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0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断和医治汪学松,邱贵兴,翁习生,高增鑫,翟吉良【关键词】踝关节踝关节前方有胫骨前肌肌腱和趾长、长屈肌腱,后方有壮大的跟腱,较少发生前后方向的不稳固和软组织损伤。
而踝关节内侧仅有三角韧带,外侧仅有外侧副韧带和腓骨长短肌肌腱,相对较薄弱,易发生损伤。
临床上常常碰到踝关节的内、外侧韧带的损伤,可是常常有医生不重视,致使延误医治,后期发生踝关节不稳及骨关节炎。
1 踝关节应用解剖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
距骨位于由内、外、后三踝组成的踝穴内。
距骨体前宽后窄,其上面的鞍状关节面与胫骨下端的关节面相接。
双侧的关节面与内、外踝的关节面相接。
胫腓骨下端由顽强的骨间膜和胫腓下前后联合韧带和横韧带连接在一路。
踝关节前后较松弛,以利于踝关节的伸屈活动,但内外侧韧带较顽强,以维持踝关节的稳固。
内侧为三角韧带(也称跟胫韧带),分浅深两层,浅层止于载距突上部,深层呈三角形止于距骨颈及体部。
外侧副韧带可分为跟胫、距胫和距腓三束,较薄弱,易损伤。
外侧副韧带中的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面,止于距骨颈。
距腓后韧带为外侧副韧带中最宽大的一条,呈三角形,起自外踝后面,向后内侧,止于距骨滑囊后缘,止点宽大。
跟距韧带为关节囊外韧带,起自外踝尖端,向后内止于跟骨外侧面、腓骨结节后上方。
Ozeki[1]通过12例新鲜冰冻标本的研究说明,当踝关节跖屈°时,距腓前韧带达到最长,张力最大,现在易发生距腓前韧带断裂,而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那么别离在踝关节背伸18°、°达到最长,张力最大。
跟胫韧带,即内侧三角韧带,在背伸°时达到最长,张力最大。
2 相关的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运动机制背伸时,踝关节可增宽~ mm,以容纳较宽的距骨体前部,因此使下胫腓联合韧带紧张,距骨与内外踝的关节面贴紧,使踝关节稳固,因此背伸损伤易发生骨折。
跖屈时,距骨体较宽的部份滑出踝穴,较窄的部份进入关节内,踝穴变窄,同时,下胫腓联合韧带松弛,踝关节不稳,易发生韧带损伤。
三踝骨折44例手术治疗体会
1 踝骨折
踝骨折是常见的骨报错,也就是踝关节骨折,多发生在外侧及后
侧三角区,一般患者有胸痛、受伤时即出现跛行、不能支撑重量甚至
坐立不稳的症状,多种踝关节骨折的外科手术治疗视情况而定,可以
针对不同的患者定制化治疗计划。
本文报告了一项关于对44例踝骨折的治疗体会。
全部患者均行内
侧距固定,施行双心形钢板连接内侧距和外侧距的治疗,使用了晶体
双钩内固定器,用皮肤丝缝钉结扎内侧距上的其他钢板。
2 手术结果分析
观察44例踝骨折患者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有31例(70.5%)患
者完全恢复,效果满意;有11例(25.0%)患者恢复不完全,有2例
(4.5%)患者出现了感染等并发症。
其中,有6例患者出现了踝关节僵硬,治疗时行常规物理治疗,经过较长时间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3 教训
踝骨折的治疗应及早采取措施,术前全面检查,根据患者的情况
定制化治疗方案,采用多元化治疗方法,综合考虑,力求达到较好的
治疗效果。
其次,要加强术前及术后护理,为患者的恢复提供有效的
帮助,同时留意并发症的发生,妥善处理。
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协调的踝关节活动以维持术后的良好恢复,及早进行物理治疗,使踝节好动度增强和弧形正常以及运动能力恢复尽可能高效。
本研究共纳入了4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实际治疗,结果表明,内侧距固定双心形钢板术可有效治疗踝骨折,有助于提高成活率,但术后物理治疗重要,以免发生僵硬而影响患者康复。
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研究作者:陈志伟侯子鑫戴祝邓焱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13期[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7月收治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8例,年龄15~42岁,平均23.6岁。
所有患者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并取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
结果1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3~20个月),随访期间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
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50.4±4.5)分提高至术后(83.5±7.2)分,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关键词] 踝损伤;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中图分类号] R6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15-03日常生活或体育运动中最为常见的损伤就是踝关节扭伤,其中绝大部分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损伤。
踝关节扭伤后急性处理不当、休息康复时间短、长期反复扭伤均是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诱因。
关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多的争议[1]。
自2010年10月~2012年7月共收治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8例,采用取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并取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0月~2012年7月在我科收治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共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15~42岁(平均23.6岁)。
病程7~36个月(平均15.8个月)。
8例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均断裂,6例只有距腓前韧带断裂,4例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跟腓韧带部分断裂。
第39卷第4期2021年4月CHINESE HEALTH CARE中华养生保健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保守治疗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比较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选用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山西省永济市医疗集团骨科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80例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
比较两组AOFAS (踝-后足评分系统)以及Mazur 踝关节评分及治疗有效率。
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0.00%(<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OFAS 评分、Mazur 评分没有明显差异(>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AOFAS 评分、Mazur 评分有明显优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0.05)。
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可以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保守治疗;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11(2021)-4-0047-02景哲峰(山西省永济市医疗集团骨科,山西运城,044500)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中以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最为常见,大多数是因为高出坠落、运动摔伤、交通事故等导致的踝关节骨折[1]。
当患者发生骨折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治疗方式不恰当,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给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造成较大的伤害。
在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可以直接的解剖复位,保守治疗减少手术带来的二次伤害,目前,临床上对两种治疗方式争议比较大[2]。
本文针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探讨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山西省永济市医疗集团骨科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80例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实验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5.24±5.35)岁,其中高处坠伤15例,交通事故20例,运动摔伤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5.98±5.12)岁,其中高处坠伤10例,交通事故22例,运动摔伤8例。
不稳定性踝部骨折的手术治疗发表时间:2018-08-16T14:38:26.09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作者:胡岚[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手术治疗应用于不稳定型踝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新田县人民医院湖南永州 4257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治疗应用于不稳定型踝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不稳定型踝关节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参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内固定手术治疗,参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两组各有50例。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60天后骨痂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且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参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能够明显加快骨折部位的愈合,并且有效促进损伤部位的功能性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主要是由于扭伤、滑倒以及交通意外等外因导致的,在各类骨折中发生率较高。
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发生,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进一步引起骨折不愈合、关节炎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导致关节僵硬、局部肌肉萎缩或者关节疼痛等,对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
当前,针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临床上通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等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各自的优势,但是究竟哪种方法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疗效现在尚无定论。
因此,本研究针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分别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不稳定型踝关节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参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内固定手术治疗,参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两组各有50例。
部分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陈旧性距腓前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利用部分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陈旧性距腓前韧带损伤病例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骨关节科自2016.06-2018.01收治的30例患者,患者年龄在20岁-45岁之间,分别采用改良后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治疗方法即部分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来进行治疗。
术前1天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月分别对患侧踝关节进行查体,同时行X 线检查,并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表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制定的临床疼痛测定的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进行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踝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把术前1天及术后末次随访所得到的评价分数进行比较,所有实验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观察术前术后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以及该手术方式治疗后的优良率。
结果:该30例患者术前1天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s)及VAS疼痛评分((?)±s)分别为55.53±4.9、4.6±1.1,术后两项评分为83.23±6.2、1.5±0.9。
行t检验,手术治疗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获得AOFAS功能评分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也较术前具有明显的减轻,该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术后患者患侧踝关节-后足功能恢复情况为:优6例,良21例,可3例。
术后优良率为90%,复发率为0%。
结论:踝关节韧带轻度损伤在早期经过合理正规的保守治疗后大部分可以自愈,而严重的踝关节韧带损伤或已经发展成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患者,就应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通过修复或者重建断裂韧带及关节囊这些手术方式来重新建立踝关节的机械稳定性。
目前临床上大多数重建手术都有改变了踝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尤以解剖力学机制为著,并且一般都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
外踝骨折手术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外踝骨折是指踝关节外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
外踝骨折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手术标准对于手术效果的好坏、患者术后康复速度以及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外踝骨折手术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手术适应症外踝骨折手术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 显露性骨折:即皮肤破裂,骨折碎片外露,存在感染危险。
2. 不稳定性骨折:包括胫腓骨连续性骨折、胫骨后移或内翻、踝关节不稳定等。
3. 关节面骨折:即踝关节面受损,会对关节功能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4. 股骨外踝切割术后骨折:部分骨性骨折或无法维持外侧稳定的截骨需要手术复位内固定。
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1. 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外伤机制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确定手术的适应性。
2. 影像学检查:术前必须进行X线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程度和形态特征,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术前准备:术前应做好患者的营养调理、心肺功能评估和准备等工作,确保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
三、手术操作步骤1. 麻醉、消毒: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麻醉,术前进行消毒处理。
2. 手术位置: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外侧踝部着麻醉和消毒之后,用器械做出皮肤切口。
3. 骨折复位:根据影像学检查的结果,通过适当的力量将骨折碎片复位。
4. 内固定:在骨折复位后,通过骨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稳定骨折,确保骨折处能够得到充分愈合。
5. 术中检查: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不断检查骨折复位和内固定的效果,保证手术的成功。
6. 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及时处理伤口,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做好复原和康复护理工作。
四、手术后的注意事项1. 术后伤口护理:术后要做好伤口的消毒和包扎,防止感染。
2. 运动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运动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3. 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确保手术效果。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治疗 彭岳文 宋卫东 李德 刘尚礼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广州,510120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占到踝关节损伤的75%[1]。外侧韧带分为距腓前韧带(ATFL)、跟腓韧带(CFL)和距腓后韧带(PTFL)。其中ATFL受损最常见,约占66.6%,CFL损伤占20% [2],PTFL极少损伤。在一次踝关节急性扭伤后,有20%-40%的人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3]。临床表现为局部反复肿胀、疼痛、足打软、反复扭伤、踝关节不
稳定,即使行走在平地上也易扭伤。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者,若未做有效治疗,因踝关节外侧的限制结构松弛导致踝关节内侧负荷增加,逐渐导致距骨和胫骨关节面内侧部分退行性变,引起踝关节旋转中心内移,因而更加速了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程。因此,陈旧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断裂而引起的慢性外踝不稳患者,需行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解剖修复或韧带重建术。 手术适应症 有学者[4]认为手术适应症为:(1) 年轻高技巧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2) 伴有踝关节软骨骨折、撕裂伤和腓骨肌腱脱位者;(3) 伴有踝关节脱位者。 手术分类 文献报道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方式多达80多种。尽管手术繁多,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类: (1)非解剖重建,即利用自身腓骨肌腱等重建外侧韧带,常用的手术方式有:Evans, Watson-Jones, Chrisman-Snook,Lee及它们的改良术式等;(2)解剖重建,即踝关节韧带的解剖重建,常见的手术方式有:Broström 手术及改良术式等;(3)利用异体移植物解剖重建,如利用碳纤维素、腘绳肌腱等重建;(4)几种手术的综合应用。如Broström-Evans-Gould术[5]等。 常用手术方式 Evans手术是1953年第一次由Evans描述的,主要手术要点是将腓骨短肌在肌腹与肌腱结合处切断,在腓骨尖钻一由前下至后上的骨隧道,将切断的腓骨短肌远端由前向后穿过骨隧道,然后缝合固定在肌腹上。后来又出现了几种改良手术,如将切断的腓骨短肌远端固定在腓骨骨膜上等。Karlsson 等[6]报道52 例慢性外踝不稳患者施行Evans 重建术,其中,42 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是14 年,有21 例患者长期疗效好,12 例术后3~6 年疗效好,以后渐减退。Rosenbaum等[7]随访了19名慢性外踝不稳实施Evans改良手术的患者,平均随访为128个月,随访内容为问卷、临床体检及应力X线检查,尽管8例疗效很好,7例好,4例尚可,但11例有后遗症状,并且在受累的踝关节有明显的骨赘增生。Nimon等[8]报道89例患者91个踝关节,70例没有或有轻微的疼痛,72例没有或很少有不稳的症状;66个踝关节中有17个踝关节内翻角度增加,21个有踝关节内翻受限;尽管只有4个踝关节出现了距下关节改变,但11个踝关节出现了早期退变;而病人的满意率却达到了97.7%。由此可见,Evans手术及其改良术式虽然病人满意率高,但早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则差,虽然能够达到很好的踝关节稳定性,但牺牲了踝关节内翻活动度,并不能有效地预防关节病的进展。 Watson-Jones术是由Watson-Jones在1955年首先描述,主要手术要点为在外踝尖上2.5cm处钻一个前后方向横形隧道, 第二个隧道通过距骨颈外侧部分, 与小腿纵轴一致, 在腓骨尖上1cm处钻横形的第三个隧道, 然后将腓骨短肌健从后向前穿第一隧道, 从上至下穿第二个隧道, 由前向后穿过第三个隧道,将穿过隧道的肌腱与腓骨短肌起点至第一隧道之间的这段肌腱缝合固定。此外,Watson-Jones手术也有一些改良手术,如最后将切断的腓骨短肌通过隧道后固定在PTFL上、利用腓骨长肌重建等。Boszotta等[9]报道44例患者实施了改良Watson-Jones手术,随访90个月,86.3%的患者无不适,88.6%无主观韧带不稳;但61.3%的患者有1或2度(Bargon分级)关节病,这些关节病几乎都较术前严重。Rijt等[10] 报道9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实施了Watson-Jones手术,随访了22年,仅3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近期疗效满意,手术后7和10年后功能稳定性差;仅2例X线应力检查得到完全纠正。可以看出,Watson-Jones术亦是近期疗效可,而远期效果差。 Chrisman-Snook手术是Chrisman和Snook于1969年首先描述的。主要手术要点是在外踝尖上方2.0cm处钻一个前后方向隧道, 再在跟骨外侧缘跟腓韧带止点下方腓骨肌腱鞘处钻同样大小两孔, 相隔约1.5cm, 用小刮匙将两孔连接成一完整的隧道。取腓骨短肌前半由止点处向近端劈开至腱腹交界处切断, 肌腹与残余肌腱缝合。将劈下之腓骨短肌腱分别由前向后穿过腓骨隧道, 再由后向前穿过跟骨隧道,末端与腓骨短肌止点处编织缝合。Cheng等[11]报道了15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实施了Chrisman-Snook术,平均随访了35.3个月,10例疗效优,4例良,1例可。Colombet等[12]报道了3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实施了Chrisman-Snook术,平均随访了25个月,78%取得了优和良的疗效, 24例患者重返育运动,尽管其中一半人在体育活动或快走中有一些疼痛。 Broström手术是Broström于1966年首先描述的。手术要点是将断裂的韧带缩紧、重叠后缝合。后出现了改良手术,最重要的是Broström-Gould手术,此手术将伸肌支持带缝合,以作加强。Bell等[13]报道了2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实施Broström手术,平均随访20.7年,91%的患者保持了优或良的踝关节功能。 手术方式选择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减轻因反复扭伤引起不适感[15]。手术方式众多,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各个手术都有其优缺点,有许多学者对各个手术的比较及随访做了大量的工作。要明确选哪种手术方式,要解决以下二个问题: 1、 解剖重建还是非解剖重建 Karlsson等[14]认为,对松弛的韧带缩短、再嵌入、重叠而进行的解剖韧带重建术,手术简单,长期疗效好,比其它复杂的韧带重建术更值得选用。Rosenbaum D[16] 比较了解剖重建和Evans手术后一年,两种手术方法都取得了相当的临床疗效。Kaikkonen[17]报道在他那组患者Evans手术后5年出现踝关节的活动度受损,反复发生踝关节肿胀等。R. Krips等[15]更是报道经过术后15-30年随访,解剖重建术后患者达到80%优良率,而Evans手术后仅为33%。非解剖重建远期效果不如解剖重建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很好地重建韧带的张力[15]。Krips等[18]报道了非解剖重建术后2-10年的应力X线检查距骨前移和距骨倾斜角平均值高于解剖重建术后。 因此可以看出非解剖重建术,虽然固定牢靠,能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带来了好的近期效果;但由于非解剖重建既没有完全重建ATFL功能,也没有完全重建CFL功能,而是可能重建了介于两者之间的功能,导致踝关节没有恢复正常的生物力学特性,因此,此种术式不能有效地控制关节退变,甚至有可能加快其进程。Krips R等[18]通过多中心回顾研究得出,相比于解剖重建,非解剖重建没有恢复踝关节外侧韧带正常的解剖,而导致踝关节活动度受限,长期的关节稳定性降低,踝关节内侧部位的退变风险增加,大量的再手术率,总体满意率下降。因此,解剖重建术是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首先,但在临床中出现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较长等原因,ATFL和CFL的残端往往已明显萎缩、菲薄,而且关节囊已明显变薄,出现严重松弛,给韧带修补带来一定困难,估计术后稳定性不可靠,无法进行解剖重建时,非解剖重建术就是首要选择了。 2、 重建方法中选择那种手术方式 Evans手术是非解剖重建术中最早使用的,也是步骤最简单的,但Evans术式仅重建了距腓前韧带,对跟腓韧带没有很好的重建。Watson–Jones重建术亦未重建跟腓韧带,而且Watson-Jones术式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存在着以下两大技术问题: (1)腓骨短肌腱须环绕较长的2条隧道,移植肌腱有可能不够长;(2)在距骨颈钻隧道有一定的难度。Watson-Jones和Evans两种术式均未能有效地稳定距下关节,且需要牺牲整条腓骨短肌腱。对于两者的比较,Younes C等[19]报道了20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0例行Watson-Jones术,10例行Evans术,平均随访了5年,得出2种术式长期的疗效总体是相似的,但Evans能更好地控制踝关节内翻的不稳定,而Watson-Jones在控制踝关节前后的稳定性上优于Evans术。 较同类的其它术式, Chrisman-Snook术式具有以下优点: (1)重建了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2)同时稳定了踝关节和距下关节 (3)避免了牺牲整条腓骨短肌腱 (4)手术操作相对简单。Cheng等[11]认为Chrisman-Snook术是踝关节外侧不稳年轻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手术选择,好的疗效倾向那些关节不稳定性大的踝关节,并发症较少。因此Chrisman-Snook应是非解剖重建术的首选。 解剖学韧带重建术是以Broström术式为代表,已成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治疗的首选,主要的优点在于此术式在没有限制距下关节活动的同时恢复了外侧韧带的稳定性。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病程较长等原因,经常术中发现韧带已被纤维疤痕组织所取代,而很难寻找韧带断端和修复。因此出现了一些改良手术,利用周围软组织进行加强,既方便又有效。最常用的是Gould首先描述的Broström-Gould手术,主要手术要点是利用伸肌支持带加强。此外,Chen CY等[20]针对于术中正常韧带结构无法清楚辨认的情况,介绍了一种新的手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