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56.19 KB
- 文档页数:1
主讲:滨州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徐军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脑损伤脑震荡原发性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膜外血肿继发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颅内血肿急性血肿(3日内)亚急性(3日到3周内)慢性血肿(超过3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按时间分颅内血肿按部位分按部位分一.急性硬膜外血肿出血位置:颅骨与硬脑膜之间来源:脑膜中动脉(最常见)、静脉窦破裂、颅骨骨折脑膜中静脉、颅骨板障静脉、导血管损伤脑膜前动脉和筛动脉。
部位:颞区74.6%额顶11.9%颞顶 5.8%少见部位:额部,顶部,后颅窝及枕部硬膜外血肿分布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a、原发伤轻,无原发昏迷,血肿形成逐渐昏迷。
b、原发伤重,先昏迷,然后有中间清醒期,再次昏迷为典型表现。
c、原发伤严重,持续进行性昏迷。
2、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及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减慢等生命体征变化(两慢一高——库欣反应)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3、瞳孔变化早期动眼神经刺激,缩小,反应迟钝晚期动眼神经麻痹,散大,反应消失4、神经系统体征: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脑疝时锥体束征、病理征阳性。
急性硬膜外血肿诊断1、外伤史a、直接暴力及头皮损伤b、骨折线走行2、诊断:颅脑CT检查发现颅骨内板与硬脑膜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了解脑室受压、中线移位、有无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及血肿定位、计算血肿量。
治疗1.手术治疗适应证: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CT扫描提示明显脑室受压的硬脑膜外血肿;血肿量小脑幕上大于30ml、颞区大于20ml、幕下大于10ml及压迫大静脉窦而引起颅内高压的血肿;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cm;颞叶血肿(大于20ml)因易脑疝、硬膜外血肿难以吸收要放宽指征。
手术方法:血肿清除术;紧急情况下的颅骨钻孔探查术。
治疗2.非手术治疗: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血肿量小脑幕上小于30ml、颞区小于20ml、幕下小于10ml及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严密观察下药物保守治疗。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
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有什么区别?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硬膜?硬膜是在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一层坚韧的薄层膜状结构,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脑组织的屏障。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间隙:硬膜和颅骨之间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脑组织之间的“硬膜下”,在这两个间隙出血造成的血肿,也就被称为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
其中硬膜外血肿因为有硬膜的阻挡,不会直接接触到脑组织,并且因为硬膜的限制,血肿不容易出现扩散,很容易包成一块,在CT或磁共振上面会出现一个凸透镜形状的影子。
因为不合并脑其他损伤的话意识比较清楚。
而硬膜下血肿,基本上属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出血,而脑组织表面没有什么限制的东西了,所以出血很容易向两面渗透,所以他的表现就会在靠近脑组织的一边看到血肿贴着脑组织的纹理,另一边贴着硬膜,变成新月形状。
这种情况下,因为出现很可能就来自于脑组织,所以往往有脑组织明显挫伤。
比较容易引起脑水肿等。
往往有意识障碍。
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血肿的部位不同硬膜是硬脑膜的简称脑组织被三层脑膜所包被第一层称为硬脑膜临床上的硬脑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颅骨内侧面的骨膜第二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脑膜这两部分共同组成硬脑膜第二层称为蛛网膜位于第一层硬脑膜与第三层软脑膜之间因类似蜘蛛网而得名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存在着一个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充斥着脑脊液第三层称为软脑膜紧贴于大脑表面质地较柔软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范围比较大凡是位于硬脑膜以下的出血形成的血肿均可视为硬膜下血肿包括硬膜到蛛网膜之间的血肿甚至蛛网膜下腔到脑实质之间的血肿也可视为硬膜下血肿甚至脑实质内的血肿也可归为硬膜下血肿但是在临床上往往并不这么叫脑实质内的血肿往往有其他的专业名称总而言之一句话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膜以下的所有血肿只是部位不同的血肿可能会有不同的名称而狭义上当血肿位于硬脑膜之上颅骨之内时称为硬膜外血肿而当血肿位于硬膜以内至脑实质之间时称为硬膜下血肿脑实质以内的血肿往往以其他专业名称命名相同的血肿量就严重程度而言硬膜下血肿往往要比硬膜外血肿严重硬膜下血肿多由脑实质或蛛网膜、大脑表面小血管出血形成因此对脑组织以及脑功能的损害更为严重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直接的而硬膜外血肿多由硬膜或颅骨骨膜上的血管出血形成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间接的多是由于血肿压迫而形成的脑组织损害就形态上来说硬膜外血肿多呈椭圆、圆形等较规则的形状而硬膜下血肿形态大多不规则或呈半月、新月形等形状病因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
2012-12-05T15:35:21.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 作者: 单强
[导读] 合并神经源性休克,加强监护及补液,同时脱水适当,亦有生存者。若合并癫痫及去脑干状痉挛发作,疗效欠佳
单强(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
163316)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276-01
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内,所形成的血肿称之为硬膜下血肿。该部位血肿占颅内血肿60%~70%。其中多发者约
占
30%,两侧者占15%,极易突然恶化。且具有一定特征性变化,必须注意此种伤员的救治。
1
临床表现与诊断
1.1
临床表现 此类血肿与急性硬膜外血肿症状基本相似,而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症状显著且严重。伴有迅速恶化的特点。伤后1~2h
进入濒死状态。多数患者就诊时朦胧及浅昏迷,迅速进入昏迷,且持续时间长,昏迷加重。中间清醒期极少见。颅内压增高症状比较明
显,同样有呕吐、误吸等。可有局灶性轻偏瘫等,经常发生天幕切迹疝或枕骨大孔疝或中心疝。当发生一侧天幕疝时,先由一侧瞳孔进行
性散大很快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同时产生中枢性呼吸衰竭。一侧或双侧锥体束征阳性。生命体征不稳产生较早,尤其血压偏低甚至休克。
1.2
特殊检查
(1)
颅骨X线片:约有50%有颅骨骨折,明显少于硬膜外血肿者,因此无骨折的颅内血肿,应该考虑为硬膜下血肿。骨折与血肿部位不
一致者亦应考虑硬膜下血肿。
(2)
脑超声波:由于双侧性血肿较多见,中线波可不移位或轻度移位。
(3)
脑血管造影:正侧位均见无血管区,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而正位显示不清,个别病例也可有大脑前动脉明显移位或仅有轻度移
位。
(4)CT
扫描:见颅骨内板下方半月状高密度或混杂密度阴影。一般不允许行脑血管造影。
1.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结合其他检查,诊断应以如下几条为依据:①头部外伤史;②伤后神志迅速恶化,少数病侧有中间
清醒期;③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或双侧瞳孔散大;④可有癫痫发作;⑤单侧上下肢瘫或双侧上下肢瘫,伴巴宾斯基征
(+):⑥急性高颅压综
合征:⑦
X线片示颅骨骨折:⑧CT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凹陷状占位;⑨可有生命体征不稳。
2
治疗与预后
治疗必须争取时间,除极个别病例采用非手术疗法外,均应急症手术。术前的迅速准备和足量备血是争取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伴有
休克者应边抗休克边进行手术,若遇呼吸道梗阻应先行气管切开术或气管内插管后再开颅手术。防止了因呼吸衰竭影响救治。对于特急型
血肿应在急症科先行钻孔减压,再去手术室。
2.1
手术指征 ①伤后神志进行性恶化;②发生天幕切迹疝:③血肿量30Ml以上且有脑挫裂伤:④CT示有血肿占位效应,且中线移
位;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2
手术过程 局麻加强化麻醉或插管全麻,选择切口,若为顶枕或枕部对冲伤,结合 CT检查,应取对冲部位的额颢部开颅,或额部
开颅。术中注意额颢底部及额与颞极的挫灭脑组织及其内血肿,部分病例
CT示混杂密度与钻孔探查相符合,见硬脑膜紫蓝色,切开硬脑膜
见小凝血块及血性液外溢,仅钻
1~2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放置引流管引流。引流3~5d为宜。合并脑疝者或双侧脑孔散大者均
予血肿清除同时彻底减压,合并脑挫裂伤及液化者应预以清除,达有生机脑组织为止
(即弹性尚好,出血,白颜色)不管何种血肿伴蛛网膜下
腔出血,术中用
0.3cM直径的硅胶管以盐水反复冲洗,合并原发或反流性脑室内出血和积血者,应及时行双额角脑室外引流。术后及时腰穿
放出血性脑脊液,亦可行生理盐水置换术。迟发性脑液化或迟发脑内血肿,伴神志恶化或发生脑疝者,应及时再手术治疗。还应当指出:
该类血肿术后迟发损伤仍然会出现
(包括创伤性脑积水等)。必须及时发现迅速治疗。
3
疗效评价
伤因、解剖、血肿定位、损伤程度等与预后有关。国内外一致认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死率很高,达30%~80%。临床实践证实,急性
硬膜下血肿的疗效与数种因素有关,掌握这些因素的规律,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暴力作用方式与治疗时间。对冲性脑损伤,尤其顶枕部着力者,若在伤后及时就诊及时手术,能取得较好疗效。双侧瞳孔散大与单侧瞳孔
散大者。前者
3h以内手术,疗效尚可;若3h后来诊,疗效极差。后者3h内手术疗效尚好。血肿量与脑挫裂伤程度。血肿量较大且脑性裂伤
较轻者,其疗效较好,血肿量少而脑性裂伤重者伤死率较高,疗效亦较差。血肿量大且伴严重脑挫裂伤其伤死率高,疗效很差。合并外伤
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亦是影响脑功能恢复的关键。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型,分别采用措施,对降低伤死率,提
高疗效甚为重要。伤后迅速继发脑干损伤或伴有混合性脑干损伤者,疗效差。迟发脑组织软化及脑内迟发血肿再行手术者,对脑与肢体功
能影响大,伤死率不高。脑室内出血或积血者,伤死率有所增加,只要处理得当,疗效相对较好。急性创伤性脑积水,多在伤后
3d发生,
此时是脑水肿高峰期,故严重影响疗效。术后急性脑水肿或脑肿胀,尽管措施积极,疗效仍极差。合并神经源性休克,加强监护及补液,
同时脱水适当,亦有生存者。若合并癫痫及去脑干状痉挛发作,疗效欠佳。脑
CT示基底池及三脑室消失,同时伴脑沟消失者,疗效明显欠
佳,伤死率高。若减压彻底,可减轻脑水肿,防止发生生命征不稳,可以提高疗效。硬膜下血肿未凝固或伴积液者,如无明显出血,可行
单纯钻孔引流术,疗效尚好。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24.
[2]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14.
[3]
罗慈伟,卓蕴雄.微创术用于颅内血肿并发脑疝开颅术前的急救意义[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1):81-82.
[4]
李国良.微创治疗方法在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杂志,2002,16(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