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读者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也谈写作时的读者意识一提到写作文,许多同学往往称之为“挤牙膏”、“挖煤炭”,面对作文题,感到实在无从下手,无话可说。
而一提到作文教学,很多老师也认为,作文课不好上。
一周前,我有幸聆听了湖南师范大学张良田教授的作文讲座。
在讲座中,张教授大力倡导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听完讲座,感觉受益匪浅。
“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它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
也就说,面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目的;目的不同,写作的内容自然不同,甚至文体也不同。
因此,“读者意识”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者的前提和条件,是写作及写作教学首先应考虑的内容。
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
听了张教授的讲座之后,我认为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应该进行读者意识训练,创设语境,锁定读者。
为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我在语文课上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销会”——假设,某农机公司对外界展示一种新型的农业机械化产品时,作为推销员的你,打算如何对前来咨询的嘉宾进行产品的推介?首先来到展厅的嘉宾是一位农民伯伯。
甲同学:我们公司的这台机械很好用,既可以耕地,又可以收稻子。
乙同学:这台产品剥玉米摘得很快,很干净。
丙同学:我们的产品很美观。
丁同学:我们引进了外国的一项先进技术。
…….几名同学发言后,大家一起对他们的推介内容进行评价:对象是农民伯伯,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这台机械能干哪方面的农活?可以用来耕地还是播种?可以用来收稻谷还是剥玉米?一天能收种多少亩地?操作起来简不简单?等等。
至于“产品很美观”“引进先进技术”他们并不关心,好用实用就行。
接下来,来到展厅的是一位机械方面的工人师傅。
甲同学:我们这台机器机械效率高,省油。
乙同学:我们这种产品采用电动机,环保。
丙同学:我们的产品维修保养很方便。
小学生习作“读者意识”培养策略作者:袁春燕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0年第09期“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所谓“读者意识”,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即写作时心中存有倾诉交流的对象。
小学生是习作初学者,教师作为他们习作之路的引路人,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其读者意识,使其提笔之时,脑海中就自然形成一个倾吐对象,懂得写作的意义,从而写出灵性飞扬的个性化之作。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小学生习作“读者意识”培养策略。
一、以“角色转换”“师生互动”激活学生读者意识小学生本身是具有听者或读者意识的,只是在习作教学中,训练文体单一,不利于其“读者意识”的发展。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这种意识的培养并巧作安排。
例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说说我的心里话》时,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
以下是“课堂回放”:师:昨天,一位学生告诉我,他在家门口楼梯上扔了香蕉皮,后来楼上住的老爷爷因踩到香蕉皮摔伤了。
这位同学问我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你们能帮他出出主意吗?生1:我建议他主动承认错误,赔礼道歉。
师:你的主意不错,但这位老爷爷平时很关心他,每年过年都给他压岁钱,这位同学说不好意思面对这位老爷爷。
还有其他办法吗?生2:他可以先写封信给老爷爷,当老爷爷知道后,再前往家里赔礼道歉。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生3:如果是我,我会先向爸爸说清楚扔香蕉皮的前因后果,再由爸爸带我去老爷爷家看望他。
师: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你看,同样是扔香蕉皮一事,可以写信给老爷爷,也可以写给爸爸,这就呈现出不同的“读者意识”(板书:读者意识)。
所以,动笔前一定想想“我”的作文适合哪类人阅读。
下面,你们就自己想想说的话,想想你的读者会是谁。
由此可见,学生的“读者意识”是可以激活和培养的。
教师应转换角色,成为一个听众、读者,而不是“评判者”,用心接受习作传递的信息,并根据学生作文的假想对象来评价习作。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伯乐”。
2021.10(3)60从写作角度分析,读者意识的含义是作者在写作环节,和读者建立沟通互动关系的意识。
简单说,在文本写作环节要有服务读者的意识。
长久以来,小学作文教学偏离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读者通常只有教师,导致学生不能从多方面得到反馈意见和建议,也不能促进读者和作者的心灵互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消失,也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读者,掌握和读者沟通互动的方法。
读者意识缺失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显著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如果学生缺少读者意识,就不会在写作环节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忽视和读者互动交流,导致作文内容只有自己能看懂,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作为重要内容,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获得多方面的反馈,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让读者意识回归。
一、读者意识概述读者指的是学生文章的可能或实际阅读者,读者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写文章时,假想设定文本的阅读对象,写作过程中有意贴近读者,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读者建立亲密关系,进而有效达成写作目的。
简单来说,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读者意识,写作时会时刻考虑读者的心理需求,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满足读者需要。
建立读者意识能让学生认真写作,顺利成文。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将个人的观点与情感传递给读者,得到读者的共鸣。
这一概念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产生的,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已经成了作文教学的重要突破口。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以下意义:一是有助于让学生养成认真写作的习惯。
学生心怀读者,综合考虑多个要素写作,会表现出更加积极认真的态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动力与热情。
二是有助于指导学生交流评价。
提高学生的读者意识,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换位思考,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和爱好,主动与读者交流互动,增加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避免泛泛而谈。
顺应·征服·提升——论写作活动中的读者意识写作是一种交往的形式和手段,每一次具体写作都是要把写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理解感受等告诉他人,也希望从读者的阅读反馈中获得认同。
可以说,交往、交流、交际是写作的根本目的,也是写作的本质内涵。
为了达到写作有效交往的目的,写作过程中必须要时时考虑到读者对象。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指进入写作行为的人自觉确立阅读对象的意识。
对于写作者而言,这种确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确立读者群体,即确立诸如读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年龄、性别等,解决“写给谁”的问题;其次,确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实际心理反应,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在整个写作活动中,读者不仅参与并推动着写作活动的进行,也是文章价值的实现者。
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而言,“读者意识”是作家创作时所预想的社会反映,它是影响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
一个时期以来,在写作界,无论是理论研究亦或是写作实践,比较注重“写什么”和“怎么写”,却忽视了“为谁写”。
这样的状况,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写作越来越演变成私人化的“独语”,写作的“小众化”倾向呈现强势的劲头,失去了与大众沟通的可能。
一、“读者意识”写作观溯源“音为知者珍,书为识者传。
”中国古代诗论一向特别重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清醒地认识到作品能否引发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接受主体。
其中“空纳万境,白多余韵”的空白意识,“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知音意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自得意识,构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审美接受意蕴。
刘勰说“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作家创作出“国华”式的作品,其作品的美感由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还必须经过读者的“玩绎”,才能真正升华为美感效应。
中国古代诗论家常说的“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三分诗,七分读”等等,都是对接受主体审美感受和领悟的形象描述。
同样,我国古代文论家认为,为文要“尚简、尚雅、尚俗、尚质、尚文、尚谐、尚直、尚婉、尚淡、尚平、尚奇”。
浅析在小学中段培养学生习作中读者意识的方法学生阅读习作是中小学校园内普遍的学习活动,也是小学阶段教育中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中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量和习作水平逐渐提升,但很多学生在实践中会存在一些难点,其中习作中读者意识不强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那么,在小学中段如何培养学生习作中读者意识呢?本文将详细分析该问题,并提出相关方法。
一、习作中读者意识的概念习作中读者意识,是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心中需要注意自己以及观众的需求,如思考读者会如何理解和反映自己的习作,如何向读者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此外,习作中读者意识也包括对阅读习作过程的体验和感受的积极参与以及对于不同阅读材料的适应能力等。
二、习作中读者意识的重要性1.加强交流、理解和合作。
学习写作的目的之一是要尽可能让读者理解自己的思想和立场。
但是,不仅仅要让读者明白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看待读者的观点,以获得更好的交流。
通过加强习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理解对方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在交流中加强共识和沟通。
2.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艺作品的写作是一个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准确的过程。
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在消费作品时是基于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能力及阅读理解力等综合素质进行的。
同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文字构建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需要在读者意识的指引下来提升。
3.开拓思想、增加知识。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忽视读者的眼光和需求,那么所写下的文章往往难以得到认可,甚至可能让读者产生错误的理解。
相反,如果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那么学生就会考虑如何为读者传达更有价值和有趣的思想和信息,加深他们对于文化、文学等知识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三、培养学生习作中读者意识的方法1.启发学生读者意识的意识。
习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需要先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受众群体,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群体可能对文章或习作的内容和风格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考场作文应当有“读者意识”范文一:关于考场作文应当有“读者意识”作为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读者意识”。
这就是说,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读者的角度,尽可能地让我们的文章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对我们的作文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对我们的作文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在考虑“读者意识”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兴趣。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理解我们的读者,知道他们希望我们写什么,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例如,如果我们的读者是老师,我们的作文应该更加严谨和合适,以满足他们对我们的成绩的要求。
如果我们的读者是普通人,我们的作文应该更加易懂和有趣,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保持他们的阅读。
其次,在考虑“读者意识”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注意我们的用词和语言。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简单而有力的语言,以使文章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我们还应该在书写中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癖好,如语法错误,错别字等,否则这些会干扰或抑制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兴趣。
总之,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必须要有“读者意识”。
我们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来写作文,并采用简单有力的语言,以使文章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写作重点:要有"读者意识",理解读者需求和兴趣。
用词分析:文章采用了普通的学生用词,也有一些词语的概念解释稍显单薄,需要增强语言能力。
范文二:怎样理解“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在写考场作文时,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读者意识”。
这是由于在写作文时如果没有把读者做为内心的主人,就只能靠自己瞎猜想和胡乱猜测读者的内心需求和兴趣,那么,不仅极易写出不符合读者实际需要的作文,而且从而使我们送分的机会大大降低。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好的“读者意识”呢?首先,我们要考虑到读者的情况,比如读者在哪里,读者是谁,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等。
虽然不能把每个读者的所有背景都考虑到,但是我们至少需要认真地做一番功夫,推出与读者相关联的最基本信息,格式和内容。
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广大语文教育者和研究者积极思考,著书立说,大胆试验,取得了一些成果,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一定影响的作文训练体系。
然而,众多作文训练新体系的出现,并没有使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夏丏尊先生说过:“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
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地寻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感到兴趣或愉快,不要使读者感到厌倦。
”朱自清也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至关重要。
一、主题描述“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和审美兴趣纳入自己思维活动之中的心理形态。
在作文教学中倡导的“读者意识”是指: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心中存有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并让其以假想的读者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
在课标的写作要求中,也有明确的表述“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写作对象”。
国外语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视。
美国把“处理好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英国强调“为不同读者而写作”;日本写作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对象意识”的重视。
因此,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但在我国初中作文教学中较少规定“读者对象”,在教学中忽略了读者意识的培养。
这就造成了初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投教师所好,说假话、大话、空话。
久而久之,学生就害怕写作文,对写作存有排斥心理。
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读者意识。
所以,培养初中学生的读者意识,使他们愿意写作,喜欢写作,写出真情实感,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案例描述2012年4月在云南师大附中的中考复习课中,王老师执教“作文冲刺技巧点拨之考场篇”。
本堂课王老师定位于“临门一脚”,先是提问学生考场导致作文丢分的因素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之后,板书失分的原因:审题不严,离题万里;立意不高,平淡无奇;选材不新,鸡毛蒜皮;标题不靓,黯淡无光等等。
浅析在小学中段培养学生习作中读者意识的方法一、引言阅读和习作是语文学科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
其中,阅读是习作的来源和基础,而习作则是阅读的终极目的。
在小学中段,正是学生开始学习习作,文学作品的阅读和习作也逐渐增多。
然而,如何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明白阅读和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讨在小学中段培养学生习作中读者意识的方法。
二、读者意识的概念与意义读者意识是指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所读内容的认知和评价,是阅读表现在思想上的一种态度和水平。
阅读过程中,读者所采取的不同的方法和角度,都会影响到其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者意识,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增强其语文能力。
其次,读者意识也是一种品格,具有教育意义与价值。
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会习作,还要学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读者,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呈现的价值观,这对于其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在小学中段培养学生习作中读者意识的方法3.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想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提升。
从小学阶段开始,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多样化的读本类型、优美的阅读环境等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3.2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评价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同时,也可以通过模仿、创新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提升阅读水平和习作能力。
3.3 着重培养语感和感知能力语感和感知能力是阅读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习作中读者意识的基础。
在小学中段,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朗读、模仿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升其语感和感知能力。
3.4 注重语文教育的细节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语文教育的细节,让学生能够从文字中品味文学的情感和思想。
让学生心中装着读者——作文的读者意识及其培养策略上壅一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据此,我以为学生作文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自我与超我的对话,生命与世界的对话,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学生作文必须具有真实,明确的表达对象,并由此产生一种内驱力,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满腔热情地写作.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一,对读者意识的基本认识1.含义.读者意识,是指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能够明确知晓自己的读者(作文表达的对象和其他阅读作文的人)是谁,并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写作的一种心态.它具体表现为:对读者的确认;与读者交流并激发其共鸣的愿望:期待读者提供反馈信息.2.类型.学生作文的读者意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教师型, 即学生把教师当作惟一的读者, 作文主要是为了完成任务,获得22}I辐止和枷B2教师的好评与高分;二是自我型, 即学生把自己当作惟一的读者, 作文主要为了通过自我表达与超越,自我释放与宣泄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三是综合型,即学生把由教师,同学,家长等众多成员构成的读者群体作为普遍关注的对象,以期在更大范围内表现自我,交流感情,沟通信息.一般说来,第三类意识的水平最高,第二类次之,第一类最需要引导.3.特性.学生作文的读者意识有三个特性:一是服务分享性. 吕叔湘先生说:"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就得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吕老强调的正是为读者服务并与读者分享的写作意识.二是发展变化性.读者意识的发展变化性是必然的,它取决于学生主体不断的发展变化.一般说来,随着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读者意识水平也会得以提高,主要表现为意识的由弱到强,关注范围的由小到大,对作文促进作用的日益明显. 识及其培养策略三是能动调控性.读者意识会促使学生在整个作文过程中主动地关注读者,了解读者,分析思考读者需求的满足情况等问题.同时,受读者意识的影响,学生还会对自身的写作活动进行调节控制,从而确保相关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动调控性是读者意识的重要特征,它是学生发现作文问题, 分析,解决作文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培养读者意识的策略培养学生作文的读者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命题,指导,评改等诸多环节的相应策略.1.命题环节的策略——让学生的生活离不开作文.作文不但要全面反映生活,而且应该大胆地参与生活,服务生活,丰富生活,成为学生生活的精神需要和必备工具.作文命题只有沿着这个思路,让学生的生活离不开作文,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语文教材中一些作文命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特别紧密,教师可以拿来就用. 如,人教版第十册教材第五,八单元的习作,分别要求写建议书和书信,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就比较方便.另一些作文命题与学生的生活离得稍稍远一点,教师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如人教版第十册教材第二单元要求学生写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可调整为与教师,朋友之间的书面谈心,或写作有关班队活动的发言稿,自我教育的阶段总结等.这样,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就很方便.除课内作文之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系列生活化的课外作文练习,使学生作文与生活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比如,有位教师利用学生渴望他家访的心理,安排了家访系列的"套餐式"作文: 首先,请欢迎教师家访的学生写份申请,表表诚心,说说理由.接着,请学生向教师介绍家庭成员的性格,爱好,说明他们是否欢迎教师家访.然后,请学生介绍家庭住址及前往路线,要求清楚明白.最后,综合前面三次练习,请学生以《欢迎老师到我家做客》为题写作文.学生欣然命笔,写出了一篇篇高质量的文章.后来,这位教师每家访一个学生,就让他把经过,感想写出来在全班交流,效果也很不错.课外与课内作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还可以通过方案设计系列,竞选演讲系列,常规对话系列,社会实践系歹lJ等"套餐式" 作文命题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2.指导环节的策略——增强作文的对象与目的意识.长期以来,作文指导对学生到底为什么写作,对谁写作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些忽视,为作文而作文成了学生比较普遍的心态.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学生的对象与目的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次写作的对象.这在常用应用文教学中,比较容易,教师只需提醒学生自始至终围绕特定的写作对象,选用恰切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对于一些写人记事,抒情言志的作文,教师则必须细细引导.比如,写《我的教训》这篇作文,就须引导学生在自我,同学,父母,教师,与教训相关的人员和所有可能读到作文的人等写作对象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其次,要引导学生明确作文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练笔与他人沟通,联系社会,增进认识,书写心性,放飞梦想,成就人生. 为此,除了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之外,还可以在指导环节为学生营造具有鲜明目标取向的言语环境.语境是一个人运用语言的前提,它决定着言语表达的目的, 方式和进程.教师有意识地营造语境,发挥语境功能,就能让学生明白作文的目的,培养读者意识,增强作文教学的实效.比如, 一位教师指导《我的同学》这篇作文时,在班上组织了一次模拟性的人才招聘活动.教师提供了软件公司总裁,环保局局长,报社主编,舞蹈教练,律师等20多个岗位请同学在班上推荐合适的人选,要求先口头介绍再书面举荐.结果,学生互相欣赏,充分发掘了班上大批同学的优点,兴致勃勃地完成了口头与书面作文训l练,作文的目的意识也得到了强化.3.评改环节的策略一一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多维对话.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作文教学的评改环节更应该是一个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多维对话的过程.为落实这一过程,教师首先要以身示范.阅圜嚣读学生作文,必须想到自己是热情忠实的读者,要善于倾听学生心声,主动与作者产生共鸣.给学生写评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期待,与学生展开心与心的对话,同时通过启发,激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作文和做人的指导.比如,有位六年级学生写<我喜欢小动物),内容却是他以捕杀,戏耍各种昆虫为乐.教师考虑再三,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语:"你是一个热爱昆虫并且很勇敢的小小男子汉,作文也很不错,有非常细致的观察描写.不过,男子汉味道特别足的人应该同情弱小,珍爱生命. 亲爱的同学,小蜻蜒有爸妈,小蝴蝶也有姐妹,我们喜欢这些美丽的小生灵,就要让它们永远生活在自由的阳光中……"作文评阅之后,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深入阅读自己的作文,并针对教师的评分,评语写出自己的意见,与教师再次对话.其次,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读者群. 教师不是学生作文的惟一读者,学生自己,同伴,笔友,网友,校内外同学,家长及关心学生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热心读者.因此,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千方百计地拓展作文的发表空间,开辟发表的途径,创新发表的形式,使学生拥有自己的热心读者群.这方面,美国着名作文教学专家罗伯特?希尔里奇博士提出的"课堂作品出版法"很值得借鉴,他指导学生将作文制作成"学生的书",在班级,学校甚至更大的范围内传阅,使他们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并在多维度对话过程中满足了好胜心和认同感,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强化了学生作文的读者意识.◇I23期塥止粗{jJI。
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作者:张文茂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3年第11期江苏省盐城市北蒋实验学校张文茂“读者意识”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和审美兴趣纳入自己思维活动之中的心理形态。
很多学生在作文上都存在较大障碍,这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必备的读者意识,学生如果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尝试体会自己想要看到什么,在作文时思路会更清晰、下笔会更有神。
“读者意识”的培养并不是那么容易,除了需要在教学观念上有所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不断做出调整,本文将谈谈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
一、从思想观念上树立读者意识“读者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从教学观念上做出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一直都是教师占主导,课堂中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显得很被动,对于课堂缺乏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师生间的角色发生转换,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尤其是对于作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必要的评判,更应当作为学生文章的读者。
此外,由于每一个学生过往的基础、学生习惯及个人能力上都有差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更多学生受益。
想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读者意识”,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树立这种观念,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作为读者的接受心理及审美趣味等,才会更明白作文中应当如何展现。
“观察日记”是我平时让学生练笔的一个途径,想要借此让学生能够对生活有更多关注与留意,从生活中累积更多的写作素材。
然而,仍然有学生对于“观察日记”是什么、应当怎么写有疑惑。
有的学生会困惑地问我:观察日记到底要写些什么呢?相信不仅是这个学生、还有很多学生内心都有这样的疑惑。
我告诉学生:想要写好“观察日记”,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自己当作读者,想象自己是读者,然后问问自己生活中哪些人或事是最能引起兴趣的,是自己最希望读到的。
这个解释对于很多学生都很受用,学生们仿佛开了窍,有的学生说“当然是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也有学生说“我想看到别人写的真心话”。
浅谈郑桂华写作教学中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郑桂华教授在《中学教学设计》一书中特意强调要培养学生写作“读者意识”的观点,这让我们深受启发。
一、“读者意识”概念解析与路径转化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时心中要有特定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并据此选择材料、确定观点、运用语言,让表达回归交际功能。
“读者意识”概念由来已久,夏丐尊曾认为“读者意识”是写作中最基本的方法,提出培养读者意识的六大标准。
朱自清提倡写作要有“假想的读者”,强调写作的交际目的。
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的第一步是要弄清写作的对象,只有确定了写作对象才能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表达内容和写作方式。
可见,“读者意识”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读者意识”概念被人逐渐忽视。
学生写作对象变成了单一的“老师”,写作目的变成了“应试”。
这种写作的盲目性也导致越来越多学生文章脱离真情实感的表达,变得假大空,学生也逐步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
为此,郑桂华教授提出了四条基本路径,即“让作文题目变成写作任务”、“建议学生列读者清单”、“借助某些应用文体的格式”以及“调整写作评价标准”,试图重新建立学生的“读者意识”,解决以上写作过程出现的问题。
在这里我将对此路径做具体的分析解读:第一“让作文题目变成写作任务”是指在作文题目中包含读者及表达目的等信息,以此帮助学生定位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和写作场合。
通过创设写作情境方式,进而强化“读者意识”。
这一点是针对写作命题设置上的转变,虽然实际操作上有难度,但是如果这种命题模式发展得当,将会打破传统读者单一局面,极大改善学生消极写作思维,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因此这种模式仍值得我们去积极探索。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创建写作情境,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时处于真实的社会环境,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交际情境。
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来感知环境,以对话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起学生的言语表达欲望。
浅议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徐卫强摘要:所谓的读者意识是指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读者的角色,并把读者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艺术等都纳入自己的思维活动中。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有交流和倾诉的对象,这样才能写真写情写深,文章才能感人。
读者意识是一种关注文章思想性、艺术性、感人度的新型作文教学观,也是训练学生在近似真实情景中进行写作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写作教学读者意识培养方法写作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从遣词造句的选择到排编布局的架构,从态度观点的陈述到思想感情的传递,都体现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写作固然是一种讲究方式方法的活动,但它更多是一种内心的诉求,也是学生“有话想说”的一种表达方式。
因此,它应当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而不是机械死板或者照抄照搬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着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一、基于读者意识的写作观1.关注阅读的兴趣点阅读的兴趣点,指的是读者能否在作文中看到有意思的内容,它映射对应的是写作内容的趣味性。
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只顾写出一篇符合写作要求的文章,而没有进一步思考写出来的文章是否具备可读性,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如果不能,那么这篇文章即使学生感觉写得很好,但充其量也只属于“字数达标,文意通畅,符合主题”的档次。
因此,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就要让学生重视写作内容的趣点和亮点,而不仅仅是满足“要求”即可。
2.关注阅读的舒适性阅读的舒适性,指的是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是否费劲,是否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否觉得整篇文章像是东拼西凑的一般,如果读者产生了这种糟糕的读体验,那就说明其映射对应的是写作安排条理性不想。
教师在批阅作文时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的文章内很丰富,但读起来却觉得“这里说一点,那里说一点到什么说什么”,感觉文章好像有很多内容,但又不清主要在说什么。
因此,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就要让学重视写作的条理性以及写作前的谋篇布局和框架拟而不仅仅是满足“写出来”即可。
2021考场作文应当有“读者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渐改变。
在过去,大多数人都喜欢纸质书籍,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线阅读。
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在线阅读,作为写作者和写作的考场,我们都应当有“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和兴趣,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和触动读者。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何2021考场作文应当有“读者意识”。
有了“读者意识”,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写作的目的和主题。
无论是希望向人们传递某种观点,还是希望唤起读者的共鸣,都需要通过作文来实现。
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需求,那么我们很难准确地把握写作的方向和内容。
只有深入了解读者的喜好和兴趣,我们才能更好地创造吸引读者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有了“读者意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和篇章框架。
一篇好的作文应当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和连贯的篇章框架,以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信息。
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文章结构混乱,逻辑不清晰,从而让读者感到困惑和反感。
通过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安排篇章的开头、发展和结尾,以便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并达到写作的目的。
有了“读者意识”,我们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各不相同,作为作者,我们应当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导致语言过于晦涩难懂或者过于简单平庸,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通过了解不同读者的阅读喜好和习惯,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和引发读者的共鸣。
2021考场作文应当有“读者意识”。
通过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写作的目的和主题,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和篇章框架,以及更好地选择适合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高中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不可缺位作者:代晓影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8年第24期摘要:“读者意识”是作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对读者的阅读期待、需求、喜好等因素加以关注并以此影响写作行为的写作理念。
本文阐述了关注“读者意识”的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作文;读者意识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125-1夏丏尊先生曾说过:“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
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地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不要使读者得到厌倦。
”笔者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立意、选材、组材、语言等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突出“读者意识”。
一、作文立意时,要充分尊重读者,做到文章真诚不俗高考教师在阅卷时,有明确的阅读任务,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写的是什么内容,什么主题”的结论。
老师需要了解该生对题目中的话题的是怎样理解的,理解到哪个层面上。
这是“交流”的核心。
然而,现在有些学生,他们看到作文题目不是沉下心对题目本身进行分析思考,而是挖空心思地将以往曾经背过的、沾得上或沾不上的素材拿来写作文,于是把作文写成大家读不懂的文章。
比如2015江苏高考题目《智慧》,就是要看学生对智慧的本质、特点的理解和阐释,很遗憾,很多学生只是编了一个和“智慧”勉强沾点边的小故事或者堆砌一些古今中外智慧之人的材料。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出现了上述的写作状态?其实,这是有一些教师不在学生“根部施肥”,只是在“叶片洒水”,不指导不陪伴学生体悟生活思考人生,而是对写作技巧的大肆宣讲;还有漫天飞的作文辅导机构和教辅书不负责任地鼓吹玩转作文N招的行为,都培植和助推着学生不能踏踏实实思考、认认真真写作文。
因此,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只有端正了写作态度,才有可能静下心老老实实去正视作文题目;只有了解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才能踏踏实实写出负责任的文字。
浅析读者意识的写作教学摘要:读者意识,指学生在进行写作时会受交际需要的影响,自觉考虑特定读者(真实或者想象)的特点和阅读需求,以及有明确的写作目的,从而选择相应的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思维活动。
培养读者意识,通俗点来说就是写作不能只从作者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要冲破禁锢、转换思维,打破旧思想,站在读者的角度依靠读者的审美情趣,真实的倾吐内心的情感。
因此这个写作过程并不是用几节作文课就可以真正实现的,是需要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不断激活、强化、评价学生的读者意识,真正促进他们读者意识培养的实现。
关键词:浅析:读者:写作教学:一、培养读者意识的意义在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作用于写作全程,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多意义。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现今绝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没有好感,他们错误认为写作仅仅是一项考试任务,考试训练即可,对写作产生害怕逃避的心理,比如,在面对写作任务时不知如何去写如何动笔,并且无话可说。
通过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不仅能让学生改变过去错误的看法,知道写作不单纯是为了完成一项考试任务,还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的,使得学生自己清晰地认识到每一次写作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明确写作目的和导向,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有效地完成作文。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写作是需要发挥创造力的,面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学生要考虑到他们的喜好、接受水平,要考虑他们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精心锤炼,进而安排篇章结构。
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时处处想着读者,处处考虑读者,这利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锻炼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拓展思维空间。
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把零散的碎片思想条理化、系统化,把模糊变得清晰,把浅显变得深刻。
什么是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这一概念在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写作中,有着自身的内涵,即教师意识和考试意识,而这就是“目的”、“对象”或“需要”等的真实意义。
在国外,教师是被判定为“不真实”的读者,或者只是其中之一罢了,那考试就更不在“读者”范围之内了。
什么是读者意识呢?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
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者”。
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
从写作教学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它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
同时,这个“读者”,按国际写作组织的倡导,包括“为自己写作”的“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
也就说,面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目的;目的不同,写作的内容自然不同,甚至文体也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读者意识”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者的前提和条件,是写作及写作教学首先应考虑的内容。
有一个事例能充分验证之。
我国作文教学中,讲究“一题多做”,是指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文进行批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语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反复多次;与我国作文教学“一题多做”不同的是,美日作文教学中的“一题多做”是要求学生就同一材料、写作对象,或从不同角度思考,或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或根据不同的场景写一组作文。
前者的“读者意识”或者说必须服从的“读者意识”基本是针对具有霸权主义的“教师”,修改的文章还是那文章本身,至多是比先前精致而已;而后者却是针对“不同的读者”,因而就有了不同的一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