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53
第三节城市化[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
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时间、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动力机制含义表现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4.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判断1.城市化仅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 × ) 2.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提高。
( ×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水平高低)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较慢发展中 国家中期阶段B较高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C 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发达国家思考逆城市化是否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降低?为什么?答案 否。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这一阶段许多城市人口到乡村居住,但并非从事农业活动,仅是居住地的改变,其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 (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合理城市化——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过快的城市化(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教学创新设计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周剑青教学内容:城市化学科:地理设计时段:两课时模块: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年级:高一教材版本:人教版备注:《城市化》获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二等奖(2006年)教学创新设计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周剑青【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搜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城市化的概念、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本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从活动建议可看出,新课程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教学内容分析】在本章前两节从静态角度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后,本节教材安排两课时,主要从时间维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
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问题,为本章教材的重点内容。
本节教材首先以读图形式让学生明确城市化的定义,以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并简介城市化的意义。
接着紧贴课标要求,提供了曲线图,设计读图思考和活动题,分析两类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及原因。
教材又提供了伦敦城市化进程的案例,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多幅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活动3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对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活动4让学生评价三种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并用案例说明模式二的作用。
本节教材图文并茂,“阅读”、“活动”、“案例”、“读图思考”的设计优化了教材结构,可设计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探究、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