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元饮合寿胎丸加减治疗先兆流产63例
- 格式:pdf
- 大小:173.82 KB
- 文档页数:2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12卷第33期 中华医学·国医名师 -1-浅谈陈萍教授治疗气血虚弱型先兆流产的经验Discussion on Professor Chen Ping'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threatened abortion with weak Qi and blood赵琦1张娥2陈萍2*(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71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20)33--03证型:BGA【摘要】目前先兆流产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上中医治疗该病也更加多样化。
本文通过对气血虚弱型先兆流产临床医案阐述,总结吾师陈萍教授治以补气养血,固肾安胎的治疗经验。
通过对不同医家治疗不同证型先兆流产的总结,以及对先兆流产有关现代医学的影响因素的叙述,可以对先兆流产的中医治疗有更好的认识。
【关键词】胎动不安;气血虚弱;经验;胎盘胎膜后血肿【Abstract】At present, the incidence of threatened abortion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the 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it is more divers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linical case of threatened abortion with weak Qi and blood,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Chen Ping, my tutor, in the treatment of nourishing Qi and blood, and fixing kidney and placenta.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summary of different doctors treating different syndromes of threatened abortion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reatened abortion related to modern medicine,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atment of threatened abor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s】Threatened abortion; Weak Qi and blood; Experience; Placental postplacental hemorrhag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0.33.001先兆流产是指孕28周前,阴道出现少许暗红色血液,常伴有阵发性下腹及腰部疼痛,不伴妊娠组织排出的妊娠期疾病。
胎动不安(初期预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2020版)一、概述胎漏、胎动不安多因冲任、气血不调,胎元不固所致,在怀胎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胎漏”;假设怀胎期间仅有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者,称“胎动不安”。
相当于“预兆流产”二、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计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怀胎期间显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映。
(2)病症:阴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怀胎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尿怀胎实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超提示宫内怀胎。
(二)证侯诊断一、肾虚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症: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二、脾肾两虚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症: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症: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滑数或脉滑细数。
4、气血虚弱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症: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五、肾虚血瘀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腰酸痛;或有怀胎外伤史。
次症: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主症“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症1项、次症1项,或兼有次症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胎动不安、胎漏。
西医病名:早期先兆流产。
二、诊断:(一)、症候诊断1、肾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暗淡,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证: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证: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证: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细缓略滑。
4、气血虚弱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4、肾虚血瘀证:主证: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证: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二)诊断标准主证“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证1项、次证1项,或兼有次证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三、中医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
2、脾肾两虚证治法:固肾健脾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党参,炒白术,山药,黄芪,升麻,陈皮,柴胡。
3、肾虚血热证治法:滋肾凉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保阴煎加减。
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旱莲草。
中成药:孕康口服液。
4、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安胎。
方药:胎元饮加减。
党参,白术,熟地,当归身,白芍,杜仲,陈皮,炙甘草,桑寄生。
5、肾虚血瘀证治法:益肾祛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加味圣愈散加减。
黄芪,当归,党参,参三七,熟地,白芍,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杜仲,续断,砂仁。
第10卷第1期 2008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010 No. 1Jan . ,2008中医对先兆流产的认识和治疗由来已久,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妇人……有妊娠下血者”的相关记载,并提出当归散和白术散,分别代表了一寒一热的安胎方,是后世安胎的理法方药之源;《脉经》中提出:“胎漏”、“胎动不安”、“堕胎”的名称;《诸病源候论》首先提出:“数堕胎”之名,指出:“妊娠恒腰痛者”为“喜堕胎”之候;《傅青主女科》创安奠二天汤以固胞胎之气,广述安胎七法;王清任重视去瘀安胎;叶天士提出“保胎以绝欲为第一要策”;《医学衷中参西录》以肾为主防治滑胎,“寿胎丸”一药沿用至今。
先贤的经验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现代中医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进一步探寻中医药防治的作用及其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现代中医对先兆流产因机认识的进展朱丹溪认为,胎漏多因于血热。
《诸病源候论》把病因归结与“其母有疾以动胎”和“胎有不牢以疾母”两大类。
清代医家认为先兆流产“或因脾虚气弱而不能载,或因纵欲伤肾而不能安,或因攀高,或因跌仆。
”纵观各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论述,大致可归纳为:肾虚、脾虚、气血不足、血热、血瘀、外伤等导致冲任气虚失调,胎元不固而引发流产。
现代医家认为,先兆流产的发病器官在脾肾两脏,脾肾失养、气血不足是主要原因。
罗元恺认为,肾藏精,主生殖,胞络者系于肾,肾气以载胎,肾气不固,封藏失职,故而堕胎;然而肾气之滋长,又赖于后天脾胃水谷之精气的滋养,脾虚生化乏源肾气难固,则胎元难保;妇女以血为本,经、孕、产、乳都以血为用,气血虚弱胎元亦难固[1]。
夏桂成认为,子宫是心肾交合的场所,本病的重点在于心肾失交,尤其以肾虚为前提[2];有专家认为,肾虚、血热、气虚、血虚、惊恐、外伤等导致肾气不足、冲任不固、胎元无根,且凡此之疾又多忧郁,虚羸之体又易外侵,故七情内伤、六淫外犯,临证夹杂繁复[3];高晓俐认为,此病的基本病理在于脾肾不足,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4];宋文武认为,肾气不足、胎元不固是致病之本,气血亏虚、胞系失养是致病之因[5];程运文认为,脾肾功能失常,水聚成痰,痰浊下注胞宫,冲任失调而致本病[6];赵光燕等认为,淤滞胞宫,影响胚胎生长发育而致胚胎陨落[7]。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先兆流产进展李晓明 指导:何贵翔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南京210029)关键词:先兆流产;辨证论治;综述中图分类号:R 271.4 文献标识码:A先兆流产属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之范畴,最早见于晋代!脉经∀及隋代!诸病源候论∀。
此后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不断继承与发展,证明了中医药在保胎中的独特疗效。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辨证分型芦氏[1]辨证治疗先兆流产72例:(1)肾虚宫寒型,治以固肾安胎,祛寒温宫,方选补肾安胎饮加减。
(2)肾虚内热型,治以滋阴清热,固肾安胎,方选保阴煎加减。
(3)脾胃气虚型,治以健脾益气,固肾安胎,方选泰山磐石散或胎元饮加减。
(4)肾虚气滞型,治以理气养血,固肾安胎,方选寿胎丸加味。
结果:有效66例,无效6例。
吕氏[2]治疗90例,分为肾虚血热型和脾肾两虚型,肾虚血热型用覆盆子15g 、桑寄生15g 、菟丝子15g 、杜仲15g 、川断15g 、白芍12g 、黄芩12g 、旱莲草12g 、知母12g 、竹茹2g 治疗,并随症加减;脾肾两虚型用阿胶(烊化)10g 、党参10g 、黄芪10g 、白术10g 、桑寄生10g 、熟地12g 、菟丝子12g 、杜仲12g 、川断12g 、白芍12g 。
经保胎治疗,足月生产者82例,流产8例。
杜氏[3]辨证治疗54例。
(1)肾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固肾安胎,方用加味寿胎丸。
(2)气血双虚型,治以补气养血,益胃安胎,方用泰山磐石散加减。
(3)血热型,治以固肾滋阴,清热凉血,方用加味寿胎丸。
(4)外伤型,治以补肾固胎,佐以行血,方用加味圣愈汤。
结果38例治愈,14例症状有所缓解,2例无效。
司徒氏[4]治疗42例,分为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
肝肾阴虚型予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淮山、生地、酸枣仁、桑寄生、阿胶等,脾肾阳虚型予党参、桑寄生、白术、砂仁、川断等,治愈率92.5%。
2 辨证论治2.1 补肾固冲法 张氏[5]认为在寿胎丸中加入仙鹤草,不但可补肾气固冲任治本,还可补脾气止血养胎治标,助寿胎丸安胎。
寿胎丸加味治疗肾虚型胎动不安医案举隅摘要:随着现代女性的工作压力增大,生育年龄推后,辅助生殖的应用,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先兆流产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育龄期妇女造成了生理及心理的双重伤害,如何防止早期妊娠丢失,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胎动不安;肾虚型;寿胎丸;引言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者, 称为胎动不安。
多发生于妊娠12周前或28周以内,属胎动而未损。
研究发现,胎动不安各证型分布中以肾虚型为主,并且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流产率高[1]。
中医认为先兆流产属于“胎漏”“胎动不安”范畴。
目前西医治疗先兆流产的主要方式为及时补充黄体酮,促进孕酮的分泌,防止流产的发生,但仍有患者经过保胎治疗后出现流产情况。
王哲教授凭借其近2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对胎动不安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效果甚佳,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在于肾虚,肾虚则胎元不固[2]。
隋代《诸病源候论》妊娠漏胞候指出“妊娠而恒腰痛者”,为“喜堕胎”之候,可见当时已重视肾与胞胎的关系。
《女科经论》曰:“女之肾脉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之所赖也,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肾旺自能荫胎也。
”肾主生殖,胞脉系于肾,成胎在于肾,胚胎的发育亦根于肾[3]。
中医学认为,胎乃本精与血相结而成,有赖先天精气之滋养及后天之补养。
肾乃“先天之本”,“生胎之元”,能够“固本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是孕育的根本。
肾气旺盛,冲任得固,胞宫安和;若肾气匮乏,则冲任不固,胎失所主[4]。
所以临床治疗胎动不安多从肾虚论治。
2 病案举例患者崔某,女,28岁,2018-09-06初诊,患者现停经13+5周,9:00自觉阴道流血,色鲜红,量多,腰酸,无腹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滑。
既往月经规律,周期30天,经期7天,经量正常,经期轻微腹痛。
自然受孕,LMP:2018-06-02。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7年第1期(第先兆流产属中医“胎动不安”、
“胎漏”范畴。
目前,西医对本病除休
息、镇静、补充激素治疗外,尚无较
有效方法。
而祖国医学运用中药汤
剂辨证论治效果良好,且对胎儿无
不良影响,是目前妇产科界广为应
用,且为患者乐于接受的行之有效
的治疗方法。
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导致胎动不安、胎漏
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胎元涵盖了母体与胚胎之间的微妙
关系,包括胎儿、胎盘、胎气三方面,
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可以
发生胎动不安、胎漏。
2 辨证施治
目前,中医根据本病的病因病
机,将其分为肾虚、气虚、血虚、血
热、外伤、。
早期先兆流产的中医研究进展早期先兆流产是指妊娠12周以前出现以阴道少量流血,伴小腹坠痛或腰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于自然流产的范畴,是妇产科的常见病。
早期先兆流产在中医学中属“胎漏”、“胎动不安”的范畴。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
一、病因病机(一)古代医家对早期先兆流产病因病机的论述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关于妊娠出血病症的记载,病名为“妊娠下血”或“胞阻。
”如“妇人有漏下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
”“胎漏”之名首见于晋·王叔和的《脉经》,“胎动不安”之名最早见于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其中有关于“妊娠胎动不安候”的论述。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其母有疾以动胎”和“胎有不牢固以病母”的论述。
祖国医学把母、胎之间的微妙关系以“胎元”来涵盖,其病机关键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正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云:“妊娠胎动不安,大抵冲任二经血虚,胎门子户受胎不实也。
”《医宗金鉴》亦云:“若冲任二经虚损,则胎不成实。
”《格致余论·胎自堕论》曰:“气血虚损,不能养胎,所以数坠也。
”《景岳全书·妇人规》认识到:“凡胎孕不固,无非气血损伤。
”清·肖慎斋《女科经纶·引女科集略》曰:“女子肾脉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之所赖也,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
”《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凡胎热者,血易动,血动者,胎不安。
”《医宗金鉴》曰:“因跌仆筑磕,从高坠下,以致伤胎,堕胎者亦有之。
”可见,导致冲任不固的病因多端,如气血虚弱、肾虚、血热、外伤等,但临床上以肾虚者最为多见。
因为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功能状态,因而肾虚冲任不固,胎无所系是先兆流产的发病根本。
(二)现代医家对早期先兆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高,认为胎漏、胎动不安多因肾虚、气血虚弱、血热、血瘀等所致。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登封市中医院妇产科2018年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胎动不安、胎漏。
西医病名:早期先兆流产。
二、诊断:(一)、症候诊断1、肾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暗淡,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证: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证: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证: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细缓略滑。
4、气血虚弱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5、肾虚血瘀证:主证: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证: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二)诊断标准主证“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证1项、次证1项,或兼有次证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三、中医诊疗方案(-)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
2、脾肾两虚证治法:固肾健脾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党参,炒白术,山药,黄芪,升麻,陈皮,柴胡。
3、肾虚血热证治法:滋肾凉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保阴煎加减。
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旱莲草。
中成药:孕康口服液。
4、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安胎。
方药:胎元饮加减。
党参,白术,熟地,当归身,白芍,杜仲,陈皮,炙甘草,桑寄生。
5、肾虚血瘀证治法:益肾祛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加味圣愈散加减。
黄芪,当归,党参,参三七,熟地,白芍,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杜仲,续断,砂仁。
辨证应用中药安胎养胎治疗先兆流产摘要】观察辩证应用中药安胎养胎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
方法选择80例先兆流产病例,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二组均予监测血HC G值及孕酮值,根据二者监测结果,观察组给予黄体酮及绒促性素肌注,加予中药辨证补肾安胎。
对照组单纯予黄体酮汲绒促性素肌注。
观察孕妇阴道流血、腰酸、腹胀、下坠感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的78%。
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辨证应用中药安胎养胎治疗先兆流产效果显著。
【关键词】先兆流产辨证应用中药安胎养胎黄体酮绒促性素【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362-02先兆流产是流产的先兆,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少数在妊娠中期,流产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先兆流产阶段,如胚胎或胎儿正常,并经过适当治疗,可继续妊娠,正常分娩。
若病情发展,可转化为“难免流产”“完全流产”“不全流产”或“稽留流产”。
为探求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我院自2010年来对先兆流产患者在应用黄体酮注射液、注射用绒促性素的基础上辨证应用中药安胎养胎,效果显著。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10年0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保胎治疗孕妇80例,年龄18-40岁,孕周4+周—11+周,初孕妇26例,经孕妇54例,双胎妊娠2例,单胎妊娠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二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方法:观察组根据血H C G及孕酮监测值,对症给予黄体酮注射液20m g-60m g及注射用绒促性素1000u-2000u,肌肉注射,每天一次;同时根据患者阴道流血、腰酸、腹胀、下坠感症状的性质、轻重程度及全身脉证,以辨证其虚、热、瘀,根据不同证型以补肾健脾、清热凉血,益气养血或化瘀固冲。
如:肾虚证方选寿胎丸,血热证方选保阴煎,气血虚弱证方选胎元饮,血瘀证方选桂枝茯芩丸合胎寿丸。
若腰痛明显、便频数、夜尿多,加杜仲、覆盆子、益智仁加强补肾安胎,固摄缩泉之功;若小腹下坠明显,加黄氏、升麻益气提升安胎或高丽参另炖服;若阴道出血不止,加山萸肉、地榆固冲止血;若大便秘结,选加肉苁蓉、熟地、桑椹子滋肾增液润肠;中药每天一剂,水煎分二次服用。
胎元饮加味联合黄体酮胶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刘梦梦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40)6
【摘要】目的:观察胎元饮加味联合黄体酮胶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
方法:98例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49例。
两组均用黄体酮胶囊治疗,联合组加用胎元饮加味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组高于单一组(P<0.05),腹部坠痛、阴道出血、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积分降低幅度联合组大于单一组(P<0.05),β-HCG、
E_(2)、P水平联合组高于单一组(P<0.05),足月妊娠率联合组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两组流产率、早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胎元饮加味联合黄体酮胶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疗效较好。
【总页数】3页(P1153-1155)
【作者】刘梦梦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妇产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21
【相关文献】
1.寿胎丸加味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2.寿胎丸加味汤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
3.补肾安胎饮加味联合黄体酮胶囊治疗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4.加味胎元饮配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先兆流产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按随机抽样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先兆流产的产妇88例,分成2组,对照组使用黄体酮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注和口服维生素e保胎等西医手法治疗,实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加用中药治疗,治疗后对比观察两组孕妇的临床疗效。
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1%,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单纯使用西医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临床效果更加。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先兆流产黄体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68-02临床出现妊娠未满28周,阴道少量出血,伴或不伴下腹部疼痛,妇检可见子宫口尚未打开,胎膜完整,未排出妊娠物,并且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者称为先兆流产。
临床一旦发生如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则可导致休克等情况[1]。
以往临床多使用黄体酮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注配合口服维生素e保胎等西医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现临床常常采取中医结合西医的方法治疗先兆流产临床疗效更佳,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按随机抽样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先兆流产的产妇88例,分成2组,分别给予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孕妇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按随机抽样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先兆流产的产妇88例,分成2组,每组44例,实验组,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7±1.2)岁,孕周在12周以下者28例,孕周在12-28周者16例,有流产者22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9±1.2)岁,孕周在12周以下者26例,孕周在12-28周者18例,有流产者24例。
先兆流产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沈 涛,高月平(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临床上保胎成功的病例甚多。
针对不同类型的先兆流产,选择适当的保胎方法对其预后有很大影响。
先兆流产的治疗在加强中医药研究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西医的优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寻找科学的组方依据,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先兆流产;中医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R714 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5699(2011)05-0407-02先兆流产,中医称为胎漏、胎动不安。
近年来,受工作、生活压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先兆流产已成为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之一。
先兆流产经休息和治疗后可继续妊娠,但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症状加重,则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效果显著,临床上保胎成功的病例甚多。
针对不同证型的先兆流产,选择适当的保胎方法对预后有很大影响。
1 中医治疗凌霞等[1]认为,补肾安胎法是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大法,无论何种证候,均应以补肾安胎法为主,再佐以补气血、清热、调冲任之法,对120例胎漏、胎动不安患者采用补肾安胎法治疗,结果治愈率为92 17%,无效率为7 83%。
顾文平[2]自拟安胎养血方中补肾、养血、益气、保胎药物融为一体,起到补益脾肾固冲任、益气养血保胎儿的作用,使肾旺胎有所系,脾健胎有所载,血充胎有所养,达到保胎防流产,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目的。
治疗组68例,对照组30例,观察先兆流产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 6%,高于对照组的63 3%。
芦惠敏[3]将先兆流产分4型:1)肾虚宫寒型:治以固肾安胎、祛寒温宫,方选补肾安胎饮加减;2)肾虚内热型:治以滋阴清热,固肾安胎,方选保阴煎加减;3)脾肾气虚型:治以健脾益气、固肾安胎,方选泰山磐石散或胎元饮加减;4)肾虚气滞型:治以理气养血、固肾安胎,方选寿胎丸加味。
共治疗72例,总成功率91 7%。
先兆流产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张莹【关键词】先兆流产;中医疗法;西医疗法;文献综述*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资助项目(QN2007)作者单位:1000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中医科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或(和)下腹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未排出,妊娠尚有希望的继续。
先兆流产属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等范畴。
中西医治疗均有独到之处。
笔者就近几年来先兆流产的中西医的治疗进展略作总结。
1西医治疗现代医学认为自然流产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子宫解剖异常、感染因素、内分泌异常、免疫紊乱等,黄体功能不全占内分泌因素的20%~60%。
针对子宫畸形或肌瘤在非孕期可行整形手术;免疫紊乱、炎症患者均在孕前给予对症治疗;宫颈松弛者在孕中期行结扎术。
因此,在胚胎着床的阶段最易流产,应安静少动,等待形成胎盘与母体建立牢固的血循环关系。
孕初期依靠黄体的功能,当绒毛发育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刺激黄体继续分泌孕酮,直到胎盘发育而能替代黄体功能[1]。
张四英[2]对本病采用黄体酮20mg/天肌肉注射及HCG 2000IU/24h 肌肉注射。
匡丽君等[3]应用肌肉注射HCG 1000IU ,每日1次;肌注10天后,隔日1次,10天或20天后再停药;出血较多者静脉滴注5%的葡萄糖500mL 、止血敏3.0g 、止血芳酸0.3g 、维生素C 1.0g ,每日1次;腹痛明显者,静脉滴注5%葡萄糖500mL 、25%硫酸镁20mL ,每日1次。
王雪芬等[4]根据血HCG 、孕酮水平配合肌肉注射HCG 2000IU ,隔日1次;黄体酮20mg ,每日1次。
彭桂英等[5]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口服维生素E 胶囊0.1g ,每日3次;黄体酮10~20mg ,每日或隔日1次肌肉注射。
习惯性流产患者,黄体酮10~20mg 、HCG 3000IU 交替肌肉注射,每日1次,至妊娠10周或超过以往发生流产的月份;腰腹痛明显者加用硫酸舒喘灵2.4~4.8mg ,每日3次口服,腹痛症状缓解后停药。
寿胎丸治疗常见妇科疾病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观察寿胎丸在中医妇科中的应用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接收的60例妇科疾病患者,20例患者为月经病,20例患者为带下病,20例患者为滑胎。
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寿胎丸治疗。
结果:月经病治疗总有效率100%,带下病治疗总有效率95%,滑胎治疗总有效率100%。
三种疾病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
结论:寿胎丸在月经病、带下病和滑胎等妇科疾病治疗中,均可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寿胎丸;中医妇科;应用近年来,妇科疾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从中医层面上实现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成为当前普遍趋势。
寿胎丸是较为常见的药物,其主要成分包括菟丝子、阿胶和桑寄生等,具有补肾、安胎、滋阴养血等功效[1]。
为了明确寿胎丸在中医妇科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接收的60例妇科疾病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临床分析与研究。
其中,20例患者为月经病,20例患者为带下病,20例患者为滑胎。
上述患者的年龄为20岁~34岁,平均年龄为(27.25±0.37)岁。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妇科疾病;(2)所有患者的年龄均为20岁至34岁;(3)所有患者均认可本次研究,签订知情协议书。
排除标准:(1)严重肝功肾功疾病的患者;(2)严重血液疾病的患者;(3)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1.2方法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寿胎丸治疗。
在月经病治疗中,寿胎丸处方为菟丝子20g、桑寄生18g、益母草15g、鸡血藤16g、当归和川穹各10g。
将上述中药煎煮成汤药,连续服用3个月。
在带下病治疗中,寿胎丸处方为菟丝子20g、桑寄生15g、苍术12g、续断10g、白术8g。
将上述中药煎煮成汤药,连续服用3个月。
在滑胎病治疗中,寿胎丸的处方为菟丝子20g、桑寄生15g、阿胶12g、续断10g、当归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