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鼓楼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2
侗寨鼓楼研究报告一、引言鼓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其中贵州地区的侗寨鼓楼尤为著名。
本篇研究报告将对侗寨鼓楼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了解其特点、历史背景以及与侗族文化的关系。
二、侗寨鼓楼的历史背景2.1 侗族的起源与发展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历史悠久。
他们以水稻种植和手工艺制作为主要生计,生活在山区和水乡地区。
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
2.2 鼓楼在侗族社会中的地位侗族社会中的鼓楼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
鼓楼通常建在侗族聚居的村落中心,作为村民们举行庆典、集会、表演和祭祀等活动的场所。
鼓楼具有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多重功能,对于侗族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侗寨鼓楼的特点3.1 建筑结构侗寨鼓楼通常由石头、木材等材料建造而成,高耸挺拔。
鼓楼一般有三层或五层,每层之间通过楼梯相连接。
鼓楼的顶部通常有一个大型鼓,可以用来鸣放音乐。
3.2 装饰风格侗寨鼓楼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
外部墙壁常常用彩绘和雕刻进行装饰,形成独特的图案和花纹。
内部的柱子和梁木也经常被雕刻成精美的造型,展示了侗族的传统美学观念。
3.3 社会聚集地侗寨鼓楼作为社会聚集地,经常举办各种庆典和集会活动。
这里是人们互相交流、传递信息、聚集心情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人们可以参加舞蹈、歌唱以及传统文化表演等活动,体验侗族的独特魅力。
四、侗寨鼓楼与侗族文化的关系4.1 宗教与信仰侗寨鼓楼是侗族人民开展宗教和信仰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鼓楼中,人们举行祭祀和祈福仪式,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虔诚。
鼓楼也是侗族宗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承地。
4.2 文化传承侗寨鼓楼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鼓楼中,人们举行传统舞蹈、歌唱、戏剧等表演,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
同时,鼓楼也是侗族文化交流和传统技艺传授的重要场所。
4.3 社会组织侗寨鼓楼在侗族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组织功能。
贵州铜仁的侗族风情如何贵州铜仁,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侗族风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侗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铜仁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走进铜仁的侗族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具特色的建筑。
侗族的鼓楼,高耸入云,飞檐翘角,雄伟壮观。
它不仅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侗族人民团结和智慧的象征。
鼓楼内部结构精巧,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木质榫卯结构连接,展现了侗族工匠高超的技艺。
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它横跨在河流之上,为人们遮风挡雨,方便出行。
桥身装饰精美,雕刻着各种图案和神话故事,充满了艺术气息。
侗族的服饰同样别具一格。
侗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她们用自己的巧手织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布料,再制成华丽的服饰。
侗族女子的服装多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配以鲜艳的绣花和银饰,显得端庄而美丽。
男子则穿着对襟短衣和长裤,头上缠着青布头巾,展现出一种朴实而干练的气质。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更是让人陶醉其中。
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是侗族文化的瑰宝。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演唱方式,使得侗族大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歌声悠扬婉转,仿佛在诉说着侗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
芦笙舞也是侗族的传统舞蹈之一,舞者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刚劲有力,热情奔放。
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上,侗族人民都会唱起大歌,跳起芦笙舞,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侗族的饮食文化也充满了特色。
酸汤鱼是侗族的一道传统名菜,鱼肉鲜嫩,酸汤浓郁,让人食欲大增。
此外,还有腌鱼、腌肉、油茶等美食,都具有独特的风味。
侗族人民喜欢用糯米制作各种美食,如糯米粑粑、粽子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软糯,而且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侗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盛大的当属“侗年”。
在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穿上盛装,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他们杀年猪、打糍粑、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外,还有“三月三”“吃新节”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中国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有侗寨就有鼓楼,它是侗文化的象征,是侗家人的精神家园打开贵州地图,在地图上画几个圈,这就是我要去贵州行走的几处地方,那是2005年的暑期。
雷山、榕江同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在凯里市,这是当年在凯里拍的城市牛角雕塑。
苗族、侗族都崇拜牛,也爱斗牛。
在雷山看了苗寨,准备再到榕江看看侗寨。
如今的贵州是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交通便利,十几年前就是不是那么回事了。
从雷山坐过路班车四个小时到达榕江县城。
到榕江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看现存年代最早的侗族鼓楼——增冲鼓楼。
增冲鼓楼在大山深处的增冲侗寨,属从江县往洞镇,和榕江县交界。
由于没有班车,就包了部农用车前往增冲侗寨。
一路上充分感受了贵州的“十万大山”,车有时就行驶在高山的云端。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了增冲侗寨。
在寨里任何一处都能望见那栋高大的鼓楼,鼓楼总是高于民居的。
当年用的是胶片相机,没有记录下多少,期待下次了。
2005年7月增冲鼓楼侗寨鼓楼楼檐层数均为奇数,不管层次多少,均高于民居,立于寨子中央。
鼓楼建筑形式多样,外形都酷似一棵大杉树。
传说侗族先民都是在大杉树下议事,侗民称为“遮荫树”,后来演变成鼓楼建筑。
鼓楼即是侗族村民聚众议事的社会活动中心,又是政治、文化、娱乐的场所。
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是现存最早的侗族鼓楼。
通高20余米,12根落地柱,其中金柱4根,檐柱8根,十一层密檐。
金柱与檐柱之间用穿枋相连呈幅射状,逐层上叠收刹,建筑结构复杂,造型独特,技艺高超精湛,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喜欢居住水边。
溪涧纵横,流水潺潺,小桥人家,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
有河有水便有桥,多是风雨桥,也叫花桥。
2005年7月拍的增冲侗寨,还有仍在使用的水车增冲侗寨是一个自然村,面积不大,当时交通也不是很便利,在寨子里转了转就返回了。
回来的路上,在路边又看了几个鼓楼,看上去已经有些破败了,大概与村里人外出务工越来越多有关。
贵州侗族鼓楼略谈黔、桂、湘交界地区近年成为旅游热点。
这里山深林密,栖居着侗族人民。
他们的住房别具民族风情,最大特点是建材以杉木和松木为主,不论规模大小,都不用“一钉一铆”,建筑造型独特,结构科学,工艺精湛,功能多样,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奇葩瑰宝。
侗族鼓楼最为其代表建筑。
侗民有“未建寨先建鼓楼”之说。
侗族寨子里必有鼓楼。
寨中的各种活动如联欢议事、制定村规、迎送宾客、婚丧嫁娶等事都在鼓楼中进行。
它是侗寨社区中心,是寨子里最复杂、最讲究的建筑。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
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
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
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
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
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侗寨。
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
侗族鼓楼一般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尤为盛行。
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柱、枋梁需经过族中德高望众的老人选定,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楼中最高层的中心位置一桦树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则击鼓以号召群众。
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
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
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鼓楼既像楼阁又像塔,从外面看,屋檐多达十几层,而楼内却没有一般建筑的梁柱结构,重量平均分散在各层屋檐上。
侗族工匠建造鼓楼时不用图纸,也不参考任何“手册”、“标准”等。
他们有着秘不外传的施工口诀。
据说这个口诀仅有26个字,鼓楼的大小繁简。
全由这26个字的不同排列顺序而定。
侗寨建筑工匠包括木匠、画匠、雕刻匠等,这些建造工匠一般都是从七八岁开始学起,技艺一般由父传子,一代传一代。
现在的建筑学家们已经画出了侗族鼓楼的结构图,但仍不清楚在没有设计图纸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施工的。
侗族建筑介绍
侗族的住房,是以干栏式竹楼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它是在竹木结构的竹楼上加盖木板墙、瓦、瓦当,再盖木板房。
鼓楼,也称“歌堂”,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侗族聚居地,都有鼓楼。
鼓楼是侗族建筑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它是侗族人民的宗教、文化、政治、经济活动和风俗习惯的中心,它不但是侗族人民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侗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侗族建筑,一般由正房、偏房和厢房组成。
正房为整座鼓楼中最高大宽敞的一幢,由正厅和两边各一间偏房组成。
正厅和偏房是鼓楼内最重要的部分。
它是正屋与偏房之间连接部分,由柱子和大梁构成。
梁上梁一般用杉木制成,高约四尺许,上雕龙或凤,梁柱间横搭有长约二尺左右的木枋或木柱,一般用三根,中间一根较大。
这种结构既美观大方,又能起到承重作用。
在正厅前设有供桌和供台。
供桌是用杉木制作,上面有一块木板做成的台子,供人活动时坐、立之用。
—— 1 —1 —。
贵州侗寨鼓楼导游词
欢迎来到贵州侗寨鼓楼!这里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侗寨是侗族人民的
居住地,他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习俗令人称奇。
首先,我带大家参观鼓楼。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文化象征,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
这座鼓楼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每天早上,鼓楼会敲响,告诉人们新的一天
开始了。
晚上,鼓楼又会奏响悠扬的乐曲,祈祷着平安祥和的夜晚。
接着,我们来到侗寨的村落。
整个村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侗族人民建造房屋大多
采用木结构,因此村落充满了浓厚的木香味。
每个房屋都有独特的装饰,如彩绘壁画、雕刻等,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创意和艺术才华。
沿途还可以欣赏到侗族人民的歌舞表演。
侗族人民以歌舞为娱乐,喜欢跳侗族舞蹈。
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他们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装,载歌载舞,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
祖先的敬意。
最后,我要介绍一下侗寨的特色美食。
这里的食物独具侗族特色,有侗寨酸肉、扣肉、苗家酸汤鱼等。
这些美食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绝对值得一试。
在贵州侗寨鼓楼,您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侗族文化氛围,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和表演,品
尝到独特的美食。
希望您能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谢谢!。
⼀、侗族⿎楼的意义 在侗族⼈民的⼼中,⿎楼是侗族的骄傲,是凝聚⼒,是亲和⼒,同时也是侗族⽂化的⼀个兴旺的含义。
此外,侗族起源于古百越族,其居住形式是由巢居发展衍变⽽来的,追溯⿎楼的雏形也正是⼤树,因此,侗族⼈民结合了对杉树的崇敬与对⿎楼起源形制的纪念,赋予了⿎楼以杉树的象征意义,寄寓⿎楼的兴盛能保村寨的安定兴旺。
此外,从⿎楼的历史可知,⿎楼是侗族村寨族姓和家族荣辱标志,它反映着整个村寨的状况。
因此,建造⿎楼被作为侗族村寨内凝聚⼈⼼,外显吉祥和财富的⼤事。
侗族⿎楼这种宝塔式建筑在中国古代汉⽂化中 被看作是风⽔补救的⼀种形式。
侗族⿎楼建造地点、⾼度的确定,除了与村寨中的⼈⼒物⼒、象征意义有关外,同时也与风⽔观念有关。
侗族对聚落有着风⽔宝地的选址观念,然⽽,崎岖的⼭地间往往不能完全符合选址要求。
因此,侗族⼈民往往在⿎楼的建造上运⽤补救与改造的⽅法,有意识地选定⿎楼的建造位置与⾼度,以实现他们⼼⽬中补⾜风⽔、改良环境的理想。
侗族⼈常将聚居地参照周边地形⽐附为某种动物、植物等,如贵州黎平构洞⼤寨被看作是⼀头⽜,肇兴侗寨被⽐作⼀条船等。
[4]侗族⼈认为⿎楼建造的位置与⾼度应与村寨的⽐拟物相关联。
很显然,⿎楼的构造观念体现着侗族的风⽔观念以及侗族⼈民对聚居环境的美好寄托。
按理说,作为古建筑物的侗族⿎楼,随着社会的发展,⿎楼的⽣命⼒和功能将会减弱。
但事实恰恰相反,⿎楼不仅在侗寨越建越好,⽽且在⼀些地⽅,如黔东南苗族侗族⾃治州⾸府凯⾥城内和郊外也建得更加⾼⼤、更加壮丽。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楼具有深厚的美学内涵,能带给⼈们以美的享受。
早在⼏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艺对话集⾥写道:我们应该寻找⼀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然的优美⽅⾯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暖的地带⼀样,四周⼀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濡⽬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种清幽境界呼吸⼀阵清风,给予他们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培养起融美于⼼灵的习惯。
侗族鼓楼的介绍
侗族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建筑物,也是侗族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侗家人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鼓楼在侗寨中一般建于山坡或平地上,与寨中房屋紧密相连,形成一组建筑群。
鼓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层层出檐。
鼓楼通常为两层,少数四层或五层,有的甚至七层。
鼓楼的设计构造一般根据村寨大小、人口多少而定。
侗族鼓楼在侗寨中主要作用有:一是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如集会、开会);二是作为村寨的象征(如象征寨王);三是作为村寨的指挥系统(如指挥村寨狩猎)。
侗族鼓楼在建筑风格上既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也有共同的地方。
侗族鼓楼建筑的风格千姿百态:有的鼓楼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则呈圆形、六角形或多边形;有的还呈多层相叠式;有的以圆木为柱,以铁钉为梁,其上覆盖一层木质或竹片等物。
在侗族的鼓楼中还建有专门用来存放杂物和生产工具等物品的“杂物楼”。
侗族鼓楼结构奇特,它是由一根或数根大木柱支撑整个鼓楼框架。
—— 1 —1 —。
092走进侗寨鼓楼Entering Dazhai Drum Tower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地带,常会看到侗寨里矗立着美观优雅、造型各异的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最显著的标志,是侗族文化体系的代表。
木结构的鼓楼大多毁灭于历史上的火灾,只有不多的鼓楼矗立了超过100年。
鼓楼,一般高20多米,从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
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
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
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外观装饰侗族建造鼓楼的大梁柱、照面坊,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每座侗寨鼓楼的前方和近旁,都会有一方广场,这方广场并不大,但是在侗寨所居的山地间,也是一块难得的平地了。
侗族人称呼这里为“鼓楼坪”,是全寨人休闲娱乐或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从外观上看,每座鼓楼都包括了阁底、塔身、亭顶,楼底平面均为偶数边。
塔身各层平面也为偶数边,多为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立面均为奇数重檐,矮小的鼓楼有3到5层重檐,高大的鼓楼可达27层,高40多米。
关于鼓楼的檐层数,最统一的说法是“要单数”。
至于为什么要单数,侗族老人们只说是祖上定下的规矩。
单数除了“吉祥”,更深入的还有“阴阳”说法。
“单为阳,双为阴”起源于古代阴阳学,是建筑堪舆的传统内容。
从选址开始就非常注重风水的鼓楼,层檐为单数,以求得更有利的能量。
鼓楼的顶部,大致可分为平顶和尖顶,平顶的鼓楼多为四角,相对较朴实庄严,尖顶的鼓楼则有四到. All Rights Reserved.093ARCHIECTURE建筑风情八角,形制高耸,与塔更相似,立于寨中愈显突出,是新建鼓楼的热门款式。
鸟,是侗族文化中一个神秘的符号,侗族男女的盛装中都有羽饰,它也是侗乡各地鼓楼上一个标志性的装饰。
这些鸟,有的位于鼓楼各层檐角,有的位于鼓楼顶尖,还有的以羽毛和丝线结成彩饰,在鼓楼落成的时候,由寨里的女人们寄托祝福和心愿,挂在鼓楼最高的横梁上。
贵州黔南州的侗族风情如何贵州黔南州,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侗族风情独具魅力,令人陶醉。
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在黔南州的土地上,他们传承着千年的智慧和传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侗族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高大雄伟,结构精巧。
通常采用木质结构,层层叠叠的飞檐,展现出优美的线条。
鼓楼不仅是侗族人民聚会、商议事务的场所,更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它横跨在河流之上,既为人们提供了交通便利,又具有遮风挡雨的功能。
风雨桥的桥身装饰精美,雕刻着各种图案,充满了艺术感。
侗族的服饰文化同样引人注目。
侗族妇女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她们擅长刺绣和织锦,将自己的巧思和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每一针每一线中。
侗族男子的服饰则相对简洁大方,但也有着独特的细节和装饰。
这些服饰不仅是美观的外在展示,更是侗族文化和身份的重要标识。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更是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演唱方式令人惊叹。
歌声悠扬婉转,仿佛能穿透人心,传达出侗族人民的情感和故事。
芦笙舞也是侗族的传统舞蹈之一,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矫健有力,充满了节奏感。
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上,侗族的音乐和舞蹈总是能将欢乐的氛围推向高潮。
侗族的节日丰富多彩。
“侗年”是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盛装打扮,欢聚一堂,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祭祀祖先、歌舞表演、品尝美食,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萨玛节”也是侗族的盛大节日,以祭祀萨玛女神为主要活动,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侗族的美食同样令人垂涎欲滴。
酸汤鱼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鲜嫩的鱼肉搭配酸辣可口的汤汁,让人回味无穷。
腌鱼、腌肉也是侗族的特色美食,独特的腌制方法使其具有浓郁的风味。
此外,还有各种用糯米制作的美食,如糍粑、糯米饭等,口感软糯,香甜可口。
在黔南州的侗族村寨,人们热情好客,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侗寨鼓楼金鑫二00八年七月雄伟的侗寨鼓楼鼓楼雄伟壮观,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侗族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鼓楼有厅堂式、干栏式、密檐式等多种。
无论何种鼓楼,一般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
上部为顶尖部,用一根长约3米的木柱或铁柱立于顶盖中央,并套上由大到小的5至7颗陶瓷宝珠,使顶尖部成葫芦型,犹如塔尖,凌空而立。
顶盖是绚丽多彩的楼顶,多为伞形。
顶盖形状有四角、六角或八角。
顶盖下斜面的人字格斗拱,像蜂窝百孔窗,其周围木雕像燕窝垒泥点,工艺精巧,造型别致。
中部是层层叠楼,形似宝塔楼身。
楼檐一般都是六角,亦有简便的四角或复杂的八角。
楼身以四根粗大、笔直的长杉木为主柱,从地面直通楼顶,极为壮观。
楼内或雕塑,或绘画,鱼虫鸟兽,栩栩如生。
下面是坚固、宽敞、实用的楼底,多为正方形,四周有宽大而结实的长凳,可供人歇坐。
中间是一个圆形大火塘,由各户轮流供柴生火,夏驱蚊虫,冬可取暖。
鼓楼由各村寨群众投工献料,集资筹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设计,自行建造。
整个建筑没有图纸,数百上千根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中计算。
这种能工巧匠遍布侗乡,尤以贵州黎平、从江等地为最多。
据广西龙胜平等乡平等村就有11座;而黎平肇兴,一个寨子就有5座雄伟壮观的鼓楼,被中外游人称为“鼓楼群”。
精巧的侗乡风雨桥风雨桥又称“花桥”,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而得名。
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
风雨桥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
下部是桥墩,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
中部为桥面,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全为木质结构。
桥梁跨度一般不超过10米,以适应有限的木材长度。
上部为桥面廊亭,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
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
桥架就放在桥墩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
肇兴侗寨五个团鼓楼的详细介绍
肇兴侗寨是位于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一个侗族村寨。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肇兴侗寨是侗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中五个团鼓楼是寨内最具特色和重要的建筑。
1. 东门团鼓楼:东门团鼓楼位于肇兴侗寨的东部入口,是寨内最大的团鼓楼。
它是由木材和石头建造而成的三层楼阁,高约15米。
团鼓楼的顶部有一座小型鼓楼,用于告示和传递信息。
每年的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侗族人民会在团鼓楼前进行传统的侗族鼓舞表演。
2. 西门团鼓楼:西门团鼓楼位于肇兴侗寨的西部入口,是寨内第二大的团鼓楼。
它的建筑风格和东门团鼓楼类似,也是由木材和石头建造而成的三层楼阁。
西门团鼓楼也是侗族人民举行各种庆典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3. 中门团鼓楼:中门团鼓楼位于肇兴侗寨的中部,是寨内的中心地带。
它也是一个三层楼阁,高约12米。
中门团鼓楼是肇兴侗寨的地标建筑之一,常常被用作游客参观和了解侗族文化的场所。
4. 南门团鼓楼:南门团鼓楼位于肇兴侗寨的南部入口,是寨内的一个重要建筑。
它的建筑风格和其他团鼓楼类似,也是由木材和石头建造而成的三层楼阁。
南门团鼓楼常常用于举行婚礼和其他庆典活动。
5. 北门团鼓楼:北门团鼓楼位于肇兴侗寨的北部入口,是寨内最小的团鼓楼。
虽然它的规模较小,但它同样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
北门团鼓楼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用于举办传统艺术表演和庆典活动。
这五个团鼓楼是肇兴侗寨的重要景点,也是了解侗族文化的窗口。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侗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侗寨鼓楼是侗族村寨中的一种传统木构建筑,通常作为集会和议事的场所。
鼓楼在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侗寨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以下是关于鼓楼的一些详细信息:
1. 建筑特点:侗寨鼓楼通常由杉木制成,采用穿斗式结构,即柱与梁之间通过榫卯连接。
鼓楼的建筑形式多样,有的是多柱式,即由四根主柱和十二根衬柱构成;有的则是独柱式,由一根中心柱支撑,直通顶端,底部有四根衬柱。
2. 功能作用:鼓楼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它还承载着侗族人民的集会、议事、娱乐等多种社会功能。
在鼓楼中,村民们会聚集起来讨论村寨大事,举行各种节日活动,甚至进行歌舞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
3. 文化意义: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精湛的建筑技艺,还体现了侗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
每一座鼓楼都是侗族人智慧和才能的结晶,是侗寨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心。
此外,肇兴侗寨是一个著名的侗族村寨,拥有五座集中的鼓楼群,这些鼓楼不仅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客了解侗族文化的窗口。
总的来说,侗寨鼓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精美的木构建筑,更是侗族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
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造型独特、矗立云表的塔式建筑——侗家鼓楼。
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也是休闲、社交、待客的场所,还是议事、传递信息、报警之地。
古代鼓楼造型比较简单,是独木支撑。
明代《赤雅》云:“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
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落锦鳞矣。
村男子歌唱饮啖,夜归,缘宿其上,以此自豪。
”清代《广西通志》载:“侗人居溪峒中,春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
歌者夜则缘宿其上,谓之罗汉楼。
”后来鼓楼的造型越来越美,结构复杂多姿,雕梁画栋,巍峨壮观。
楼上有鼓,有事则击鼓聚众,故称鼓楼。
这里也是举行宗教仪式的中心,以“祭萨岁”最为隆重,萨岁是侗家的祖母神。
诗人赵翼写有七古《苗楼》一诗,诗中的苗楼就是侗家的鼓楼,当时侗家称为侗苗。
诗的前部分写鼓楼的功用:苗人结寨必有楼,搂身高出寨上头。
每逢公事须集众,楼中击鼓齐会谋。
牡鸡血沥盆酒饮,如众侯国盟葵邱。
接着写楼的外观:楼高五级或七级,中央透漏四角周。
愚苗不知奉佛法,未可拟作浮图浮。
诗中也描绘了击鼓聚众的情景:遥闻鼓楼喧高秋,乃是催夫聚水驿,为我牵缆送我舟。
侗族地区还有一种别致的建筑物——风雨桥,也叫花桥。
这种长廊式的桥,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挡风避雨,还是休息和迎送宾客的地方。
其中造型最为精美,结构最为工巧的是黎平地坪风雨桥。
桥上有桥廊和桥楼,内壁绘有各种图案,笔法简练,形象生动,走上花桥,令人眼花缭乱,自然沉入艺术境界之中。
桥楼柱上有楹联,一为:国泰民安白虎山头多彩艳,风调雨顺青龙江岸换新颜。
一为:旭日东升四面荣华新美景,红霞西照五色彩云显豪光。
一为:沧海桑田世庶黎民景星见,龙蟠凤逸社稷升平庆云生。
这些楹联给风雨桥凭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是侗汉文化交融的结晶。
一般侗寨都由风雨桥、鼓楼、凉亭、寨门、吊脚楼、井亭、晾天架、萨殿组成。
走进有”天下第一寨“美誉的黎平肇兴侗寨,景物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神秘而古朴的侗家风情之中。
贵州侗族鼓楼略谈
黔、桂、湘交界地区近年成为旅游热点。
这里山深林密,栖居着侗族人民。
他们的住房别具民族风情,最大特点是建材以杉木和松木为主,不论规模大小,都不用“一钉一铆”,建筑造型独特,结构科学,工艺精湛,功能多样,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奇葩瑰宝。
侗族鼓楼最为其代表建筑。
侗民有“未建寨先建鼓楼”之说。
侗族寨子里必有鼓楼。
寨中的各种活动如联欢议事、制定村规、迎送宾客、婚丧嫁娶等事都在鼓楼中进行。
它是侗寨社区中心,是寨子里最复杂、最讲究的建筑。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
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
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
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
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
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侗寨。
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
侗族鼓楼一般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尤为盛行。
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柱、枋梁需经过族中德高望众的老人选定,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楼中最高层的中心位置一桦树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则击鼓以号召群众。
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
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
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
鼓楼既像楼阁又像塔,从外面看,屋檐多达十几层,而楼内却没有一般建筑的梁柱结构,重量平均分散在各层屋檐上。
侗族工匠建造鼓楼时不用图纸,也不参考任何“手册”、“标准”等。
他们有着秘不外传的施工口诀。
据说这个口诀仅有26个字,鼓楼的大小繁简。
全由这26个字的不同排列顺序而定。
侗寨建筑工匠包括木匠、画匠、雕刻匠等,这些建造工匠一般都是从七八岁开始学起,技艺一般由父传子,一代传一代。
现在的建筑学家们已经画出了侗族鼓楼的结构图,但仍不清楚在没有设计图纸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施工的。
鼓楼建筑系木质的四柱贯顶,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结构。
“神奇的建筑师”凭一根丈杆,一支笔,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开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不隙,丝毫不差,牢固严谨,经风霜,历雨露,百年不倒。
更为罕见者是神奇的贵州省黎平县铜关乡述洞村独柱鼓楼。
为了装饰、防腐,在鼓楼的外额上抹粉描绘或白灰泥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
琳琅满目,栩栩如生。
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从形态学的角度来说侗族鼓楼聚集和糅合了明堂、庑殿、楼阁、塔亭等多种建筑的局部之后而脱颖而出自成一体的高层建筑,可以把它称之为复杂综合体形态建筑。
所以没有找到一套有效的术语来准确的描摹出鼓楼的最为本质的形态,而只能沿用一般的说法来描述它。
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形态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
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由于侗族鼓楼的每一重檐之下没有实际的供人使用的楼屋,因此重檐之间的密度大,重檐的间距紧缩。
这是侗族鼓楼同汉族的重檐楼塔明显的不同。
鼓楼形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侗族的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
最少的1层,最多的达21层。
因为侗族先民认为奇数为阳数,寓意吉祥。
而楼体必为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偶数为阴、阴阳平衡,象征子孙兴旺。
在这三大形态特征的基础上,侗族鼓楼又有许多种变形。
首先侗族鼓楼有形制各异的楼顶。
归纳起来有攒尖顶、歇山顶两大式。
在这两大式中又分为单顶式、双顶式、亭顶式、阁顶式、庑殿式、亭阁式、宫阙式等多种多样。
其次,从鼓楼的角的多寡极其搭配上来看,又有八檐八角式、六檐六角式、四檐四角式。
此外还有不同角重檐相互重叠的鼓楼,这也是颇有特色的。
例如贵州黎平寨头的七重檐鼓楼,最下两层为四角,以上五曾为八角;贵州黎平青寨的鼓楼,下面两曾为四角,上面三层为八角。
再其次,以鼓楼的支撑立柱来划分,有独柱鼓楼和多柱鼓楼两大类。
独柱鼓楼已很少见。
多柱的有四柱、六柱、八柱等等。
最后从鼓楼的鼓堂,即鼓楼的最底一层是否封墙板来划分,有三种形态:一是全敞开式的,如贵州黎平肇兴鼓楼;二是半敞开半封闭式的,如贵州从江高增鼓楼;三是全封闭式的,例如贵州从江龙图鼓楼。
侗族建筑师们在师法取像上揉合了亭、阁、塔、殿等诸多的建筑物的形式之后,创造出了鼓楼这么一种既熟悉又新颖,既本土又他方,既实用又超越的独树一帜的民族建筑,鼓楼的这种外形上的结构也就是一个村寨和其鼓楼的关系的隐喻。
侗族社会文化中,鼓楼当然是高于每个家庭的,它是中心而且高居在每个家庭之上。
不管是在权力、权威、地位、身份上,它在一个社区中都居于最高的位置,当然这至高的伦理位置也得有相应的形式表征出来。
侗族鼓楼的顶端部位完全借用了宫廷建筑中显示最高伦理地位的样式,似乎也隐喻着将自己地方性文化中的最高权力纳入中央政府的权力范围。
看来汉侗文化交往的历史过程也在鼓楼建筑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如从符号隐喻的象征层面来看鼓楼,侗族鼓楼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其中隐含了多层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