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外血肿
- 格式:ppt
- 大小:927.50 KB
- 文档页数:36
主讲:滨州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徐军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脑损伤脑震荡原发性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膜外血肿继发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颅内血肿急性血肿(3日内)亚急性(3日到3周内)慢性血肿(超过3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按时间分颅内血肿按部位分按部位分一.急性硬膜外血肿出血位置:颅骨与硬脑膜之间来源:脑膜中动脉(最常见)、静脉窦破裂、颅骨骨折脑膜中静脉、颅骨板障静脉、导血管损伤脑膜前动脉和筛动脉。
部位:颞区74.6%额顶11.9%颞顶 5.8%少见部位:额部,顶部,后颅窝及枕部硬膜外血肿分布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a、原发伤轻,无原发昏迷,血肿形成逐渐昏迷。
b、原发伤重,先昏迷,然后有中间清醒期,再次昏迷为典型表现。
c、原发伤严重,持续进行性昏迷。
2、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及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减慢等生命体征变化(两慢一高——库欣反应)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3、瞳孔变化早期动眼神经刺激,缩小,反应迟钝晚期动眼神经麻痹,散大,反应消失4、神经系统体征: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脑疝时锥体束征、病理征阳性。
急性硬膜外血肿诊断1、外伤史a、直接暴力及头皮损伤b、骨折线走行2、诊断:颅脑CT检查发现颅骨内板与硬脑膜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了解脑室受压、中线移位、有无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及血肿定位、计算血肿量。
治疗1.手术治疗适应证: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CT扫描提示明显脑室受压的硬脑膜外血肿;血肿量小脑幕上大于30ml、颞区大于20ml、幕下大于10ml及压迫大静脉窦而引起颅内高压的血肿;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cm;颞叶血肿(大于20ml)因易脑疝、硬膜外血肿难以吸收要放宽指征。
手术方法:血肿清除术;紧急情况下的颅骨钻孔探查术。
治疗2.非手术治疗: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血肿量小脑幕上小于30ml、颞区小于20ml、幕下小于10ml及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严密观察下药物保守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概念急性硬膜外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是指头部受伤引起的急性、间断性动脉性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大脑皮质之间的一种病理情况。
在头部外伤后,常有生命体征与意识改变的表现,而急性硬膜下血肿往往是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之一。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比较高,它大约占所有头部外伤的20%。
成年人更容易受到这种伤害,而老年人和婴幼儿则相对较少。
这种病症通常与高能量的打击性头部外伤有关,如交通事故、高处摔落、暴力冲突等。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而且症状可能会迅速加重。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形成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头部遭受严重的打击后,外伤导致头部血管破裂,引发出血。
血液流入硬脑膜下间隙,逐渐积聚。
由于硬脑膜与大脑皮质之间的黏连,血液在这个狭小的空腔内逐渐增加,形成硬膜下血肿。
随着血肿体积的增大,硬脑膜下的神经结构受到压迫并受损。
血肿逐渐扩张,对脑组织造成额外的损伤,增加颅内压力。
这会导致脑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处理,血肿继续增大,可导致严重的脑缺血和继发性颅内压增高,进而危及生命。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确切诊断需要临床医生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得出。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CT、MRI以及血管造影等。
CT 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血肿的体积、位置和形态,以及是否伴有其他颅内损伤。
MRI 可以对脑组织损伤程度进行更加详细的评估。
血管造影可以帮助排除其他颅内动脉疾病,如动脉瘤等。
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方法包括保护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早期手术治疗以及恰当的术后护理。
当患者病情较轻且无颅内压增高的征象时,可以选择保守治疗,观察其病情。
但对于血肿较大、出现严重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首选。
手术的目的是尽早清除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恢复脑功能。
手术方式可以采取开颅手术或经皮针吸引等方法。
一右额颞急性硬膜外血肿鉴别诊断(5分)1.急性硬膜下血肿及颅内血肿:同有外伤史;血肿多出现于对冲部位;意识障碍持续加重;明确诊断靠CT三、进一步检查(4分) 头颅CT 平扫四、治疗原则(3分) 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右髋关节后脱位二、鉴别诊断(5分)1.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骨折机制走路滑倒时,身体扭转倒地所致患肢短缩,患髋呈屈曲内收外旋畸形)三、进一步检查(4分)右髋正侧位X线片可证实脱位,并了解脱位情况及有无合并骨折四、治疗原则(3分)1.无骨折或只有小片骨折的单纯性后脱位,应手法复位,皮索引固定2.如髋臼后缘有大块骨折或粉碎骨折或股骨头骨折,属复杂性后脱位,目前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切开腹位与内固3右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5分) 肘关节后脱位三、进一步检查(4分) 右肘侧位X线片。
明确诊断,了解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移位情况四、治疗原则(3分) 手法复位,屈肘位后侧石膏托固定4-5周 4张力性气胸诊断1.张力性气胸2.休克3.多根肋骨骨折二、鉴别诊断(5分)1.闭合性气胸(多半无紫绀,休克等)2.心包堵塞(无颈静脉努张,无舒张压上升,脉压差缩小等3.血胸(无胸腔积液体征,如伤侧胸部叩浊等)4.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无浮动胸壁,无反常呼吸等)三、进一步检查(4分)1.立即胸穿,闭式引流2.胸片正侧位3.EKG、Bp持续监测,血气分析等四、治疗原则(3分)1.纠正休克,输血输液,保证呼吸道通畅,吸O22.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必要时开胸探查3.抗生素防治感染,对症治疗:镇痛、固定胸廓1.心包堵塞(血心包)2.心脏破裂(不能除外心包堵塞型)鉴别诊断(5分)1.心脏损伤:心前区疼痛,似心梗样表现,EKG ST、T波改变,心律失常,CPK-MB上升,LDH1上升,LDH2上升,UCG改变2.心脏破裂:多见穿透伤,低血容量休克,血胸型。
心包堵塞型少见。
快速休克死亡3.大血管破裂:进行性出血,快速死亡4.室间隔破裂、瓣膜、乳头肌损伤:有杂音,急性心衰征,超声心动图可确诊三、进一步检查(4分)1.EKG: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PK-MB)和酸脱氢酶 2.超声心动图 3.胸大片正侧位 CT4.心包穿刺(最主要,既是诊断又是抢救治疗的第一步)四、治疗原则(3分)1.抗休克治疗,输血、输液、镇静、止痛、吸O2 2.心包穿刺,心包引流3.尽早开胸探查(CVP16cmHrO以上。
急性硬膜外血肿急救措施急性硬膜外血肿是指在颅骨外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出现的血肿。
因为灵敏的颅内神经末梢触及其周围,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若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可仅出现颅内高压症状。
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急救措施必不可少。
急救基础处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由于头部肿胀和颅内压力增高,导致呼吸变得困难。
应保持呼吸道畅通,确保患者可以正常呼吸。
如果患者呼吸突然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
2.检查动脉血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平静或兴奋状态以及已知的心血管病史等因素进行检查。
3.监测血液氧饱和度在transportation过程中应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确保患者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正常的氧供。
4.维持正常体温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体温容易升高,因此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防止体温升高对患者造成影响。
药物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其主要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疼痛、消除内部血肿并减轻因颅内压力增高引起的神经症状。
1.以止痛剂为主止痛剂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帮助患者尽量休息,从而帮助患者恢复体力。
2.调节颅内压力可采取利尿剂、地高辛等药物以调节患者的颅内压力,促进血流畅通。
手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情况严重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应尽快进行,以缓解颅压,减轻患者的疼痛。
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1.颅骨切割术在颅骨上切开一个小孔,将硬膜外血肿排出来。
该手术创伤较小,但恢复时间较长。
2.开颅手术对于一些严重情况的患者,需要进行开颅手术,通过探查和清除血肿来降低颅内压力。
该手术创伤较大,但治疗效果明显。
总结急性硬膜外血肿需要进行急救,以尽快减轻患者的疼痛,减轻因颅内压力增高引起的神经症状。
在药物方面,以止痛剂为主,并采取适当的药物可行出尽可能缓解患者的病情。
在手术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手术治疗的方法,以缓解颅压和减轻患者的疼痛。
急性硬膜外血肿【定义或概述】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出血来源与颅骨损伤关系密切,当颅骨骨折或颅骨在外力作用下瞬间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所弓起的出血或骨折端的板障出血。
在血肿形成过程中,除原出血点外,由于血肿的体积效应不断使硬脑膜与颅骨分离,又可撕破另外一些小血管,使血肿不断增大,最终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受压的症状。
【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1)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
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2)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3)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
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
2.辅助检查(1)头部X线平片: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2)头部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骨窗像对骨折的认识更加明了。
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硬膜外血肿一概述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以特急性或急性血肿多见。
一般为单发,以外伤着力点处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
患者年龄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外伤多较轻,着力点的线性骨折导致局部小的渗血而逐渐形成血肿,也可因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或早期应用大剂量脱水剂而造成血肿逐渐增大。
出血部位以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部(脑膜中动脉前支)和颞顶部(脑膜中动脉后支)多见,上矢状窦出血者多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者多在枕部和/或后颅窝;血肿发生部位多在其着力点或邻近区域,发生率依次为颞顶、额顶、顶枕、中线矢状窦旁和颅后窝。
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和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
早期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粉红色血液混杂黑色血凝块,中后期为全部为固态的黑色血凝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的包膜可发生机化而形成肉芽组织,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包膜和血肿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
二病因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骨折,导致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或由于板障血管出血的积聚,均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出血来源以颞部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出血最多见。
骨折线损伤上矢状窦时,可形成矢状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骑跨型血肿;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产生跨横窦的骑跨型血肿;前额部骨折可损伤脑膜前动脉产生额部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邻近部位,表面有头皮挫伤或裂伤可循。
幕上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矢状窦旁少见,额极或枕极更少见。
三血肿特点1.脑膜中动、静脉翼点骨折易损伤主干或分支,蝶骨嵴处骨折可损伤前支并形成颞部硬膜外血肿,前支较后支更易损伤且较快地形成颞部或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损伤主干者常形成特急性硬膜外血肿,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静脉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
2.静脉窦常见损伤上矢状窦或横窦而形成窦旁血肿或骑跨性血肿。
3.板障静脉或导血管形成的血肿相对缓慢。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表现及治疗发布时间:2021-01-07T09:57:39.95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5期作者:袁莉[导读]袁莉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624000急性硬膜外血肿所说的就是受到外部伤害之后在颅骨和硬脑膜之间进行积聚从而形成的血肿。
一般形成这种情况都是因为患者的头部收到过严重的外力击打,让脑膜中的动脉或者是静脉受到损害从而破裂。
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变现是根据患者的出血速度和血肿的位置还有年龄等因素来展现的,每一位患者可能都不同,但是从特征来看,他们的症状都有着一定的规律,那就是从昏迷到清醒,再清醒之后又出现昏迷,接下来说一些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
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大多数都是中间会清醒过来,也就是患者在受到重力的伤害之后会让头部受到损伤,之后出现昏迷的症状,在昏迷一段时间之后患者就可以有一些意识,然后逐渐清醒。
这个时候患者可以感受到头痛或者是有想要呕吐的情况并且视线也不是很清楚。
总结之后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
(1)意识出现障碍的患者:这种患者会因为脑损伤的程度不同出现不同三种意识,情况也不太一样。
①原发性的脑损伤不是很严重,受伤之后没有原发的昏迷状态,在颅内的血肿形成之后,颅内就开始出现颅内压增高和出现意识障碍;②原发性脑损伤不是很轻比较重,受伤之后总是处于昏迷的状态,之后患者会出现完全清醒或者是意识有好转的情况,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又会让患者出现昏迷的状态;③原发性脑损伤非常严重,受伤之后患者抑制处于昏迷的状态,并且还有可能出现临床变现加强的情况,这就让颅内的血肿现象被患者的脑干损伤等症状掩盖。
(2)患者的颅内压出现增高的情况:患者如果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话,会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继而出现头疼,想要呕吐并且呕吐的症状会加剧,心情非常烦躁,这就代表着患者的血压在升高、体温也在升高并且患者的心率会变慢呼吸时间也会间隔的长一些。
等到开始衰竭的时候,血压就会下降、脉搏也变得非常的弱并且呼吸会出现困难或者是不呼吸。
急性硬膜外血肿病因症状和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对于患者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处理,那么会对自己的身体构成很严重的伤害,对于出现这种疾病的患者,为了自己这种疾病不影响自己的健康,想全面了解一下病因症状和治疗,为了你能全面了解,就来看看下面介绍。
1 病因
硬脑膜急性硬膜外血肿指外伤后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
的血肿。
其缘由多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颅骨骨折或颅骨局部变形,使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破裂所致。
血肿以颞部最为常见,大多为单发,亦有与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合并存在。
2 症状
急性硬膜外血肿多见于成人,典型表现为伤后即有短暂昏迷,继而意识转清,以后又再次昏迷,这种昏迷--清醒---昏迷的典
型患者约占30%-50%。
患者多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肢体无力等。
通过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
3 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只要及时接受手术,预后多数良好,除非合并其他严重颅脑损伤,可留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急性硬膜外血肿病因症状和治疗,本文内容就为很多的患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所以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些患者,为了能让自己尽快康复,不留下任何的后遗症,必须要尽快了解病因,症状,了解治疗方法,然后通过有效的治疗,才能让自己康复。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②血肿<30毫升,而且最大厚度<15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8分,没有局灶损害症状的病人可以保守治疗,但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行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都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血肿清除。
2.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应该按照血肿部位取常规骨瓣开颅,完全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
不应该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
通常情况下,应该颅骨应该同期还原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依位明显、双侧瞳孔散大的病人,可以采用去除颅骨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大面积脑梗塞造成的继发性颅高压和脑疝,行再次行去除颅骨减压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下血肿厚度>10毫米,或中线移位>5毫米的病人,需要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②有条件单位,所有GCS评分< 9分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③对于最大厚度<10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 9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出现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受伤到医院就诊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2. 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国内外主流观点应该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
三、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的病人,如果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②GCS评分6~8分、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毫升,中线移位>5毫米,伴或不伴基底池受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③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灶占位>50毫升,应该立刻手术治疗;④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ICP≥25mmHg,CPP≤65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⑤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明显占位,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
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
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