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二.作者贺敬之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八下语文《回延安》知识点1.《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第2课《回延安》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信天游刘成章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
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
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
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
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
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
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
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
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
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
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回延安》课文《回延安》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所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陕北信天游形式,运用质朴语言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表达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和对未来的展望。
作品现入选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是第2课的课文。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课文原文。
回延安贺敬之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回延安课文引言回延安是一篇描写作者回忆延安时光的散文,通过回忆和感慨,向读者展示了延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延安的自然风光、革命队伍和同志们的生活点滴,表达了作者对延安时期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以下将逐一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延安的自然风光作者首先回忆起延安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当时延安的山河美景。
他写道:“回延安,乃至重游黄河之壮观,白河之碧水与红崖之古路,都被我较之火种,牢记于心。
”通过这一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作者以丰富的形象描写,勾勒出延安美丽的自然景色,给读者带来深深的感动。
第二部分: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接下来,作者详细描写了延安的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
他写道:“不读书,则工农大军选拔得奇才寥寥;不创作,则文艺战线失去了一支主力军;不研究科学,浑富民之疾苦,巧医救死几率提高的可能性;不思想建党,就要在内部瓦解。
”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革命队伍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作者还描绘了延安的书店,供应充足的图书,以及大家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追求。
他写道:“真不会唏嘘悔过的民众,纷纷包票,包我站在困难面前。
”这一段文字不仅揭示了当时人民对于书籍的渴望,也反映了延安时期人们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
第三部分:同志们的情感文章的最后,作者回忆起了多年与同志们在延安共同奋斗的场景,表达了对于这段时光的深深思念和回望之情。
他写道:“由此延伸,想到延安的日子,那个摩登的年月,那个知己如蚁的日子,那么又回味无穷,幸福无比。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表达了对延安时期的深深思念和回望之情,以及对同志们的深厚感情。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同志们在那里经历了艰苦的斗争,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总结回延安课文通过回忆延安时光,展现了延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革命精神。
文章描绘了延安美丽的自然风光,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以及同志们的情感,通过这一系列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回延安的表现手法
《回延安》是一首长诗,采用了民歌体的形式,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表达了对母亲延安的真挚情感。
该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
具体来说,诗中运用了以下修辞手法:
1. 比喻:用“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的形象比喻,形容延安如母亲般的哺育了诗人成长。
2. 拟人:用“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的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与亲人相逢时有很多话要说的情感。
3. 排比:诗中用“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等排比句式,描绘了延安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
4. 夸张:用“长江大河起浪花”的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与亲人相逢时有很多话要说的情感。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了诗人对延安的情感以及对延安巨大变化的赞美。
《回延安》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诗人194O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
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他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2.文题诠释延安是作者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题目《回延安》中“回”意味着重新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延安”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3.主旨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之情。
4.内容解读全诗分为五个部分,紧扣“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开头两句直抒胸臆,用两个“莫”字,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不能克制的激动心情。
紧接着,第二小节中用了“抓”“贴”两个动词,动作逼真、急切,极写感情的真挚,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第三小节用梦境写心境,体现诗人日夜思念延安的心情。
“双手搂定宝塔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尽写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第四小节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诗人和延安的关系。
“千声万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第五小节,“唱”“笑”“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露。
《回延安》赏析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
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
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
口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
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诗是心灵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艺术。
《回延安》之感人,一言以蔽之,正是在炽热的“情”字上。
看,延安的黄土、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延安的一切,无处不是情,“双手搂定宝塔山”,“一头扑在亲人怀”,那是重逢的激情;而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同样充满了无限深情,那是一生对延安人民培养教育的感激之情;当诗人期待着“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时,情感更发展到了高峰,回荡在延安上空,也激荡在读者心海之中。
在表现手法上,全诗构思精巧,比喻贴切。
把延安比作母亲,便将儿女离别后的怀想思念、重逢后的欢愉激动、母亲对儿女的抚育之恩,用情感之线贯穿起来,既自然又真切。
其次,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反复咏唱,曲调悠扬,节奏活泼,极富地方特色。
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不着痕迹,更增强了诗的美感。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
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诗人娴熟地运用了多种手法,其中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更是妙趣横生,使诗行蝉联不绝,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回环飘荡,把离别十年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抒发得淋漓酣畅。
就全诗而言,诗人把延安比作母亲贯穿于全诗,又将全诗五个部分,三十三节诗行蝉联在一起。
诗的第一部分在前三节吟咏回延安的急切心情之后,自在地吟出“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道出了诗人日夜思念的不是别的,而是母亲延安。
接着在第二部分诗人又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化为母子间的至诚至爱,不禁亲切地直抒“手把手作教会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诗人又通过写同亲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的动人情景,尽情地抒写自己回到母亲怀抱所享受温暖之余。
第四部分诗人很自然地写到自己在母亲怀抱尽情享受温暖之余,再仔细端详母亲的面貌,于是发出深深的感叹:“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道出了今日延安的可喜变化:最后一部分诗人歌颂了延安之后以舒缓的语气作线“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表达了诗人对离于母亲之后的眷恋之情,一“比”自始自终,着尾圆合。
如此蝉联各诗行之意,自然地形成了母亲啊,我回来了(回延安)——我感谢母亲(忆延安)——我在母亲怀抱(在延安)——让我看看母亲(看延安)——母亲,我赞颂你(颂延安)完美和谐的主旋律。
这个比喻贯穿全诗,象一股山泉流水,直泻而下,自然流畅。
就诗的局部而言,诗人在某部分中换用另外的比喻,将一部分中的诗行蝉联起来,如第四部分“头顶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这个比喻用得妙不可言,只要一抬眼,就能在明镜里把延安城的巨变看个够,于是诗人把在明镜里看到的延安新貌用排比句一一描绘出来,这部分的几个诗节是由“明镜”这个比喻联在一起的,既形成了蓝天下的新延安就象在明镜里一样的形象感,又使全诗的韵律的连贯,结构谨严。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4.理清诗歌的线索。
5. 学习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6. 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贺敬之
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
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
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毛主席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信天游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
“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
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
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
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朗读课文
⏹ 1.听范读。
仿读。
⏹ 2.学生自由读。
⏹ 3.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
感。
⏹ 1.全诗分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
喜悦之情。
⏹回忆自己在延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及母子情深,表达了诗人对
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描述亲人们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喜看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欣喜和赞美之情。
⏹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光明未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 2.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作者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过程)为线索。
第二课时
研读诗歌(第一部分)
1.诗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
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
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
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
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2.体会作者在这一部分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①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②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③“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④最后一个“扑”字,则更
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3.分析“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的表达效果。
“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呼唤声之多,表达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了出来。
研读诗歌(第二部分)
1.诗歌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这两种修辞有什么作用?
①“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比兴手法,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②“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比兴手法,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③“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研读诗歌(第三部分)
1.分析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①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
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