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七 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

实验七 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

实验七 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
实验七 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

实验七萘乙酸对根和茎生长的作用一、实验目的

了解萘乙酸对根、茎的最适浓度范围

二、实验原理

生长素对植物的不同器官有着不同的效应, 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抑制生长。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也不同,通常根比芽、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本实验据此观察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

1.植物材料:萌动的绿豆种子,

2.实验器具:温箱,培养皿,移液管,小镊子,标签纸,尺子

3.试剂: 10mg/L萘乙酸;

四、操作步骤

1、取绿豆种子,用0.1%升汞消毒15min,再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各冲洗3次,置于22℃的温箱中催芽2d。

2、取9cm的洁净培养皿7套,编号在1号培养皿中加入10mg/L 萘乙酸10mL,然后从其中吸取1mL放入2号培养皿中,加9mL蒸馏水混匀后即成为1 mg/L 萘乙酸溶液。如此依次稀释到6号培养皿(最后从第6号培养皿中取出1mL弃去),则1号至6号培养皿中的萘乙酸浓度依次为10 mg/L、1 mg/L、0.1 mg/L、0.01 mg/L、0.001 mg/L、0.0001 mg/L。第7号培养皿中则加入9mL蒸馏水作为对照。

3、选取已萌动的绿豆种子6粒,用镊子将其整齐地排列在培养皿中,使胚的部位朝向同一侧,盖上皿盖后,放在25℃的温箱中培养3d

4、测量培养皿内绿豆幼芽及幼根的平均长度以及根的数目。

五.实验结果

器官长度

萘乙酸浓度(mg/L)

(cm)

0(对照) 10 1 0.1 0.010.001

5.05 1.27 2.6 4.66 4.87

6.15

胚轴长

(cm)

根长(cm) 5.7 1.02 1.54 2.09 3.93 5.42

根数(条) 6 6 6 5 5 6

问题:指出哪一种浓度最适合下胚轴生长?哪一种浓度最适合于根的生长?说明NAA浓度对根、茎生长的不同影响。

答: 0.001mg/g最适合胚轴生长。蒸馏水最适合根生长。

10mg/L到0.01mg/L的浓度对根和茎都起抑制作用。0.001mg/L对根茎起促进作用,对茎起抑制作用,但是抑制作用不明显。

4植物根系和根际的研究方法

第4章植物根系和根际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植物根系的研究方法 植物根系具有吸收和输送养分和水分、合成植物激素和其他有机物质、储存营养物质以及支撑植物使之固定于土壤中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因此它与植物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植物根系的研究比地上部分的研究要困难的多。 一、根系研究方法 (一)钉板法:常用。 1、钉板的制作: 小板:50cm×50cm,钉长5cm,钉距5cm。 大板:60cm×100cm,钉长5cm,钉距5cm。 2、取样 3、清洗 4、根系摄影与测定 (二)容器法: 容器种植主要研究根系生理或生态学特性。条件容易控制。 1、容器大小与根系体积适应 2、种植盒的制作: (三)玻璃壁或玻璃管法:用探头观察根系生长情况。 (四)多孔膜法:尼龙纤维多孔膜(孔径0.3m) 二、根系测定方法 (一)根系形态特征及其测定方法 根系形态特征包括根系体积、几何形状、长度、分布深度、根密度、分枝状况、根重、根表面积、根毛数量和根尖数等。根系形态与养分、水分的吸收能力有密切关系。在植物营养研究中,常用的根形态参数主要有根重、根长、根表面积、根密度、根毛和根尖数等。 1、根重 根重对于表征根的总量是一个很好的参数,植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率通常用单位根重作参量。根重分为根干重和根鲜重两种。根干重对于养分和水分吸收不是个理想的参数,因为老而粗的根所占的重量很大,而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很小。但当了解植物地下部的生产力时,干重常作为估计的标准。在估算根/冠比(R/S)时,也要用根干重。 测定根干重的方法,一般采用烘干重量法。在105o C条件下烘干10-20h或在60-70o C下烘干20h,称重。

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1、唾液能消化淀粉的验证实验: 实验仪器: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等。 实验过程: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晃,使其均匀混合。将两个试管放入温度为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中。过一会儿,分别往两个试管中放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淀粉液没有变化,没有加入唾液的淀粉变蓝了。 实验结论: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2、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的实验 实验仪器:水槽、玻璃吸管、集气瓶、烧杯、蜡烛、澄清的石灰水、火柴等。 实验一步骤: 1、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 2 把瓶盖声上的玻璃片打开一个小口,将燃烧着的火柴慢慢放入瓶,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实验一现象:燃烧的火柴熄灭了。 实验一结论:呼出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实验二步骤: 1、按课本中的装置,经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石灰水有变化吗?(没有变化) 2经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石灰水有变化吗?(有变化)这说明什么? 实验二结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概括出呼出的气体中含氧气少、二氧化碳多。推想出人体需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凸透镜成像 实验仪器: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点燃的蜡烛放于凸透镜和纸屏中间,立在桌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适当调整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 3、研究像的大小与成像的规律是怎样的? 实验结论: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1、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 2、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3、当凸透镜距纸屏和距蜡烛相等时,形成的是相等的像。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小车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拉力)(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课题:《小车的运动》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垫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它因素都不变)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量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 课题:《力在哪里》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会使用弹簧秤。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 1.体验静电现象(P2) 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操作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 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实验名称;不一样的电荷 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 步骤: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1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 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 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 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 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 4让小灯泡发光(P5) 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 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5连接带灯座的电路(P7)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原理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实验步骤: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 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4、拆分器材5、整理器材。

石参根的功效有哪些

石参根的功效有哪些 中药在医治某一些疾病上总是会有着出乎人意料的功效,所以对于中药的挑选大家可放心的进行,但是患者在挑选中药时,需对于药材进行深入的认识,这样在医治疾病时,才会清楚哪种药时最好的选择,石参根就是中药的一种药材,那么,石参根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 别名石豇豆、岩参。 功效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湿热泻痢;肺热咳喘;跌打肿痛;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 药性平、药味苦。 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25~30厘米,略呈椭圆形。口偏于腹面,有触手20个。肛门偏于背面,周围有5个石灰质小齿。背面隆起光滑,有稀疏的管足。腹面平坦,管足排列成3纵带,中间一带较稀,排得较宽。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背面为黄褐色或紫褐色,并有许多灰白色不规则的横斑,肛门周围灰白色,腹面颜色较浅。 干品体长扁圆形。背部开膛。背部浅黑色,两侧下沿及腹部

均为白色间带黄色。无肉刺,背部有疣状突起,腹部有粉状石灰质层。一般按单只重量分为三种规格。大的每500克15只,中的25只,小的50只以上。以体条完整、肉质较厚、腹部石灰层薄、不破肚、无烂孔的为上品。 原株形态 直立亚灌木。茎和枝有短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 3-7片,有时9片;小叶片长圆形、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5-10cm,宽2-4cm,上面无毛或中脉略拔毛,下面有短柔毛;小叶柄长约2mm;叶柄长5-10cm,小托叶针状;托叶长三角形。 花紫色,总状花序顶生,有紧密聚集的花,成长时长10-20cm,宽达2.5cm;花柄每2个在一起,弯曲如弓形,有毛,长的毛白色,短的毛顶端钩状;花萼裂片近相等;花冠蝶形,长约6mm;雄蕊10mm,单体。荚果2-4节,扭曲重叠,有短柔毛,花柱长而弯曲。主根肥大,粗且长。 生长习性 喜冷凉湿润气候。在降雨量700毫米以上地区生长良好。抗寒较强,地温3~4℃时种子发芽,抽穗期适宜温度18~19℃。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小车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拉力)(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 课题:《小车的运动》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垫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即起点、终点1、小组成员合作好 2、保持小车重量、路面等其他因素都不变 2、挂2个垫圈,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次。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至少3次以上 3、挂5个垫圈,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次。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至少3次以上 4、计算并比较。 1、通常取平均数。 2、比较拉力不同时,小车运动的速度。 5、记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它因素都不变)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量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 课题:《力在哪里》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在 “0”处。 2、将钩码挂在挂钩上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秤标之的最大数值 3、等指针静止时,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 平齐 5、记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会使用弹簧秤。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 1.体验静电现象(P2) 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操作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 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实验名称;不一样的电荷 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 步骤: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1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 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棕榈根的功效与作用

棕榈根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棕榈根,因为其作用和功效,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们使用。那么,棕榈根究竟具有怎么样的功效与作用呢?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别名】 棕树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根。 【原形态】 棕榈,常绿乔木,高达10m。茎杆圆柱形,粗装挺立,不分枝,径约20cm,残留的褐色纤维状老叶鞘层层包被于茎杆上,脱落后呈环状的节。叶簇生于茎顶,向外展开;叶柄坚硬,长约1m,横切面近三角形,边缘有小齿,基部具褐煞费苦心纤维状叶鞘,

新叶柄直立,老叶柄常下垂;叶片近圆扇状,直径60-100cm,具多数皱折,掌状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浅2裂,上面绿色,下面具蜡粉,革质。肉穗花序,自茎顶叶腋抽出,基部具多数大型鞘状苞片,淡黄色,具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淡黄色,花被6,2轮,宽卵形,雄蕊6,花丝短,分离;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约1cm,熟时外果皮灰蓝色,被蜡粉。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 【化学成份】 地下部分含薯蓣皂甙(dioscin),和甲基原棕榈皂甙 B(methyl proto-ph)。

棕榈根注射液有抑制生育的作用,棕榈根醇提液(2g生药/ml),结合石门穴注射,雌性小鼠每只0.5ml,每日2次,共3次。结果小鼠在穴位注药后2-6个月受孕,平均推迟了6个怀孕周期(正常小鼠怀孕周期以20d左右计算);小鼠出生后发育正常。棕榈根煎剂(2g/ml)腹腔注射除0.2ml剂量组小鼠存活外,0.3ml、0.5ml及石门穴注射0.5ml,均引起竖毛、抽搐等死亡。而棕榈根醇提液注射0.5ml,未见毒性反应。 【性味】 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收效止血;涩肠止痢;除湿;消肿;解毒。主吐血;便血;崩漏;带下;痢疾;淋浊;水肿;关节疼痛;瘰疬;流注;跌打肿痛

三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幸福路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内容:鹦鹉站立制作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做一名小科学家实验器材:彩色卡纸一张、剪刀、回形针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 作 要 点1.教师演示鹦鹉站立 1.教师课前制作几只能站立的纸鹦鹉;2.课堂上演示纸鹦鹉站立,让学生感觉到纸鹦鹉站立在笔头上的神奇。2.学生制作1.发给学生卡纸,用白纸印好摹本发给学生,让学生蒙在卡纸上剪出鹦鹉的形状,以降低制作难度。2.学生自己制作,然后尝试让鹦鹉站立在笔头上。3.寻找平衡点1.学生失败之后,提供辅助材料——回形针2.讨论:你认为回形针放在什么位置可以成功?3. 学生自己实验探究。4.学生交流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发现。5.实验总结要想让鹦鹉站立在笔头上,首先要找到能使鹦鹉得到平衡的点,在恰当的位置上别上回形针。6.整理器材整理材料,保持整洁。实验结论:回形针分别别在鹦鹉的脚的两侧,可以使鹦鹉平稳站立在手指上。 二、实验内容:蜗牛观察实验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校园里的小动物实验器材:蜗牛一只、大号餐盘、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醋、啤酒、玻璃片实验类型:教师放在食物展台上展示实验实验步骤操 作 要 点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榕树根须的功效作用

榕树根须的功效作用 榕树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树木,很多人不知道榕树的根须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它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消肿止痛,另外有很好的活血和利尿的功效,对于出现感冒咳嗽,因为发热出现浑身酸痛方面,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用榕树须能够治疗女性月经不调,能够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榕树须的功效与作用 ★1、榕树须可以治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病,榕树须对此病的治疗效果出色,可以取六十克榕树须加入清水煎制后,取其药汁分三次食用就可以。 ★2、榕树须可治风湿关节痛 榕树须既可止痛消肿也可活血,对人类的风湿关节痛治疗效果明显,在治疗时可以把一百克榕树须用酒和水煎制,然后服用,另外还可以把榕树须煎制出的药汁,直接清洗疼痛的部位,也能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3、榕树须可治跌打损伤 榕树须与樟树二重皮一起使用时,对人类的跌打损伤治疗效果出色,人们在受伤以后可以把六十克榕树须加入樟树二重皮十五克,用水煎制后直接冲冼受伤部位,就能快速消肿和止痛。 ★4、榕树须可治小便不通 榕树须有出色的利尿作用,对小便不通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在治疗时可以取一把榕树须加入冰糖和米酒各适量,然后用水煎制后服用,连用三到五次以后,小便不通的症状就会有很大的好转。 ★榕树须是什么 【别名】半天吊(《生草药性备要》),吊风根、榕树须(《岭南采药录》),榕树吊须(《广东中药》)。 【来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气根。全年可采。割下气根,扎成小把,晒干。

【原形态】榕树(《南方草木状》),又名:倒生树(《粤志》),倒生木、不死树(《纲目拾遗》),细叶榕(《岭南采药录》),正榕、官榕木,小叶榕。 常绿大乔木,高20—25米,胸径达2米以上,干多分枝扩散;树冠扩大成伞状;树皮不剥落,具白乳汁;由干抽出气根,可垂及地,挺直如柱。叶互生,革质,阔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10厘米,宽2—5.5厘米,基部楔形或圆形,先端钝、短渐尖,全缘,两面均无毛,侧脉5—6对,表面不明显;叶柄长7—15毫米.隐头花序单生或双生于叶腋内,倒卵球形,直径约5—10毫米,初乳白色,熟时黄色或淡红色,基部苞片3,阔卵形,钝;雄花花被3—4,雄蕊1;雌花花被片3,柱头长;瘿花似雌花。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 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 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 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节 根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第五节根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植物体的根是由根尖发育而成的。根尖为什么能够发育成根,这与其结构紧密相关。而根尖的结构特点又决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决定着整株植物的生与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为后续知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把根尖的四个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连续的。这就应该在最后研究根尖的发展变化的时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连续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发展变化的。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分生区的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学生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形成了根尖是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根吸收水分的过程和原理。 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及应用。 能力目标 确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无土栽培的原理,关注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 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其相应的功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并引入新课:根有固着植物于土壤中,并且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根为什么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呢?这应与根的结构有关。那么,根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根的生长 直接介绍根的分类: 主根:由胚根发育成的根。 侧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 不定根:茎、叶等部位生出的根。 直根系:有一条比较长而粗壮的主根,在主根周围长出一些细而短的侧根。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有的停止生长),主要由茎基部丛生的许多粗细相似的不定根组成。 探究根长长的主要部位。 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成果。得出结论:根的生长主要靠根尖。 结合幻灯片讲解根尖的结构。 成熟区(伸长区上部) (1)结构特点:细胞停止伸长,开始分化。分化出有根毛的表皮细胞和位于根中央导管; (2)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主要的吸收部位);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根冠结构特点: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太整齐。根冠功能: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分生区(被根冠包围) (1)结构特点:细胞小,排列紧密、壁薄、核大、质浓; (2)功能:不断分裂出新细胞,使根生长(属于分生组织)。 伸长区(位于分生区上部) (1)结构特点: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 (2)功能:使根伸长,它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样谚语吗?“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意义? 学生回答:水分和肥料(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由简单的问题入手,充分利用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鹦鹉站立制作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做一名小科学家 实验器材:彩色卡纸一张、剪刀、回形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教师演示鹦 1.教师课前制作几只能站立的纸鹦鹉; 鹉站立 2.课堂上演示纸鹦鹉站立,让学生感觉到纸鹦鹉站立 在笔头上的神奇。 2.学生制作 1.发给学生卡纸,用白纸印好摹本发给学生,让学生 蒙在卡纸上剪出鹦鹉的形状,以降低制作难度。 2.学生自己制作,然后尝试让鹦鹉站立在笔头上。 3.寻找平衡点 1.学生失败之后,提供辅助材料——回形针 2.讨论:你认为回形针放在什么位置可以成功? 3.学生自己实验探究。 4.学生交流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发现。 5.实验总结要想让鹦鹉站立在笔头上,首先要找到能使鹦鹉得到 平衡的点,在恰当的位置上别上回形针。 6.整理器材整理材料,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回形针分别别在鹦鹉的脚的两侧,可以使鹦鹉平稳站立在手指上。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蜗牛观察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校园里的小动物 实验器材:蜗牛一只、大号餐盘、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醋、啤酒、玻璃片

实验类型:教师放在食物展台上展示实验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教师课前捕捉几只蜗牛蜗牛需要在雨后的花坛旁边寻找,如果条件不合适,暂时没找到蜗牛,可以将本课适当延迟。在上课前,一定要让蜗牛饿上1-2天,实验效果才可能比较明显。 2.观察蜗牛将捕捉到的蜗牛放在黑暗的盒子里一段时间,实验时拿出来放在小玻璃片上,这样可以让学生观察它的爬 行,并能从下面观察蜗牛足的移动。 3.蜗牛食性实验1、在盘子周围一圈分别间隔放上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盘子不宜太小。 2、放入蜗牛,指导学生安静,耐心观察,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期间保持安静。 3、交流实验结果。 4.蜗牛对刺激性的反应1、把蜗牛放在盘子中间,在蜗牛面前滴一点醋或一点酒,观察其反应。(不要倒在蜗牛身上) 2、静静观察,观察期间保持安静。 5、实验总结填写实验报告,认识蜗牛的食性和对刺激的反应 实验结论:上述食物,蜗牛只吃菜叶,如用书上几种材料,蜗牛除了菜叶还喜欢 黄瓜。遇到醋或者酒之类刺激物体,蜗牛会立刻缩回到壳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水的毛细现象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神奇的水 实验器材:不同颜色的水、纸巾;粉笔、纱布、塑料片、玻璃片(2块,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绕上几圈透明胶);两支粗细不一样的玻璃管;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教师演示染纸1、教师现场演示染纸,将白色纸巾的四个角的一端分别放入不同颜色的水中(不同颜色的水可以用不同

空气的性质实验报告单

空气的性质实验报告单 篇一: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联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联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联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二:实验报告单四上 实验过程记录表 1 实验过程记录表 2 实验过程记录表 3 实验过程记录表 实验过程记录表 4 实验过程记录表 实验过程记录表 5 篇三: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

明胶带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四年级上册第 1单 元)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课题:《冷热与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课题:《热的传递》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学习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显微镜(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取镜和安放1.从镜箱取镜时,要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显微镜一般要安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 2.安上目镜和物镜;(如使用学生显微镜则无此要点。) 3.不要用手触摸镜头。 2.对光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如使用学生显微镜则无此要点。) 2.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3.双手调节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至 看到明亮的视野。 3.安装玻片标本(自制水滴标本)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必须将有盖玻片的一面 朝上,然后用压片夹夹好,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观察水滴则需要用纱布将载玻片与盖玻片擦干净,然后用滴管吸 样本水滴1-2滴到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沿边滴上少许碘酒,最后用吸水纸将多余的碘酒吸去。) 4.观察1.用左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使物镜尽量接近玻片,但不要触及玻片; 2.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 上升,直到看清楚物象; 3.如还有模糊,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5.记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6.整理显微镜1.把显微镜擦拭干净,恢复原状; 2.用与取镜相同的方法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实验结论: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解释地球内部结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地球的内部 实验器材:地球构造模型(学生自制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介绍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推测地球内部 的构造 2.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会是什么样 的; 3.将推测的结果画下来; 4.交流各自的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2.观察地球构造 1.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 模型 2.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 3.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4.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秘密。 1.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3.自制地球构造 模型 2.用小刀切开橡皮泥地球模型,展示并解释自己的制作作品;4.实验总结总结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情况。 实验结论: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解释物质的变化(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蜡烛的变化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点燃蜡烛用火柴点燃蜡烛,注意安全,小心烫手,吹灭或甩灭火柴, 将火柴梗放入指定容器,不乱扔火柴梗。 2.观察蜡的变化蜡烛点燃后,仔细观察蜡发生了哪些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

五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 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班级:姓名: 日期:年月日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 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3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 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 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根的吸收作用

《根的吸收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根的形状特征分类,并能够举出几个例子。 2、知道根的基本功能。 3、培养探究植物的根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根的形状特征分类。 教学难点:植物根的特殊功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①图片资料: 移栽植物幼苗的场景; 植物扎根土壤的图片; 小朋友用力拔草的图片;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洋葱图片。 ②实物材料: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放大镜、直尺、镊子 等。 2.学生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新鲜的带根的凤仙花两棵、上窄下宽的透明玻璃瓶两 个、中间有孔并且一分为二(为了便于固定放在瓶子里的凤仙花)的瓶盖两个、 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生活问题导入。 1.教师提出生活问题:临沂市为了提高城市绿化面积,需要从乡村移植大 量的植物幼苗栽入(出示移栽植物幼苗的场景图片),为了让这些移植的树苗更 容易存活,你觉得应怎样处理这些植物幼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生:使植物的根部带有较多的泥土,这样植物就不会枯死,容易存活。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移栽植物时,要使根部带有较多的泥土? 生:为了使树从根部获得营养。 师:看来植物的根对于植物的生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 研究“植物的根”(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引发学生猜想:根的作用是什么。 同学们都养过花吧?我们在养花的时候需要细心呵护,例如定时给花浇水、施肥、松土等。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们:给花浇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 生:到植物的身体里面去了。 师: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把这些水分、养分吸收到植物身体里面去的呢?生:我认为是根能吸收水分、养分。因为我们浇花时总是把水浇在土壤里,土壤里有的就是“植物的根了”。三、制定方案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根的作用。 师:对科学的探究不能只凭脑筋猜测,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 现在我们就来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根是不是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课前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套实验材料:有带根的凤仙花、上窄下宽的透明酒瓶、盖子、橡皮泥。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设计两种实验方法: ①在瓶子里放上一些水,把带根的凤仙花放进去,用两半盖子卡住凤仙花的茎,在水面处做一个记号,一段时间后看看瓶子里的水有没有下降,如果下降了,就说明根能吸收水分。注意:用橡皮泥把玻璃瓶盖有孔的地方用橡皮泥封好。②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放上凤仙花,另一个瓶子里不放,让这两个瓶子里的水面相平,然后看一看一段时间后会不会还相平。 四、实施探究 (一)学生分组组装实验。指导学生把组装的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结果。(本课分两课时进行,以下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观察根的特点。 老师为学生准备各种植物: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工 具:放大镜、直尺、镊子等。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对这些植物的根进行观察。 1.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从根的形状、根的长度、小根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观 察。)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师总结:植物的根形态各异,小根的数量较多,那么这样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 意义呢? 师出示图片: ①一棵植物的根深深扎在土壤中,狂风吹来,树干依然很值。 ②一个小朋友在用力拔草,身体向后仰了,但依然没有拔出来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展示交流 1、让学生观察根有吸收水分作用的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玻璃瓶的水位会下降。 ②有凤仙花的玻璃瓶和没有凤仙花的玻璃瓶水位不一样。 师总结植物的根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固定植物,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

科学实验报告单填写

科学实验报告单填写

————————————————————————————————作者: ————————————————————————————————日期:

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一次性水杯,纸巾、纸盒 实验步骤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 洞)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 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 号杯进行对比。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蚯蚓的选择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长方形盒子、吸水纸、干纸巾 实验步骤1、将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盖子的一端剪掉 3、将盒子罩 2、桌面上放好吸水纸和干纸巾? 一块? 在上面 实验结论蚯蚓的生存环境阴暗、潮湿。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光和影子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1支,长方体木块3块 实验步骤1、桌面上放上一块长方体木块,打开手电筒开关,从 不同位置照射。 2、在桌面上放三块木块(与手电筒距离不一样),打 开手电筒开关。 3、将1块木块平放在桌面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 水平和垂直方位照木块。 实验结论垂直照射影子最短,平射影子最长。(平行形不变,倾 斜形改变。)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阳光下的物体的影子变化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木棒、木板、橡皮泥 实验步骤1、用橡皮泥将木棒垂直固定在木板上 2、用手电筒(当作太阳光)从左、左上、上、右上、 右各个方位照木棒 实验结论影子的长度短和方向都在变化。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光的传播路线

根和茎教学设计

《根和茎》教学实录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课,本课重点研究根和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安排了三个活动“认识植物的根”、“研究根的作用”、“研究茎的作用”。要研究根和茎的作用,就要首先认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所以活动一安排的是认识植物的根,根据各种根的特点,给植物的根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接着课文安排了“研究根的作用”和“研究茎的作用”两个活动,通过开展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预测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实验结果、交流自己研究结果等方面的探究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植物界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根的特征和作用。 2、能说出如何辨别植物的根和茎。 3、能说出植物的茎的作用。 4、能说出植物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1、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 2、能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 3、能独立地设计试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4、能根据自己和别人的试验结果归纳出结论。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问题的研究。 2、能仔细观察试验现象并实事求是地进行纪录和分析。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研究了植物生长的需求、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并且发现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以满足自身的生长,植物是通过哪些主要器官获得营养,并把营养输送到全身的呢? 四、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五、知识技能训练点: 本课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指导学生探究根和茎的作用,认识根和茎,能区分根和茎。 六、教具及学具: 活动1、植物的标本(直根、须根植物全株) 活动2、试验瓶、植物油、红墨水、芹菜 七、教学要点及方式方法 1、研究认识植物的根:观察植物找出根着生的位置,交流它们有哪些不同;观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明胶带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冷热与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热的传递》 实验器材: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热会沿着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热的传递》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第九册——根的作用

根的作用 一、课文说明 第8、9、10、11课构成本册教材的“植物”教学单元。本单元的教学是在低年级学习了根、茎、叶外部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根、茎、叶的生理作用。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讨论根有什么作用。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路,课文列了三个思考题。通过思考、讨论,希望学生能推想出;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课文插图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找一个盛水的玻璃容器,把植物的根浸在水里,在容器外壁的水面处做一个记号;为防止容器中的水因蒸发而减少,在水面滴一层油,在容器口加盖,盖切成两半,中间根据植物茎的粗细挖一槽沟,把茎夹在中间。把上面的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向阳处植物叶蒸腾作用强,根吸水量大),过些时间,可以观察到容器中的水减少了。因为玻璃容器是不渗水的,水又不可能蒸发,那么减少的水只能是被根吸收了。由此可以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这个实验或者课前一二天组装好,放在教室里让学生观察;或者在课堂上设计、组装,课后进行观察。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根的外部形态构造与根的作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四层: l.提出问题:为什么根能固定植物?为什么很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所需的水分?从而导入对根的观察。 2.观察根的长度和数量。通过观察,希望学生发现:根的数量很多,有些植物的根很长。根的这两个特征,与它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根长,才能扎进土层深处,吸收到土壤深层的水分,并使植物更牢固地生长在土地上。根多、可以在土层中伸得范围更广,吸收更多的水分;还可以抓住更多的土,使植物在土中固定得更牢。 3.观察根毛的形态。在每条根的尖端长有很多根毛,根毛很细,可以伸进土壤缝隙中;根毛数量很多,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接触的面积;根毛壁很薄,看起来几乎透明,适宜水分透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