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6
翻译美学初探作者:郭天博胥瑾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2期摘要: 本文旨在从美学的视角探讨翻译问题,论述美学分析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外翻译理论史的考察表明,美学与翻译的交汇早已存在。
翻译美学在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科学。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证明了翻译中美学分析的必要性。
关键词: 翻译美学必要性音韵美形式美意境美翻译的历史悠久,《礼记·王制》篇中记载,中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现代译界也从不同角度出发,给翻译下了不同定义。
季羡林、许国璋认为“翻译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
乔海清则认为“翻译是对同一事物再认识和使用另一文字的再表达”。
这些定义虽更为细致严密,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翻译仍未有定论。
美国人奈达给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将文体或风格列为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我们应有所启发。
1.翻译和美学是如何联系起来的透过古今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对翻译不同的解释和定义,我认为,翻译的作用与意义已经由最初的为了相互理解,消除差异,力求统一,即交际需要,逐渐发展为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以美的形式所进行的艺术创造。
我认为翻译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翻译是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活动。
在翻译中,为了创造出更美的译文,译者必须为其审美活动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将对美的感知与创造纳入相对科学的翻译程序和方法之中,以融科学分析与美学审视于一体。
由此,翻译与美学产生了交汇,翻译美学的诞生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译学的美学渊源回顾中外译论漫长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译学与美学的携手其实由来已久。
毛荣贵教授甚至认为“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
三国时期支谦撰述的《法句经序》相传是我国最早的译论。
其中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援自老子的道德经,是当时的翻译家们遵循的审美主张。
美学导论美学的定义与起源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学科,探讨了美和审美经验的本质、原则和价值。
美学这个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特的《美学》一书中提出并命名。
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美的思考。
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18世纪得到了更加系统的发展和定义。
美学的基本概念在美学的研究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是不可或缺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1. 美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于美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美是主观的感受和体验。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对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欣赏。
2.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指我们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或其他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审美经验包括对美的感知、情感体验和思考。
3. 艺术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形式,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情感、思想和经验。
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都是艺术的形式。
4. 美的原则美学研究了一些美的原则,这些原则是用来描述和解释美的特征和特点的。
例如,对称、平衡、比例和节奏等原则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和设计中。
美学的发展1. 古典美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的思考奠定了古典美学的基础。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理念,存在于超越现实世界的完美形式中。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美是由对称、比例和对立等原则所确定的。
2. 文艺复兴美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典美学的思考和继承使得美学研究得到了新的发展。
达·芬奇等艺术家致力于通过透视等技术手段来追求更真实、更完美的艺术表达。
人体的解剖研究也成为艺术家的焦点。
3. 哲学美学18世纪以后,美学逐渐独立成为一个哲学学科。
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家对美的本质和价值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贡献。
康德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将其作为纯粹理性的一部分。
4. 现代美学现代美学关注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20世纪的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的自由和创新也成为现代美学的重要主题。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译界对翻译美学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有待深入。
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陈述分析,并指出了翻译美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翻译美学综述发展一、缘起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都受到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
汉语的经史子集、诗词书画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记叙、临摹、演绎、探索和开发自然美、人生美、人伦美、人格美和精神气质的永恒美。
(刘宓庆,1994)基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特点,中国的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而翻译和美学被正式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在中国翻译界,最早比较系统地将翻译和美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人是奚永吉,《翻译美学比较研究》是我国首部针对翻译美学的研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译论在中国翻译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的理论术语、研究方法让研究者眼花缭乱,西方式的逻辑思辨研究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中国传统的经验感悟的方法被认为是不科学,不成体系的。
相当多的研究人员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奚永吉先生仍然冷静地思考,不是用西方的逻辑思辨方式,而是借助中国文化自有的经验感悟的方式,试图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角度为翻译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使中国自成一体的传统译论可以用一个纽带连接起来,这个纽带就是翻译美学。
奚先生在著作中从语言美、想象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因素。
在翻译研究方法上给后面的研究者带来了启示。
二、发展1995年,刘宓庆先生的著作《翻译美学导论》在台湾出版。
这部著作通过论证分析,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翻译美学与中国语言文字的天然联系,提出了构建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毛荣贵教授的著作《翻译美学》于2005年问世,这部著作主要分为四部分: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实践篇。
正如这部书颇具新意的谋篇布局,文章内容一扫研究型文字的晦涩难懂之风,语言时而隽永,时而诙谐,时而引人沉思,时而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在了解学习翻译理论的同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美。
66340 美学论文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国翻译由最初借助美学思想意识呈现自身特征,逐步发展为自建理论框架,最终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翻译美学。
从翻译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清晰的看到,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该文采取历时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状况进行概述,呈现中国翻译美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中国古代译论中的隐形美学从我国古代译论中,不难发现美学的踪迹,可以说是自有翻译经验和翻译观点,便有美学思想与之共存。
由此看来,翻译与美学从一开始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唯物观,认为越接近事物的自然状态越能发现事物的“真、善、美”。
此观点反映在翻译理论上就要求译文要忠实原文的内容,反对用浮夸和华丽的句子,就是要保留原文的“真”。
我国的翻译实践始于古代的佛经翻译。
一般认为,三国时期的支谦编写的《法句经序》是距今最早谈论佛经翻译理论的文章,书中有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记录,从中可以体会支谦的翻译主张“因循本质,不加文饰”的美学内涵。
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原则;玄奘主张“五不翻”;彦琮追求“宁贵木而近理,不贵巧而背源”主张等,都是古代最具代表的翻译理论。
以上几种翻译观点都体现了我国美学的思想意识,即追求事物的“真”,在翻译领域就是通常认为的“质派”(直译),其对立面“文派”(意译)始于从西域入关的鸠摩罗什,推出“案本而传”和“辞旨文雅”的翻译主张。
二、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显性美学中国翻译经历了佛经翻译带来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之后,一直处于低迷时期。
直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中国才迎来第二次翻译高潮。
在严复之前,马建忠就提出“善译”论,要求“知其意旨,摹其神情,仿其语气,心悟神解”,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
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中,“信”要以“达”为前提,“雅”是主要特征,要求译文讲究“修辞”,要有文采。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
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
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
《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
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
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
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
“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
“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文如下:方译:All of a sudden he came upon a peach grove.For hundreds of pace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the peach-trees were in full bloom.No other trees were to be seen in the whole grove.The soft grass looked fresh and beautiful.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林译: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He noticed with surprise that the grove had a magic effect,so singularly free from the usual mingling of brushwood,while 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此段中原文的“忽”字凸显了桃花林的出现不仅出乎渔人的意料,也出乎读者意料。
格式塔意象重构:话剧翻译美学之维一、话剧翻译的特性一直以来,罕有翻译学者关注戏剧翻译,尤其是话剧翻译(modern drama translation) 。
安德曼认为(Gunilla Anderman),“这可能是由于舞台会给译者带来一些特殊问题”。
其实,虽然戏剧(包括话剧)属于文学的一种体裁,具有文学体裁的普遍性质,但它还有若干特性。
穆南(G.Mounin) 曾把翻译活动分为七种类型,其中包括按照舞台表演形式分类的戏剧翻译。
著名戏剧艺术家焦菊隐先生特别指出:“文学的其他形式如小说、诗歌、散文的写作,只要求和读者见面。
戏剧却还要要求同观众见面。
戏剧具有一个更为复杂、更为延续的创作实践过程。
剧本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读起来动人,更重要的,是要演出来同样动人,或更加动人。
”这种特性也决定了话剧翻译的特殊性。
刘肖岩和关子安总结出戏剧翻译与其他文学体裁翻译的四点区别:(1) 戏剧翻译的服务对象不同,除案头剧专为阅读而创作和翻译外,“戏剧翻译的对象是剧院观众”,而“诗歌、散文和小说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2) 视听性,“戏剧是一种视听艺术”,“戏剧观众既可以看见舞台上人物的表演,又能听到演员的声音”;(3) 无注性,“演出文本没有加注的可能”,所以“翻译中必须将应该加注的地方在文内处理”;(4) 通俗性,戏剧语言的通俗性同样是由舞台性决定的”,并体现在剧作家创作的人物语言适合舞台演出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话剧翻译作为戏剧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直感性”、“诉求性”和“表演性”。
“直感性” (sensibility) ,即话剧翻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受众①能否产生视觉、听觉和想象等感性效果。
“诉求性” (reactivity) 指话剧翻译要寻求受众发自内心的感受、反应和思考。
“表演性” (performability) 是指话剧译本用于阅读或表演时,能准确地再现原剧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文化要素;尤其是在表演时,能符合舞台演出中参与人员的剧本要求,为舞台表演提供有力支持。
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作者:王彩苹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3期一、翻译理论与实践和美学思想翻译理论与实践和美学思想一直有着无法分割开来的内在必然联系,溯其本源,可以追溯到 1700多年前的佛经翻译。
翻译美学以“翻译”为体,“美学”为用,将审美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其目的是建成翻译学的一门分支。
从中国昀早且又昀具生命力的译论命题“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开始,中国的翻译美学命题和理论就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如:东汉支谦提出的“文质说”,近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以及后来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及刘重德的“信达切”等等。
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历史定势和文化整体形态的发展促使译学与美学(尤其是文艺美学)联姻”。
这既是一种有缘的巧合,又是历史的必然。
翻译美学的语言学基石是 1993年钱冠连出版的《美学语言学》,其对美学语言学的定义为:美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审美属性、研究日常言语活动和言语行为既作为交际活动又作为审美活动时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它是美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
美学语言学的任务是阐明整体意义上的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语言体系和个别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的言语。
在方梦之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的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傅仲选“轻理论讲述,重实证举例”,他认为,实用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编辑、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标准,翻译中审美再现诸手段等等。
从翻译美学角度赏析《甜美的九月》中译本1. 引言1.1 翻译美学的重要性翻译美学是研究翻译艺术性和美感的学科,在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美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翻译质量和翻译效果的影响上。
翻译不仅要求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也需要保持文学作品的艺术品质和美感。
翻译美学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表达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在语言、音韵、形象和情感等方面准确地再现原作的美感,将原作的艺术魅力传递给读者。
翻译美学还能够提升译者的翻译水平和审美素养,让译者更加敏锐地捕捉原文的美感所在。
通过对翻译美学的认真研究和实践,译者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翻译技巧,使翻译作品更加生动、优美、具有感染力。
翻译美学在翻译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美学的指导下,译者能够更好地诠释和传达原文的艺术魅力,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2. 正文2.1 译文的语言美感译文的语言美感是评价一部翻译作品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甜美的九月》的中译本中,翻译者通过精准的语言选择和流畅的表达,成功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翻译者在选择词汇和语法结构时,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节奏,使译文在语言层面上保持了原作的美感。
2.2 译文的音韵美感译文的音韵美感在《甜美的九月》中译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音韵的优美和谐,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声音美感。
译文的音韵美感体现在译文的韵律节奏上。
译者通过准确把握原诗的韵律结构,选择合适的音节和音调,保持了诗歌原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诗歌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失去其原有的音乐性,读起来流畅动听。
译文的音韵美感还表现在译文的音调抑扬顿挫上。
译者在翻译中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抑扬顿挫,用诗意的语言和音调来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境,使诗歌更具有生动感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译文的音韵美感不仅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享受,更加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使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得以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展现出译者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把握。
Free land 无主土地不能翻译为自由土地Continuous recession 不断蚕食Non-African experts 欧美史学家New food crops were introduced mainly from Indian ocean 亚洲国家审美意识两种状态:自觉性审美意识和非自觉性审美意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审美意识都处于非自觉性状态,有时候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陶醉地步都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审美。
选择就是艺术(art is selection)翻译审美(translate aesthetically, aesthetic translation)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中国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
“温柔敦厚”《礼记。
经解》“仁义为美”(《孟子》)云想衣裳花想容(SVO+SVO)云和花都是话题主语,都是话题topic。
这种句子在汉语中占优势。
主语话题化topicalization 是汉语重意念,句子以意念为轴展开而使句法隐含化的极重要机制。
汉语宾语的某些特征也是意念主轴的表现。
黑格尔(G.W.F.Hegel,1770-1821)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的“自由存在性”。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产物,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是“研究绝对精神的艺术阶段的科学”。
康德(I.Kant,1724-1804)的美学思想也是以人是理性判断力为核心,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
西方美学长期执着于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研究,实际上将美当做一种外在性超验的预设假定,其结果必然侧重静态内容的考察,并经常限于形而上学的空泛思辨,被认定为“认识论美学”。
中国美学思想的重主体具有完全不同的视界和形态。
中国美学关注的是主体性审美实践,简称“主体实践”,关心的重点是审美经验。
中国近代美学王国维的意境论(境界论)蔡元培的人格美育论朱光潜的审美态度论李泽厚的社会实践论都是对美的内在性动态考察,被认为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在1750年正式使用的“美学”命名,其研究对象是“感官感觉到的美,”美的定义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整化”,美学则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浅析翻译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国内外星罗棋布的翻译研究中,大部分成果是关于文学翻译从而开展的。
在翻译美学理论的结构中,翻译者的审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的审美活动对译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价。
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了达成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会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包括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对审美的创造性。
美学注重的是读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体现出了读者的重要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就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而“真正”的读者是美学意义上的读者,此类读者在本质上影响了作品的存在,因为每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读者的接受来决定其长短。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国内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怎样成功、完美的做好文学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视角逐渐得到了关注,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翻译美学也因此为翻译研究拓展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因为其包括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翻译,比如:论述文、叙述文等,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在对其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也完全一样。
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域下对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与散文这两种文体的翻译进行探讨,比较和分析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及对其制约影响的因素,为促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提供参照。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问题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且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其以抒发情怀的方式,高度凝练,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可称之为是文学的灵魂,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虽然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并涵盖了丰富的喻意。
中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读者品读之后,意境依然存在且深远,其音韵、意境、风格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完美融合才构成一部统一的古诗,只有掌握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功的翻译中国的诗歌。
美学理念——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简评《翻译
美学》
2005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毛荣贵教授的最新专著《翻译美学》(该专著获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度学术专著出版基金)。
该书借鉴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挖掘接受美学和格式塔理论的互补及双赢效应,加深了对翻译美学主体和客体的研究,为翻译理论如何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思路,不啻为我国译界的又一部力作。
全书共57万字,分为四篇。
第一篇"主体篇”,论证了语感与美感的关系,美感的生成要素,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培养翻译美感的捷径——朗读。
林语堂翻译美学探析摘要:“翻译美学”这门新兴学科来自于翻译、美二者的结合。
翻译美学以美为特点。
林语堂的代表作《浮生六记》(英译本)充满了译者的翻译聪慧与功底,此书贯穿了其要紧的翻译思维。
笔者以林语堂翻译观及《浮生六记》(英译本)为切入点,对其所运用的呈现原语、译语二种文化的方法进行了全面探讨。
关键词:浮生六记;翻译美学一、林语堂的翻译观受西方文化阻碍较深的林语堂先生教育、生活背景独特,其知识结构中,西方文化所处的地位明显,因此其对问题观看的角度独特。
而且,尽管其思维方式被更多的西化,但国内传统价值观对其阻碍更深更浓,因此,其行为、态度和信念仍然被我国传统文化最深层价值观所支配。
先生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及炉火纯青的中英文运用能力奠定了其在翻译界的大体地位。
他的译作没有食而不化(欧化派的弊病),也没有狭隘和保守(国学派的顽固思维)。
横贯中外文化,站在超然立场来对待中西文化,客观而又宽容的表达中外文化等因其独特生活、教育基础而和其他人有全然性区别。
因此,肢解式明白得中西文化为其所不屑,其对照中西文化时所处的超然态度让其将这些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看得更清,盲人摸象、一叶障目这些流弊被其完全规避,其东西方观点对照、参照、运用方式常让人线人一新。
作品《浮生六记》写人叙事传神、生动,物状情致、人物性情通常只寥寥数笔便跃但是出。
据先生自语,翻译《浮生六记》,前后数易其稿达十数次之多,足见翻译态度之诚,也见译事之难。
正因其对待事业的忠诚,《浮生六记》才成林语堂的代表译作,英国读者捧之那么难释,流连而忘返。
二、林语堂的翻译策略由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维能够看出,外来文化的尊重、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是一个负责任译者必备的品质,经由如此的结合,翻译人员关于翻译的忠实也就大体实现了。
林先生以为,把原作当做所有翻译的基础,或注译、或意译、或直译,各类方法灵活运用,顺势而为,对多种内容、语境要求进行处置,把原文特色、风格尽可能的维持,从而让译作实现和美、通顺、忠实。
作者: 刘宓庆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
页码: 48-53页
主题词: 文艺美学;内容与形式;严复;美学范畴;美学标准;翻译美学;文心雕龙;文学大师;我国古代;美学规范
摘要: <正> §1.1 翻译与美学从历史上看,在现代语言学进入翻译的理论领域之前,西方的翻译理论就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元前的西赛罗(Cicero)以其旷世之辩才要求翻译必须功于词章之美,杰罗姆(St.Jerome,立论于公元400年,下同)和德莱登(John Dryden, 1684)等人则认为译文贵在自然,美的译文应质朴犹如口语。
泰特勒(A.F.Tytler, 1790)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并在结论中将他的原则阐释为:成功的译作应能体现原作的全部优点,洞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终领悟原文的全部美。
十九世纪的译论家阿诺。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审美再现一、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要求传达原文的语义信息,更需要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
在现代散文的英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递原作的美学特色,是译者面临的挑战。
翻译美学作为一种以审美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理论,为现代散文英译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审美再现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译者在处理原文美学元素时的策略和方法,以及这些策略和方法如何在目标语言中实现审美价值的传递和再现。
通过对这一选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美学在现代散文英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保持原作美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审美交流。
1. 简要介绍翻译美学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问题,它结合了语言学、美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翻译美学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关注在转换过程中如何保持和再现原文的美学特质,如何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原文的韵味、意境和美感。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和审美价值。
翻译的任务就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再现这些美学元素,使目标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的艺术魅力。
翻译美学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使得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具体到《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这样的翻译实践,翻译美学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特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将这些散文翻译成英文时,翻译者需要运用翻译美学的理论和方法,精心雕琢每一个词句,力求在英文中再现原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只有才能让目标语读者真正领略到中国现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实现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
2. 阐述中国现代散文的特点及其在英语翻译中的挑战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优美,往往采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