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1
2012年第·1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7期Dec2012[摘要]美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东方与西方都可追溯到久远,但它仍然是一门外来而年轻的学科。
如何利用翻译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来促进翻译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文章将从美学角度对双语翻译中原文(审美客体)与译者(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译者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让原文的美学因素在翻译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传达。
[关键词]美学;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2-0197-03美学视角下翻译主客体的探讨刘建斐1,赵侠2(1.太原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西太原030027;2.山西省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27)一、中西方翻译美学史简介美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西方都可以追溯到久远。
根据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国内的翻译学家将“翻译美学”定义为: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
老子、孔子、庄子、韩非子从他们自己的哲学思维,分别讨论过什么是美学。
老子主张“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韩非子也曾提出“好质而恶文”。
后来孔子创儒家美学,提出“尽善尽美”论和“文质统一”论。
从中国的美学发展历史来看,“美”与“信”及“文”与“质”是最古老而又一贯的主题。
东汉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都主张“文质统一”论。
玄奘潜心研究佛经、翻译佛经,提出“求真喻俗”的翻译标准,十分符合“文质统一”的审美价值观。
玄奘的“圆满调和”论翻译思想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翻译的极盛期。
到了近代,最著名的翻译标准当属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个美学标准。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译界对翻译美学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有待深入。
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陈述分析,并指出了翻译美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翻译美学综述发展一、缘起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都受到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
汉语的经史子集、诗词书画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记叙、临摹、演绎、探索和开发自然美、人生美、人伦美、人格美和精神气质的永恒美。
(刘宓庆,1994)基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特点,中国的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而翻译和美学被正式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在中国翻译界,最早比较系统地将翻译和美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人是奚永吉,《翻译美学比较研究》是我国首部针对翻译美学的研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译论在中国翻译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的理论术语、研究方法让研究者眼花缭乱,西方式的逻辑思辨研究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中国传统的经验感悟的方法被认为是不科学,不成体系的。
相当多的研究人员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奚永吉先生仍然冷静地思考,不是用西方的逻辑思辨方式,而是借助中国文化自有的经验感悟的方式,试图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角度为翻译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使中国自成一体的传统译论可以用一个纽带连接起来,这个纽带就是翻译美学。
奚先生在著作中从语言美、想象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因素。
在翻译研究方法上给后面的研究者带来了启示。
二、发展1995年,刘宓庆先生的著作《翻译美学导论》在台湾出版。
这部著作通过论证分析,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翻译美学与中国语言文字的天然联系,提出了构建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毛荣贵教授的著作《翻译美学》于2005年问世,这部著作主要分为四部分: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实践篇。
正如这部书颇具新意的谋篇布局,文章内容一扫研究型文字的晦涩难懂之风,语言时而隽永,时而诙谐,时而引人沉思,时而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在了解学习翻译理论的同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美。
文苑雅香 >>12从翻译美学角度探究电影字幕互译技巧——以《哪吒》和《玩具总动员》为例金 晶 郑百慧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通过对《哪吒》和《玩具总动员4》英译对比分析得出,二者作为优秀动画的输出,在字幕翻译上有一定的可取的之处,但是由于两部电影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翻译表达上有着一定的差别。
本研究认为,中外动画电影字幕翻译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对于受众来说,不少字幕翻译会产生语义混乱和背景模糊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动画电影要依据其语言特色和受众心理进行翻译。
关键词:翻译美学理论;《哪吒之魔童降世》;《玩具总动员4》;电影字幕一、翻译美学理论翻译美学自古以来就被各类学者所研究,孟子提出翻译美学应以合论和美感共享论来看待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把他们如实地看作可以互补,互释而不是互斥,互不相容的语言文化交流工具[1]。
翻译美学的重点是把握汉语模糊美的目的和实际内涵。
汉语含蓄而内敛,英语直率而奔放,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把握语言的所长,有效利用所长,把形态手段的奇妙功能发挥到你所能及的审美境界[2]。
同时,翻译活动带有明显的“再创造性,”因此翻译美学排斥“被动的、强迫的”的“反美学心态”[1]。
因此在我们翻译文本时,面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地缘历史和地缘民族发展沿革,我们需要时刻处于应变状态,不能以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僵化办法来对待美学问题。
中文对于文本的翻译主要聚焦于语音美、词语美、句子美、情感美、意象美、风格美、超语言,力求达到语言表达效果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经常与修辞格组合使用形成独特的语言魅力。
而英语的审美表现主要体现在构建句段,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整体布局。
英语是形态语言,审美表现设计受到形态机制的重重制约。
他们所尊崇的优秀翻译主要由语法无误。
用词得体和语义明晰三个部分组成。
因此他们经常会将一整句话拆分为两小句以实现语句中清晰的思维概念。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散文作为一种以平实语言表达感悟和情感的文学形式,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然而,散文的翻译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涉及到表达作者美学意境时更为困难。
在翻译散文时,译者需要把握原文所呈现的美学视角,才能真正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原作者朱自清在文中通过对荷塘、荷花和月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和生命意义的探寻和感悟。
然而,这篇散文未必容易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因为其中所蕴含的美学视角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得到恰当的表达。
因此,本研究将以《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探讨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美学角度出发,研究散文翻译中不同语言背景所涉及的美学视角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同时,也力求为更好地表达作者原意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广中华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散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方便性,为翻译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 qualitative research 的方法,主要通过对比分析中英文提取出的样本文章,整理出其中的美学视角,并探讨两种语言背景所涉及的异同以及对于文章理解和翻译的影响。
同时,也将通过对翻译文本的评价,比较不同翻译在表达上的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美学视角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进程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荷塘月色》原文和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以探讨美学视角的不同表达和意义;二是对于该翻译结果的评价和反思,以揭示散文翻译中美学视角问题及其应对方式。
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文献论证通过查阅现有的研究资料,了解有关散文翻译及美学视角问题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选取样本在文献论证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中英文样本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寻找美学视角的表达和差异。
3. 研究方法论准备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方法和步骤,涉及数据分析、翻译对比分析等具体工作的实施。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摘要】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Shijing)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tex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aesthetic standards in transl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introduction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conclusion reflects on the impact of aesthetics on translation and offer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aesthetics in translation, the challenges of translating cultural nuances, and the relevance of aesthetic standards in conveying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 Overall,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aesthetic considerations shape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offers insight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studies.【关键词】《诗经》、翻译、美学视角、英译对比、分析、文化差异、审美标准、策略比较、影响、建议、展望、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介绍《诗经》及其翻译The Book of Songs, also known as the Classic of Poetry, is the oldest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etry dating back to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11th to 7th century BC). It is a highly revered text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and aesthetics.1.2 研究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包含了300多首古代民歌和风雅之作,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道德观念。
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在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另一方面,在于他重视“读者反应”的翻译批评观。
这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生豪是中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以下简称莎剧)翻译家。
在迄今已有的众多莎剧译本中,朱生豪的译本占据着最为突出的位置,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
“朱生豪的译本发行量最大;国内剧团上]莎士比亚戏剧,也都采用朱译本。
” [1]可见,朱生豪对莎剧的诠释,已得到读者的认同,并自成风格。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它是读者中心论范式下的一种理论观点。
接受美学翻译观认为:译文应顺从译文读者的反应效果,译作的好坏应以读者在何种程度上正确理解和接受译文为标准。
而以接受美学翻译观来分析朱生豪的莎剧译作,我们发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分不开。
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种,由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先提出这一理论,其代表人物还有伊瑟尔。
该理论源于现象学和阐释学。
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主要概括如下:首先,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在接受美学中,文本不同于作品,是一个多层面的呈开放式的图示结构,只有读者的介入才使它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其次,读者阅读的能动性。
文学作品注定为读者而创作。
接受美学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再次,文学史是文学效应史。
换句话说,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更是读者的接受史,是接受效应史。
Vol.19No.14引言张培基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教授,28岁时便在北京外文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一生译出了无数经典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也给其他译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他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收录其翻译生涯中的经典译作,让读者大饱眼福,也让译者深受启发。
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国散文时感受、传递和创造美,旨在为译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翻译视角,启发翻译爱好者的翻译创造力,不断增强其文化自信,促使其译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从而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一、翻译美学及许渊冲的“三美”翻译思想(一)从美学到翻译美学对美学的定义是美学的最大难题。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对感官的感受”。
苏格拉底(Socrates,469B.C.—399B.C.)及诡辩家希庇亚斯(Hippias,460B.C.—399B.C.)曾就美学一词的定义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辩论,仍未能定义何为“美”。
最后,苏格拉底无可奈何地说,“美是难的”(董广杰等2011:12)。
被誉为“美学之父”的亚历山大·鲍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1714—1762)是第一位使美学成为一门学科并将其定义为“对好坏的评判”的学者(毛荣贵2005:1)。
18世纪,实验美学在欧洲兴起,其宗旨是在具体事物中发现美的本质再寻找普遍标准来定义美,而此后欧洲大陆学者将美学定义为人们的某种需要被满足之后产生的愉悦感受,即对美的真实且自然的情感流露(董广杰等2011:20-21)。
在哲学视角下,美能使人感知欢乐、满足等情感。
古罗马时期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B.C.—43B.C.)主张“辞章之美”,泰特勒提出“忠实之美”等(蒋雯倩2018:73),它是人们找寻愉悦的反射,是抽象的、实在的,可以被发现、被概括。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美学关注的是主体性审美实践,注重意象的表现形式,不太关注微观透视(刘宓庆2005:79-80)。
2009年1月第32卷第1期 外国语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Janua ry2009V o.l32N o.1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1-0088-03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翻译研究的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视角翻译:跨文化解释 评介张 云,曾凡桂(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沙410082)翻译涉及诸多因素。
其中,影响翻译过程与结果的主要因素为译者、源语文本、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目的语读者。
中西翻译研究,归根结底是围绕着这些因素展开的对意义的理解、传递和接受问题的研究;在有关意义的来源、反映的现实、传递中介、传递过程、传递语境等问题上,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朱健平教授的新著 翻译:跨文化解释 从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视角审视翻译的本质,跳出传统翻译理论中的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模式,以一种更加宽容和开放的姿态来看待意义的理解、传递和接受以及翻译在文化构建中的作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全书436页,共10章。
第一章介绍了翻译研究与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是对翻译研究的横向与纵向考察。
第三、四章简要评介了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的主要思想。
第五章重新界定了翻译的定义,澄清了 翻译即解释 这个命题的真正内涵。
第六、七章论证了 翻译即解释,但翻译是有限度的解释 这一核心观点。
第八章提出 视域差 概念,讨论了翻译标准问题,分析了实际解释度偏离理想解释度的根本原因。
第九章运用 标准读者 、 隐含读者 、 视域融合 等概念,对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描述。
第十章是全书的总结和概括。
本文将重点评介笔者认为书中较重要的内容和观点。
一、由从属走向独立的翻译研究:横向与纵向考察该书专设一章从横向和纵向对翻译研究进行分类考察[1:27-86]。
横向考察涉及研究层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翻译研究从研究层次来看,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和哲学学派;从研究对象来看,分为重源语文本的翻译研究和重目的语文本的翻译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分为重规定和重描写两大类。
041[摘 要]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分析了金凯筠的英文译作《倾城之恋》,强调翻译活动应该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创作更多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 键 词] 接受美学;翻译;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以《倾城之恋》为例杨 帆一、接受美学与翻译20世纪60年代,作为接受研究理论中举足轻重的派别——接受美学,在德国诞生了。
康斯坦茨学派的领军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能够产生积极且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作品的意义正是在这种阅读活动中获得的。
姚斯和伊瑟尔理论各有侧重,前者站在阐释学理论的高度提出“期待视野”,即重视读者和作品两者的视野交融;后者研究读者在具体阅读活动中,如何与文本结构互动,从而理解作品所体现的深层意义。
从这些方面而言,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重点放到了读者身上,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与其作品。
(一)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树立读者为中心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突破。
接受美学以作者及其文本为研究中心的传统理论割裂了作品和读者的关联,忽视了读者的参与能动性。
造成这一偏见的原因是将文艺作品视作与读者毫无关联的存在。
在姚斯看来,“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
它更多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1]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
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
[2]从这个角度来看,接受美学理论不仅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向,也启发学者对文学翻译研究开展革命性的探索。
翻译活动是一种“视野融合”,这一“融合”是建立在译者和作者进行“信息互换”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始终保持“期待视野”,同时还要兼具考虑译作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视野融合”。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三美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首先回顾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理论框架,分析其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操作与效果,包括其在传达古诗意境、保持韵律节奏和再现原文形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关注“三美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限制,如文化差异、语言特性等因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三美论”在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古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概述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对古诗英译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古诗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
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
意美,指的是译文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和意境,保持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强调要深入理解原诗的内涵,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精神风貌,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音美,是指译文的音韵和节奏要与原诗相协调,使译文在听觉上也能产生美感。
许渊冲提倡在翻译中运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以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音韵效果,让译文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形美,则是指译文的排版和布局要与原诗保持一致,使译文在视觉上也能呈现出美感。
许渊冲认为,古诗的排版和布局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格式和排版,以让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视觉之美。
[摘要]公示语是一种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语言,因此公示语的翻译必须更加精准,不仅要对主要信息进行正确的翻译,还要在美学上有所讲究,如此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公示语的美好。
以美学视角的公示语英文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说明公示语英文翻译美学的重要性,应该站在美学的角度来思考公示语英文翻译,令公示语英文翻译得到更好的体现[1]。
相信基于美学视角的公示语英文翻译浅析必定会让公示语英文翻译变得更加理想,得到更具潜力的发展。
[关键词]美学视角;公示语;英文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34-0246-02基于美学视角的公示语英文翻译研究张英杰(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对一个国家来说,公示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想方设法来改善公示语的英文翻译,才可以令公示语得到更好的诠释,令其在国际中被更多的国家熟知。
作为公示语的英文翻译应该站在美学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唯有如此,才可以带给公示语英文翻译一个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至此,才可以给公示语英文翻译一个更好的现状,保障公示语英文翻译走向更具理想化的未来[2]。
一、公示语的概述及美学考量(一)公示语概述“公示语”意思是给公众在公众场合看的文字语言,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实用语言,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
公示语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几乎随处可见,例如路标、广告牌、商店招牌、公共场所的宣传语、旅游简介等。
公示语是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
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
错误的翻译会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对外交流,也给外国游客带来诸多不便。
(二)公示语美学考量公示语的美学考量分别表现在内容美、形式美、创造美和人文美上,所谓的内容美就是公示语的英文翻译必须和中文的原文翻译一样,因为公示语的英文翻译就是为了让大众对中国公示语有所理解,固然其翻译内容不能有所差别。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文化妆品广告翻译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文广告在中国市场越来越普遍。
其中,化妆品广告是一种常见的英文广告类型。
化妆品广告的翻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产品信息,还需要传达广告的情感和美学效果。
因此,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英文化妆品广告翻译,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翻译作品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效果。
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翻译美学原则、翻译美学效果和翻译美学评价等。
其中,翻译美学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美学原则,如忠实原则、美感原则、可读性原则等。
翻译美学效果是指翻译作品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如情感效果、审美效果、文化效果等。
翻译美学评价是指对翻译作品进行美学评价的过程,如评价翻译作品的美学价值、美学质量等。
翻译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
其中,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实证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实际翻译实践,探讨翻译美学原则的实际应用效果。
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比较不同语种的翻译作品,分析翻译美学效果的差异和原因。
三、英文化妆品广告的特点和翻译难点英文化妆品广告具有以下特点:1. 语言简洁明了。
英文化妆品广告通常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以便于消费者快速理解产品信息。
2. 情感色彩浓厚。
英文化妆品广告通常注重情感营销,通过情感化的语言和形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3. 美学效果突出。
英文化妆品广告通常注重美学效果,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文字,营造出高贵、优雅的形象。
英文化妆品广告的翻译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差异。
英文和中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转换和调整。
2. 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需要注意文化的转换和调整。
3. 美学效果的传达。
英文化妆品广告注重美学效果的营造,翻译时需要注意如何传达美学效果,使翻译作品具有相同的美学效果。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旅游外宣网站翻译策略研究——以故宫博物院英文网站为例摘要:在网络发展的带动下,对外宣传工作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利用好网站这一媒介能够更好地展示宣传主体的优势。
旅游外宣网站对于我国优秀文化展示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外宣网站翻译时,要能够从接受美学角度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并给予宣传内容进行翻译的二次创作。
本文将主要以故宫博物院英文网站作为举例对象,探讨如何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开展旅游外宣网站翻译工作。
关键词:接受美学;旅游外宣;网站翻译;故宫博物院前言新时代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翻译工作者们要能够在扎实专业翻译能力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以及接受习惯,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美学的再度创作,将文本的内涵更加真实、全面地展示出来。
故宫博物院英文网站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当代翻译的典范,旅游外宣网站从业者们要能够立足于接受美学,让翻译更能发挥出优势作用。
1.接受美学以及相关研究1.接受美学的基本内涵接受美学的理论最早出现于1976年,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姚斯提出,在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中,姚斯认为,每一个读者在开始文本阅读时,都会比文本先进入到一种先在的知识架构中,这种先在的理解模式以及范围,构成了文学的“期待视野”,也影响着个体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接受美学强调着读者本身的主体地位,较其他理论来说,以读者为核心的接受美学不再是一种静态研究方法,而是跟随读者的主体审美体验而流动,进而发挥出文本的实际功能。
1.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研究接受美学在诞生之后不久就被应用于西方的翻译领域中,以接受美学为指导的中国翻译研究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在我国推进。
翻译这项工作不仅是翻译工作者对于文本的传达,实际上也是翻译者对于语言内容的在创作[1]。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一部作品翻译结果的好坏,取决于读者能否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并接受文本内容。
中国关于翻译的理论研究最早讲究“岸本”“求真”,然后发展到“善译”“信达雅”,在发展到“忠实、通顺、美”,翻译的最高境界则为将文本化现到“神似”与浑然一体,这些翻译上的要求都有着对于读者体验的明显偏向性,对于翻译语言的表达,都要关注到读者能否理解,这也与接受美学不谋而合。
单位代码 10475学号 6分类号 H0-0硕士学位论文A Study of Yang Xianyi’s Translation of Wild Gra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杨宪益译《野草》研究学科、专业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 : 翻译理论与实践申请学位类别 : 文学硕士申请人 : 魏台纳指导教师 : 杨清平教授二?一三年五月A Study of Yang Xianyi's Translation of Wild Gra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杨宪益译《野草》研究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ArtsByWei Taina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Yang QingpingMay, 2013 AcknowledgmentsAs a conclusion of my three-year study for my Master's degree in Foreign Language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here,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st thanks for theassistance of many people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thesis First,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my beloved supervisor Professor Yang Qingping for his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insightful comments in writing the thesis. Under his timelyguidance, I have not only perfected my understanding of some subjects but also acquiredmany valuable experiences. Also, I want to extend my heartfelt thanks to all the respectableprofessors and teachers during my three-year postgraduate studies here, their classes broadenmy vis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improved mylanguage proficiency. In addition, I am very grateful to my friends and fellow classmates whogave me their time and help to discuss with me and work out my problems through all thecourse of this thesis. Lastly, my gratitude would go to my beloved family. Through all theseyears they have given me caring considerations and strong supportObviously, this thesis cannot be successfully made without the help of all those people inthe above-mentioned. However, it's I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all the mistakes in itABSTRACTFor thousands of years, translators, scholars and writer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have never stopped their study and debat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aesthetics. It’s their persistence that accelerates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aesthetics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s first put forward in 1970s. From then on, it began toattract people’s eyes from the academic world. Translation aesthetics opens up a new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particularly poetry translation and prosetranslation. However, until 1995 when Professor Liu Miqing published his masterpiece An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esthetics is firstly built up in a systematic way. Based on the modern aesthetic principles andby applying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Liuproposes that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 is the original text and translation aestheticsubject is the translator himself, elaborately talks about the formal system and non-formalsystem of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 and makes an exploration on the aestheticrepresent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Prose poems Wild Grass is written by Lu Xun who is one of the famous writer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t’s not only contained profound ideas but also of greataesthetic value, which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so far, there isnot a monograph on the research of its translation, let alone the systematic study on it from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The unique aesthetic feature of Wild Grass determines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s a veryimportant method to evaluate it and its translation. Therefore, as per the aesthetic feature, theauthor discusses about th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translated Wild Grass by YangI Xianyi’s from the formal system and non-formal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u’s translation aesthetics. Comparing the original text with its translation,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translator, with his proficiency i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and hisaccomplishments in literature and art, reproduce the beauty of the source text to the imum,which makes the target readers enjoy as much aesthetic information as original readers. Thetranslation of Wild Grass does not only show the translation talent but also can be consideredas a model in prose poem translationKey word: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Wild Grass, formal system,non-formal systemII 摘要数千年来,东西方的翻译家,理论家和作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翻译和美学的探讨。
浅谈接受美学视角下国产电影字幕英译的翻译策略—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摘要:作为一种日益流行的大众文化形式,电影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是一条对外文化传播的有效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大量优秀的国外电影的同时,中国积极出口国产影片,中国电影字幕的翻译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翻译活动。
字幕翻译在中国电影走出去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贴切的电影台词英译文有助于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目标语受众对字幕的接受度决定着这部电影能否得到外国观众的认可。
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下,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探讨中国电影字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接受美学;字幕翻译;接受度1.引言2019年,霍尔果斯彩条屋影业有限公司推出了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影片一经上映就席卷了国内各大影院的票房,被大众舆论称为“国漫之光”,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在国内大获成功后,《哪吒》走出国门,采取英文字幕和英文配音的方式在北美上映,入围了2020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原最佳外语片),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对今天的影视和传媒界有着很好的启示。
电影主人公哪吒作为反叛型超级英雄虽看起来反叛传统却依然保留着最中正的热血和感动,有着勇于奉献和担当的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
此外,电影对哪吒的心路历程也有着非常细腻且具有说服力的刻画,所以翻译这一功能在字幕的展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贴切的电影台词英译文能更好地让外国人读懂中国文化。
字幕翻译具有跨专业性、大众性、瞬时性、空间性和跨文化性等特点,只有观影者通过字幕充分感受到电影传达的内容,塑造的人物性格等,一部电影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从而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
正如英国第四频道(Channel 4 Television)字幕翻译专家海泽尔·摩根(Morgan,2001: 161)所言,“一部好的字幕不能拯救一部糟糕的影片,但一部质量低下的字幕肯定会毁了一部好影片。
1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白爽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辽宁省沈阳市 邮编110034)
[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家和他们的翻译美学理论做回顾和梳理,旨在为翻译美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翻译理论;美学研究;翻译美学
翻译是讲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追溯翻译的渊源,也可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翻译与族际交往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尽管翻译源远流长,但翻译理论的研究缺大大落后与翻译实践活动。最近几十年,国外翻译界开始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有益的探索,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人文科学发展使得某些学科间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了,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也必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趋势。在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事实上,中国传统译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以美学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作回顾和梳理。
一、翻译与美学 1、译学的美学渊源 当代哲学和美学对语言问题空前关注,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由于当代美学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现象,使得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的交织成为必然。[1]虽然翻译美学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2],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西方译论的双重角度论证美学和翻译具有颇深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中国传统 2
译论大约始于1700年前的佛家论经书翻译,早在汉代佛经翻译,支谦就批评当时的翻译“其辞不雅”,道宣还提出过翻译须“风骨流便”,他们分别涉及翻译中的辞章美学与文艺美学,开创了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源头。清末严复首创“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将翻译中的辞章美学推向极致。之后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等等,都把传达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和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作为译者奋力追求的目标。这些译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译学理论与翻译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1933年林语堂的《论翻译》一文。在该文中作者明确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美学标准。他说得很清楚:“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美术。”他还写道:“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无论是翻译理论的术语,还是翻译研究的方法都受美学的影响,体现着美学的特点。而当代的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是对我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由此可见,美学思想无疑是当代中国译论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 一般认为,西方译论始于公元前古罗马的知名哲学家、政治家和修辞大师马库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BC)和随后的古罗马抒情诗人和讽刺大师昆塔斯·霍拉斯(Quintus Flaccus Horace,65-8BC)。西塞罗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哲学和政治思想上,西塞罗主要受到希腊先哲柏拉图(Plato,c427-347BC)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把柏拉图的理念关僵化地用在翻译和翻译研究上,而只是汲取了柏拉图古典美学观的优长,这正是西塞罗不失为古典译论大师的可取之处。霍拉斯是西塞罗译学主张的忠实继承者,他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的抒情诗人,倡导斯多噶式的淡泊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西塞罗和霍拉斯的翻译主张是西方美学译论的“初始之光”对拉丁文化在欧洲的普及,功不可没。西方古典哲学——美学译论的继承者以杰罗姆(Saint Jerome,347-420BC)和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430)。杰罗姆是古罗马圣经的研究者,他在欧洲翻译史上的功绩是将《旧约全书》译成拉丁语,他的译本被誉为《圣经通行本》即天主 3
教教廷所承认的唯一文本。他是西塞罗译风的继承者。奥古斯丁的功绩在于他提出了“美是适宜”、“秩序”、“和谐”、“一体性”等美学命题。奥古斯丁在欧洲美学史上是跨世纪的过渡人物,在译论上也是如此。之后英国的德莱顿早在17世纪就已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20世纪20年代时意大利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到60年代,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里· 列维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应该是使读者从译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与原文相应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对文学翻译的分析与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入手。从中西方翻译理论史不难看出,多数不同的翻译理论之下,都蕴藏着同时代美学思潮的因子。[3] 2、什么是翻译美学 美学和翻译的结合,称之为翻译美学。翻译美学是一门科学,是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古典美学及现代美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把翻译美学定义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化中的美学问题。” [4] 通过对翻译和美学基本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译美学是探讨审美客体、审美 主体以及主客体与接收者的关系;翻译审美各层次的再现手段以及翻译的美学多维化标准;通过探索研究提高译者同时驾驭两种语言互译中的美的鉴赏能力,进而真实表现两种文化交相辉映的丰富内涵与深厚的底蕴。
二、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近年来,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论争。有人提出中国翻译理论不应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坚持中国特色,就会陷入“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 从学术上分析,中国翻译理论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中国的语法理论、中国的修辞学理论乃至中国的文学、美学、哲学理论之具有中国特色一样。[5] 中国的翻译研究在近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一方面,我们对传统译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另一方面,我们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翻译研究处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期,当代翻译美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国学者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勇于探索并取得了很大成 4
绩。 在中国,翻译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态已经被提出,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它独具风华,生机勃勃。在汉外互译中,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性意义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翻译美学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三、 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回顾 传统译论经过佛经翻译和严复翻译的高峰发展到鲁迅、钱钟书、傅雷一代时,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品质。到20世纪 60、70年代,中国翻译理论出现了滞化局面,没有什么突破。中国传统译论的结晶是以“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为核心的一系列翻译标准和各类翻译技巧,其理论基础就是古典文艺美学。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扬。在当代翻译美学中,传统译论的美学渊源得到了认识、分析和细致的梳理,并成为翻译美学理论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译论中一些有价值的命题,如意与象、神与形、意境、风格等命题被保留、提炼出来,在当代翻译美学理论中得到了更为科学的阐发。当代翻译美学理论正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种努力。它在扬弃和继承中着力于开拓,开拓是对传统译论的精华的拓展和科学化改造。 1、许渊冲的翻译美学理论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翻译大量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先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他大量的文字翻译实践基础之上,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中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追求,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翻译思想。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美学主张在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诗歌翻译理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中“三美”(意美、形美、音美)是本体论,“三化”(等化、浅化、深化)是方法论,“三之”(知之、好之、乐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 他的翻译理论总结了从孔子到钱钟书的美学思想,体现了鲁迅、王国维、朱光潜、郭沫若和傅雷等关于文学和文学翻译的美学主张,是对传统译论的高度综合,凝聚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结晶和话语特征。 许渊冲的翻译美学论,主要来源于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的《意美、音美、形美》、《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和“三似”的幅度》、《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谈中诗英译的变通问题》、《译文能否胜过原文》、《译诗 5
记趣》,这些论文是他对翻译美学论述。 许渊冲的“三美”、“三似”观主要是在《意美、音美、形关》、《再谈意美、音美、形美》和《“三美”和“三似”的幅度》等中提出的。其中《意美、音美、形美》主要谈毛主席诗词翻译,《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主要讨论唐诗外译,《“三美”和“三似”的幅度》是《英、法译本的代序》。在《意美、音美、形美》中,许渊冲认为,诗就是井然有序的绝妙好词,就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字,翻译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三美。三美的基础是三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换言之,就是要求译诗尽力做到内容、音韵与形态上与原诗相似。许渊冲看到,意美有时是由历史和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入语如果没有同样的条件,就难于达到意美;有时意美是由音美与形美造成的,也会给翻译提出挑战。他得出结论说:“要传达毛主席诗词的意美,可以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闻乐见的词汇,还可以借助音美、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音美主要指节调、押韵、顺口和好听等语音效果。他举了许多音似的译例、音美与音似基本一致的译例和音美与音似矛盾时如何处理的译例。关于形似,他也举了许多译例,总之要力求大致相似。关于三美的关系,他指出: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次之,形美又次之。翻译时,要在传达意美的前提下,尽量传达音美,在传达音美的前提下,尽量传达形美,争取三美俱备。 许渊冲的《再谈意美、音美、形美》是《唐诗英译》的序言,主要针对唐诗英译在美学传递上的论述。他认为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他强调是“意美”不是“意似”,因为他认为“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意似”指的是表层结构。翻译唐诗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传达原诗的“音美”,“音美”的传达在处理好诗的押韵、叠字、和节奏等问题。翻译唐诗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传达原诗的“形美”。形美的第一个问题是诗行的长短。许渊冲一般将唐诗的七言诗行译成十二个音节的英诗诗行,将唐诗的五言诗行译成英诗的八音节或十音节诗行,对于其他长短不齐的诗行,视情况灵活处理,但总体上倾向于还原诗一个形体美。形美的第二个问题是对仗。在这个问题上,他博采众长,综合考虑,灵活处理,尽了自己的能力。最后他在文章末尾做了总结,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但是,“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