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管理
- 格式:pptx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36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护理查房简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是指妊娠期间发生了肺动脉高压的情况。
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在术后也需要密切的护理观察和护理干预。
本文将介绍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护理查房的相关内容。
术后护理查房的目的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护理查房的目的是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和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护理查房的内容1. 术后病情观察术后病情观察是护理查房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特别要注意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因为肺动脉高压可能会导致低氧血症。
此外,还要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呼吸困难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术后并发症的评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的常见问题之一。
在护理查房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呼吸衰竭等。
一旦发现并发症,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补液、输血、抗生素治疗等。
3. 术后恢复情况的评估术后恢复情况评估是护理查房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饮食情况、排尿情况等。
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以及伤口的愈合情况。
如果发现恢复情况不理想,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康复训练、伤口护理等。
4. 术后护理指导术后护理指导是护理查房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关于术后护理的指导,包括饮食、活动、伤口护理、药物使用等方面的指导。
要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问,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执行术后护理措施。
护理查房的注意事项1. 严密观察护理查房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要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等。
2. 细致询问在护理查房过程中,要细致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感受,特别要关注患者的疼痛和呼吸困难情况。
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扰。
肺动脉压分级肺动脉压是指在肺动脉内的压力水平,通常用毫米汞柱(mmHg)来表示。
肺动脉压分级是根据肺动脉压力水平的高低来进行分类,旨在评估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下面将对肺动脉压分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肺动脉压力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静息状态下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为20-30 mmHg,舒张压(dPAP)为8-15 mmHg,平均动脉压(mPAP)为10-20 mmHg。
这是健康人群的正常范围。
二、肺动脉高压的分级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内的压力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根据不同的肺动脉压力水平,可以将肺动脉高压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轻度肺动脉高压(mPAP 21-30 mmHg)轻度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平均压在21-30 mmHg之间的情况。
这时肺动脉的压力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但还未达到严重的程度。
轻度肺动脉高压可能是由肺部疾病、心脏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2. 中度肺动脉高压(mPAP 31-40 mmHg)中度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平均压在31-40 mmHg之间的情况。
此时,肺动脉的压力进一步升高,已经超过了轻度肺动脉高压的范围。
中度肺动脉高压可能会导致肺血管收缩、肺循环阻力增加等症状。
3. 重度肺动脉高压(mPAP > 40 mmHg)重度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平均压超过40 mmHg的情况。
此时,肺动脉的压力已经明显升高,达到了严重的程度。
重度肺动脉高压可能会导致肺血管破裂、肺动脉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对心脏和肺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如果出现肺动脉高压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根据肺动脉压力的分级,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采取一些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减轻体重、戒烟、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等。
对于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肺动脉瓣替换术、肺动脉血管成形术等。
肺动脉狭窄﹙一﹚定义肺动脉狭窄即肺动脉口的狭窄,由于肺动脉瓣病变导致的右心室到肺动脉血流受阻的疾病。
﹙二﹚临床表现1、轻度肺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无症状,可正常生长发育并有正常的生活能力。
2、中度肺动脉狭窄患者,一般在20岁左右出现活动后心悸、气急,严重者可出现右心衰竭症状。
3、严重肺动脉狭窄的患者,常在幼年期出现明显症状,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紫绀、严重缺氧、心功能衰竭,患儿会出现喂养困难。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1、低效性呼吸型态与术后伤口疼痛有关。
2、心输出量减少与心功能减退、水电解质失调有关。
3、有脱管的危险与患者烦躁、管道固定不当有关。
4、体温升高与术后炎症应激反应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6、皮肤受损的危险与被动体位、活动受限有关7、潜在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右心衰竭。
﹙四﹚观察要点1、术前(1)心功能监测,严密的观察心律的性质和心率。
(2)肺功能监测,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有无咳嗽,咳痰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监测体温,观察有无感染征象。
2、术后(1)循环系统的护理。
(2)呼吸系统的护理。
(3)肾功能的监测。
(4)管道护理。
(5)体温监测。
(6)并发症观察。
﹙五﹚护理措施1、术前(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测量四肢血压。
(3)活动:有肺动脉高压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缺氧发作。
(4)遵医嘱给予吸氧。
(5)遵医嘱给予极化液,调整心功能者,使用强心、利尿、扩管药,确保药物的准确输入。
(6)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记录出入量或尿量。
(7)预防感染:保暖防寒,避免受凉后感冒,并发呼吸道感染。
()密切观察其有无心力衰竭、感冒或肺部感染等症状。
2、术后转入CICU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CICU一般护理常规。
3、术后转出CICU(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转出CICU一般护理常规。
(2)可能出现传导阻滞者,应及时启用起搏器或输入异丙肾上腺素。
4、并发症护理(1)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最早在2009年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中提出。
该共识指出,肺是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也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
由于肺是开放的器官,肺泡与外界相通,因此容易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各种有害因素的损伤。
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和诊疗措施也可能对肺造成损伤,引发各种肺部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肺部损伤,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
2围手术期肺保护的重要性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是胸外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肺保护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
因此,围手术期肺保护应该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
3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措施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预防方面,应该避免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如避免吸烟、控制呼吸道感染、预防误吸等。
治疗方面,应该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肺部损伤和并发症,如肺不张、肺炎、肺栓塞等。
同时,还应该加强术后康复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4围手术期肺保护的实践意义围手术期肺保护不仅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学科模式下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围手术期肺保护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应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XXX alveoli。
respiratory tract。
and lung interstitium。
Alveoli are the sites where gas exchange occurs een the body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XXX。
such as surgical trauma。
stress response。
2014 ACC/AHA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评估与管理指南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发布了“ 2014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评估与管理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术前危险因素评估、围术期心脏检查、药物(包括麻醉药)管理和监测等。
相关内容同步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杂志》(J AmColl Cardiol )和《循环》(Circulation )上。
该指南旨在为行非心脏手术成人患者的围术期心血管评估与管理提供指导,主要内容包括术前危险因素评估、围术期心脏检查、药物(包括麻醉药)管理和监测等,具体包括术前评估危险因素,以指导手术的进行或选择;评估是否需要改变管理方案;明确需要接受长期治疗的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
指南关于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管理建议的改变主要包括治疗、进一步的心血管干预和术后监测。
指南中所提出的每一项建议都标明了明确的证据等级,以便医师了解这一建议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
指南制定委员会对可利用文献中用于支持每项建议的证据强度进行了评估,并将证据强度分为四个等级:1级、n a级、n b级和川级;对所提建议重要性的等级分为三个水平:A级、B级和C级。
指南指出,实现围术期最佳管理的关键是,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初级保健提供者、顾问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该指南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临床危险因素瓣膜性心脏病1. 对于临床上怀疑为中度或以上瓣膜狭窄或反流的患者,若出现以下情况,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 既往1年内未进行过超声心动图检查;② 与上次评估相比,体格检查或临床状态出现明显改变(I /C)。
2. 对于具有进行瓣膜介入治疗(置换术或修复术)适应证的成人患者,根据瓣膜狭窄或反流的症状和程度,在进行择期非心脏手术前进行瓣膜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围术期风险(I /C)。
3. 对于无症状严重主动脉狭窄患者,若进行择期非心脏手术的风险升高,术中和术后进行恰当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合理的(n a/B )。
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快速康复外科”专家组肺保护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狭义肺保护是肺移植或心肺移植时对供体肺脏的保护,使之在移植于受体后仍能发挥正常肺功能。
广义肺保护则是主动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即将发生的肺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以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
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属于广义肺保护的范畴。
肺脏是体内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也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同时肺脏也是开放的器官,肺泡经各级支气管、气管与外界相通。
因此,肺脏很容易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有害因素的作用而受到损伤。
术前危险因素、手术、麻醉,输血、体外循环以及其他医疗措施等均可在围手术期对肺脏造成一定的损伤,发生围手术期各种肺部合并症,严重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围手术期肺保护措施,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非常重要,是外科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有力保证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在近年来各种学术会议有关围手术期处理、快速康复外科学术交流的基础上,组织胸外科专家多次讨论对围手术肺保护问题达成以下共识,供同道们参考:一、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一) 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术后肺部并发症是胸外科手术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围手术期患者常见的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肺水肿、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呼吸衰竭甚至ARDS、基础慢性肺疾患加重等。
多项研究显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心脏疾病一样或更常见。
研究显示,上腹部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病率高达35%,其中肺炎占16.6%、支气管炎占15%、肺不张和肺栓塞各占1.7%1。
术后肺炎通常为院内获得性肺炎,其死亡率高达10%~30%,术后肺部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平均延长1~2周2,3。
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道疾病时,围手术期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增加。
有哮喘病史患者术中支气管痉挛发生率为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