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史记期末考试

选修史记期末考试

选修史记期末考试
选修史记期末考试

《史记》女性形象研究

总说: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推为二十四史之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一部“以志人物”为中心的著作,在给我国封建社会作为历史主宰的男性著作立传的同时,也把一些女性带进了历史,展示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女性形象的历史画卷。《史记》中登场的女性人物约有四百多个,除吕后外大部分女性人物散见于诸篇中.。司马迁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将自己进步的人格观融入《史记》之中,不同性格特征的女性人物脱颖而出。

《史记》对女性关注的原因:

《史记》囊括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作为部纪传体史书,司马迁不以名位高低来选择传主,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生命的价值即便其人拜相封侯,一时显赫,也不能列入史传文学的行列。《史记》记叙人物,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尤其是把目光投向了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古代妇女。

将《史记》中女性人物作一个大致的分类。可概括为:

(一)出身低微,却坚守节操,富有远见的女性

最具代表的是秦寡妇清。清一个出身卑微的弱女子,但她成功地守护了祖先留下的盈盈巨产。当时社会上是允许寡妇再嫁的,但她却终

身守寡。其实,她的守节与守业是紧密相连的。守节,不是自觉地践行礼教的内容,而更多的是维护庞大家业的需要,是保护生命安全的要求。她以女性独有的方式“守其业,用财自卫”实现了守业与守节的双赢。司马迁热情褒扬她“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还有一位车夫之妻。她将自己的丈夫与晏子做了比较,晏子“身相齐国,名显诸侯”却常有甘居人下的态度,而丈夫“为人仆御”却自以为很满足。她便要求离婚。虽然这种比照是不对等的,但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御者之妻表现出独特的远见卓识令人惊叹的。此事表现出了古代女性“对丈夫精神境界的要求”和“女性对于婚姻和谐的期待”,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二)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女性

《史记》中唯一为女性人物立传的是《吕太后本纪》。作者之所以专为吕后立传,是因为司马迁设计的人选本纪的标准是依据人物政治地位、历史作用。吕后作为惠帝朝实际的掌权人物,代天子行政。在当时历史环境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虽无天子的称号,但仍得以入选其列,表现了司马氏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对吕后.司马迁态度是审慎的、客观的、历史化的。在《吕太后本纪》中做到“不隐恶,不虚美”。既突出展示了这位弄权女主丑陋的本性,如戕害戚姬的残忍狠毒,连杀三赵王阴险毒辣,吕后欲王吕氏而“风大臣”的欲盖弥彰,“取美人子名之”的弄巧成拙,废帝更立时的装腔作势;但也肯定了她的作用,在《吕太后本纪》结尾“高后女主称帝,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大大褒扬了吕后。

还有重耳妻子、秦穆公夫人、晋文公夫人,她们非凡的举动不经意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她们,历史或许是另一番模样。(三)富有母爱的女性

在漂母济韩信故事中的漂母生活在社会底层,处境困窘,但她在别人困难之时,总能尽其所能盛给一碗饭,送与一杯水。在这简单朴素的给予与馈赠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中国女性的淳朴与善良。但当她发现韩信安于接受施舍时,漂母的同情又化为生气、愤怒。她可以怜悯韩信的困顿,但不能容忍自暴自弃,而这其中弥漫的浓浓的恨铁不成钢的气息,恰是深层次伟大母爱的表现。

“触龙说赵太后”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后人在评判时,往往喜欢赞扬触龙能言巧辩,善于劝谏,批评太后自私狭隘。实际上,舐犊之情,人之常情。赵太后作为母亲,想到要将心爱的儿子送到陌生甚至危险的地方,内心肯定是万万不舍的。触龙的高明在于他采取了一位母亲最易接受的更合乎人伦情理的方法。在儿女之情与国家利益的痛苦抉择中,太后虽一时沉溺于私情,但最终勇纳良言,以国事为重,仍不失为一位可信、可亲、可敬的女性。

还有王陵的母亲为免却儿子的后顾之忧,她给儿子留下“谨事汉王”的遗言,然后伏剑而死。

(四)在统治阶级的权利之争中沦为牺牲品的女性

戚夫人被刘邦宠幸时,春风得意,炙手可热,其子如意几欲被立为太子。孰想风云突变,高祖驾崩。吕后专权,戚夫人惨遭酷刑,制为“人彘”,与猪为伍。

很多人都熟知“战国四公子”,他们皆以虚心待人、善于养士而名闻天下,可又有多少人注意到美名背后隐藏的丑恶与罪孽呢?赵平原君有一个宠妾,因为嘲笑楼下取水的跛子,便被平原君杀死。处死她,就好象扔掉自己玩腻的一件物品,平原君不会有丝毫的负罪感,反而轻而易举就博取“爱土贱色”的嘉名。

还有一些女性,她们以美艳赢得了上层统治者的赏识,最终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如殷纣王宠爱妲己,对之言听计从,以致“自绝于天”;周幽王宠爱褒姒,不惜点燃烽火逗引美人一笑;还有晋献公宠幸骊姬,搞得父子同室操戈,晋国大乱。人们往往把亡国的的责任推到她们身上,认为女性是一切罪恶的渊数,殊不知她们也是牺牲者。

(五)生前有非凡之举,身后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典范式的女性

卓文君——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叛逆者。

临邛富人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在一次家宴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见钟情,面对相如“家居徒四壁立”,她毫不嫌弃,与相如“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鲈。相如身自著犊鼻挥,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在门第观念正起着重要作用的时候,在儒家礼教正忙于为女性制造沉重的镣铐之时,文君自媒、自嫁的决然行动对旧女德堡垒造成的巨大冲击。

缇萦——一个替父赎罪、有胆有识的孝女。

汉代齐太仓令淳于公无男,有女五人,他“有罪当刑,诏狱逮徙长安”。临行前,五女哭哭啼啼,他怒骂道:“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孙女儿缇萦心中不平,随父亲来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这种

自我牺牲的精神打动了仁慈的孝文帝,于是“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一个女孩子不远千里随父进京,冒死上书以求替父当刑赎身,并对残酷的肉刑提出批评,其胆量、其孝心可见一斑。

结束语:

司马迁的妇女观是进步的。其进步性不仅体现在超过前人,更体现在超过同时代人。司马迁通过精心选材,把史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台在一起,塑造山了批丰满动人的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上古时代各阶层妇女的生活命运与精神风貌,更看到了一代史学家与文学家对女性的关注。

高中选修史记知识点

廉颇与蔺相如 1、通假字 可与不不,通“否”。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负: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遣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词 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人看 今义:上级对下级的说明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得罪: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 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宣言曰宣言:古义:扬言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 4、词类活用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 而相如庭斥之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破碎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我为赵将。 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倒装句 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介宾短语后置:以勇气闻于诸侯。 拜送书于廷。 遂与秦王会渑池。 大王见臣列观。 晁错 1、通假字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雒,同"洛",洛阳。 由此与错有卻郤,同"郤"。 吴楚罢不不,通"否"。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卒,通"猝"。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综合测评3

综合测评(三)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复约要父子耕畜 B.女焉能行之 C.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D.毛遂奉铜盆而跪进之楚王 【解析】A项,“要”通“邀”,意思是“约定”。B项,“女”通“汝”,意思是“你”。D项,“奉”通“捧”,意思是“捧着”。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赠送 B.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赞:称赞 C.先生能饮几何 ..而醉 几何:数学学科 D.不过 ..庄生而私留 不过:表轻微转折 【解析】B项,“赞”是“推荐”“举荐”;C项,“几何”相当于“多少”;D项,“不过”应解为“不去探望”。 【答案】 A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君侯何不快之甚也②何遽叱乎 两个“何”用法相同,都是疑问代词,解释为“为什么”。 B.①乃装其轻宝珠玉②乃以朱公子故也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可译为“于是”,后一个表判

断,可译为“是”。 C.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②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两个“与”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介词,可译为“和”;后一个是语气词,相当于“欤”。 D.①顾有所不能忍者也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两个“顾”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前一个译为“只是”,后一个译成“考虑”。 【解析】两个“顾”都是“只是”“不过”的意思。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未必能生.中子也 B.武安君南.挫强楚 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D.请归.燕太子 【解析】“南”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活”“使……称臣”“使……归”。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淳于髡说之以隐 A.汝何为者也 B.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C.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D.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被动句,D项是省略句。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40分)

史记选修孔子世家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宋尚斋何平译注 【说明与解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 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 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 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 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 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 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 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 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

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 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 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 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 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 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 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 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 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 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 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 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 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 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就死了,埋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东部,因此孔子无法确知父亲的坟墓在何处,是母亲没有把父亲埋葬的地方告诉他。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死后,就把灵柩暂且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慎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最新《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学习资料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 《高祖本纪》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常有大度 ......远大的抱负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终了同“债”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同“尝”,曾经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交好,与……友好 高祖为亭长,素易 ..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向来看不起,轻视 (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趁机同“屈”,理亏,不安 酒阑.,吕公因目固 ..留高祖将尽用眼睛示意坚持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生,亲生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整理,提起道歉 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一同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通过 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归属,归附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悬挂 诸所过毋得掠卤 ..,秦人憙.,秦军解.同“掠掳”,抢人财物同“喜”同“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 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交付委托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灭族处死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再说规约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使……明白,知道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犒劳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 同“纳”,接纳逐步同“拒”认为……正确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救活,使……活明告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带着,使……跟从谢罪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解脱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 ..,何以得主.约!“伐”意同“功”,功勋计持

选修《史记》选读练习

史记选读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唐虞(yú)司马卬(áng)孙靳(jìn)剌谬(làmiù) B、缧绁(léi xiè)汶水(wèn)承敝(chéng bì)谿谷(xī) C、篡弑(shì)股肱(gǔgōng)伏羲(xì)轩辕(xuān yuán) D、厄运(è)会稽(kuaìjī)颛顼(zhuān xū)邹国(zōu) 2、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项:() A、财物财务制度创建颇有创见 B、寰球环球飞行出首出手不凡 C、事故圆滑世故联翩连篇累牍 D、公证公正无私意气义气用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序:理,这里是主管的意思。 B、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缀集。 C、伏羲至纯厚至:到。 D、史记放绝史记放绝:史书废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重黎氏世序天地。故:所以。 B、故发愤且卒且:将要。 C、而子迁适使反适:正好。 D、是余之罪也是:正确的。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好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卬于殷④建于明堂 A、两个“其”相同,两个“于”相同。 B、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不同。 C、两个“其”不同,两个“于”相同。 D、两个“其”不同,两个“于”不同。 6、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 ①终不得与从事②终于立身③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④别嫌疑,明是非⑤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⑥余所谓述故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B、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C、存亡国,继绝世。 D、立功名于天下。 8、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0分)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题解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史记选读重点篇目及答案

史记复习题 1、太史公自序 1.重点词语总结 (1)1-3段: ①命南正重以司天司:掌管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 ③其在卫者,相中山相:当---相 ④以传剑论显显:显扬 ⑤昌为秦主铁官主:主管 ⑥王卬於殷王:使---当王 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掌:掌管。治:治理。 (2)4-6段: ①二十而南游江、淮南:向南 ②讲业齐、鲁之都讲业:研讨学问 ③于是迁仕为郎中仕为----出仕当 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封禅 ⑤不得与从事与:参与。从事:行事 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所欲论著:所要撰写的论著。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论:阐释。歌:歌颂。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则:把---当作准则。 ⑨史记放绝史记:史书的通称。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论:编辑。次:编撰 ⑩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石室金匮: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3)7-10段: 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卒:死。 ②小子何敢让焉让:推辞,辞让。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何为:为什么。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害:嫉害。壅:阻塞。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不用:不被采纳。 ⑥道之不行也行:实行。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是非:褒贬。 ⑧以为天下仪表仪表:标准。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贬:贬抑。退:斥责。讨:声讨。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达:达成。 善善恶恶奖善惩恶。 贤贤贱不肖尊崇贤能,鄙视不才 故长於风风:讽喻。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指:要旨。

弑君三十六弑:臣杀君、子杀父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所以:原因。本:根本。 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缘故。渐:渐进。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有国者:君王。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宜:合适。 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权:权宜。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空言:指责。辞:辩解。夫不通礼义之旨旨:要旨。 夫君不君则犯犯:被冒犯。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行:恶的品行。过:罪过。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以:把。予:加在身上。 则受而弗敢辞辞:推辞。 礼义之大宗也宗:根本。 垂空文以断礼义垂:流传。空文:著作。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论:撰述。明:阐述。 唯唯,否否,不然是是。不不。不对。 春秋采善贬恶采:褒奖。善:好人。恶:坏人。非独刺讥而已也非独:不仅仅。 获符瑞符:征兆。瑞祥瑞。 改正朔正:岁首。朔,月首。 重译款塞款塞:叩国门。 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布闻:广泛传扬。 有司之过也有司:专管官吏。 堕先人所言堕:“隳”,毁。 余所谓述故事故事:旧事。 整齐其世传整齐:整理归纳 (4)11段: ①幽于缧绁缧绁:牢狱。 ②身毁不用矣用:被任用。 ③退而深惟惟:思。 ④昔西伯拘羑里拘:被拘禁。 ⑤孔子厄陈蔡厄:遭受困厄。 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才 ⑦不韦迁蜀迁,流放。 ⑧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大抵:大多。发愤:抒发愤懑。 (5)12-13段: ①周道废道:王道。 ②秦拨去古文古文:古代典籍。 ③萧何次律令次:编写。 ④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学彬彬:文质兼备的儒生。

赵氏孤儿《史记》选修

氏孤儿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氏家族。当初,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子那一代,氏家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厥就告知朔赶快逃跑。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氏,杀死了朔、同、括、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杵臼,杵臼对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大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

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杵臼说:“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的子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景公问厥,厥知道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就是氏吗?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后代辅佐的几位周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再往下到厉王、幽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希望您考虑考虑吧!”景公问道:“氏还有后代子吗?”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于是景公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史记选读》文学文化常识

《史记选读》文学文化常识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记载历史的书。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易》:周易的简称,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汉宣帝时期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权也大大削弱,仅仅行文书而已。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 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其东边。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五霸:其说法不一,一般指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在诸侯中势力强大,称霸一时。 战国四公子:齐孟尝君田文、楚春申君黄歇、赵平原君赵胜和魏国信陵君无忌。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 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张仪) 刀笔吏:主办文案的官吏 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有时只指牛一牲(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有时借指贵重美食。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叫牺牲 血食:享受祭祀 三代:夏商周 三晋:韩魏赵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之前的三个帝王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注释中的一种说法) 古代乐律为五声”: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 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因封国分别在唐虞。 石室金匮:国家收藏图书、档案之处。 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封: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在泰山下辟地祭地的一种盛典。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穆清:指天。 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小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曾大父:曾祖父。大父,祖父。从父,伯叔。 从弟:堂弟。 司空:古代六卿之一,职掌土木器物制造之责。 后稷:相传为周朝始祖。

苏版史记选修重点句子翻译教参版答案

高二语文《史记》翻译 《高祖本纪》 1.高祖常繇,纵观,观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老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后天下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是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赵氏孤儿 《史记》选修

赵氏孤儿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

去搜查。大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就是赵氏吗?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后代辅佐的几位周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再往下到厉王、幽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希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史记与文学

《史记》与文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 《史记》的文风,历代学者多有精辟之论,他们任自己的学识、人生经验,对《史记》进行探究,自成一统,各成一家。归结起来,不管论家们的观点如何缤繁多彩,也不管他们的语言表达如何不同,却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看法,即《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先看明代凌稚隆《史记评林》中所辑录的几家评论: 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黄履翁说:司马迁之文“如天马骏足,步骤不凡,不肯少就于笼络。” 凌约言说:“子长之文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

茅坤说:“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所谓“疏荡,颇有奇气”;“天马骏足步骤不凡”;“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等等,虽然词目各异,却都是说司马迁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浑,惊心动魄,从美学角度看,是崇高美的典型表现。 鲁迅说:“《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白寿彝说:“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李长之说:“象他的精神是在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一样,他的风格也是的,这可以说是他的风格之本质特征。” 《离骚》被司马迁称为是“舒愤懑”文学的典型,鲁迅把《史记》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同样也认为它是“舒愤懑”文学的杰作,是韩愈所说的“不得其平则鸣”的产物,“郁于中而泄于外”的结果。李长之的“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同样认为《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司马迁文章风格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先看叙述语言,最典型的是描写巨鹿之战那一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史记选读翻译讲义

《史记》选读句子翻译讲义 1.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P.6)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P。70)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骚》。 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8.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 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1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11.何故怀瑜握瑾,而自令见放为? 1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13.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 令,终莫敢直谏.

14.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P.68) 15.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16.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 下也. 17.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1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19.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20.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2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P.42) 22.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23.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24.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26.“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2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 也。(P.81) 28.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29.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3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