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建模:对计划生育的建议

数学建模:对计划生育的建议

数学建模:对计划生育的建议
数学建模:对计划生育的建议

2008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对计划生育的建议

摘要

本文在年龄和性别分布基本均匀,寿命为75岁的前提下,研究了人口增长分别与晚育、少生、时间间隔的关系。

基于人口和性别比例均匀分布的前提下,忽略其它年龄段意外死亡的情况,自然死亡年龄为75岁,死亡率为1/75。要解决人口增长与晚育的关系,我建立

宋健人口模型,引进了有关生育模式的函数(1)

1

(1)()()

r r r r e h r θ

θ--?-?

-=Γ?,r>r1,此函数中取2,2

n

θ=?=,由于增加n 就意味着晚育,因此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以n 为

变量,然后固定了其它变量,再通过MATLAB 编写程序得以解决人口增长与晚育的关系。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考虑育龄妇女一生只生一胎,一胎一个来解决。基于前两个问题,对于第三个问题,我们通过结果和图形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解决人口增长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最后,应用前三个问题中我们假设的数据对20年后我国的人口数进行预测。得出当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为0.2时,我国20年后人口总数为14.8653亿,达到控制在15亿内的要求。可见我们的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关键词:宋健人口模型生育模式人口增长

一、问题的重述

对计划生育的建议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之一,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率的因素有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和年龄结构等。现今我们假定现有人口13亿,年龄和性别分布基本均匀,寿命假定为75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问题(一),人口增长与晚育的关系;

问题(二),人口增长与少生的关系;

问题(三),人口增长与间隔时间的关系;

问题(四),如果20年内人口增长控制在15亿以内,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计划生育的建议。

二、问题的分析

现在我们从宏观人口看,引起人口增长率变动的原因有三个基本因素,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在本题可看作迁出率等于迁入率)。依据这一基本出发点,就为人口增长率变动关系的数学模型提供了基本思路。由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可分别对问题(一)到(四)进行建模求解。

面对以上四个问题我们在建立模型时,不可能全面考虑到影响人口增长率的种种因素,所以在建立以下数学模型中,我们将人口当作一个整体,当作一个系统来考虑,并将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生育率、死亡率的变化。

β,男针对问题(一),我们固定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t

女性别比例(,)

p r t建立起宋健人口模型,k r t,死亡率()

u s和人口的密度函数(,)

对人口增长数量与晚育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

β为变量,其他值固定,运用MATLAB编程建立少针对问题(二),我们以()t

生概率模型,很好的解决了人口增长数量与少生之间的关系。

针对问题(三),我们

β(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固针对问题(四),我们将()t

定并假设中年人的死亡率为u(s)=0, 生育人数(,)

p r t定为一个常数. 运用人口自然增长率公式进行建模解决问题。

三、基本假设

(1)、把研究的社会人口当作一个整体,当作一个系统考虑; (2)、所有表征和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都是在整个社会人口平均意义下确定的; (3)、在短期内没有外来物种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影响; (4)、医疗水平,科学技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对人的死亡率造成影响; (5)、假设每年人口的出生人数、死亡人数都是在年末某个时间点发生,而不考虑时间段,则死亡率为1/75。; (6)、假设在预测期内无战争或自然灾害等引起的大规模伤亡或迁移,即国内人口变化主要取决于生育率、死亡率;

注:这里提出的均为全局意义上的假设,针对每个模型的假设条件文中将在每个模型之前另外列出;

四、符号说明

()z t ……………………………………………………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函数。 ()f t …………………………………………………………………婴儿出生率函数。

()t ……………………………………………时间内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h r t …………………………………………为r 女性的生育加权因子,

称生育式。 (,)k r t ………………………………………………………………女性性别比函数。

(,)p r t …………………………………………………………………人口密度函数。

()u s ……………………………………………………………人口的死亡率函数。 1,2[]r r ……………………………………………………………………性育龄区间。

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针对问题(一),我们建立了模型一:

(1)、模型一的基本假设:

①、平均每个女性一生的总和生育数为1.5个,且每胎婴儿数为1。

②、由题目中总假设我国人口现今13亿,年龄和性别分布基本均匀,寿命为75岁,在这可设男生比例为1:1,人口密度函数为1375

,死亡率为

175

。 (2)、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宋健人口模型的建立: 首先我们对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数据进行统计,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法的预测模型求出未来的平均死亡率()u s 为

175

。因为人们主要关注和可以用作控制手段的就是婴儿的出生率()f t ,所以接着我们建立了宋健的人口模型对问题(一)人口增长与晚育的关系进行建模预测。

2

1

()(,)(,)(,)r r f t b r t k r t p r t dr =? (1)

再将b (r ,t )定义为(,)b r t =()(,)t h r t β…………………………………………(2) 其中h (r ,t )满足2

1(,)1r r h r t dr =? (3)

于是2

1

()(,)r r t b r t dr β=? (4)

2

1

()()(,)(,)(,)r r f t t h r t k r t p r t dr β=? (5)

其中2

1

(,)1r r h r t dr =?,由(4)式可以看出,()t β的直接含义是时刻t 单位时间内

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如果所有育龄女性在她育龄期所及的时刻都保持这个生育数,那么()t β也表示平均每个女性一生的总和生育数,所以()t β称为总和生育率(简称生育率)或是生育胎次。由基本假设可得()t β=0.3。即时刻t 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为0.3。(,)k r t 为女性性别比函数,其中

(,)k r t =1。(,)p r t 人口密度函数,因为中年人的死亡率很低可看作为了0,则中

年人的人口密度函数(,)p r t =1375

。(,)h r t 在稳定环境下可以近似地认为它与t 无

关,即(,)h r t =()h r 。其中()h r 表示了在哪些年龄生育率高,哪些年龄生育率低。由人口统计资料可以知道当前实际的(,)h r t 。然而理论时人们采用的()h r 的一种形式是借用概率论中的Γ分布为:

(1)

1

(1)()()

r r r r e h r θ

θ--?-?

-=Γ?,r>r1………………………………………………………(6) 并取2,2

n

θ=?=。 根据方程(1)——(6)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公式,我们可以

得出人口增长数量与晚育的关系式:

()z t =()f t -()u s =0.32(1)12

2

1

213(1)752()

2

r r n r n

r r r e

dr n

----Γ?

-

175

……………………………(7) (1)0

()x

t e t dt -?-Γ?=? (8)

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3)、模型的求解:当取2,2

n

θ=?=这时有12c n r r =+-,可以看出,提高1r 意

味着晚婚,而增加n 意味着晚育。这样就求出在单位时间内人口增长数量和晚婚晚育之间的关系。即,晚婚晚育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把变量晚婚1r 固定在18岁,此时只有一个变量为晚育n ,利用(7)式,由人口总数乘以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出人口增长数量。(人口增长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总数) (4)、模型检验: ①、当1,2[]r r 取区间[18,50]时,用MATLAB 编程,作出()h r 与育龄女性年龄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程序见附录1中的程序1。

00.01

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

图1

②、把变量晚婚1r 固定在18岁,用MATLAB 得到晚育变量与人口增长数量之间的关系图:(程序见附录1中的程序2)

图2

①、12c n r r =+-,n 取10,r1取18,可得c r =26,符合图1中,c r r ==26岁附近时,生育率最高。生育率高低与女性育龄年龄的关系如图1所示。

②、由图2可得,随着n 的增加,人口增长率越来越小,人口增长数量越来越少。由此说明,育龄女性晚育可以降低我国的人口增长数量。具体结果见图2和附录中的程序2中的结果。

(5)、模型评价:本模型运用了宋健的人口预测模型,模型中固定了()t β,(,)k r t ,

()u s ,(,)p r t 这几个函数值,大大的减低了模型的难度,但也因此模型的准确性

不是很高。利用MATLAB 编程,得到了()h r 与育龄女性年龄的关系图和人口增长率与育龄女性从什么时候开始生育之间的关系图,并在题设的条件下,得到了最高生育率所对应的女性年龄为26岁附近,基本上符合情况,解决了问题一的要

求。当取2,2

n

θ=?=这时有12c n r r =+-,可以看出,提高1r 意味着晚婚,而增

加n 意味着晚育。这很符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正是通过这两种手段来实施的。

2 、针对问题(二),我们建立了模型二: (1)、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问题二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口增长数量与少生的关系,所以,为了模型的简便,我们此时n 和其他值固定,把()t β当作变量,运用MATLAB 编程建立少生数量模型画出单位时间内人口增长数与少生的关系图形(图3):

图3

(2)、 模型结果分析:

图3中的横坐标表示()t β(时刻t 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纵坐标表示f1(人口增长数量)。可见在单位时间内f1随着()t β的增加而增加。

本模型为一次线性模型,模型简单,解决问题明确,可由图3清晰的看出在单位时间内人口增长数量与少生之间的关系。因其它影响人口增长数量的变量被固定,模型在符合事实上的性能不高,却很好的反应出人口增长数量与少生之间的关系。

3、 针对问题(三),我们建立了模型三: 人口增长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这个题目是前两个问题的延伸,我们假设每对夫妻一生只生两个孩子,间隔为4年,这与第一题中取()t β=2、n=4差不了多少,我们知道当()t β固定,人口增长率会随着晚育(n )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人口增长也随着减少,同理,我们也可以知道人口增长跟时间间隔成反比关系,时间间隔越长,人口增长就越慢。

4、 针对问题(四),我们建立了模型四: (1)、模型的基本假设: ①、()t β固定…………………………………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固定

②、假设中年人的死亡率为u(s)=0, 生育人数(,)p r t 定为一个常数. (2)、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我们假设中年人的死亡率为0,即生育人数(,)p r t 定为一个常数,则对

2

1()()(,)(,)(,)r r f t t h r t k r t p r t dr β=?来说只要()t β固定,()f t 就是一个常数,我们

取()t β=0.3(即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位0.3),所以()f t =0.026. 因为每人的寿命都是75岁,所以每年都有13/75亿人死亡,也就是说20年总的死亡人数为20?13/75。

而20年出生的总人数为20(10.026)+?13≈21.7215,所以20年后的人数为:21.7215-3.4667=18.2548,要想控制在15亿以内,我们可以采取降低()t β的值,当我们取()t β=0.2时,20年后的人数为:14.8653.

(3)、模型评价:本模型通过控制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来实现对人口增长率的控制(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晚婚晚育和多胎之间的时间间隔方面来实现人口的控制)。当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的生育数为0.2时,我国20年后人口总数为14.8653亿,达到控制在15亿内的要求。

六、模型的综合评价

1、模型优点:该模型考虑了诸多因素,对人口控制模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因此对人口的控制模型也很精细。在中长期内可以对每个影响因素进行调解,对人口的增长数量进行控制,使人口数量在一定的增长率进行增长或减少。所以说,

对于人口的控制,该模型是相当准确的。

2、模型缺点:在模型中我们只考虑到生育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忽略了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迁移率和年龄结构等的影响。因此结果有一定的误差。

3、模型的改进和推广:

(1)、为了考虑多因素对人口增长率有什么影响,模型的改进必须将迁移率和年龄结构等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2)本模型是连续模型,我们可以通过改进,建立出离散模型,就可以更加科学的对我国人口增长数量进行控制。

(3)、在模型中我们将未来的死亡率设为一个常数1/75,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死亡率,可以运用线形函数逼近法,将死亡函数分段线形来逼近。一般将死亡函数的曲线分为三段,公式如下:

112233()(),(0)(,)()(),()

()(),()c c y y a t b t r r r u r t a t b t r r r r a t b t r r r ?+≤≤?

=+≤≤??

+≤?

(4)、模型可运用于一些局部人口年龄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方,也可用来长期人口数量的控制以及人口的预测。

七、给计划生育部的建议

1、给计划生育部的建议: (1)、晚婚晚育,少生,两胎间的时间间隔,都可以影响到婴儿的出生率,所以我们要从中搭配寻找出最优的计划生育政策。

(2)影响我国人口过增长数量的因素有很多,计划生育部应当综合考虑然后制定出更优的计划生育政策。 (3)、在各个因素允许的条件下,国家可以放松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结构分布更科学,让我国的人口缓慢地、安稳地降下来! (4)、逐步提高计划生育奖励标准。各级财政部门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要提高对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双女绝育家庭等的奖励标准。 (5)、加强宣传教育,努力建设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 (6)、调整年龄结构。在维持计划生育预定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时提高劳动年龄上限的办法来调整年龄结构,使劳动年龄人口比和老年抚养比保持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

八、参考文献

[1 ] 宋健, 田雪原, 于景元, 李广元,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谢云荪,张志让,数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韩明,王家宝,李林,数学实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九、附录

附录1:

程序1:(()

h r与育龄女性年龄的关系)

syms x t r r1H n y

n=10;

a=n/2;

r1=18;

x=0:0.1:40;

T=exp(-x).*x.^(a-1);

format long;

T1=trapz(x,T)

r=18:1:40;

H=(r-r1).^(n./2-1).*exp(-(r-r1)./2)./2.^(n./2)./T1

plot(r,H)

程序2:(人口增长数与晚育的关系)

%人口增长数与晚育的关系:

for n=10:0.5:30

a=n/2;

x=0:0.1:50;

T=exp(-x).*x.^(a-1);

format long;

T1=trapz(x,T);

r=18+n-2;

H=(r-18).^(n./2-1).*exp(-(r-18)./2)./2.^(n./2)./T1; syms r h K

K=@(r)(r-18).^(n./2-1).*exp(-(r-18)./2)./2.^(n./2)./T1; format long;

h=quadl(K,18,50);

f=0.3*1*13/75*h*0.5-1/75;

f1=13*f;

plot(n,f1,'r*')

hold on

end

程序3:(%人口增长与少生B的关系,此时固定n)

syms x t r r1H n y K h

n=10;

a=n/2;

for r1=18:1:27

x=0:0.1:50;

T=exp(-x).*x.^(a-1);

format long;

T1=trapz(x,T);

for r=r1:1:50;

H=(r-r1).^(n./2-1).*exp(-(r-r1)./2)./2.^(n./2)./T1;

end

K=@(r)(r-r1).^(n./2-1).*exp(-(r-r1)./2)./2.^(n./2)./T1; h=quadl(K,r1,50);

for B=0.05:0.001:0.5

f=13*(B*1*13/75*1*0.5-1/75);

f1=13*(B*1*13/75*1*0.5-1/75);

plot(B,f,'r-')

hold on

end

end

浅谈数学建模的认识

浅谈数学建模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在这里,人们用智慧和力量去认识、去利用、甚至去改变这个世界。而为了解决各种问题,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模型,这些模型是为了简化现实生活中复杂繁琐的实际问题,从而给出正确使用的解决方案而产生。在现代的生活中,各种模型到处可见,而各种模型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数学模型。可见数学模型的重要意义。 通过两个多月对数学建模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对数学建模有了一定的认识的理解。一般来说,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家假设,应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通俗地讲,数学模型就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对原型进行一定的模拟,而由数字、字母或其它数学符号组成的,描述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公式、图形和算法等。 学习数模之前我以为数模是很难学习和完成的一项任务,但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数摸有了全新的认识,数学建模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难学,虽然要建立一个好的数学模型不是那么容易,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难的,但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查阅一些资料,在建立模型中,在查阅资料中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体会到

数学建模的乐趣,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建模的学习,我渐渐的发现了建立数学模型是有方法可依的,因为各种模型再怎么不同也跑不出那么几种类型的模型的,大家都大同小异。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通过耐心的探索,建立起一个好的数学模型也就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情了。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有如下几步: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构成,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准备和模型假设是建模的前提,充分地准备的恰当的假设是建立一个好的数学模型的重要步骤。而模型构成则是一个数学建模的核心,它是根据所作的假设,用数学的语言符号描述对象的内在规律,建立包含常量、变量等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当然也有各种各样,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模型是这个问题能被解决得怎么样的关键。而模型求解则是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从而得出结果。模型分析和模型检验都是最终对这个模型进行评价,看看这个模型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如果不符合实际,那么这个模型就是不合格的。最后,当然是要把模型应用到实际中去了,毕竟这是建模的目的。 通过数模的学习,我对数学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也渐渐地不再只是纸上谈兵了,理论知识对实际应用也是有大用途。数学建模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它的重大应用,可是说是,如果没有数学模型,那么各种科学理论知识都很难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如果可以的话,那也只是很表面的结合,无法达到很深的层次。学习完数模后,让我们看待事物不再是像以往的凭感觉,我们学会了从多方面多个角度去

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和展望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和展望1 ThemathematicalmodelingandprojectionofChinapopula tionafter1980 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99级王彦 摘要 以LESLIE矩阵构建人口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80年以来中国人口的数学模型,并用人口普查的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及所含假设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可推算82年至98年的逐年的以岁为单位的年龄构成。通过调整模型中有关参数及输入的条件,定量地分析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生两胎”这一政策将在未来15年内对我国人口的影响。 所建模型有很好的移植性,理论上来讲可推测很长一段时期内任一年的年龄结构,并可通过调整参量定量分析一部分人口政策及社会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可供有关研究及政策制定部门参考。 abstract BasedontheLESLIEMatrixasthedynamicfunction,webuiltupthemathematicalmodelof thechinapopulationdevelopmentsincetheadoptionof“FamilyPlanningPolicy”.,,wef urtheralculatethepopulationagedistributionin2015withandwithoutadoptionof“asp ousecanhavetwochildrenifthetwopartiesofthespouseareboththeonlychildintheirfam ily”.Thismodelcouldbeused,throughadaptingitsparameters,tocalculateandproject populationdevelopmentundersomedifferentsocialconditions 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的规划都必须考虑人口这一重要因素。而人口普查只能为我们提供某几个时间点的横截面数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其他时间点的人口总数及其构成。于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如何用少数的几个时点的信息比较准确的得到较详尽的其他时点的人口数据。同时我们知道,人口与政策密切相关,这一点对于自80年起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中国更是如此。为了定量分析政策对它的影响,也需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可靠的模型。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作者从人口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出发,建立一个含多方面参量包括政策参量的数学模型。 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人口学中部分专业词汇的定义;第二部分模型的建立和检验。第三.四部分为该模型的两个应用,针对缺乏相关参量的直接统计数据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五部分为总结和讨论。 0.数据定义 这部分介绍本文中出现的人口学名词并加以简单分析。 年龄别生育率:某年的某年龄妇女生的孩子数与该年龄妇女总数之比。 总和生育率:某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即 总和生育率=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 我们可以把年龄别生育率看作一个妇女在该年龄时平均生的孩子,于是各个不同年龄段的生育率分布可以看成一个妇女处在不同年龄段生育孩子数的分布。我们把这一分布称为生育模式。而总和生育率等于每个妇女一生中一共生育的孩子数。 出生率:某年的出生人数与该年总人数之比。 1“政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No

数学建模论文格式要求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选拔赛) 请严格按照如下规则编排论文 ●甲组参赛队从A、B题中任选一题,乙组参赛队从C、D题中任选一题。 ●论文(答卷)用白色A4纸单面打印,上下左右各留出至少2.5厘米的页边距。 ●论文第一页为承诺书,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二页。 ●论文第二页为编号专用页,用于赛区和全国评阅前后对论文进行编号,具体内容和 格式见本规范第三页。 ●论文题目和摘要写在论文第三页上,从第四页开始是论文正文。 ●论文从第三页开始编写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 始连续编号。 ●论文不能有页眉,论文中不能有任何可能显示答题人身份的标志。 ●论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字、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并居中。论文中其他汉字一律采 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用单倍行距,打印时应尽量避免彩色打印。 ●提请大家注意:摘要应该是一份简明扼要的详细摘要(包括关键词),在整篇论文 评阅中占有重要权重,请认真书写(注意篇幅不能超过一页,且无需译成英文)。 全国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 ●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 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在不违反本规范的前提下,各赛区可以对论文增加其他要求(如在本规范要求的第 一页前增加其他页和其他信息,或在论文的最后增加空白页等);从承诺书开始到论文正文结束前,各赛区不得有本规范外的其他要求(否则一律无效)。 ●本规范的解释权属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注] 赛区评阅前将论文第一页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一页和第二页建立“赛区评阅编号”(由各赛区规定编号方式),“赛区评阅纪录”表格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各赛区自行决定是否在评阅时使用该表格)。评阅后,赛区对送全国评阅的论文在第二页建立“全国统一编号”(编号方式由全国组委会规定,与去年格式相同),然后送全国评阅。论文第二页(编号页)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二页建立“全国评阅编号”。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2007年9月16日修订

学生成绩分析数学建模优秀范文

2012年暑期培训数学建模第二次模拟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数学建模联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子、网上咨询等)与本队以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它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 参赛队员 (签名) : 队员1: 队员2: 队员3:

2012年暑期培训数学建模第二次模拟 编号专用页 参赛队伍的参赛:(请各个参赛队提前填写好):竞赛统一编号(由竞赛组委会送至评委团前编号): 竞赛评阅编号(由竞赛评委团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2年暑期培训数学建模第二次模拟

题目学生成绩的分析问题 摘要 本文针对大学高数和线代,概率论成绩进行建模分析,主要用到统计分析的知识及SPSS软件,建立了方差分析、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相关模型,从而分析两个专业、四门课程成绩的显著性,以及课程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利用分析结论表明了我们对大学数学学习的看法。 问题一:每门课程两个专业的差异性需要进行多个平均数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首先应该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论是各个专业的分数都服从正态分布,之后可以根据Kolmogorov-Smirnov 检验(K-S检验)原理,利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方差分析表,进行显著性检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高数1、高数2、线代和概率这四科成绩在两个专业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问题二:对于甲乙两个专业分别分析,应用问题一的模型,以每个专业不同班级的高数一、高数二、线代和概率平均数为自变量,同第一问相同的做法,得到两个专业中不同学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问题三:我们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Spss的“双变量相关检验”得出相关系数值r、影响程度的P值,从而来分析出高数1、高数2与概率论、现代的相关性。 问题四:利用上面数据,得到各专业课程的方差和平均值,再通过对各门课程的分析,利用分析结论表明了我们对大学数学学习的看法。 本文针对大学甲、乙两个专业数学成绩分析问题,进行建模分析,主要用到统计分析的知识和 excel以及matlab软件,建立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的相关模型,研究了影响学生成绩的相关因素, 以及大学生如何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 问题一针对每门课程分析两个专业的数学成绩可以通过excel工具得出各门功课的平均值、方差 进行比较分析。 问题二针对专业分析两个专业的数学成绩的数学水平有无明显差异,可以运用平均数、方差进行 比较。并对两专业的数学成绩进行T检验,进一步分析其有无显著性差异。 问题三针对各班高数成绩和线代、概率论成绩进行散点图描述建立一元回归线性模型,然后对模 型进行求解,对模型进行改进。包括分析置信区间,残差等。 关键词:平均值方差 T检验一元回归线性模型置信区间残差 excel matlab

数学建模课后感想

一、简答题谢俊雄信计一班 1、通过数学建模选修课程的学习,请谈谈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学习数学建模课程的收获。(不少于500字)(30分) 通过学习数学建模,我觉得不管对我的学习还是对我的人生都是一次很重要的成长,通过学习数学建模使我懂得了利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以前我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得知我学习的学习的专业可是数学的时候就常抱怨说,学习以后能干吗啊?,数学在生活中能有什么作用啊?但是通过建模课,让我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数学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只要懂得怎么样用数学的知识通过建立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睡你觉数学建模,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 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也就是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 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划,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数学模型一般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它的建立常常既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深入细微的观察和分析,又需要人们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这种应用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计算求解。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可谓是如虎添翼。 2、简要说明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或步骤。(10分) 模型准备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 模型假设 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模型建立 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模型求解

大学生数学建模练习题

课题1.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针对我国老龄化比例不断提高等情况,2013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开放单独二胎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胎的权利,不再受“单独二孩”政策或“双独二孩”政策的限制。 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根据已经出台的具体政策、独生子女人数、婚姻情况、生育意愿等分析和预测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后对我国或某一个省、市、自治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课题2. 学生下课时间调整对就餐压力的影响 科技大学现有在校生4万余人,目前能供学生就餐的餐厅只有三个:学者餐厅、学海餐厅、学苑餐厅,想必大家都有过在餐厅排队就餐以及找座难的经历,就餐人员流动情况决定着餐厅的总接纳量。同学们在下课后大都会第一时间奔向餐厅,这就使得本就人满为患的餐厅更加超负荷运转。如果同学们的下课时间不同,就餐时间自然不同,必然加快餐厅的人员流动,进而大大缓解餐厅的运转压力。 下面请你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以下问题: 1.选择合理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衡量目前我校餐厅的运转压力。 2.以缓解餐厅运转压力为目标,合理设置不同教学楼的下课时间。 3.试分析在你设置的各教学楼下课时间情况下,我校餐厅运转压力将发生

的变化。(模型所需数据可自行调查也可进行程序仿真) 课题3. 麻疹模型的分析 本世纪初期,在伦敦曾观察到这种现象:大约每两年爆发一次麻疹传染病。生物学家H. E. Soper 试图解释这种现象,他认为易受传染病的人数因人口中增添的新的成员而不断补充,因此,他假设: ???????+-=+-=)()()()((t)I(t))(t I t S t I dt t dI S dt t dS αβμα 其中α、β和μ都是正的常数。 1. 找出方程的平衡解; 2. 证明方程的初始值足够接近这个平衡解的每一个解(t)S 、I(t),当t 趋于 无穷大时,都趋近于平衡解; 3. 当t 趋于无穷大时,方程的每一个解(t)S 、I(t)都趋于平衡解。所以,得 到结论:方程组不能解释是重复发生麻疹传染病这种现象。相反,它表明。这种疾病最终将趋于稳定状态; 4. 试改进该模型说明该周期现象。找一组相关的数据进行模拟,拟合方程的 参数使疾病爆发的周期与现实一致; 5. 对于麻疹考虑一些控制措施,对于每种控制措施给出相应的数学描述,研 究该系统的基本的动力学性质,最后比较各个措施的优缺点。 课题4. Fibonacci 数列的推广 Fibonacci 数列是一个很早的生态学模型,它的背景是兔子数量的增长。在描述兔子数量变化时有以下假设: ? 第一个月有一对刚出生的兔子; ? 兔子从第三个月后就可以生育;

论数学建模文字体格式

数学建模论文格式要求 ●题名。字体为常规,黑体,二号。题名一般不超过 20 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摘要。文稿必须有不超过300字的内容摘要,摘要内容字体为常规,仿宋,五号。摘要前加“[摘要]”作标识,字体为加粗,黑体,五号。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到了那些主要结论.可以有公式,不能有图表 ●正文。用五号宋体,1.5倍间距。文稿以 10000 字以下为宜。 ●文内标题。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超过5级。第1级标题字体为常规,楷体,小四;第2级标题字体为加粗,宋体,五号;次级递减。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释号区别。文内内容字体为常规,宋体,五号。 ●数字使用。4位以上数字采用3位分节法。5位以上数字尾数零多的,可以“万”、“亿”作单位。 ●附表与插图。附表应有表序、表题、一般采用三线表;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常规,楷体,五号。图序和图题的字体为加粗,宋体,五号。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放在文末。“[参考文献]”字体为加粗,黑体,五号;其内容的汉字字体为常规,仿宋,小五。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 (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 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数学建模写论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写论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和假设的合理性 (1)论文中的假设要以严格、确切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使读者不致产生任何曲解。 (2)所提出的假设确实是建立数学模型所必需的,与建立模型无关的假设只会扰乱读者的思考。 (3)假设应验证其合理性。假设的合理性可以从分析问题过程中得出,例如从问题的性质出发作出合乎常识的假设;或者由观察所给数据的图象,得到变量的函数形式; 也可以参考其他资料由类推得到。对于后者应指出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 (二)模型的建立在作出假设后,我们就可以在论文中引进变量及其记号,抽象而确切地表达它们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最后顺利地建立方程式或归纳为其他形 式的数学问题,此处,一定要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即说理的方法,让读者清楚地了 解得到模型的过程上下文,之间切忌逻辑推理过程中跃度过大,影响论文的说服力, 需要推理和论证的地方,应该有推导的过程而且应该力求严谨;引用现成定理时,要 先验证满足定理的条件。论文中用到的各种数学符号,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总之,要把得到数学模型的过程表达清楚,使读者获得判断模型科学性的一个依据。 (三)模型的计算与分析把实际问题归结为一定的数学问题后,就要求解或进行分析。在数值求解时应对计算方法有所说明,并给出所使用软件的名称或者给出计算程序(通常以附录形式给出)。还可以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曲线和曲面示意图,来形象地表 达数值计算结果。基于计算结果,可以用由分析方法得到一些对实践有所帮助的结论。有些模型(例如非线性微分方程)需要作稳定性或其他定性分析。这时应该指出所依 据的数学理论,并在推理或计算的基础上得出明确的结论。在模型建立和分析的过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可以用清晰的定理或命题的形式陈述出来。结论使用时要注 意的问题,可以用助记的形式列出。定理和命题必须写清结论成立的条件。 (四)模型的讨论对所作的数学模型,可以作多方面的讨论。例如可以就不同的情景,探索模型将如何变化。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文章一开始所作的某些假设,指出 由此数学模型的变化。还可以用不同的数值方法进行计算,并比较所得的结果。有时 不妨拓广思路,考虑由于建模方法的不同选择而引起的变化。通常,应该对所建立模型的优缺点加以讨论比较,并实事求是地指出模型的使用范围。

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调查与分析

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 首要任务之一,而数学建模教学正是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供的一种有效途 径。笔者为了了解碧莲学区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选取二所初中八年级各一个教学班学生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加以整理,以便为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研究提供较可靠的资料。 (二)调查的对象 碧莲镇中学与大若岩镇中学初二年级的各一个教学班,共96名学生。(三)调查方式 采用数学建模能力测试题(共有3题,每题满分为20分)及数学建模学习状况问卷调查。 (四)学生的测试题及结果分析 测试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三道数学建模题,每题满分为20分,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无论用什么方法解答,无论解答对否,均要写下解题过程或思考过程。 1、测试题 (1)某校校长暑假将带领该校市级“三好学生”去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校长买全价票一张,则其余学生可享受半价优待”,乙旅行社说:“包括校长在内全部按全 票价的6折优惠”(即按全票价的60%收费),若全票价为240元, ①设学生数为x,甲旅行社收费为y 甲,乙旅行社收费为y 乙 ,分别计算两家旅行 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 ②当学生数是多少时,两家旅行社的收费一样?

数学建模 个人认识和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的体会思考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了解了更多的关于这门学科的知识,可以说就是见识了很多很多,作为一个数学系的学生,一直都有一个疑问,数学的应用在那里。对了,就在这里,在这里,我瞧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都少不了数学,都就是用建模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很神奇。 数学建模给了我很多的感触:它所教给我们的不单就是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更多的其实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它培养了我们全面、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量化分析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它还让我了解了多种数学软件,以及运用数学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 数学模型主要就是将现实对象的信息加以翻译,归纳的产物。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假设、求解、验证,得到数学上的解答,再经过翻译回到现实对象,给出分析、决策的结果。其实,数学建模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建模的概念。例如,我们平时出远门,会考虑一下出行的路线,以达到既快速又经济的目的;一些厂长经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往往会策划出一个合理安排生产与销售的最优方案……这些问题与建模都有着很大的联系。而在学习数学建模训练以前,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解决它的方法往往就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只知道该这样做,却不很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做,现在,我们这种陈旧的思考方式己经在被数学建模训练中培养出的多角度、层次分明、从本质上区分问题的新颖多维的思考方式所替代。这种凝聚了许多优秀方法为一体的思考方式一旦被您把握,它就转化成了您自身的素质,不仅在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发挥作用,也为您的成长道路印下了闪亮的一页。 数学建模所要解决的问题决不就是单一学科问题,它除了要求我们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外,还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学习与查阅资料,除了我们要学习许多数学分支问题外,还要了解工厂生产、经济投资、保险事业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决不就是任何专业中都能涉猎得到的。它能极大地拓宽与丰富我们的内涵,让我们感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也领悟到了“学习就是不断发现真理的过程”这句话的真谛所在,这些知识必将为我们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现在我们的学习来瞧,我们都就是直接受益者。就拿数学建模比赛写的论文来说。原本以为这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做起来才发觉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因为要解决问题,凭我们现有的知识根本不够。于就是,自己必须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与网络的作用,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以尽量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与信息。在这过程中,对自己眼界的开阔,知识的扩展无疑大有好处,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更有利于自己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毫不夸张的说,建模过程挖掘了我们的潜能,使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特别就是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思想的交锋也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从而增加了继续深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次,数学建模也培养了我们的概括力与想象力,也就就是要一眼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先对实际问题进行概括归纳,同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忽略各种次要因素,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方面,使问题尽可能简单化,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做论文之前,考虑到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把这一系列因数都考虑的话,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神。因此,在我们考虑一些因素并不就是本质问题的时候,我就将这些因数做了假设以及在模型的推广时才考虑。这就使模型更加合理与理想。数学建模还能增强我们的抽象能力以及想象力。对实际问题再进行“翻译”,即进行抽象,要用我们熟悉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与数学公式将它们准确的表达出来。

数学建模 人口模型 人口预测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 本文着重于讨论两个问题:1、从目前中国人口现状出发,对于中国未来人口数量进行预测。2、针对深圳市讨论单独二胎政策对未来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对教育、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影响。 对于问题1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特点出发,针对中国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提出了 Logistic 、灰色预测、等方法进行建模预测。 首先,本文建立了 Logistic 阻滞增长模型,在最简单的假设下,依照中国人口的历 史数据,运用线形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拟合, 对 2014 至 2040 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 得出在 2040 年时,中国人口有 14.32 亿。在此模型中,由于并没有考虑人口的年龄、 出生人数男女比例等因素,只是粗略的进行了预测,所以只对中短期人口做了预测,理 论上很好,实用性不强,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后, 为了减少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这些随机事件对预测的影响, 本文建立了 GM(1,1) 灰色预测模型,对 2014 至 2040 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同时还用 2002 至 2013 年的 人口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误差检验,结果表明,此模型的精度较高,适合中长期的预测, 得出 2040 年时,中国人口有 14.22 亿。与阻滞增长模型相同,本模型也没有考虑年龄 一类的因素,只是做出了人口总数的预测,没有进一步深入。 对于问题2针对深圳市人口结构中非户籍人口比重大,流动人口多这一特点,我们采用了灰色GM(1,1)模型,通过matlab 对深圳市自2001至2010年的数据进行拟合,发现其人口变化近似呈线性增长,线性相关系数高达0.99,我们就此认定其为线性相关并给出线性方程。同理,针对其非户籍人口,我们进行matlab 拟合发现,其为非线性相关,并得出相关函数。并做出了拟合函数 0.0419775(1)17255.816531.2t X t e ?+=?-。 对于新政策的实施,我们做出了两个假设。在假设只有出生率改变的情况,人口呈现一次函数线性增加。并拟合出一次函数0.032735617965.017372.5t Y e ?=?-;在假设人口增长率增长20%时,做出了预测如果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到2021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数将会到达1137.98千万人。 关键词:GM(1,1)灰色模型 Logistic 阻滞增长模型 线性拟合 非线性拟合

第六届MathorCup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论文格式规范

第六届MathorCup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 论文格式及提交规范 ●参赛队从A、B题中任选一题。(评奖时,一、二、三等奖的总名额按每道题参赛 队数的比例分配。) ●参赛队通过竞赛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论文(参见《第六届MathorCup大学生数学建 模挑战赛报名和参赛须知》,以下简称“报名和参赛须知”)。参赛队统一提交压缩包,压缩包的名称为“***#.zip”或者“***#.rar”,其中“***”为参赛队号,“#” 为题号。比如“0001B.zip”或者“0001B.rar”。 ●压缩包内必须包含承诺书(见《第六届MathorCup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承诺书》)、 论文的PDF文件。承诺书的名称为“***承诺书.pdf”,论文名称为“***.pdf”其中“***”为参赛队号。比如0001参赛队提交的压缩包名称为“0001B.zip”或者“0001B.rar”,压缩包内含有两个PDF文件,一个为“0001承诺书.pdf”,另一个为“0001.pdf”。 ●论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写在论文第一页上(无需译成英文),并从此页开始编写 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注意:摘要应该是一份简明扼要的详细摘要,请认真书写(但篇幅不能超过一页)。 ●论文第二页为目录页,所有参赛队论文必须包含目录(但篇幅不能超过一页)。 ●从第三页开始是论文正文。论文不能有页眉或任何可能显示答题人身份和所在学校 等的信息。 ●论文应该思路清晰,表达简洁(正文尽量控制在30页以内,附录页数不限)。 ●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 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在论文附录中,应提供参赛者实际使用的软件名称、命令和编写的全部计算机源程 序(若有的话)。同时,参赛队的所有源程序文件必须保存至正式获奖名单公布。 ●本规范中未作规定的,如排版格式(字号、字体、行距、颜色等)不做统一要求, 但要保持页面美观。 ●不符合本格式规范的论文将被视为违反竞赛规则,无条件取消评奖资格。 ●本规范的解释权属于MathorCup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组委会。 MathorCup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组委会 2016年4月3日修订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写作要求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写作要求 题目:明确题目意思 一、摘要:500个字左右,包括模型的主要特点、建模方法和主要结果 二、关键字:3-5个 三.问题重述。略 四.模型假设 根据全国组委会确定的评阅原则,基本假设的合理性很重要。 (1)根据题目中条件作出假设 (2)根据题目中要求作出假设 关键性假设不能缺;假设要切合题意 五.模型的建立 (1)基本模型: 1) 首先要有数学模型:数学公式、方案等 2) 基本模型,要求完整,正确,简明 (2)简化模型 1)要明确说明:简化思想,依据 2)简化后模型,尽可能完整给出 (3)模型要实用,有效,以解决问题有效为原则。 数学建模面临的、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 不追求数学上:高(级)、深(刻)、难(度大)。 u 能用初等方法解决的、就不用高级方法, u 能用简单方法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方法, u 能用被更多人看懂、理解的方法, 就不用只能少数人看懂、理解的方法。 (4)鼓励创新,但要切实,不要离题搞标新立异 数模创新可出现在 ▲建模中,模型本身,简化的好方法、好策略等, ▲模型求解中 ▲结果表示、分析、检验,模型检验 ▲推广部分 (5)在问题分析推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u 分析:中肯、确切 u 术语:专业、内行;; u 原理、依据:正确、明确, u 表述:简明,关键步骤要列出 u 忌:外行话,专业术语不明确,表述混乱,冗长。 六.模型求解 (1)需要建立数学命题时: 命题叙述要符合数学命题的表述规范, 尽可能论证严密。 (2)需要说明计算方法或算法的原理、思想、依据、步骤。

若采用现有软件,说明采用此软件的理由,软件名称 (3)计算过程,中间结果可要可不要的,不要列出。 (4)设法算出合理的数值结果。 5.结果分析、检验;模型检验及模型修正;结果表示 (1)最终数值结果的正确性或合理性是第一位的; (2)对数值结果或模拟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 结果不正确、不合理、或误差大时,分析原因, 对算法、计算方法、或模型进行修正、改进; (3)题目中要求回答的问题,数值结果,结论,须一一列出;(4)列数据问题:考虑是否需要列出多组数据,或额外数据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各种方案的提出提供依据; (5)结果表示:要集中,一目了然,直观,便于比较分析 ▲数值结果表示:精心设计表格;可能的话,用图形图表形式▲求解方案,用图示更好 (6)必要时对问题解答,作定性或规律性的讨论。 最后结论要明确。 七.模型评价 优点突出,缺点不回避。 改变原题要求,重新建模可在此做。 推广或改进方向时,不要玩弄新数学术语。 7.参考文献 八.附录 详细的结果,详细的数据表格,可在此列出。 但不要错,错的宁可不列。 主要结果数据,应在正文中列出,不怕重复。 检查答卷的主要三点,把三关: n 模型的正确性、合理性、创新性 n 结果的正确性、合理性 n 文字表述清晰,分析精辟,摘要精彩

数学建模比赛的选拔问题

数学建模比赛的选拔问题 卢艳阳 王伟 朱亮亮 (黄河科技学院通信系,) 摘要 本文是关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选拔的问题,依据数学建模组队的要求,每队应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必要的数学建模知识、良好的编程能力和熟练使用数学软件等的综合实力,在此前提下合理的分配队员,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合理分配队员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 ,LONGO 工具求出最优解。、 问题一:依据建模组队的要求,合理分配每个队员是关键,主要由团队精神、建模能力、编程能力、论文写作能力、思维敏捷以及数学知识等等,经过讨论分析,确定良好的数学基础、建模能力,编程能力为主要参考因素。 问题二:根据表中所给15人的可参考信息,我们对每个队员的每一项素质进行加权,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出综合素质好的前9名同学,然后利用0-1规划的相关知识对这9人进行合理分组,利用MATLAB 、LINGO 得到其中一个如下的分 组:'1s 、10s 、4s ;2s 、11s 、14s ;6s 、13s 、8s 问题三:我们将所选出的这9名同学和这个计算机编程高手的素质进行量化加权,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利用MATLAB 工具进行求解,得出了最佳解。由于我们选取队员参考的是这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这个人的某项素质,并由解出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个计算机编程高手不能被直接录用。所以说只考虑某项素质,而不考虑其他的素质的同学是不能被直接录用的。 问题四:根据前面三问中的分组的思路,我们通过层次分析法先从所有人中依据一种量化标准选出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的同学,然后利用0-1变量进行规划,在根据实际问题的约束,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可以得出高效率的分组。

数学建模--个人认识和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个人认识和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的体会思考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了解了更多的关于这门学科的知识,可以说是见识了很多很多,作为一个数学系的学生,一直都有一个疑问,数学的应用在那里。对了,就在这里,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都少不了数学,都是用建模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很神奇。 数学建模给了我很多的感触:它所教给我们的不单是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更多的其实是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它培养了我们全面、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量化分析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它还让我了解了多种数学软件,以及运用数学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 数学模型主要是将现实对象的信息加以翻译,归纳的产物。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假设、求解、验证,得到数学上的解答,再经过翻译回到现实对象,给出分析、决策的结果。其实,数学建模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建模的概念。例如,我们平

时出远门,会考虑一下出行的路线,以达到既快速又经济的目的;一些厂长经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往往会策划出一个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的最优方案……这些问题和建模都有着很大的联系。而在学习数学建模训练以前,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解决它的方法往往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只知道该这样做,却不很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做,现在,我们这种陈旧的思考方式己经在被数学建模训练中培养出的多角度、层次分明、从本质上区分问题的新颖多维的思考方式所替代。这种凝聚了许多优秀方法为一体的思考方式一旦被你把握,它就转化成了你自身的素质,不仅在你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发挥作用,也为你的成长道路印下了闪亮的一页。 数学建模所要解决的问题决不是单一学科问题,它除了要求我们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外,还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学习和查阅资料,除了我们要学习许多数学分支问题外,还要了解工厂生产、经济投资、保险事业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决不是任何专业中都能涉猎得到的。它能极大地拓宽和丰富我们的内涵,让我们感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也领悟到了“学习是不断发现真理的过程”

华中地区数学建模邀请赛——论文格式规范

第五届华中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邀请赛 论文格式规范1 ●参赛队从A、B题中任选一题。 ●论文(答卷)用白色A4纸单面打印,上下左右各留出至少2.5厘米的页边距。 ●论文第一页为承诺书,论文题目和摘要写在论文第二页上,论文1—2页按组委会 统一要求编排,具体内容见下文。从第三页开始是论文正文。论文从第二页开始编写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注意,论文一律要求从左面装订。 ●论文不能有页眉,论文中不能有任何可能显示答题人身份的标志。 ●论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字、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并居中;二级、三级标题用小 四号黑体字,左端对齐(不居中)。论文中其他汉字一律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用单倍行距,打印时应尽量避免彩色打印。 ●提请大家注意:摘要在整篇论文评阅中占有重要权重,请认真书写摘要(注意篇幅 不能超过一页)。阅卷组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 ●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 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 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1本规范部分参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其解释权属于第五届华中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邀请赛竞赛组委会。

对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历年成绩的分析与预测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数学建模竞赛 题目:对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历年成绩的分析与预测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对自数学建模竞赛开展以来各高校建模水平的评价比较和预测问题。我们将针对题目要求,建立适当的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主要解决对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历年成绩的评价、排序和预测问题。 首先我们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广东赛区各校2008年至2011年及全国各大高校1994至2011年数学建模成绩,从而给出广东赛区各校及全国各大高校建模成绩的科学、合理的评价及排序;其次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解决广东赛区各院校2012年建模成绩的预测。 针对问题一,首先我们对比了2008到2011年参加建模比赛的学校,通过分析我们选择了四年都参加了比赛的学校进行合理的排序(具体分析过程见表13),同时对本科甲组和专科乙组我们分别进行排序比较。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先分析得出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获奖情况和获奖比例,其中获奖情况主要考虑国家一等奖、国家二等奖、省一等奖、省二等奖、省三等奖,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并依据判断尺度构造出各个层次的判断矩阵,对它们逐个做出一致性检验,在一致性符合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公式与matlab求得各大学的权重,总结得分并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1);在对广东赛区各高校2012建模成绩预测问题中,我们采用灰色预测模型,我们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得到该校2012年建模比赛获奖情况为:省一等奖、省二等奖、省三等奖及成功参赛奖分别为5、9、8、8(其它各高校预测结果见表10)。 针对问题二,我们对全国各院校的自建模竞赛活动开展以来建模成绩排序采用与问题一相同的数学模型,在获奖情况考虑的是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运用matlab求解,结果见表12。 针对问题三,我们通过对一、二问排序的解答及数据的分析,得出在对院校进评价和预测时还应考虑到各院的师资力量、学校受重视程度、学生情况、参赛经验等因素,考虑到这些因素,为以后评价高校建模水平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权向量灰色预测模型模型检验 matlab

浅谈对数学建模的认识

浅谈对数学建模的认识 【摘要】数学建模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 建模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高等院校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数学建模认识数学建模竞赛 目录 引言 (2) 第一章数学建模 (3) 一、数学建模的起源 (3) 二、数学建模的定义 (3) 三、数学建模的特点 (4) 四、数学建模的分类 (5) 五、数学建模过程 (6) 六、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 (8) 第二章数学建模竞赛 (9) 一、数学建模竞赛的形式 (9) 二、对数学建模竞赛的认识 (9) 三、数模竞赛的团队 (9) 四、参加数学建模活动的好处 (10) 五、数学建模竞赛的局限性 (10) 六、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1) 小结 (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着,事物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制约,无论是从浩瀚的宇宙到渺小的粒子,还是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都是这样。恩格斯精辟地指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区分于其它学科的明显特点有三个: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事物的变化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必然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所以数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指出的: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在,凡是出现量的地方就少不了用数学,研究量的关系,量的变化,量的变化关系,量的关系的变化等现象都少不了数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科学的重要性:数学的思考方式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数学为组织和构造知识提供了方法,将它用于技术时能使科学家和工程师生产出系统的、能复制的、且可以传播的知识……数学科学对于经济竞争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科学是一种关键性的、普遍的、可实行的技术。 在当今高科技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且日益普及的社会里,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支持,没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已无法实现工程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因此,如何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人们的数学素养,让人们学会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值得数学工作者的思考。 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并发展起来的,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到处可见模型的存在,而各种模型的存在都在一定的程度上离不开数学建模的学习。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紧密相关的。 数学技术的全球化、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数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扩充,使得数学已经成为当代高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库,数学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普遍实施的技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管理,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所谓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画,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数学模型一般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它的建立常常既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深入细微的观察和分析,又需要人们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这种应用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计算求解(通常借助计算机);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可谓是如虎添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