夺人,激发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那么,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如何一开始就将学生吸引住?我认为课堂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设计 在进行准备时,作为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并能够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备课。同时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能够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堂设计,这是备课环节的重、难点内容,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课堂导入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出示两张照片,一张以蓝天、白云为背景,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人们在碧绿的草地上尽情欢畅。另一张照片是干枯的田地,枯萎的树木,灰色的天空,高大的烟囱……通过照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蓝天白云,地球上没有了生命,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这种导入,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是很成功的。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教师可以通过讲讲故事、视频导入、图片展示等等的形式创设情境,有时刚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思想品德课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我们应在课堂学习中引入有效的合作学习机制,给孩子们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合作。这样,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各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便于开展组际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情况,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利用恰当的时机,开展适当次数的合作学习。因此,科学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分组。许多教师认为,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其实,组成小组只是形式,而实质在于小组是怎样构成的,合理分组才能达到有效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多是采取异质分组的分组原则。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强强联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二)学习交流展示,教师点拔。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质疑、评价、整合”这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小组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好评价。同时还要善于陈述自已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种不同意见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已的见解,以便在大组进行探讨。 三、注重复习和练习反馈 要注重复习以及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关键因素。复习是教学工作的常规环节。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是以老师,以知识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化记忆。往往整个复习过程学生疲惫不堪,结果收效甚微。更使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不能学以自用。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平时要把巩固基础知识作为第一要义,狠抓基础,注重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知识体系的结构,可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要点。避免了学生只孤立地掌握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现象。 总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之外,应设法教会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方法,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探索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真正做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使一堂的思想品德课更有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 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

初一政治下册《法不可违》教学案例 古竹初中朱海生 【课题】法不可违 【教学依据】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 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 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 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 的守法意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 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 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 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二、教学方式: (1)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式。 三、教学构思: (1)针对初一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以及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采用参与活动合作学习,情境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设计“情景体验”、“写一写”、“辩一辩”、“我是司法官”等活动引导学生做学习的管理者。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谁都不能违法 教师引导:播放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的录相(资源设计)。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活动: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引导:对,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请翻开课本P91。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请看“小勤拾荒”。 学生活动:看书“小勤拾荒”的故事,并回答后面的问题。(略) 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因为谁都不能违法,那么什么是违法呢请继续看书“情景一、二、三”。 学生活动:看书“情景一、二、三”。

初中思品课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初中思品课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作者:肖秀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叶澜教授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教学方为有效课堂教学”。所谓活力, 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经营课堂教学活动, 用活知识, 用生命激扬生命, 用心灵激动心灵, 用人格激励人格, 积极创设回归学生生活、激荡学生情趣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能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让他们的生命在“有效”的课堂中涌动, 从而实现人的和谐和全面发展。追求课堂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效教学是指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三者有机整合与发展的课堂教学。因此,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策略。作为一种理念,“有效教学”始终致力于教学效益的提高; 作为一种策略, “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者为提高教学效益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 具体落实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阶段。 一、精致的备课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要上好课, 首先要备好课。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树立大备课观, 实现多维度备课。既要备学生、备课标、备情境、备设计, 也要备自己。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 思考和解决对教材的处理如何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是否有足够的时空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等问题。备课中的难点应该是把握课标和学科特色, 追求教学品位, 即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备课通过寻找教育教学的整体感觉, 能把教育教学的真谛体会出来, 从而给自己带来充沛的教育情感和教学激情。最高级的备课形式是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备课时要研究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从实际效果看, 备课时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 课堂上的“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越精彩。 特别指出:备课要做好“三个把握”、“三个关注”。 1、三个把握 (1)把握课标 课程标准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没有课标,教学工作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就不能准确的把握知识教授所要达到的层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依据课标授课。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策略不再是怎样讲清楚了,而是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因此要改变“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转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怎样学习远远比他们学什么重要的多,当学生处在最有探索欲望的年龄时,我们不能只让他们记忆那么多,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 (2)把握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教师用书、网络电视、新闻媒体及课堂生成的资源。研究教材的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英语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What things can harm the environment? (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 ) 活动目的:通过列举污染源,学生更清楚当前环境的不仅如人意,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积极讨论保护环境的措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活动过程: T: There is much pollu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ow. Can you tell me what it is? (学生很快地回答) Ss: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Noise pollution;soil pollution…etc. T:Do you know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 Ss: Factories pour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 T:All the factories ? Ss: No. T: What factories ? Ss: Paper factories, printing and dyeing mills,plastic factories…ect. ( 学生不会用英语说“印染厂及塑料厂”,他们说中文,我说英文。) T: What else can cause water pollution ,too? Ss: Some people throw rubbish into rivers and lakes . T:How can we help to solve this problem? ( 学生们分组讨论解决办法。) Ss: We can advise the directors of these factories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 T:If they don’t accept your advice,what else can we do? (学生们讨论更热烈了,过了一会儿,他们七嘴八舌地说:) Ss:1.We can write a letter to Green China about it. 2. We can also ask newspaper reporters and TV station reporters to report these factories. …… T: There is a paper factory in my hometown .It pours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every day.The people in the town drink the water of the river every day. They have advise the leader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many times.But he never accepts it. Can you write a letter about it to the Green China ? (学生异口同声说“Yes”。由于写作太费时间,这封信作为回家作业,请同学们写在作业本上。) T:You have told me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and how to solve thi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