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77文/陈 宁院校专线清代碑学兴盛原因浅析内容提要:“碑学”是从清乾嘉时期崛起的以“尊碑贬帖”为特征的书学流派。
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由于“馆阁体”的兴盛和历代刻帖的失真,帖学开始衰微,又因清代“文字狱”的大兴,“乾嘉学派”的形成,遂金石考据之学大盛,再逢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各种矛盾叠加,从而引起思想领域的变革,平民意识的觉醒,审美心理的变化。
多种因素交互促使碑派书法兴起并走向兴盛。
“碑学”是清代书法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清代碑学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使书法艺术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反映了人们对雄强刚阳书风的追求,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个性化、人性化,给晚清书坛带来新的活力,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转折点。
关键词:中国书法;碑学;发展阶段;兴盛原因引言:唐宋以来,书法一直以王羲之为正宗,历代书法家大都是在“二王”书风的笼罩下,书法艺术没有新的突破。
明清两代,流行以“方、光、乌”为特色的“馆阁体”,可谓千人一面。
书法艺术江河日下,帖学走进死胡同。
清代中期以来,碑刻书法日益受到重视。
碑学的兴起与发展,代表了清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书法艺术的新转折点。
清代碑学的产生与兴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催化的结果。
本文将理清清代碑学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对清代碑学兴盛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清代碑学。
一、帖学的式微为碑学的兴盛提供了历史机遇(一)客观原因:1.帝王的喜好导致科举制度下的“馆阁体”的兴盛。
满清施行文化专制在书坛反映尤为强烈,使书法艺术成为千篇一律、万字一面的僵化形式。
从清初一直到嘉庆年间,一直是帖学的天下。
康熙、乾隆十分喜爱赵孟和董其昌的书法,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于是朝廷上下趋之若鹜,书坛为凋疏研弱的风气笼罩,将唐宋元明的帖学发展到极致。
帖学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科举考试严格要求以帖学小楷取士,以“乌、方、光”为特点的书体作为唯一标准,这种毫无生气的书体,反成为文人进仕、升官发财的阶梯。
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宋开罗帖学和碑学是现今书学理论中常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对这两个名词常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在看到有关帖学碑学问题的文章时,我时常感到困惑。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使自己有一个较清醒的认识,我对碑学帖学从最简单的概念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现将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写出,可能并不准确,也可能是错误的,特求教于方家。
一、帖学、碑学名词的由来帖学和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
帖学:“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为帖学宜也。
”碑学:“阮文达亦作旧体书,然其为《南北书派论》,深通此事,知帖学之大坏,碑学之当法,南北朝碑之可贵。
”这是帖学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之处。
北朝之碑虽早已有之,但并未得到历代书法家的重视,也很少有人习写北碑。
从阮元开始,人们才认识到北碑的书法美学价值,进而有人在书法创作中进行艺术实践。
阮元、包世臣等人提出北碑南帖之分别,开始有了尊碑思想。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和包世臣的《艺舟双辑》中都有扬碑抑帖之意,但他们并未提出帖学和碑学这两个词,在他们的著作中,也看不出帖学到了“大坏”的程度。
他们认为北碑和南帖是来自同一源流的两个艺术流派,各有所长,只是以往人们对北碑的艺术美不够重视,所以他们才提出尊碑思想。
阮元、包世臣及以后一些人对北碑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碑学的发展以至成熟开辟了一条道路。
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首先提出了碑学这个概念。
为了与碑学相对应,他把以前的书学主流派,即以南帖和“二王”为宗的书学流派称为帖学,并突出了碑帖之间的对立。
他明确提出尊碑卑帖思想,断言帖学大坏,碑学当兴。
这两个名词概念的提出,是碑学作为书学流派正式诞生的宣言书,它从理论上完成了碑学帖学这两个书学流派之间的对立统一体系的构建。
二、帖学碑学中帖与碑的含义帖字的读音有三种,每种读音的声调不同,其含义也不相同。
碑学概念的衍变与当代书法创作
碑学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的是研究和模仿历代碑文的书法艺术。
在中国古代,碑文是一种重要的官方文书形式,同时也是表彰功绩和纪念英才的方式,所以其内容和形式都卓越不凡。
碑学通过对碑文的研究和模仿,传承了历代书法大家的艺术精髓,成为中国传统书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碑学的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现在,除了指纪念碑或书法碑文之外,碑学还广泛地指涉到传统书法的研究、创作和批评。
在当代,许多书法家将碑学作为一种技法和灵感的来源,同时也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表达。
他们从传统之中汲取营养,融合自己的风格和理念,使得碑学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具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
具体来说,当代书法家可以从碑学中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首先,碑学强调书法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拼音、笔画和结构要求严格。
当代书法家可以借鉴碑学的规范要求,提高个人的书法水平。
其次,碑学注重文字的感性表现和美感效果,强调笔墨的浓淡变化和线条的优美程度。
当代书法家可以在碑学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突破,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
最后,碑学强调文字与背景、结构和规格的统一,使得整篇作品具有和谐的美感和逻辑性,这也是当代书法家需要注意的方面。
总之,碑学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代书法家可以在
碑学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传统书法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创作出更为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
碑学和帖学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书法学派和风格。
碑学,是指崇尚“碑学”贬低“帖学”为特征的书学流派。
后来包世臣在他的著作《艺舟双楫》里头,极力推崇北碑书法,尊魏卑唐。
从这以后碑学的影响逐渐的扩大,一直到康有为出他的著作《广艺舟双楫》成为清代“碑学”的集大成之作。
康有为把北碑扩大到整个魏晋南北朝,使“碑学”理论有了更合乎科学的基础,在他们的推动下,时人纷纷师法碑刻以救《淳化阁帖》之弊,形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碑学派”。
而帖学,是指研究法帖的源流优劣以及书迹的真伪等的一门学问,也是指崇尚魏晋以下法帖的书法学派,与“碑学”相对。
帖学有“学晋”“晋唐行草小楷”“主要学阁帖”等三种基本含义。
其发端建立在北宋时期《淳化阁帖》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上,其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墨本与刻石的拓片或拓本。
帖学以手札、书信为主,多忠实于原迹,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书作者的原本写字风格。
总的来说,碑学和帖学都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清代碑学历史意义及影响清代碑学的兴起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以下是关于它的意义和影响的几个方面:1. 丰富了书法发展的源泉:清代碑学的兴起源于对传统帖学的反拨,通过探索和借鉴碑刻的书法风格,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这一时期的书法家在碑帖融合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使得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
2. 促进了碑帖融合的进程:在清代,碑学与帖学逐渐走向融合,许多书法家在创作中汲取碑帖之长,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精神内涵上。
通过碑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书法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法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 挽救了帖学的靡弱:在清代之前,帖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同时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
清代碑学的兴起为帖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借鉴,使得帖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这一时期的书法家在探索碑帖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和整理帖学的传统资源,为帖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4. 催生了书法艺术的创新:清代碑学的兴起激发了书法家的创新精神,使得他们在探索碑帖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
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精神内涵上,为清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清代碑学的兴起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书法发展的源泉,促进了碑帖融合的进程,挽救了帖学的靡弱,而且催生了书法艺术的创新。
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在探索碑帖融合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创造力,为清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碑学的发展趋势
清朝碑学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继承传统:清代碑学在继承唐、宋、元、明各代碑学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清代独特的碑学风格和特点。
2. 日益多样化:清代碑学在传统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对一些新的题材的独特风格。
比如,关于宗族祠堂、新式敬神观、各种新的建筑修建纪念碑等等。
3. 重视学术研究:清代碑学家重视碑文的考据、文学风格和书法技法等方面的研究,多有著作传世。
清代碑学家对于古代碑文的保存、整理和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 加强神仙其他事物的宣传:清代碑学家大量收集、整理、出版了关于神仙、名人、历代文人墓志铭等碑文,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神仙、名人、文化传统和历代文人艺术成果的重视程度。
5. 知识分子的团体化:在清代,碑学的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努力,更是知识分子团体参与和组织的结果,碑学会、碑志会等组织形成,推动了碑学的繁荣发展。
自宋朝以来,一些学者喜好收藏青铜器及碑刻拓本,考订文字、书体、历史,形成了一门金石学。
清朝的乾嘉年间,学术界兴起考据的学风,一些学者四处“访碑”,搜集古代的刻石文字,著录考证,形成了“碑学”,而研究法帖的学问则称为“帖学”。
碑学学者提倡直接以古代的碑刻拓本作为学习书法的模板,希望振兴和发展书法艺术。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
曲阜古碑以汉碑著称,而孔庙里的汉碑最值得一看。
年代最早者是西汉隶书《五凤二年刻石》(公元前56年)和篆书《居摄坟坛刻石》(公元7年)。
东汉的隶书碑刻有《乙瑛碑》(公元153年)、《礼器碑》(公元156年)、《孔宙碑》(公元164年)、《史晨前、后碑》(公元169年)、《孔彪碑》、《孔谦碑》、《孔君墓谒》、《孔褒碑》、《熹平残碑》。
还有曹魏初年刻立的《孔羡碑》(公元220年)。
观看原碑可以获得真切的感受,应该注意比较碑刻隶书与汉简隶书的异同,了解汉碑的形制和镌刻手法。
泰山素有“五岳之尊”的称号。
从山脚的红门拾级而上,直到岱顶,沿路的山壁上刻有历代书家、文人、官僚的题字,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泰山的一大景观。
泰山的第一书法古迹当数秦朝的《泰山刻石》,小篆体。
据说是李斯手笔,原立在泰山之巅,现在只剩下一方残余几个字的小石块,保存在山下的岱庙里。
泰山的书法古迹主要是大字榜书。
著名的奇伟之作,是斗母宫附近的北齐隶书《经石峪金刚经》,刻在一片宽阔的石坪上,近千字,字大如斗,人称“榜书之宗”。
刻在岱顶摩崖上的唐玄宗李隆基《纪泰山铭》,是按碑的形式刻凿,气势恢弘,是“唐隶”的代表作。
陕西省礼泉县的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围还有许多大臣的陪葬墓及墓碑。
昭陵碑石,集中了初唐书家书写的碑刻。
著名者有:欧阳询的《温彦博碑》、褚遂良的《房玄龄碑》、唐高宗李治的《李绩碑》、王知敬的《李靖碑》、王行满的《周护碑》、殷仲容的《马周碑》。
现在,这些碑石都移置昭陵博物馆陈列。
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是北魏至唐朝时期陆续营造的佛教石窟寺。
简述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和科技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中,碑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兴起也是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
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清代文化氛围的影响清朝时期,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尤其是在康乾时期,文化繁荣达到了顶峰。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化人士开始对古代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对于碑刻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文化人士不仅对碑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收集,还开始对碑刻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形成了一些碑学理论和方法。
二、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这种繁荣的局面也促进了碑学的兴起。
当时人们生活富裕,开始注重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对于碑刻文化的关注度也变得越来越高。
三、清代政治环境的变化清朝时期,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特别是在康乾时期,皇帝开始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且大力支持碑学。
皇帝经常在园林内建造碑亭,以供文人雅士欣赏。
这种皇帝的支持也促进了碑学的兴起。
四、清代文化传统的延续清朝时期,中国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古代文化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保护,许多古代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
这种文化传统的延续也为碑学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清代碑学的兴起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为碑学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清代文化传统的延续和皇帝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碑学的迅速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代碑学的意义摘要:一、清代碑学兴起的背景二、清代碑学的意义1.艺术价值2.历史价值3.文化价值三、清代碑学代表人物及作品四、清代碑学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清代碑学兴起的背景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两百多年。
在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文化领域,清代碑学的兴起,标志着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碑学在清代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一方面,清代文人热衷于研究古籍、碑刻,从而使碑学逐渐崛起;另一方面,清代皇帝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尤其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他们对书法的热爱与倡导,使得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清代碑学的意义1.艺术价值清代碑学在艺术领域具有很高的价值。
碑学主张回归古法,强调个性和独立创作,使得清代书法艺术呈现出丰富的风格。
书法家们以碑刻为载体,将文字、书法和雕刻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还拓展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
2.历史价值清代碑学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碑刻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通过对清代碑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3.文化价值清代碑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碑刻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清代碑学注重对古法的传承与发扬,强调书法的个性与创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清代碑学代表人物及作品清代碑学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如郑板桥、金农、邓石如等。
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书法风格,为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郑板桥的隶书、金农的楷书、邓石如的篆书等,都是清代碑学的代表作品,展现了碑学的艺术魅力。
四、清代碑学对后世的影响清代碑学的崛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清代碑学注重古法的传承与发扬,为后人研究古代书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碑学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碑学不?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玩意儿啊!碑学啊,
简单来说,就像是一座藏满了书法宝藏的大山。
比如说,那些古老的石碑,就好像是时间老人特意留下来的珍贵礼物。
你看啊,它们历经了岁月的洗礼,风风雨雨,却依然屹立在那里,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就好比秦始皇的那些刻石,那气势,那威严,啧啧,简直让人惊叹不已!这难道不是碑学的魅力所在吗?
碑学可不单单是指那些石碑本身哦,它还包含了对碑刻书法的研究、学习和传承。
想象一下,书法家们就像一群好奇的探险家,对着那些
碑刻细细琢磨,试图从那一笔一划中解读出古人的心思和技艺。
这不
就跟我们小时候好奇地研究一个新奇玩具一样嘛!
而且啊,碑学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呢。
它就像
是一股清泉,为书法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很多书法
家正是通过对碑学的深入研究,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作灵感。
这多了不起啊!
咱再说说那些痴迷碑学的人,他们简直把碑学当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
为了研究一块碑,不惜翻山越岭,长途跋涉。
这股子执着劲儿,
是不是很让人佩服?就像那些追星的粉丝,为了见偶像一面,可以不
顾一切。
总之,碑学就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魅力的领域。
它是书法艺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口。
它就像夜空中最
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在书法的海洋中遨游。
所以啊,可别小看了碑学,它的价值和意义远超你的想象呢!。
碑学的名词解释碑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碑文、碑刻和碑志等与碑有关的内容。
它是一门独特而深奥的学问,涵盖了文字、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一、什么是碑学碑学是一门研究碑刻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首要内容是研究碑文,也就是刻在碑石上的文字。
通过对碑文的解读和研究,可以了解碑石创作的背景、作者、刻石技巧、历史事件等信息,进而推测出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碑学的特点1. 揭示历史文化:通过研究碑文,可以揭示出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思想观念、社会风貌等,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2. 考证与解读:碑学注重对碑文的考证和解读,力求从碑石刻文本本身出发,还原历史真相。
碑文的解读不仅限于文字字义,还需考虑时代背景、地域特点以及碑石形制、装饰等因素。
3. 跨学科性:碑学交叉涉及历史、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美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以促进碑学研究的深入。
三、碑学的研究内容1. 碑文分类:根据文字内容、刻石风格、时代背景等因素,可以将碑文分为碑铭、碑志、碑记、碑传、碑文集等不同类型。
2. 碑刻史料:碑石本身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对碑石的材质、形制、装饰以及刻工技法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珍贵的史料。
3. 作者研究:通过对碑文的文风、表达方式、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推测出碑文的作者身份、文学风格和学术背景。
4. 区域特色:每个地区的碑石刻文均有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特色,碑学研究还需重点关注不同地域的碑刻特点和风格。
5. 影响与传承:碑学研究还需要关注碑刻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和传承,以及其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碑学的研究方法1. 考证研究:通过对碑文的文字和语言进行考证,校勘刻本、比较版本等,还原碑文的原貌和真实含义。
2. 文本解读:从不同的视角,对碑文进行解读和阐释,揭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3. 考古发掘:对于隐藏在地下的碑石遗迹,需要进行考古发掘工作,通过出土的碑石,进行研究分析。
碑学和帖学的关系碑和帖的称法,大概自清代中叶才响了起来,即是说从乾嘉之际,碑学的兴起才将碑学和帖学分而称之,因为在清代以前学书基本就是学帖学。
由于元明以后以二王为主体的帖学真本逐渐散失遗尽,宋代以来摹刻的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原始本越来越少见,而民间根据流传的翻刻本越来越多,翻刻本已基本失去了原帖的面目和神韵。
加之从唐代以后学书已失去二王笔法正脉的传承,人们学书法纯靠临帖和想象,笔法的真谛无从学得,而临写的帖子又是经过若干遍翻刻过的失真刻本,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书法水平每况愈下,而导致帖学的衰微。
碑学的兴起正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而乘势发展起来的。
由于人们从思想上厌恶已衰退了的走向靡弱和薄俗的帖学,而从物质上又有了逐渐出土的大批碑志造像等可供文人书家们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实物和各种学习材料,碑学的兴起就是很自然的了。
至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像吴昌硕、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沈曾植、李瑞清等大批碑学家。
理论上从阮元到包世臣,再到康有为,把碑学亦推向了顶峰,甚至说达到了以谈碑学碑为荣,以谈贴学帖为不屑一顾的地步。
至此可以说,帖学的元气已几乎伤尽,根基已摇摇欲坠。
帖学笔法的真传从唐代以后就逐渐丢失,至康有为推出“广艺舟双楫",全盘否定帖学,在中国书法史上帖学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的严峻考验。
帖学既然遇到了这样的几乎是灭顶之灾的严重挑战,为什么没有被灭掉和消亡呢?原因基本上有两条。
一是由于帖学历史悠久,笔法全面完善,正草隶篆皆融于一体,涵盖了书法的所有书体和领域。
由此而奠定了它作为书法基础和正脉的地位。
离开了帖学,只发展碑学,必将导致笔法单一,书体单一,一花独放不是春的书坛黯淡局面。
行书、草书等皆无法发展。
这是从书法本质和客观上离不了帖学这个基础。
二是虽然在包康之后碑学发展达到了鼎盛,谈书必谈碑,学书必学碑,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乏有识之士,都会有洞察全局,具有前瞻目光的人存在。
与康有为同时期就有曾熙、沈曾植等书法大家不为碑学所囿,而适应书法发展之需要,走上融碑化帖的道路。
碑学与贴学爱情是文学的永远主题,碑帖是书法的永远主题。
碑学、帖学虽区区四字,但其中原委大可探究。
碑学亦称碑版学,是一门研究考订碑刻源流、时代、体制、文字内容、拓本真伪的专门学问,属传统金石学范畴。
碑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北碑,二专指魏碑。
应区别北方的碑版和北朝的碑版。
碑学始于宋代。
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经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源,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助其澜,始成巨流。
帖学是一门考订法帖源流、优劣,拓本的先后,粗陋,以及书迹的真伪与文字内容的专门学问。
与“碑学”对称。
约始于五代,盛行于两宋。
其影响一直波及元、明、清书坛。
帖学、碑学在创作层面上又有碑派、帖派之分。
梁启超在其《饮冰室文集》中写道:“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
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长也。
《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吊比干文》等为其代表。
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长也。
《兰亭》、《洛神》、《淳化阁帖》为其代表。
”从书法审美上讲,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
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
唐宋时期,随着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以“二王”为圭臬的帖派形成。
帖派书法作为主流书法话语,风行中国书坛一千多年。
由质到文是书法审美趋向自觉的标志,也是书法臻于成熟的体现。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
帖派那妍媚典雅一路书风在其发展演进中,至明清时,逐渐失去风骨而陷入软媚、油滑之中,走向了帖派的反面而使人生厌。
帖派衰微而碑派勃兴,一兴一衰的相互转化,却引起了书法审美观的深刻变化。
清中叶时期,掀起一股席卷海内的发掘地下的碑、碣、志的热潮,于是汉魏时期的书法开始为书家所熟悉,人们于二王和阁帖书法之外找到了新的创作源泉。
碑派书风那朴茂的雄强的风骨,给帖派的纤媚油滑注入了新的创作活力。
在这划时代的书法变革中,也涌现出了像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张裕钊、康有为、李瑞清、曾农髯、吴昌硕、于右任等前无古人的一代大师群。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碑学”和“帖学”是由清后期书法理论家提出并不断构建完善的两个名词,作为后植入的书法史概念,它的提出为划定和品评历代书作书风构建了宏观的概念范畴。
帖学和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
帖学:“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为帖学宜也。
”碑学:“阮文达亦作旧体书,然其为《南北书派论》,深通此事,知帖学之大坏,碑学之当法,南北朝碑之可贵。
”这是帖学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之处。
首先来说碑学,从概念上认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碑”是指众多石刻文字中的一种,其必须是经过精心磨制的、有一定规格和形制的长方形竖石。
广义的“碑”泛指摹勒在石质材料上的一切石刻文字。
主要包括碣、摩崖、墓志、塔铭、石阙铭、造像题记、画像题字、刻经、界石、建筑物构件题字等。
碑一般分为碑额、碑阳、碑阴、碑侧、碑座。
由于碑刻文字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自从其产生后不久,古人就开始研究。
随着历代研究的深入,逐步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碑学。
所谓“碑学”是有关石刻研究的总称。
也称碑版学,碑学是金石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指的是石刻原刻文字,其研究内容是:1、石刻的肇始和源流及演进;2、石刻的名义与体制;3、石刻的文字与图案;4、石刻的考释和著录及鉴定;5、石刻本身承载的历史事实与文献经典;6、石刻的艺术与文化。
从书法艺术角度说,碑学是指崇尚碑刻书艺的书法流派。
是指清代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把妍美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南派“帖学”,把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刻纳入北派“碑学”范畴。
[在有代表性的书史著作中使用“碑学”概念,大约可归纳为三种情形:一、专指北碑。
二、北碑加篆隶。
三、北碑加唐碑。
帖学的发端是建立在北宋时期《淳化阁贴》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之上的。
《淳化阁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刻丛帖。
因此被称为“帖祖”。
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宋代至今,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的是墨本与刻石的拓片或拓本,而非原刻石木。
帖学研究的内容是:一是将法帖作为临摹的主要对象来研习书法艺术;二是对法帖版本的传刻源流及真伪进行鉴别;三是对法帖收录的书法作品的真伪优劣进行鉴定;四是对丛帖释文的正误进行辨证;五是通过法帖的书迹资料来研究书法史、文字发展史;六是用法帖来开拓文献学、史学研究的范围。
从书法艺术角度说,帖学是指崇尚历代法帖的书法流派,以区别于碑学。
[2]归纳起来,其概念可以扼要地概括为三种:一、学晋(人之帖)。
二、写晋唐以来行草、小楷。
三、学阁帖、甚至主要指学赵、董。
帖学的起源历史悠久,它是从甲骨文、篆、隶、章草发展而来,历经周、秦、汉、魏、晋,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皆备,特别在王羲之手里这五种书体达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书体和笔法的成熟系列。
这个书体和笔法系列在王羲之之后历经千余年,传承有序,谱写了几乎整个的书法史。
可以说以王羲之书法为主导的帖学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主线、正脉,或者说是基础。
碑学和帖学是书法史上两个最大流派。
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其创作方法便随之各异。
其用笔的不同反映出用力也有很大的差异。
帖多用指腕,而碑多用肘臂,结果使两派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象与价值,并导致在立意、章法、结体、点画乃至运笔、用墨等方面有着一系列的差异。
同时,也凸现和彰显了各自的特色。
从审美上讲,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
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