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7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二.作者贺敬之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二.作者贺敬之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回延安课文引言回延安是一篇描写作者回忆延安时光的散文,通过回忆和感慨,向读者展示了延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延安的自然风光、革命队伍和同志们的生活点滴,表达了作者对延安时期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以下将逐一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延安的自然风光作者首先回忆起延安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当时延安的山河美景。
他写道:“回延安,乃至重游黄河之壮观,白河之碧水与红崖之古路,都被我较之火种,牢记于心。
”通过这一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作者以丰富的形象描写,勾勒出延安美丽的自然景色,给读者带来深深的感动。
第二部分: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接下来,作者详细描写了延安的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
他写道:“不读书,则工农大军选拔得奇才寥寥;不创作,则文艺战线失去了一支主力军;不研究科学,浑富民之疾苦,巧医救死几率提高的可能性;不思想建党,就要在内部瓦解。
”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革命队伍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作者还描绘了延安的书店,供应充足的图书,以及大家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追求。
他写道:“真不会唏嘘悔过的民众,纷纷包票,包我站在困难面前。
”这一段文字不仅揭示了当时人民对于书籍的渴望,也反映了延安时期人们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
第三部分:同志们的情感文章的最后,作者回忆起了多年与同志们在延安共同奋斗的场景,表达了对于这段时光的深深思念和回望之情。
他写道:“由此延伸,想到延安的日子,那个摩登的年月,那个知己如蚁的日子,那么又回味无穷,幸福无比。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表达了对延安时期的深深思念和回望之情,以及对同志们的深厚感情。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同志们在那里经历了艰苦的斗争,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总结回延安课文通过回忆延安时光,展现了延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革命精神。
文章描绘了延安美丽的自然风光,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以及同志们的情感,通过这一系列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回延安原文
《回延安》是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诗篇,讲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苦难岁月的坚强抵抗。
回忆长征的艰辛历程、英雄壮举,回延安的主题归宿,并表达了他对未来革命事业前景的积极展望。
诗篇首先描绘了长征路上的风雨飘摇,悲苦困顿,形容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奋斗。
艰苦的长征路 / 风霜铁衣,万水千山走过 / 情愿一身是胆,留下遗踪一套。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长征的感慨和豪情壮志。
共和国来之不易 / 谁人能作如此奇迹 / 浩荡当年翻飞现在 / 人世间万象迷蒙不定。
最后,诗人回到延安,表示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与期待。
英雄重叠,我亦英雄 / 伟大壮举翻飞反叛 / 辉煌胜利向往伊甸/ 岁月而立,回延安,革命志士不老。
整首诗篇以自由的对仗和饱满的情感组织,展现了作者对共和事业和红色革命前景的热切憧憬,代表了毛泽东获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这首诗篇由于其激情澎湃、情感真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宣传作品,启示革命者不断追求真理、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不息的勇气和信念。
《回延安》
标题:《回延安》——一首深情的赞歌
一、引言
《回延安》是著名诗人贺敬之于1956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以饱满的热情和深情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深眷恋和怀念,表达了他对新中国诞生后新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二、内容分析
全诗共分五部分,分别以“回到延安”、“见亲人”、“看宝塔山”、“忆当年”和“展望未来”为主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延安的新貌和人民的精神风貌,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在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宝塔山”象征延安,“黄河水”象征中华民族等,使诗歌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陕北民歌的形式和语言,使得诗歌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三、主题探讨
《回延安》的主题是歌颂延安精神,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地方。
诗人通过对延安的深情描绘,表达了对革命历史的深深怀念和对革命精神的崇高敬仰。
四、结语
总的来说,《回延安》是一首深情的赞歌,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深眷恋和对新生活的热烈向往。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高尚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现代诗歌的重要作品。
《回延安》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诗人194O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
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他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2.文题诠释延安是作者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题目《回延安》中“回”意味着重新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延安”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3.主旨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之情。
4.内容解读全诗分为五个部分,紧扣“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开头两句直抒胸臆,用两个“莫”字,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不能克制的激动心情。
紧接着,第二小节中用了“抓”“贴”两个动词,动作逼真、急切,极写感情的真挚,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第三小节用梦境写心境,体现诗人日夜思念延安的心情。
“双手搂定宝塔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尽写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第四小节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诗人和延安的关系。
“千声万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第五小节,“唱”“笑”“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露。
《回延安》课文从一阵细雨中苏醒,延安1936年的春天来了,带着花香和枝头上的婉转儿歌,问候着每一位心灵的家园。
延安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传说,让人感到熟悉而温馨。
每当春天来了,仿佛时空倒流,带来昔日美好的记忆,让人思念崇高的梦想,透过晨露蔓延,凝结在每一棵树上,掩映着那些不可忘怀的故事。
回到延安,一切返回原始模样,不论在青山绿水中还是在晨露滴落的路边,都是温馨而安静的时光。
我们穿过绿油油的田野,呼吸着柔柔的风,看着被春意染绿的世界,走过绵延的山谷,就像夏日里清风徐来的芳香。
更有那些隐藏于树荫之中的慢步小径,把延安的美景带入每一个人的世界,慢慢演绎着那深深的传说。
在延安这片故土,有着我们无比浓重的情愫,不仅仅因为它是我们的出生地,更因为它是我们开展每一次梦想之旅的起点。
放眼望去,延安几乎每一块石头都让人联想到昔日革命的壮举,那些在“梁家沟”精神的火炬下奔赴革命的勇士。
延安的日子,就像烤面包的香气,永远深深地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在今天仍然拥有不可磨灭的信念,让这里依旧是梦想与坚定的出发点。
在延安,可以找到很多美好的风景,比如枣园大道,初春的夜色中,星光闪烁,流转着苍茫的诗句,宛如一幅画卷,把延安带入另一种诗意。
更有西安乐园,千林花海,还有宝鸡汉滩,让人惊叹不已,此外还有很多精彩而细致、沉醉而轻盈的胜迹。
从朝阳出发,可以踏上一场梦想的旅程,你可以在走过的每一处,见识更多的风景,在每一个景色中,找到熟悉又崭新的心情,像那一缕缕流淌的晨露,就在你出发的那一刻,滋润着你心里的梦想,就像这个故乡一样宁静而温暖。
回延安,把几年的愁思与担忧,随着脚步融入这片大地,被晨昏抚慰,被青山沐浴,荡起轻柔的梦幻,让这个故乡重新苏醒。
一缕缕的春露,一层层的繁花,一轮轮的月光,为曾经的梦想洒下一份浪漫。
从延安出发,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看到自己思想的蜕变,和自己心中的梦想。
希望熟悉的故乡,能给我们更多支持,更多力量,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求做最好的自己,放飞属于自己的梦想,去实现自己的渴望。
回延安》中心情感和写法
《回延安》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
在写法上,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诗中的思想感情是一步步升华的,从一开始的激动、喜悦,到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再到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以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直接倾吐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的激动、喜悦之情。
而通过回忆延安对自已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后,诗人的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则表现得淋漓酣畅。
以上是《回延安》的中心情感和写法分析,供您参考。
这首诗以情感为主线,紧扣主题,将情感融入到了叙述和描写之中,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贺敬之《回延安》原文及赏析贺敬之《回延安》原文及赏析回延安作者:贺敬之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956年3月9日延安作品赏析:这是贺敬之同志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一开头,兴奋快乐的情感就像强有力的大手把人牢牢抓住!接下去,那些具体而带有强烈特征性的句子,把眼前的景色和人物带到我们的眼前、心上来!真像一个久客他乡的游子一旦回到了故乡。
延安啊,这革命的摇篮,这伟大的“母亲”,诗人带着多少情意倒入了你的怀抱!写景色,景色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分外美丽;写人物,人物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格外可亲!这些两行一排的小小的诗句,它具有多么大的动人力量,它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啊!景色,人物,情感,思想,交融在一起,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啊!写延安,用了“信天游”的调子,形式和内容得到了统一。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
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诗人娴熟地运用了多种手法,其中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更是妙趣横生,使诗行蝉联不绝,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回环飘荡,把离别十年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抒发得淋漓酣畅。
就全诗而言,诗人把延安比作母亲贯穿于全诗,又将全诗五个部分,三十三节诗行蝉联在一起。
诗的第一部分在前三节吟咏回延安的急切心情之后,自在地吟出“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道出了诗人日夜思念的不是别的,而是母亲延安。
接着在第二部分诗人又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化为母子间的至诚至爱,不禁亲切地直抒“手把手作教会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诗人又通过写同亲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的动人情景,尽情地抒写自己回到母亲怀抱所享受温暖之余。
第四部分诗人很自然地写到自己在母亲怀抱尽情享受温暖之余,再仔细端详母亲的面貌,于是发出深深的感叹:“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道出了今日延安的可喜变化:最后一部分诗人歌颂了延安之后以舒缓的语气作线“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表达了诗人对离于母亲之后的眷恋之情,一“比”自始自终,着尾圆合。
如此蝉联各诗行之意,自然地形成了母亲啊,我回来了(回延安)——我感谢母亲(忆延安)——我在母亲怀抱(在延安)——让我看看母亲(看延安)——母亲,我赞颂你(颂延安)完美和谐的主旋律。
这个比喻贯穿全诗,象一股山泉流水,直泻而下,自然流畅。
就诗的局部而言,诗人在某部分中换用另外的比喻,将一部分中的诗行蝉联起来,如第四部分“头顶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这个比喻用得妙不可言,只要一抬眼,就能在明镜里把延安城的巨变看个够,于是诗人把在明镜里看到的延安新貌用排比句一一描绘出来,这部分的几个诗节是由“明镜”这个比喻联在一起的,既形成了蓝天下的新延安就象在明镜里一样的形象感,又使全诗的韵律的连贯,结构谨严。
贺敬之.回延安
一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 延安
诗歌赏析
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选自《贺敬之诗选》。
1956年发表。
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热烈。
《回延安》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可简称:回延安,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
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当年延安生活;
第三部分:说延安,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
第五部分:祝延安,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有的人》
课文插图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1]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