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0
2024年大学生侗戏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一、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
侗戏是侗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侗族文化,我参加了2024年夏季学期的大学生侗戏社会实践活动。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践活动的内容、参与体会和收获。
二、实践活动的内容1. 基本情况实践活动历时两周,地点位于贵州省的一个侗族聚居村落。
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学习侗戏的表演技巧,并通过与当地侗族人民的交流,深入了解侗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 学习侗戏表演技巧在活动期间,我们接受了由当地侗戏艺术家亲自指导的培训课程。
艺术家教授了侗戏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如侗锣鼓的节奏、身体动作的协调以及面部表情的演绎等。
我们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侗戏表演的要领,并在最后的表演中展示了自己的才艺。
3. 了解侗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除了学习侗戏表演技巧,我们还与当地的侗族人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我们参观了侗族的传统居住建筑,并了解了他们的农耕生活和风俗习惯。
我们还参与了侗族的传统婚礼仪式,亲身体验了侗族人民的婚姻制度和家庭观念。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侗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三、参与体会1. 对侗族文化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我对侗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侗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风俗习惯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别。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文化。
2. 学习侗戏的成果通过两周的学习和练习,我对侗戏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我不仅掌握了侗戏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还学会了如何与其他演员配合和表达角色的情感。
这对我的个人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3. 对社会实践的思考参加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通过与当地的侗族人民的交流,我了解到了他们所面对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侗戏采访提纲
一、采访对象
侗戏表演者
二、采访目的
拓开我们的社会知识面,全面提高实践能力,更好地了解侗族民族艺术文化——侗戏,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便更好地继承和传扬侗族文化,为其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采访地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四、采访方式
个别访问,一对一采访
五、采访步骤
若条件可以,可以分两个阶段采访。
这两个阶段分别是侗戏表演前和表演后。
表演前可以针对非表演的东西进行采访,表演后可以针对刚刚所表演的节目进行采访。
六、采访问题
(一)表演前
1、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侗戏的?您对侗戏这门艺术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当侗戏演员呢?
3、您从事侗戏演员多长时间了?
4、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什么事令您印象特别特别深刻?
5、您觉得侗戏有什么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色?(二)表演后
1、您可以为我们大概讲述一下刚刚表演中的故事吗?
2、您知道这出戏的历史背景来源吗?。
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侗族戏剧研究思考作者:何琼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6期摘要:国内学界对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侗族戏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类研究和个案分析;二是对形式、内容、艺术审美的分析。
其不足之处主要是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及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的理论很薄弱,仍然有很多问题鲜有涉足,尤其是对侗戏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系统研究,基本没有涉足。
关键词:生态视域侗族戏剧研究思考侗族戏剧(以下简称“侗戏”),是长期流传于黔、湘、桂三省侗族民间的一种戏剧形式,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的重要剧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侗戏便作为整个中国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进入全国相关学者的考察视野。
“贵州侗戏”较详细地介绍了贵州侗戏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侗戏大观》记载了侗戏的历史、经典剧、声腔、表演程式及习俗等。
在发表的论文方面,较有影响的有:赵道褀的《黔东南的侗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省第一篇关于侗戏的介绍性文章。
普虹的《侗戏改革的初步尝试》一文介绍了当代侗戏在剧本的整理改编、舞台美术、语言等方面进行的初步尝试。
普虹还在《浅谈侗族曲艺》一文中提出“侗族曲艺有众多的传统曲目,一有独特的音乐,一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的观点。
周恒山的《试论侗戏的个性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新时期侗戏的发展趋势做了全面的分析。
吴定国的《侗戏的源流及特点》论述了侗戏的历史源流及主要特征。
陈丽琴在论文中论述了侗戏是侗族人民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的体现。
黄守斌在《侗戏“柔性之维”的审美研究》一文中认为侗族戏浸透着侗族人以柔美为主的审美取向。
另外,马军、马珂、刘明君、曾衡林等在相关研究中讨论了侗戏文化艺术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问题。
综上可看出,国内学界研究侗戏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类研究和个案分析;二是对形式、内容、艺术审美的分析。
不可否认,在研究侗戏的历史、艺术、戏剧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不足之处主要是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及社会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的理论则显得薄弱,仍然有很多问题鲜有涉足,尤其是对侗戏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系统研究基本没有涉足。
侗戏发展现状侗戏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湘南地区的侗族民间艺术。
侗戏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凭借其精湛的表演和丰富多样的内容,成为了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侗戏的发展现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侗戏在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侗戏通常是由一位演员独自完成所有角色的表演,如同一个人在借口守岁剧等。
这种形式虽然独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剧情简单、艺术表达方式有限等。
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现在的侗戏开始采取多人表演的方式,通过人数的增加来丰富剧目和创造更多的角色。
同时,舞台布置、服装道具等也开始更加注重视觉效果,提高了整体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侗戏在内容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侗戏通常以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为题材,表现侗族民间生活和传统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观众对戏剧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现在的侗戏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时代性和现实性,更多地涵盖了社会热点和当代问题。
同时,侗戏也开始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杂技等,丰富了演出的内容和形式。
再次,侗戏在传承和推广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戏,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侗戏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和资金。
同时,一些侗戏团体也开始积极开展侗戏的推广和宣传活动,通过演出和交流等方式,向更多的观众介绍和推广侗戏。
此外,一些侗族地区也举办了侗戏比赛和演出,来推动侗戏的发展和传承。
然而,现在的侗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现代观众对侗戏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侗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人才培养、文档记录和资料整理等方面的不足。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加强侗戏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使其能够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并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侗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形式,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形式、内容、传承和推广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和改进,侗戏将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看侗戏观后感观看《侗寨琴声》后,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作为一个侗族文化工作者、老侗戏爱好者,感慨万千,只想说一句话:创新侗戏,久违了!一、《侗寨琴声》具备新侗戏的基本特质侗族被人誉为“歌的民族”,侗乡被人誉为“戏的家乡”,“饭养身,歌养心”就是侗族人民喜歌爱戏的至理名言。
侗歌的种类很多,至今仍然未有人作出精确的统计,正如侗歌中讲的那样“客家有读不尽的诗书,侗家有唱不完的歌曲”。
侗戏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形成,比中国的“国粹”京剧早80年(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
它历经侗族十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创作,留下了数百个剧目,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剧目,通过近300万侗族人民的眼、耳、口、心组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激情流唱,经过历史长河的颠荡淘汰因而走向新的彼岸,使之成为当代侗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的遗产。
侗戏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在现代场域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显性因素,同时,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侗族地区文化旅游不可多得的体验基质。
侗戏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丰富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力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才能够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文艺精品。
《侗寨琴声》正是这样一部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品力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戏是集侗族歌唱、念诵、讲述和表演等文化艺术为一体形成的有说唱有表演的侗族民间戏曲,是植根于侗族文化沃土上的民族优秀文艺形式,是绽放在中华民族艺苑上的奇葩,为世代生活在湘、黔、桂毗邻交汇聚居的数百万侗族同胞所喜爱,具有极高的保护传承价值。
体验旅游为侗戏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在此背景下,侗戏《侗寨琴声》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性发展:第一,结合区域特色,强化侗戏与其他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链的融合度;第二,依托侗戏的供需市场,从题材、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对侗戏进行革新;第三,深度挖掘侗戏体验旅游产品,进而促进民族文化资本化。
瑶白大戏历史渊源瑶白大戏(侗戏)是侗汉文化水乳交融的产物,被人们称为大山中的一朵奇葩。
梨园太和班是瑶白“义老”(俗称大戏、老戏、汉戏)的群众业余文艺组织,以演唱传统戏剧(古装戏)为主,辅以当地人文娱节娱人娱神的文化空间形式为辅,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的业余文艺群体。
民国时,当地发生天花疾病,无药可医,演唱大戏得以停止病情蔓延。
太和班是以历代祖师口传心授的众弟子组成核心,全村男女老少皆可参与演出的地地道道的民间文艺组织。
为了学到精髓,龚文昌、滚(杨)路贵于清光绪年间到湖南羊溪浦口拜师学艺,滚路贵学玩龙、地理;龚文昌学汉戏。
学成归来,根据本地特点,进行编剧、排导、画脸谱、练唱腔,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他们也就成为了瑶白大戏祖师。
其座下有八大弟子,弟子滚文荣为第二代掌门。
此后,瑶白大戏得以一代代传承。
演大戏、玩龙灯是古时候瑶白人娱人娱节活动的主要内容。
逢年过节,献技献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群众参与演出、欣赏、品评,促进社会和谐。
老艺人以《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传书为题材,改编成剧本,农闲时节教以说、唱、做、打等戏剧技巧,因不是正式登台演出,人们把它叫做“板凳戏”。
到过年时节,稍加组织排练,即可演出。
大戏演唱时用的是汉语,台词词牌与京剧大致相同,但唱腔却不一样,带有高山侗家深调。
大戏演唱的曲调很多,腔调定弦以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为主,有18个腔调。
伴奏乐器分文场、武场。
开演以鼓锣指挥、助兴。
鼓点指挥,京锣和钹呼应。
京胡伴奏、唢呐催帕。
戏剧虽有剧本,但曲调大部分由戏师口授。
节奏、旋律、声调等方面受当地民歌语言的影响,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以生、旦、净、丑等角色着装画脸。
瑶白大戏经过几代人的加工整合和再创造,极富民族文化特质,被专家、学者们誉为黔境边缘一朵常艳不凋的艺术奇葩。
侗戏发展现状
侗戏是一种源于中国湖南、江西、贵州等地的传统民间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推动,侗戏正逐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侗戏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纳了现代戏曲的表演元素,加强了舞台效果的设计和呈现。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将侗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展现给观众。
他们以独特的演唱方式、舞蹈动作和戏曲台词演绎了许多经典剧目,将侗族文化传统融入其中。
此外,侗戏在现代舞台上也加入了更多的现代意象和主题。
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侗戏逐渐走出了传统剧目的限制,呈现出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的艺术形态。
同时,侗戏还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融合,如与音乐、舞蹈、影像等相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侗戏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它的关注度增加,许多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侗戏的扶持力度。
通过举办侗戏比赛、戏曲节、文化展演等活动,增加了侗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同时,一些侗族艺术团体也积极组织巡回演出,将侗戏带到更多的地方,进一步扩大了侗戏的影响范围。
总体来说,侗戏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它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又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呈现出更具现代审美价值的表演形态。
相信随着人们对侗族文
化认知的不断提高,侗戏的地位和影响力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卢泳君(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三江侗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族文化瑰宝。
侗戏的传承与保护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新传媒技术的发展,侗戏不再在民众娱乐生活中占优势地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过去戏师们只能将戏曲记于脑中,再传授给其他的演员,或利用汉字记音,借用汉文字把传统的侗戏记录下来。
这样一个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侗戏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侗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起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侗戏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应用现代招贴海报设计的方式传承和发扬三江侗戏,利用现代招贴海报的新形式将侗戏文化更有趣更清晰的传递到人们大众的视野。
关键词:三江;侗戏;宣传设计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7-0065-01作者简介:卢泳君(1992-),女,壮族,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视觉传达设计。
1研究现状如果将三江侗戏文化基因用一个故事串联起来那就是-侗戏,它是夜郎文化穿越千年的“活化石”是在侗族文化土壤上成长的艺术果实,随着侗族人民日渐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许多年轻人逐渐最求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对他们来说传统侗戏与现代文明之间似乎有了深深的“代沟”加之侗戏戏师们老去解散,侗戏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侗戏宣传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以宣传设计创新求发展,成为侗戏文化常青的艺术形式。
2侗戏招贴海报中的视觉元素2.1侗戏图形元素的甄选图形是海报制作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丰富多彩的图形以及图形间的自由组合与重构、拆分可以给招贴画海报带来新鲜感、空间感和时代感,增加图形的吸引力有利于增加海报整体的生动性。
通过田野调查等形式了解别具一格的独立侗戏剧种。
侗戏里包括的侗族服饰、侗族传统乐器等,涉及到的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等。
用图形演绎戏剧的故事将图形进行隐喻和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如侗戏服饰中的纹样太阳纹、蝶花、鸟禽、蜘蛛、龙蛇、花草纹、雷纹等图形都是侗民生活在侗戏中的再现。
侗戏演变研究作者:罗仙泗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3期【摘要】侗戏是侗族人民的文学、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是侗族人民的文化产物、是侗族人民文化的结晶。
具有鲜明的侗族风格。
侗戏也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种,侗族人民非常的喜爱。
【关键词】侗戏;侗戏种类;侗戏演变十九世纪初叶,嘉庆至道光年间,侗戏产生了,迄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侗戏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来慢慢的传布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地区。
是由侗族——侗戏创始人文人吴文彩创作的。
一、侗戏的剧目种类侗戏迄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是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剧种。
侗戏的剧目是非常多的,题材也也非常的广范。
很多剧目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而广为流传的。
比如有: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汉族戏曲剧目。
侗族很多剧目都是由侗戏改编而成的。
改编侗戏素材的还有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
侗戏与其它剧种比较,侗戏的剧本是很别致的,可以比喻成是一首叙事长詩: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等。
侗戏在剧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
侗戏的场次分得很细,一出戏通常有几十场。
侗戏剧中角色也很多,剧本篇幅很长,要演出一部戏,要几天才能演完。
二、侗戏的音乐唱腔、乐器和打击乐三个部分组成了侗戏。
侗戏的音乐非常的优美和动听,大旋律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
唱腔主要用于叙事演唱。
旋律是由侗歌的旋律演变而成的一般都是由四句为一小片,上下句结构押韵,旋律悦耳动听。
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组成了侗戏的乐队。
其中月琴、牛腿琴、侗琵琶和扬琴、芦笙是属于管弦乐器。
其中小鼓、小锣等是属于打击乐器,这种乐器一般多用于侗戏开场,不用于唱腔的伴奏。
三、侗戏的历史演变研究侗族人民能歌善舞,是一个音乐的民族,也是一个戏剧的民族。
侗戏作为侗族人民文化的产物,已经跨越了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也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洗礼和考验,侗戏音乐是侗族人民文化的瑰宝,侗戏被侗族人视若为掌上明珠。
浅论侗戏潘年树摘要:侗戏是我国民间的一个特色戏种,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承载了侗族丰富的文化传统。
本是试图文从侗戏的产生、表演形式、表演习俗、剧目思想内容以及审美走向等几个方面来对侗戏做一些探索,从一个侧面来把握侗戏的魅力来源。
并从中可以看出侗戏在充实和提高侗族人民精神文化和促进团结增强民族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侗戏 ;吴文彩 ;表演形式;剧目思想;审美走向一、侗戏的产生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水秀丽,人界地灵。
那是“民族歌舞的海洋”。
那里的人民创造自己的戏曲———侗戏。
侗族,是我国古代撩人的一支,很早在黔、湘、桂三省交界处定居下来,所谓“散处于牂柯溪之界”.。
他们过去没有戏曲,两百年前出了个侗戏师,就是黎平县腊侗村的歌师吴文彩,人称“疯癫戏祖”。
吴文彩,生于清嘉庆戊午年(公元1798年),卒于道光乙已年(公元1845年),他才子短命,只活了47岁[1](P175)。
他自幼聪明,6岁进私塾,勤奋好学,广读诗文,汉文化水平较高。
他20岁开始编歌传唱,几年后,就成为侗族地区远近闻名的歌师,被人称为“才子”。
他编的歌讲究韵律,比兴得当,易于传唱,很受侗族人民喜爱。
如《开天辟地》、《乡老贪官》等,至今仍在侗乡流传。
那时,湘西、桂北得汉戏,桂戏已逐渐传入侗族地区,为侗族人民所接受。
但由于语言不通,听不懂戏词内容,所以看戏也只能看个热闹,吴文彩和众多爱戏的寨人感到不满足,便立志创造侗族人民自己的戏。
当时汉族地区的“汉戏班“仅在节日喜庆日子到侗乡演出,一年只能看到几次,吴文彩决心外出取经,时年29岁。
他先后到过黎平府,王寨(今锦平),古州(今榕江)等地,如痴如醉地看汉戏和桂戏。
看完戏在街上、在客栈、在饭店。
自个自地比划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这样人们称他为“戏疯子”。
半年后,吴文彩一路哼哼唱唱的回到了家腊洞。
妻子见丈夫很是高兴。
杀了一只鸡,吴文彩一边喝酒,一边还向他看的戏,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哭哭泣泣,弄得妻子莫名其妙。
问他怎么了?他不答,好像是哑巴。
问了老半天吴文彩才冒出一句话:“从明天起,你送饭到仓库给我,无论什么人来找我都说我不在家”。
从此以后,吴文彩住进了仓库,闭门不出。
既不见客会友,也不参加处理寨中事务(他那时时“乡老”,相当于现在的副村长)整天在仓库里写戏。
写累了,偶尔走出仓门,背着手散步,但脑子里的剧中人物仍在活动。
寨里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不理不睬,有时答上一句也时答非所问。
一厌一行总时颠三倒四的,人们见到他久退避三舍,怕而远之,纷纷说:“才子得了疯癫病“》。
这样三年,吴文彩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终于借鉴汉族传书《朱砂记》和《二度梅》,在叙事说唱的基础上,采用家乡的侗族山歌《你还不过来我过来》的曲调,在设计处打过门,小过门,便成了侗戏曲谱。
他改变翻译成侗族最早的两部侗语演唱的剧本《李旦凤姣》和《梅良玉》,时年32岁,公元1830年。
那就是侗戏创建之始,距今有178年的历史。
吴文彩是侗戏的创始人,后人都称他为侗戏的鼻祖。
他去世后,侗族人民为了纪念缅怀他,无论哪个戏班,在开台演出之前,都要念词祭师:“阴师傅,阳师傅,吴文彩师傅,不请不到,有请必到;日请日到,夜请夜到,块请块到,马上开台。
年无忌,时无忌,吴文彩师傅在此,大吉大利。
”吴文彩对侗戏的奉献人民时永远不会忘记的。
吴文彩在创立侗戏的同时,也经常考虑怎样为这些戏插上音乐的,也就是使用怎样的唱腔来演唱侗戏。
当时流传的汉戏、桂戏、阳戏、花灯戏等。
侗戏有别于这些客家戏,要让人们听得懂,而且易学易唱,吴文彩经过数年摸索,他创立了侗戏的基本唱腔——戏腔。
“戏腔”采用了侗歌并演化为上下句格式,更接近于戏曲板式音乐。
他将这些素材于侗族语言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这样既能使人民易于接受,又有别于其他汉族戏剧的音乐。
“戏腔”、“器乐”和“锣鼓”这三部分,便成了侗戏的音乐。
“戏腔”,侗语称“唆戏”,它是侗戏音乐的灵。
[2](p86)魂他是侗戏演出的始终。
戏腔分为上下两个乐句,每唱完一句,乐队就跟岁尾音间奏过门。
唱段结尾时还有个“哟嗬咿”的尾声,由前台嗬后台的演员高声齐唱,以烘托气氛,类似川剧的“帮腔”。
“戏腔”是侗戏的灵魂,是最主要的一种唱腔,但它也有很大的局限。
如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的上下句不断反复,虽然易学易唱,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新鲜感;每出戏每个人物都唱同一种腔。
不可能用音乐来塑造形象,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侗戏艺术家们又创造了“哭腔”、“歌腔”、“大歌腔”等新调。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众多新创作的现代题材剧目的出现,侗戏工作者们又创造了“新腔”。
使侗戏音乐在为剧情,为人物服务方面更加完善。
二:侗戏的表演形式从1830年侗戏诞生至今天,侗戏的表演进程较为缓慢,它大致经历了几歌阶段:坐唱表演、二人上台做“8”字步表演、多人“8”字步表演、男女同台表演、多样化表演。
(1)坐唱表演。
侗戏诞生之时,由于吴文彩倾全力改编剧本,没来得及吸收和借鉴其他剧种的表演技法,而是按照侗族人民唱歌的形式和习惯,进行坐唱表演。
把演员分坐两排按剧情分配角色,轮到那个角色道白即道白,演唱即演唱,在这形阶段李,侗戏演员全是男的,演女角色道白演唱全用假嗓子。
(2)二人上台走“8”字步表演。
坐唱表演一段时间后,演员似乎觉得不能发挥,观众亦感到不够味,便纷纷要求吴文彩进行改良。
因而叫村民上山杉树仿照桂戏、汉戏搭成简易戏台,但表演十分简单。
因当时侗戏还没有自己的文字。
演员不是十分专业,在加上戏长,台词、唱词多,演员根本无法背诵。
吴文彩又想出了点子,他将一张桌子置于台中稍往后一些,自己坐在桌后,让演员在桌前演出。
他念一句,演员就重复一句。
为使演员能听到台词,便让二演员走“8”,轮流走近桌前,便于聆听台词唱词。
吴文彩扮演的这个角色,在侗戏班中就称为“掌薄师傅”掌握戏文薄本的总词。
掌薄师傅除了提示台词,还要安排角色上下场,还要提示台上演员什么时候上下场,站什么位置,坐什么动作表情。
实质起导演的作用。
因此,戏班对掌薄师傅很是尊重,要求也比较搞,能编歌编戏,本人还要有较高的演技,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他们的戏路薄子没有侗文,是用汉字谐音侗语音的,如“我”写做“姚”,“你”写做“溺”,“他”写做“毛”,二人走“8”字步,表演的程式是:先由一个演员上台,道几句开场后即正式演出。
两个演员手拿纸扇,时开时合,对白或对话。
每唱完一句,在音乐过门中,二人相对走成“8”字步,如此循环步断。
(3)多人走“8”字步表演。
即根据剧情的需要,多人上台对话或演唱,它的表演形式是一人演唱时,其他演员也要跟音乐过门走“8”字步。
演丑角的演员还要不停地跳跃。
这一阶段所谓表演,演员在道白合演唱时有了一些虚拟的动作,开始使用了一些简单的道具。
(4)男女同台表演。
在以前,演唱侗戏全时男的,虽然可以男扮女装,用假嗓子演唱或道白,但毕竟缺乏真实感且演员亦觉吃力;而有的女青年又跃跃欲试,在这趋势下,久产生了男女同台表演的形式,但不准兄妹或姐弟扮演恋人或夫妻。
男女同台的表演形式有了新的起色。
它时根据剧情和角色的需要安排的,但女演员只演旦角,不演丑角。
若遇到要演反面或滑稽女性时,仍由男演员扮女装表演。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个民族之间文化艺术不断交流,侗戏在表演形式上吸收了汉族戏中的锣鼓点式台步,以及传统花灯剧中的跳步表演等。
形成了自己的唱、坐、走、跳基本表演技法加传统的扇掩面、甩水、跳哟嗬咿等技法,便使侗戏独特的表演自成一格。
(5)多样化表演,这一阶段的侗戏表演,一是在吸收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和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开始有了导演。
导演根据剧情的需要安排角色,出场进场,由原来的临时发挥开始走向系统化、程式化,舞台调度日趋成熟。
二是开始使用布景。
三是涌现了更多的演出形式。
有向歌剧发展的,有向戏曲型发展的,有向山歌型发展的。
四从民族歌舞中吸收,从生活中提炼较为丰富的表演词汇,并向汉族戏曲学习了手、眼、身、步等边沿技巧。
整场侗戏表演结束时,全体演员上台唱大歌。
其内容多是以演员的身份,用谦虚的态度,向观众表示感谢。
如:月亮挂在天边,戏已经唱晚。
可怜你们父子,鸭还在坝上,鹅还在河边。
可怜你们妇女,背着小孩看戏累了双肩。
可怜你们老人,看戏看得花了眼。
误了你们的工,费了你们的时间。
多多麻烦,敬请原谅。
你们若是喜欢看,我们下次又来演。
[3]三:演出习俗和忌讳侗戏在一百多年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演出习俗和忌讳,可谓五花八门:(1)立坛请师是侗戏班演出前举行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为了纪念和缅怀侗戏始祖吴文彩,又带有乞求先祖神灵保佑演出成功的意愿。
主持仪式的人一般都是侗戏的戏师、本寨德高望重的老人或鬼师。
坛位设在戏台后面,在桌上铺一块红布,红布上放有一升米、一瓶酒、三个酒杯、一个刀头(即熟的猪肉,约半斤)、一个鸡蛋、一个红包、三柱香、一叠钱。
主持人将写好的侗戏班名放在米上,然后烧香焚纸,示意仪式正式开始。
在肃穆的气氛中,主持人进行念词。
念词的内容大多从人类起源、侗族祖先迁徙开始,一直念到侗戏由谁开创,所要演的剧目是谁传授,演出的弟子是何方戏班为止,内容十分丰富。
尽管各个戏班的念词大同小异,但最后都是前面第一回里已经介绍过的那几句:“阴师傅,阳师傅……”直到“吴文彩师傅在此,大吉大利”。
念词结束,炮声轰鸣。
主持人端起酒杯,用手指蘸酒往上一弹,表示敬天神;再蘸酒往下一弹,表示敬地神。
然后,端杯一饮而尽,大声宣布:“开台……”戏就开始了。
(2)兄妹不得演恋人或夫妻。
侗族十分忌讳兄妹在一起谈论男女之事,即使在月堂里“行歌坐夜”,兄妹也要相互回避,不能同堂。
侗戏班的组建,大都是同一鼓楼或同一姓的人,而所演的传统剧目中,反映和表现爱情婚姻的占绝大多数,如果兄妹在剧中扮演了恋人或夫妻,将会被视为伤风败俗,所以,女的一般不参加侗戏班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侗族女青年才取得参加侗戏班演出的资格,但是,在剧中不能安排兄妹扮演恋人或是夫妻的忌讳一直沿袭至今。
(3)挂彩旗。
这是侗戏班在开台演出前的一种炫耀形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习俗。
一个侗戏班彩旗的多少,是这个戏班演出成功与否的标志。
彩旗越多就越显得荣耀每个侗戏班都长期保留着各色各样的彩旗。
彩旗的形状主要为三角形和长方形两种。
颜色有红、黄、蓝三种,忌用白色。
(4)送午饭。
就是侗族姑娘在晌午时,给侗戏演员送饭或油茶的习俗。
侗戏班演出侗戏,一般都是当日十是左右开始,到下午七时左右告一段落,晚饭后又继续进行。
其间午饭就靠姑娘们送了。
当侗戏班到本寨演出后,本寨的姑娘们便开始筹办午饭了。
午饭通常按照招待远方客人的规矩准备,大都为侗族风味如腌肉、腌鱼、干鱼、腊肉、糯米饭等。
除此之外还有跳加官、老寨演出、上台放炮祝贺、踩新台。
侗戏的这种演出习俗,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浓烈的民俗性,使观众在得到艺术欣赏的同时,还无形中增强了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4](p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