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回延安》导学案-

(完整word版)《回延安》导学案-

(完整word版)《回延安》导学案-
(完整word版)《回延安》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 组别: 评价: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

《回延安》导学案

主备:顾红梅审阅:审批:课型:自学验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

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

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

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

组别:评价:

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情景导入】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

音: 白羊肚()

糜子()黍类()油馍()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2、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线索是什

么?

二、、合作探究

1、全诗第一节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你试着找一找,并说说这些词写出了诗人踏上延

安土地时怎样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5、这首诗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我的收获】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2、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一诗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说明?

3、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信天游的艺术特色之一。请你找出一句,并说一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资料补充】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兴'既有比喻的意思,也有兴托、发端的

作用,用微妙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渲染气氛等。”既然是微妙的事物”,那么就会是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4、“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诗人把延安比作母亲,并数次在诗中热烈地呼唤。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举例说明。

信天游的起兴里就有很多这样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比如: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了。”又如:羊肚子手巾(那个)三道道蓝,你说(那个)难呀难也不难。”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复案整理

区】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 组别: 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