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读者意识
- 格式:ppt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15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12个“中国关键词”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一、材料分析●1. 材料内容对于这样的一篇作文,我们的题目是,“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材料是很简单也并不难懂,但我们需要先对关键词的深层含义进行剖析,然后进行自由搭配。
这些关键词,无一例外地都表现了中国的特色,但实际上,他们所反映的东西又各有所不同。
我们先简单地对这个关键词的引申义进行一个罗列,大家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切入点,言之有理即可。
①一带一路:包容,开放,交流②大熊猫:和谐、生态、和平交流③广场舞:集体与个体、文化生活④中华美食:多样性,兼收并蓄,传承⑤长城:民族精神⑥共享单车:开放、创新、发展⑦京剧:传承、创新、古老文明⑧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考验与挑战⑨美丽乡村:社会发展与进步、城镇化、乡愁⑩高铁、移动支付:科技发展2. 立意选择这个作文题目,兼顾宏大与细节,在宏观视野下,要求我们去具化细化。
对关键词的背后进行剖析,我们能够有的放矢地,用自己更加熟悉且偏好的角度对题目进行切入。
这里的关键词可以引申到多个主题,12个关键词包含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新与旧”“正面与负面”等多重关系。
我们在找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时,不只是主题相似或者是拼凑,更多地需要去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题目所显性的要求,体现出我们的新考纲对思想品质的要求。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我们丰富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比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我们也不能回避。
正视问题,并在其中体现我们的辩证思维。
★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题】1、材料分析: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观点。
所谓“时间的沉淀”,说明不是短时间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所谓“事物的价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或者是事物的正面意义,或者是事物的反面教训。
譬如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他生前的画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红色葡萄园》是他生前卖出的唯一的一幅画。
死后,他的作品却价值连城,有人评价“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获得这种评价的时候,梵高已经去世了47年了。
再如布鲁诺这位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还有一些先锋派艺术作品,可能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是当时的禁锢,对于其蕴含的价值,由于人们当时不具备宽广的视野,所以,其本质很难在当时被认识和发掘出来。
再比如文革,我们也是在若干年之后才有了“文革”是一场“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的共识。
材料的第二句话是“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不尽如此”的意思是不完全是这样,这不是全盘否定,而仅仅是部分否定。
这与“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2017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4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2011上海卷)的非此即彼式是不一样,这更体现了一种宽松和包容。
高中语文作文备考-《故事的力量》立意构思习作指导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考题分析(一)“故事的力量”关联单元写作任务。
选择性必修中册外国文学作品研习单元的任务三是写作,要求围绕“文化走出去”写一篇申论;提供了习总书记的一段讲话材料,材料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如果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故事的力量就发挥出来了。
(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首先对文化、故事有一定的积累,也就是完成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以形成语感,建构以建立联系);接着能运用语言表达技巧,面对特定的受众,表述故事,也就是语言表达与交流(运用规律得体表达,置身情境分析评价);再者能够挖掘故事的力量,使具象和抽象连接,从而完成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三)“语文化”“文学性”走向明显。
该题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自我挖掘的能力和自我塑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依然放在高考语文的首位,但本作文题很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即语言能力,也就是表情达意是否真挚准确;思维是否清晰严密;语言表达是否有技巧。
题目本身对叙事类文体比较友好,从此题可以看到高考作文的走势——鼓励写议论文以外的文体(记叙文、记叙性散文、小说等)。
二、审题立意(一)审材料的层次和逻辑关系材料先以并列关系呈现,描述的好故事的价值是: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
接着以分总关系呈现,点出写作的方向:综上所述,故事是有力量的。
(二)审引导语引导语中的“你、联想、思考”值得细细琢磨。
“你”是青年,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
“联想”,即思接千载,回忆出好的故事,古今中外的故事,可以涉及文学、历史、政治、天文地理、生物化学、数理科技、航空航天、公共卫生、防疫抗灾等领域;可以是群体故事,可以是个体故事,甚至可以是写作者本人的故事。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浅议纵向推进的议论文行文结构汤迪(巢湖市第二中学安徽合肥238000)摘要:议论文写作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契机。
层层深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宜重点培养。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议论文纵向推进可以采用的四种方式,探索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纵向推进读者意识语文议论文教学是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李新老师在《痛点作文教学的摸索与实践》中提到学生写作的一大痛点为“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说理有层次上的推进”,笔者深有同感。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常常是“一个观点三个例子”,篇幅满了,但“立意平面化,说理没有层次,思维更没有推进”。
必须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
议论文不是例子的堆砌,而是要“说理”。
“说理”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素材,还有强大的思维能力。
其中,层层推进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
它能纵深延展,将道理说透彻,避免原地裹足;它能全面分析问题,避免武断片面;它能使文章更有现实指导意义,避免坐而论道。
鉴于此,作文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对层层推进的作文思路的引导与实践。
那么具体应如何推进呢?下面浅析在推进时常常采用的几种方式。
一、由“为什么”走向“怎么做”“为什么”是分析问题,而很多道理知易行难,该怎么去践行呢?如笔者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作文题:改革开放初,“打工成为万元户”“男上工地女进厂”成为不少人的梦想。
而如今,“创业自己干”成为越来越多有志青年的首选。
从“养儿防老”到“女儿也是传家人”,重男轻女的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
从“读书好比不上打工早”到“没文化才可怕”。
思想观念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人们辩证审视联系现实的思想和心灵变迁,成为国家巨变、社会进步的一个生动缩影。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在2019年国庆70周年大会上和同学们交流。
学生在写作中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思想观念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来立意,但论证始终停留在“为什么”层面,一部分学生不懂得纵向开拓,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根本写不足800字。
2020高考模拟作文及范文:词话轻吟,人间有梦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
古往今来,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中华文明始终薪火相传从未间断,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那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文化巨星:老子、孔子、庄子、孟子、朱熹、王阳明、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等。
他们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文化。
请你从这十位文化名人中任选一位,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推介他的人生经历、精彩言论、重要作品、文化贡献或思想价值,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悟与受到的启迪。
命题方向实践创新:问题解决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人文积淀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审题限制性1.情境限制。
题目将情境限定为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推介文化巨星。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应当有鲜明的读者意识,要注重与读者即听众的交流,关注读者的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推介过程中,要着重写出所推介人物的价值及其作品能够带给读者的益处。
2.内容限制。
考生必须从题目所给出的十个文化巨星中选择一个,“推介他的人生经历、精彩言论、重要作品、文化贡献或思想价值”,这看似是一种限制,其实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份写作指导。
罗列的五点之间为并列关系且最后用的是一个“或”字,即这五点不必面面俱到,只需要谈到一个方面便为符合题意的角度。
3.立意限制。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悟与受到的启迪”,即立意要密切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脱离了生活而空洞地谈文化大师的成就与著作,是不符合题意的。
开放性1.选择自由。
这十位文化巨星的时代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其身份有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学者等等,其著作更是涉及多种方面多个学科,考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位来写。
而就所选的一位巨星来说,对于其人生经历、精彩言论、重要作品、文化贡献或思想价值,考生亦可自由选择写作重点。
2.阅读感悟与受到的启迪的内容是开放的。
考生既可以就人论人、就文论文,谈自己的阅读感悟,也可以由此及彼,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联想与启迪。
语文导写:何谓作文的深刻? (一百0二)作文辅导0601 09:13::语文导写:何谓作文的深刻? (一百0二)近日读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一篇文章《2015高考模拟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读》,收益不少。
文章说到了高考作文的“深刻”问题,原文摘录如下:高考作文是指:(1)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写记叙文要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应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2)能够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善于探究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借助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观点要有启发性。
所持观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时代感和前瞻性,并能引发别人的思考,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思想境界的升华。
以上说明,概括地说有两点: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表达高度的思想水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个说法尽管跟原文有所不同,但意思大抵相同。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其实都是基于一个原理:写作是思想的折射,能站多高则看多远。
对于同一个社会现象或同一个生活经历,他们的思想境界不同,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有两个学生写同家人到游乐园游玩,一个的题目是“乐在游乐园”,一个是“幸福在游乐园”。
我们不能说第一个题目错了,也对,但只写出自己的心情,看到的是“现象”,并没有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出的思想境界只是“乐”。
而后者就不一样了,能透过这个“乐”追问乐从哪里来?为什么这个“乐”的本质是幸福,思想境界由此提升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把作文的深刻性说得很玄乎?请看《2015高考模拟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读》是如何说“深刻”的:高考作文要做到“深刻”?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全方位扫描和多方面分析,找准切入角度。
运用发散思维,以写作对象为中心,四面八方“胡思乱想”,以觅求更多更新的信息。
学语文2022年第4期读写频道树立三大意识,增强议论品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指向培养高阶思维的高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研究”(编号:JK21026)阶段性成果。
□童志国章俊摘要:在议论文写作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缺位,文章没有鲜明的个性;读者意识的缺失,导致文章交流的目的不明确;不能树立反方意识,致使论点存在明显的漏洞,容易被反例驳倒。
纠偏的方法在于,写作中强化和树立自我意识、读者意识和反方意识,将真思考、真交流和真坚持等写作品质,融入议论文的写作中,从而提高议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自我意识;读者意识;反方意识当前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着凌虚蹈空、华而不实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文章中自我意识的缺失、读者意识模糊以及观点存在较大的漏洞等弊病,致使文章的个性特征淡化、交流目的不明确以及论点经不起仔细的推敲。
如何矫正这些弊病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凸显自我意识、培养读者意识和树立反方意识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效果不错。
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实践简述如下,以求方家指正。
一、凸显自我意识,展现真实个性高中生的作文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并且要有生活的情趣与对理想的坚守,还要具备现代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
而长期以来,高中生作文是淡化公民身份的,写作时往往惯性地将自已或置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大有代圣人立言的架势,抢占道德制高点;或潇洒出尘,看破世事,假装清高。
而这种“伪圣化”的情感也就造成了写作中出现“群体性话语”的模式,要么说着正确的废话,要么说着不关痛痒的假话,要么说着言不由衷的空话,鲜活的“自我意识”被无情地碾压,自己的思想成了别人的跑马场,以至于作文成了某种概念化的“传声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高考作文备考:儒家文化中敬畏思想的启示(题目+分析+范文)【原题与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忧不惧。
”并指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这些话中的“惧”与“畏”其实都含有“怕”之意。
但是为什么孔子既说君子要“不惧”,又说要“畏”呢?其实其中包含着圣人的大智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惧”与“畏”的,又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范文端正内心,敬畏规律孔于有云“君子不忧不惧”,又云“君子有三畏”,这两种“害怕”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对人们的全方位要求:对内心光明磊落,对外物心存敬意,做到端正内心,敬畏规律。
只有内心无愧怍才不会忧虑胆怯。
所谓“忧惧”之情都出自于自己内心的动荡,而外来的恐吓只是一个个引子,我们无法改变周遭环境,但只要不做亏心事,便不怕鬼敲门。
棋手李轩豪刻苦练习,大器晚成,取得优异成绩后却屡遭同行质疑作弊,甚至连至交好友都公开发文,他却缄口不言。
后来,相关人士公布了李轩豪在软件上刻苦练棋的纪录,中国棋协也为他发声力挺,谣言便迎刃而解。
李轩豪光明磊落,身正不怕影子斜。
他并不为传言质疑忧虑,因为他深知自己的清白。
这也证实了夫子的话:“内省不疚,夫何忧何虑?”不忧惧并不意味仅凭一腔匹夫之勇。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对自然人文心存敬意。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命,指的就是自然规律。
而不畏天命的后果,也正肆虐当下。
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人类无视客观规律的索取与破环。
“大人”与“圣人”之言,代表着社会的秩序,而违背这些规律,最严重的例子莫过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他人利益,还是全社会的蛀虫。
情境任务类考题作文的特点和写作必备高分技法及示例早在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分析了当年的高考作文,尤其是全国新课标卷作文的命题特点后,就曾写道:“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了“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的目标,给出了高考题目命制建议:“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这个目标在试题中的贯彻,表现为情境交际型作文成为主流。
而《中国高考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无情境,不命题”。
由以上文字我们可知,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一种独立于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而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让考生明确写作任务;情境交际型作文是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征鲜明的题型,它是高考作文题型细分后的必然产物,不仅体现在近两年高考作文题中,也代表着未来高考作文题的走向。
因此,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旗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彰显文化自信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呈现方式灵活、涉及信息丰富、考查方式多元的情境任务类考题将承担起更多的考查任务——因为情境任务类作文既有命题者的写作引导,又有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情境的明确创设,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是高考作文命题新交际语境写作的新探索。
可以说,情境任务类考题的作文备考已势在必行。
考题特征情境任务类考题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任务指令的明确化、题目材料的情境化、写作内容的交际性三方面。
考生要想完成一篇合格的考场作文,就要结合情境任务类考题的特征进行写作。
[特征一] 任务指令的明确化情境任务类考题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给定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又增添明确的任务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