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4.54 KB
- 文档页数:2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精品文档资料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翻译有中国有史籍记载的历史已长达三千余年。
翻译发展在中国主要经过了的五个历史时期:古代的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据史家考证,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最早开始了佛典汉译,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启了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主要偏于直译。
我国翻译事业在隋唐时期达到了第一次高潮。
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
但彦琮提出翻译的“八备”。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
这次翻译高潮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为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
他们二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
徐光启是我国明末的杰出科学家、翻译家、进步思想家和爱国政治家。
他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
此后当属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及外国人傅兰雅、伟烈亚力等。
这一阶段翻译多为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国人选择译品的余地不大。
面口译和笔述者对翻译理论与技巧又知之不多。
但他们翻译的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在普及西方科技知识方面的作用是不能抹煞的。
在翻译理论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较早从理论上阐述了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此外,还对翻译书院的宗旨、学习内容、选拔学员条件、聘请师资标淮和译书重点均做了说明。
它是我国近代第―篇系统阐述翻译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文献,对当时设立外国语学校、翻译西书乃至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均有一定的倡导和促进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文中还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即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义,“无毫发出入于其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仿效原文的语气。
语言文学研究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杨可伊(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中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四个时期中国译学代表人物和主要译学思想,肯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脉络,从翻译基本理论研究和革新本体观念方向展望了当代中国译论发展方向。
在多元互补基O上,用现代理论话语阐释传统译论思想,在一体三环基O上,使翻译研究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为新时期翻译理论拓展译学资源和理论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四个时期发展一、引言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与翻译史相对应。
翻译史主 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从佛经翻译到明清科技宗教翻译的古代时期。
二是晚清明初的译论。
三是民国时期。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译是语言文字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最能体现民族特色。
翻译理论的发展,不能抹去民族的特色,也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深化理论的发展,需要横向的引进,也需要纵向的继承。
二、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一)古代译论时期延的佛经翻译活动为古代译论留下的理论!三国时期支谦所著《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不;,。
”出译事不易,也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时期的道安提出“,三不易”,指出翻译佛经去面目,三翻译不易%后人最先提出表现文文体与语趣的%出“厥中”的翻译,文的一中法%所著&论》是我国历史一1式翻译论著%中最著的是“”的论,为一的佛经翻译应%代出“五不翻”,音译即不翻之翻,他具体出了五种不翻的%初译字译,胡语言,译直译,言细语,华言雅俗,直语密语“六例”%既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翻译掀起二翻译高潮,中教士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的《天学圣录》是教士在华译著的一书%后,徐光启在与利玛窦合译的《几'译序中出“求知,求真理”“抓重点、抓急需”的翻译思想%李之藻翻译一西方逻辑学译著《理探》,并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王徵帮助金尼阁修订了文字韵学专著《西儒耳资》,将西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为“资耳目”“资手足”和“资心”之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部精彩的译论著作《繙清说》,由乾隆初年魏象乾所著,可称为我国最早的内出版研究单篇专著%(二)晚清民初译论晚清时期最早对翻译问题发表较多论述的是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一文中论翻译业的重要性,并最!议创翻译所%国译著雅在论著《论译书之法》和《论译书'中,科技译一对科技翻译的%所著&翻译书院议》中提出议的标准,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接近%梁启超在万言《论译书》中出翻译内容、译一、翻译人才的翻译三义%这一时期 最出的译论 出了中国近代最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期译对翻译的要性,为译应与中人物的心理%在《译书例》中、分类、、书、、专、、版的译书%以三三例,的进一这一时期的译学思想%(三)民国时期译论民国时期的翻译多是文学,在几时为翻译思想的成出%并国翻译特的《论翻译的》,并探译等%出“韵译”,朱自清译名的法,分译,译,译,译和译%创性提出“韵译”,翻译学文的韵不可丢%对译学的在与的“硬译”思想,不的语言语言%翻译《士》,神韵,,并用莎士比亚的众多形象和戏剧旋律化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时期对翻译最大的两位翻译家是傅雷和钱钟书%出翻译精和的思想,认为翻译不可按照字搬,应的精貌和特征,提出:似不形似的翻译%钟书诱、讹、化表 自己的翻译观#诱指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引诱读者对爱好不同文学#讹指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距离,译文难免失真和不贴合原文的地方#化指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既不能让译文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姿#三、对当代中国译论发展的展望(一)重视翻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当代学者在古代和近代学者研究基础上对翻译基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研究#辜正坤从翻译标准方面提出多元互补的,即翻译标准一对标准、最高标准和标准的标准,了一的标准观#钧在《翻译论》中从翻译的本质、过程、意义、因、矛盾、、方面对翻译的基本作了全方的#当代译论意翻译研究的研究,从方、方和翻译理论中#中国译学理论的中、古互、多元合,提中国译论中最和的理论,代译论合,出和代,让译论在代语境中的。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古代:在古代中国,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上。
诗歌、音乐、绘画和书法被认为是表达情感和理解自然的重要方式。
古代文人追求自然、质朴和内在的美感,追求与天地和谐相处的境界。
代表性的文人有李白、王维和苏轼等。
2.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诗词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美学研究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重要课题之一、文人提出了一系列美学理论,如唐代韩愈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代欧阳修的“雅正论”等。
此时,中国美学思想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
3.元明时期:在元明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戏剧美学的理论。
南戏的发展使得戏曲美学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陈理、马致远、李时中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戏剧创作、表演和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化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清代:清代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上。
清代文人倡导诗文应该回归于质朴和自然的表达方式,强调情感和思想的真挚与深邃。
其中代表性的文人有袁枚、郑板桥和纳兰性德等。
5.近代:进入近代,中国美学思想开始受到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些旨在对西方美学思想进行翻译和介绍的学者,如胡适和梁实秋等,他们将西方美学思想引入中国。
这些思想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当代:在当代,中国美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时期。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文化多元的涌入,中国美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许多学者,他们探索了新的美学范畴和问题,如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文化多元性对美学的影响等。
总体来说,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唐宋、元明、清代和近现代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观念。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已经趋向于开放、多元和国际化,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翻译理论综述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及在这四次高潮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来对中国翻译理论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翻译理论的了解,同时也对译者从事翻译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提高一、概述中国翻译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翻译活动能追溯到夏,商两代,周朝已设译官。
最早的翻译多以口译为主,主要是实践活动,没有达到理论层面。
在中国的几次翻译高潮中,涌现许多优秀的翻译家,尽管没有理论专著来记录他们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源于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
它们不断发展、进步并日益完善,最终将形成中国特色的译论体系。
下面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进行探讨。
二、中国翻译理论的四次翻译高潮1.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第一次翻译高潮主要是佛经的翻译,起初就存在着“文、质”之争,并向“直译”和“意译”转化,不管是“文、质”还是“直译、意译”都是译者对翻译的探索。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坚持忠实,并倾向直译。
东晋释道安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坚持直译的态度。
唐代玄奘,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者,他的“五不翻”原则使音译也成为一种翻译手段。
同时玄奘在译经中运用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佛经翻译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2.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清两代在这次翻译高潮中主要有三位翻译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他们主要的译著是西方科技类著作。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开创了引进外国先进科技的先河。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在中国,传同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
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以支谦224年的《法句经序》为肇始,而以988年的《宋高僧传.译经篇》为结束。
发生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它对于哲学、综教、文学、音乐和舞蹈都有很大影响。
发生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如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颜宗的“八备说”、鸠摩罗什的“意译”主张等。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间中,译论家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间。
这一时期翻译的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借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发展期的一大典型特征便是中外翻译家的合作,期间所涌现的外籍翻译家有庞迪我、高一志、罗雅各和艾儒略等。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当。
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
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浅析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变现阶段我国的翻译标准理论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历史脉络。
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笔者从各个时期重要的翻译理论中,总结出来的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演变的历史。
标签:翻译标准理论发展翻译标准理论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历史脉络,但根据目前的现有研究尚缺少一些清晰的勾勒与合理的综述。
有鉴于此,本文从各时期重要的翻译标准理论入手,归纳总结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演变的历史。
在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翻译标准是学术界一再探讨却一直没有定论的话题,如果从汉代的翻译佛经算起,翻译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翻译标准问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诠释。
抛开古代经书的翻译不论,仅从近代开始,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到“直译”、“意译”,从郭沫若提出的“风韵译”到傅雷的“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说,再到后来辜正坤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等,本文通过对每一时期的重要翻译标准理论进行梳理,力求呈现出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的演变历史和时代特质,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的参考。
直译是为了保持原著的外国味,意译或归化译是为了保持译入语国的文化特点。
回顾中国翻译标准的演进历史,我们会发现郭沫若应该是最早找到其平衡点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因为从郭沫若的“风韵译”翻译标准论发展出了后来的“神似说”和“化境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多产者,郭沫若大量成功的翻译实践在促进我国新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显示了他翻译理论的完备与合理。
郭沫若的翻译理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谈文学翻译工作》、《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和《讨论注译运动及其它》等几篇谈论文学翻译的理论文章中。
郭沫若最早在1920年发表的《附白》一文中阐发了他的文学翻译标准观:“诗的生命,全在他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风韵译”可以说是郭沫若的翻译标准。
“风”是对文章美学特质的一种抽象说法。
“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中国的哲学文化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美学”。
在20世纪的中国,美学这个概念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演变。
从最初的西方美学的引进,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美学的结合,再到最近的当代美学,中国的美学经历了一个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探讨中国美学概念在20世纪的演变,并提供五个例子以证明这一点。
一、引进西方美学在20世纪初期,西方美学的概念开始被引进到中国。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得西方现代文化的迅速传播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在这个时期,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广泛研究和探讨。
传统的中国美学思想在这个时期仍然非常重要,但随着西方美学的引入,它们开始被重新解释和再评价。
1.《美学概论》的出版1906年,胡适翻译并出版了 Kant 的《判断力批判》和Schopenhauer 的《论艺术》两部著作,正式将西方美学的概念引入到中国。
1907年,胡适发表了《美学概论》一书,成为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标志性文献。
这本书对西方美学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中国引起了轰动。
2.美学教育的开展随着西方美学概念的引进,美学教育也开始在中国开展。
1909年,中国大学最早设立了美学专门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西方美学思想、美术史和艺术理论。
这标志着中国的美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美学的结合在中国的美学研究中,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20世纪,中国学者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融合和比较,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美学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1.蒋梦麟对美学理论的贡献蒋梦麟是一个著名的中国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蒋梦麟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美学进行了比较和融合,提出了“民族形式”美学理论。
他认为,美学是一个文化形态,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他的贡献在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理论进行融合,为中国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2.传统美学理论的重新解读在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美学理论began延续着千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遭到了来自西方的挑战。
47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23期总第878期No.23,2021Total of 8780引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的炮艇结束了清朝闭关锁国的时代,自此,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抵御列强侵略,清政府和广大民众认识到中国必须敞开大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因此,出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需要,中国出现了以西学为主要内容的翻译高潮。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也成为了继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及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
与前两次翻译高潮相比,第三次翻译高潮的规模和影响要更大。
由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比较复杂,这一时期的翻译实践功能相对多样化。
因此,分析该时期翻译活动的特点和影响,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发展和翻译的社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简要论述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翻译的特点和影响,剖析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翻译功能的实现。
1翻译在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的特点中国近代翻译继承了古代翻译的许多优良传统,也是古代翻译的延续,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由于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近代翻译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古代翻译。
与中国翻译史上的前两次高潮相比,作为近代翻译开端的第三次高潮也呈现出了这一时期翻译独有的特点。
1.1翻译内容的实用性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更是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中国文化不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东亚、中亚乃至欧洲的文化,还吸收和融合了许多外国文化,增强了自身文化的丰富性。
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古代翻译的兴盛来源于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相形之下外来文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经常被吸收、转化和利用。
此外,从翻译目的的角度来看,古代翻译也是一种较为纯粹的文化交流活动。
以佛经翻译为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在巩固了统治的同时满足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中国翻译由最初借助美学思想意识呈现自
身特征,逐步发展为自建理论框架,最终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翻译美学。从翻译
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清晰的看到,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该文采取历
时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状况进行概述,呈现中国翻译美学的历
史发展轨迹。
一、 中国古代译论中的隐形美学
从我国古代译论中,不难发现美学的踪迹,可以说是自有翻译经验和翻译观点,便有美
学思想与之共存。由此看来,翻译与美学从一开始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唯
物观,认为越接近事物的自然状态越能发现事物的“真、善、美”。此观点反映在翻译理论上
就要求译文要忠实原文的内容,反对用浮夸和华丽的句子,就是要保留原文的“真”。我国的
翻译实践始于古代的佛经翻译。一般认为,三国时期的支谦编写的《法句经序》是距今最早
谈论佛经翻译理论的文章,书中有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记录,从中可以体会支
谦的翻译主张“因循本质,不加文饰”的美学内涵。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原则;玄奘
主张“五不翻”;彦琮追求“宁贵木而近理,不贵巧而背源”主张等,都是古代最具代表的翻
译理论。以上几种翻译观点都体现了我国美学的思想意识,即追求事物的“真”,在翻译领域
就是通常认为的“质派”(直译),其对立面“文派”(意译)始于从西域入关的鸠摩罗什,推
出“案本而传”和“辞旨文雅”的翻译主张。
二、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显性美学
中国翻译经历了佛经翻译带来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之后,一直处于低迷时期。直到严复在
《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中国才
迎来第二次翻译高潮。在严复之前,马建忠就提出“善译”论,要求“知其意旨,摹其神情,
仿其语气,心悟神解”,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中,“信”
要以“达”为前提,“雅”是主要特征,要求译文讲究“修辞”,要有文采。仔细研究二位大
家之后,不难发现二者其实都在强调“内容真”和“形式美”,也都没有跳出我国古典美学领
域。之后又经历了来自朱自清、鲁迅、瞿秋白、林语堂、艾思奇等人的阐述和发展,使得“信、
达、雅”这一金科玉律在中国译坛的地位更加牢固。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译论日新月异,刮起了一股文学翻译美学之风,将文学翻译提
到美学的高度。茅盾最早明确提出翻译不可失却“神气句调”,即强调“神韵”;郭沫若指出
文学翻译应有一种“风韵译”;曾虚白论“神韵与达”;陈西滢提出“形似、意似、神似”。之
后的四十年代,朱生豪高度强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神味”和“神韵”;金岳霖强调译作要有
“译味”。到了五十年代,中国译论和美学的结合可谓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傅雷以其深厚的艺
术修养和精湛的翻译境界,从中西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中,总结出“重神似不重形似”
的翻译观,将翻译和美学结合起来,丰富了中国译论。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文章中,明
确诠释了“译”、“诱”、“媒”、“讹”、“化”的内涵和相互间的关系,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
想是“化”,就是译作是原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原作的精神依然存在。钱钟书的“化境”
说,是中国翻译和美学在更高层次上的完美结合,推动了中国译坛的新发展,并为后人的研
究垫定了基础。
三、 当代翻译美学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中西交流增加,中国出现了第四次翻译高潮。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美学译
论的同时,中国学者不忘构建自己的翻译美学理论框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朱光潜提出
“翻译美学”概念。1993年,傅仲选出版《实用翻译美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翻译美学专
著,书里探讨了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活动、美的标准以及审美再现手段等问
题,对翻译美学理论框架的构建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1992年,奚永吉编写的《翻译美学
比较研究》开翻译美学之萌芽。1995年,刘宓庆著的《翻译美学导论》为翻译美学构建了科
学和系统的理论框架,书中论述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客
体和审美主体、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翻译艺术创造的基础层级和综合层级等问题。笔者认为
此书的出版标志我国翻译美学的形成。2001年,奚永吉出版《文学翻译比较美学》。2002年,
姜秋霞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出版,此书首次以心理学为依托,论
述了翻译的审美过程,扩大的翻译美学研究的宽度。2005年,毛荣贵《翻译美学》出版,是
迄今第一次以“翻译美学”为书名的著作,由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和实践篇四部分组成。
同年,刘华文的《汉诗英译的主体审美论》一书出版。除了以上出版的专著外,还有大量研
究此领域的文章,如:1986年,刘宓庆发表《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1996年,张柏然、
张思洁发表《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辩》;1998年,赵秀明发表《中国翻译美学初探》;1999
年,姜秋霞发表《文学翻译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2006年,曾文雄发表《中国翻
译美学研究新发展》;2007年,李洁发表《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等等。从
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翻译美学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已然成为中
国译论中的热点议题。翻译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译界学者对此非常关注,说明其本身
具有独特的魅力。
总结
翻译和美学的结合创造了一门新的科学――翻译美学,受到译坛的青睐,证实了中国译
论需要创新精神,将两门甚至多门学科联合起来,构建多元学科。诚然,翻译美学的形成给
中国译论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但是其中的不足业内人士也开始慢慢关注。笔者认为,任何
一门新的科学,都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时间了历练,在批判中发展和成熟,唯有此才
能在相应的领域内巩固其地位,发挥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