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作业指导书(2015新版)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作业指导书(2015新版)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作业指导书(2015新版)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作业指导书(2015新版)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

1 总则

1.1目的

规范公司无机结合料(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试验。

1.2 引用标准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T 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无机结合料(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原材料技术要求和配合比设计技术指标。

3 原材料要求

3.1 一般规定

3.3.1在原材料试验评定中,应随机选取具有足够数量的样本进行材料试验。

3.3.2 再生材料可用于低于原路结构层位或原路等级的公路建设,其技术指标应满足相关要求。

3.3.3 工业废弃物作为筑路材料使用前应进行环境评价,并满足国家相关规定。3.2 水泥及添加剂

3.4.1 强度等级为32.5或42.5,且满足要求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等均可使用。

3.4.2 所用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h,且小于10h。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3.4.3 在水泥稳定材料中掺加缓凝剂或早强剂时,应对混合料进行试验验证。缓凝剂和早强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的规定。

3.3 石灰

3.3.1 石灰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1和表3.3.1-2的规定。

表3.3.1-1生石灰技术要求

表3.3.1-2

3.3.2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用石灰应不低于Ⅱ级技术要求,二级公路用石灰应不低于Ⅲ级技术要求,二级以下公路宜不低于Ⅲ级技术要求。

3.3.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宜采用磨细消石灰。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3.3.4 二级以下公路使用等外石灰时,有效氧化钙含量应该在20%以上,且混合料强度应满足要求。

3.4粉煤灰等工业废渣

3.4.1 干排或湿排的硅铝粉煤灰和高钙粉煤灰等均可用于作基层或底基层的结合料。粉煤灰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1的规定。

3.4.2各等级公路的底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基层使用粉煤灰,通过率指标不满足表3.4.1要求时,应进行混合料强度试验,达到相关要求的强度指标时,方可使用。3.4.3 煤矸石、煤渣、高炉矿渣、钢渣及其他冶金矿渣等工业废渣可用于修筑基层或底基层,使用前应崩解稳定,且宜通过不同龄期条件下的强度和模量试验以及温度收缩和干湿收缩试验等评价混合料性能。

3.4.4 水泥稳定煤矸石不宜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3.4.5工业废渣类作为集料使用时,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3.5mm,颗粒组成宜有一定级配,且不宜含杂质。

3.5 水

3.5.1 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饮用水可直接作为基层、底基层材料拌和与养生用水。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3.5.2 拌和使用的非饮用水应进行水质检验,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5.2的规定。

3.5.3 养生用水可以不检验不溶物质含量,其他指标应符合表3.5.2的规定。

3.6 粗集料

3.6.1 用作被稳定材料的粗集料宜采用各种硬质岩石或砾石加工成的碎石,也可直接采用天然砾石。粗集料应符合表3.6.1中Ⅰ类规定,用作级配碎石的粗集料应符合表3.6.1中Ⅱ类的规定。

注:对花岗岩石料,压碎值可放宽至25%。

3.6.2基层、底基层的粗集料规格要求宜符合表3.6.2的规定。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表3.6.2粗集料规格要求

3.6.3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极重、特种交通荷载等级基层的

4.75mm以上粗集料应采用单一粒径的规格料。

3.6.4作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底基层和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基层、底基层被稳定材料的天然砾石宜满足表3.6.1的要求,并应级配稳定、塑性指数不大于9。

3.6.5应选择适当的碎石加工工艺,用于破碎的原石粒径应为破碎后碎石公称最大粒径的3倍以上。高速公路基层用碎石,应采用反击破碎的加工工艺。

3.6.6碎石加工中,根据筛网放置的倾斜角度和工程经验,应选择合理的筛孔尺寸。粒径尺寸与筛孔尺寸对应关系宜符合表3.6.6的规定。根据破碎方式和石质的不同,可适当调整筛孔尺寸,调整范围宜为1~2mm。

表3.6.6 粒径尺寸与筛孔尺寸对应表

3.7 细集料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3.7.1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

3.7.2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用细集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7.2的规定。

3.7.3细集料规格要求应符合表3.7.3的规定。

3.7.4 对0~3mm和0~5mm的细集料应分别严格控制大于

4.36mm和4.75mm的颗粒含量。对3~5mm的细集料应严格控制小于4.36mm的颗粒含量。

3.7.5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15%;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20%。

3.7.6 级配碎石或砾石中的细集料可使用细筛余料,或专门轧制的细碎石集料。

3.7.7天然砾石或粗砂作为细集料时,其颗粒尺寸应满足工程需要,且级配稳定,超尺寸颗粒含量超过本细则或实际工程的规定时应筛除。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3.8 材料分档与掺配

3.8.1材料分档应符合表3.8.1的规定。

3.8.2公称最大粒径为19mm、26.5mm和33.5mm的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或砾石的备料规格宜符合表3.8.2的规定。

表3.8.2 不同粒径混合料的备料规格

注:表中XG3(1)和XG3(2)为两种不同级配规律的0~5mm的细集料。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3.8.3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基层和底基层的级配碎石或砾石,应由不少于4中规格的材料掺配而成。

3.8.4 天然材料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时,应筛分分成表3.6.2中规定的规格,并按表3.8.2中备料规格进行掺配。天然材料的规格不满足设计级配的要求时,可掺配一定比例的碎石或轧碎砾石。

3.8.5级配碎石或砾石类材料中宜掺加石屑、粗砂等材料。

3.8.6级配碎石或砾石细集料的塑性指数应不大于12。不满足要求时,可加石灰、无塑性的砂或石屑掺配处理。

4 混合料组成设计

4.1 一般规定

4.3.1混合料组成设计应按设计要求,选择技术经济合理的混合料类型和配合比。

4.3.2 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结构形式、材料类型等因素确定材料技术要求。

4.3.3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流程见下图)。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4.3.4 原材料检验应包括结合料、被稳定材料及其他相关材料的试验。所有检测指

标均应能满足相关设计标准或技术文件的要求。

4.3.5目标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1 选择级配范围。

2 确定结合料类型及掺配比例。

3 验证混合料相关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指标。

4.3.6生产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1 确定料仓供料比例。

2 确定水泥稳定材料的容许延迟时间。

3 确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曲线。

4 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

4.3.7施工参数确定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1 确定施工中结合料的剂量。

2 确定施工合理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

3 验证混合料强度技术指标。

4.3.8确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最大干密度指标是宜采用重型击实方法,也可采用振动压实方法。

4.3.9应根据当地材料的特点和混合料设计要求,通过配合比设计选择最优的工程级配。

4.3.10用于基层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强度满足要求时,尚宜检验其抗冲刷和抗裂性能。

4.3.11在施工过程中,材料品质或规格发生变化、结合料品种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材料组成设计。

4.2 强度要求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4.4.1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满足相关规程规定的强度要求。

4.4.2 应采用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

4.4.3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验证所用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90d或180d龄期弯拉强度的关系。

4.4.4水泥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 d应符合表4.4.4的规定

4.4.5 碾压贫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不低于7MPa,且宜高于10Mpa。

2 水泥剂量宜不大于13%。

3 需要提高材料强度时,应优化混合料级配,并验证混合料收缩性能、弯拉强度和模量等指标。

4.4.6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 d应符合表4.4.6的规定,其他工业废渣稳定材料宜参照此标准。

4.4.7 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R d应符合表4.4.7的规定。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MPa)

4.4.8石灰稳定材料的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R d应符合表4.4.8的规定。

表4.4.8 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R(MPa)

注:石灰土强度达不到表4.4.8规定的抗压强度标准时,可添加部分水泥,或改用另一种土。塑性指数过小的土,不宜用石灰稳定,宜改用水泥稳定。

a在低塑性材料(塑性指数小于7)地区,石灰稳定砾石土和碎石土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大于0.5Mpa(100g 平衡锥形测液限)

b低限用于塑性指数小于7的黏性土,且低限值宜仅用于二级以下公路。高限用于塑性指数大于7的黏性土。

4.4.9 水泥稳定材料强度要求高时,宜采取控制原材料技术指标和优化级配设计等措施,不宜单纯通过增加水泥剂量来提高材料强度。

4.4.10 石灰稳定砾石土或碎石土材料可仅对其中公称最大粒径小于4.75mm的石灰土进行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验证,且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不小于0.8MPa。

4.3 强度试验及计算

4.3.1 强度试验时,应按现场压实度标准采用静压法成型试件。

4.3.2 强度试验试件的径高比应为1:1。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的试件直径应为100mm,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的试件直径应为150mm。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4.3.3强度试验时,平行试验的最少试件数量应符合表4.3.3的规定。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大于表中规定值时,应重做试验或增加试件数量。

表 4.3.3 平行试验的最少试件数量

注:公称最大粒径小于16mm的材料。

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16mm的材料,且小于26.5mm的材料。

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26.5mm的材料。

4.3.4根据试验结果,应按式(4.3.4)计算强度代表值R0d。

式中:Z

α—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或置信度α而变的系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应取保证率95%,即Z

α=3.645;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应取保证率90%,即Zα=3.282。

4.3.5 强度数据处理时,宜按3倍标准差的标准剔除异常数值,且同一组试验样本异常值剔除应不多于2个。

4.3.6强度代表值R0d应不小于强度标准值R d,见式(4.3.6)。当R0d<R d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试验。

R0d≥R d (4.3.6)

4.4 无机结合料的计算和比例

4.4.1水泥稳定材料的水泥剂量应以水泥质量占全部干燥被稳定材料质量的百分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率表示。4.4.2石灰稳定材料的石灰剂量应以石灰质量占全部干燥被稳定材料质量的百分率表示。

4.4.3 石灰工业废渣混合料应采用质量配合比计算,以石灰:工业废渣:被稳定材料的质量比表示。

4.4.4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和石灰煤渣稳定材料比例可采用表4.4.4中的推荐值。

4.4.5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应采用质量配合比计算,以水泥:粉煤灰:被稳定材料的质量比表示。

4.4.6 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煤渣稳定材料比例可采用表4.4.6中的推荐值。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4.4.7水泥、石灰综合稳定时,水泥用量占结合料总量不小于30%时,应按水泥稳定材料的技术要求进行组成设计,水泥和石灰的比例宜取60:40、50:50或40:60。水泥用量占结合料总量小于30%时,应按石灰稳定材料设计。

4.5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4.5.1应根据本地材料的特点,通过原材料性能的试验评定,选择适宜的结合料类型,确定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技术标准。

4.5.2在目标配合设计中,应选择不少于5个结合料剂量,分别确定各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4.5.3应根据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要求成型标准试件,验证不同结合料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技术性能,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剂量。

4.5.4水泥稳定材料配合比试验推荐水泥试验剂量可采用表4.6.4中的推荐值。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4.5.5对水泥稳定材料,水泥的最小剂量应符合表4.6.5的规定。材料组成设计所得水泥剂量少于表4.6.5中的最小剂量时,应按表4.6.5采用最小剂量。

4.5.6对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宜分别按表4.4.4和表4.4.6的推荐比例进行试验,必要时可采用正交或均匀设计方法。

4.5.7 对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级配碎石或砾石材料,应根据本地材料特点和技术要求,优化设计混合料级配,确定目标级配曲线和合理的变化范围。

4.5.8在目标级配曲线优化选择过程中,应选择不少于4条级配曲线,试验级配曲线可按本规程推荐的级配范围和以往工程经验。

4.5.9在配合比设计试验中,应将各档石料筛分成单一粒径的规格逐档配料,并按相关的试验规程操作,保证每组试验的样本量。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4.5.10选定目标级配曲线后,应将各档材料筛分,确定其平均筛分曲线及相应的变异系数,并按2倍标准差计算出各档材料筛分级配的波动范围。

4.5.11 应按下列步骤合成目标级配曲线并进行性能验证:

1 按确定的目标级配,根据各档材料的平均筛分曲线,确定其使用比例,得到混合料的合成级配。

2 根据合成级配进行混合料重型击实试验和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验证混合料性能。

4.5.12应根据已确定的各档材料试验比例和各档材料级配的波动范围,计算实际生产中混合料的级配波动范围;并应针对这个波动范围的上、下限验证性能。

4.6 无机结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4.6.1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档材料比例,应对拌和设备进行调试和标定,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

4.6.2拌和设备的调试和标定应包括料都称量精度的标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和设备加水量的控制等内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绘制不少于5个点的结合料剂量标定曲线。

2 按个档材料的比例关系,设定相应的称量装置,调整拌和设备各个料仓的进料速度。

3 按设定好的施工参数进行第一阶段试生产,验证生产级配。不满足要求时,应进一步调整施工参数。

4.6.3 对水泥稳定、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应分别进行不同成型时间条件下的混合料强度试验,绘制相应的延迟时间曲线,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容许延迟时间。

4.6.4应在第一阶段试生产试验的基层上进行第二阶段试验。分别按不同结合料剂量和含水率进行混合料试拌,并取样、试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1 通过混合料中实际含水率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水流量计的设定范围。

2 通过混合料中实际结合料剂量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结合料掺加的相关技术参数。

3 通过击实试验,确定结合料剂量变化、含水率变化对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影响。

4 通过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材料的实际强度水平和拌和工艺的变异水平。

4.6.5混合料生产参数的确定应包括剂量、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等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水泥稳定材料,工地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宜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3.0个白分点。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宜增加0.5个百分点;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宜增加1个百分点。

2 以配合比设计的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施工过程的气候条件,对水泥稳定材料,含水率增加0.5~3.5个百分点;对其他稳定材料,可增加1~2个百分点。

3 最大干密度应以最终合成级配击实试验的结果为标准。

远程继续教育—习题库《道路建筑材料》及答案

1..本习题库答案,正确率约为90%。 2..因为是“开卷考试”形式,考试时可携带进入考场。远程继续教育——习题库 5 6、岩石按照Si02 7 过 8 9 10 11 12

() 则A 32 33. 、土的击实试验其目的在于求得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 42 43 44、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根据其组成的集料材料分为稳定土类、稳定粒料类。 45、常见的水泥或石灰剂量测定方法有EDTA滴定法、钙电极快速测定法。 46、无机结合稳定材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都是通过标准击实试验得到的。 47、沥青混合料是经人工合理选择级配组成的矿质混合料,与适量沥青材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 48、沥青混合料按矿质材料的级配类型分类,可分为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 49、沥青混合料按矿料级配组成及空隙率大小分类,可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配混合料。 50、目前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理论有表面理论、胶浆理论两种。 51、根据沥青与矿料相互作用原理,沥青用量要适量,使混合料中形成足够多的结构沥青,尽量减少自由沥青。 52、沥青混合料若用的是石油沥青,为提高其粘结力则应优先选用碱性矿料。 53、胶结剂的品种多,按其基料可以分为无机胶有机胶。 54、钢的化学成份中,磷可使钢降低塑性,硫可使钢产生热脆性。 55、经过冷拉后的钢筋随着时间的增长,屈服强度提高,塑性降低。 56、钢按化学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碳素钢合金钢。 57、碳素结构钢随牌号增大,屈服点和抗拉强度随之提高,但拉伸率随之降低。 二、单项选择题 1、岩石的吸水率、含水率、饱和吸水率三者在数值上有如下关系( D )。 A、吸水率>含水率>饱和吸水率 B、吸水率>含水率>饱和吸水率 C、含水率>吸水率>饱和吸水率 D、饱和吸水率>吸水率>含水率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讲稿

第七章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1 .概述 定义: 在粉碎的或原来松散的土中掺入一定量的无机结合料(包括水泥、石灰或工业废渣等)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与养生后,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的材料称为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以此修筑的路面称为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 特点: 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具有稳定性好、抗冻性能好、结构本身自成板体等特点,但其耐磨性差。因此广泛用于修筑路面结构的基层和底基层。 (1)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且各种材料的抗拉强度有明显的不同。(2)环境温度对半刚性材料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3)强度和刚度都随龄期增长; (4)刚度较柔性路面大,但比刚性路面小; (5)承载能力和分布荷载能力大于柔性路面; (6)容许弯沉小于柔性路面; (7)容易产生收缩裂缝。 土种类: 粉碎的或原来松散的土按照土中单个颗粒(指碎石、砾石和砂颗粒)的粒径的大小和组成,将土分成细粒土、中粒土和粗粒土。 细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10mm,且其中大于2mm的颗粒不少于90%。 中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30mm,且其中大于20mm的颗粒不少于85%。 粗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50mm,且其中大于40mm的颗粒不少于85%。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种类: 不同的土与无机结合料拌和得到不同的稳定材料。例石灰土、水泥土、水泥砂砾、石灰粉煤灰碎石等。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种类较多,其物理、力学性质各有特点,应根据结构要求,掺加剂和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及施工条件,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使用场合: 由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其刚度介于粒料和水泥混凝土之间,常称此为半刚性材料,以此修筑的基层或底基层亦称为半刚性基层。 2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力学特征包括应力-应变关系、疲劳特性、收缩特性、温缩特性。 2.1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应力-应变特征 设计龄期 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度和模量随龄期的增长而不断增长,逐渐具有一定的刚性性质。一般规定水泥稳定类材料设计龄期为三个月,石灰或二灰稳定类材料设计龄期六个月。 试验方法: 半刚性材料应力-应变特征试验方法有顶面法、粘贴法,夹具法和承载板法等。 顶面法:直接在试件顶面用千分表测量回弹变形; 粘贴法:在柱体壁上两端各1/6高度处粘贴支架,用千分表测量中间2/3柱体的回弹变形; 夹具法:在柱体壁上两端各1/6高度处套一箍,在箍上伸出支架,用千分表测量中间2/3柱体的回弹变形; 承载板法:用小承载板在试件中间模拟野外测定方法。 试验结果表明:顶面法较合理。 试件有圆柱体试件和梁式试件。 试验内容有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劈裂强度和劈裂模量、抗弯拉强度和抗弯拉模量。 圆柱体试件:抗压、劈裂试验; 梁式试件:抗弯拉试验 【1】细粒土(最大粒径不大于10mm): 试模直径*高=50*50mm 【2】中粒土(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 试模直径*高=100*100mm 【3】粗粒土(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 试模直径*高=150*150mm

无机结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无机结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包括稳定细粒土、中粒土和粗粒土)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其他稳定材料或综合稳定土的抗压强度试验应参照本法。 2.仪器设备 标准养护室 水槽:深度应大于试件高度50mm。 压力机或万能压力机 电子天平:量程15kg,感量0.1g;量程4000g,感量0.01g. 量筒、拌合工具、大小铝盒、烘箱等。 球形支座。 机油:若干。 3.试件制备和养护 细粒土,试模的直径x高=50mm X 50mm;中粒土,试模的直径x高=100mm x100mm;粗粒土,试模的直径x高=150mm x 150mm。 按照要求支成径高比为1:1的圆柱形试件。 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每组试件的数目要求为:小试件不少于6个;中试件不少于9个;大试件不少于13个。 4.试验步骤 4.1根据试验材料的类型和一般的工程经验,选择合适量程的测力计和压力机,试件破坏荷载应大于测力量程的20%且小于测力量程的80 %。球形支座和上下顶板涂上机油,使球形支座能够灵活转动。

4.2将已浸水一昼夜的试件从水中取出,用软布吸去试件表面的水分,并称试件的质量4m 。 4.3用游标卡尺测量试件的高度h ,精确至0.1mm. 4.4将试件放在路面材料强度试验仪或压力机上,并在升降台上先放一扁球座,进行抗压试验。试验过程中,应保持加载速率为 1 mm/min 。记录试件破坏时的最大压力P(N)。 4.5从试件内部取有代表性的样品(经过打破),按照本规程T 0801-2009方法,测定其含水量ω。 5计算 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R C 用下列相应的公式计算: c P A R = A —试件的截面积(A=4 πD 2 , D---试件的直径,单位mm )。 6报告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材料的颗粒组成; (2)水泥的种类和标号或石灰的等级; (3)确定最佳含水量时的结合料用量以及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g/cm 3); (4)水泥或石灰剂量(%)或石灰(或水泥)、粉煤灰和集料的比例; (5)试件干密度(准确到0.01 g/cm 3)或压实度; (6)吸水量一级测抗压强度时的含水量(%); (7)抗压强度:小于2.0MPa 时,采用两位小数,并用偶数表示;大于2.0MPa 时,采用1位小数; (8)若干个试验结果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平均值Rc 、标准差S 、偏差系数

2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施工

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施工 第一节材料的要求 1、水泥: ①可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②宜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终凝时间较长(6h以上)的水泥。 ③不宜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 ④宜采用32.5或42.5级强度的水泥。 ⑤路拌法宜选用袋装水泥,厂拌法宜采用散装水泥。 2、石灰: ①宜尽量缩短石灰的存放时间,在野外长时间堆存石灰时应覆盖防潮。 ②采用等外石灰、贝壳石灰和珊瑚石灰时,应进行试验,混合料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采用。 ③高速和一级公路应采用磨细生石灰粉。 ④石灰使用前7~10d,应充分消除生石灰块,并保持一定的湿度,既不能产生扬尘,也不能过湿成团。 ⑤消石灰使用前应过10mm的筛,并应尽快使用。 3、粉煤灰: ①粉煤灰中SiO2、Al2O3、Fe2O3的含量应大于70%,烧失量不应大于20%。 ②干湿粉煤灰都可以使用,湿粉煤灰的含水量不宜超过35%。 ③粉煤灰运输到现场后应具有足够的湿度防止扬尘,多风和干燥季节,应保持料堆表面湿润或覆盖。 ④厂拌法宜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散装粉煤灰。 4、集料: ①集料的级配组成、强度、压碎值和最大粒径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②最大粒径的要求:高速和一级公路基层时,31.5mm,底基层时37.5mm;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基层时

37.5mm,底基层时53mm。 ③碎石应筛分为几个不同的粒径,以便于和其他材料混合。 5、土料: ①稳定细粒土时,细粒土的塑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和硫酸盐含量应符合规范要求,细粒土应尽可能粉碎或筛除,最大粒径不大于15mm。 ②细粒土应在预定的深度范围内采集,不应分层采集不同性质的土,当需分层时,应将土分层堆放在场地,然后从前向后将上下层土一起运输至现场。 6、水泥稳定碎石土、砾石土或含泥量大的砂、砂砾时,宜掺入一定剂量的石灰进行综合稳定,当水泥用量占结合料用量的30%以上时,按照水泥稳定类设计,否则按照石灰稳定类设计。 7、水泥稳定粒径均匀且含细粒很少或不含的碎石、砂砾或砂时,宜在集料中掺入20~40%的粉煤灰或10~!2%的石灰土进行综合稳定。 第二节稳定土的分类 1、水泥稳定土:水泥稳定碎石、碎石土、砾石土、砂砾、煤矸石、各种粒状矿渣等。 2、石灰稳定土:石灰稳定碎石、碎石土、砾石土、砂砾、煤矸石、各种粒状矿渣等。 3、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分为石灰粉煤灰和石灰其他工业废渣稳定土,其他工业废渣包括:高炉矿渣、煤渣、钢渣、煤矸石等。 第三节稳定土的适用范围 1、水泥稳定土:水泥稳定土可用作各级路面的基层和底基层,但是水泥稳定细粒土不可以用作二级和二级以上公路高级路面的基层。 2、石灰稳定土:石灰稳定土可以用作各级公路的底基层和二级、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但是石灰稳定细粒土不得用于二级、二级以下公路高级路面的基层。 3、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可用作各级路面的基层和底基层,但是二灰、二灰土和二灰

6.1无机结合料基层底基层习题

判断题: 1、沥青类稳定类属于柔性类。√ 2、水泥稳定类、级配碎石类属于半刚性基层。× 3、级配碎石类可用于各交通等级的各个层次。× 4、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可以用于各交通等级的各个层次。× 5、半刚性基层的配合比设计指标是无侧限抗压强度。√ 6、碾压贫混凝土要求其7天无侧限强度不低于10MPa。× 7、半刚性基层的干缩通常发生在基层成型的初期,温缩发生在使用初期。√ 8、用于基层的水泥应选用低强度水泥,可以用硅酸盐水泥。× 9、二级公路基层使用的石灰可以使用Ⅱ级的,也可以使用Ⅲ级的。× 10、高速和一级的石灰只能使用Ⅰ级的生石灰。× 11、高速和一级的极重和特种交通的基层应选择4.75mm以上的单一粒径。√ 12、用于高速一级公路基层的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得超过31.5mm。× 13、水泥类、水泥石灰类稳定材料要求细集料用于高速和一级0.075mm以下含量少于15%√ 14、水泥粉煤灰类稳定材料要求细集料的塑性指数不大于17。× 15、19mm以下的集料分为5档,26.5mm以下的集料分为4档。√ 16、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基层级配碎石的分档可以分3档。× 17、测定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时常用酸碱中和滴定法,适用于任何石灰的测定。× 18、酸碱中和试验酚酞试剂从紫红色变为无色时达到滴定终点。√ 19、酸碱中和试验使用甲基橙指示剂,从紫红色变为无色时达到滴定终点。× 20、粉煤灰的细度试验方法和水泥相同,筛孔尺寸也相同。× 21、粉煤灰的细度试验在负压4000-6000Pa时筛分3分钟。水泥在同样的负压下筛析2min。使用的筛孔尺寸不同。√

22、粉煤灰的烧失量试验要求在900-1000℃灼烧15-20min。× 23、粉煤灰烧失量试验两次的平行差不得超过0.15%。√ 24、对于水泥稳定类无机结合料集料的公称粒径是26.5时,变异系数是12%时,可以制备9个试件。√ 25、目标配合比设计中确定最佳剂量时主要依据的是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需要考虑其他龄期的其他强度。× 单选题 1、水泥的剂量指水泥的用量与(B)的百分比。 A、集料 B、被稳定材料 C、所有材料 2、下列哪项对水泥稳定类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描述有错误(C )。 A、选择适宜的材料类型 B、确定最佳的无机结合料组成和剂量 C、确定一种最佳剂量的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D、确定不少于4条的集料级配进行优化和掺配 细度模数的平行差要求是0.2,数字修约。 3、水泥稳定类压实标准描述错误的是(B )。 A、高速和一级的基层是98% B、高速和一级的基层细粒的是97%,中粗粒的是98% C、高速和一级的底基层细粒是95% D、高速和一级的底基层中粗粒是97% 多选题 1、基层、底基层的种类在选用时应依据(ABC) A、材料供应情况 B、交通荷载等级 C、结构层组合要求 D、基层的耐久性 2、无机结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包含(ABCD)部分 A、原材料检验 B、目标配合比 C、生产配合比 D、施工参数 3、水泥稳定类材料确定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的试验方法是(BD )。 A、轻型击实 B、重型击实 C、静压法 D、振动压实法

无机结合料试验规程

最大干密度 T0804-1994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方法(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在规定的试筒内,对水泥稳定材料(在水泥水化前)、石灰稳定材料及石灰(或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进行击实试验,以绘制稳定材料的含水量——干密度关系曲线,从而确定其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试验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宜控制在以内(方孔筛)。 试验方法类别。本实验方法分三类,各类击实方法的主要参数列于表T0804-1。 2 仪器设备 击实筒:小型,内径100mm、高127mm的金属圆筒,套环高50mm,底座;大型,内径152mm、高170mm的金属圆筒,套环高50mm直径151mm和高50mm的筒内垫块,底座。 多功能自控电动击实仪:击锤的底面直径50mm,总质量。击锤在导管内的总行程为450mm。可设置击实次数,并保证击锤自由垂直落下,落高应为450mm,锤迹均匀分布于试样面。 电子天平:量程4000g,感量。

电子天平:量程15kg,感量。 方孔筛:孔径53mm、、、19mm、、的筛各1个。 量筒:50ml、100ml、和500ml的量筒各1个。 直刮刀:长200~250mm、宽30mm和厚3mm,一侧开口的直刮刀,用以刮平和修饰粒料大试件的表面。 刮土刀:长150~200mm、宽约20mm的刮刀,用以刮平和修饰小试件的表面。 工字型刮平刀:30mm×50mm×310mm,上下两面和侧面均刨平。拌和工具:约400mm×600mm×70mm的长方形金属盘、拌和用平头小铲等。 脱模器 测定含水量用得吕盒、烘箱等其他用具。 游标卡尺 3试验准备 将具有代表性的风干试料(必要时,也可以试在50℃烘箱内烘干)用木锤捣碎或用木碾碾碎。土团均应破碎到通过筛孔。但应注意不使粒料的单个颗粒破碎或不使其破碎程度超过施工中拌合机械的破碎率。 如试料是细粒土,将已破碎的具有代表性的土过筛备用(用甲法或乙法做试验)。 如试料中含有粒径大于的颗粒,则先将试料过19mm筛;如存留在19mm筛上得颗粒的含量不超过10%,则过的筛,留作备用(用甲法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一、分类: 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砾石和填隙碎石; 二、材料组成设计 三、水泥稳定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步骤 1、备样:水、砂、石; 2、配制剂量: (1)做基层用:中粒土和粗粒土:3%、4%、5%、6%、7%。 砂土:6%、8%、9%、10%、12%。 其他细粒土:8%、10%、12%、14%、16%。 (2)做底基层用:中粒土和粗粒土:2%、3%、4%、5%、6%。 砂土:4%、6%、7%、8%、10%。 其他细粒土:6%、8%、9%、10%、12%。 3、确定各种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至少做三组不同结合料剂量的混合料击实试验,即最小剂量、中间剂量和最大剂量。其他两个剂量混合料的最佳

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用内插法确定。 4、按最佳含水量和计算得到的干密度(按规定的现场压实度计算)制备试件进行强度试验时,作为平行试验的试件数量应符合规定。 最少的试验数量 5、试件在规定温度(北方20±2℃,南方25±2℃)下保湿养生6d ,浸水1d ,然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计算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和偏差系数。 水泥稳定土的强度标准表 6、根据强度标准,选定合适的结合料剂量。此剂量的试件室内试验结果的平均抗压强度7R (7d )应符合: ()v a d C Z R R -≥1/7或()d v a R C Z R ≥-17 d R ——设计抗压强度; v C ——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 a Z ——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而变的系数,重交通道路上应取保证率95%, 此时a Z =1.645;其他道路上应取保证率90%,此时a Z =1.282。 7、考虑到室内试验和现场条件的差别,工地实际采用的结合料剂量应较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1.0%。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可只增加0.5%,采用路拌法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施工备料

好学网好学网 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施工备料 ①土料: ●应在预定的深度范围内采集土,不应分层采集,当需分层采集土时,应将土先分层堆放在一场地上,然后从前到后将上下层土一起装车运送到现场。 ●对于塑性指数大于12的黏性土,机械拌合时,可视土质和机械能确定是否需要过筛。人工拌合时,应筛除15mm以上的土块。 ②集料: ●无机结合料使用的碎石、砂砾、煤矸、各种粒状矿渣应满足规范所要求的强度、与其他材料混合后应满足相应的规范级配要求。 ●掺加的碎石宜加工成3~4个不同粒径,以便于和其他自然材料(工业废渣、天然砂砾)混合后达到规范要求的颗粒组成范围。 ③水泥:路拌法宜选用袋装水泥、场拌法宜选用散装水泥。 ④生石灰: ●当石灰堆放时间较厂时,应覆盖封存; ●生石灰块应在使用前7—10d充分消除。消除后的石灰应保持一定的湿度,不得产生扬尘,也不可过湿成团。 ●消石灰宜过孔径10mm的筛,并尽快使用。 ⑤粉煤灰:运到现场的粉煤灰应含有足够的水分防止扬尘,在干燥和多风的季,应使料堆表面保持湿润,或者覆盖。场拌法施工宜选用工厂经过处理的符合规范的散装粉煤灰。 无机结合料基层路拌法施工。 ①施工工艺流程; ②摊铺土 ●摊铺土应在摊铺水泥的前一天进行。摊铺长度按日进度的需要量控制,满足次日完成掺加水泥、拌合、碾压成型即可。雨季施工,如第二天有雨,不宜提前摊铺土。 ③洒水闷料 ●如已整平的土(含粉碎的老路面)含水量过小,应在土层上洒水闷料。 ●细粒土应经一夜闷料;如为综合稳定土,应先将石灰和土拌合后一起进行闷料。 ④整平和轻压对人工摊铺的土层整平后,用6~8t两轮压路机碾压1~2遍,使其表面平整,并有一定的压实度。 ⑤摆放和摊铺水泥(或石灰) 按计算出的每袋水泥(或石灰)的纵横间距,在土层上做安放标记。用刮板将水泥(或石灰)均匀摊开,并注意使每袋水泥的摊铺面积相等。 好学网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考试试卷

第1题 水泥剂量应在()测定,石灰剂量应在路拌后尽快测试,否则应用相应龄期的标准曲线确定。 A.水泥终凝前 B.达7天龄期时 C.水泥稳定土硬化后 D.达规定龄期时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2题 配制0.1mol/l EDTA二钠标准溶液时,应准确称取()EDTA二钠,定容至1000ml? A.372.26g B.37.23g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3题 钙红指示剂应保存在无色试剂瓶中,EDTA和氯化铵溶液可用聚乙烯桶,滴定时采用碱式滴定管。以上说法有()错误? A.一处 B.两处 C.三处 D.0处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4题 水泥或石灰剂量测定时,如试样质量300g,则10%氯化铵的加入量应为()。 A.600g

B.600ml C.300g D.300ml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5题 水泥或石剂量测定中,从加入钙红指示剂、滴定过程、滴定达到终点时的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 A.紫色—玫瑰红色—纯蓝色 B.玫瑰红色—紫色—纯蓝色 C.纯蓝色—玫瑰红色—紫色 D.玫瑰红色—纯蓝色—紫色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6题 为防止滴定过量或滴定终点假像,滴定过程应边滴边摇、仔细观察颜色,溶液变为()时放慢滴定速度。 A.蓝绿色 B.红色 C.纯蓝色 D.紫色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7题 水泥或石剂量测定应进行两次平行试验,重复性误差不得大于均值的(),否则应重新试验。 A.2% B.3% C.1%

2014年检测人员继续教育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卷及答案

公路水运试验检测人员 网络试卷 继续教育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第1 题 定。 )测定,石灰剂量应在路拌后尽快测试,否则应用相应龄期的标准曲线确 水泥剂量应在( A. 水泥终凝前 B. 达7 天龄期时 C.水泥稳定土硬化后 D.达规定龄期时 第2 题 ()EDTA二钠,定容至1000ml? 配制0.1mol/l EDTA 二钠标准溶液时,应准确 称取 第3 题 用碱式滴定管。以上说法有()错误? 在无色试剂瓶中,EDTA和氯化铵溶液可用聚乙烯桶,滴定时采 钙红指示剂应保 存 A. 一处 B. 两处 C.三处 D.0 处 第4 题 量300g,则10%氯化铵的加入量应为( 质 )。 试样 水泥或石灰剂量测定时,如 A.600g B.600ml C.300g D.300ml 第5 题 水泥或石剂量测定中,从加入钙红指示剂、滴定过程、滴定达到终点时的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 A. 紫色—玫瑰红色—纯蓝色 B. 玫瑰红色—紫色—纯蓝色 C.纯蓝色—玫瑰红色—紫色 D.玫瑰红色—纯蓝色—紫色 第6 题 )时放慢滴定速度。 为防止滴定过量或滴定终点假像,滴定过程应边滴边摇、仔细观察颜色,溶液变为( A. 蓝绿色 B. 红色 C.纯蓝色 D.紫色 第7 题 于 的(),否则应重新试验。 均值 水泥或石剂量测定应进行两次平行试验,重复性误差不 得 大 A.2% B.3% C.1% D.5% 第8 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集料的应符合()。 A. 公称最大粒径≤37.5mm

B. 最大粒径≤37.5mm C.公称最大粒径≤26.5mm D.最大粒径≤26.5mm 第9 题 为 ()。 分别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有甲、乙、丙三类,其锤击层数 和次数 A.5 层,每层27 次;3 层,每层98 次;3 层,每层98 次 B.3 层,每层27 次;3 层,每层59 次;3 层,每层98 次 C.5 层,每层27 次;5 层,每层59 次;3 层,每层98 次 D.5 层,每层27 次;3 层,每层59 次;3 层,每层98 次 第10 题 ()时,用丙法试验。 如试料是细粒土用甲或乙法试验,当试料中大于19mm颗粒含量超过 A.20% B.10% C.5% D.30% 第11 题 定 5 至6 个含水量,依次相差0.5 %~1.5%,且其中()最佳含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试料采用四分法取样,预 水量。 A. 有1 个大于和 2 个小于 B. 有2 个大于和 1 个小于 C.有1 个大于和 1 个小于 D.有2 个大于和 2 个小于 第12 题 对掺水泥的无机结合料,水泥应在击实前逐个加入,加有水泥的试样经拌和后,应在()内完成击实。 A.45min B.1h C.30min 第13 题 ()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过程中,按五层击实时,应检查高度几次? 试样击实后,试样超出试筒顶的高度不得大于多少? A.2 次、6mm B.5 次、5mm C.2 次、5mm D.5 次、6mm 第14 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后,测定含水量时,从试样内部取样,含水量计算和两个试样的含水量差()。 A. 计算至0.1%,含水量差值不大于0.1% B. 计算至1%,含水量差值不大于1% C.计算0.1%,含水量差值不大于1% D.计算1%,含水量差值不大于2% 第15 题 。试样中超尺寸颗粒含量5%~30%时,应对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作校正,校正时需要用到超尺寸颗粒的()实测指 标 A.表观相对密度和吸水率 B.毛体积相对密度和吸水率 C.比重和吸水率 D.毛体积相对密度和含水率

公路基层施工中无机结合料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82442659.html, 公路基层施工中无机结合料的应用 作者:李文娥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第09期 摘要:在我国很多地区进行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利用地方材料或稳定材料作为路面的基层,在全面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降低路面工程的造价,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加快交通建设的发展。利用无机结合料作为公路的基层,可以减低我国道路建设的建设造价。本文将详细的介绍无机结合料在公路基层施工的应用。 关键词:基层无机结合料应用 用无机结合料作为公路的基层,在我国现在的公路建设施工中非常普遍,因为无机结合料具有稳定性好、抗冻性能强、结构本身易成板体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建筑路面的基层和底基层。 1 无机结合料 1.1 无机结合料的定义。在各种粉碎或者原状的松散的土、碎石、工业的废渣中,掺入适当的数量的无机结合料,比如说水泥、石灰或者工业废渣,加上水,经搅拌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与养生后,其抗压强度复合规定要求的材料称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以此修筑的路面基层称为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 粉碎的或者原状松散的土按照土中单个颗粒,比如碎石,砾石、砂和土的颗粒等物体的粒径的大小组成,将土分成了细粒土,中粒土和粗粒土,不同的土与无机结合料拌合得到了不同的稳定材料,例如石灰土、水泥土、水泥的沙砾、石灰粉煤灰碎石等等。 1.2 无机结合料的分类。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施工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 1.2.1 石灰稳定土基层施工:主要包括石灰稳定土(石灰土)、天然砂砾土(石灰砂砾土)、天然碎石土(石灰碎石土)以及用石灰土稳定级配砂砾(砂砾中无土)、级配碎石和矿渣等。 1.2.2 水泥稳定基层的施工:包括水泥稳定砂砾、砂砾土、碎石土、未辨别碎石、石屑、 土等等,以及水泥的稳定经加工、性能稳定的钢渣、矿渣等。 1.2.3 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施工:包括石灰粉煤灰基层、水泥粉煤灰基层、石灰煤渣基 层。其中石灰煤渣基层包括石灰粉煤灰土(二灰土)、石灰粉煤灰(二灰)、石灰粉煤灰砾(二灰砾)、石灰粉煤灰砂砾(二灰砂砾)、石灰粉煤灰碎石(二灰碎石)、石灰粉煤灰矿渣(二灰矿渣)等。

无机结合料习题与答案

无机结合料习题 一、填空题 1、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在整个养生期间试验规定温度为,在北方地区应保持(20±2℃),在南方地区应保持(25±2℃);水份变化小试件不超过1g;中试件不超过4g;大试件不超过10g。 2、二灰碎石无侧限抗压试件制备时,试件直径和高均为15cm,二灰碎石最大干密度1.97g/cm3,最佳含水量8.3%,压实度标准95%,则制备1个二灰碎石试件需称湿混合料 5372.6 (取1位小数)。 3、EDTA滴定法测定石灰剂量的标准曲线,石灰土试样是以含水量为16%,湿质量300g建立的,现工地上石灰土含水量10%,应取湿试样 284.5 g。 4、影响压实的因素有哪些 答:(1)含水量对整个压实过程的影响;(2)击实功对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影响;(3)不同压实机械对压实的影响;(4)土粒级配的影响。 5、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的关系: 答:在一定的击实功下,当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时,土才能被击实至最大干密度。若土的含水量大于或小于为最佳含水量时,则所得的干密度都小于最大值。 6、击实试验中,应制备不同含水量试件的数量: 答:大于等于5个。 7、击实试验数据处理,如有超粒径颗粒的处理方法 答:ρ,max= 8、在击实功一定的条件下,随着土中粗粒料含量的增多,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变化(最佳含 水量减小,最大干密度增加)。 9、击实试验中,至少制备不同含水量的试样为( 5个)。 10、半刚性基层设计,以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作为设计指标。(95%保证率的下置信界限) 11、石灰稳定土砂砾强度试验,南方地区养护温度(25±2℃ ) 12、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劈裂强度试件养生方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相同,但养生世间为6个月。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目录 3、原材料试验 (2) T 0801—2009 含水量试验方法(烘干法) (2) T 0809—2009 水泥或石灰稳定材料中水泥或石灰剂量测定方法 (EDTA滴定法) (6) T 0813—1994 石灰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简易测定方法 (12) T 0814—2009 石灰细度试验方法 (17) T 0815—2009 石灰未消化残渣含量测定方法 (19) T 0817—2009 粉煤灰烧失量测定方法 (21) T 0818—2009 粉煤灰细度试验方法 (23) 4、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取样、成型和养生试验 (26) T 0841—2009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取样方法 (26) T 0804—1994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方法 (28) T 0842—2009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振动压实试验方法 (38) T 0843—2009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件制作方法(圆柱形) (44) T 0845—2009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养生试验方法 (50) 5、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物理、力学试验 (55) T 0805—1994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55)

3 原材料试验 T 0801—2009 含水量试验方法(烘干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水泥、石灰、粉煤灰及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含水量。 2 仪器设备 水泥、粉煤灰、生石灰粉、消石灰和消石灰粉、稳定细粒土 2.1.1 烘箱:量程不小于110℃,控温精度为±12℃。 2.1.2 铝盒:直径约50mm,高25~30mm。 2.1.3 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150g,感量0.01g。 2.1.4 干燥器:直径200~250 mm,并用硅胶做干燥剂①。 注①:用指示硅胶做干燥剂,而不用氯化钙。因为许多粘土烘干后能从氯化钙中吸收水分。 稳定中粒土 2.2.1 烘箱:同2.2.2 铝盒:能放样品500g以上。 2.2.3 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1000g,感量0.1g。 2.2.4 干燥器:同。 稳定粗粒土 2.3.1 烘箱:同。 2.3.2 大铝盒:能放样品2OOOg以上。 2.3.3 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3000g,感量。 2.3.4 干燥器:同。 3 试验步骤 水泥、粉煤灰、生石灰粉、消石灰和消石灰粉、稳定细粒土

7.2无机结合料基层底基层习题2

判断题: 1、水泥稳定类无机结合料含水率在施工配合比阶段可以依据环境条件可以增加0.5-1.5%。√ 2、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中甲法是轻型击实。× 3、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中甲法和乙方都适用于公称粒径是19.0mm,甲法是小筒997,乙法是大筒2177。√ 4、甲法中水和水泥可以同时加入到被稳定材料中。× 5、甲法的装样是分5层,每层击实27次。√ 6、振动压实试验方法和击实试验的丙法适用范围相同,均是37.5mm。√ 7、半刚性基层的干缩通常发生在基层成型的初期,温缩发生在使用初期。√ 8、水泥稳定类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成型6个试件,细粒材料是指公称最大粒径小于19.0mm的。√ 9、水泥稳定材料用于高速和一级的基层的压实标准是98%。√ 10、水泥稳定材料用于高速和一级的底基层的中粗粒的压实标准是97%。√ 11、水泥稳定材料的中试件成型后的质量误差是25g。√ 12、无机结合料的施工过程检测全部通过前后场进行控制。× 13、后场控制主要是抽检原材料和结合料的抽检。√ 14、后场控制时级配、剂量和含水率的抽检频率是2000m2一次。√ 15、后场控制时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是每个工日进行抽检。√ 16、前场控制主要是控制摊铺和碾压质量控制。× 17、前场控制中对于压实度和含水率的检测是每一作业段检查6次以上。√ 18、前场控制中对于强度的检测是每一作业段不少于9个。√ 19、施工过程控制的压实度检测以生产配合比的击实结果的最大干密度为标准。× 20、钻心取样时如果取不出完整的芯样,需要找出相应路段返工处理。√

21、水泥稳定类基层是属于半刚性基层,不需要检测弯沉。× 22、水泥稳定类的弯沉检测龄期是7-10d内检测。√ 23、对于水泥稳定类无机结合料集料的公称粒径是26.5时,变异系数是18%时,可以制备9个试件。× 24、目标配合比设计中确定最佳剂量时主要依据的是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需要考虑其他龄期的其他强度。× 25、EDTA 试验测定水泥或石灰剂量试验中用钙红指示剂作为指示剂,滴定终点是纯蓝色,所消耗的EDTA二钠的体积。√ 单选题 1、下列哪项对水泥稳定类生产配合比设计的描述有错误(D )。 A、确定料仓的供料比例 B、确定容许延迟时间 C、进行第二阶段的含水率、剂量、剂量变化、工艺水平等施工参数。 D、根据目标配合比的结果作为生产配合比的剂量和含水率结果 2、水泥稳定类压实标准描述错误的是(B )。 A、高速和一级的基层是98% B、高速和一级的基层细粒的是97%,中粗粒的是98% C、高速和一级的底基层细粒是95% D、高速和一级的底基层中粗粒是97% 多选题 1、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生产配合比包含的内容有(ABCD) A、确定料仓供料比例 B、容许延迟时间 C、标定曲线 D、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2、无机结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包含(ABCD)部分 A、原材料检验 B、目标配合比 C、生产配合比 D、施工参数 3、施工全过程质量检验包含的内容有(ABCD )。 A、原材料检验 B、混合料检验 C、施工过程检验 D、质量检查验收 4、施工全过程质量检验中对原材料的检验部分粗集料的稳定性要求有(ABCD)。 A、各档超粒径含量不大于15% B、主粒径变异系数不大于10% C、至少连续7天在料堆不同位置取样的筛分结果 D、样本数不少于10个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说明

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2)、《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5)、 (6)、“关于《关于进一步明确路面材料规格的函》的回函” [2015年12月21日] (7)、“关于《关于路面基层、底基层技术参数的函》的回函” [2015年12月10日] 二、技术标准 1、材料的技术要求 (1)、碎石:采用产地夹江龙湾石料场的破碎砾石,压碎值不大于30%,针片状含量不大于20%。

(2)、细集料:产地夹江龙湾石料场,采用碎石加工过程中的石屑,水洗0.075mm通过率不大于15%,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小于9%。 (3)、水泥:采用峨胜水泥厂生产的P.O42.5(缓凝)水泥,其初凝时间大于4h,终凝时间宜大于6h,且小于10h。 2、底基层混合料中集料颗粒组成

三、配合比设计过程: 1、根据混合料的级配要求,结合各种材料的级配情况,经试验确 定各种材料的比例为:

2、根据图纸要求,同时结合材料情况,初步按照水泥剂量为:(a)3.5%,(b)3.0%,(c)2.5%,做配合比试验。 3、用3种不同水泥用量的混合料分别作振动击实试验,得到各自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试验结果列入下表: 水量与最大干密度,底基层采用97%压实度,分别制备 φ150mm×150mm圆柱形标准试件,每组制备13个。 5、将试件用塑料袋包裹,在温度20±2℃,湿度不小于95%的条件下进行标准养护7d,最后一天为浸水,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如下表: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作业指导书(2015新版)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作业指导书(2015新版)

XXXXXXXX检测有限公司文件编号:XXXX-ZY-XXXX-2015 作业指导书第 1 页共 18 页第 A 版第0次修订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 1 总则 1.1目的 规范公司无机结合料(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试验。 1.2 引用标准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T 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无机结合料(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原材料技术要求和配合比设计技术指标。 3 原材料要求 3.1 一般规定 3.3.1 在原材料试验评定中,应随机选取具有足够数量的样本进行材料试验。 3.3.2 再生材料可用于低于原路结构层位或原路等级的公路建设,其技术指标应满足相关要求。 3.3.3 工业废弃物作为筑路材料使用前应进行环境评价,并满足国家相关规定。 3.2 水泥及添加剂 3.4.1 强度等级为32.5或42.5,且满足要求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等均可使用。 3.4.2 所用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h,且小于10h。

XXXXXXXX检测有限公司文件编号:XXXX-ZY-XXXX-2015 作业指导书第 2 页共 18 页第 A 版第0次修订 标题: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颁布日期: 2015-09-01 3.4.3 在水泥稳定材料中掺加缓凝剂或早强剂时,应对混合料进行试验验证。缓凝剂和早强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的规定。 3.3 石灰 3.3.1 石灰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1和表3.3.1-2的规定。 表3.3.1-1生石灰技术要求 指标 钙质生石灰镁质生石灰 试验方法ⅠⅡⅢⅠⅡⅢ 有效氧化钙加氧化镁含量(%)≥85 ≥80 ≥70 ≥80 ≥75 ≥65 T 0813 未消化残渣含量(%)≤7 ≤11 ≤17 ≤10 ≤14 ≤20 T 0815 钙镁石灰的分类界限,氧化镁含量(%)≤5 >5 T 0812 表3.3.1-2 指标 钙质消石灰镁质消石灰试验方法 ⅠⅡⅢⅠⅡⅢ有效氧化钙加氧化镁含量(%)≥65 ≥60 ≥55 ≥60 ≥55 ≥50 T 0813 含水率(%)≤4 ≤4 ≤4 ≤4 ≤4 ≤4 T 0801 细度 0.60mm方孔筛的筛余(%)0 ≤1 ≤1 0 ≤1 ≤1 T 0814 0.15mm方孔筛的筛余(%)≤13 ≤20 —≤13 ≤20 —T 0814 钙镁石灰的分类界限,氧化镁含量(%)≤4 >4 T 0812

无机化学习题与答案

无机化学习题与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绪论 一.是非题: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而物理变化无新物质产生. 2.化学变化是由于构成分子的原子外层电子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引起的、原子核 不变的一类变化 3.元素的变化为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的特点是原子核不变分子组成或原子间结合方式发生变化. 5.化学反应常伴有发光现象,但并非所有的发光现象都属于化学反应. 二.选择题: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宏观实体的物质,它不包括 A.希有气体 B:混合物 C.电子流或γ──射线 D.地球外的物质 2.纯的无机物不包括 A.碳元素 B.碳化合物 C.二者都对 D.二者都错 3.下列哪一过程不存在化学变化 A.氨溶于水 B.蔗糖溶在水中 C.电解质溶液导电 D.照相底片感光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一.是非题 1.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能量越高,它与原子核的距离就越远.任何时候,1s电子总比2s电子更靠近原子核, 因为 E2s > E1s. 2.原子中某电子的各种波函数,代表了该电子可能存在的各种运动状态,每一种状态可视为一个轨道. 3.氢原子中,2s与2p轨道是简并轨道,其简并度为4;在钪原子中,2s与2p 轨道不是简并轨道, 2p x,2p y,2p z为简并轨道,简并度为3. 4.从原子轨道能级图上可知,任何原子在相同主量子数的轨道上,能量高低的顺序总是f > d > p > s;在不同主量子数的轨道上,总是(n-1)p > (n-2)f > (n-1)d > ns. 5.在元素周期表中, 每一周期的元素个数正好等于该周期元素最外电子层轨道可以容纳的电子个数. 6.所有非金属元素(H,He除外)都在p区,但p区所有元素并非都是非金属元素. 7.就热效应而言,电离能一定是吸热的,电子亲和能一定是放热的. 8.铬原子的电子排布为Cr[Ar]4s1 3d5,由此得出: 洪特规则在与能量最低原理出现矛盾时,首先应 服从洪特规则. 区元素原子丢失最外层的s电子得到相应的离子,d区元素的原子丢失处于最高能级的d电子而得到相应的离子. 10.在原子核里因质子数和中子数不同,就组成了不同的核素;同样在原子核里因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等,就构成了同位素.可见,核素也就是同位素. 二.选择题 1.玻尔在他的原子理论中 A.证明了电子在核外圆形轨道上运动; B.推导出原子半径与量子数平方成反比; C.应用了量子力学的概念和方法; D.解决了氢原子光谱和电子能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A.波函数是函数式,原子轨道是电子轨迹;

无机结合料类习题加沥青

一、填空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地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在整个养生期间试验规定温度为,在北方地区应保持(±℃),在南方地区应保持(±℃);水份变化小试件不超过;中试件不超过;大试件不超过. 、二灰碎石无侧限抗压试件制备时,试件直径和高均为,二灰碎石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压实度标准,则制备个二灰碎石试件需称湿混合料(取位小数). 、滴定法测定石灰剂量地标准曲线,石灰土试样是以含水量为,湿质量建立地,现工地上石灰土含水量,应取湿试样. 、影响压实地因素有哪些 答:()含水量对整个压实过程地影响;()击实功对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地影响;()不同压实机械对压实地影响;()土粒级配地影响. 、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地关系: 答:在一定地击实功下,当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时,土才能被击实至最大干密度.若土地含水量大于或小于为最佳含水量时,则所得地干密度都小于最大值. 、击实试验中,应制备不同含水量试件地数量: 答:大于等于个. 、击实试验数据处理,如有超粒径颗粒地处理方法 答:ρ, 、在击实功一定地条件下,随着土中粗粒料含量地增多,土地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地变化(最佳含 水量减小,最大干密度增加). 、击实试验中,至少制备不同含水量地试样为(个). 、半刚性基层设计,以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作为设计指标.(保证率地下置信界限) 、石灰稳定土砂砾强度试验,南方地区养护温度(±℃)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劈裂强度试件养生方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相同,但养生世间为个月. 、不宜用二灰稳定地土(有机质含量超过地土). 、简述水泥稳定土配合比设计地要点. 、简述水泥稳定类材料地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过程. 、击实试验结果处理时采用地含水量是(试验所得地最佳)含水量,若在粘性土里掺加砂土,则其最大干密度(变大)、最佳含水量(变小). 二、判断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地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制件所用地试模内径两端尺寸有所不同.(×) .滴定法快速测定石灰剂量试验中,钙红指示剂加入石灰土和氯化铵反应,溶液呈纯蓝色.(×) ()击实试验地原理与压缩试验地原理一样都是土体受到压密× ()影响击实效果地主要因素只有含水量× ()做击实试验,击实筒可以放在任何地基上× 三、计算题 .一组二灰土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如下、、、、、,设计强度,取保证率系数,判断该组二灰土强度是否合格(取小数位). 解:强度平均值, 标准差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