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PPT
- 格式:ppt
- 大小:380.00 KB
- 文档页数:19
2022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全文)病因急性胆管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胆道系统的急性炎症,大多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发生,如胆道梗阻未能解除,感染未被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 itis, AOSC )。
急性胆管炎和AOSC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
AOSC 也称急性重症型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 。
病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胆管急性完全梗阻和化脓性感染的结果。
梗阻的最常见原因是胆管结石,其次为胆道蛔虫和胆管狭窄,胆管、壶腹部肿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肠吻合术后,经T管造影或PTC术后亦可引起。
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粪球菌、肠球菌);合并厌氧菌者常见。
在致病菌中,单一细菌感染约占40%,两种细菌感染占40%,三种或三种以上细菌感染者占20%。
临床表现1. 病史与症状患者多有胆道疾病史。
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
除具有一般胆道感染的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疽)外,还可出现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表现,即Reynolds五联症。
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神情淡漠、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合并休克时也可表现为躁动、谵妄等。
2. 体格检查体温常持续升高达39-40"C或更高。
脉搏快而弱,达120次/min以上,血压降低,呈急性重病容,可出现皮下疾斑。
剑突下及右上腹部有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的压痛或腹膜刺激征;可有肝大及肝区叩痛;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3.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可>20Xl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胞质内可出现中毒颗粒。
血小板计数降低,最低可达(10-20) X 109 /L; 肝、肾功能受损,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低氧血症,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概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胆管梗阻、严重的胆道感染、胆结石、胆汁排泄不通畅伴发细菌感染、化脓和积脓,主要症状有寒战、发热、腹痛、黄疸、休克。
常发生在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还见胆道狭窄或者癌症梗阻,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发热,呈现败血症的症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黄疸,可并发感染中毒性休克。
病因本病的特点是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伴发胆管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积脓、胆道高压,大量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导致多菌种、强毒力、厌氧与需氧菌混合性败血症、内毒素血症、氮质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中毒性肝炎、感染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胆管结石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最常见的原因,占80%以上。
胆道寄生虫最常见的是胆道蛔虫症。
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肠道蛔虫的感染率达50%~90%。
胃肠功能紊乱、饥饿、驱虫治疗不当或胃酸缺乏者,蛔虫容易钻入胆管。
蛔虫喜碱性环境,有钻孔习性,易进入胆管,引起胆管不完全性梗阻,细菌被蛔虫带人胆道,在胆道梗阻、胆汁淤积的情况下,大量生长繁殖,引起APC。
肿瘤主要是胆管及壶腹周围的肿瘤,以恶性肿瘤居多。
胆管狭窄包括胆总管下端狭窄,肝门部胆管及肝内胆管狭窄,狭窄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轻重程度不等,狭窄上段胆管扩张多伴结石存在。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好发于40~60岁,病死率20%~23%,老年人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在非手术病例可高达70%。
好发于40~60岁人群。
症状起病急骤,突然发生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一般呈持续性。
继而发生寒战和弛张型高热,体温可超过40℃。
常伴恶心和呕吐。
多数患者有黄疸,近半数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可伴有血压下降,提示患者已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胆囊未切除者常可扪及肿大和有压痛的胆囊和肝脏。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可以表现为五联征,即腹痛、高热及寒战、黄疸、休克、神经精神症状,不要求五个症状全部出现。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又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purulent cholangitis,APC),泛指由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
我国的急性胆道感染用重症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一词来描述,其意特指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的严重类型,它突出强调了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的病理与临床的严重性,也强调了胆道梗阻在感染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要求。
目录1 症状体征2 用药治疗3 饮食保健4 预防护理5 病理病因6 疾病诊断7 检查方法8 并发症9 预后10 发病机制展开1 症状体征2 用药治疗3 饮食保健4 预防护理5 病理病因6 疾病诊断7 检查方法8 并发症9 预后10 发病机制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贴吧人人豆瓣1 症状体征编辑本段一般起病急骤,突然发作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及呕吐,继而出现寒战和发热,半数以上的患者有黄疸。
典型的病人均有腹痛、寒战及发热、黄疸等charcot三联征,近半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征象。
腹痛比较常见,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疼痛的部位一般在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
疼痛的轻重程度不一,因胆管下端结石和胆道蛔虫引起的腹痛非常剧烈,而肝门以上的胆管结石,以及肿瘤所致胆道梗阻继发感染所致的APC,一般无剧烈腹痛,仅感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胀痛、钝痛或隐痛,通常可以忍受。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除少数病人因病情危重,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体温可以不升外,一般APC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高热。
病例分析--急性化脓梗阻性胆管炎(1)病史摘要:李XX,女,58岁,入院2年前体检发现胆总管结石,无明显体征。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肩背部痛,无腹痛腹胀,伴发热寒战,伴恶心无呕吐,皮肤稍黄,行抗炎治疗后缓解。
但2月内反复发作腹部间断隐痛伴肩背部放散痛。
1日前行CT显示:肝内外胆管结石,肝内外胆道梗阻。
有恶心呕吐,发热至38.2℃,无寒战,无肝炎病史。
20年前曾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既往高血压7年,用拜新同加贝塔洛克,控制较好;糖尿病16年,胰岛素注射控制一般;冠心病3年,服用银杏叶滴丸,气管炎5年。
入院后行抗炎抑酸补液等保守治疗,同时检测心率、血压计血氧饱和度。
入院3小时病人出现心率升高、血压下降的休克表现。
主诉:腹痛伴发热2个月。
(2)体格检查:T38.2℃,P100次/分,R22次/分,Bp131/66mmHg。
被迫卧位,神志清楚,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两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心率10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上腹稍硬,上腹部明显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区叩痛(+),肝脾未触及,Murphy征(-),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次/分。
(3)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7.79×109/L,N 92.1%,RBC 3.1×109/L,Hb 92g/L,血淀粉酶27U/L,血清脂肪酶5.3U/L,转氨酶正常,白蛋白31.4g/L,肌酐155umol/L,胆红素正常。
CT检查:平扫见肝左叶体积略减小,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内见多发稍高密度结节,胆总管较宽处约2.3cm。
前腹壁见手术瘢痕,胆囊未见确切显示。
问:(1)分析本例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2)简述本例病人的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要点。
(3)简述本例病人的治疗原则。
答:1.分析本例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1)病史分析:该病例病史较为复杂,但症状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