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言学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

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 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 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 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

加工。

5. 两代认知科学比较

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句法由语义决定。语言非先天。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 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

事物用法的积累。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

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只能通过情景理解。而情景就像光

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

一.范畴与范畴化

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范畴化: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

二.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1.经典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es/ logical view of categorization

范畴用特征束(the cluster/ checklist of features)或者一组充要条件(a set of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来定义。范畴边界是明确的,没有模糊性,两分法(all-or-nothing membership);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先验的猜想(a priori speculation)。

2.原型the prototype theory

人类不能完全客观地认识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充要条件不能很好说明,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地位不平等,范畴边界模糊。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AB,BC,CD,DE…;game),Berlin & Kay (颜色词),Labov(vase, mug, bowl, cup),Rosch (prototype,成员隶属度级别,非对称性Asymmetries), Lakeoff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Taylor (和lakeoff认为语言也有原型效应,可进行范畴化)

三.“何谓原型prototype”的两种观点:

1具体的典型代表

Prototypical exemplar/ focal exemplar/ typical member,基本层次范畴的代表,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当人们掌握原型后,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中,从而了解到范畴的全部所指。因此范畴是围绕原型这个参照点建立起来的。

2.抽象图示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属性集合

原型是范畴的平均属性和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抽象的图示表征。

如此,人们就可能有两种基本的范畴化方法:依据原型代表进行范畴化,依据图像表征进行范畴化。

Langacker:儿童先通过原型识别范畴术语,找出共性建立低层次图示表征,当遇到新的属性,就再建立更高层次的图示(图示也起到了原型的效果)。两种方法都有可能,以前者为基础。

五.范畴化的基本层次

基本层次结构可用格式塔感知、心智意象、动觉运动来描写。(gestalt perception, mental imagery, motor movements)

在基本层次上,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分类分得最为精确,这一层次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享属性最少,也最接近客观自然的分类。

特点: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里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的优先性,行为反应的一致性(功能),语言交际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七.范畴层次与词语表达

对不同范畴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识差异导致——

汉语:更注重意念范畴,定中构词法(偏正),用基本层次词作义类标记,缺乏词性后缀。

英语:更注重词性语法范畴,广泛使用后缀。

我认为,汉语的偏旁部首既是基本范畴,以象形性更加直观地代表。Eg,松柏杨柳

第五章意象图示

一.意象图示的形成及特征

1.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示—范畴—概念—意义—语言

2.几个基本定义:

递进关系: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示

感觉: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Eg.黄、甜、梨形

知觉:……………各种属性……总体反映。Eg.黄+甜+梨形+..=对“梨子”的感觉总和印象。

表象(mental image心智图像/心象):感觉与心智的心智表征。在无具体事物存在与现场的情况下,仍能通过想象唤起该事物的意象。

图示:常规性认知结构。

意象图示:比心象更抽象。人类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J&L认为,意象图示是一种神经结构,位于感知动觉系统中。

3.基本的意象图示包括:容器、路径、连接、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央边缘。

基本的意象图示—认知模型CM—多个CM构成理想认知模型ICM—范畴化—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二.动觉意象图示与形式空间假设

1.意象图示具有动觉特征和基本逻辑。动觉意象图示是一种主要的意象图示,与空间概念相连。

主要有六类:容器图示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示part-whole,连接图示link,中心-边缘图示center-periphery,始源-路径-目的地图示

source-path-destination,其他图示other。

2.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 SFH

内容:概念结构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结果。意象图示主要以空间关系为基础,再通过隐喻等方式扩展到其他认知域。

三.意象图示与句法构造

Lakoff:人类在对空间各种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图示化的空间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法。

Langacker:现实体验形成概念化了的典型事件模型,然后形成句法。

Turner:句法来自故事结构(story structure)。

第六章认知模型理论

一.基本概念CM&ICM

1. CM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是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

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概念间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2.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指特定文化

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

化的理解,由许多CM集合而成,具有完型整体性。

3. CM可分为:基本CM(时间,空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情感…)

和复杂CM(结构性结合,完型性结合)。

4.ICM=CM1+CM2+…CMn

5. ICM分为四大类:命题模型,意象图示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是ICM的扩展机制。

◆区分原型prototype与常规stereotype:前者是指实际的人或物,后

者是一种抽象说明,是典型的属性表;前者指某一范围内特定的某人或

某物,后者表明某一可能的范围。

◆ ICM≈抽象域

◆ CM≈认知域domain≈辖域≈框架frame≈图示schema≈常规关系

steretype

◆框架是与以特定意义相关的知识网络,常指客观性的命题意义,但忽

略了人的主观因素,只是ICM的一种。框架包括静态性和动态性事件,

后者主要由脚本来描写。

◆脚本script,是框架的一种,包括:情景脚本,角色脚本,工具脚本。

二.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心智空间mental space是人们谈话或听话时建立的临时域。是人们为达到当下理解和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主要在短期记忆中工作,形成确定的心智空间后就被储存于长期记忆中,需要时可提取到短期记忆中进行概念整合。

概念融合/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涉及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 space。解释了产生的新生意义,可解释隐喻。

三.ICM和语义理解

ICM与真实客观世界是有差异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于此。ICM是由许多CM 组成的原型,而删除修改或突显某一个或一些模型,就会得到这个范畴的非原型。

某一表达涉及的CM越多,就越靠近原型概念范畴,处理越容易。

四.ICM与转喻

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个ICM或ECM中,可用其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

社会常规概念social stereotype是有意识的,有文化期望值的;典型成员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两种理解范畴的模型:原型模型,常规模型。两者结合可产生复合原型结构a structure with a composite prototype。

第七章事件域认知模型

1.背景:Langacker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Talmy力量动态模型,Lakoff 将动态意象图示分为六种,并建立SFH(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Schank & Abelson脚本理论。

2..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ECM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Event事件域

Action行为 Being事体

A1,A2,…….An 子行为/子动作B1,B2,………Bn 子实体/子概念

D1…Dn

C1…Cn

注:C,D是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C可以是动作的结果,修饰名词事体的成分,句法上一般作定语。D反应动作的方式、状态和类型,语法上表现为动词的曲折变化,或修饰谓语的副词成分做状语。

3.理据:儿童习得母语的规律。

4.优点:兼顾线性层级性分析,同时适用于动静场景,可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成因,具有认知上统一的解释性。

5.强调转喻metonymy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转喻:词语和实际事物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而且语句表达与实际场景之间也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转喻基于对各种事件域的体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第八章认知语义学

一、语义研究简史

1.指称论:直接将语义与所指对象联系。

2.观念论:Frege现代语义理论开创者。语言符号—sense观念—客观外界,强调观念是中介;但认为指称关系是客观独立于心智的,忽略了主观因素,属客观主义。语义三角理论。区分了系统意义sense和外指意义reference(Sense 和语境无关,仅涉及语言成分内部关系意义,是意义的中心;Reference表明词语与语言外部的关系。)

3.实证论,真值论(命题的真值)

4.行为论(心理学革命):Bloomfield意义是刺激-反应过程。Austin,Searle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话语意义等同于言语行为的意义。

5.认知论:意义与概念相通,意义对应于范畴,范畴始源于对现实的体验。也就是说意义来源于人类对现实的感知与认识,来源于实践。

二、客观主义语义观与非客观主义语义观

1.客观主义与形式主义

客观主义:镜像反映,符号运算,客观模型。形式符号—集论模型—真实世界。

形式主义:一脉相承,逻辑实证。乔试图揭示自然语言句法结构的数学特征,让形式主义语言学进入新阶段。

认知主义批判:认知具有主观能动性,模糊性(认知遵循经济原则,导致范畴、意义模糊)。

2.客观主义语义学

认知客观语义学:真值对应论(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客观语义学真值条件

论(the theory of truth conditions形式语义学)

非认知客观语义学:所指论Plato,Aristotle,维氏前期

?认知客观语义学(cognitive objectivist semantics):通过sense 认知能镜像地反映客观。

?非认知客观语义学(non~):语言无需借助sense可直接对应外界,如所指论。

3.非客观主义语义学:认知语义学

Langacker:一个观察者经验的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生物特征和进化史的约束,是种系学phylogenetic和个体发生学ontogenetic的结果。

现实-认知-语言:“现实-认知”强调意义来自对客观外界的体验实践,是物质活动的内化。“认知-语言”意义借助语言符号外化为感性存在物,实现交际。

三、语义外在论与语义内在论

1.语义外在论

指称论,观念论,真值论,内涵论

2.语义内在论

?结构内在论:索绪尔,语义由横组合纵聚合关系中的值共同确定,语义空间是封闭的,与外界无关。

?心智内在论:乔氏,意义存在于心智。

?体验内在论:认知,意义基于体验,并假设在记忆中存储感知的方法与词语的意义是同形的。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The

way we store perceptions in our memories has the same form as the

meanings of words.

四、认知语义学

1.体验观the embodied view of meaning/ the view of body-based meaning

用身体(包括各种感官),通过互动方式,去体验空间(地点、方向、运动等)。

另:时间的表达是空间的延伸,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2.概念化the conceptualization view

语言萌芽于理性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

3.互动观the interactionism view

4.百科观the encyclopaedia view

5.原型观the prototype view

6.意象图示观the image schema view

7.隐喻观the metaphor view

一词多义的基础是ICM,主要以意象图示为出发点,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映射而形成。

8.寓比观the parable view和概念融合观the conceptual blending view

9.象似观the iconicity view

10.认知模型观the cognitive model view

11.联想观,激活观the association view, the activation view

句法构造是扩散式激活的对象,激活的分布可由意象图示结构预测出来。

Economy经济(Fauconnier):语境中的任何语言形式具有激活大量认知构造的潜力。当我们尝试详细阐明后台认知时,极度简洁的语言形式与非常丰富的对应意义构造之间的鲜明悬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2.整合观the integration view

第九章认知语法与构造语法

一、背景

CG是在对TG的批判上形成的:

1.理论上:词汇语法是连续体,不可被切分成独立的模块;语言不是自治的,句法语义不可分离;语法语义构造因语言而异。

2.实践上:TG模块论对idiom无法解释,而构造语法始于对idiom的分析。

CG根据三要素对idiom做出分类:词语选用,句法排列,语义解释。提出语义解释是否正常是区分习语非习语的关键要素。

二、主要概念

认知语法的主要任务——分析语言如何通过象征单位建构起来的。

1.象征单位:CG的基础

认知语法的三个单位包括音位单位phonological unit,语义单位semantic unit,象征单位symbolic unit。象征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即语言就是象征单位的集合体。词素、词、短语、句子、语篇都是象征单位。

语言具有象征性,语言是对概念化的符号化。

2.构造:CG的核心

构造Construction是形义的配对体form-meaning correspondence,指有两个或以上的象征单位形成的构造。最小的构造就是有两个词素或两个象征单位构成的词。构造也是象征单位,是在语音串和语义串这两个层面上同时进行的整合运作。

没有必要对词法与句法作出区分,因为词法与句法(大于词的结构)是连续体,构造相同。区别仅在于词法主要是由粘着词素构成的,而句法更自由。

Langacker用象征单位和构造这两个概念统一解释语法。

分析语言的最小需要就是语音、语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

构造的解释力:将语音语义直接相连,把词法句法都作为象征单位统一处理。Taylor象征单位理论是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

3.两种自治观

TG强势自治观Strong autonomy:语法单独构成表征的一个层面,需用一套专门的最简语法元素irreducible grammatical primitives来描写。

认知和功能语言学接受弱势自治观Weak autonomy:语法不能根据意义和其他独立因素作出完全的预测。是连续体不能切分。

三、Langacker构造语法理论LCG

1.是构造不是规则。

2.词汇句法连续体。词汇范畴不是事先被确定的,而应参照其出现的构造来描写。

3.规则性类型是构造的一个特例。

4.对“形”的理解:主要是音位结构,还包括其他符号化媒介如书写、姿势等,不包括语法形式。语法或语法形式本身并没有对语义结构进行符号化,而只是包括了语义。

第十、十一章认知与语篇(王寅)

一、术语

语篇的连贯性:具有概念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

衔接与连贯(cohesion & coherence):缺少衔接手段或充满衔接手段,语篇不一定不连贯。语义内容才是决定连贯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衔接手段。语篇的连贯是靠心智上的连贯性取得的。

认知世界:人们在体验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储存于心智中,既是人们共享的知识,也可是在当下语言交际中建立起来的知识。

认知世界=ICM(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背景知识(具体细则性知识)

ICM与背景知识两者有互动性,界限模糊。

二、动态分析

CDS(current discourse space)当前语篇空间Langacker:一个分句对应于一个心智中的视窗,每个心智视窗代表着被观察到的场景和听说双方在特定时刻的行为场景。

三个视窗(语篇框架):负框(对应于输入的CDS),焦点框(正在加工),正框(被加工的焦点信息成为已知信息)

三、话题与连贯

参照点原则the reference point principle:要在拥有无数概念的认知世界中确定一个概念,首先要划出一个大致范围,建立一个心智接触,找到一个认知参照点,然后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确定一个概念。语篇中,起语Initial作为认知参照点。

英语属于主语突显型语言,汉语属于话题thesis突显型语言。话题-述题Thesis-Express,即是IS和VO。ISVO(起主谓宾)是核心句型。

第十二、十三章隐喻认知理论

一、隐喻分类

亚里士多德: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彼此类推。

Black:消亡extinct隐喻,潜伏dormant隐喻,活跃active隐喻。

L& J: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系统性)

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空间概念)

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具体化)——实体物质隐喻,容器隐喻,拟人隐喻

从表现形式分类:显性隐喻(明喻),隐性隐喻(暗喻)。

从派生性角度分类:根隐喻root metaphor,派生隐喻derivative metaphor。前者指概念性隐喻,位于一个概念结构的中心,本体喻体常被视为同一物体,在此基础上派生其他隐喻。根隐喻常已成为一种基本信念,为人所意识不到。

以相似性在认知中的作用分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从词类角度分类: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

从语言层面分类:语音,词句,超句,语法隐喻(语法模仿的是自然,其起源部分归于自然)。Halliday区分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其中,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ideational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概念功能通过及物系统表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概念隐喻通过结构与现实的差距,用物质过程喻说心理过程,即用一个过程隐喻另一个过程。而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的,人际隐喻是用一种语气表达另一种语气的交际功能,或者用不含情态成分的表达情态意义。

从新奇性角度分类:死隐喻dead metaphor,新奇隐喻novel metaphor。语言经历了“直陈-隐喻-非隐喻化”的发展过程。

从要素共现角度分类:本体、喻体和喻底(解释说明相似性)的排列组合。

二、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1.基本隐喻综合理论(L&J)the integrated theory of primary metaphor:

隐喻起源:二者不区分,并存,跨域联接。

生理基础:并存,即是共同激活两个概念域,激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永久性横跨神经网络的神经联接。

基本隐喻(原子隐喻):二者区分,

复杂隐喻(分子隐喻):BT概念融合理论(blending theory)的四个空间,主要解释新奇隐喻。

2.关于形象思维

左脑语言脑,右脑创新形象思维。西方拼音文字的民族抛弃了许多形象信息,走向了表音文字方向,在形音义三信息中侧重音义的结合,他们的大脑左右分工明确;而中国象形表意文字的民族,信息储存于“形义—形音”程序中,大脑两叶均衡。

第十四、十五章语言符号象似性

一、象似性

定义: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强调人类基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之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语言(认知学者承认一小部分天赋因素的作用)。

映照性: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所具有的对应性理据关系。

相似性:相似性包括象似性,象似性以相似性为认知基础。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相似性是以某一点或数点的相似为理据基础的,即象似点。

二、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

任意性(唯名论、约定论、习惯论):亚里士多德、洛克、卢梭、索绪尔、乔

象似论(唯实论、本质论、自然派):柏拉图、皮尔斯、许国璋、王寅

◆弱势象似性理论: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象似的。

◆强势象似性理论:讲话者生理和物理的基础是形成语言形式与所指意

义之间象似的条件。

卢梭:即便存在某种约定,那也只能是人与自身的心智的约定。

索绪尔:集唯名论大成。能指与所指是任意的,二元符号模式。语言内指性,语言自治。

拉康: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的结构与语言的结构相似。

注:

映象符:包括听觉上的拟声词,视觉上的形象象似的词形。

拟象符:句法象似性。

成分象似: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两层面的成分之间的一一对应象似,一形对一义的现象。语言中不存在绝对的同义。

关系象似:语符间的关系和意义结构间的关系所存在的象似现象,语言结构在某一方面可以直接反映现实或概念结构。

任意性不能全盘否定,人类的认知存在差异性,句法具有灵活性,语义流有多变性。Haiman:随着语言发展,任意性慢慢潜入语言。原本象似性极高的语言受到扭曲素distortion和腐蚀剂erosion(如:经济性、概括性、关联性、灵活性、丰富性、易操作性等)的影响,有些象似性被削弱、覆盖,直至消失。

对教学的启示:追根溯源,解释现象。若能把外界的关系、人类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方式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清楚,便能大大加深语言理解。

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某话语类型与某特定交际目的之间存在较高的对应性,这就是拟象性话语,可用来解释特定的语用行为。

《数学史概论》读书报告

《数学史概论》读书报告 数学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早期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对数学有所研究。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以下对李文林著《数学史概论》作一个读后的总结。 一、《数学史概论》简介及其特点 《数学史概论(第2版)》以重大数学思想的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从远古到现代数学的历史。书中对古代希腊和东方数学有精炼的介绍和恰当的分析;同时充分论述了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数学的演进与变革,尤其是20世纪数学的概观,内容新颖。《数学史概论(第2版)》中西合炉,将中国数学放在世界数学的背景中述说,更具客观性与启发性。《数学史概论(第2版)》脉络分明,重点突出,并注意引用生动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 本书共分十五章,其中第一章“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介绍了人类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数与形的概念,从最早的手指计数到石头计数,再到结绳计数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书写计数以及相应的计数系统。在灿烂的“河谷文明”中,重点介绍了埃及数学和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第二章“古代希腊数学”,介绍了雅典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其中重点对数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阿波罗尼奥斯及其成就作了详尽的介绍。第三章“中世纪的中国数学”,从古代著作《世本》中提到的黄帝使“隶首作算数”,殷商甲骨文中使用的完整的十进制计数,到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介绍的著作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算经十书》,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和他在面积、体积公式推证的成就,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在推导几何图形体积公式时提出了“出入相补”及“祖氏原理”;第四章“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第五章“近代数学的兴起”,讲述了中世纪的欧洲,从代数学、三角学、透视学、射影几何等方面的发展向近代数学的过渡,以至解析几何的诞生;第六章“微积分的创立”,分别介绍了牛顿和莱布尼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微积分原理;第七章“分析时代”;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以代数、几何、分析这三大领域的变革为主要线索,介绍了19世纪数学的发展;第十一章至十三章是“20世纪数学概观”,分别介绍了纯粹数学的主要趋势、空前发展的应用数学、现代数学成果十例;第十四章“数学与社会”,第十五章“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同类书相比,有着最大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从上古的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世界,到中世纪的欧洲,以至20世纪的近代数学、当代数学,遍及世界各地对于数学的贡献地位与影响,都有中肯的评论。2、本书不仅对史实有详尽而忠实的介绍,而且兼有史评史论的作用,更有精辟的历史观。例如作者认为古希腊的数学是一种论证数学,而说中国的古代数学,在南北朝三国时期,也进入到论证数学,刘徽即为其杰出代表之一。至于中世纪欧洲数学的崛起,微积分的创立以及近代数学的诞生史,对于它们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根源,作者都有敏锐的评论。作者对整个数学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数学史观。3、本书不仅对数学家和他们的学术成就作了概括的介绍,而且对于一些重要成就,不惜花费篇幅,作了较详细的忠实于原始创造的说明。例如阿基米德对于球体积与抛物线弓形面积的计算,刘徽对于 的计算原理和方法,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发现过程,以至较近代如康托关于非可数集合的发现等等,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这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而且还能深入体会数学大师们原始创造的艰苦历程与来龙去脉。4、本书除了数学家们的传统故事外,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奇闻轶事。 二、对数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设计学概论大纲

设计学概论 课程名称:设计学概论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学时:40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设计学概论是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通过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进行的系统、科学、严格地讲授与练习,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掌握理论思维方法,并能善于用理论指导设计实践,自发的设计行为转化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 第一阶段 1、理论讲授:(1)设计概念;(2)设计类型与相关学科。 2、作品解析与欣赏。 3、作业:读书笔记《认识设计》2000字。 第二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2)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3)品牌 与创业形象创造案例。 2、作品解析与欣赏,互动对话。 3、作业:任选一幅设计作品进行解析《设计形态的知觉心理与创意》。 第三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2)现代设计方法与程序。 2、作品欣赏,学生点评。 3、作业:撰写论文《设计语言与创意》3000字以上。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 任课教师制定的教学教案一定要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应包含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态度与阅读设计理论书籍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五、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 评分方法: 1、通过学习和作业练习能完成教学要求。 2、对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有独特见解。 3、运用设计理论对设计进行准确批评、并能提出全新创意思维的。 评分主要内容: 1、能否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能否按课程教学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 3、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所体现。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新世纪出版社 七、教学大纲编写人、审定人 本教学大纲由环艺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审定,钟云燕执笔编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美国传播学者E.M.罗杰斯说:“任何涉入一条新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1 今天传播学理论对于我来说就像一条崭新的河流,而罗杰斯的《传播学史》则如一叶扁舟,带我领略河流上游的奥秘。 《传播学史》此著作也不似寻常地叙述历史般冗长而乏味。著作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史,给予了众多如我一般“传播学理论新学者”新奇而意味深长的旅途。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寒,传播学的形成也非凭借着几人的一日之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早就有了传播学的身影。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而正规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但它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欧洲的三大理论,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学派。 查尔斯??达尔文对传播研究的直接影响始于1873年出版的《人与动物的情感》。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的领域。他的进化论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表达的“变异”成为库利和帕克等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引路人。 与达尔文相同,对马克思传播研究的影响表现在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研究范式上。 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至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成功后才将《共产党宣言》推举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佛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2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处于社会的宏观层次,而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思想是个体性的,是在个体范围内,特别是在个体的儿童经历之中寻求对于行为的解释。3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间接地了拉斯韦尔的精神分析研究和霍夫兰的人格研究。 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引言第1页。 2【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有关语言文字学的专著 训诂书 ?黄侃认为:一切文词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25种书可以囊括一切,是治各门学问的根柢,这25种书为:经学十五书(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面讲的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它们解释字义的大原则虽然一致,方法却不尽相同。训诂专书是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做总括性的训解,因此它的训释趋于一般,不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一句子、篇章乃至整部书里的有个性的用法;而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所以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文章解释得比较深入细致。 一、训诂学专书

训诂专书指的是纂集训诂资料而形成的训诂著作,具有工具书性质 (1)字书 字书是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典。字书的主要内容是释义,所以也属于训诂著作。著名的字书主要有《说文解字》、《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 此书共十四篇,加序共十五篇,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提出了“六书说”。 ?《说文解字》的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都是统一的。如:“束,缚也。从口木。”前句是解释字义,后者是解释字形。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名四大家和五部书是:段 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2)韵书与类书 1.韵书的主要内容也是解释字义,只不过是按字音编排的,实际上是同音字典,古代重要的韵书有《切韵》、《广韵》、《集韵》等 1、《集韵》

英文文献综述样本 威尼斯商人

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 (中文小二号黑体居中或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二号加粗居中或日文明朝体小二号加粗)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年月日

(标题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1.5倍行距,各段首行空4个字符,书名用斜体加粗)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 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 1.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Times New Roman + 四号+首缩进4字符,下同) 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汉语言文学邝云梅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语、书面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产生的。口语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只记录词语,没有记录这些成分。书面语有可能比口语积累的语汇丰富,语法结构也更精密,表达方式也更多样化。 3.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世界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即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民族却又使用不同的语言。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 1.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 2.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3.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4.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5.组合关系是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叫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它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整体中。 6.聚合关系是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他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不尽相同。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语言符号的特征:任意性、强制性与可变性。人们最初创制单个的语言符号时,用什么样的形式——语音与什么样的内容——语义相结合,并没有什么必然性,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或随意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其语言符号的声音、意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节语言学 1.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设计概论学习心得

《设计的魅力》 ———读设计学概论有感 设计学类144 储筠尧 设计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相互交叉,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具有整体的科学表现特征的新兴艺术类学科。艺术的形式美感,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技术的工艺特征完美地构成了艺术设计的全部内涵。它是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 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可以从设计的艺术性,科学性及技术性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设计的艺术性包括对设计物像的造型形态特征,色彩装饰特征及材料肌理特征等方面的理解与表现。 设计的艺术性是基于对设计物象的基本认识和在设计创造活动中对物的形态特征,色彩装饰盒材料肌理等的理解,依据功能性,舒适性,装饰性,审美性,等需要加以主观的,合理的,符合形式美感法则的创造性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通过部分创造和改变物的性质。通过造物的方法,形成物品为人所用,获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的目的是适应生活的具体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积极方向,构成历史性的文化积累,从而证明人类高度文明的具体所在。 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设计的的创意性特征体现出设计作品的文化特征与积淀,具

有思想的导向性及象征性,设计的奇妙思想包括对视觉与知觉甚至触觉的冲击,隐喻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创意直接体现设计的生命力。 设计的图形特征 在设计中有文字图形,图案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无论那种形式都是设计表现的重要手段,对设计的成败至关重要。以图形为主的设计具有极强的装饰感和视觉感的冲击力。 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设计的产品型特征往往突出产品的使用功能性与舒适性,重点表现在产品的造型形态上。强调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实用与舒适经常作为标准规范。 设计的科学特征 设计的科学性特征严格地界定了产品的规范技术指标,并突出表现在新技术新科技的成果应用上。先进的技术含量代表着时代的发展与时尚,体现综合的科技与经济实力。 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设计的工艺性特征是产品的制造加工的完美展示,是设计的功能性,舒适性及艺术性的具体体现。无论产品的外观造型及内部构造,其精准的工艺技术都将是优质产品的重要保证。 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设计的市场性特征是商品创造社会的唯一经济指示,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价值。好的设计通常能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课本,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一自己的理解及一些资料的辅助,就能大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是第5章_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用,功能,以及传播理论所涉及的一些特殊功能性.比如: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 这个章节也是我认为的,对我的传播学学习以及新闻专业知识学 习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之一.新闻传播的学习以及专业新闻报道.采访 的学习,首先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让我们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春播信息对社会 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才能要求我们抱着严谨的 态度来学习新闻学以及传播学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今后在传播信息,创作新闻作品时,考虑到的更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作用,以次 来严格要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成为合格的新闻人才. 我认为最难学习及理解的章节多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占主要内容的章节,比如.第12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以及个章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它们大多涉及传播学研究的一些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派别的理论成果,语言比较专业拗口,读起来比较生涩难懂.

我认为应该重点讲解的内容有第5章-传播学的社会功能,第7章-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9章受传者研究及第10章-传播效果的研究.这些章节的知识内容较为难懂,而且与我们所学的新闻专业有很大联系,对我们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写作新闻,采访技能等有只管重要的作用,只有弄清信息传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弄清信息传播的效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弄清信息受众学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个好的为我们的信息传播,新闻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我们在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几实践中,更家得心应手.既然如此,当然,这些章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完全可以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的,为我们的学习及工作提供充分的"知识武装". 2. 传播学作为一门多科学的边缘学科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它的诞生是有条件的,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各类科学不断延伸并相互联系,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就为传播学的产生作好了铺垫,同时,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的各个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成为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传播学在美国问世了.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广义上讲它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而从狭义上讲它又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另一派是和美国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研究的

西亚斯学分中推荐书目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来自 https://www.doczj.com/doc/c98741019.html,/website/ClassMasterPage/ClassBulletin_Show.aspx?ClassNo= F46644%3C465=46&Id=3405&TableName=GhewwEwwmwpejpFqhhapmj 时间:2012-04-20 读书和听讲座项均可累计(每5篇读书或讲座笔记均可计1个学分),考取驾照可计为3个学分等。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罗丹艺术论--嘱词读书笔记

读《罗丹艺术论—嘱词》笔记 --141627031 王亚琴环艺 最初知道罗丹这号人物是在第一年考研复习的时候,阅读《设计学概论》这本书,书中仅仅提到罗丹是法国19-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以及他的作品《思想者》《加莱义民》,再无其他。没想到的是我那一年名落孙山,不得不准备第二年的考研复习,在这期间主要用的教材是《美术史论考研辅导》,在这本书里,我更加详细的了解了罗丹以及他的雕塑们,包括《地狱之门》《丑之美》等等,都有了更加详尽一步的了解。第三次探索到罗丹,是在林逸鹏教授的课上,记得第一堂课林老师就把罗丹的作品《加莱义民》与我们中国的烈士纪念碑的一般造型进行比较,罗丹大师是以粗糙的纹理以及精确的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同时输入大量情感,以表达出强烈的心理影响力。而当代中国雕塑,动作死板肢体僵硬表情一致,几乎是没有情绪没有感情的。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林教授的引导下,我开始阅读《罗丹艺术论》这本著作,本书是罗丹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的总结,也是罗丹本人在几十年如一日探索雕塑奥秘的路途中的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读完这本书,对我对艺术的理解有了更加进一步的理解,也对罗丹那专注于艺术、专注于雕塑的精神感到震撼和敬佩。现在我在这里来谈一谈我在认真阅读完全书后,对嘱词部分的感悟: 首句“罗丹一生,热爱艺术,垂暮之年,犹以忠诚恳切之言作此嘱词,为一般青年艺术家作一详明之指导。”此作是罗丹暮年之作,以深情恳切之语气,给我们青年艺者们以前辈在探索艺术这条道路上的经验之指导,在我们深受感动的同时,也给我们深切的启发。首先是要虔诚地瞻仰在我们艺术这条道路上的前辈们“瞻仰激赏是一杯慷慨的祭酒,是处于高贵的心灵的奉献。”说的是,富有激情的瞻仰前辈伟人的作品是真诚的情感,是瞻仰其高贵的灵魂,并非流于表面。他在告诉我们要从前辈们身上学习经验的同时,不忘提醒我们“要跳出因袭的樊笼”所以他下一句便是“可是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这便是传统自己教你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罗丹大师在这里教会了我们正确对待传统,要从传统中学习其精髓,但又不能被传统中的权威所束缚。既要学习,又要发展。“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罗丹一生钟爱艺术,追求自然。在此他又提醒各位青年艺者,效忠于自然,用发现美的眼睛来探索自然。“触到它内在的真。”真就是美,遇见了“真”就一定会找到“美”。“真”是鉴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接着又从雕塑的专业角度来详解雕塑家们如何更加明晰的表现自己“牢记罢:只有体积,没有线条。你描绘时,绝对不要注意轮廓,而要着眼于凹凸面。是凹凸面支配着轮廓的。”这里是在告诫艺者们,不要执着于外形轮廓,不要执着于体积,而是要更加把重心放在凹凸面上,着重表达的是物体的凹凸,只要凹凸面表达准确,体积自然出来,轮廓不需要刻意勾勒也能完美的表达物体,表达艺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当然,要做到这些事不容易的,要“不断的磨练。把你整个的融化在工作里。”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要专注自己的工作,就像罗丹专注于他的雕塑们一样。嘱词部分最让我有启发的就是“要有耐性啊!不要向往什么灵感,它是不存在的。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如诚实的工人一般,努力你的工作罢。”罗丹在这里是将艺术的德性与工人的德性等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全书概述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 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 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 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他认为,“可以被称为经典社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广 告 考研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的发展,什么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世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的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理解这些性质和特点是我们把我大众传播的本质出发点。 那么什么是大众传播呢?简单的理解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不过这种简单的理解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大众传播的实质,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的对象,就必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定义是“大众传播是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像和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这个定义将大众传播的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出它的全部特征,结合传播学的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的界定是: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的特点可以从以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 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第四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现代),论述了五四运动之后到解放前中国现代科学的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形成的过程,以《马氏文通》为标志着重议论了中国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严谨,观点新颖。正如他在“前言”中说的,“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这本著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而对于这部《中国语言学史》所建立的体系而言,究竟它所论述的对象是属于什么研究范畴呢?关于这一点,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的“前言”中提到,“语文学和语言学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文学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

0903012234陈绿清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外语系 年级专业:09英语 姓名:陈绿清 学号:0903012234 题目名称: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

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意在研究象似修辞在诗歌当中的运用,研究象似性修辞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本文将具体从象似修辞的不同方面,语音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等等入手,着重研究某个诗人的诗歌。在前期资料的搜寻中,发现王寅先生在象似性这方面,做的研究相较其他学者的多。对于象似性的研究,在句法,方面研究的较多,在诗歌方面,研究的人相较于前者还是比较少的。 【关键词】:象似性诗歌语用分析 导言 本文意在研究英美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的对象似性修辞的应用。本人旨在着手分析某个具体的诗人。从这个诗人诗歌的篇章,用词,句法结构的对称加以分析。象似性是许国璋先生首先从英文的iconicity翻译成象似性。最先涉及到象似性的研究的有C.S.Peirce,peirce首先提出了象似符这个概念,Haiman对象似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而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任意性的。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他还进一步解释说,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地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可理据的。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发现语言间存在着象似性。即语言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Haiman,J.(1980).The iconicity of grammar: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Language,56:。515-516Haiman, J.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Iconicity in Syntax, Stanford, June 24-6,1983.stanfold: John Benjamins Haiman,J.(1 985a). Iconicity of sequence: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ing of temporal adverbial clauses in English.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 3, 468Zhou Siyan [周思言],2012, on the iconicity in John Keats’ poetry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10 Hong Qi [洪琪],2009,弗罗斯特诗歌的象似性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6,1:13Hu Zhuangling [胡壮麟],2011,《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Huang Qinggui [黄清贵],2009.《从语言到语用:理论与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Li Han[李涵],2009,iconicity in E.E.Cumming’s Poetry,四川师范大学,16Lu Weizho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