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恶性间皮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秦皇岛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康文喜谢芳芳岳秀杰王小聪邮编:066001 恶性间皮瘤是来源于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临床较少见。
本文收集恶性间皮瘤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性别和年龄本组18例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岁,平均68岁。
1.2 病程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最短5天,最长18年。
1.3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18例中发生于胸膜者1例,发生于腹膜者17例。
临床表现因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发生于胸膜者临床表现咳嗽、胸闷。
发生于腹膜者临床检查12例可触及腹部包块,9例有腹痛,11例纳差,腹胀、乏力、体重减轻等各8例,4例有腹水,少数病例有发热、呕吐、便秘、月经多等症状。
1.4 实验室检查18例腹部CT检查发现有肠管受压,肠袢间距增宽,肠外形呈锯齿状改变。
13例血沉增快(38~60mm/h),5例碱性磷酸酶升高,B超检查提示腹部实质性包块。
1.5 手术所见5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脏层和壁层弥漫散在大小不等灰白色结节,部分结节相互融合成较大的肿块,腹膜增厚。
其余大多数为单发,分别见于大网膜、肠系膜、十二指肠、后腹膜、及盆腔。
1例发生于胸膜者行开胸肿物切除术,见肿物呈半球形自浆膜向外生长突入胸膜腔。
肿物最大直径24cm,最小3~5cm之间。
8例有完整包膜,但有的肿物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
2 病理学检查2.1 巨检肿瘤质地较硬,切面实性,灰白色或灰褐色,鱼肉状。
多数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2.2 镜检光镜下瘤组织结构多样,但肿瘤实质均由上皮样瘤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样瘤细胞构成。
根据瘤细胞的形态,恶性间皮瘤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⑴上皮型:18例中有6例为上皮型,瘤细胞为多边形,胞浆丰富,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及核仁清楚,间变明显,瘤细胞呈片状、条索状及腺管状排列。
⑵未分化型:未分化型1例,瘤细胞呈多边形,大小不等,核呈椭圆形,大小不一,染色质深,颗粒粗,见较多瘤巨细胞,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分布。
恶性胸膜间皮瘤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胸膜组织的间皮细胞。
它通常与胸腔内的积水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相关,并且往往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如肺炎或肺血栓栓塞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选择。
1. 病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病因与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有关,如石棉、二恶英、放射线等。
这些致癌物质可导致间皮细胞基因突变,从而引发肿瘤的形成。
2. 症状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症状常常不具特异性,包括胸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等。
这些症状与其他胸膜疾病相似,因此往往被忽略或误诊。
3. 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确诊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程序。
首先是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和接触致癌物质的情况,并通过听诊等方法进行体格检查。
接下来是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扫描和MRI,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存在和位置。
最后是胸腔积液的检查,通过胸腔穿刺和细胞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
还可以通过活检等方法获取更准确的病理学诊断。
4. 治疗目前,对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手术切除主要针对早期病变,可以通过胸腔镜或开放性手术进行肿瘤切除。
对于晚期病变或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和化疗是有效的治疗选择。
放疗可以通过射线照射来杀死肿瘤细胞,而化疗则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5. 预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预后通常较差,因为该病往往在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然而,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的几年或数月内会出现复发和转移。
6. 预防由于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是导致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病因之一,预防非常重要。
对于那些有职业或环境暴露风险的人群来说,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和服装,避免直接接触致癌物质。
综上所述,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多与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有关。
尽早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恶性间皮瘤病理报告1. 引言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是一种罕见但具有严重威胁性的恶性肿瘤。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胸膜、腹膜和心包等间皮组织中,通常与长期暴露于石棉等有害物质有关。
本文将对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特征及其诊断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2. 方法本次病理报告的分析基于对患者组织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本经过固定、包埋和切片后,使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细胞和组织的观察,并进行特定标记染色以确定肿瘤类型。
3. 病理特征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组织形态学恶性间皮瘤组织呈现出不规则的腺样结构和团块状生长。
肿瘤细胞排列紧密,核分裂活跃,细胞核多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染色质深染。
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淡苍白色或淡红色。
3.2 核形态学恶性间皮瘤的肿瘤细胞核常呈现出多形性和多核性。
核染色质深染,核仁明显,大小不一。
有些肿瘤细胞核分裂异常活跃。
3.3 免疫组织化学恶性间皮瘤的诊断常依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常用标记物包括CK5/6、Calretinin、WT1和D2-40等。
阳性结果表明肿瘤为间皮瘤,而阴性结果则需要排除其他类型的肿瘤。
4. 诊断恶性间皮瘤的诊断需要综合病理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结合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诊断。
5. 鉴别诊断恶性间皮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是排除其他类型的肿瘤,如肺癌、转移性腺癌等。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根据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
6. 预后及治疗恶性间皮瘤的预后通常不良,主要因为其难以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局限性。
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但很少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早期发现和诊断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7. 结论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手段。
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胸膜间皮瘤胸膜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或胸膜下间质组织的一种少见的原发性肿瘤。
以胸膜病变的发病率最高,但只占胸膜肿瘤的5%左右。
临床上,该病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亦高。
现将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腔巨大胸膜间皮瘤1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胸闷、气促、咳嗽4年。
患者于1998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后逐渐加重,感腰部至胸部闷胀,并头晕、乏力、咳嗽、咳透明粘液痰,无发热、盗汗、咯血、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病史。
为进一步诊治于2002年4月15日入我院检诊。
体格检查:体温36.3℃,心率67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0/60mmHg。
自动体位。
胸廓对称无畸形,触觉语颤右侧较左侧强。
右侧肺部叩诊呈浊音,左侧肺部叩诊呈清音,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实验室检查:WBC 9.0×10*9/L,RBC2.9×10*12/L,Hb81g/L,Plt200×10*9/L, 总胆红素8.6mmol/L,总蛋白74.0g/L,血清钾4.0mmol/L。
胸部正侧位片示:右肺下叶后段可见一类圆形肿块影,其大小约为14cm×13cm,境界显示光整,右侧膈面与肿块相互重叠显示模糊,心影大小正常,纵隔居中。
X线拟诊:右下肺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
建议进一步检查(图1、2)。
CT横断位扫描示:右下肺后段近纵隔旁可见一大小为14.2cm×10.2cm×12.0cm的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显示光整,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多个类圆形的囊性改变,CT值约为21~25Hu, 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的淋巴结。
CT拟诊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并部分液化坏死,以良性肿瘤的可能性较大(图3、4)。
全麻下行右肺肿块切除术。
左侧卧位,经第六肋间外侧后切口入胸,探查见胸膜增厚达1.5cm,肿瘤占据右下胸腔,右下肺受压萎缩并与肿瘤粘连。
沿肿瘤壁以电刀切开粘连之右下肺组织,见肿瘤与后胸壁及膈肌粘连,逐步电刀切割,肿瘤全部切除。
5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病理诊断分析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病理诊断特点等进行观察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2014年收治的5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等。
结果47例患者中常见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活动后气短;影像学表现中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患者多伴随胸膜结节或者胸膜肥厚;其中內科B超定位穿刺确诊11例,外科手术活检确诊40例;术中检查显示壁层胸膜及膈胸膜为病变主要分布部位,主要为大小不等结节表现,白瓷片样物覆盖在胸膜表面;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上皮型40例,肉瘤样型8例,双相型3例;间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C及D2-40阳性分别为31例、49例。
结论恶性肿瘤间皮瘤患者表现无特异性,通过内科B超定位穿刺活检能够尽早确诊;结合HE检查、免疫组化MC,D2-40等检查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率,为患者康复提供有效参考。
标签:恶性胸膜间皮瘤;病理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为高侵袭性肿瘤,在临床较为少见,预后较差。
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石棉材料的广泛接触使用有着直接关系。
部分学者认为恶性间皮瘤组织学改变虽然存在一定的特点,然而在与肺胸膜转移性腺癌的鉴别诊断中难度较大,因此通过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病理诊断等对患者进行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1]。
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1例接受病理诊断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4月~2014年1月份收治的5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其中男35例,女16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0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临床表现、CT表现及MRI等诊断,其中B超引导下胸膜穿刺活检11例,外科手术取材40例,其中右侧胸膜病变31例,左侧胸膜病变16例,双侧胸膜病变3例,纵膈1例。
患者发病至确诊时间5d~18月,平均(5.76±5.32)月,患者均否认恶性肿瘤病史。
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
方法对16例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均为成年人,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5-69岁。
多发生在胸膜,腹腔,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
免疫表型:角蛋白阳性,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ema)、s-10常为阳性,有时结蛋白阳性,偶尔bcl-2蛋白阳性。
而cea、cd15、b72.3和分泌成分几乎总是阴性。
结论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但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多发生于纵隔,其发病率占胸膜肿瘤的5%。
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治疗上多以综合治疗为主,但其预后较差。
【关键词】恶性间皮瘤;病理分析;诊断;治疗1 材料与方法收集2005——2012年商丘市中心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16例恶性间皮瘤病例,复习其组织病理学及临床资料。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标本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2 结果16例患者均为成年人,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5-69岁(平均52岁)。
病理分型:上皮型10例,梭形细胞型1例,混合型5例。
多发生在胸膜,腹腔,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
恶性间皮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有胸痛、咳嗽、腹胀、体重减轻,胸腹水或肿块等。
胸腹水为渗出液,部分为血性。
本病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腹水、转移癌等。
胸腹水透明质酸明显增高大于0.8g/l者仅见于恶性间皮瘤。
胸腹水脱落细胞检查亦有一定价值,但结果常难以判断。
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升高,有助诊断本病。
本资料患者有6例以胸腹水原因住院治疗。
免疫组化主要是cea阴性与腺癌进行鉴别。
3 讨论间皮瘤是由间皮细胞发生,间皮细胞是覆盖人体内器官浆膜的细胞。
浆膜在人体的分布较广,因此瘤除见于胸膜外,腹腔、心包膜、睾丸固有膜、输卵管等浆膜面的间皮细胞也可发生。
间皮细胞来源于体腔上皮。
胚胎发育早期,在中胚层分裂形成体腔,在其表面覆盖的中胚层细胞变为单层扁平上皮的间皮细胞。
胸膜间皮瘤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一)关键词:胸膜间皮瘤病理学诊断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但近年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
由于间皮的多潜能分化功能致使恶性间皮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在光镜下与胸膜转移性腺癌、反应性间皮细胞及其它梭形细胞肿瘤不易鉴别,给临床和病理诊断工作带来困难。
近年由于对胸膜间皮瘤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使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光镜检查由于间皮瘤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光镜下恶性间皮瘤组织学分型尚不统一。
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弥漫性恶性间皮瘤(dMM)分为上皮型、肉瘤型和混合型。
adams等〔1〕根据胸膜dMM 尸检材料将该瘤分为上皮样型、腺管乳头状型、肉瘤样型、粘液样型、硬纤维瘤样型及混合型。
并提出在弥漫性胸膜肿瘤中,如发现肿瘤细胞产生胶原物质就可确定其为dMM。
否则,就应存在胞浆内微小空泡和均匀的轻到中度核/浆比。
于国等〔2〕根据瘤细胞排列方式、瘤细胞分化不同及一种瘤细胞成分至少占50%以上将该瘤分为11种类型:腺管样型、腺管乳头状型、未分化型、纤维母细胞型、印戒样细胞型、粘液样型、肌纤维母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样型、血管母细胞型、小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
并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从光镜方面诊断此瘤:①结合该瘤发生的特殊部位;②寻找肿瘤双向分化,尤其当怀疑此瘤时应多取材制片观察;③瘤细胞移行过渡现象;④多种不同类型瘤细胞混合存在;⑤临床表现危重,但瘤细胞核分裂象较少见。
2电镜检查瘤细胞表面及瘤细胞内腔面有细长的蓬发样微绒毛,胞浆内丰富的张力微丝及糖原颗粒,有双层或断续的基底膜,瘤细胞间有较多的桥粒为dMM的超微结构特征〔3〕。
并将微绒毛、中间丝和细胞浆内新腔称为间皮瘤三联征。
而腺癌微绒毛粗而短,胞浆内有分泌颗粒,细胞外腺腔形成为腺癌特征。
于国等〔4〕研究发现dMM平均微绒毛长宽比值均>11,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平均毛绒长宽比值均<5,提出平均微绒毛长宽比值可作为dMM与腺癌鉴别的一个指标。
胸膜间皮瘤的病理表现及其预后评估1. 胸膜间皮瘤的定义胸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肿瘤,它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可发生在胸膜的任何部位,如胸膜腔、胸膜表面和胸膜脏层等。
胸膜间皮瘤可分为恶性和良性两种类型,其中恶性胸膜间皮瘤也被称为间皮瘤状间皮肉瘤。
2. 胸膜间皮瘤的病理表现2.1 恶性胸膜间皮瘤恶性胸膜间皮瘤通常呈现以下病理特征:•间皮增生及浸润:肿瘤细胞以间皮细胞为起源,可形成不规则的团块,浸润并破坏正常胸膜组织。
•细胞形态多样性:肿瘤细胞可呈现上皮样细胞、纤维样细胞等不同形态,核分裂活跃。
•纤维素和胶原沉积:胸膜间皮瘤常伴有大量的纤维素和胶原沉积,形成纤维包膜和纤维结节。
•弥漫性生长:恶性胸膜间皮瘤常呈弥漫性生长模式,累及胸膜表面、腔内和脏层。
2.2 良性胸膜间皮瘤良性胸膜间皮瘤较为罕见,其病理表现与恶性胸膜间皮瘤相比差异明显,主要特征包括:•良性细胞形态:良性胸膜间皮瘤的细胞形态相对规则,细胞排列紧密。
•边界清晰:良性胸膜间皮瘤通常有较为明确的边界,未浸润正常胸膜组织。
•核分裂活动少:良性胸膜间皮瘤的核分裂活动较恶性病变明显减少。
3. 胸膜间皮瘤的预后评估恶性胸膜间皮瘤往往具有较差的预后,患者的生存期通常较短。
预后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肿瘤的分期和分级。
3.1 分期胸膜间皮瘤的分期通常采用国际统一的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主要依据以下指标进行评估:•T(原发肿瘤):评估肿瘤的大小及侵犯范围。
•N(淋巴结转移):评估淋巴结是否受累。
•M(远处转移):评估其他部位是否存在转移灶。
根据T、N和M的不同组合,可将胸膜间皮瘤分为不同的分期,例如:•I期:原发肿瘤局限于胸膜腔的一侧,未侵犯淋巴结和远处器官。
•II期:原发肿瘤侵犯对侧胸膜、淋巴结或远处器官。
•III期:原发肿瘤侵犯对侧胸膜和(或)淋巴结,但未远处转移。
•IV期:原发肿瘤远处转移至其他器官,如肺、肝等。
3.2 分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分级常采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分级系统。
2019年1月第26卷第2期恶性胸膜间皮瘤23例临床分析李海燕王锦伟吕冬青姚桂飞林玲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源于胸膜间皮细胞,是胸膜原发性肿瘤,发病率极低,国内报道该病的发病率为0.3/10万~0.5/10万[1],临床表现及早期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早期发现困难,误诊率高。
本文通过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确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3例,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28~79岁,40岁及以上19例(82.6%),40岁以下4例(17.4%);职业:务农14例(60.9%),经商4例(17.4%),工人3例(13.0%),公职人员2例(8.7%);既往均无石棉接触史;伴高血压病5例(21.7%),糖尿病3例(13.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4.3%)。
诊治过程中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5例(21.7%),肺癌2例(8.7%)。
1.2 临床表现胸闷11例(47.8%),胸痛10例(43.5%),咳嗽8例(34.8%),发热、消瘦、体检发现各1例(各4.3%)。
1.3 影像学表现行肺部CT或X线检查22例(95.7%),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 ET/C T)检查1例(4.3%),其中胸膜不规则增厚17例(73.9%);胸膜结节7例(30.4%);胸腔积液大量4例(17.4%),中等量14例(60.9%),少量1例(4.3%),其中双侧胸腔积液2例(8.7%),单侧胸腔积液17例(73.9%);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8.7%),肺内结节7例(30.4%)。
1.4 胸腔积液检查19例(82.6%)有胸腔积液,其中13例行胸腔穿刺抽胸水检查,血性胸腔积液8例,黄色胸腔积液5例,均为渗出液。
胸水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比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26%~86%,间皮细胞比率1%~36%。
腺苷脱氨酶(A D A)值7~37U/L,乳酸脱氢酶(L DH)值168~896U/L。
临床胸膜间皮瘤概念、病理、病因、常见疾病、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1、概述胸膜间皮瘤是一种来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原发肿瘤,占胸膜肿瘤的5%,临床少见。
胸膜间皮瘤可发生于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的任何部分,80%发生于脏层胸膜,20%发生于壁层胸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40〜60岁;现如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2、病因及常见疾病胸膜间皮瘤是由环境、生物和遗传因素引起的肿瘤。
石棉确定为致癌物,被认为是导致恶性间皮瘤的主要原因。
石棉是指一群天然水合硅酸矿物纤维,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蛇纹石石棉(温石棉)和闪石。
发展为间皮瘤的风险取决于不同类型的石棉矿物纤维的暴露情况。
间皮瘤的诊断可直接归属于职业的石棉接触,间皮瘤可能来源于副职业的暴露和与职业无关的环境暴露。
特发性或自发性间皮瘤可发生在没有接触石棉的动物和人,最近一个评论指出自发性间皮瘤在人类中的发生率为一百万分之一。
石棉所致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潜伏期为30〜40年,发病的高峰期在接触后45年。
不同的石棉种类引发恶性胸膜间皮瘤有不同。
最常用的并且广泛应用于工业中的是温石棉。
青石棉则通常被认为是石棉中最致癌的类型,长而薄的纤维因为它们能够穿透肺引起多次损伤、组织修复和局部炎症被认为是更危险。
闪石棉在恶性间皮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是为人们广为接受,而温石棉是否能导致MM仍有争议。
据统计8096的MM形成与石棉直接或间接接触有关,尽管普遍认为石棉是最常见的MM形成的相关因素,但石棉不能对培养的间皮细胞的表型有改变作用,说明可能存在其他与石棉相关或独立的致癌因素导致恶性间皮瘤。
3、影像诊断1)胸膜增厚:胸膜增厚为本病的基本特征,良性胸膜间皮瘤为局限性胸膜增厚;恶性胸膜间皮瘤大多为弥散性胸膜增厚。
本病倾向于单侧侵犯,少数可为双侧侵犯。
胸膜增厚可表现为椭圆形、驼峰状、结节状、波浪状和环状。
厚度21Cm对本病的诊断有特征性意义。
胸膜增厚可同时累及脏层和壁层胸膜,增强扫描可区分胸膜增厚与胸水,并可发现壁层胸膜受累。
胸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究胸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13月于我院就诊的胸膜恶性间皮瘤患者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检查与鉴别。
结果胸膜恶性间皮瘤通常分为混合型、纤维型、上皮型,本次20例患者当中3(15.00%)例患者为纤维型、12(60.00%)例患者为上皮型、5(25.00%)例患者为混合型。
结论胸膜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并且缺乏特异性以及临床特点,在进行诊断和检查的时候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能进行较准确诊断,但时机选择范围较广,因此在检查的时候需要了解胸膜恶性间皮瘤的发病年龄阶段,临床特点,病理特点,才能够更好的鉴别和诊断。
标签:胸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胸膜恶性间皮瘤是胸膜原发肿瘤当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没有研究详细说明对于此疾病的发病机制,但是可能是由于单个间皮细胞之后增殖产生的大量突变细胞而导致的[1]。
因此,选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胸膜恶性间皮瘤患者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胸膜恶性间皮瘤患者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为46.23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痛、气紧,通过X线进行检查,其中9例患者血性胸水,15例患者胸腔积液,1例患者心包积液。
1.2方法7例患者给予胸腔镜检查活检,1例患者进行穿刺活检,12例患者剖胸探查活检。
所有活检标本均用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给予苏木素一伊红染色,石蜡切片进行光镜观察和病历复习。
所有患者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检验,采用的抗体试剂包括Calretinin、Vimentin、CK5/6、CK、CEA、EMA,并经过透明质酸酶处理后进行CI染色。
1.3评判标准病理检查评判标准包括:①纤维型:可见核分裂或者异型核细胞,组织学图像呈纤维肉瘤,瘤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②上皮型:形态以及大小比较规则,瘤细胞为多边形或者立方形,胞浆丰富嗜酸性,核分裂象比较少,排列成腺样,可见部分扩张腺腔内细乳头状结构。
③混合型:由上述两种混合组成。
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检验结果根据染色程度分为阴性、阳性。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胸膜恶性间皮瘤通常分为混合型、纤维型、上皮型,本次20例患者当中3(15.00%)例患者为纤维型、12(60.00%)例患者为上皮型、5(25.00%)例患者为混合型。
20例患者Calretinin、Vimentin、CK5/6、CK、EMA结果呈阳性,CI染色结果呈阴性。
3 讨论
3.1临床特点胸膜恶性间皮瘤通常多见于50岁左右的人群,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左右,一般胸膜恶性间皮瘤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气促、胸痛、胸腔积液等情况,临床上一般以混合型、上皮型为多见,而纤维型的患者则比较少。
而本次研究的对象平均年龄为46.23岁,均和文献报道无显著差异[2]。
3.2病理特点由于胸膜恶性间皮瘤是来自多潜能分化的问皮细胞,故其在镜下分型当中不具有统一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型,瘤细胞分化种类可达到至少50种,但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中,由以上皮型最为多见,其次是混合型。
3.3诊断目前,对于诊断胸膜恶性间皮瘤比较困难,由于间皮瘤缺乏十分典型的症状,因此在手术之前难以得到确诊,尤其是对于胸膜增厚,且伴有胸腔积液的患者,此种症状十分容易被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胸膜穿刺活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病理诊断阳性率提高,但是通常情况下由于不能很好的对标本进行采集,故结果并不理想[3]。
而进行胸腔镜检查,能够很好的窥视患者的整个胸腔,同时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患者病变情况、分布情况以及对患者临近器官的侵犯情况等,因此采用胸腔镜的检查方法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相关研究表示,检查胸膜皮瘤采用胸腔镜的诊断率高达100%,同时其能够很好的代理具有创伤的开胸活检,对于目前诊断胸膜恶性皮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本次患者例数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原因,仅有7例患者进行胸腔镜检查。
3.4鉴别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在光镜下鉴别恶性上皮型间皮瘤和转移性腺癌,尤其是肺癌,在活检标本当中是十分困难的。
通常情况下,上皮型间皮瘤细胞较腺癌细胞而言比较规则,其形态主要为立方状,而数目比较多的柱状细胞则更加偏向于腺癌,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十分有效的特异性手段来对二者进行鉴别,而采用电镜检查的方法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对于鉴别两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鉴别结核性胸膜炎,通常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其临床症状比较轻,同时其胸水一般情况下以黄色液体为多见,一般给予免疫组化进行检查,然后再联合患者的病史以及影像学表现就能够得到确诊。
对于鉴别孤立性纤维瘤和反应性浆膜纤维化的鉴别,免疫组化检查能够鉴别孤立性纤维瘤和纤维型以及反应性浆膜纤维化,反应性浆膜纤维化以及孤立性纤维瘤不表达任何形式,但是纤维型间皮瘤表达低分析质量角蛋白。
免疫组化对胸膜恶性间皮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Calretinin可用于表达正常细胞、增生间皮细胞、间皮瘤细胞,在恶性间皮瘤诊断中组织特异性与敏感度很高;CK5/6则能有效鉴别肺腺癌和恶性间皮瘤,但其对非肺腺癌的诊断效果并不理想;CEA常被作为腺癌标记抗原,其对
间皮瘤的表达不强而对腺癌表达强。
因此在具体临床诊断中,应根据患者肿瘤发生部位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
参考文献:
[1]邢荣格,张欣,张晓玲,等.胸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抗体研究[J].河北医药,2012,32(8):934-936.
[2]徐腊梅,杨小玲.胸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2,29(1):30-31.
[3]侯刚,于涓瀚,王秋月,等.临床-影像-病理学评估在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8):3243-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