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4.理清诗歌的线索。

5. 学习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6. 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贺敬之

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信天游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朗读课文

⏹ 1.听范读。仿读。

⏹ 2.学生自由读。

⏹ 3.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

感。

⏹ 1.全诗分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

喜悦之情。

⏹回忆自己在延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及母子情深,表达了诗人对

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描述亲人们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喜看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欣喜和赞美之情。

⏹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光明未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 2.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作者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过程)为线索。

第二课时

研读诗歌(第一部分)

1.诗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2.体会作者在这一部分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①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②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③“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④最后一个“扑”字,则更

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3.分析“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的表达效果。

“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呼唤声之多,表达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深。“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了出来。

研读诗歌(第二部分)

1.诗歌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这两种修辞有什么作用?

①“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比兴手法,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②“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比兴手法,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③“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研读诗歌(第三部分)

1.分析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①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

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