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腹水综合症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29
肉鸡腹水症及其防治contents •肉鸡腹水症概述•肉鸡腹水症病理学基础•预防策略与措施•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肉鸡腹水症对养殖业影响•总结与展望目录肉鸡腹水症,又称肉鸡腹水综合症,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肉鸡腹腔内异常积聚大量清亮或淡黄色液体的一种疾病。
定义主要包括缺氧、营养过剩、生长过快、遗传、环境应激等。
发病原因定义与发病原因主要发生于快速生长的肉仔鸡,特别是4-6周龄的肉鸡。
发生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和早春更为严重。
季节性非传染性疾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肉鸡养殖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传播方式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鸡腹部膨大,行走困难,呼吸困难,冠髯暗红或发绀,食欲减退,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剖检病变剖检可见腹腔内积聚大量清亮或淡黄色液体,心脏肥大,肝脏肿大、充血或出血,肺脏充血或水肿。
危害肉鸡腹水症不仅导致肉鸡死亡率增加,还影响肉鸡的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造成经济损失。
同时,由于腹水症的发生往往与饲养管理、环境应激等因素有关,因此还可能对肉鸡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临床症状及危害肉鸡腹水症主要表现为腹部异常膨大,触摸时有波动感,皮肤紧绷变薄,呈暗红色或紫红色。
解剖可见病鸡肝脏肿大、淤血,质地脆弱;心包积液,心脏扩张;肺部充血、水肿;肾脏肿胀、充血,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内含大量尿液。
解剖学变化内脏器官病变腹部膨大生理学机制缺氧01肉鸡腹水症的发生与缺氧密切相关。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等因素均可导致鸡舍内氧气不足,肉鸡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引发腹水症。
营养代谢失衡02饲料中蛋白质、能量等营养成分过高,导致肉鸡生长过快,机体代谢失衡,进而引发腹水症。
此外,饲料中缺乏某些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也可能导致肉鸡发生腹水症。
遗传因素03部分肉鸡品种存在遗传缺陷,容易发生腹水症。
这些品种的肉鸡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心脏、肝脏等器官功能异常,导致体液循环障碍,引发腹水症。
病理学诊断方法根据病鸡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特点进行初步诊断。
肉鸡腹水综合症症状及病变腹水综合症是发生于肉鸡的一种非传染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15―35日龄。
表现为腹腔有明显的积水,心、肝、肺部受严重损害。
该病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发病后的死亡率接近100%。
病因1、生长过快快大型肉鸡因为生长速度快,其肺的容积与体重的增加不成正比,为了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肺动脉压升高,肾脏搏出血液量增加,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右心室肥大、扩张、进而引起肺脏淤血,使大量腹水出现。
2、中毒因饲料中含有毒性油脂或食盐、磺胺类药物等,使肉鸡中毒直接损伤肝脏,造成肝病变,而引起腹水大量潴留。
3、通风换气不畅在寒冷的冬季,鸡舍多用煤炉取暖。
为了保温,一般都紧闭门窗,很少通风换气,致使舍内氨气、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含氧量下降。
而处于快速生长期的肉仔鸡代谢旺盛,因长时间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引起血液中氧浓度降低,心脏搏动加快,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出现全身淤血,尤其是肝脏淤血,造成渗出液增多。
4、继发疾病禽曲霉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继发病原菌或某些病毒引起肺、心、肝病变,而导致大量腹水出现。
症状及病变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食欲下降或废绝,鸡冠发绀,呼吸困难,腹部膨大下垂,走路呈“企鹅状”。
一般出现此症状后,3―5天死亡。
死亡鸡腹部皮肤呈青紫色或暗红色,腹水中有胶冻样凝块,肺脏淤血、水肿,心肌肥大,心包液增多,肝脏肿大,肾脏也多肿大,全身肌肉淤血、皮下水肿。
防治根据该病发生的原因,采用相应的对策。
25日龄之前,可用粉料代替颗粒料,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不宜过高,并提高饲料中VC、VB的含量;控制光照,有规律地采取23小时光照加1小时黑暗饲养法;搞好鸡舍内外环境卫生,带鸡消毒,经常通风换气;减少饲养密度,严禁饲喂霉败、变质饲料。
对发病鸡群要进行适度限饲,或降低饲料中能量水平并采取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腹水净”拌料,连用5―7天。
调整电解质平衡,用“电解多维”按治疗量饮水,连用3―5天后再按正常量应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