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论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及其培养途径
朱建军
【期刊名称】《全球教育展望》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作家具有清晰的"读者意识",而学生多倾向于针对主题进行立意.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首先要分析其内容以及不同类型写作中的读者意识的情况,其次才谈得上如何培养.而过程写作教学将最具读者意识的"说"引进课堂,熟悉的读者与作者在互动中有力地建构文本,因而在培养读者意识方面比沉默孤独的传统写作教学课堂更具优势.真实写作即高质量写作.
【总页数】4页(P81-83,75)
【作者】朱建军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2.浅谈“读者意识”对小学生写作的重要性
3.从读者意识管窥学生写作失真现象
4.读者意识:让学生写作从放逐走向回归——基于学生生活的交际语境写作的实践探索
5.借力经典文言文,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写作的受体意识名词解释在当代社会中,写作已经成为人们沟通和传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一篇优秀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作者自我的创作,还需要与读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理解。
因此,受体意识作为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社会科学和教育领域,以帮助作者更好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受体意识,顾名思义即“对受体的意识”,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意识到读者或受众的存在和需求,从而在内容、风格和结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它强调了写作者不能仅仅关注自我的情感和观点,而是要更加关注读者的背景、兴趣和期望,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写作的过程中,受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目标读者的研究:在开始写作之前,作者需要有意识地考虑自己的目标读者是谁。
这包括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等因素。
通过对目标读者的深入研究,作者可以更好地预测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内容和表达方式。
2. 语言风格的选择:不同的读者对语言风格有不同的喜好和理解能力。
因此,作者需要根据读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或晦涩难懂的术语。
在写作中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消化内容。
3. 迭代修订的重要性:写作是一个反复修订的过程,作者需要不断地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修订时,作者应当始终保持对读者的关注,从读者的角度审视作品,思考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是否清晰、连贯,并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
4.情感共鸣的建立:优秀的作家能够通过作品传递情感,并与读者建立起心灵共鸣。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需要关注读者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尽可能调动读者的情感,以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受体意识在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保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避免写作成为自我发泄的个人陈述。
其次,受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写作的效果和影响力。
当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时,他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创作,使作品更引人入胜、易读易懂。
2017.11教学策略能背诵不少的古诗词,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仅仅是停留在背诵上,对许多古诗词的含义不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就需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教学空间讲解这首诗的含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例如,有的学生提出对“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中的“坐”这个词不能理解,在现代汉语中“坐”是“坐下”的意思,但是如果在这句诗中理解成“坐下”就解释不通。
针对学生的这种疑问,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古诗词中字词含义的古今差距,该句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开展教学,提升了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五、把握课堂生成契机,适当调控教学的方向许多教师在开展生成性课堂的时候对课堂节奏把握不准,会给生成性课堂的构建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就需要把握好正确的课堂契机,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随时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此时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契机,及时对课堂预设进行调整,促进精彩课堂的生成。
即使学生的预设出现了一些错误,教师也需要对这些错误资源进行利用,将其转变为有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综上所述,基于生成性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而教师需要观察学生,抓住每一个可能的生成点,及时发现生成性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拓展学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而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做出积极的回应,让学生对生成性课堂保持兴趣,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1]龙玲,周玉观,邓李梅.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34).[2]李淑红.浅议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J].现代交际,2016(19).[3]王瑜.小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J].学周刊,2015(07).XIAOXUE JIAOXUE YANJIU立足读者意识优化作文评改——“推荐校花校草”作文评改策略江苏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李筱静【摘要】孔子云“诗言志”。
提高高年级学生习作谋篇布局能力的策略1. 强调写作的目的和读者意识:学生在写作之前,应该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比如是为了表达观点、描述事物、叙述经历等等。
他们也应该考虑自己的读者是谁,以便选择合适的写作风格和语言,并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布局和结构。
2. 教授不同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式: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式,如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不同结构和布局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每种结构和布局适用于的情境和目的,并指导他们如何选择最适合的结构和布局方式。
3. 强调段落的重要性:段落是文章中的基本单位,也是布局的基础。
学生应该学会将不同的观点、主题或论点分别放在不同的段落中,并通过过渡句进行连接,使文章的结构清晰明确。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教授学生如何编写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段落。
4. 培养学生的思维导图和提纲能力:在写作之前,学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或提纲的方式进行思考和组织。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各种观点和主题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提纲则可以帮助学生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分级排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和提纲,帮助他们更好地整理思路和布局文章。
5. 鼓励学生读优秀的范文: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范文来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和布局方式。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文章或作文集,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并讨论其中的结构和布局特点。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这些范文,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谋篇布局能力。
6. 提供个体化的指导和反馈: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都有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体化的指导和反馈。
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估,发现他们在布局和结构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个别交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写作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谋篇布局能力。
日常公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公文写作中,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常见问题:
1、写作目的不明确:在开始写作之前,必须明确公文的目的和读者群体。
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读者意识,可能会导致文章内容混乱或表达不准确。
2、格式不规范:公文写作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例如标题、日期、署名等元素需要按照固定格式进行排列。
如果格式不规范,可能会影响公文的正式性和专业性。
3、语言不准确:公文写作需要使用准确、简明、专业的语言,如果使用过于口语化或模糊不清的词语,可能会影响公文的传达效果。
4、逻辑不清晰:公文写作需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如果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或过渡,可能会使读者感到困惑或难以理解。
5、缺乏重点:公文需要突出重点,如果所有内容都平均用力,没有突出重点,可能会使读者难以把握文章的核心意思。
6、行文拖沓:公文需要简洁明了,如果过于繁琐或重复,可能会使读者感到厌烦或难以继续阅读。
7、缺乏细节:在描述具体事项时,如果缺乏必要的细节和背景信息,可能会使读者难以理解或产生误解。
8、缺乏专业素养:某些行业或领域的公文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背景,如果缺乏这些素养和知识,可能会使文章缺乏说服
力和权威性。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包括: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群体,了解公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使用准确、简明、专业的语言,安排清晰的逻辑结构,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提供必要的细节和背景信息,以及加强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公文写作的质量和效果。
由“美国三部曲”窥探菲利普?罗斯创作的读者意识作者简介:金有武,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21116)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2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在近五十余年的时间内,接连推出三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受到广泛好评。
因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激情,被誉为文坛“常青树”。
罗斯身为美国当代畅销作家之一,作品流露出浓郁的读者意识,尤以“美国三部曲”为甚。
这集中体现在读者在主人公人生选择与命运把握过程中的有意识参与,以及读者在文本结构设置中为读者预留的位置和读者阅读期待以及读者在文本结构中的延展。
菲利普·罗斯(1933—)于1997年至2000年间相继推出三部力作,《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1997),《我嫁给了共产党人》(i married a communist,1998),《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2000)。
三部作品皆是作者创作成熟期的鼎力之作,均摘得重要的文学奖项。
1998年《美国牧歌》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法兰西外国最佳图书奖,《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人》荣获“美国esu 协会书籍大使奖”,《人性的污秽》斩获2001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和2002年法兰西梅迪契奖。
由《人性的污秽》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03年搬上荧屏,广受好评。
三部作品分别以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麦卡锡白色恐怖、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国内社会变动、越南战争以及九十年代发生在白宫的克林顿丑闻事件为大背景,具体描写犹太子民在广袤社会背景下的生存境遇和变迁,故集为“美国三部曲”。
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其经典性的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的理论与批评传统》中,将艺术分为四大要素,“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即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
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研究作者:陈圆圆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1期[摘要]读者对于写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读者意识也是影响和制约写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探讨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论述了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读者意识视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者意识英语写作写作教学[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41-02引言英语写作历来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互动写作论和社会建构写作论认为,写作是把自己的论点和想法传递给读者的行为活动,若不对写作产生需求,那么就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
而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大部分是出于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的想法。
这种想法就反映出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缺陷——缺乏“读者意识”。
著名修辞学家Bruke(1969)曾提出,写作时,最核心的应是明确内容是写什么,表达何种思想和观点,当明确目标后,再确定阅读对象,即写给什么读者看。
这样,写作者只需把要表达的观点、思想向理想中的读者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本文针对上述讨论,探讨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意识的关注程度;研究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力;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学习者对读者意识的认知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和思路。
一、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信息需要的关注(Kirsch & Roen,1990)。
早在2000多年前,Aristotle就已提出演讲中应把读者视作一个关键因素来考虑,强调为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演讲者(作者)的观点,应对读者进行分析。
随着当代修辞学的发展,美国修辞学家Burke提出了“同一理论”,此理论把读者放在了首要位置,他认为读者是存在于写作活动中的,是写作者必须考虑的因素。
为实现交际目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寻找自身与读者在情感、思想、理智、态度等方面的统一。
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以一则材料作文导写课为例
蔡素华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卷),期】2013(000)009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蔡素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212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跨文化写作中作者的读者意识培养——以商务英语写作为例 [J], 杨川
2.将阅读延伸到课外高考作文语言应有亮点意识初中英语过程写作的形成性评价探索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与对策研究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初中体育课教学安全事故的成因及对策关于柔力球运动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的思考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情景教学研究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答辩的方法对初中英语口语竞赛的建议和思考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开展对策研究刍议农村幼儿教师多途径培训幼儿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初探幼儿教育中的本土化资源利用探析利用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将阅读延伸到课外 [J], 陈保平;
3.学生在写作中必须具备的两种意识——谈学生读者意识与批改意识的培养 [J], 邓浩权;
4.立足思维能力培养的写作教学中的异质互霉——从新材料作文为例 [J], 陈友宝
5.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中写作运用课的导写策略 [J], 凌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演讲稿写作如何增强文章感染力【技法点拨】好的演讲自有一种引爆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感染力。
增强演讲的鼓动性、感染力,需要一定的技巧,写演讲稿时要注意把这些技巧预设暗含于文稿中。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增强演讲稿感染力的方法:1.多用祈使句写作演讲稿必须树立读者意识,要与听众互动,时时刻刻需要心系听众。
如刘媛媛的演讲稿《寒门贵子》结尾段:这段演讲到现在已经是最后一次了,其实我刚刚在问的时候发现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结尾运用祈使句,仿佛在与听众在面对面交谈,具有现场感。
2.使用问句疑问句引人深思,设问句自问自答,反问句加强语气。
恰当地使用问句可以增强听众的参与意识,增强感染力。
如邱立飞的演讲稿《感恩父母》:当初是谁一口一口给你喂奶?是谁一次一次半夜起来安抚你的哭闹?是谁一步一步扶着你学走路?是谁把家里最好的饭菜,最好的一切留给你?当有一天,你买了房,搬了家,你是否愿意把最好的卧室,留给年迈的她?当有一天,他们颤抖着端碗,一次次把油腻的汤洒在你心爱的木地板,你是否愿意给她好的脸色看?当有一天,他们开始糊涂,开始走不好路,你是否愿意慢下脚步,给多一点耐心和搀扶?毕竟他们用双脚,踏出了儿女的前程,也送走了自己那宝贵的青春。
我想今天,就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一声,爸,妈,你们都辛苦了,谢谢!通过一系列的问句引发听众的回忆,促人反思。
3.提炼警句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警句,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给人鼓舞与教育。
因此有经验的演讲者,常常把所要阐述的重要思想,提炼成警句,显示思想之光和文采之美。
如曹兰若冰《和世界豪赌一场》的结尾:拜托,相信自己一点好不好;相信这个世界一点好不好。
读者意识及其叙事功能——《哥德巴赫猜想》再解读郭志云【摘要】以传统社会历史批评解读《哥德巴赫猜想》无法深度透视其复杂性,真实性叙述下的文学意义的价值潜藏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以叙述学为凭借,作为报告文学文本经典的《哥德巴赫猜想》在叙事策略上所折射出的读者意识以及对于那个时代的治愈等叙事功能渐次浮出历史地表。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Goldbach's Conjecture from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riticism is unable to explore the depth of its complexity, and the hidden literary value of the authentic narrative has been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ignored. Goldbach's Conjecture, as a classic literary text of reportage, its narrative strategy reflects the reader awareness and the narrative function of healing the then era in light of narratology.【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6)001【总页数】4页(P71-74)【关键词】报告文学;叙述学;读者意识;叙事功能【作者】郭志云【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作为一种叙事文体的报告文学在中国文学浩如烟海的历史中仅是沧海一粟,毕竟百年的历史实在短暂。
但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报告文学文体所散发的无可挑剔的社会影响力才让我们深刻地体察到了这一文体自身强大的辐射力与功能指涉。
论文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摘要:传统论文写作观认为,学术话语应该是客观、非人称和
信息传递,这种观点忽视了学术话语的交互性特征。学术写作目是
与读者具有互动的写作过程,本文将结合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
学的人际意义理论和swales与bhatia的语篇体裁理论,论讨应试
写作与学术论文写作的不同,强调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的重
要性。
关键词:学术话语;读者意识;功能语言学;语篇体裁理论
一、引言
英语在学术知识传播中成为主要媒介语言,大多数全球交流的
学术论文都是使用英语的。非英语母语(nns)学者在进行国际学
术对话时,就要了解为学术团体所接受和认可的学术写作的范式,
并按照这种约定的范式写作。传统论文写作观认为,客观、非人称
和信息传递是学术话语的主要特征,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学术话
语的交互性特征。halliday认为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
做事的手段[1]。hyland也认为,写作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写作
是完成某任务的手段[2]。学术写作是有写作目的的一种写作行为,
是与读者具有互动的写作过程,本文将结合halliday系统功能语
言学的人际意义理论和swales[3]和bhatia[4]的语篇体裁理论语,
论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
二、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学家iser提出了“暗隐的读者”(implied
reader)[5]的概念,这一概念符合艺术规律,也对作家写作和创
作有借鉴意义。从写作创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过程
假想读者对象,写作过程倾诉或交流的目标人群。作者在创作过程
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
一个环节。从写作教学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写作教学观,是从
读者角度思考,根据读者阅读期待、审美标准、知识水平等不断质
疑和完善写作过程的训练方式。从写作“读者”角度看,读者包括
“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针对不同的读者,结合
不同的写作目的,写作的内容和过程也会不同,本文讨论论文写作
中的读者对写作内容和体裁的影响。
(一)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元功能角度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从系统和功能角度划分为
三个语言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1]。语言是对
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过程的主观反映,是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
内心世界的经验,被称为语言的“概念功能”。而语言又是社会人
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所有语言使用都表达一定的社会
和人际关系,即语言的“人际功能”。用语言表达人类完整思想,
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结合,即语言的“语篇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学术语言是用非人称的客观语气传递客观信
息的,因此学术话语被认为是以“概念功能”为主要特征。然而,
这种观点忽略了学术话语的交互性和目的性,学术话语与其他的语
言使用领域一样,作者在与读者进行交流信息,表达个人观点,进
行学术对话,使自己的学术见解得到认可肯定或者讨论质疑。在学
术交流中,作者的目的是展示读者其观点的可信性,并说服读者接
受其观点,这就要求在写作过程中语言考究,达到自己的目的。因
此,学术话语含有命题内容,也包含halliday所提出的语言的人
际功能。
(二)语篇体裁理论角度
以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swales[3]和 bhatia[4]
建立了自己的语篇体裁理论。体裁理论强调语篇的功能性,语篇与
语境联系在一起为不同的语言社区服务。swales在其所著genre
analysis中将体裁解释为:“一系列交际事件,交际成员共享某种
交际目的,这些目的职能为该话语社团所承认,因为构成某一体裁
存在的基本理论。这一基本理据形成体裁的图式结构,并影响、限
制内容以及文本的选择。”每一个专业领域的语篇都共享一定的程
序、目的和语篇形式,这些都是由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约定承认
并共同使用。swales提出“体裁教学法”,根据语篇的“语步”和
“步骤”作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对语篇的各部分的体裁特征作
了概括总结。
三、论文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大学生在应试级作文写作中,关注写作最终成品,读者也只有
阅卷人。论文写作与应试作文写作在写作过程、写作目的和目标读
者方面都有不同,而三者又是互相影响,并相互作用的。以科研为
目的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更重视其在学术研究的发展,其论文撰写
过程也是要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应试写作是在考试规定时间内完
成作文写作。二者在写作过程方面不同,前者需要经过文献查找、
文献阅读、形成研究问题、研究设计、论文初稿撰写、再阅读、修
改、反馈、再修改等复杂往复的过程,才能够形成最终的论文。应
试作文写作要经过审题、作文大纲、初稿、终稿并在规定时间内完
成写作。论文写作的目的较多元,包括:结业毕业、学术交流、职
称评定等,其动机也可以是其中几种的结合;应试作文的目的是完
成考试考核,取得理想成绩。论文写作与应试作文在目标读者上有
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强调读者意识非常重要。
需强调论文写作中读者意识,是因为传统论文写作观往往忽略
学术话语的交互性特征。论文写作需要说服读者,使读者相信其论
证过程的逻辑性。论文写作并非完全客观、无人称的客观陈述,因
此学术写作是有写作目的的一种写作行为,是与读者具有互动的写
作过程。
四、结语
学术话语的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互性的交流,学术话语是作
者用以说服目标读者接受其论点正确性的手段,为了有效地达到说
服读者的目的,作者需要使用能够被学术社团成员接受的方式表达
其观点,因此需要尊重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约定承认并共同使用
的范式。学术写作是作者与读者就学术领域的某些问题进行磋商的
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参与者使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规约性的
表达方式。在论文写作中,强调论文写作中与读者的交互是达成学
术交流目的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edward
arnold ltd.,1978.
[2]hyland,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4.
[3]swales, j.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bhatia, v.k. analysing genre –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longman,1993.
[5]iser, w. the reading process: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j].new literary history,19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