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局灶性肿瘤与肿瘤性病变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8
ADC值结合常规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李成东;赵林伟;董国礼;曾南林;杨林【摘要】目的: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合常规MRI在诊断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中的准确性.方法:49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资料,将恶性肿瘤(28例)作为病例组,其它良性病变(21例)作为对照组.①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盲法分析所有常规MRI图像,评价常规MRI诊断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②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共同测量所有病灶的ADC值.运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比较ADC值与常规MRI之间以及两者结合时对诊断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的价值.结果:肝脏恶性肿瘤平均ADC值为(1.29±0.53)×10 -3mm2/s,良性病变ADC均值为(1.88±0.79) ×10-3mm2/s.ADC值、常规MRI、ADC值结合常规MRI诊断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2.1%、90.0%、83.7%)、(96.4%、80.0%、89.8%)和(92.9%、95.0%、93.9%).结论:ADC值结合常规MRI能够提高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准确性.测量肝脏局灶性病变的ADC值可能对病灶的定性诊断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6)006【总页数】6页(P487-492)【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病变;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作者】李成东;赵林伟;董国礼;曾南林;杨林【作者单位】安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安县622650;遂宁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四川遂宁629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南充6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南充6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南充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7.4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通过测量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来提供组织对比的影像技术,在肝脏MRI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论 著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8年7月第5卷第7期 W orl d Hea lth D ig e stM edica l Peri odica l 超声造影对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研究■潘小红 沈继红 翁伟萍 陈玉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 310024)【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32例经常规超声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 Vue及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进行超声造影检查。
结果:32例超声造影有不同的增强表现,即出现病灶内不同程度的回声增多增强。
不同肝脏病变在造影不同时相阶段均有不同的增强表现,表现为其增强类型及强度不同。
结论:超声造影可显示大多数肝局灶性病变的增强表现特点,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声造影;肝脏局灶性病变;检查【中图分类号】R187+17 【文献标识码】A超声造影(ultra s onic contra st)又称声学造影(aeousti c con2 trast),是利用声学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
肝脏局灶性病变是影像检查中很重要的工作,其中超声检查是临床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在诊断的定位及定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部分病变尤其小的病灶仍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
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第2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的应用,可实时反映病变的增强情况,尤其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应用中可有效反映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1]。
本文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 ono Vue及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1 一般资料2007年3月~2008年4月,对本院常规超声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病变32例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男17例,女15例,年龄21~76岁,平均(4915±813)岁,其中15例经增强CT、增强MR I 并经临床证实,17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Sonazoid超声造影剂在肝脏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肝脏肿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中肝脏恶性肿瘤以原发性肝癌最为常见。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绝大多数。
由于肝脏肿瘤的发展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息息相关,因此肝脏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治疗后的监测对慢性肝病的患者尤为重要。
由于超声操作简便,非侵入性,可以实时观察,在肝脏疾病中,超声是使用最频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
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作为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影像技术,具有实时动态显像的优势,可以更完整的观察整个血管时相表现,为客观评价各时间窗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目前中国普遍使用的第二代超声造影剂以声诺维(Sonovue)为主。
内层为惰性六氟化硫气体,具有较好的超声增强性,外层为单层磷脂,稳定性好。
其平均直径为2.5μm,属于血池显像,不会进入组织内部。
Sonazoid也是第二代超声造影剂,之前主要应用于韩国、日本和挪威,现已在国内上市,它的直径2~3μm,主要成分为全氟正丁烷(PFB),外面包被磷脂外壳。
不同于Sonovue及其他二代造影剂,Sonazoid可以聚集在内皮网状系统,例如肝和脾。
这一特点与肝实质内kupffer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关。
由于肝脏恶性肿瘤细胞内缺少kupffer细胞,肝恶性肿瘤病灶和周围肝实质的增强有明显的不同。
因此,Sonazoid超声造影(S-CEUS)被广泛应用在肝脏肿瘤的研究中。
1.S-CEUS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肝有两套血供,肝动脉和门静脉。
肝脏的超声造影分期是依据造影剂注射后的时间决定的,主要分三个期,动脉期:10~20s到30~45s,门脉期:30~45s到120s,延迟期:120s到造影剂微泡完全退出。
S-CEUS有独特的分期。
动脉期:15到45s,门脉期:45到60s,血管-kupffer(vasculo-kupffer)期:1min到10min,血管后期(kupffer 期):10min之后。
·临床研究·灰阶超声影像组学与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对比研究王欣然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灰阶超声影像组学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2例FLLs患者,其中恶性86例,良性76例,均行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者声像图表现的差异。
162例FLLs患者随机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组113例和验证组49例,比较两组灰阶超声影像组学参数,包括形态学特征、直方图特征、灰度区域大小矩阵特征、Haralick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灰度游程矩阵特征,筛选有意义的非冗余特征,选择最优特征子集构建灰阶超声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鉴别诊断FLLs良恶性的效能。
结果恶性病灶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动脉相病灶呈高增强,门脉相病灶呈低增强,且两者间存在明显分界(67例);良性病灶超声造影均表现为动脉相病灶呈等增强或稍高增强,造影剂从病灶周边缓慢向中心灌注,门脉相及延迟相病灶均呈等增强或高增强,未见明显的造影剂消退现象。
训练组和验证组良恶性病灶直方图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灰度游程矩阵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纳入1个直方图特征、1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1个灰阶游程矩阵特征构建灰阶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其鉴别诊断训练组和验证组FLLs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72、83.33%、80.00%和0.812、76.67%、79.24%,均高于超声造影的曲线下面积(0.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灰阶超声影像组学可有效鉴别FLLs的良恶性,其诊断效能高于超声造影,可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超声检查;造影剂;影像组学;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中图法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A comparative study of gray-scale ultrasound-based radiomics and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benign and malignant focal liver lesionsWANG Xinran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Medicine,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Jiangsu214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value of gray-scale ultrasound-based radiomics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focal liver lesions(FLLs).Methods A total of162patients with FLLs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including86cases of malignant and76cases of benign. All cases were examined by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and gray-scale ultrasound.162FLL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aining group(113cases)and the verification group(49cases)on a7∶3scale.The gray-scale ultrasound-based radiomics parameter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including morphological features,histogram features,gray region size matrix features,Haralick features,gray co-occurrence matrix features,gray run matrix features,and meaningful non-redundant features were screened.The optimal feature subset was selected to construct the gray-scale ultrasound-based radiomics model.Rev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 was drawn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the value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FLLs.Results Features of th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for malignant lesions were as follows:the enhancement intensity of hepatic arterial lesions was higher,and the enhancement intensity of portal pulse lesions was lower,and there was an obvious boundary between them(67cases).Features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for benign lesions were as follows:the lesions of hepatic artery phase presented equal or slightly higher enhancement,the periphery of the lesion to the center,the作者单位:214000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肝脏良恶性肿瘤在疾病进展、治疗方法及预后评估方面均有较大差异,故准确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s,FLLs)良恶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9), 14377-14382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92011超声剪切波黏弹性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孙 川1,何雪倩2,张 曼1,张树华1*1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河北 唐山2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北 唐山收稿日期:2023年8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6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3日摘 要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FLL)的良恶性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虽然肝活检对其有极高的准确性,但它是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传统超声作为肝脏的一线检查方法,有着其他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但面对同病异征,同征异病的FLL ,传统超声对其定性诊断面临着巨大挑战。
超声剪切波黏弹性成像技术的出现,为超声检查评定组织性质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在评估肝纤维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对鉴别FLL 的良恶性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潜力,本文就剪切波黏弹性成像在FLL 中的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剪切波弹性成像,剪切波频散成像,肝肿瘤,鉴别诊断,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f Ultrasound Shear Wave Viscoelastic Imaging in Focal Lesions of the LiverChuan Sun 1, Xueqian He 2, Man Zhang 1, Shuhua Zhang 1*1Ultrasound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2Department of Radi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Received: Aug. 12th , 2023; accepted: Sep. 6th , 2023; published: Sep. 13th , 2023*通讯作者。
用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局灶性脂肪肝和肝脏良性肿瘤的效果评价谭军
【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
【年(卷),期】2018(016)005
【摘要】目的:探讨用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局灶性脂肪肝和肝脏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慢性病医院收治的234例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这234例患者住院期间,均对其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然后对比用这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局灶性脂肪肝和肝脏良性肿瘤的准确性.结果及结论:用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局灶性脂肪肝和肝脏良性肿瘤的准确率要高于用常规超声检查诊断这两种疾病的准确率.
【总页数】2页(P199-200)
【作者】谭军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影像科,四川成都 6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相关文献】
1.超声造影在局灶性脂肪肝与肝脏良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朱莉萍;张贵祥;陈定章;王文红
2.超声造影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单个低回声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分析 [J], 姜筱轩;朱文涛
3.超声造影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单个低回声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评价 [J], 曾百
祎;石琍;杨希;李剑;孙秋蕾;周丽娥
4.超声造影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单个低回声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评价 [J], 曾百祎; 石琍; 杨希; 李剑; 孙秋蕾; 周丽娥
5.超声造影在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任新平;林艳艳;郑丽丽;詹维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年4月第5卷第8期〔论著]CT与MRI诊断肝脏不同肿瘤性病变的影像表现与对比分析徐杰(广饶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东营257300)【摘要】目的:对比CT与MRI诊断肝脏不同肿瘤性病变的影像表现,判断不同检査方法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一2020年9月接收的肝脏肿瘤患者87例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釆用CT与MRI进行检査,观察其影像学特点并研究两种检査方法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对比两种检査方法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检出率。
结果经检査共检出96个病灶,CT平扫高密度病灶有2个,等密度病灶有16个,低密度病灶有23个;MRI平扫高信号有4个,等信号有19个,低信号有32个。
CT和MRI在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局灶性结节增生检出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釆用CT和MRI对肝脏肿瘤患者诊断时其检出率无明显差别,在临床实际诊断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査方法以保证其诊断的准确性,降低误诊及漏诊的发生,促使患者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肝脏肿瘤;CT;MRI;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07(2021)08-0023-03CT and mri diagnosis of d ifferent liver tumor imaging Mature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Xu JieDepartment of I maging,Guangao County P eople's Hospital,Dongyng,Shandong2573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tumors,and to determin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for liver tumors.Methods A total of87patients with liver tumors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fom July2015to September2020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T and MRI. 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and the two examination methods were studied in the liver.The value of t umor diagnosis, compare the detection rate of two inspection methods in liver tumor diagnosis.Results A total of96lesions were detected after inspection.CT plain scan had2high-density lesions,16iso-density lesions,and23low-density lesions;MRI plain scan had 4high-intensity lesions and19iso-intensity lesions.There are32low signal.CT and MRI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s of liver hemangioma,liver metastases,primary liver cancer,and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P>0.05.Conclus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patients with liver tumors using CT and MRI.In the actual clinical diagnosis process, appropriate examination methods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actual condition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 he diagnosis and reduce the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Occurs,prompting patients to receive effective treatment in time.[Key words]Liver tumor;CT;MRI;Differential diagnosis肝脏肿瘤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分为良性和恶性,主要包括有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局灶性结节增生,其中恶性肿瘤中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预后差,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造成严重影响;良性肿瘤中肝血管瘤比较常见,较小者一般无任何症状,较大者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治愈率较高。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作者:刘影于韬罗娅红邬晓明那丽莉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第08期[摘要] 目的通过对一组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6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的始增时间及始退时间,并分析病灶强化方式。
结果原发性肝癌主要呈现整体均匀、不均匀或环状强化;肝转移癌主要呈现环状、整体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肝血管瘤主要呈现周边结节状强化;FNH主要呈自中央轮辐状强化。
恶性病变组与良性组始退时间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超声造影在显示病变内血流灌注特征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上具有突出价值。
[关键词] 超声造影;肝脏局灶性病变;肝癌;肝转移瘤[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08-99-03肝脏局灶性病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常规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对其血流的检测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超声造影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检查和诊断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本研究应用造影剂声诺维对肝脏局灶性病灶进行研究,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2009年2月在辽宁省肿瘤医院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并由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66例,其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26~76岁,平均(54.0±12.1)岁;肝细胞癌28例,肝转移癌14例,肝脓肿4例,肝血管瘤11例,肝硬化结节5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例,肝细胞腺瘤1例。
多发病灶者选择最大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57例为单发病灶,9例为多发病灶。
1.2 仪器和方法采用意大利百胜DU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4MHz,具有超声造影专用程序。
肝良性局灶性病变:分类:根据病变起源进行分类。1.
肝细胞来源性肿瘤(肝腺瘤及肝腺瘤病、巨大再生结节、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结节状再生性增生);2.胆管细胞来
源肿瘤(胆管细胞腺瘤、胆管细胞囊腺瘤、乳头状瘤);
3.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血管髓样脂
肪瘤、血管内皮瘤、血管瘤、婴儿血管瘤、炎性假瘤、
孤立性肝内脾种植、淋巴管瘤、平滑肌瘤、脂肪瘤、间
叶组织错构瘤、假性脂肪瘤、神经鞘瘤、孤立性坏死结
节);4.假性肿瘤(局灶性肝岛、局灶性脂肪肝)
肝内局灶性恶性肿瘤:分类:1.肝细胞来源肿瘤a肝细
胞肝癌 b纤维板层肝癌 c肝母细胞癌2.胆管细胞来源
肿瘤a胆管细胞癌b胆管细胞囊腺癌3间叶组织来源肿
瘤a血管肉瘤b上皮样血管内皮瘤c淋巴瘤4.肝转移瘤
一、 肝血管瘤
1. 概况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发生率
为1%-20%。女性为男性的2-5倍。病变大小可
从数毫米至超过20厘米,但一般小于5cm。约50%
患者肝血管瘤为多发性。本病多为临床静止型,
常为其它原因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仅约10%肿
瘤较大或破裂出现腹部包块及腹痛症状或压迫其
他器官。病理学上按结构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
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及毛细血管瘤四种,
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理学上由互相连节德
血管或血窦及疏松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呈海绵状,
内衬单层内皮细胞,异常血管间有薄层纤维间隔,
这些间隔常不完整,呈指状突入腔内,基质内可
见钙化。肝血管瘤德血供来自肝动脉系统,内部
血流缓慢。较大血管瘤内可出现血栓、钙化基瘢
痕形成及动脉-门脉分流。随访病变大小一般无变
化,少数可缓慢增大。MRI检查对肝血管瘤检出
最敏感。
2. CT特点 CT诊断肝血管瘤的标准是:1.平扫呈
低密度;2.增强扫描早期周边强化;3.延迟扫描病
灶向心性增强。不典型CT表现包括三期扫描均
为低密度,或动脉期及静脉期呈低密度,其原因
可能是肿瘤内部不同程度纤维化。3cm以下肝血
管瘤超过60%表现为CT增强扫描动脉期全部强
化。
3. MRI特点 MRI对肝血管瘤检出的敏感度明显超
过其他技术,对1cm以上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及
准确度均超过90%。肝血管瘤MRI特征包括:1.
信号均匀、边缘清楚;2.T1WI呈低信号、T2WI
呈明显高信号;3.Gd-DTPA增强扫描早期呈边
缘强化;注药后90s左右达到最明显的向心性强
化;5.强化内缘呈波浪形的结节状;6.无信号不均
或边缘廓清征。
总的来说,肝血管瘤CT与MRI增强可分为三种类
型。I型: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延迟期为等信号或
稍高信号;II型:早期周围结节状强化,对比剂渐进
性向内充填及结节状强化融合,最终为均匀性对比剂
填充;III型: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对比剂渐进
性向内充填,但最终中心仍为低信号,即使延迟
15min以上中心瘢痕也不出现强化。第II型最为常
见,<1.5cm的血管瘤则多表现为I型强化。1.5-5.0cm
大小的血管瘤2/3为II型强化,1/3为III型强化。>5cm
血管瘤几乎均为第III型强化。这种血管瘤强化类型
与大小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取决于瘤内血管腔大小、
有无纤维化、出血及血栓形成以及患者血液循环状
态。有些肝血管瘤动态增强扫描还可见肿瘤周围异常
强化,包括引流静脉强化、瘤周肝实质楔形或结节状
强化、静脉过早显影及相应肝实质强化。肝血管瘤可
摄取超顺磁性对比剂,因此,注射SPIO后T2WI可
有中度下降,而肝转移瘤无信号下降,可资鉴别。
CT、MRI上不典型肝血管瘤表现 1.大而不均匀血管
瘤,超过4cm的血管瘤常表现为不均匀密度及信号。
CT平扫可见中心低密度,增强扫描也见早期周边强
化,但延迟扫描对比剂不能完全充填肿瘤。MRIT1WI
上可见中心裂隙状低信号,T2WI则为明显高信号,
病理学基础为中心囊变、液化及黏液样变。2.快速强
化的血管瘤:约占16%,主要是小血管瘤(<1cm)。
CT与MRI表现为动脉期迅速强化、程度近似主动
脉,延迟扫描仍保持高信号或高密度,T2WI呈很高
信号。3.缓慢强化的血管瘤:在CT多期增强扫描上
呈低密度或仅见点状强化,约占10%。4.钙化的血管
瘤:肝内血管瘤钙化罕见,可位于中心或周边,呈多
发点状,也可为大块状,此种血管瘤一般强化不良,
非钙化区仍为T2WI高信号。5.透明变性的血管:可
能为血管瘤的晚期阶段。T2WI上仅表现为轻微高信
号,增强扫描无早期强化征象,晚期可见轻微边缘强
化。6.囊性变或多分叶状血管瘤:罕见,可能为中心
血栓或出血所致。7.伴液-液平面的血管瘤。8.带楴的
血管瘤:罕见,CT多平面重组及MR易于诊断,其
密度及信号特点同典型血管瘤。9.血管瘤伴动脉-门
静脉瘘:动态增强CT或MR显示局部肝实质及门静
脉过早增强/充盈。10.伴肝包膜皱缩的血管瘤:罕见,
CT与MR表现为局部肝轮廓内陷。
二.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1.概况 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ocal
nodularhyperplasia,FNH)是仅次于血管瘤的肝良性肿瘤,
发生率为1%-3%,约占原发肝肿瘤的8%。各年龄段及
男女性均可发病,生育期女性多见,可能与性激素有关。
FNH合并肝海绵状血管瘤高达20%。本病常为影像学检
查偶然发现,肿块较大者可触及肿块与腹痛。
2.病理学 本病原因不明,可能是局部血管异常所致
的增生。好发于右半肝,常位于肝包膜下,多单发。病
理学上由排列异常的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厚壁动
脉、胆管及中央瘢痕及辐射状纤维组织构成,肿块境界
清楚,但常无包膜,瘤内无正常门脉结构。肿块大小为
1-15cm,但多<5cm。根据结构可分为实体型、毛细血管
扩张型。若多发FNH合并肝血管瘤、脑膜瘤、星形细胞
瘤及脑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则称为多发FNH综合征。
3.CT特点 1-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2->3cm者多见
中央瘢痕;3-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中央瘢痕呈低
密度;4-肝门静脉期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5-延迟扫描
呈等密度,而中央瘢痕因粘液基质呈高密度;6-MRP及
3D后处理可显示FNH供血血管。
4.MR特点 MR检查诊断FNH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优
于CT,星状中心的瘢痕显示率接近80%。其特点:
1-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瘢痕为低信号;2-T2WI呈等
或稍高信号,瘢痕为高信号;3Gd对别酒增强动脉期显
著强化、呈均匀高信号,门静脉期及平衡期为等或稍低
信号,中央瘢痕分别为稍低及高信号。
5.FNH不典型CT与MR表现 1-脂肪变性,可能为脂
肪肝浸润所致,MR同反相位显示最佳;2-伴出血及坏
死,CT与MR上密度及信号不均匀,可见不同时期出
血改变,坏死区不强化;3-钙化,发生率1%;4-中央瘢
痕小或无中央瘢痕;5-不典型中央瘢痕,T2WI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延迟期不强化;6-假包膜,出现率10%-20%,
其基础是周围血管及肝窦扩展,假包膜有延迟强化,
T2WI为高信号。
6 肝FNH可同时见到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腺癌及纤
维板层癌
7 鉴别诊断 包括各种富血供肿瘤。1-肝细胞腺瘤,无
中央瘢痕,因出血等信号及密度不均匀,动脉期强化较
弱且不均匀,肝细胞对比剂增强为低信号。2-血管瘤,
类似本病,血管瘤一般无中央瘢痕。3-富血供转移瘤,
有原发瘤病史,患者年龄较大,可多发,增强扫描对比
剂廓清迅速。4-肝细胞肝癌,多有基础肝病,易出血、
坏死及侵犯血管。5-纤维板层肝癌,较大及不均匀,外
观呈分叶状,常见钙化,瘢痕组织呈T2WI及T2WI低
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