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梦龙“情教观”与“三言”中的女性形象

冯梦龙“情教观”与“三言”中的女性形象

冯梦龙“情教观”与“三言”中的女性形象
冯梦龙“情教观”与“三言”中的女性形象

1998年3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r.,1998第27卷第1期Journal of Shaanxi N o r m 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 o1.27N o.1冯梦龙“情教观”与“三言”中的女性形象

刘军华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西安710062;作者,女,27岁,文学硕士)

摘 要 冯梦龙作为通俗文学家和小说理论家,首次提出了“情教观”的文艺思想。“三言”的

编纂及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无不反映他对真情的追求和通过真情教诲众生、改良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 冯梦龙 三言 情教观 女性形象

分类号 I207141

到90年代,对“三言”的研究趋于专题化,分析“三言”中女性形象的文章时有所见,诸如对“三言”中妇女反封建精神的专题讨论,有很大影响。然而,从冯梦龙“情教观”文艺思想的角度透视“三言”中的女性形象,以及这种思想在众多女性形象塑造中的渗透和体现都缺乏深入的探讨。冯梦龙在塑造这些占据作品全集1 3以上的众多动人的女性形象时,不仅深刻反映了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心态,而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情教观”的强调,可以说,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冯梦龙“情教观”思想的艺术实践。

一、“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情教观”的观点

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共收集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120篇。与冯梦龙同时代的凌氵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序言里说,“三言”把“宋元旧种,搜括殆尽”。冯梦龙在选择作品和题材时,“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古今小说序》),进行加工、修订,作品中深深地渗透着冯梦龙个人的文艺观。无论他是对人物事件的加工和改写,还是对主题思想的提炼,都表达了“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吴人龙子犹叙《情史序》)的编纂目的。这点冯梦龙在“三言”序言中也有清楚地表达:“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他明确指出,“三言”是做为六经国史之辅来喻世、警世、醒世的,也就是说,以适俗的方式使人们明晓事理,从而达到长久地教育世人、一心向善的目的。那么,用什么作为劝戒的工具和手段呢?他认为只有“情”,即以情来劝导世人,教诲众生,从而使世人皆有情,使整个社会都充满情。所以说,“情教观”是冯梦龙编写“三言”的主导思想。具体讲,“情教观”包含三个方面:

其一,冯梦龙认为“情”是高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没有“情”就没有一切。“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情史序》),“草木之生意,动而为芽,情亦人之生意也,谁能不芽者?……然必曰草木可以不必芽,是欲以隆冬结天地之局。吾

收稿日期:1997-08-08

未见其可也”《情史?孙化》)。这些都表明冯梦龙对天地间情爱的本源、力量、表现及其永恒精神和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而且,冯梦龙将“情”与作为最高伦理道德准则的“理”对立,将“情”置于“理”之上。如“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熟知情为理之维乎?”

其二,冯梦龙认为“情”是维系世界万物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线索和纽带,“万物如散线,一情为线索。散线就索穿,天涯成眷属”(《情史序》)。不仅如此,它还有陶冶人性,转移世风的巨大功用。“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盗贼必不作,奸宄必不起”(《情史序》)。“情”作用于个人身上,体现为“有情则勇,无情则怯”(《情史序》),如果“情”作用于人类社会,则能感化恶,使恶变善,扶正压邪。在“情”的面前,佛与圣的慈悲与仁义也黯然失色。靠“情”的力量可以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气,建立有情的社会。反之,“倒却情种子,天地亦混沌”(《情史序》)。

其三,冯梦龙认为“情”必须是真情、至情。所谓“四大皆幻设,唯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情史序》)。关于真情问题,早于冯梦龙的李梦阳就提出过,认为“下无不根之萌,君子无不根之情”(《梅园先生诗序》),人的感情之根,存在于外物,“情者,动乎遇者也。遇者物也,动者情也”(《梅园先生诗序》),而“真”乃“情”的第一要素。冯梦龙超越李梦阳的贡献在于把真情自觉地纳入他的“情教观”的理论中,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来对待,并对情与真的辩证关系进行阐述。“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冯梦龙《太霞新奏序》),这可说是对他自己所有作品的总评价,也是对文学作品提出的审美要求。文学作品中只有表现了真情,才真正能达到长久的教诲众生的目的。

从“情教观”出发,冯梦龙力主文学必须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人物要成为有血有肉,具有真情的“情种”。冯梦龙认为,最能表现这种真性情的是通俗文学,所以,“谐于里耳”的“三言”,其字里行间的真情“感人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古今小说序》)。

当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表现,其内容与形式是由时代的趣味、习惯、憧憬决定的。明中后期,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市民阶层作为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徐渭、李贽、袁宏道等一批勇士向“存天理”教条发起的猛烈冲击,都影响着当时作家的创作。而急剧变革的时代给予女性的震憾与影响也很强烈。因此,为市民“写心”“画像”的进步作家,便塑造出众多的妇女形象,并通过女性主题的开拓,揭露纲常名教及封建制度抹煞人性,践踏妇女尊严的本质和罪行。冯梦龙编纂的“三言”不啻是一部展示女性、颂扬女性的歌集。

二、“一情为线索,天涯成眷属”

——婚姻自主问题上对“情教”的肯定

自古以来,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观念影响下,婚姻仅仅是一种“临之以父母,诳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拘之以礼法”(冯梦龙《情史?梁夫人按记》)的违反人性的结合。封建婚姻观念对广大妇女还施以“三从四德”的具体禁锢,使她们的整个人生过程,都没有任何的自主权。对男子来讲,娶一个女子为妻是获得了一个“传宗接代”和“操持家务”的工具;对女子来讲,只能“嫁鸡随鸡”,听凭命运的摆布。这就完全把妇女排除在人的界限之外。因此,“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

物。”①然而在晚明社会现实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思想意识的进步,使封建婚姻观逐渐改变。冯梦龙“情教观”同封建礼教的背离,集中地表现在对妇女婚姻问题的态度上。他在“三言”中充分展示了不同于以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真情和至情。我们从“三言”中的妇女在追求自由幸福婚姻中看到,她们选择婚恋对象的条件与封建婚姻观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其一,她们在爱情对象的选择上,提倡男女双方要相互尊重,平等互爱,要以真情作为结合的基础,已逐步摒弃掉那种“媒约之言”、“门第相当”等旧婚姻原则的约束,代之以“知情知趣”、“忠厚志诚”等新标准。比如《警世通言》卷29《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的李莺莺,就表露出这种新的思想性格特点。她在爱情的追求中热情主动、执著大胆而且勇于斗争。作品写出身宦门之家的李莺莺对盛负才名的张浩久已倾慕,于是主动向张浩表达“愿成两性之好”的“素心”。后来,又多次传书与张浩私会,特别是当她得知张浩为季父所逼已另订亲孙氏,自己面临被遗弃的命时,她先是把自己“女行已失”的事实真相告知父母,以“此愿若违,含笑自绝”的坚强意志,逼迫过去曾不同意她与张浩结婚的父母改变了态度,然后又“取纸作状,径至河南府讼府之下”,把自己和张浩间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私约当面陈诉于官,并在状文中,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为例,揭示“女非媒不嫁”的封建“至论”,亦有未然,是虚伪的谎言和欺骗,并且提出在爱情婚姻上,应当是“所得归人”,“礼顺人情”。逼得龙图阁待制只好“曲与成之”。在这里,李莺莺没有借助“才子及第,奉旨成婚”为情寻找归宿,而是用自己的真挚感情与礼进行抗争,,这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爱”的自由平等的婚姻。《警世通言》卷34《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的王娇鸾也与李莺莺一样,具有超出她们出身、经历以及所受的闺教思想的特质。这种对真情的颂赞,在出身市民阶层的妇女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警世通言》卷23《乐小舍拼生觅偶》中,生动而细致地刻画了商人子弟乐和与顺娘之间如痴如狂的爱情。“钟情若到真深处,生死风波总不妨”,强调的是“情”的巨大力量,宣扬的是当事人爱情应高于一切的恋爱观。“仅仅为了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出生命作孤注”②。《乐小舍拼生觅偶》中乐和的真情能使潮王感动,而在《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中爱爱的真情却能使全能道士在其面前无能为力。爱爱与吴清一见钟情,因不得结合抑郁而死,死后变为鬼,继续追随吴清。当吴清的父母发现后,便请道士皇甫真人前来斩鬼驱邪。尽管道士足智多谋,但最终仍被变了鬼的爱爱识破并击败,那“皇甫真人已知斩妖剑不灵,自去入山修道去了”。描写道士与鬼相斗的作品古已有之,然而像这类鬼魅战胜道士的作品实不多见。“隔断生死终不泯,人间最切是深情。”这个鬼魅击败道士的故事,暗示了真情对名教的胜利。

在“三言”中,妓女追求婚姻幸福所表现出的执著和抗争精神,也令人为之震动,作者在对她们的不幸遭遇寄以同情,对封建势力、市侩势力进行无情鞭挞之外,对不幸落入风尘的女子还持着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态度。《警世通言》卷24《玉堂春落难寻夫》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妓女生活的小说。玉堂春和王景隆之间真心相爱,有着深厚、真挚的感情。王景隆钱财用尽,玉堂春仍不舍弃他。后来玉堂春被人强娶而不从,被官冤判而不屈,历尽千辛万苦,都是为了维护她和王景隆之间纯洁的爱情。王景隆作为出身上层,才貌双全的年轻公子,为了完成一段信誓旦旦、地久天长的恋情,从未放弃红尘知己玉堂春,这种坚贞不渝的选择和义无反顾的追求也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30页。

②恩格斯:《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显得可贵。朋友劝说:“顺卿兄,功名是大事,婊子是末节,哪里有为婊子而不去求功名之理”?公子说:“列位不知,我奋志勤学,皆为玉堂春的言语激我。冤家为我受了千辛万苦,我怎肯轻舍?”当他“官声大著,得取到京,候选之际,依然以旧约为念”。这就是王景隆,一个纯真透明而又执着热情的恋人,一个为寻找风尘知己才去承担社会责任的男人。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真情,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在真情面前,人与人之间没有十等之分,没有高低贵贱。《喻世明言》卷17《单符郎全州佳偶》中单符郎作为一个“山盟海誓虽更迁,却向青楼认旧缘”的有情人,对娶娼为妻的行为不仅自己认同,而且得到官场人物和市井小人的一致认同。《情史单飞英》篇末评云:“单郎邢娘真道学也,岂惟单郎哉;单之父以及太守通判,无一而非真道学也。”这种论调,将真道学的内涵剖示给读者。一般男人比较重视女人的贞操守节,既使女人本身,也很在乎很珍惜自己作为贞女的尊严。单符郎及其亲友们的心胸气度实在很有点不凡,似乎有一种挑战的势头,它至少传递了一个信息,即在冯梦龙时代,人们在婚姻价值选择上已有了新的取向。许多人已不再是尊崇理、礼的戴面纱的人,而是真实的人,活着就要有真情、有至情、有亲情的人。

其二,金钱在婚姻中起着某种决定作用,成为婚姻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身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冯梦龙深刻体会了时代的变革。弃农经商,弃官经商,种种对金钱的追求在“三言”中比比皆是。过去,商人赚了钱便千方百计跻身于官宦行列。而在此时,做官的“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遂“告脱了官职去经商”;当读书人并不想穷经皓首或“读书不就”时,便另图门路,“凑此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因此,人们在婚姻的选择上,在贵族与商人、门第与财富之间,“以富贵相交,而左旧族”。如在《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的入话中所讲,王奉的侄女琼真与女儿琼英,自幼聘定,一个许“富家潘百万之子潘华”,一个许“萧别驾之子萧雅”。但到及笄之年,“王奉忽起不良之心”,暗想“他虽是个世家,累代清官,家无余积。潘百万是个暴富,家事日盛一日”,“何不把二女暗地兑转,谁人知道?也不教亲生女儿在穷汉家受苦”。可见,商人用金钱击败了封建权贵的门第观念,出现了“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大夫,而转见于商贾”(清沈 《落帆楼文集》卷24)的新现象。这充分说明明代中后期人们择婚配偶时,开始以金钱为法码来决定婚配对象,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

我们同样清醒看到,金钱只有与“真情”相结合,才能在婚配中发挥真正的价值。金钱不能决定一切,“真情”仍是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法码。《警世通言》卷22《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宋金与刘宜春的悲欢离合,便给我们充分展示了金钱和“真情”的关系。小说描述了宋金由于连遭荒欠,落到“日间街坊乞食,夜间古庙栖身”的境地后被父亲契友刘有才收留,在船上做买卖,宋金自此朝夕辛勤做活,兼之写算精通,刘公心里喜欢,便答应将女儿刘宜春许配给他。谁想不久,宋金得病难愈,刘公便定下计策,把宋金一人弃在孤岛。但宋金死里逃生,并意外得财,成为家有万金的钱员外。他“虽则锦衣还,难忘旧毡笠”。刘宜春也是夫妻情重,四处寻找宋小官。小说写宋小官夫妇之所以能够团圆,是因宋小官发了财,金钱调解了婚姻的矛盾,但正是刘宜春与宋小官之间的坚贞不喻的爱,才维系了他们的婚姻。宋小官穷时,刘宜春为他缝旧衣,缝毡笠;宋小官富时,她不显贵。二人之间的关系是以真情维系着。小说的结局根据生活的本来面目写出,顺情顺理,真实可信。

三、“有情则勇,无情则怯”

——在妇女社会地位问题上对“情教”的展示

“三言”中除表现男女坚贞爱情之外,我们还可看到体现在众多妇女形象中的普遍人情,一种具有更广、更深意义上的真、善、美的情感。在冯梦龙笔下,女性的人格和尊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女性的美德和才智更被热情的赞美。自古以来,人们虽对聪明才智不亚于男子或超过男子的妇女给以美誉,但在进一步联系具体社会生活,以真正改善和提高妇女实际地位为创作目的这点上,却是在“三言”中得到比较早的具体体现。“有智妇人,赛过男子”,“有志女子,胜如男子”等等,这是跳动在“三言”中的强有力的音符,而且这些有智女子,个个皆因情至、义激,才做出奇事来。

从孔子《论语?阳货》中“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谬论开始,女子就永远被推在“男尊女卑”的地位上,而深受时代思潮影响的冯梦龙大胆为妇女正名,一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对轻视妇女的封建礼教及其自相矛盾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和嘲弄:“语有之‘男之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其然,岂其然乎?……夫才者智而已矣,不智则 ,无才可以为德,则天下之 妇人毋乃皆德类也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都》序)这一观点,在妇女解放问题上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喻世明言》卷40《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的闻淑女,其性格特色远远超出一般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的贤惠,俨然是智斗邪恶的女勇士。这个故事反映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忠奸斗争。沈链以攻严而获罪,故难免被斩,这是当时一个重大惨案。明人江盈科的《十六家小说》中《沈小霞妾》记述了这个题材,但描写简单。冯梦龙在改写这个故事时,让地位卑微的闻氏在严肃的政治斗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她因对沈小霞的挚情而甘冒生命危险陪同上路。小说着力渲染了在途中闻氏智斗解差的细节,充分赞颂了妇女的才智,肯定了妇女的胆识。冯梦龙在眉批中赞美闻淑女:“把闻氏做题目,妙绝,妙绝。”并连批七处“快意”,“大快意”,对这一女性形象的喜爱、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可见,在那个把女人当作男人附庸和玩偶的时代,冯梦龙塑造了这个目光敏锐,谋略胆识在男人之上的妇女形象,的确是富有深意的。他曾叹道:“豪杰憔悴风尘之中,须眉男子不能识,而女子能识之;其或窘迫危难之时,富贵有力者不能急,而女子能急之。至于名节关系之际,平昔圣贤自命者不能周全,而女子能周全之。岂谢希孟所云:‘光岳气氛,磊落英伟,不钟于男子而钟于妇人’者邪?”(冯梦龙《情史?昆仑奴》)真可谓“情不至,义不激,事不奇。”(《情史?昆仑奴》)《警世通言》卷37《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的万秀娘也是一位不甘受人欺凌,立志为兄为自己报仇雪耻的女性。大难当头,她临危不惧,闻变不惊,在仇敌面前强颜奉承,凭自己的胆识和才智与其巧妙周旋,以便伺机报仇,最终惩罚了凶手。作者对她的胆识和毅力表示了称赞:“生报仇秀娘坚忍”。

对女性的才能、过人见识与智慧的肯定和赞颂,在“三言”中占相当比例。众多感人的艺术形象无不说明,冯梦龙主张男女平等,他认为女子无论是在文才、胆识、谋略、口才、艺才、管理才能等方面,都不低于男子,甚至超过男子。这种从不同角度热情地颂扬和肯定妇女的至情,直接为妇女地位鸣不平的思想,我们在以前的反映女性生活的作品中是少见的。

〔责任编辑 杜 敏〕

从“三言 二拍”看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变革

从三言二拍中看资本主义萌芽期爱情观和妇女观的变革 摘要:歌颂真挚爱情,肯定自然情欲,争取妇女人权,赞美妇女才智,在“三言二拍”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一种崭新的、进步的爱情观和妇女观。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爱情观;妇女观;变革 l7世纪中叶,在东方的中国,在思潮迭起的晚明时代,也出现了几部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短篇小说集,这就是由冯梦龙编著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由凌漾初编著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后人把它们合称为“三言二拍”。 据粗略统计,“三言二拍”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属于爱情题材的。,爱情题材的作品在作品中都占据相当的比例。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总是能够通过一定的人物、环境和情节,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那么,以描写爱情故事而著称的文学作品,也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爱情观念、以及与爱情观念密切相关的妇女观念。 一 三言二拍”中也有着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宋小官团圆破毡笠》等。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投河自尽,以青春和生命维护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理想;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卖油郎秦重一片真情,终于使花魁娘子莘瑶琴认识到在爱情婚姻上,可贵的绝不是金钱、门第、等级,而是彼此知心知意、相互尊重;在<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刘宜春对爱情坚贞不渝,终于凭借一顶破毡笠和丈夫宋金团圆。在这些故事里,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有情之人、谴责那些无情之人,由衷地表达了对于真挚爱情的赞美之情。不仅如此,“三言二拍”中还同样有着一些描写自然情欲的篇章。比如在“三言”中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孙玉郎代姐姐到刘家行婚礼“冲喜”,晚上与刘家的女儿慧娘同眠,两人本各有婚约,却私下结情。刘家告孙玉郎诱骗其女儿,乔太守却判二人结为合法婚姻。判词中说:“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又说:“相悦为婚,礼以义起。”意思是说两情相悦是婚姻的前提,而“礼”应该顺应人情的实际需要,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情欲的一种明确的肯定态度。 这种肯定的态度,在“二拍”中就更为明显了。后人议论“三言二拍”,总说“二拍”的格调不及“三言”,就是因为它写“情”常常与“欲”联系在一起,有时候竟是从“欲”的要求去写“情”。在<夺风情村妇捐躯>、<乔兑换胡子宣淫>、<任君用恣乐深闺>等篇章中,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多变 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为了使故事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 3.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 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语言通俗贴切。 一、“三言二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还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这是适应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而形成的,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二、“三言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二拍”既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同时,作者从宋元话本那里承继了以行动表现人物的写人手法,有时把人物置于与外部世界的激烈冲突中来显示其内心矛盾,有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突出强调、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三言二拍”的语言既汲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作者将宋元话本粗具形态的白话变成了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

电视媒体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作用分析

1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电视媒体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作用分析姓名: 系别:新闻传播学系 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学号: 091512 指导教师:李雪梅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4) 一、研究背景 (5)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女性形象文化内涵………………………………………………………………… 5 (一)女性形象美在广告中的表现 (5) 三、女性形象美对于广告的作用 (5) (一)积极作用 (6) 1用女性形象实现强烈的视觉冲击 (6) 2以女性的形象美来显示商品(服务)的特点,给消费者形成心理暗示 (6) 3以女性的形象美激发受众的购买行为 (6) 4以女性的形象美营造氛围 (6) (二)消极作用 (7) 1女性被切割、物化 (7) 2女性形象被超现实完美再现 (7) 3女性形象肤浅化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0)

电视媒体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作用分析 摘要 从古至今女性形象一直发生改变,现在社会中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地位的体现。在经济时代,女性形象有了逆转发展,女性的地位对比从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女性开始被异性也被自己重视,女性作为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开始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女性形象也开始不断受人关注,一定程度上在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就是社会中女性形象的缩影,代表着全社会对于女性这个特殊群体的态度和看法。现在绝大多数的商业广告都把女性作为第一性和第一选择,实际反映了现代男人对于女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世界对于女性形象的价值期待。随着未来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女性形象在广告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凸显,也会对于未来的广告经济产生莫大的影响。 关键词 电视商业广告;女性;形象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_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第23卷第1期零陵学院学报 Vol. 23 No.1 2002年9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Sep. 2002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 ——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人 弋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  摘 要:这里展露的是冯梦龙个性放诞的一面:以妓女为友,以冶游为乐,尽情享受生活,游戏人生;对爱情的追求专一而执着,在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里,用自己的行动演绎出一曲悠长而凄清的动人悲歌。  关键词:冯梦龙;畸人;晋人风度;狎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2)01-0040-04 “早岁才华众所惊”(文从简《冯犹龙》)的冯梦龙并不是一个死肯经书、专在八股文里耗费青春的腐儒诸生,在他的周围聚集着大批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才子,明季文苑传,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放诞不羁,每出于名教之外。”(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中叶放诞之习》),罗汝芳“以传注为支离,以经书为糟粕,以躬行实践为迂腐,以纲纪法度为桎梏。逾闲荡检,反道乱德。莫此为甚”(《明史》卷224《杨时乔传》);梁辰鱼“斗酒清夜歌,白发拥吴姬”( 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卷八引王伯稠诗);屠隆人青浦县令时饮酒赋诗,以仙令自许,后因与西宁侯宋世恩夫妇因纵淫而罢归,归乡纵情诗酒,以卖文为生,每在剧场阑入群优中作技( 参见〈明史〉卷288《屠隆传》及沈德潜《顾曲杂言》);袁于令少年时因与人争妓,竟至除名学籍,清初任荆州太守,府中惟闻棋声、曲声、牌声,后年逾七旬,还喜谈闺中事(参见《顾丹五笔记》,董含《三冈识略》);张岱自称“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琅擐文集》卷五《自作墓志名》);甚至当时在长洲县做知县的江盈科于自己的文集《雪涛阁外集》里公然写道:“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冯梦龙在此批道:“此语非深于情者不能道。”(见《挂枝儿?私部一卷?耐心》);他相从过密的朋友都以个性独特、畅述人生相标榜,我们举两位为例。  董遐周,据有关资料记载,董遐周出生于明万历十四丙戌(1586),卒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享年不过四十余岁。浙江乌程人,名斯张,字然明,号遐周,别号借庵,又 l 收稿日期:2002-07-23  l 作者简介:人弋,湖南邵阳人,上海师大博士,现从事冯梦龙专题研究。因“清羸善病”,故更自号瘦居士,出身仕宦家庭,祖父董份,嘉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赐一品服……支从二品”。父亲董道醇,万历进士,董斯张生活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为他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才华横世,“绝世聪明”,诸多著述,“俱为文人珍重”,但秉性“独行孤啸”,落落寡合,“于生计最拙,独耽于书”,因此尽管出生于官宦人家,科举上很不得志。和冯梦龙一样,以廪贡生终此一生。从有关资料看,冯、董二人过从甚密,结为社友,赋诗填词,饮酒唱酬,“结社联吟,力扶诗教”。董遐周在其著述中还谈及:  予入吴饮若木斋头酒次,语若木曰:“兄所居葑门,今俗讹为‘傅’音何也?若木曰:“葑门,《谷风》葑菲之葑……”  文中提到的若木,即“吴下三冯”的老大,即冯梦龙的胞兄冯梦桂,是吴中小有名气的画家。董遐周曾有诗多首赠冯氏昆仲,如七律《雨中卧病村居寄冯大若木》,后两联云:“不寒中妇频相询,问药山童答有余。与汝为邻常作别,风前却见寄来书。”又如五律组诗《赠别冯大若木二首》有句云:“笑谈无俗调,慷慨或情痴。兹别纵非远,怀君安可支。”(其一)“可以接魂梦,犹然非别离,茫茫太湖水,无复西流时。”(其二)在另一首《〈偕冯犹龙登吴山〉》的七律中,写景抒情,忆及两人在“春晖骀荡”的季节同登吴山、放眼远眺的情景:“湖影正当岩际落,江声初到树边分。野田鸟雀翻斜照,城郭人烟混白云。”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透过这些诗篇,约略可以知道两人的交游情况。  毛允遂,《黎里志》对毛允遂的家庭出身和生平为人有较详细的记载。他名以遂,字允遂。早年入太学受业于沈琦,少年时代,即学弄柔翰,才思敏捷。兄允奎、允享皆有文才,兄弟三人,当时被称为“三株树”。允遂居季,较两兄更有才气,万历二十八年(1600)允奎中举人,三十二年,允享中进士。兄弟俩相继步入仕途,“连翩脱颍去”,独允遂以经生老,“久赴棘闱不售”。于是,他绝意仕进,每以遨游山水、“放情诗酒”为人生一大乐事。毛允遂去世时,冯梦龙曾作《挽毛允遂》诗以表纪念。诗云:  三凤才无忝,孤云意独闲。  濡毫成急就,落简必函关。  兴寄杯中圣,名留湖山上。  40

西游记中女妖精的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女妖精的形象分析 《西游记》是我们自小便熟知的作品,然而,不同年龄时间的我们对于《西游记》又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最初的看热闹,也开始分析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其中吴承恩在创作中刻画正面形象的同时,还向读者展示出许多女性反面形象,接下来笔者将对于女妖精形象做出系统而简要的分析。 一、女妖的美貌 《西游记》中的女妖魔,虽为取经人的对立面,均非善类,但与那书中的男性妖魔相比,却几乎是清一色的美人。个个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共写到十一个(群)女妖,她们大都美比天仙。作者在第二十七回对白骨精的描写“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这是白骨精为迷惑唐僧师徒而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怪不得八戒动了凡心。 第六十回中写玉面狐狸精“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貌若王始,颜如楚女。如花解语,似玉生香。”难怪玉面狐狸精又叫玉面公主,原来她有倾国之色,也怪不得牛魔王会抛弃自己的结发前妻罗刹女。 第七十二回中写七个美人儿,“比玉香尤胜,如花语更真。柳眉横远灿,檀口破樱唇。钗头翘翡翠,金莲闪降裙。却似嫦娥临下界,仙子落凡尘。”使得那一心向佛、六根清净的唐三藏都“看得时辰久了”。而八戒那贪色之徒就可想而知了,怪不得吴承恩大师会将七十二回取名为“盘丝洞七情迷本,垢泉八戒忘形。” 第八十二回“妮女求阳,元神护道”中写白毛老鼠精的美貌更是传神,“发盘云髻似堆鸦,身着绿绒花比甲。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连嫦娥都惊喜她的美色,而孙行者则担心师父为美色所惑,“只怕一时动心”。 作者从外貌、肌肤、身材这几个方面来描写女妖,把女妖写得很美,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描写也不过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西游记》中女妖外表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作者在塑造这众多女妖的美貌时显然是别有用心,同样也应合了曹植《美女篇》中“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描写女人美丽即为妖艳的说法。既为女妖,那也就少不了妖艳了。 二、女妖的魔性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绪论 林丹娅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有这样一番见解: 自从父氏社会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以来,父权宗法制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造就了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男性执文化霸权之牛耳,男性意识与男性创造的上帝神话一样无所不在——它通过社会化与教化的途径,直接侵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甚至生理,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生存的提示、暗示、甚至压抑,造成并最终沉淀为社会每一分子似乎是“自然” 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意识。男性视角、男性观点、男性声音成为普遍性,而女性视角、女性观点、女性声音被排斥、被抹去、被忽略、被成为特殊性。[1] 阐述了身为女性的命运,并非从来如此,而是根据男性所制造的蓝图加以描绘而形成,她认为父权宗法制度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让她们完全丧失了言语和思想的自由表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女性也曾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在母系社会,女性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随着父权制的产生,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男尊女卑成为两性之间的主旋律;步入封建社会之后,压迫进一步加强,最终产生了程朱理学式的道德教条,给这一时期的女性们戴上了沉重的锁链。 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除了作品中本身的人物的声音外,背后还隐藏着作者的声音、观点。三言“篇篇有据,无一篇凭空创作,也无一篇不经过冯梦龙润色加工。”[2]虽非冯梦龙直接创作,但是冯梦龙“在题材的选择,篇目的增删以及字句的斟酌上都体现出运思和匠心”,[3]符合冯梦龙的审美眼光,由此编著而成的文

学作品,包含了作者本身发出的声音,能够体现出他的性别观念。依此我们可以认为,“三言”能够体现冯梦龙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冯梦龙曾这样写道: 暇日攀今吊古,从来几个男儿,履危临难有神机,不被他人算计?男子尽多慌错,妇人反有权奇。若还智量胜蛾眉,便带头巾何愧?[4] 在关键时刻女性能够给予男性一定的助力,可见,冯梦龙认为女性的能力并不输男性。但在《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又有这样一段描述:所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通古博今,达权知变。主一室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飨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5]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在冯梦龙的性别观念中,男女两性间的社会地位并非是平等的,男性可以一舒心中抱负,做一番大事业,女性却只能依附于男性的而存在,安于一室之内,她的所有才能唯有在男性的所构建的生存环境内才能得以发挥。 有关“三言”女性意识的研究的论述,如陈果的《“三言”性别话语研究——以话本小说的文献比勘为基础》,全书分为五章,将性别理论贯穿于“三言”的研究中,以文献比勘的方法,通过“三言”中“规范性性别话语”和“非规范性性别话语”的博弈,分析“三言”中作者的性别意识和观念。杨云芝的《“三言”中的性别意识》通过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分角度阐述了“三言”性别观念中的矛盾。闫焱的《从“三言”看明代小说中进步的女性意识》从婚姻自主,贞操观念的淡薄,独立性的方面,反映了“三言”在女性塑造方面的先进性。张荣的《<三言>中的进步女性意识》从社会制度、传统观念、婚姻的自主性、女性的自立自强等角度分析“三言”的进步观念。王花的《从“三言”故事中的夫妻离合看明末社会的婚恋伦理观》从夫妻离合的角度分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 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今残存二十九篇。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

冯梦龙名言名句大全

冯梦龙名言名句大全 2018-01-171、含容终有益,任意是生灾。 ——冯梦龙2、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心地纯正,邪恶的人自然不能侵扰;行为端庄,凶恶之人怎能欺侮?——冯梦龙3、一事真,百事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一件事属实,其余的事也不会虚假。 ——冯梦龙4、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冯梦龙5、剑老无芒,人老无刚——冯梦龙6、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冯梦龙7、富贵本无根,尽从勤中得。 ——冯梦龙8、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呆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冯梦龙9、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冯梦龙10、一朝天子一朝臣——冯梦龙11、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冯梦龙12、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冯梦龙13、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 ——冯梦龙14、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刻薄:冷酷无情,不厚

道。 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 ——冯梦龙15、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冯梦龙16、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冯梦龙17、饮酒过度,丧生之源——冯梦龙18、开日惟消一局棋——冯梦龙19、夫妻同道,父子同心。 ——冯梦龙20、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冯梦龙21、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3卷知重:敬重。 ——冯梦龙22、人生于财,死于财,荣辱于财——冯梦龙23、爱民乃行军第一义——冯梦龙24、忠心正气,千古不磨——冯梦龙25、夫妻本是同林鸟。 ——冯梦龙26、民未之礼,虽聚易散。 ——冯梦龙27、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冯梦龙28、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冯梦龙29、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冯梦龙30、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31、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冯梦龙32、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冯梦龙33、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冯梦龙34、古人结交在意气,今人结交为势利。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又在《醒世但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三言”就是他的突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明白的昭示这套书的目的是“导愚”、“适俗”和“习之不厌,传之可久”。

浅谈“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的自我意识

盐城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班级08(2)学号08111233 课题名称浅谈“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 的自我意识 学生姓名孙小云 指导教师丁福林 2012年5 月28 日

摘要 “三言二拍”作为我国优秀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不仅代表了我国短篇白话小说的艺术成就,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具有审美价值的女性形象,她们蕙质兰心、有情有义、聪慧机智、大胆叛逆。作为文学长廊中不朽的艺术形象,她们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这些与众不同的个性中,她们身上所闪耀的自我意识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上的变化,“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在自我意识的觉醒方面表现得十分显著,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在爱情追求上的大胆热烈、对世俗感情和情欲的追求、对平等和尊严的渴望以及对展现机智和个性的渴望。也正是在自我意识上的觉醒使得这些女性形象有别于其它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使其具有一番独特的魅力。 Abstract "San Y an Er Pai" as excellent short vernacular novels set in China, not only represents a short vernacular novel of artistic achievement, will shape our aesthetic values of a range of distinctive, with images of women, their good and pure quality Orchid heart, feeling, intelligent wit, bold rebellion. As literature promenade in the immortal of art image, they has themselves unique of personality, in these different of personality in the, they who by shine of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is particularly highlight, as social of changes, and with of and to of thought of changes, "three statements II took" in the of women image in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awakening area performance was is significantly, this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awakening main performance for in love pursuit Shang of bold warm, and on secular feelings and lust of pursuit, and Desire for equality and dignity and the desire for show of wit and personality. Awakening is also on the ownership makes these women images in contrast with other female characters in literary works, has a unique charm.

论冯梦龙的_情教_说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2008)04-0153-08 论冯梦龙的“情教”说 沈天水 (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上海200042) 摘要: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倡立的“情教”说把明中叶以来重情尚真的思潮推向了顶峰,他欲以“情教”来取代“礼教”,开创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与明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因而“情教”说具有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情教”说实质上代表着冯梦龙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与世界观,他用毕生精力加工整理和创作的大量通俗文学作品正是对这一哲学观与世界观的诠释。 关键词:情教;男女之情;情真;伦理纲常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明中叶文坛上,自李卓吾、汤显祖起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重情尚真的思潮,其影响所及,从诗文到戏曲、小说创作无不以标榜重情尚真为风气之先,就如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所称:“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1]在这一重情尚真的时代浪潮中,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是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他以他独创的“情教”说把重情尚真思潮推向了时代的顶峰。他通过对大量通俗文学作品的搜集与整理、加工与创作,把他独创的“情教” 收稿日期:2008-07-23 作者简介:沈天水(1950-),男,浙江慈溪人,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副教授。 153

系统化、形象化,欲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并推动整个社会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冯梦龙倡立“情教”说的根本目的是想以“情教”取代“礼教”的地位,创立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他把“情”放到了与“理”相对立的位置上,把“情”看作是先于理、高于理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自来忠孝节烈之事,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的天性。他明确指出: 从道理上作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2]这在统治阶级倡导以理学治天下,“存天理,去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明代,冯梦龙所倡导的“情教”说作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无疑具有号召张扬人性,反对程朱理学,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一 冯梦龙化了大量心血搜集整理的文言小说《情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诠释“情教”的教科书,他在该书的序言中以“情痴”自许,称自己:“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或无情者,志言相忤,必委曲以情导之,万万不从乃已。尝戏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2]在这一段文字中他透露了他想把“情教”塑造成一种新的宗教,他自封为“多情欢喜如来”佛,他毕生的理想就是作佛度世,“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2]冯梦龙还为他的“情教” —《情偈》,云: 编著了一篇纲领性的宣言——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盗贼必不作,奸宄154

从三言二拍看中国明后期社会现状

我们都知道,文学的发展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必将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小说也不例外。小说是现实社会的反映, 它来源于现实, 却又高于现实, 其内容往往暗含着当时社会的大体情况。因此,阅读小说,是一个了解社会背景与文化的好途径。 明代的三言二拍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出了明后期的社会现状。仔细游走于其中的每一个故事, 你就会从中挖掘出当时社会一张又一张的缩影。而各方面的变迁和新特点的出现, 是当时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也正因如此, 明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朝代之一。 一、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得到不断壮大,明代后期的商人,小贩,作坊主以及工匠等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分子,也成为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很显然商人地位得到了很大地提高。《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写到:“一品官,二品客”,商人已凭借金钱的力量树立起仅次于官员的地位;“二刻”中的《赠芝麻识破假形》就有云: 经商亦是善业, 不是贱流。一反对商业的鄙夷态度, 徽州风俗甚至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科第反在次着。在《两县令竟义婚孤女》中,王奉把原来许配给官家之子的女儿与侄女掉包后嫁给了富商之子,这就从侧面反映出百姓对商人的追逐已经高于对官员的追逐。而与商业相对立的门第和仕途则显得有点黯然失色。而且,商人不再是奸诈狡猾为富不仁的形象, 反而是忠厚、正直、恪守信义等具有优良品德的一批人。《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刘小官雌雄兄

弟》、《施润泽滩阙遇友》等都刻画了一个个道德高尚的商人形象。 二、社会走向黑暗与腐朽 与商业的兴起相悖的是明后期社会逐渐走向黑暗,皇帝无能、宦官专权,官府愈加腐朽,社会秩序紊乱。这些现象, 在三言二拍的故事中, 也有着深刻的反映。 首先,“三言”中的《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详细地展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斗争。明朝嘉靖年间,圣人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然而还是出了一个奸臣----严嵩。以他和其儿子严世蕃为首的一群从上到下的反动统治阶级成员,权尊势重,朝野侧目,专横跋扈,无恶不作。凡有与他作对的,立见奇祸真是忠臣番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满襟。而与之相对峙的, 则是一组反抗权奸恶势力的正面人物,其中的代表,当属沈襄沈小霞。他的正直高洁机智勇敢,都深深的烙在了读者的心中。正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明王朝以希望的保留。然而,正势力与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加剧、斗争激烈, 也明显的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与王朝的没落邪恶分子竟然能在朝野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势力, 这在明朝前期是难以想象的。 再者,官场异常黑暗, 封建制度充满了虚伪与腐朽。《青楼市探人踪红花场假鬼闹》就刻画了一个凶恶残忍的官吏形象。杨佥宪“自道日暮穷途,所为愈横。家事已饶,贪心未足,终日在家设煤运局,为非作歹”,仅为了一点私利,就毫不手软地杀害了张贡生等四人, 其手段之残忍、动机之可怕都令人发指。这些无不揭示出了社会的黑暗与封建法制的虚伪本质,。

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

古今中外作家作品介绍 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 《尚书》——《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分风、雅、颂,多用赋、比、兴——《伐檀》《硕鼠》——现实主义 《道德经》(《老子》)——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道家创始人 《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儒家经典之一 《左传》(《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优秀的散文著作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21卷,分八个部分,有《春秋外传》之称《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大师——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7篇,261章 《庄子》——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史称“老庄”——《养生主》 《楚辞》——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刘向编纂——《离骚》《九歌》《九章》(包括宋玉) 《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称荀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劝学》 《韩非子》——韩非,战国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孤愤》《五蠹》《说难》《吕氏春秋》(《吕览》)——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杂家代表作 贾谊(史称“贾长沙”“贾太傅”,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吊屈原赋》《过秦论》《论积贮疏》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辞赋家——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曹操,字孟德——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龟虽寿》《观沧海》——“建安风骨”曹植——三国诗人——《洛神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三国志》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搜神记》——志怪小说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第一位田园诗人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志人小说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萧统,字德施——南朝梁文学家——《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 王勃,字子安——唐初文学家——《滕王阁序》《王子安集》——“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目录 摘要 (2) 引言 (3) 一、“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 (3) (一)“三言”、“二拍”的新商人形象 (4) 1、守义求利型商人形象 (5) 2、重情重义型商人形象 (6) 3、诚实守信型商人形象 (7) 4、追求自身价值型商人形象 (9) (二)“三言”、“二拍”的传统商人形象 (9) 1、好色型商人 (10) 2、贪财型商人 (11) 二、“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改变的原因 (11) (一)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11) (二)明代社会思潮的影响 (12) 三、“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改变的意义 (13) (一)提高了的商人社会地位 (13) (二)表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 (14)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5) 总结与体会 (16) 致谢辞 (16)

摘要 “三言”、“二拍”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市民小说的代表作,有两百多篇短篇小说,而其中以商人为主人公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充满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如此之多的商人形象在文学史上较为罕见,而商人们的种种心态以及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显得丰满而又具有深刻性。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对“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明代商业 Abstract " San Yan"," Er Pai" as Chinese native born citizen novels, there are more than two hundred short stories, of which the merchant as the hero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full of rich flavor of commercial. So many merchant imag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re relatively rare, and all sorts of people's mentality and images in the author 's pen look full and have a profoun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the " San Yan" and " Er Pai" business image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San Yan”;“Er Pai”;Merchant image ;The Ming Dynasty C ommerce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 概述: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在“三言”的影响下,凌濛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刊于1628年)和《二刻拍案惊奇》(刊于1632年)各40卷,人称“二拍”。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后科场一直不利。55岁时,以优贡授上海县丞,后擢徐州通判并分署房村。崇祯十七(1644),李自成部进逼徐州,忧愤而死。他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二刻拍案惊奇小引》)。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卷帙浩繁,观览难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三言二拍主要描写的内容:1、商人题材,商人的地位在三言中得到提高。2、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的思想。 3、描写对贪官酷吏的抨击和清官的市民化。 4、“情”与“理”的矛盾与向“礼”的回归。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明末清初是拟话本小说的创作高峰期。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话本小说的体制:题目、入话(诗词)、头回(又叫“笑耍头回”、“得胜头回”、与正话相关的短故事)、正话(散文、韵文)篇尾(缀以诗词或题目、作者出面总结全篇主旨,或对人物事件作出评论) 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又字耳犹、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关于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

关于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 论文摘要: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简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相融为旨归、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最终理想境界的“情”审美体系。 从先秦至晚明的思想发展背景来看,《情史》评辑的这一“情”创建,不仅与晚明“情文化”思潮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秦汉以来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而且对思潮及“情文化”的偏至发展,呈现出双重的纠偏意旨。论文关键词冯梦龙《情史》情美学价值意义 《情史类略》(简称《情史》)是晚明作家冯梦龙评辑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作为诞生于宋、明以来情、理关系争辩背景中的作品,其贯穿着冯梦龙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然而遗憾的是,学界对此并未产生足够的兴趣。基于此,本文拟以《情史》评辑中的“情美学”作为观照对象,对其体系内涵及价值意义进行初步的阐释,以就教于 方家。一在中国文化中,“情”本身具有“审美的性格”。此诚如美籍华人 学者吴森先生解释“情”云:“从字形的结构来说,‘情’字是形声字,从‘心’旁得意义,从‘青’得声音。但从‘心’旁的字太多了。‘情’字所以别于其他‘心’旁的字,完全因为‘青’字的缘故。宋代文学家王圣美用归纳法把‘青’字的含义展示出来。‘青’字含有‘美好’之意。他找着了很多例子,其中 有下列几个我们常见到的:‘晴:日之美者。’‘清:水之美者。’‘菁:艸之美者。’‘精:米之美 者。’‘倩:人之美者。’‘请:言之美者。’‘情’字不用说了。代入公式,‘心之美者是为情。’”(注:吴森:《“情”与中国文化》,东海大学系主编:牟宗三等《中国文化论文集》(一),幼狮文化事业 公司,1979年9月,第247页)徐复观先生指出:“与一样,依然是为人生而。……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流。不过所开出的艺术精神,常须要在仁义根源之地,有某种意味的转换。没有此种转换,便可以忽视艺术,不成就艺术。”(注: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82页) 冯梦龙《情史》的评辑,正贯穿着对“情”之审美性格的 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冯梦龙的“情美学”,首先是以“情”为本体建构起来的。在 《情史?龙子犹序》中,冯梦龙明确指出:“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若有贼 害等,则自伤其情。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盗贼必不作,奸必不起。佛亦何慈悲,圣亦何仁义。倒却情种子,天地亦混沌”。在冯梦龙看来,“情”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终极本原和一切生命 创造的原动力。在此基础上,冯梦龙将仁义道德的根源之地,也归结到“情”上。如《情芽类》在《情史》中居第十五卷,包括故事27篇,辑录了各类圣人、贤人、僧人皆不能免情的故事。在该卷末尾总评中,冯梦龙指出:“草木之生意,动而为芽;情亦人之生意也,谁能不芽者?文王、孔子之圣也而情,文正、清献诸公之方正也而情,子卿、澹庵之坚贞也而情,卫公之豪侠 也而情,和靖、元章之清且洁也而情。情何尝误人哉?人自为情误耳!红愁绿惨,生趣固为斩然。即蝶嚷莺喧,春意亦觉破碎。然必曰草木可不必芽,是欲以隆冬结天地之局。吾未见其 可也!”在冯梦龙看来,“圣”、“方正”、“坚贞”、“豪侠”、“清洁”等道德人格均以“情”为本根,始 终包含着“情”的渗透和奠基。如果失去这一本根,人生不仅会了无“生趣”,显示出冰冷的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