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05.00 KB
- 文档页数:161
语言学概论(教案)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1.1 语言的定义与特性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用于人类交流和思维。
讨论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例如普遍语法和语言习得机制。
1.2 语言学的范畴与分支介绍语言学的定义和范畴,包括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等。
讨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
第二章:语言的结构2.1 语音与音系分析语音的物理特性,如音高、音强、音长等。
探讨音系的基本原理,包括音素、音位和音韵规则。
2.2 词汇与词义研究词汇的构成和分类,如词根、前缀、后缀等。
讨论词义的变化和引申,以及词义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语法与句法3.1 语法的基本概念介绍语法的研究对象和意义,包括句子结构、词类、词形变化等。
探讨语法规则的形成和变化。
3.2 句子的构成与分类分析句子结构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讨论句子的分类和功能,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
第四章:语义与语用4.1 语义学的基本原理介绍语义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包括词汇语义学和句子语义学。
探讨语义的成分分析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4.2 语用的基本概念讨论语用的定义和范畴,包括语境、语用含义、言语行为等。
分析语用在实际交际中的应用和作用。
第五章:语言的变异与变化5.1 语言的变异现象探讨语言的变异形式,包括方言、俚语、行话等。
分析语言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5.2 语言的变化与演变研究语言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包括语音变化、词汇变化、语法变化等。
探讨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语言的接触与影响6.1 语言的接触形式分析语言接触的类型,如双语、多语、语言借用等。
探讨语言接触的原因和结果,以及接触语言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6.2 语言的扩散与传播研究语言扩散的过程和模式,如语言的传播、语言的替换和语言的消亡。
分析语言扩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第七章:语言的记录与描写7.1 语言记录的方法和技术介绍语言记录的基本方法,如语音记录、文字记录和计算机记录。
《语言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基本语言学概念。
3. 培养学生对语言学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语言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语言的定义语言的类型和结构语言学的分支和研究领域2. 语音学基本知识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的分类和特征音系学的基本概念3. 词汇学基本知识词汇的定义和功能词汇的分类和构成词汇的语义关系4. 语法学基本知识语法的定义和性质语法单位:词、短语、句子语法范畴:时态、语态、数、格等5. 语义学基本知识语义的定义和类型语义场和词义关系语义的传递和理解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语言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实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言现象,加深学生对语言学知识的理解。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语言学概论》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实例和拓展知识。
4. 视听材料:播放相关语言学视频、音频材料,丰富教学手段。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合作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语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引发学生对语言学的兴趣,如“你今天说什么方言?”、“为什么成语都有四字?”等。
2.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和课件,系统地讲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例。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如“的文言文翻译”、“网络用语的产生和发展”等。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给定的课题进行讨论,如“讨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分析广告语的修辞手法”等。
5.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主动上台汇报小组研究成果,培养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语言学概论》教案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1.1 教学目标了解语言的定义和特性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理解语言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语言的定义和特性: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用于表达和交流思想与信息。
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分支。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的结构、功能、历史和发展等方面。
语言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语言学在教育、翻译、语言政策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语言的理解和认知。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语言的符号特性和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语言使用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语言学的应用。
小组展示:让学生选择一个语言学分支,进行小组展示并分享其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1.4 作业与评估完成课后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加深对语言和语言学的理解。
写一篇短文:让学生选择一个语言学分支,对其研究对象和重要性进行阐述。
参与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第二章:语言的结构2.1 教学目标了解语言的结构组成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理解语言结构的特点和重要性2.2 教学内容语音:语音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包括元音、辅音、声调等。
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包括实词和虚词。
语法:语法是语言的规则体系,包括词法和句法。
语言结构的特点和重要性:语言结构的规律性和可变性对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表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3 教学活动语音实验:让学生通过语音实验感知和区分不同的语音特征。
词汇游戏:让学生通过词汇游戏理解和记忆单词的用法和意义。
语法练习:让学生通过语法练习掌握句法规则和语法结构。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语言结构对语言交际功能的影响。
2.4 作业与评估语音练习:让学生进行语音练习,提高对语音特征的辨识能力。
词汇练习:让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加深对单词用法和意义的学习。
语法练习:让学生进行语法练习,巩固句法规则和语法结构的知识。
2024精选语言学概论教案目录•语言学基本概念与理论•语音、音系与音变规律•词汇、语义与语用研究•句法、篇章与修辞技巧•语言与社会文化关系探讨•语言发展变化与保护传承PART01语言学基本概念与理论语言定义及功能语言定义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线条性、社会性等特点。
语言功能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认知功能、文化功能等多重功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学研究对象与方法语言学研究对象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性质、结构、发展演变以及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语言学研究方法语言学研究方法包括描写法、历史比较法、实验法、统计法等,旨在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结构主义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语言学流派及其理论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共时性研究,关注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和系统性。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关注语言的生成能力和内在结构,提出普遍语法的概念。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语言学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强调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关注语言与认知、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PART02语音、音系与音变规律语音基本概念及分类语音定义语音是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音分类根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语音可分为元音和辅音;根据音高、音强和音长的不同,语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
音系结构与特点音系定义音系是指一种语言中所有语音成分的系统,包括单音、音节、重音、语调等。
音系结构音系结构包括音段音系和超音段音系。
音段音系研究元音、辅音等语音单位,超音段音系研究重音、语调等语音特征。
音系特点不同语言的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元音的数量、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等。
同时,同一语言内部不同方言的音系也存在差异。
音变规律及实例分析音变定义01音变是指语音在历时或共时层面上的变化现象,包括语音的简化、繁化、异化等。
语言学概论(教案)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1.1 语言的定义与特征介绍语言的定义,如符号系统、交际工具、心理现象等。
讨论语言与方言、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探讨语言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1.2 语言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解释语言学的定义,探讨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介绍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
1.3 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述语言学的历史,从古代的语言研究到现代的语言学流派。
介绍重要的语言学家及其理论贡献。
第二章:语音与音系2.1 语音的物理与生理基础讨论语音的定义,解释语音的物理特性,如音高、音长、音强等。
探讨语音的生理产生机制。
2.2 音素的分类与特征介绍音素的定义与分类,如元音、辅音、声调等。
讨论音素的特征,如语音的声学特性、语音的语音学特征等。
2.3 音系与音位解释音系的定义,探讨音系与音位的区别。
讨论音系的特点,如音位的对立、音位的分布等。
第三章:词汇与词义3.1 词汇的定义与分类介绍词汇的定义,如词语的集合、语言的建筑材料等。
概述词汇的分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3.2 词义的性质与分类讨论词义的定义,解释词义的性质,如抽象性、具体性等。
概述词义的分类,如本义、转义、比喻义等。
3.3 词义的关系与变化解释词义的关系,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等。
探讨词义的变化原因,如语言的演变、社会文化的影响等。
第四章:语法与句法4.1 语法的定义与分类介绍语法的定义,解释语法的作用与重要性。
概述语法的分类,如形态语法、句法语法等。
4.2 句法的结构与功能解释句法的定义,探讨句法的结构与功能。
讨论句法的基本单位,如句子、短语等。
4.3 句法的变化与演变探讨句法的变化原因,如语言的演变、社会文化的影响等。
概述句法的演变过程,如句法的创新与消亡等。
第五章:语用与语境5.1 语用的定义与分类介绍语用的定义,解释语用的作用与重要性。
概述语用的分类,如语用学中的主要研究领域,如言语行为、语用含义等。
5.2 语境的定义与作用解释语境的定义,探讨语境的作用与重要性。
《语言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符号性、结构性和功能性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语言学研究的兴趣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语言与语言学:语言的定义、语言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方法。
2. 语言的符号性:语言符号的构成、符号的任意性与强制性。
3. 语言的结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的结构特点。
4. 语言的功能:交际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
5. 语言的变异与变化:语言的变异现象、语言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学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研究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2课时2. 第二章:语言的符号性,2课时3. 第三章:语言的结构,3课时4. 第四章:语言的功能,2课时5. 第五章:语言的变异与变化,2课时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讨论、作业等,占30%。
2. 期中考试:测试语言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占30%。
六、教学内容6. 语言的接触与融合:语言接触的现象、语言融合的过程及影响、语言转用。
7. 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传承。
8. 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认知、心理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9. 语言与交际: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使用、语言交际策略、非语言交际。
10. 语言学分支及其研究方法: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等。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接触与融合现象,使学生深入了解语言变化的原因。
2. 文化导入法:介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3. 心理语言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语言学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
语言学概论讲课教案一、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语言学概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语言结构和语言变异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语言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为后续语言学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 了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了解语言结构和语言变异的基本概念4. 发展学生的语言学思维和分析能力5. 培养学生的语言学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三、教学内容和流程I. 语言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A. 语言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B.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II. 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A. 结构主义语言学1. 波特和威特根斯坦的观点和贡献2. 萨普尔的语言研究方法B. 生成语法理论1. 赫尔曼和查姆斯基的贡献2. 生成语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 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1. 格里芬的话语理论2.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观点III. 语言结构和语言变异A. 语音学1. 音素和音位的概念2. 声音的产生和感知B. 语法学1. 词汇和句法的基本概念2. 句法树的表示方法C. 语义学1. 词义和句义的基本概念2. 语义关系的表示方法D. 变体语言1. 方言和语言变异的概念和分类2. 方言和语言变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2. 使用多媒体工具展示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 开展小组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4. 布置课后阅读和作业,提供学术文献和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2.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给定的问题3.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书面作业或研究报告六、教学资源1. 幻灯片和多媒体工具2. 语言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献3. 互联网资源,如学术期刊和研究机构网站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达到了培养学生语言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目标。
语言学概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语言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1.2 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定义与特征语言的普遍性与多样性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的关系第二章:语音学2.1 语音与音系语音的定义与分类音系的构成与组织音素、音位与音素变体2.2 语音学基本概念声音的物理属性语音的分类与特征音素的音位变体与音位规则2.3 发音器官与语音产生发音器官的构成与功能呼吸、声带、口咽等生理过程语音产生的机制与过程第三章:词汇学3.1 词汇的定义与分类词汇的意义与结构词性、词类与词缀词汇的来源与变化3.2 词汇学基本概念词汇的语义关系词汇的搭配与组合词汇的语用与语篇功能3.3 词汇的演变与发展词汇的创新与变化词汇的借用与扩散词汇的社会语言学现象第四章:语法学4.1 语法与语法体系语法的定义与研究对象语法体系的结构与层次语法规则与语法范畴4.2 词法学词的构成与分类词的形态变化与词缀词的内部结构与语义关系4.3 句法学句子的定义与结构句子的成分与句型句子的语义与语用分析第五章:语用学5.1 语用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别与联系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语用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与作用5.2 语言使用与语境语境的定义与类型语言使用的情境与语境关系语境对语言理解与交际的影响5.3 语用学的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含义会话含义理论与礼貌原则语言交际的互动性与动态性(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第六章:修辞学6.1 修辞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修辞学的意义与功能修辞学与语义学、语用学的关联修辞学的应用领域与研究方法6.2 修辞手段与修辞技巧修辞手段的分类与特点语音修辞、词汇修辞、语法修辞等具体修辞手段修辞技巧的运用与效果6.3 修辞格的分类与特点比喻、拟人、夸张等常见修辞格修辞格的组合与创新修辞格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与分析第七章:社会语言学7.1 社会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的关系社会语言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7.2 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与使用的影响语言与社会身份、性别、年龄等关系的探讨语言政策与社会语言环境的关系7.3 语言变异与语言变体语言变异的类型与原因方言、俚语、行业语等语言变体的特点与分布语言变异对社会交流的影响与作用第八章:心理语言学8.1 心理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心理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心理语言学与认知科学、心理学的关系心理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8.2 语言理解与语言产生的心理机制语言理解的加工过程与认知模型语言产生的心理机制与过程语言习得与语言发展的心理因素8.3 语言障碍与心理语言学失语症、口吃等语言障碍的分类与成因心理语言学在语言障碍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语言康复与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研究第九章:应用语言学9.1 应用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应用语言学的目标与任务应用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的区别与联系应用语言学在实际领域的应用9.2 语言教学与学习语言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教学实践语言教学的技术支持与多媒体资源9.3 语言评估与测试语言测试的类型与方法语言测试的设计与实施语言测试的评价与反馈第十章:语言学发展趋势与展望10.1 语言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语言学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语言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10.2 语言学的发展挑战与机遇语言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语言学在、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语言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与影响10.3 语言学教育与人才培养语言学教育的重要性与现状语言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语言学教育的未来发展展望第十一章:话语分析11.1 话语分析的定义与研究范围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话语分析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的关联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11.2 话语单位的结构与功能话语的层次结构与语篇特征话语单位的意义构建与交际功能话语单位的语用分析与语篇分析11.3 话语分析的应用与实践对话语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对话语分析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对话语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十二章:文化语言学12.1 文化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文化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文化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关联文化语言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12.2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认同、价值观、传统等的关联语言与文化冲突、融合、传播等现象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12.3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文化语言学的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文化语言学的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文化语言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历史语言学13.1 历史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历史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历史语言学与方言学、社会语言学的关联历史语言学在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性13.2 语言的历史变迁与演变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语言的接触与借贷现象语言的语音、形态、语法等方面的演变13.3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历史语言学的文献研究与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历史语言学的比较研究方法与跨语言比较历史语言学在现代语言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十四章:方言学14.1 方言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方言学的意义与研究对象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关联方言学在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性14.2 方言的分类与分布方言的识别与分类方法方言的地理分布与区域特征方言的变异与方言间的相互影响14.3 方言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方言学的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方言学的语音分析与音系比较方言学在语言教学与方言保护中的应用第十五章:未来语言学的挑战与机遇15.1 语言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语言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需求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发展趋势科技发展对语言学研究的推动作用15.2 语言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方向语言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跨文化沟通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培养语言学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结合15.3 语言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与影响语言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语言学在促进人类文化交流与理解中的价值语言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语言的本质、语音学基本概念、词汇学的定义与分类、语法的体系与规则、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修辞学的手段与技巧、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心理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语言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语言学概论教案打印稿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学科分类。
2. 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基本语言学知识点。
3. 了解我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4. 培养学生的语言学兴趣和学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语言与语言学1.1 语言的定义与特征1.2 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1.3 语言学的分支学科2. 语音学2.1 语音的物理属性2.2 语音的分类与特点2.3 语音符号与音系3. 词汇学3.1 词汇的定义与分类3.2 词汇的构成与变化3.3 词义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4. 语法学4.1 语法的定义与研究对象4.2 语法单位与语法规则4.3 句法与短语结构5. 语用学5.1 语用的定义与研究内容5.2 语用原则与语境5.3 言语行为与语用失误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言现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练习法: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语言学概论教材。
2. 辅助读物: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著作,拓宽学生视野。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相关课件、教案和视频资料。
4. 语音设备:用于演示语音现象,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语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4. 课程论文: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术素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4.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程进度计划1. 第一周:介绍语言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
2. 第二周:讲解语音的物理属性、分类和特点。
《语言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掌握语言学的基本分支,如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3)理解语言的本质特征,如符号性、结构性、层次性等;(4)掌握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3)通过课堂讲解、课后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言学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3)培养学生尊重语言多样性、维护民族团结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语言学的基本分支,如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3.语言的本质特征,如符号性、结构性、层次性等;4.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5.语言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安排1.第一周:导论(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第二周:语音学(语音、音素、音位等)3.第三周:语法学(词法、句法等)4.第四周:语义学(词义、句义等)5.第五周:语用学(语境、言外之意等)6.第六周: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7.第七周:语言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8.第八周:复习与考试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语言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4.课后阅读法: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2.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3.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反思。
六、教学资源1.教材:《语言学概论》(具体版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辅助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集、网络资源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语言学概论》教案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教学目标:1. 了解语言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语言学的概念和研究领域3. 理解语言学的重要性和应用教学内容:1. 语言的定义和特征:符号系统、交际工具、思维工具2. 语言学的概念和研究领域: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等3. 语言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语言教学、翻译、语言技术等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语言?2. 讲解语言的定义和特征3. 介绍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4. 案例分析:语言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语言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二章:语言的符号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语言的符号性质2. 掌握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3. 理解语言符号的创制和演变教学内容:1. 语言符号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任意性、强制性、可变性2. 语言符号的创制:文字、数字、标点符号等3. 语言符号的演变: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变迁和演变过程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语言符号的例子和特征2. 讲解语言符号的定义和基本特征3. 介绍语言符号的创制和演变过程4. 案例分析:语言符号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语言符号的创制和演变过程第三章:语言的交际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2. 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3. 理解语言交际的类型和策略教学内容:1. 语言交际的定义和功能:信息传递、情感表达、社会互动2. 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清晰性、准确性、一致性、礼貌性3. 语言交际的类型和策略:口头交际、书面交际、非言语交际等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语言交际的例子和功能2. 讲解语言交际的定义和功能3. 介绍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类型4. 案例分析:语言交际的策略和技巧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语言交际的策略和技巧第四章:语言的认知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语言的认知功能2. 掌握语言认知的基本过程3. 理解语言认知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1. 语言认知的定义和功能:思维工具、记忆、语言理解等2. 语言认知的基本过程:语言输入、语言处理、语言输出3. 语言认知的影响因素:个体差异、语境、语言经验等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语言认知的例子和功能2. 讲解语言认知的定义和功能3. 介绍语言认知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4. 案例分析:语言认知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语言认知的影响因素第五章:语言的社会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2. 掌握语言社会化的基本过程3. 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教学内容:1. 语言社会功能的定义和作用:身份标识、社会互动、文化传承2. 语言社会化的基本过程:语言习得、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形成3.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认同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语言社会功能的例子和作用2. 讲解语言社会功能的定义和作用3. 介绍语言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和语言与社会的关系4. 案例分析:语言社会化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第六章:语言的语音与音系教学目标:1. 了解语音与音系的概念2. 掌握语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特性3. 理解音系的分类和分布规律教学内容:1. 语音与音系:定义、关系和重要性2. 语音的生理基础:发音器官、语音产生过程3. 语音的物理特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质4. 音系的分类:元音、辅音、声调、语调5. 音系的分布规律:语音变化、语音交替、语音对立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语音与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讲解语音与音系的概念和关系3. 介绍语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特性4. 分析音系的分类和分布规律5. 案例分析:不同语言的语音特点和音系规律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语言的语音特点和音系规律第七章:词汇与词义教学目标:1. 了解词汇的定义和功能2. 掌握词汇的分类和构成方式3. 理解词义的变化和语义关系教学内容:1. 词汇的定义和功能:语言的建筑材料、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2. 词汇的分类:实词、虚词、熟语3. 词汇的构成方式:创造新词、词缀法、缩略法4. 词义的变化:词义扩展、词义缩小、词义转移5. 语义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等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词汇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2. 讲解词汇的定义和功能3. 介绍词汇的分类和构成方式4. 分析词义的变化和语义关系5. 案例分析:词汇创新和语义变化的实际例子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词汇的分类和构成方式第八章:句法与句子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句法的定义和功能2. 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3. 理解句法规则和句子类型教学内容:1. 句法的定义和功能:句子组织的规则、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2. 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语、谓语、补语、状语3. 句法规则:词序规则、语法功能分配规则4. 句子类型: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复杂句5. 句法分析:成分分析、句子变换、句型结构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句子结构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2. 讲解句法的定义和功能3. 介绍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句法规则4. 分析句子类型和句法分析方法5. 案例分析:句子结构和句法分析的实际例子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句法规则第九章:语用与语境教学目标:1. 了解语用的定义和功能2. 掌握语境的作用和类型3. 理解语用原则和语用失误教学内容:1. 语用的定义和功能: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表达意图和交际目的2. 语境的作用和类型:语言环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3. 语用原则:礼貌原则、合作原则4. 语用失误:语用不恰当、语用误解、语用失礼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语用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2. 讲解语用的定义和功能3. 介绍语境的作用和类型4. 分析语用原则和语用失误5. 案例分析:语用失误和语境误解的实际例子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语境的作用和类型第十章:语言学发展趋势与展望教学目标:1. 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2. 掌握语言学的研究前沿3. 理解语言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教学内容:1. 语言学的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学2. 语言学的研究前沿: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3. 语言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语言技术、语言教育、语言政策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语言的符号性质:理解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包括任意性、强制性和可变性,以及语言符号的创制和演变过程。
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案
主讲教师: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
2004年8月
第一章引言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发展、语言学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使学生对语言学的学科属性、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及语言学的分支等问题有初步认知。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语言学学科发展,语言学学科分类,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二章语言的本质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语言的本质,从语言与言语、语言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社会属性等几个方面进行阐发。
使学生对语言的本质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并能用语言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符号系统。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指导学生读书、讨论。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
[教学时数]
7课时。
第三章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语言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与规律。
介绍马克思主义语言起源学说,同时评介其他语言起源学说,分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总结语言发展规律,使学生从历时的角度对语言起源和发展及相关问题有相应程度的掌握。
[教学重点及难点]
劳动创造语言是对语言起源问题所做的唯一正确的解释,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语言相互接触的几种现象,语言规范化。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以适量的讨论,启发学生认识语言发展的规律。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
语言调查。
[教学时数]
8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