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初中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2、读图文资料,了解东气西输工程及其意义。 3、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读图确定位置、分析干旱的原因、城镇交通的分布等; 2、通过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知道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西部资源的开发历程,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分布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2、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西部资源的开发如何注重“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双赢”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采用央视“是真的吗?”栏目的形式展开。两位主持人风趣的主持风格和课件中“接地气”的“是真的吗?”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在设置的问题之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是真的吗?”央视大型求真栏目主持人,今天将带领我们共同走进塔里木盆地,下面 我们有请主持人黄西、蓓蓓。 第一部分:这种树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 这种树是真的吗? 师:在塔里木盆地,有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这是真的吗? 师:(直接给出答案)是真的。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是由于它有顽强的生命;它“死而千年不倒”,是由于它有发达的根系;而它“倒而一千年不腐”是因为……(引而不发)生:找出树木多年不腐烂的原因。(干旱) 师:展示课件为前面说法做出说明。

2回延安教案

2回延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成诵,理解诗人在每节诗中运用“信天游”和夸张等艺术手法所表达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难点 体会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朗读法、启发式。 延安挂图、有关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45年,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1.写作背景 贺敬之语:“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

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2.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魅力。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注意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等感情。 2.提问:本诗共五个章节(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节: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节: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节: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1.本诗是“回延安”,如果把“回”改成“去”“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2.诗歌第一节,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3.“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在第二节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

【2020人教部编语文八下】2《回延安》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 主备: 审阅:审批:课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

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情景导入】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糜子()黍类()油馍()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2、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成都市第四十中学杜影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西 北地区的省内区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认识和 理解,是学生掌握了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 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了学 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源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分析其干旱的 原因; 2、能够描述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其 分布的因素,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3、了解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说出西气 东输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1、塔里木盆地主要的自然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2、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 1、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西气东输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主要教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述和讲解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新课导入】欣赏图片《塔克拉玛干沙漠》 学生回忆四大盆地师:同学们,你知道刚刚的图片是哪个地方吗?(我国最大的沙 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它位于哪个盆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干旱的宝地,认识塔里木盆地吧!P78

【新课讲解】 一、认识塔里木盆地 1、位置和范围: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新疆南部,天山山脉与昆仑 山脉之间。 塔里木盆地到底在哪儿?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位置和范围。(a. 展示中国政区图——西北地区、新疆南部;) (b. 展示塔里木地形图——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提取相应的地理信息。 <承转>你认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特点?(展示塔里木盆地景观图片) 2、自然环境: a.沙漠广布,多内流河; (展示塔里木盆地地形图——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周 围有高大山脉环抱。(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图及图8.17)学生看图、填图、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承转>大家想一想,气候如此干旱的沙漠会有人居住吗?他们会选择在什么样的地方呢? 3.城镇、绿洲、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图片—图8.18“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 提问: a.你能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镇和绿洲吗? b.城镇和绿洲主要分布在哪里? c.城镇和交通线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上?(小讨论) d. 为什么我们要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修筑公路呢? (学生阅读P81阅读材料)——展示图片8.20沙漠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自主探究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承转>从刚才的材料我们了解到,沙漠公路的修建正是为了开发塔 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开发塔里木盆地吧! 二、开发塔里木盆地 展示图片——图8.19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

八年级地理下册 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塔里木盆地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能说明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农业、城市、交通、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 3.会分析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典型的自然环境。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河流、绿洲、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3.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学会描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的学习,初步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经济发展的大局观。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采用央视“是真的吗?”栏目的形式展开。两位主持人风趣的主持风格和课件中“接地气”的“是真的吗?”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在设置的问题之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是真的吗?”央视大型求真栏目主持人,今天将带领我们共同走进塔里木盆地,下面我们有请主持人黄西、蓓蓓。

《回延安》导学案

1.《回延安》学案 主备人:潘延宗审核人:语文学科组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贺敬之,1924年生,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 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主要诗歌集有《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写作背景: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 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诗体简介 信天游,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它的特点是: 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节内押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朗诵诗歌 1、要求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语气和感情。 给加线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炕上坐糜子油馍 脑畔眼眶 【合作探究】 1、这首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五部分,试着给每部分拟小标题或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精讲点拨】 3、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试分别举例分析。(1)信天游:

2回延安 导学案(无答案)-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贺敬之,1924年生,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台儿庄区)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著有诗歌集《朝阳花开》《乡村之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长诗《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0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審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回延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3.相关拓展 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长的可接连数十节,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句中多用叠字。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 ) 糜.子( ) 油馍.( ) 柳林铺.( ) 脑畔.( ) 眼眶.( ) 2.仔细阅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优质教学设计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优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塔里木盆地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能说明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农业、城市、交通、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 3.会分析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典型的自然环境。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河流、绿洲、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3.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学会描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的学习,初步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经济发展的大局观。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采用央视“是真的吗?”栏目的形式展开。两位主持人风趣的主持风格和课件中“接地气”的“是真的吗?”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在设置的问题之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是真的吗?”央视大型求真栏目主持人,今天将带领我们共同走进塔里木盆地,下面我们有请主持人黄西、蓓蓓。 【设计意图】“是真的吗?”是央视一个非常受学生喜欢的综艺栏目,由脱口秀表演艺术家黄西和央视主持人陈蓓蓓共同主持。以此引入课堂,刺激学生的眼球,使其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课堂。 第一部分:这种树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 这种树是真的吗? 师:在塔里木盆地,有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这是真的吗? 生:(感到兴奋,稀奇。)有这样的树?

2《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比兴手法的运用。 2、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央中共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信天游 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够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也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搂定 ..()糜.子()油馍.()脑畔()白羊肚.()柳林铺.()2、解词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

紧急信件。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3、根据课文填空 (1)灰尘呀莫把我眼睛()住了(2)双手()定宝塔山 (3)毛主席()上了天安门(4)一头()在亲人怀 (5)手()黄土我不放(6)紧紧儿()在心窝上 4、画出文中运用下列修辞方法的句子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二、朗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 1、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第二节: 第三节:第四节: 第五节: 2、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线索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 1、.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2、.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2.回延安 导学案

有志者事竟成 2 回延安 教师寄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 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羊羔.()糜.子() 油馍.()眼眶.() 2.填空。 (1)《回延安》体裁是,采用陕北的形式创作的。 (2)“几回回”是陕北方言,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请在文中再举出两个类似用法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 3.选词填空 (1)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我长大。 A. 养活 B.养气 C.喂养 (2)宝塔山下留,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A. 脚步 B. 脚印 C.足迹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4.表达作者回到延安时心情激动的动词有哪些? 5.“千声万声”地“呼唤”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6.“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7.这几节诗的主要内容是( ) A.写心中涌起的情思 B.写心情激动,风景美 C.写欢迎场面的热烈 D.写久别后重返延安见到亲人 8.下面诗句,使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B.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C.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D.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拓展延伸】 9.请运用比兴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总结反思】 参考答案 2 回延安 1. gāo méi mókuāng 2.(1)诗歌;信天游

山东省名校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学案(含五套期中考试卷)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目标锁定】(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特征及形成原因。 2、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及资源的开发的意义;认识塔里木盆地面临的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特征及成因。油气资源的开发。 【自主探究】(独立自主,快乐收获) 1、位置和范围: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__________南部,_________山脉和_________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盆地。 2、自然环境:由于塔里木盆地远离_________,周围又有__________环绕,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__________,降水_________,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导致地表景观以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主,盆地中心的______________沙漠是我国最大沙漠。 【合作探究】(重点难点都在这里) 探究1: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城镇、交通线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探究2: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___________资源,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归纳总结油气资源的开发对东、西部地区各有哪些好处? 探究3:根据教材图8、21“西气东输线路”,分别说出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的起点和终点、经过的省级 途径主要地形 【达标测评】(懂了,不等于会了) 我国某一盆地,位于地势第二阶梯,盆地中的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常常飞沙走石,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高山冰雪融水哺育着一块块绿洲。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该盆地是() A、柴达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四川盆地 2、该盆地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我国北方地区 B、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C、受冬季风影响大 D、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读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与绿洲图,回答3~4题。

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8.2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孟广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分析其干旱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分析归纳本区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 素。 2. 使学生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节学习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2.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及其成因。

2. 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 塔里木盆地被称为宝地的原因。 教学难点: 1. 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明确我国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法:引导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学法:读图记忆法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由《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战铁扇公主 这一故事情节生动激趣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 (1)本区“干旱的原因” 从分析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入手,师生共同分析其干旱 的原因,需借助“塔里木盆地在中国的位置图”、“中国地形图”及教材中图8.17 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图等,分析明确塔里木盆地

无论什么方向都距海洋遥远,加之重重山岭阻挡和高原的屏障作 用,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进入盆地内部,其大部分地区年 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所以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2) 由于本区气候极端干旱,降水稀少,所以这里的植被、河流、湖泊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河流数量稀少,并为内流河, 其中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而且这里分布着我国面积最 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等,师生互动完成此重点内容。 (3)引导学生读图8.18,分析并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 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4)本区被称为“宝地”的原因? 此内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文p80明确,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四 分之一左右,因此被称为“宝地”。而且在这里重点讲解“西气东 输工程”及其对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并使学生合作探究讨论 明确在我国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能够做到“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的双赢”才是最大的赢家。

《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贺敬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 一读诗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第八章第二节 塔里木盆地学案答案(第二课时)

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第二课时)【基础夯实】 1、油气资源丰富: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 1/4 左右。 2、交通条件的改善:塔克拉玛干两条沙漠公路的建成,为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西气东输工程: (1)两条线路:一线工程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二线工程主干线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送广州。 (2)意义(好处): 对西部地区的好处:发挥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东部地区的好处: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优化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是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3)应注意的问题: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同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巩固测评】 1.将新疆塔里木盆地丰富的能源通过管道运输送到东部地区的重点工程是(A) A.西气东输 B.青藏铁路 C.西电东送 D.南水北调 2.对塔里木盆地来说,生态环境脆弱、最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区域是(C) A.绿洲内部B.盆地边缘C.绿洲边缘D.隔壁滩 3.有一支沙漠探险队经过京沪线、陇海线和兰新线来到塔里木盆地.这支探险队最有可能来自(A) A、上海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读图回答4-5题 4. 图中有两条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 路,其修建的原因最可能是( C ) A. 地形平坦 B. 水源充足

C. 油气资源丰富 D. 城市、人口分布多 5.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部地区带来的好处有( A ) ①能够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②可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质量 ③能够使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财政收入 ④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6. 读“塔里木盆地略图”和“四川盆地略图”,回答。 (1)图中的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R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长江的水量远大于R河水量,主要原因是:长江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区,降水丰沛;R河流经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2)关于R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流域内植物丰茂 B.位于盆地中央 C.水源来自大气降水 D.夏季进入丰水期 (3)塔里木盆地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交通线从整体看呈环状(网状、环状、线状、“之”字型)分布;塔里木盆地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石油、天然气,此资源通过西气东输工程运从轮南油气田开始送到我国东部地区。 (4)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紫色土富含磷、钾等矿物养分,农业发达。其利于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有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等。但是四川盆地相对湿度大,终年多云雾,因此光照不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不利因素。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孙晶大连南金实验学校一、教学目标 1.在西北地区图、塔里木盆地地形图等地图上指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范围,在归纳塔里木盆地特征的过程中简单评价塔里木盆地的位置,理解区域位置对区域特征的影响,巩固认识区域位置的一般方法。 2.学会运用图片和资料描述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特点,归纳其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并其解释成因。 3.运用塔里木盆地的地形河流图、气候图(图表)以及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分布图,归纳塔里木盆地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以及农业、交通、人口、城镇等特征,巩固认识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 4.运用塔里木盆地地形河流图、气候图(图表)以及农业、交通、人口、城镇分布图等资料,说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对当地农业生产、人口、城镇、交通分布的影响,感悟地理的综合性,同时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根据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分布图以及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在资源、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资料,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6.根据塔里木盆地位置、地形、气候图以及油气资源分布图等相关资料,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世界区域地理以及中国各区域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区域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区域位置的描述、分析区域的特征、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等等。本专题仅仅是换了一个区域,所以,它可以作为一个巩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一般方法的案例,不需要我们再次逐条进行重复“教”。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巩固区域研究的一些方法。 但是,学生在每个区域中落实的都是认识区域的部分内容的情况。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本节课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将学生的认知整理起来:在哪里(区域位置)?什么样(区域特征)?为什么这样(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怎么办(区域可持续发展)?这种完整、系统的思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西气东输两条线路及对东、西部地区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 2.阅读相关资料,认识在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3.5《回延安》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2《回延安》导学案 第二课时答案 学习要点: 1.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背诵诗歌,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特色。 一、朗读探究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揣摩动词使用表现逼真的情景。 明确: ①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②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举例说明: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修辞)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比兴手法,延安母亲给了作者养育之恩、教他学习生产知识和文化,带他走上革命道路。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明确: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例:“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 明确:拟人;排比、夸张,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明确: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二、课堂练习 练习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双手搂定宝塔山”。“贴”“搂”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写出了见到亲人的激动。 语言:“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了老人的热切盼望。 场景:“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练习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明确: 1.(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这两节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第一节压“en"韵。第二节压“a"韵,形式活泼。节奏上第一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笫二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九年级地理复习8.2塔里木盆地学案无答案五四制

“ 8-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导学案 明确目标:(2ˊ)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2.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3.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 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 影响 前置自学(5ˊ) 1、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_______ 2、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有我国最大的沙漠___________________ 3、盆地内的人口,城市,交通绝大部分分布______,绿洲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塔里木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_____资源,特别是________,为了将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部,我国建了________,工程。一线工程起点是________,终点是 ________,二线工程于_________ 将从________的天然气向南运至 _______。 达标拓展:(10ˊ) 1、图示塔里木盆地位于()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甘肃省D.青海省2.以下关于塔里木盆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为阿尔泰山B.②为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C.②河的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D.③为昆仑山

人教初中地理八下《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_5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能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放过程中保护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油气资源的开发 教学难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安排1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GE卫星地图展示塔里木盆地,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认识塔里木盆地 1.位置范围: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以 南,昆仑山以北, 2.地形: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3.地貌:本区沙漠和戈壁广布,有我国 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盆 地边缘和河流沿岸,分布着绿洲, 它们的水源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 水。 4.气候特征:降水量在50㎜以下,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5.主要河流:塔里木河 二、开发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 为开发本区天然气资源,国家开展了西气东输工程。 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油气资源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预习反馈(略) 合作探究 P80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1.主要城镇及分布特点 分布在绿洲上,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 分布。 2.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 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3.修建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的原因。 是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P81活动: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西部:(资源优势)油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西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市场优势)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环境质量。 西部地区的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拓展: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武陵山旅游开发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归纳小结 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