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城市化第一课时——高爱玲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1.引导据所学知识、课本图2.18及案例4的三、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格。
(要求:先独立思考,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理答案 限时记忆分钟)2.组内代表积极展示3.对重点知识进行整理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1.2题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好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城市化》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正确认识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原因。
理解城市化利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七个情景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通过曲线图能够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能够根据情景内容归纳出城市化利弊及对弊提出合理的建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城市化,为不合理的城市化出谋划策;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Ⅱ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由于面向的学生是高三学生,所以我进行了教材的整合,将两个课时融合为一个课时进行复习。
四、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大部分以单招和专科为升学目标仅有少部分同学参加高考。
但是,他们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城市化的利弊这几个方面。
高一地理导学案第2章第3节城市化第一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文本及插图,找出关键词2、合作学习: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目标解析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 利用网络或访问周围的亲戚朋友,收集淮北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2. 运用淮北市资料与教材中长江三角洲资料,说明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并概括城市化的定义。
3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根据教材插图,说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并概括城市化的意义。
4. 运用教材插图和收集到的淮北市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前预习案一、学习本课必要的知识基础: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2、城市等级的的变化;3、城市等级体系。
二、教材助读:(具体要求:①通读课文,规范、准确、简洁标注出下列知识;②用红笔标注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不明白的疑问;③记住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原理。
)问题引领知识导学我的疑问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么?3、城市化的进程有怎样的规律?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三个特征):。
2.从人口迁移看城市化的动力:阅读课本第32页的图2.17,请列举城市化的推力因素:、、、,拉力因素:、、、。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它体现了。
4.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能够带动发展,而的提高,又促进的发展。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
5.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的必然结果,是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主要发生在。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即分为三个阶段,、、,按城市人口比重/%来划分,这三个阶段的数值分别是、、。
这条曲线有助于。
3.受的制约,目前,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从英国的情况看,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等现象,而的城市人口增加。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学情分析“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设计理念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2、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必修二地理导学案 编号:09 班级 姓名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1
2.3城市化(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预习案:
1.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 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 、乡村变为 的过程。
(2)表现:①大批乡村人口涌向 ,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②通过县改市、 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2.城市化的标志:① 、② 、③ 。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
3.城市化的动力
(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 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 、社会 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
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 的因素。
②表现: 快,对土地压力大、 、自然灾害等。
(3)根本原因: 不平衡。
4、城市化的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 发展
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 的变化,还带来了 方式、 方式、
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探究案:合作探究一:
世界城市化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城市化的时间差异】
阶段 水平高低 发展特点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____。 (<25-30%) 发展__ __。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_国家和
地区
加速阶段 较高 (25-30%至70%) 人口向城市迅速________,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________过剩、交通拥挤、__________、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____________现
象
后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__________。 城市化水平__________,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__________ 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 出现逆城市化现
象
______
国家和地
区
必修二地理导学案 编号:09 班级 姓名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2
合作探究二:
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完成P35活动内容。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起步时间 ( 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20世纪中叶以来)。
发展水平
发展速度
与工业关系 工业化早,城市化起步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发展阶段
【结论】(1)发展中国家:起步 ,发展 ;水平 ;处于 期和 期阶段。
(2)发达国家:起步 ;发展 ;水平 ;出现 现象;处于 期阶段。
(3)目前,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
于 。
习题案:
1、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数量
2.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发展水平低
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在城市化过程中 ( )
A.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B.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差别在扩大
C.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有显著差别 D.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图”,完成8~9题。
8.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A→E反映的现象是 ( )
A.城市化进程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9.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A.甲—A B.乙—C C.甲—B D.乙—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