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79 KB
- 文档页数:1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分析了30例我院经CT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
结果30例病例中CT表现患者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和增强结节。
25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
21例合并胸腔积液。
7例胸膜收缩、胸廓塌陷。
6例胸壁侵犯。
2例心包转移。
3例肋骨转移。
4例胸膜钙化。
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着帮助临床作出决策及直接介入治疗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恶性胸膜间皮瘤起源于胸膜的间皮细胞及纤维细胞,是一种较少见的进展性胸膜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整个胸膜肿瘤的5%,占全部肿瘤的0.02~0.4%,占胸膜原发肿瘤的80%,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本文分析总结经组织学证实的3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和认识。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经CT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并经病理证实的30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61岁。
有石棉接触史24例,矿工3例,玻璃、养路、建筑工各一例。
病程二月至三年,30例都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
1.2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SOMATOMEmotion6多排螺旋CT机,扫描方法:患者仰卧位,常规行胸部平扫,断层准直1mm,层厚5mm,130KV,70mAs。
增强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剂量90ml,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流率3ml/s,35~40s后开始扫描,从胸廓入口到膈底,一次屏气状态下从头端向足端扫描。
肺窗窗宽和窗位分别为1200Hu和600Hu,纵隔窗宽和窗位分别为400Hu和75Hu。
2结果本组共30例,病灶早期单侧胸部发病,右16左14左右无明显差别。
30例病例中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其中25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21例中患者早、中期有大量胸腔积液;7例中有胸膜收缩、胸廓塌陷;6例胸壁侵犯;2例心包不同程度的增厚;3例肋骨可见渐进性骨质破坏;4例胸膜钙化。
恶性胸膜间皮瘤影像学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是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一种罕见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发病率占全部肿瘤的0.02%~0.4%,约占胸膜原发肿瘤的80%1。
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
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后2年内死亡。
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同结核性胸膜炎、肺癌胸膜转移伴胸腔积液不易鉴别,故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最终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但影像学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和重要评估依据。
胸部X线平片和胸部CT是常用的检查手段,而核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MPM的诊断和分期3。
下面就各类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胸膜间皮瘤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1胸膜间皮瘤的起源及分类胸膜来源于胚胎的中胚叶,由带弹性的结缔组织所构成,表面被一层间皮细胞覆盖。
胸膜间皮瘤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局限型既有良性,也有恶性。
局限型起源于胸膜表层下组织常呈纤维瘤或纤维肉瘤样,无上皮成分。
弥漫型均为恶性4,具有上皮和纤维组织,可累及全部胸膜,被认为起源于胸膜表层细胞5。
有研究表明石棉与间皮瘤的发病有关6。
2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分期1976年Butchart等7推出了第一个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分期方法,称为Butchart分期法。
但此方法对于原发肿瘤及转移淋巴结的描述不够准确,无法估计生存期,且该分期方法未谈到肿瘤、淋巴结和转移的描述(TNM),而仅提供了关于淋巴结受累、胸壁受侵的模糊情况。
1993年Sugarbaker等8提出一个强调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影响的肿瘤分期方法,即Brigham分期法,简称BSS分期法,但此肿瘤分期法只适合于行胸膜外全肺切除术的患者,而对于大部分患者,此方法却难以预测预后。
1990年国际抗癌联盟(unioninternationalcentrelecance,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会(TheAmericanJointCommitteeonCancer)联合推出了一个“真正”的基于TNM的肿瘤分期法,即UICC分期法。
间皮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间皮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间皮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间皮瘤如何诊断鉴别,间皮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间皮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血红蛋白、血沉方程K值、血小板检查项目、胸部平片、胸部CT检查、胸部MRI、腹水检查、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CT检查、腹部MRI检查*一、检查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加快、大部分病人伴血小板数增多,个别报道血小板高达1000*109/L,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癌胚抗原在某些病人升高,血清胎儿蛋白一般正常。
血清IgG、IgA或IgM 升高,原因尚不明,此外还可有血清抗利尿激素增高、溶血性贫血、高凝状态、高钙血症、低血糖等。
1、X线胸片胸部后前位像和侧位像可清楚显示患侧胸腔积液,常占一侧胸腔的50%。
约半数以上病人除了胸腔积液外,胸片上还可见到沿胸膜侧壁呈现波浪形生长的多发胸膜团块影以及弥漫性胸膜结节性增厚可伴有胸膜钙化。
这些为恶性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
同侧肺被肿瘤组织包裹,纵隔移向有肿瘤一侧,患侧胸腔变小,病情晚期X线胸片示纵隔增宽,心包渗液使心影扩大,可见软组织影和肋骨破坏。
2、胸部CT 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及范围。
了解肿瘤是否超越同侧胸腔边界,进犯纵隔结构,或侵袭膈肌及膈肌下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典型表现为:可显示患侧胸廓缩小、胸膜显著增厚、胸腔积液,少数病例可见胸膜斑。
此外胸部CT还能清楚显示沿胸膜表面大块不规则形肿块,有的肿瘤沿叶间裂生长并延伸到纵隔内、横膈上,也可以经后纵隔长入对侧胸腔。
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肺表面结节,结节内可有不规则钙化。
最后在胸部CT上沿胸壁和肿瘤的边缘还可见到致密的钙化斑和线样钙化。
胸部CT有时可见肿瘤长出骨性胸廓,破坏肋骨以及胸壁软组织块影。
3、MRI 作为CT的补充以确定肿瘤的范围及是否能够切除。
MRI的矢状面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纵隔及膈肌侵袭情况。
4、胸穿是最初很有帮助的诊断方法。
间皮瘤的胸腔积液多为淡黄色渗出液不同于腺癌相关的血性胸腔积液。
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鉴别诊断
孙奥松;王顺源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2(29)2
【摘要】胸膜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及纤维细胞的原发性肿瘤[1].根据病理及影像学改变分为局限性及弥漫性.局限性胸膜间皮瘤多数为良性,但约有30%的局限性病变有恶性倾向;弥漫性胸膜间皮瘤均为恶性[2].该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比较困难.临床上往往经X线和CT检查发现,并通过胸膜穿刺或剖胸活检等病理检查手段最后确诊.本文收集了自2008年以来,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胸膜间皮瘤20例.现将其CT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认识.【总页数】2页(P125-126)
【作者】孙奥松;王顺源
【作者单位】266071 山东青岛,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放射科;265219 山东省莱阳穴坊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3;R445
【相关文献】
1.18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J], 杨胜发
2.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余荣富
3.18F-FDG PET/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张晓莹;黄平;孙震;毛旻航;陈涛;;;;;;
4.CT在结核性脓胸及恶性胸膜间皮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汪永勤
5.^18F-FDG PET/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张晓莹[1];黄平[2];孙震[1];毛旻航[1];陈涛[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分析了30例我院经ct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
结果30例病例中ct表现患者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和增强结节。
25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
21例合并胸腔积液。
7例胸膜收缩、胸廓塌陷。
6例胸壁侵犯。
2例心包转移。
3例肋骨转移。
4例胸膜钙化。
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着帮助临床作出决策及直接介入治疗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恶性胸膜间皮瘤起源于胸膜的间皮细胞及纤维细胞,是一种较少见的进展性胸膜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整个胸膜肿瘤的5%,占全部肿瘤的0.02~0.4%,占胸膜原发肿瘤的80%,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本文分析总结经组织学证实的3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和认识。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经ct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并经病理证实的30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61岁。
有石棉接触史24例,矿工3例,玻璃、养路、建筑工各一例。
病程二月至三年,30例都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
1.2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somatomemotion6多排螺旋ct机,扫描方法:患者仰卧位,常规行胸部平扫,断层准直1mm,层厚5mm,130kv,70mas。
增强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剂量90ml,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流率3ml/s,35~40s后开始扫描,从胸廓入口到膈底,一次屏气状态下从头端向足端扫描。
肺窗窗宽和窗位分别为1200hu和600hu,纵隔窗宽和窗位分别为400hu和75hu。
2结果本组共30例,病灶早期单侧胸部发病,右16左14左右无明显差别。
30例病例中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其中25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21例中患者早、中期有大量胸腔积液;7例中有胸膜收缩、胸廓塌陷;6例胸壁侵犯;2例心包不同程度的增厚;3例肋骨可见渐进性骨质破坏;4例胸膜钙化。
增强扫描胸膜及结节均呈显著强化。
3讨论 3.1发病病因及病理特点目前认为恶性胸膜间皮瘤80%与石棉接触有密切关系,本组病例24例有石棉接触史,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率与接触石棉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成正比。
大气中如毛沸石含量增加,人们吸入这种硅酸沸石的粉末也可引起胸膜间皮瘤;亚硝胺、玻璃纤维、sv40病毒、氢氰酸、氧化钍铍、其它肺部疾病(如结核和化学物质及脂质吸入性肺炎)及家族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均可导致恶性胸膜间皮瘤。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理组织学分型有上皮型、纤维肉瘤型和混合型三种。
上皮型肿瘤细胞的上皮有各种不同的结构,例如乳头状、管状、管乳头状、带状功片状、多角形上皮细胞有很多长而纤细、表面有分支的微绒毛、桥粒、成束的弹力细丝和细胞间腔、纤维肉瘤型细胞类似纺锤状、平等构形、有蛋形或细长形的细胞核、核仁发育良好。
混合型兼有上皮型和纤维型两种组织结构。
本组30例病理分型:上皮型17例(56.7%),纤维肉瘤型3例(10%),混合型10例(33.3%),与文献报道相接近。
3.2临床表现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男性多于女性(2:1)。
大多数病人在40~70岁之间,病人平均年龄60岁,4个月至2年生存率小于10%,5年生存率小于5%。
主要症状为胸痛、咳嗽和气短,约10.2%病人有发热和出汗,3.2%病人以关节痛为主诉症状,由于膈肌受累及胸痛可传导至上腹部及患侧肩部。
约50%~60%病人有大量胸水伴严重气短,其中血性胸水占3/4。
无大量胸水病人的胸痛较剧烈,体重减轻常见。
本组30例病例中,剧烈胸痛29例;呼吸困难20例;咳嗽25例;消瘦15例;发热、盗汗4例;关节痛1例。
此组病例临床表现与文献报告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