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

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

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
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实验原理和目的

原理:生长素对植物的不同器官有着不同的效应, 一般

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抑制

生长。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也不同,通

常根比芽、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本实验据此观察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在种子萌发过程

中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器具和步骤

1.植物材料:萌动的绿豆种子,

2.实验器具:温箱,培养皿,移液管,小镊子,标签纸,尺子

3.试剂: 10mg/L萘乙酸;

步骤:1. 取绿豆种子,用0.1%升汞消毒15min,再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各冲洗3次,置于22℃的温箱中催芽2d。

2. 取9cm的洁净培养皿6套,编号

在1号培养皿中加入10mg/L 萘乙酸10mL,然后从其中吸取1mL放入2号培养皿中,加9mL蒸馏水混匀后即成为1 mg/L 萘乙酸溶液。

如此依次稀释到6号培养皿(最后从第6号培养皿中取出1mL弃去),则1号至6号培养皿中的萘乙酸浓度依次为10 mg/L、1 mg/L、0.1 mg/L、0.01 mg/L、0.001 mg/L、0.0001 mg/L。

3.选取已萌动的绿豆种子6粒,用镊子将其整齐地排列在培养皿中,使芽尖朝上并使胚的部位朝向同一侧,盖上皿盖后,放在25℃的温箱中培养3d。

4.测量培养皿内绿豆幼芽及幼根的平均长度

三、实验数据和作业

四、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的数据初步判定萘乙酸浓度对根茎生长状况的影响成曲线分布,在

0.001浓度时最优,浓度越高生长作用越低。

五、思考题

1.指出哪一个浓度最适宜于下胚轴的生长?哪一个浓度最适合根的生长?

说明各种浓度对根、茎生长的不同影响.

答:下胚轴:0.001

根:0.001

10mg/L到0.01mg/L的浓度对根和茎都起抑制作用。0.001mg/L对根茎起促进作用,对茎起抑制作用,但是抑制作用不明显。

光对植物的影响

摘要 光作为环境信号作用于植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众多外界环境(光、温度、重力、水、矿物质等)中最为重要的条件。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光合作用对植物体的建成的作用上,光还是植物整个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光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光形态建成和光周期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所处气候带不同或季节变化等原因,农作物不可避免的生长在弱光逆境中,农作物长期的弱光生长会导致植株营养体不健壮、落花落果严重、果实发育缓、含糖量降低、产量下降、品质变劣。我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即光作为调节因子的影响;但实际上光合作用是贯穿植物体后期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的,是生长发育的基础,通过在植物体幼苗分化、营养生长中起作用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关键词:光照;植物;生长发育;呈色反应 1 光照在植物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作用 1.1 种子的成熟过程 种子的形成和成熟过程实质上是指胚由小变大,营养物质在种子中变化和积累的过程。主要是把葡萄糖、蔗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高分子有机物质,并积累在子叶和胚乳中。这些物质由光合作用产生,因此光照强度直接影响种子内有机物质的积累。如小麦籽粒2/3的干物质来源于抽穗后叶片及穗子本身的光合产物,此时光照强,叶片同化物多,输入到籽粒的多,产量就高。在小麦灌浆期一遇到连着好几天阴天,籽粒重明显地减小而导致减产。此外,光照也影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含油率。 1.2 种子萌发过程 种子萌发必须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即足够的水分、充足的氧气和适当的温度。这三者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光对一般的植物种子萌发没有什么他特别的影响,但有些植物的种子的萌发是需要光的,这些种子叫做需光种子,如莴苣、烟草等的种子。还有一些萌发时不需要光的种子称为嫌光种子。近年的研究表明,种子的休眠和萌发对某些波长的光较敏感,主要是红光、远红光和蓝光。这些种子的这种需光萌发性与种子内的光敏色素有关,隐花色素对种子的休眠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光敏色素的作用。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中,作为光受体,它在吸收了不同波长的光以后,可以诱导和调节植物的形态建成,并对某些生理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例如莴苣种子的发芽中,光敏色素参与了休眠的解除和种子的萌发。在种子成熟后的干种子状态,含有光敏色素的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两种类型。Pr吸收红光能转变成Pfr,Pfr吸收远红光转变成Pr。Pfr是光敏色素的活化形式,可引起各种生理反应。当萌发条件适宜时,在光的照射下,Pr发生水合并转换成Pfr,从而导致发芽。 嫌光种子一般来说都是大粒种子,它们具有足够储藏物质以维持幼苗较长时间生长在地下黑暗环境中,发芽一般不需要光,如瓜类;而需光种子则多为一些小粒种子,当它们处于光不能透过的土层中时,保持休眠状态,只有当它们处于土表,依赖少量储藏物质进行发芽,从而及时伸出土表迅速进行自养生长。这在生态学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如果小粒种子在土表下的黑暗处就能发芽,等它还不能伸出土表时,就已经耗尽储藏物质而不能存活了。 1.3 幼苗的生长分化过程 这一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间接作用是指光通过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物质运输等影响植物生长。这个间接作用是一种高能反应,因为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光照不足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有机物,植物生长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此外,光还可以影响植株的蒸

关于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影响或者作用的论文

第一节植物分类概述(1 学时)一、分类原则1.人为分类2.自然分类3.细胞遗传学——物种生物学4.化学分类学5.数量分类学二、分类单位和命名1.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2.命名原则三、界和门的划分1.界的划分:二界说、新二界说、三界说、五界说、六界说2.植物门的划分:菌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第二节原核生物 (1 学时)一、细菌门1.细菌的主要特征2.细菌的分类3.细菌的繁殖方式二、蓝藻门1.蓝藻与细菌的区别2.蓝藻的主要特征3.原核生物的生活史第三节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1 学时)一、藻类(Algae) 1.藻类的主要特征2.藻类的种类、门类3.藻类的繁殖方式二、真菌(Fungi) 1.真菌的主要特征2.真菌的种类3.真菌的繁殖方式4.真菌的演化历史三、地衣

1.地衣的主要特征:形态、结构、繁殖等特点2.地衣的种类3.地衣的生境与分布第四节苔藓和蕨类植物(1 学时)一、苔藓植物1.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2.苔藓植物的分类3.苔藓植物的繁殖方式4.苔藓植物的分布与生境二、蕨类植物1.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2.蕨类植物的分类概况3.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4.蕨类植物的生境与分布第五节种子植物(1 学时)一、裸子植物1.裸子植物的生活史2.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3.裸子植物的分类及主要代表类型二、被子植物1.被子植物的生活史2.被子植物的的主要特征3.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第二章植物生活和环境(9 学时)——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个体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环境和生态因素的概念,了解生态因素对植物作用的特点;掌握各生态因素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对生态因素生态适应特点。重点:环境与生态因素的概念、植物对各生态因子的生态适应特征。难点:植物适应性的形成。第一节概述(1 学时)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基本概念: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非生态因子、生态环境、小生境、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植物》.doc

最新资料推荐 9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活动一:

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1 分钟)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 资料卡。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5 分钟)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 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浙江专版)高三生物二轮最新试题专题提升训练 专题5 第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3·广州二模)用不同实验材料分别对燕麦的胚芽鞘进行以下研究实验,若图中箭头所指表示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解析根据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其尖端,向光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从尖端到下面一段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等,可判断A选项为直立生长,B选项为向右弯曲生长,C选项为向光源弯曲生长,D选项为向放置琼脂块相对一侧弯曲生长。 答案 C 2.(2013·浙江建德模拟)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 近的同种植物,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实验结果 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 B.甲侧芽生长快与生长素促进作用有关 C.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无关 D.甲为对照组,乙、丙为实验组 解析图示曲线显示,摘除顶芽时,侧芽生长较快;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也可促进侧芽生长;图中丙为对照组,乙、甲均为实验组。 答案 B 3.(2013·湖南十二校联考)某同学利用发生了向光弯曲的燕麦胚芽鞘,制作成切片并观察。 他绘制了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细胞形态示意图(如图所示),结合课本知识可得出的结论是 ()。

选项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理是能促进胚芽鞘的弯曲部位是 A 细胞分裂① B 细胞伸长② C 细胞分裂② D 细胞伸长① 解析图中显示背光侧部位②细胞伸长较明显,由此导致向光弯曲。 答案 B 4.(2013·河南商丘第三次模拟)下图1表示幼苗在水平放置时的生长情况。图2表示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图3中表示a、b两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依次是()。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②和③D.②和④ 解析图1中a点对应图2中的茎生长的浓度曲线,生长最适点约为10-4 mol/L,与①曲线吻合;b点对应根生长的浓度曲线,生长最适点浓度约 10-10 mol/L,且浓度越高生长越慢,与④曲线吻合,故A选项正确。 答案 A 5.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月季不定根发生及其生长的影响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下面两个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 大同实验中学刘建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通过实例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能力目标:通过“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领悟预实验意义的良好载体。 情感目标: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认识生长素类似物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认同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活动。 [方法] 主要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作用特点:二、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 1.最适浓度:根<芽<茎 1.顶端优势 敏感度:根>芽>茎 2.防止落花落果 2.两重性: 3.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 高浓度抑制 4.促进扦条生根 低浓度促进三、探究实验: [教学反思] 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学案 【学习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描述两重性、顶端优势。 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敏感程度: > > 2.曲线上A、B、C三点代表,AA′段,对根 的作用表现为。A′、B′、C′点以上的 部分表示。 3.顶端优势和根的向重力性: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那些? 例1:如图甲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 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 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 图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 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X,则 A.mi 变式1:对4株具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如下处理,有一株长出侧芽,请指出是哪种处 理 A.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上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B.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 C.不去顶D.不去顶,在侧芽涂以低浓度的生 长素 二、生长素在实践中的应用 1.促进果实发育 受精卵胚珠种子 生长素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萘乙酸对植物根、茎生长的作用

实验四萘乙酸对植物根、茎生长的作用 一、目的 了解萘乙酸对根、茎的最适浓度范围 二、原理 生长素及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如萘乙酸等对植物生长有很大的调节作用,在不同浓度下对植物生长的效应也不同。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则一直生长。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也不同,通常根比芽、茎对生长素更敏感。本实验据此观察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 三、材料与设备 1. 植物材料:绿豆种子 2. 实验器具:温箱、培养皿、移液管、镊子、滤纸、尺子、线 3. 试剂:10mg/L 萘乙酸 四、操作步骤 1. 取9cm的洁净培养皿7套,编号。在1号培养皿中加入10mg/L萘乙酸10mL, 然后从其中吸取1mL放入2号培养皿中,加9mL蒸馏水混匀后即成为1mg/L萘乙酸溶液。如此依次稀释到6号培养皿(最后从第六号培养皿中取出1mL弃去),则1号至6号培养皿中的萘乙酸浓度依次为10mg/L、1mg/L、0.1mg/L、0.01mg/L、0.001mg/L、0.0001mg/L。第7号培养皿中则加入9mL蒸馏水作为对照。 2. 选取已萌动的绿豆种子,用镊子将其整齐的排列在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7粒,使牙尖朝上并使其胚的部位朝向同一侧,盖上盖子后,放在22℃的温箱中暗培养3天。 3. 测量培养皿中绿豆种子根以及下胚轴长度以及侧根的数目。 五、实验结果 以蒸馏时中的材料做对照,计算不同浓度萘乙酸溶液中绿豆根及下胚轴长度的增加或减少值,并填入表中进行比较分析。 器官蒸馏水 (对照) 萘乙酸浓度(mg/L) 10 1 0.1 0.01 0.001 0.0001 根长 (cm) 3.37 2.3 2.3 2.13 3.67 4.06 3.54 下胚轴长 (cm) 4.77 1.33 3.06 3.73 4.74 5.3 4.8 侧根数 3 0 0 1 1 2 0 由以上的原始数据分析可得下表: 器官萘乙酸浓度(mg/L)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照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周期)和光的组成(光质)三个方面。 (一)光照强度 1.光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弱;植株徒长或黄化;抑制根系; ?植物受光不良,花芽形成和发育不良;果实发育受阻,造成落花落果; ?光照过强,发生光抑制(光破坏);日烧; ?光强对蔬菜品质的双向调节作用:果菜类强光、叶菜类弱光;软化栽培嫌光。 2.光形态建成 由低能量光所调控的植株器官的形态变化称为光形态建成。 ?马铃薯植株在黑暗中抽出黄化的枝条(匍匐茎),但其每天只要在弱光下照射5~ 10 min,就足以使黄化现象消失,变为正常地上茎。 ?消除在无光下植物生长的异常现象,是一种低能反应,它与光合作用有本质区别。 3.需光度 植物对光强的需求,与植物的种类、品种、原产地的地理位置和长期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有关。 ?原产于低纬度、多雨地区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对光的需求一般略低于高纬度植物。 ?原生在森林边缘和空旷山地的植物多为喜光植物。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需光度不同。 ?不同的生育时期需光度也不相同。 (1)根据蔬菜生长发育对光强的要求,可将蔬菜分为: ?强光照蔬菜:饱和光强1500μmol·m-2·s-1左右,西瓜、甜瓜、番茄、辣椒、茄子等。 ?中光照蔬菜:饱和光强800~1200 μmol·m-2·s-1,白菜类、根菜类、黄瓜等。 ?弱光照蔬菜:饱和光强600~800 μmol·m-2·s-1,绿叶菜类、葱蒜类等。 (2)根据种子萌发对光的需求不同,将蔬菜种子分为: 需光种子:伞形花科、菊科 嫌光种子:百合科、茄果类、瓜类 中光种子:豆类 4.影响光照强度的因素 ?气候条件:如降雨、云雾等。 ?地理位置:纬度、海拔。 ?栽培条件:如栽植密度、行向、植株调整以及间作套种等,会影响田间群体的光强分布。 ?栽培设施: (二)光质 1.太阳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150-3000nm,其中400-700nm的可见光约占52%,红外线占43%,而紫外线只占5%。 ?光质随着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光质因天气及其它遮挡材料而变化。如散射光强度低,但红、黄光比例可达50%左右,而直射光只有37%的红、黄光。 2.光质作用

园林植物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园林植物的影响因素 植物为活的有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同时受外界条件的综合影响,较明显者为:温度、水分、土壤、空气、人类活动等。 一、温度 随海拔升高、纬度(北半球)北移而降低; 随海拔降低、纬度(北半球)南移而升高。 南---------北:常绿----落叶 阔叶----针叶 (一)温度三基点 1、温度变化----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作用。 (1)最低温度 (2)最适温度 (3)最高温度 2、一般植物0—35oC范围内,温度上升,生长加速, 温度下降,生长减缓 (二)温度的影响 1、温度影响植物的休眠和萌芽 2、低温使植物遭受寒害和冻害 3、高温影响植物质量 4、温度与物候的关系 5、温度与各气候带的植物景观 (1)寒温带针叶林景观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景观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5)热带季雨林、雨林景观 二、水分 1、水的作用: (1)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作用 (2)植物生存的物质条件之一

(3)影响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繁殖、种子传播的生态因子之一 (4)可形成特殊的植物景观 2、植物分类(依植物对水分变化的适应能力) (1)旱生植物:少量水分即可满足生长发育 树干矮小、树冠稀疏、根系发达、夜小而厚, 有的退化成针状,表面有角质层或生绒毛 如:仙人掌 (2)湿生植物:与(1)对立 一般根系不发达,生长发育需要大量水分抗旱能力差 如:秋海棠、酢浆草 (3)中生植物:介于(1)(2)之间 如:水淹可正常生长:旱柳、乌桕、水杉 水淹会死亡:梧桐、桃、李、木瓜、雪松(4)水生植物:植物的全部或部分必须在静水或流水中生长 如:王莲 三、光照 (一)植物对光照的要求,通过以下两点表示 (1)光补偿点 (2)光饱和点 (二)植物分类(依光照强度) (1)阳性植物:要求较强光照,不耐庇荫 (2)阴性植物:要求较弱光照 (3)中性植物(耐荫植物) 备注:耐荫是相对的,与纬度、气候、年龄、土壤密切相关 四、土壤(植物生长发育的基质) (一)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主要指土壤的机械组成 (二)土壤厚度的影响 涉及土壤水分、养分多寡及承重问题 (三)土壤酸碱度(PH) 影响矿物质养分溶解、转化、吸收 (四)植物分类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今天,我所讲的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研究出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从能力培养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有没有黏性等。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土壤的表面现象。在认识了土壤的这些特征基础上,研究土壤渗水速度的快慢和保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家园和爱家乡的美好情感。重点是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三种土壤和土壤渗水实验, 难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 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首先是出示一组图片,以“是什么使这些美丽的植物生长的如此美丽?”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引出“土壤”,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观察土壤,从而对土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突出问题“为什么有时下过雨后有些地里的水很快就干了,而有的地里上的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呢?”从这一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设计土壤渗水的实验,通过实验推出沙质土渗水最快,其次是壤土,黏质土渗水最慢,并且由土壤渗水的快慢推出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 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并实验;形成认识。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

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萘乙酸(NAA)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萘乙酸(NAA)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萘乙酸(NAA)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与植物生长素相似。本课题的相关理论位于人教版教材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课,是基于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题目。 课题产生背景: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有这样一个知识点: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上应用时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防止落花落果等。对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只需识记,但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有些同学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而是提出了相关的问题:生长素类似物在种子萌发方面有什么作用呢?问题提出后,有很多同学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为了让学生从课本内容中走出来,更好地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体验过程,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于是我建议同学们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生物实验室研究论证,亲自体验研究过程,同学们的兴趣非常高涨,提出了很多实验方案,最后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两个方案,于是同学们根据各自爱好分成两组,分别用不同作物的种子进行实验。 分组情况: 第一组: 题目: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对西红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人员:金月等7人。 目标: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对西红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找出较适合的浓度范围。 第二组: 题目: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人员:李欣欣等8人。 目标: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找出比较适合的浓度范围。 对两组同学的总体要求是:认真研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梳理研究思路,准备研究成果交流答辩。 以下是同学们研究过程和经验总结及答辩片段: 一、实验题目: NAA(奈乙酸)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NAA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

高中生物69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讲练中图版必修1课件

课题69 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 【课标要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应用。 【考向瞭望】设计实验验证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知识梳理】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特点: 1、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二)举例——顶端优势: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停止。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过高,发育受到抑制。3、解除:摘除顶芽。 (三)生长素类似物及应用 1、概念:具有生长素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 2、应用: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二、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一)分析下图理解两重性 1、从甲图可读到以下信息 (1)生长素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 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 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 小:根>芽>茎)。 (3)曲线在A、B、C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A′、B′、C′ 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促进效果,A′、B′、C′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从乙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高。 3、从丙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 (1)曲线中H点表示促进生长最适浓度为g,在O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增强,而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减弱。 (2)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大于m小于M(向光一侧慢于背光一侧)。 (3)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示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m。 (二)两重性举例:1、顶端优势 (1)产生原因的实验探究: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随机均分为 3组(A、B、C)A组自然生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B组去掉顶芽 →侧芽生长快,成为侧枝。C组去掉顶芽,切口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侧芽 生长受抑制。 (2)结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2、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茎的背地性原理和根的向地性原理,如 图:重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地一侧生长素浓度低即C>A,D>B)→生长不均(根的向地一侧生长慢,背地一侧生长快;茎的向地一侧生长快,背地一侧生长慢)→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以光谱、光照强度、日照时间、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太阳辐射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气象要素。到达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部分。而光谱成分是植物重要的一个生态因子,在太阳光谱中,对于植物生活其最重要的是可见光部分(波长0.04μm~0.76μm),但紫外线(波长0.01μm~0.4μm)和红外线(波长0.76μm~1000μm)也有一定的意义。不同波段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刺激和支配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太阳光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植物器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形态建成的作用。 太阳辐射不同光谱对植物的影响如下:1)波长大于1.00μm的辐射,被植物吸收转化为热能,影响植物体温和蒸腾情况,可促进干物质的积累,但不参加光合作用2)波长为1.00~0.72μm的辐射,只对植物伸长起作用,其中波长为0.72~0.80μm的辐射称为远红外光,对光周期及种子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并控制开花与果实的颜色3)波长为0.72~0.61μm的红光、橙光可被叶绿素强烈吸收,某种情况下表现为强的光周期作用4)波长为0.61~0.51μm 的光,主要为绿光,表现为的光合作用与弱成形作用5)波长为0.51~0.40μm的光,主要为蓝紫光,被叶绿素和黑色素强列吸收,表现为强的光合作用与成形作用6)波长为 0.40~0.32μm的光,外辐射起成形和着色作用,如使植物变矮,颜色变深,叶片变厚等7)波长为0.32~0.28μm紫外线对大多数植物有害8)波长小于0.28μm的远紫外辐射可立即杀死植物。 此外,有科学实验证明,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可见光中的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生长及幼芽的形成有很大作用,这类光能抑制职务的伸长,而是其形成粗矮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地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种。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地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据说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地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教学难点是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

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翻开书第5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最上面的一段。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中?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花生是根部有根瘤菌共生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由于其种子富含蛋白质和油分,营养丰富,因此被广泛种植。我们看到的花生都种在沙地里,因为花生属于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是一个相当大的、相当特殊的家族。它的成员众多,绝大多数都会结出可爱的荚果,其中大部分在根部都会长出一个个小瘤,我们称之为“根瘤”。根瘤内有所谓的“根瘤菌”和根部共生。因为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就特别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大量的氮气,使花生获得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另外一个原因是花生的特殊习性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课时花生的话还是和其他植物一样开在地面上。当花儿凋谢之后,子房的胚珠已经受了精,子房下部就会迅速生长伸长,并接触地面,钻进沙土中,好让果实在地下发育完成。如果花生不种在沙地里,不但根瘤菌不活跃,子房也不易钻入土壤中,花生的果实就结得不好了。)

萘乙酸对种子的影响

萘乙酸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发布日期: 2014-05-04 发布: https://www.doczj.com/doc/dc2582850.html, 2013年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 德化县油茶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 浅析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对主要粮食 作… ? 三台县棉花种植面积锐减与气象条件 相… ? 焉耆县春季终霜的气候特征分析 ? 德庆贡柑产销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 提高个性化的气象服务水平 ? 浅议气象预报通知短信 ? 朔州市朔城区种植胡麻的气候条件分析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 ? 浅谈台风天气对茶叶种植的利与弊 ? 玉树州设施农业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调 研… ? 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工程 ? 对普定县猫洞乡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 化… ? 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促进农村信息化 建… ? 浅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 题… 韩城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摘 要:用不同浓度的NAA 处理黄瓜种子,从中筛选出适合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浓度,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为如何节约种子和缩短育苗周期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极低浓度的NAA (10-10~10-8mg ·L-1)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使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指标增加;中高浓度(10-6~10-2mg ·L-1)的NAA 则会产生抑制作用。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doczj.com/doc/dc2582850.html,/1/view-5014482.htm 关键词:黄瓜种子;萘乙酸;发芽率;叶绿素;根系活力 中图分类号:S682.19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黄瓜(Cucumis sativus L.),也称胡瓜、青瓜,为葫芦科黄瓜属攀援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并且为主要的温室产品之一。其果实有清热止渴、利水消肿、清火解毒的功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深度解析

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多角度解析 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孙世顺 【摘要】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读者一概念容易出现一些错解误解,本文从多角度解析生长素浓度的两重性,以期加深理解,破除难点。 【关键词】生长素两重性 生长素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激素,它的作用相对于其他激素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方面。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指的是,一般情况下,一定低浓度促进生长,一定高浓度抑制生长。具体表现在,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保花保果也能疏花疏果。而且,对于同一种植物,同样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的器官也有不同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例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形成无籽果实,保花保果或疏花疏果,或用生长素类似物除草,这些均需要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造成严重损失。因而,有必要对其作用的两重性加以全面理解。 一、对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的解析 关于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存在着许多误解,有必要再次作出解析。通常抑制不等于不生长了,而是生长速度变慢,只有抑制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停止生长;促进是指生长速度变快;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也不等于不生长了,而是既没有加快也没有变慢,以一

定的速度生长。这里可以借用物理的加速度来加以理解:促进是加速度为正值,抑制是加速度为负值,既没有促进也不抑制时加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为零时,物体不运动或匀速运动,对于植物而言,就是以一定的速度生长。例如,我们可以用以下图形来具体说明: 图一芽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 A~C段对于芽来说就是一定低浓度范围,C点以后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就是一定高浓度;A点对应的浓度比较低,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在A~之间的浓度促进作用明显,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的促进作用最大,叫着最适生长素浓度;C点对应的浓度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并不是不生长了,而是以一定的速度生长;D点以后的浓度范围就在一定“高浓度”范围内,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浓度过高时甚至可以杀死植物。 二、对“低浓度”和“高浓度”的相对性的解析 生长素作用通常表达为,一定低浓度促进生长,一定高浓度抑制生长。这里所说的“低浓度”和“高浓度”其实没有固定的数值,它是相对于植物的某一器官所需生长素的最适浓度而言的。比如: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继续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们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举出2 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 课时建议: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内容见文本素材) 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1)观察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三堆土。 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 学生上讲台前取土。 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 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 (2)交流汇报 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教师适当点评。 (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 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②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实验七 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

实验七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一、实验目的 了解萘乙酸对根、茎的最适浓度范围 二、实验原理 生长素对植物的不同器官有着不同的效应, 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抑制生长。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也不同,通常根比芽、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本实验据此观察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 1.植物材料:萌动的绿豆种子, 2.实验器具:温箱,培养皿,移液管,小镊子,标签纸,尺子 3.试剂: 10mg/L萘乙酸; 四、操作步骤 1、取绿豆种子,用0.1%升汞消毒15min,再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各冲洗3次,置于22℃的温箱中催芽2d。 2、取9cm的洁净培养皿7套,编号在1号培养皿中加入10mg/L 萘乙酸10mL,然后从其中吸取1mL放入2号培养皿中,加9mL蒸馏水混匀后即成为1 mg/L 萘乙酸溶液。如此依次稀释到6号培养皿(最后从第6号培养皿中取出1mL弃去),则1号至6号培养皿中的萘乙酸浓度依次为10 mg/L、1 mg/L、0.1 mg/L、0.01 mg/L、0.001 mg/L、0.0001 mg/L。第7号培养皿中则加入9mL蒸馏水作为对照。 3、选取已萌动的绿豆种子6粒,用镊子将其整齐地排列在培养皿中,使胚的部位朝向同一侧,盖上皿盖后,放在25℃的温箱中培养3d 4、测量培养皿内绿豆幼芽及幼根的平均长度以及根的数目。 五.实验结果

器官长度 萘乙酸浓度(mg/L) (cm) 0(对照) 10 1 0.1 0.010.001 5.05 1.27 2.6 4.66 4.87 6.15 胚轴长 (cm) 根长(cm) 5.7 1.02 1.54 2.09 3.93 5.42 根数(条) 6 6 6 5 5 6 问题:指出哪一种浓度最适合下胚轴生长?哪一种浓度最适合于根的生长?说明NAA浓度对根、茎生长的不同影响。 答: 0.001mg/g最适合胚轴生长。蒸馏水最适合根生长。 10mg/L到0.01mg/L的浓度对根和茎都起抑制作用。0.001mg/L对根茎起促进作用,对茎起抑制作用,但是抑制作用不明显。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内容摘要:光照强度在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消耗大于光合作用产生,用词不能积累干物质;在光补偿点处,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消耗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在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 关键词:光照强度;植物;光合作用 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储存有机物来实现的,因此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光照强度与植物光合作用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它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相应的增加。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光照强度过强时,会破坏原生质,引起叶绿素分解,或者使细胞失水过多而使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光照强度弱时,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消耗的还少,植物就会停止生长。只有当光照强度能够满足光合作用的要求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根据植物的生长环境,可将植物分为陆生型,水生型,附生型,

寄生型。对植物的总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光合面积、光照时间和光合能力。光合面积主要是指叶面积,通常用叶面积指数来表示,即植物叶面积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光合时间是指植物全年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光合时间越长,植物体内就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并增加产量,延长光合时间主要是靠延长叶片的寿命和适当的延长植物的生长期;光和能力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正常和其他生态因子处于最适状态时的植物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 1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和藻类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和某些细菌(如带紫膜的嗜盐古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大小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吸收的CO2或释放的O2表示,亦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量表示。 光照强度,简称照度。一个被光线照射的表面上的照度(illumination/illuminance)定义为照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设面元dS 上的光通量为dΦ,则此面元上的照度E为:E=dΦ/dS 。照度的单位为lx(勒克斯),也有用lux的,1lx=1lm/㎡。照度表示物体表面积被照明程度的量。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例如在低纬度的热带荒漠地区,年光照强度为200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