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72 MB
- 文档页数:21
疾病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英文名: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缩写:AOSC别名:胆源性脓毒症;东方型胆管型肝炎;东方型胆管炎;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症胆管炎;急性重症型胆管炎;原发性胆管炎;acute purulent cholangitisICD号:K83.0分类:消化科概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又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purulent cholangitis,APC),泛指由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
我国的急性胆道感染用重症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一词来描述,其意特指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的严重类型,它突出强调了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的病理与临床的严重性,也强调了胆道梗阻在感染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要求。
因此,ACST、与APC、AOSC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一旦确立ACST的诊断,临床上即应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及时有效地帮助病人度过可能面临的威胁、减少死亡的危险是胆管外科临床与科研的首要问题。
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败血症、中毒性休克、胆源性肝脓肿、胆道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这些严重病变的病理改变可由急性胆管炎引起,已不是或不再完全是其病变本身,而是续发病变或损伤的结果。
胆管梗阻和感染这两个因素互相作用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若未得到有效的处理或处理不及时、不恰当,就可能导致上述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才是有效降低临床病死率的关键,它涉及多学科、大范围、高难度的研究,需要不间断地探索、积累和总结,从C D D C D D C D D C DD理论到实践求得新的突破流行病学:本病好发于40~60岁,病死率20%~23%,老年人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在非手术病例可高达70%。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概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胆管梗阻、严重的胆道感染、胆结石、胆汁排泄不通畅伴发细菌感染、化脓和积脓,主要症状有寒战、发热、腹痛、黄疸、休克。
常发生在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还见胆道狭窄或者癌症梗阻,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发热,呈现败血症的症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黄疸,可并发感染中毒性休克。
病因本病的特点是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伴发胆管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积脓、胆道高压,大量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导致多菌种、强毒力、厌氧与需氧菌混合性败血症、内毒素血症、氮质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中毒性肝炎、感染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胆管结石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最常见的原因,占80%以上。
胆道寄生虫最常见的是胆道蛔虫症。
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肠道蛔虫的感染率达50%~90%。
胃肠功能紊乱、饥饿、驱虫治疗不当或胃酸缺乏者,蛔虫容易钻入胆管。
蛔虫喜碱性环境,有钻孔习性,易进入胆管,引起胆管不完全性梗阻,细菌被蛔虫带人胆道,在胆道梗阻、胆汁淤积的情况下,大量生长繁殖,引起APC。
肿瘤主要是胆管及壶腹周围的肿瘤,以恶性肿瘤居多。
胆管狭窄包括胆总管下端狭窄,肝门部胆管及肝内胆管狭窄,狭窄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轻重程度不等,狭窄上段胆管扩张多伴结石存在。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好发于40~60岁,病死率20%~23%,老年人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在非手术病例可高达70%。
好发于40~60岁人群。
症状起病急骤,突然发生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一般呈持续性。
继而发生寒战和弛张型高热,体温可超过40℃。
常伴恶心和呕吐。
多数患者有黄疸,近半数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可伴有血压下降,提示患者已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胆囊未切除者常可扪及肿大和有压痛的胆囊和肝脏。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可以表现为五联征,即腹痛、高热及寒战、黄疸、休克、神经精神症状,不要求五个症状全部出现。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又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purulent cholangitis,APC),泛指由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
我国的急性胆道感染用重症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一词来描述,其意特指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的严重类型,它突出强调了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的病理与临床的严重性,也强调了胆道梗阻在感染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要求。
目录1 症状体征2 用药治疗3 饮食保健4 预防护理5 病理病因6 疾病诊断7 检查方法8 并发症9 预后10 发病机制展开1 症状体征2 用药治疗3 饮食保健4 预防护理5 病理病因6 疾病诊断7 检查方法8 并发症9 预后10 发病机制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贴吧人人豆瓣1 症状体征编辑本段一般起病急骤,突然发作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及呕吐,继而出现寒战和发热,半数以上的患者有黄疸。
典型的病人均有腹痛、寒战及发热、黄疸等charcot三联征,近半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征象。
腹痛比较常见,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疼痛的部位一般在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
疼痛的轻重程度不一,因胆管下端结石和胆道蛔虫引起的腹痛非常剧烈,而肝门以上的胆管结石,以及肿瘤所致胆道梗阻继发感染所致的APC,一般无剧烈腹痛,仅感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胀痛、钝痛或隐痛,通常可以忍受。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除少数病人因病情危重,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体温可以不升外,一般APC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高热。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一)病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急性胆管完全梗阻和化脓性感染所致,最多见于胆总管下段。
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梗阻因素。
造成化脓性感染的致病细菌有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亦多见。
(二)临床表现对本病的诊断,主要是在★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的基础上,又出现休克和神经精神症状,具备这五联征(★Reynolds五联征)即可诊断。
1.症状(1)腹痛:病人常表现为突发的剑突下或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可阵发性加重,并向右肩胛下及腰背部放射。
(2)寒战、高热:体温持续升高。
(3)胃肠道症状:多数病人伴恶心、呕吐。
2.体征(1)腹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2)黄疸(3)神志改变(4)休克表现(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超过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2.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显示:胆管内有结石影,近段扩张。
3.其他检查 PT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和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明确梗阻部位,原因和程度。
(四)治疗原则治疗原则: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减压。
1.非手术治疗既是治疗手段,又是手术前准备。
在严密观察下进行,主要措施包括:(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及解痉止痛。
(2)抗休克治疗:补液、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3)抗感染治疗:联合应用足量、有效、广谱、并对肝、肾毒性小的抗菌药物。
(4)其他:吸氧、降温、支持治疗等。
(5)引流。
2.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解除梗阻、胆道减压、挽救病人生命。
(五)护理问题1.体液不足与呕吐、禁食、胃肠减压和感染性休克等有关。
2.体温过高与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有关。
3.低效性呼吸型态与感染中毒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胆道疾病致长时间发热、肝功能损害及禁食有关。
5.潜在并发症:胆道出血、胆瘘、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六)护理措施1.维持体液平衡(1)加强观察:严密监护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循环功能。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一、概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又名急性重症胆管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purulent cholangitis,APC),系急性胆管梗阻并继发化脓性感染所致,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危重症。
胆总管结石为最常见的梗阻原因(约占76.6%-85%),其他原因还有胆道蛔虫(22.6%-26.6%)、胆道良性/吻合口狭窄(8.7%-11%),少数为胆管、壶腹部肿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其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20%~30%,尤以老年人及有伴发病者为甚。
胆道梗阻及感染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患者常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胆道出血、胆源性肝脓肿等而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诊断并救治AOSC患者是临床急待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本病临床特征为右上腹痛、高热寒战、黄疽、休克和中枢神经中毒性损害症状即所谓Reynold五联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胆道梗阻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是引起本病的最根本原因。
(1)胆管结石:引起胆道梗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胆系结石是最常见的原因。
(2)肿瘤:胆系、肝脏、壶腹周围、胰头的恶性肿瘤压迫也是引起胆道梗阻的原因。
(3)胆管狭窄:见于胆管手术后引起的良性狭窄、硬化性胆管炎及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等。
(4)胆道寄生虫:最常见寄生虫还属胆道蛔虫,对于胆道蛔虫病引起的梗阻,行内镜下胆管蛔虫取出即可迅速缓解症状。
(5)国外曾有报道,胰十二指肠动脉破入胆总管引起致命性AOSC,应属十分罕见。
2、细菌感染:胆管梗阻后,细菌由胆道逆行感染。
细菌的主要种类为革兰阴性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厌氧菌感染也较常见,当有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时,可能会加重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