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延安》导学案5

《回延安》导学案5

《回延安》导学案5
《回延安》导学案5

2.回延安导学案

姓名:班级:

【作者作品】

贺敬之,现代着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回延安》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作品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热烈。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

【阅读思考】

1、读准字音。白羊肚.()糜.子()

2、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把韵脚加点。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3、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有五个部分,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②③④⑤

(2)《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对延安的;“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的心情。

4、《回延安》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5、说说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A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6、《回延安》中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探究质疑】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___________,“母亲”是指________,采用__________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母亲之间

__________的关系。

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5章 发展与合作导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5 发展与合作 【学习内容】发展与合作(P88——P93) 【学习目标】 1.能够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 2. 运用地图,找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及其分布特点。 3.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列举主要国际经济组织。 【学习重点】 运用地图,找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及其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地域发展差异(8’) 1.读P88图5.1,对照地界地图,说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从沿海和内陆分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分布在。 从地形上分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分布在。 从气候上分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分布在。 2.读P89图5.2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把图中的字母填写到表格中。 学习任务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13’) 1.读P90图5.3,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说出它们的分布地区 2.南北对话是指;南南合作是指;其中的“北’是 指;“南’是指。 3.读P91图5.4,说出下列国家分布在哪个大洲? 学习任务三:国际经济合作(9’) 1.读P92图5.5,美国某品牌手机关联企业的分布,这些企业都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2.博鳌亚洲论坛,每年在我国的省举办年会,目的是推进亚洲经济合作。请把你还知道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写下来 3.把P93的活动题选项填写到相应的环内。 4.这种不平等的贸易,除了给发展中国家利润流失外,还会在哪些方面受到损害? 【建构知网】(8’) 地域发展差异的表现: 发达国家的分布地区: 国际经济合作: 【学效测试】(5’)

5 发展与合作学效测试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是()A.人口多少 B.面积大小 C.政治制度 D.经济发展水平 2.下列国家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瑞士 B.澳大利亚 C.蒙古 D.加拿大 3.国家交往中,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的产品最不可能的是() A.石油 B.小汽车 C.农产品 D.纺织品 4.下列各组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A.日本、新西兰 B.韩国、印度 C.中国、荷兰 D.英国、巴西 5.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 D.东南亚国家联盟 6.关于国际合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展中国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购买原料、出口产品 B.发达国家需要从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资金、设备等 C.发达国家无需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合作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需要进行积极的交往与合作 7. “南北对话”中的“南”和“北”分别指() A南半球和北半球 B.亚洲的南部和北部 C.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的南北两个部分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农业不发达 B.发达国家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 C.发达国家工业产品以初级加工制成品为主 D.发展中国家农业以大规模机械为主 9.下列国家中,软件产业水平较高的是() A.中国 B.印度 C.蒙古 D.泰国 10.“南南合作”是指 A.南半球国家和北半球的南部国家之间的合作() B.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合作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D.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2回延安教案

2回延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成诵,理解诗人在每节诗中运用“信天游”和夸张等艺术手法所表达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难点 体会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朗读法、启发式。 延安挂图、有关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45年,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1.写作背景 贺敬之语:“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

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2.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魅力。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注意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等感情。 2.提问:本诗共五个章节(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节: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节: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节: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1.本诗是“回延安”,如果把“回”改成“去”“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2.诗歌第一节,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3.“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在第二节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

【2020人教部编语文八下】2《回延安》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 主备: 审阅:审批:课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

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情景导入】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糜子()黍类()油馍()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2、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第五章导学案

课题:§ 5.1函数(1) 学习目标: 1. 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能指出实际问题中常量与变量 2. 通过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表示方法,并能说出一些函数的实例?重点、难点:函数的表示方法和概念. 学习过程 一.【预学提纲】初步感知、激发兴趣 1?在课本“列车匀速行驶”的问题中有哪些数量在变?有不变的数量吗?请说出这个问题的常量、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课本“水库的水位变化”的问题揭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 (2)课本“火柴棒拼小鱼”的问题揭示所需火柴的根数与小鱼的条数之间的关系是用的法; 3?上题中三条小题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有共同特点吗?若有,是什么? 4?一般的,什么叫做函数?自变量?因变量?表示函数关系的常用方法有哪些?请举出个函数的实例. 二.【预学练习】初步运用、生成问题 1 ?在圆周长公式C= 2 n r中,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 ,常量是________________ .圆的周长C随 着半径r的变化而________ ,确定而________ ,那么C r的函数(填“是”或“不是”), 若用C来表示r,则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汽车从南京驶向300千米外的上海,它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则离上海的距离 s (千米)与行驶的时间t (小时)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变量是____________ , 常量是 ___________ , s ____ t的函数(填“是”或“不是”).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1吨民用自来水的价格为2.8元,则所交水费金额y (元)与使用自来水的数量x (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 ,其中变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知探究】师生互动、揭示通法 问题1.用一根1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当长方形的宽为0.1m时,长为 _____ m; (2)当长方形的宽为0.2m时,长为 _____ m; (3)当长方形的宽为 a m时,长为 _______ m; 4)长方形的长b (单位:m)是宽a (单位:m)的函数吗?为什么? (5)长方形的宽a (单位:m)是长b (单位:m)的函数吗?为什么?

《回延安》导学案

1.《回延安》学案 主备人:潘延宗审核人:语文学科组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贺敬之,1924年生,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 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主要诗歌集有《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写作背景: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 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诗体简介 信天游,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它的特点是: 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节内押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朗诵诗歌 1、要求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语气和感情。 给加线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炕上坐糜子油馍 脑畔眼眶 【合作探究】 1、这首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五部分,试着给每部分拟小标题或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精讲点拨】 3、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试分别举例分析。(1)信天游:

2回延安 导学案(无答案)-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贺敬之,1924年生,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台儿庄区)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著有诗歌集《朝阳花开》《乡村之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长诗《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0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審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回延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3.相关拓展 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长的可接连数十节,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句中多用叠字。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 ) 糜.子( ) 油馍.( ) 柳林铺.( ) 脑畔.( ) 眼眶.( ) 2.仔细阅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生物必修一导学案(第五章).doc

?学习目标: 1、概述细胞周期,能阐述有丝分裂分裂各时期的特点以及图像的识别,能熟练分析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曲线变化; 2、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熟练的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学会探究与讨论,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 2、有丝分裂分裂各时期图像的识别 3、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及分析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像识别 ?学习难点: 1、细胞周期图列的判断 2、有丝分裂分裂各时期图像的识别 3、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曲线变化及分析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基础知识梳理(系统形象化) 一、细胞周期 概念:从一次细胞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为止的过程。 组成: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和,在前,在后。 二、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AN分子的和有关的合成 分裂期(由4个时期组成),以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为例。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解体,消失,染色质变为,且含有两个;中心体发出形成。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的形态最稳定,整齐的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上,是观察染色体和的最佳时期 后期:(粒裂数加均两极),分开,平均移向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染色体变为,和重新出现,逐渐消失,在处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两个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染色体复制次,细胞分裂次。产生的子代细胞和亲代细胞之间保持了的稳定性,对于保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无丝分裂 特点: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无和的出现,但有DNA的复制。 过程:一般是先延长,从中部缢裂成2个,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成2个子细胞。 四、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1、有关试剂及作用 解离液:由质量分数15%的和体积分数95%的按1:1混合而成,作用是使组织细胞 漂洗液:是,其作用是,有利于染色。 染色液:是0.01g/mL 或0.02g/mL的,能使着色。 2、制片:→→→制片 观察:先用观察,找到细胞,细胞呈,排 3、观察列紧密,再用观察。 统计:观察统计视野中,处于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第二学习时间新知学习不议不讲 重难点合作探究(技能系统化) 一、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 1、观察下列图示,如何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小结:细胞周期判断4个要点: (1)细胞类型:的细胞 (2)起点:; (3)终点:; (4)原图中的箭头指明了起点的方向。 思考: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装片时,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期。

2《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比兴手法的运用。 2、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央中共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信天游 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够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也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搂定 ..()糜.子()油馍.()脑畔()白羊肚.()柳林铺.()2、解词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

紧急信件。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3、根据课文填空 (1)灰尘呀莫把我眼睛()住了(2)双手()定宝塔山 (3)毛主席()上了天安门(4)一头()在亲人怀 (5)手()黄土我不放(6)紧紧儿()在心窝上 4、画出文中运用下列修辞方法的句子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二、朗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 1、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第二节: 第三节:第四节: 第五节: 2、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线索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 1、.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2、.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2.回延安 导学案

有志者事竟成 2 回延安 教师寄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 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羊羔.()糜.子() 油馍.()眼眶.() 2.填空。 (1)《回延安》体裁是,采用陕北的形式创作的。 (2)“几回回”是陕北方言,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请在文中再举出两个类似用法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 3.选词填空 (1)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我长大。 A. 养活 B.养气 C.喂养 (2)宝塔山下留,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A. 脚步 B. 脚印 C.足迹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4.表达作者回到延安时心情激动的动词有哪些? 5.“千声万声”地“呼唤”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6.“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7.这几节诗的主要内容是( ) A.写心中涌起的情思 B.写心情激动,风景美 C.写欢迎场面的热烈 D.写久别后重返延安见到亲人 8.下面诗句,使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B.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C.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D.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拓展延伸】 9.请运用比兴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总结反思】 参考答案 2 回延安 1. gāo méi mókuāng 2.(1)诗歌;信天游

《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贺敬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 一读诗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3.5《回延安》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2《回延安》导学案 第二课时答案 学习要点: 1.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背诵诗歌,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特色。 一、朗读探究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揣摩动词使用表现逼真的情景。 明确: ①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②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举例说明: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修辞)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比兴手法,延安母亲给了作者养育之恩、教他学习生产知识和文化,带他走上革命道路。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明确: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例:“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 明确:拟人;排比、夸张,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明确: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二、课堂练习 练习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双手搂定宝塔山”。“贴”“搂”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写出了见到亲人的激动。 语言:“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了老人的热切盼望。 场景:“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练习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明确: 1.(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这两节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第一节压“en"韵。第二节压“a"韵,形式活泼。节奏上第一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笫二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

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五章导学案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2、能用常见的单体写出简单的聚合反应方程式和聚合物结构简式 3、能从简单的聚合物结构式分析出单体 教学重点: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链节、聚合度、单体的概念;加聚、缩聚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缩合物的书写,缩合物反推单体的方法 课前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聚合反应分为和。 一、加成聚合反应 1、单体:。 链节:。 聚合度:。 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定义:。 课堂学习交流 【思考交流】请同学们思考,下表列出来了一些单体及它们的分子式,如何书写这些单体的 单体名称单体结构简式聚合物 乙烯CH2=CH2 丙烯CH2=CHCH3 氯乙烯CH2=CHCl 丙烯腈CH2=CHCN 丙烯酸CH2=CHCOOH 醋酸乙烯酯CH3COOCH=CH2 丁二烯CH2=CH—CH=CH2 乙炔HC≡CH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述能进行加聚反应的单体,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征? 加聚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归纳总结】 3、加聚反应特点 (1)单体必须。例如:单烯烃、二烯烃、炔烃 (2)发生加聚反应的过程中,。 【知识拓展】常见加成聚合反应类型有两种: (1)均聚反应:仅由一种单体发生的加聚反应。如: (2)共聚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发生的加聚反 应。如:

【思考交流1】你知道下面两个聚合物由何种单体聚合而成的吗? 单体、 【思考交流2】下列两个聚合物的单体相同吗?为什么? ①② 4、判断加聚高聚物的单体 凡链节的主链只有两个碳原子的高聚物,; 凡链节主链有四个碳原子,且链节无双键的高聚物,; 凡链节主链中只有碳原子,并存在碳碳双键结构的高聚物,。 【巩固练习】 1、人造象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是,它是通过加聚反应制得的,则合成人造象牙的单体是() A.、(CH3)2O B、HCHO C、CH3CHO D、CH3OCH3 2、某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表示为,则合成该高分 子化合物的单体是 3、工程塑料ABS树脂合成时用了三种单体,ABS树脂的结构简式是: , 这三种单体的结构简式分别是:、、。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第2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二、缩聚反应 1、定义: 2、特点: ①缩聚反应单体往往是(如:-OH -COOH -NH2 -X 活泼氢原子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 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1) O D C B A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2)学生自学例题 例: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b a 4 3 21 【课堂练习】: 1.课本P3练习 2. 课本P8习题1 【要点归纳】: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拓展训练】 1. 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 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F E O D C B A F E O D C B A (1) (2) 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 3.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 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总结反思】: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主备:顾红梅审阅:审批:课型:自学验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

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情景导入】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与对顶角,理解对 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瞧一瞧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与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与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1) O D C B A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不?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就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就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 2)学生自学例题 例: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b a 4 3 21 【课堂练习】: 1、课本P3练习 2、 课本P8习题1 【要点归纳】: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拓展训练】 1. 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就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就是________; 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F E O D C B A F E O D C B A (1) (2) 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 3、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 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就是多少? 【总结反思】: 课题:5、1、2 垂线(1) 【学习目标】: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 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与画法、 【学习难点】: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如图∠1=60°,那么∠2、∠3、∠4的度数 2、 ∠1=90°,那么∠2、∠3、∠4的度数 3、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 方格纸的横线与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二、自主探究 (一)垂直定义 1.出示相交线的模型,学生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 当b 的位置变化 时,a 、b 所成的角a 就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不?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 、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b b a

(完整word版)回延安教案

新授课教学案

2010 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得分_____ 《现代诗二首》之《回延安》 、字词练习: 1、写出加黑的字的字音: 白羊肚()糜子( ) 2、辨字组词: 羔()糜()窑()畔()箫() 恙()靡()窖()衅()萧() 二、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四、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五.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声万声呼喊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手搂定宝塔山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六、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1.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 _________ 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__ 在亲人怀。[ ] A .抱扑B.搂靠 C.绕扎D.搂扑 初一年级语文学科课外作业训练 (《现代诗二首》之《回延安》共 1 教时第 1 教时) 2010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 家长_______ 得分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 解释下面的词语。 (1)荡漾: (2)斑斓:

第五章 病毒导学案

第五章病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描述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点: 1.病毒的形态结构。 2.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自学与指导 一、导入: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这次疫情的元凶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病毒。自学教材89-92页,完成自学提纲。 1.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3.病毒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自学检测: 1.病毒的种类 (1)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比细胞,需要用才能观察到。 (2)病毒不能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内。 (3)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病毒通常可三大类: 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______病毒。如 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______病毒。 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_____病毒,也叫__________。如 2.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1)病毒的结构,由外壳和组成。 (2)病毒只能寄生在里,靠自己的中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体。 3.病毒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病毒种类,分布,又营生活,给人类、动物和植物带来极大的危害。人类一方面设法________和_________病毒疾病,一方面______病毒为人类造福。 【展示交流】分小组交流以上内容 展示与点拨 【合作探究】 1.通过观察电镜照片,比较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异,推测病毒与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说病毒是生物? 3.在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病毒有益的一面。你能举出实例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