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度的测量特殊方法

长度的测量特殊方法

长度的测量特殊方法
长度的测量特殊方法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又叫测多算少法,通过积少成多的办法进行测量,再通过求平均来求得,这种方法还可以减小误差。可用于测纸的厚度和细金属线的直径。如要测某一课本中每张纸的厚度,可取若干张纸(纸的张数要适量),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所得的商即是每张纸的厚度。

又如,要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我们只要找一支圆铅笔(或粗细适当的圆柱体),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

二、化曲为直法

也称棉线法。比较短的曲线,可以用一根弹性不大或没有弹性的柔软棉线替代曲线来测量。方法是把棉线的起点放在曲线的一端点处,让它顺着曲线弯曲,标出曲线另一端点在棉线处的记号作为终点,然后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棉线起点至终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长度。

曲线的长度是不易直接测出的,但可以将曲线化为直线,再用工具测出直线长。例如,测地图上某两城市铁路线的长度,可用棉线使之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把棉线弄直,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即是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

测出如图所示曲线的长度。

取一段没有弹性的棉线,将它与所示图形完全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位置,然后将棉线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一距离即为所示曲线的长度。显然,利用此方法还可测出地图上任意两地铁路线之间的图上距离,结合地图上的比例尺,利用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便可算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三、滚轮法

比较长的曲线,可用一轮子,先测出其直径,后求出其周长,再将轮沿曲线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最后将轮的周长与轮滚动的圈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曲线的长度。

例如,要测运动场上跑道的长,可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长跑道上滚动,由滚动的圈数×滚轮的周长,就可算出跑道的长度。

四、平移法

这种测量方法也叫“卡测法”。卡测法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例如,用直角三角板和刻度尺测球体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的直径等都用这种方法。

五、比例法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利用已知的长度长,求出未知的长度长。例如,用竹子、刻度尺,在晴天测量一幢楼房的高度,就是利用竹子的长与楼房的高的比等于他们的影子的长度之比;飞机、轮船利用俯角和仰角以及一些已知的距离可求出未知距离的长度。

六、取样法

这种测量方法被称为“量小求大法”。由于被测量物体的长度远远超过了刻度尺的最大测量值,不便于用刻度尺测量,可先选取一个小物体或一小部分,用刻度尺测取其长度,然后设法测出大物体与小物体(或小部分)的倍数关系,最后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求得大物体的长度。

例如:测一大卷粗细均匀的细铜线的长度。由于细铜线长度数值非常大,远远超出了普通刻度尺的最大测量值,不便于直接测量。我们可以先截取一小段细铜线,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为L,然后用天平分别测出所有细铜线的质量和截取的小段细铜线质量,两者相除求得其倍数关系为n,则这一大卷细铜线的总长度为nL。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课 测量长度教案 冀人版

第1课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对、看对、读对、记对。 教学准备: 直尺、卷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吗? 二、学习使用刻度尺 1. 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认识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2)图文结合认识直尺、三角尺、软尺等常见的测量工具。 2. 观察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 (1)单位: 厘米(cm ) (2)零刻度线 (3)最小刻度值(分度值): 1mm (4)最大量程: 15cm 3. 测量长度的方法。 (1)选对: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放对: 刻度尺要放正,尺面沿着所测物体放置,薄的刻度尺只需尺面贴着被测物体,而较厚的刻度尺就应让尺面与被测物体垂直放置,且使刻度线一边紧靠被测物体。通常测量时,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使

用零刻度线已被磨损的刻度尺时,则可让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 (3)看对: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4)读对: 读数时,正确读出准确值,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值)。 (5)记对: 记录数值,也要写好单位。 三、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 学生动手测量,将结果填写到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的表格里。 四、用身体的“尺子”估测长度 1. 一拃(zhǎ): 张开手掌,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通常叫做一拃。 2. 一步: 步,就是我们走路时迈步的步。从后脚尖到前脚尖之间的距离,通常叫做一步。也叫做“自然步”。 3. 一庹(tuǒ): 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 4.估测课桌和教室的长度。 五、拓展提高 1. 应用与拓展: 了解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 激光测距仪、轮式测距仪 2. 误差: 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误差。一般可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使用规则,或读、记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测量长度 同步练习试题

1.测量长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体育老师用测量跑道的长度,建筑工人用测量房屋的长度。 2. 读数时,视线要与;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和 。 3.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直尺的与物体的一端对齐。 4.我们使用的刻度尺的单位一般有、、、 。 二、判断题。 1. 人的感觉不一定可靠,用工具测量比我们的判断更准确。() 2. 用直尺可以直接测量书本的长和宽,也可以直接测量我们的腰围。() 3. 在身边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可以用“步”、“推"等身体上的“尺子”来估测物体的长度和距离的远近。() 三、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A.卷尺 B.刻度尺 C.直尺 D.分尺 2. 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身高大既是145()。 A.厘米 B.分米 C.米 3. 用直尺可以测量书本的()。 A.页数 B.长和宽 C.内容 四、下图是常用的刻度尺,请根据图中提示完成问题。

1.首先认识()。 2. 该刻度尺的单位是()。 3.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4.图中刻度尺的量程是()。 五、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1. 你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吗? 2.生活中还有哪些刻度尺?它们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都一样吗? 参考答案 一、1.轮式测距仪激光测距仪2.尺面垂直数值单位3.零刻度线

4.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 三、1.B 2.A 3.B 四、1.零刻度线2. cm 3.0. 1cm 4.8cm 五、1.会。①认识刻度尺的零刻度、最小刻度、测量范围;②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不能歪斜;③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与刻度尺;④读数时,除读出最小刻度以上各位数字外,还应估读最小刻度下一位的数字;⑤记录测量数据时,包括准确值、估计值以及单位。 2.生活中的刻度尺有直尺、皮尺、卷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等,它们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不一样。例如直尺最大量程20cm,最小刻度1mm;卷尺一般用于建筑测量,最大量程200m,最小刻度1cm。

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长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好直接测量的情况,如细铜丝的直径、圆柱体的周长、硬币的直径、曲线的长度等等,同学们常用到以下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一、累积法: 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集中起来,做为一个整体进行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微小量的个数,就可以得出被测量的值。 例如:用普通的毫米刻度尺测一张纸的厚度,我们可以先用刻度尺去测100张同样纸的厚度。然后用这个数值除以100,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再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成线圈,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并数出圈数,然后用线圈的长度除以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二、化曲为直法

长度测量时,要求刻度尺应紧靠被测物体,在实际测量中,有些长度并非直线,如地图上铁路或河流的长度、圆柱体的周长等,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然后量出细棉线的长度即可。如图示:测量一弯曲金属工件的长度,具体做法:将柔软的的无弹性的细线与被测部分重合,并在细线上标出与被测弯曲部分重合的起、终点,然后把曲线拉直,用直尺测出其长度,即为弯曲金属工件的长度。 又如:要测量地图上北京到上海铁路线的长度,我们可以找一根细棉线,使其与地图上北京到上海铁路线完全重叠,并在棉线的两端做上标记,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标记间距离即为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借助于比例尺我们还可以求出两地间铁路线的实际长度。又如: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我们可以借助于纸带或细棉线,平行于圆柱体横截面紧紧围住圆柱体,在重叠处做标记,展开纸带或细棉线,用刻度尺测出标记间的距离,即为圆柱体的周长。 拓展: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可以用刻度尺设法测出自行车轮子的周长,然后骑自行车绕跑道一圈,数出轮子转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操场跑道的长度。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1.4科学测量第1课时长度的测量同步练习

(一)长度的测量 一、选择题 1 .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至100 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它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 A .长度单位 B .质量单位 C .时间单位 D .温度单位 2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 米,那么,在这一测量中,相当于“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的是() A .东方明珠电视塔 B . 468 米 C . 1 米 D .测量用的尺子 3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 .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米 B .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米 " C .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 D .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4 .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 . 1 . 8 米=1 . 8 ×1 000 =1 800 毫米 B . 1 . 8 米=1 . 8 米×1 000 =1 800 毫米 C . 1 . 8 米=1 . 8 米×1 000 毫米=1 800 毫米 D . 1 . 8 米=1 . 8×I 000 毫米=1 800 毫米 5 .如图所示,测量铁钉长度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 A B ¥ C D 6 .下列长度中接近1 分米的是() A .指甲宽 B .铅笔芯直径 C .手掌宽 D .地球直径 7 . (山东枣庄)小超为了检验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中哪种最合适() A .量程15 cm ,最小刻度0 . 5 mm B .量程10m ,最小刻度1 dm C .量程30 cm ,最小刻度1 mm D .量程3m ,最小刻度1 mm 8 .下列几个测量数据,用最小刻度是1 分米的刻度尺测量的是() A . 0 . 00158 千米 B . 5 . 0 米 C . 7 . 26 分米 D . 32 毫米, \ 9.某同学先后4 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 . 73 厘米、1 . 75 厘米、1 . 71 厘米、1 . 93 厘米,则小球的直径应取() A . 1 . 78 厘米 B . 1 . 765 厘米 C . 1 . 77 厘米 D . 1 . 73 厘米 二、填空题 10 .请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 1 )我国长江的长度约为 6 300 ; ( 2 )小明的身高为172 ; ( 3 )一层楼房的高度约为 3 . 2 ; ( 4 )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7 . 5 ; 11 .小明用卷尺测自己的身高为1 . 724m ,那么这个卷尺的最小刻度是,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如果改用cm 作单位,小明的身高应记为cm 。 12 .如图是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甲图中铅笔的长度是;乙图中长方体长度是 ;

1.4《科学测量》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第一章第4节《科学测量》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七年级(2012年版)上册第一章 【主题】长度的测量 【课时】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介绍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学会用累积法测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2、过程与方法: (1)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测量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会用累积法测小物体的长度。 难点: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及单位换算。 三、教学准备 刻度尺等。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阅读】聪明的阿凡提 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的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 阿凡提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的十分之一大的话,那这条渠就有十桶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预设)测量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2、新课教学 (1)测量的意义 师:什么叫测量? 生:(预设)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2)长度的单位 【思考】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生:(预设)米、分米、厘米、微米... 长度单位: 国际主单位:“米”,用“m”表示 测量较大距离:千米(km) 测量较小距离:厘米(cm)、毫米(mm) 研究天体:光年研究微观世界:微米(μm)、纳米(nm) 长度单位的换算: 1 米[m] = 10 分米[dm] = 100 厘米[cm] = 1000 毫米[mm] 1 毫米[mm] = 1000 微米[μm] = 1000000 纳米[nm] 1 千米[km] = 1000 米[m] 【练习】3.6千米=_______米=_______ 毫米 2.4厘米=_______米=_________千米 科学计数法: 太大或太小的数字记和写都不方便 1000000=1×1060.00001=1×10-50.0025=2.5×10-3 480000=4.8×105 【思考与讨论】在测量图1-41中的物体时,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 得出结论:长度单位的选择要适合实际情况! 【练习】感性认识长度 1.一幢6层住宅的高度大约为( ) A.1800cm B.60m C.360dm D.200m 2.下列物体接近16厘米的是( )

七年级科学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大多处于13~14岁的年龄段,大多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提问,学习《科学》课程兴趣浓厚,对各种各样的实验都非常感兴趣,但是对实验的规范性、严密性,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初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刻度尺,小学期间也使用过直尺、三角尺等刻度尺,但对刻度尺的规范使用,对实验报告的填写还是第一次碰到,对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还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将充分运用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激发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 任务结构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可知,本节课教学是基于学生对刻度尺及使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修正学生对实验仅是“好玩”的观念,规范刻度尺的基本操作,渗透科学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和交流,领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完善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和实验研究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巩固和提高探究事物的兴趣,为今后运用实验探究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 1.介绍实验报告的设计及填写; 2.测量和记录你的胸围长度; 3.测量和记录《科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4.用一把刻度尺和二块三角板测量硬币直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报告的设计及填写 刻度尺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实验数据的记录及处理, 学会用一些辅助方法测不同形状物体的长度。 难点:不同形状物体长度的测量。 具体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报告的内容、要求及格式; 2.了解测量的一般知识,认识刻度尺,并学习使用刻度尺; 3.练习根据测量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4.学会采用一些辅助方法测不同形状物体的长度; 5.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刻度尺、三角板(2块)、卷尺(皮尺)、《科学》课本、硬币 安排教学内容:1课时(增加探索与研究1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