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 格式:pdf
- 大小:66.92 KB
- 文档页数:3
《史记》选读教案《史记》选读教案《史记》选读教案1一、导入《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
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
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
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三、鉴赏评价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
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
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
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
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
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
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课程旨在通过选读《史记》中的重要篇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领会司马迁的史学精神,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2)掌握《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提高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史记》中的历史事件。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区别。
(3)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史记》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史记》的成书背景及体例2.1 成书背景介绍司马迁的生活年代、家世背景以及《史记》创作的年代,让学生了解《史记》成书的historical context.2.2 体例特点分析《史记》的纪传体、表、书、世家、列传等体例,让学生了解《史记》的literary struc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第三章:《史记》的重要篇章选读3.1 《史记》开篇——《太史公自序》选读《太史公自序》,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史学理念、人生经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2 《史记》名篇——《项羽本纪》选读《项羽本纪》,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军事才能及其失败原因,让学生领会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3.3 《史记》佳篇——《孔子世家》选读《孔子世家》,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对比分析——《史记》与其他史书4.1 《史记》与《春秋》分析《史记》与《春秋》在体例、叙事风格、历史观念等方面的异同,让学生了解古代史书的演变。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第一章:《史记》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事迹。
2. 掌握《史记》的体例及特点。
3. 理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司马迁生平介绍2. 《史记》的体例及特点3. 《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体例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步骤1. 介绍司马迁生平,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 讲解《史记》的体例及特点,如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
3. 分析《史记》的文学价值,如文笔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等。
4. 探讨《史记》的历史价值,如史料丰富、客观公正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史记》相关篇章,了解其内容。
第二章:《史记》中的著名篇章一、教学目标1. 学习《史记》中的著名篇章,领略其文学魅力。
2. 分析著名篇章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史记》中的著名篇章,如《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等。
2. 分析著名篇章的文学特点,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著名篇章的内容和特点。
2.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著名篇章的文学之美。
四、教学步骤1. 讲解《项羽本纪》的内容和特点,如描写项羽英勇善战、性格豪迈等。
2. 分析《留侯世家》中的张良形象,如智谋过人、忠诚勇敢等。
3. 欣赏《史记》中的其他著名篇章,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史记》中的著名篇章,理解其内容。
第三章:《史记》中的历史观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中的历史观,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等。
2. 分析《史记》中的历史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史记》中的历史观,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等。
2. 《史记》对后世历史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中的历史观。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史记》历史观的影响。
《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已经逐渐转向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特点。
而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渊博、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将受到更多人才市场的欢迎。
在此大背景下,《史记》这本巨著被赋予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史记》为后人提供了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历史信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些变化说明,教师需要将学生引向深入的理解,不仅仅是多知道了一些信息,能够批判性的看待课本中的问题,这也是《史记》选读教案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1)深入理解《史记》的精髓,学会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解读史书。
2)掌握文化的阐述方法和文化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及其特色。
3)熟悉东方文化、理解中国文化、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
2、能力目标1)能够从阅读文本中提取出写作主旨和阐述方法。
2)能够批判性地思考,理解文本中最重要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传播文化。
3)通过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培养自主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以开放、宽容、理性的态度了解和支持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加深个人的文化认同。
2)通过阅读史记之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内容1、史记选读导入通过对《史记》精装本的介绍,以及读者从图书馆或网上借阅或购买等方式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2、《史记》全书的分析和文化特点分析全书的编写年代、编写目的和章节结构。
通过示例讨论《春秋左传》和《国语》等史书与《史记》的比较,对《史记》的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3、《史记》精华选读介绍《史记》的部分内容,根据学科特点选定不同的章节进行研究,涵盖了文化、历史、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及相关信息。
史记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史记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理解《史记》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重点:1. 了解《史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理解《史记》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准备:1. 《史记》选读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针对《史记》选段的相关课件或PPT4.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史记》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该书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史记》有何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步骤二:介绍《史记》(10分钟)1. 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包括其生平经历和写作动机。
2. 解释《史记》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强调其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重要地位。
步骤三:分析选段(20分钟)1. 分发《史记》选读教材,并指导学生阅读选段。
2.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记录下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步骤四: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选段进行文本解读。
2. 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如选段中的历史事件是否客观,作者的立场是否偏颇等。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预告下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史记》。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史记》选段,并撰写读后感或批判性评论。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史记》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对《史记》选段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第一章:《史记》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主要成就。
2. 掌握《史记》的体例和特点。
3. 了解《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史记》的背景。
2. 《史记》的体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3. 《史记》的特点:真实、客观、公正、生动、文笔优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史记》的背景。
2. 难点:《史记》的体例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史记》的体例和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2. 讲解:详细讲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史记》的体例和特点。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史记》本纪选读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本纪的主要内容。
2. 学习本纪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史记》本纪的概述。
2.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本纪进行详细讲解。
3. 分析本纪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本纪的写作技巧。
2. 难点:理解并分析本纪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本纪的概述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本纪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史记》的概述。
2. 讲解:讲解本纪的概述和写作技巧。
3. 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本纪案例。
4. 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本纪进行阅读和分析。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史记》表选读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表的主要内容。
2. 学习表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史记》表的概述。
2.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表进行详细讲解。
3. 分析表的写作技巧。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为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的第一部分,共五个章节。
本部分内容主要涵盖《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以及《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部分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对《史记》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掌握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地位。
2.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3. 掌握《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4. 学会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 培养对《史记》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史记》的产生背景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讲解秦朝的建立和灭亡。
讲解汉朝的建立和《史记》的编写背景。
2. 第二章: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讲解司马迁的家族背景和个人生平。
讲解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和编写《史记》的目的。
3. 第三章:《史记》的主要特点讲解《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讲解《史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4.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价值讲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解《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
5. 第五章: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讲解阅读《史记》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讲解如何理解和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动机、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等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3.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讲解《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特点。
分析《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不同体裁的特点和作用。
《史记》教案设计《史记》教案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史记》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
二、教材整合我们选用的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该教材分8 个专题,节选文章20 篇。
由于这一选修模块的教学只有10周时间,因此我们又精选了其中《太史公自序》《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孔子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进行课堂选讲。
有些专题,文本可以相互打通来教学,如《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关系密切,故放在一起进行研读。
教科书中其余篇目让学生课余自读。
三、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不能好高骛远,照搬大学课程的方法,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下面列举我们开设《史记》选修课主要采用的方法:1 .讲授式教学法。
如《太史公自序》等文史知识复杂,可由教师讲授。
《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可由学习小组共同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2 .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
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开设专家讲座。
充分利用南京高校师资强大的优势,邀请《史记》研究专家开设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4 .通过音像资料,赏析《史记》中的影视片断。
如让学生欣赏《霸王别姬》《英雄》等,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史记》原文的异同,品评其优劣。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三疏通课文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补充资料《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依据第四段1年十岁诵古文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5.总结略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六《史记》的有关知识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七总结全文《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八作业1.背诵第11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2.写一篇读后感《报任安书》教案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孙学军223600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观价值观及其意义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三教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课文节选了后三段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棰chuí圜墙yuán占卜囹圄槛jiàn 缧绁lãi3主要词句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不能与死节者比其次不辱理色及在槛阱之中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此人皆意有所郁结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偷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第二课时学习第二段1教师范读第二段2学生齐读第二段3字音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4词句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惟倜傥非常之人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思路分析完成《史记》实现了我<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的最大价值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价值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5熟读并背诵本段第三课时一学习第三段1学生齐读本段2主要词句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虽累百世垢弥甚耳重为乡党所戮笑身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耶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3思路分析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二总结全文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众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理想正确的<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三写作技巧分析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四作业1背诵第二段2完成全文翻译第一教时一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词句质疑补充注释学习1-4节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①玄孙孙之孙为玄孙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②曾大父即曾祖父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视鲧之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①鸿水即洪水大水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襄上漫淹没陵大土山③负命违背天命毁族毁败同族的人④等相同一样这里是比较的意思贤好强⑤登升提升⑥摄行代理执行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⑨殛通极流放远方以而⑩诛惩罚是对正确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③嗟叹词④女rǔ汝你⑤维句首语气词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勉勉力努力⑥拜行敬礼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拜礼中最恭敬的⑦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①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劳苦②律音律③度尺度④称以出《大戴礼记8226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译文参照王说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四布置作业一自学5-8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2 划出古今异义的有关双音词语3 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4 找出2-3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二试分析禹的形象第二教时一检查预习情况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见教材2 划出古今异义的双音词语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左准绳右规矩中国赐土姓3 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南面朝天4 找出2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等之未有贤于鲧者以告成功于天下帝舜荐禹于天下二学习4-8节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 11 左准绳 12 右规矩 13 载四时 14 以开九州 15 通九道 16 陂九泽 17 度九山 18 令益予众庶稻 19 可种卑湿 20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21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22 及山川之便利 23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③定指测定④伤悲伤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⑦致送达表达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11 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12 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13 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 14 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15 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8226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16 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17 陂bēi卑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猪猪野九个湖泊18 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 众庶庶民平民20 卑湿低湿之地 21 均使均衡 22 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23 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奥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涤原④九泽既陂四海会同⑤六府甚⑥众土交正⑦致慎财赋⑧咸则三壤成赋⑨中国赐土姓⑩祗台德先 11 不距朕行 12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为统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这句是总说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体分说②四奥四方之内奥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③刊旅开通了道路刊除。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产生对《史记》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分析《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使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史记》的价值。
第二章:《史记》的体例与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特点。
了解《史记》的篇章结构。
2.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的“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体例特点。
讲解《史记》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体例特点。
使用图表法,清晰展示《史记》的结构。
第三章:《史记》的史料价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史记》的史料价值。
培养学生运用《史记》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史记》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史记》的史料价值。
引导学生运用《史记》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其历史研究能力。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欣赏《史记》文学艺术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的文学风格、叙事手法、人物描写等艺术特色。
通过具体篇目,展示《史记》的文学魅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分析《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史记》的文学之美,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阅读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史记》知识进行阅读与讨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选择《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进行深入阅读与讨论。
针对《史记》中的史料、文学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读史记教学流程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著作背景,了解《史记》的体例和内容概况,了解《史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对历史人物的敬佩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著作背景,《史记》的体例和内容概况,《史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史记》的体例和内容概况的理解,学生对《史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史记》的封面和作者司马迁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史记》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史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著作背景(15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史记》中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学造诣和文学才华。
3. 学习《史记》的体例和内容概况(20分钟)。
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内容概况,让学生了解《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内容,涵盖了从黄帝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4. 学习《史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20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史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史记》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史记》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鼓励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研究。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史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2)能够分析司马迁的史学观和文学风格;(3)能够欣赏并评价《史记》中的精彩篇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史记》中的重要内容;(2)学会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史记》进行深入分析;(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热爱和敬意;(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史记》的产生及其意义(1)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史记》的背景;(2)分析《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3)探讨《史记》的文学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第二单元:《史记》的史学方法(1)介绍《史记》的编纂方法和体例;(2)分析《史记》中的史料处理和叙事技巧;(3)探讨《史记》的史学价值和局限性。
3. 第三单元:《史记》中的重要人物(1)分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2)评价《史记》中的人物描写和心理刻画;(3)讨论《史记》中的人物评价和道德观念。
4. 第四单元:《史记》的文学艺术(1)欣赏《史记》中的精彩篇章和语句;(2)分析《史记》的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3)评价《史记》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5. 第五单元:《史记》的研究与评价(1)介绍《史记》的研究历史和现状;(2)分析《史记》的评价体系和观点;(3)探讨《史记》的研究方法和未来趋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史记》的文学特点和史学价值;(2)《史记》中的重要人物和故事情节;(3)《史记》的文学艺术和审美特点。
2. 教学难点:(1)《史记》的史学方法和史料处理;(2)《史记》的研究历史和评价体系;(3)《史记》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史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史记》;(3)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心得。
史记选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史记的概况及其中的代表性篇章,包括《五帝本纪》、《封禅书》、《太史公自序》等。
了解史记的创作背景、成书过程、体例结构等。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解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献研究水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尊重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史记的概况及代表性篇章的学习和了解。
史记的体例结构和运用。
2.难点史记中的文字与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史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史记概况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完成,包括十二本,共一百三十篇。
b.史记的成书背景史记成书于西汉初年,主要记载了从五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c.史记的体例结构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分为纪、表、书等部分,并注重史实的考证和史料的搜集。
2.代表性篇章解读a.《五帝本纪》《五帝本纪》是史记中的第一篇,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五帝时代,包括黄帝、尧、舜、禹和启。
这段文字揭示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并对五帝的治国之道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b.《封禅书》《封禅书》描绘了太公望向周文王献封禅的场景,展现了封禅礼仪的盛大气派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天地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心。
c.《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对史记的自序,概括了史记的写作目的和方法,提出了“使读者得之以求治”、“不愿炙手之物”,并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的价值进行了阐述。
3.文本解读与讨论通过分组讨论、提问导向等方式展开文本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史记中的文字和思想,掌握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涵和意义。
4.总结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和个人思考,让学生总结史记的特点和价值,认识到史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理解。
《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教学资料教学时间安排三个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它和诗歌一样,同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宏丽的文化宝库。
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初步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二、先秦历史散文的鉴赏(一)中国散文的起源中国古代散文产生在文字发明之后,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记言、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为了占卜吉凶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事文辞,其内容主要是殷代从盘庚到纣时遗留下来的关于祭祀、畋猎、畜牧、农业、战争等的占卜记录。
由于刀锲刻写困难,这些卜辞虽记事简短,但文句已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规律,有的竟记叙出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句式活泼可读,初具文学趣味,可看出书面记叙散文的雏型。
《易经》卦爻辞则是散文的过渡形态,它具有了更多的文学因素,运用了记叙、议论、比喻、象征、起兴等手法,在篇章结构上已有了一定的中心和层次,比起甲骨卜辞来有显著的提高。
但真正定型的散文是《尚书》,《尚书》出自史官之手,多记人事,其中《盘庚》篇,语言富于感情色彩,多用比喻和格言;《无逸》篇、《秦誓》篇等手法多样,是比较成熟完整的论说文。
《尚书》之后是《春秋》,《春秋》记事粗略,不足成文,在散文发展上本不足道,但它首创“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序》)的编年体,遣词造句十分审慎,注重“春秋笔法”,其史事编排和文字表达的技巧比《尚书》有显著的进步,为后世的历史散文提供了借鉴。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第一章:《史记》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
2. 使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引导学生认识《史记》的价值,培养对古典文献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讲解《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分析《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史记》的人物描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要求。
3.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分析《史记》中的人物描写实例。
3. 总结人物描写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史记》的叙事技巧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史记》叙事特点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结构。
3. 《史记》的叙事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
《孙膑》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司马迁和孙膑。
2、对照注释,能解释重点词语,直译课文。
3、掌握课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4、归纳写作特色,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 对孙膑性格的把握学习难点: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马陵道智取庞涓的故事的启示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简介《史记》、司马迁。
3、听录音,学生轻轻的跟读,扫清文字障碍。
4、疏通、翻译课文。
(1)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下列句中的词义。
○1齐使田忌将而往:将,带兵。
○2去韩而归:去,离开。
○3齐军既已过而西矣:西,向西行。
○4素悍勇而轻齐:素,向来;轻,轻视。
○5齐号为怯:号,扬言,这里是伪装之义。
○6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趣,通“趋”,追逐;蹶,使……受挫。
○7我固知齐军怯:固,本来。
○8士卒亡者过半矣:亡,逃跑。
○9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轻锐,轻装精锐的部队。
○10孙子度其行:度,估计。
○11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斫,砍削。
○12期日:期,约定。
○13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14魏军大乱相失: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15齐因乘胜尽破齐军:因,于是。
○16孙膑以此名显天下:显,显扬,传扬。
(2)指导学生完成文后练习二、三中的部分练习,巩固有关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现象的知识,提高辨析能力。
(3)学生分小组口译课文。
(4)抽学生进行口译课文。
5、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请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内容。
(孙膑用减灶之计,在马陵道胜庞涓。
)(3)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孙膑:足智多谋,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具体表现在:在马陵道之战中,孙膑洞悉敌军弱点,故作假想,巧设伏兵,造成庞涓错觉,诱敌就范,战而胜之。
庞涓:骄傲自大。
具体表现在:当他看到孙膑设计的假象时,即轻易大喜,还自得的说:“我固知齐军怯”。
写孙膑的同时写庞涓,则是为了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选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
2.掌握本单元的文言知识
3.诵读课文,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
4.品味《史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教学建议
单元教学建议
l.重视诵读,个别篇段要求背诵。
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摘录每课的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完整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单元结束后,要从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作小结,以便从整体上理解《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概述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言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史记》深刻伟大的思想意义,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特点。
1.文言知识
《史记》是典范的文言语言。
学习中,要让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梳理每课的文言知识,准确识记和理解这些知识,并结合他们高一高二学过的文言篇目中涉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以便为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知识框架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