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护理PPT
- 格式:ppt
- 大小:3.87 MB
- 文档页数:27
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护理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又称重症胆管炎或机械化脓性胆管炎,是结石性梗阻伴细菌感染发展的严重阶段,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等特点。
1955年,Reynolds发现,严重病人除了以腹痛、发热和黄疸为典型临床表现的Charcot三联症外,还伴有休克和精神症状,后被称为Reynolds五联症。
(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家族史、饮食习惯等。
(2)既往史:有无胆道手术史,有无胆道结石、蛔虫、肿瘤、狭窄病史,有无用(服)药史、过敏史及其他腹部手术史;有无腹痛、腹泻、畏寒、发热、上腹部疼痛及放射痛等。
2.临床表现病人多有胆管疾病史或胆管手术史。
起病急、病程进展快,并发症凶险。
临床表现除有一般胆管感染的Charcot三联症外,还有血压下降、中枢神经受抑制的表现,故常称Reynolds五联症。
病人突然出现剑突下或右上腹胀痛或绞痛、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出现黄疸。
腹痛一般较剧烈,呈刀刺样或撕裂样,为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
疼痛位于剑突下或向肩背部放射,高热为此症的特点,多呈弛张热。
黄疸则随病程的长短及梗阻的部位而异。
低血压是此症的一个重要表现,多发生于病程的晚期。
体格检查时发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右上腹及剑突下方有明显的压痛,腹肌紧张,肝脏肿大,肝脏压痛及叩击痛,胆囊有时亦可肿大及压痛。
Murphy征阳性。
3.治疗原则一旦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应积极抗休克和手术,应尽快切开胆道,取出胆石,减压引流,才能防止或终止休克的发生,使病人转危为安。
目前认为,在进行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果敢地进行手术,迅速解除胆道梗阻并予引流,病人才有转危为安的可能。
4.心理、社会因素(1)认知情况:病人对疾病的发展、治疗及护理措施了解的情况。
(2)心理承受能力:病人本次发病的心理状态。
常见的心理反应为担心手术效果、担心治疗效果等。
(二)护理措施1.维持体液平衡,预防休克(1)加强观察:严密监护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循环功能,如脉搏、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和每小时尿量等;及时、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为补液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