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杵针疗法结合地佐辛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杵针疗法结合地佐辛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杵针疗法结合地佐辛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杵针疗法结合地佐辛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杵针疗法结合地佐辛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03-19T14:25:35.5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5期作者:涂红云刘芯君邱婷婷张贵英张纤李情洁

[导读]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四大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0倍。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目的:探讨杵针疗法结合地佐辛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周静息痛发生频次变化及疼痛程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周静息痛发作频次降低率试验组大于对照组(P

【关键词】杵针疗法;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性;疼痛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081-0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四大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0倍。最近完成的流行病学调查[1]显示: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人群周围动脉闭塞病变(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AOD)的患病率是19.47%,70岁以上PAOD患病率上升到

31.9%,成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大多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疼痛,严重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选取有静息痛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杵针辅助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O16年2月在我院血管外科就诊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8~79岁,平均(60±10)岁。纳入标准:(1)糖尿病患者(2)年龄40~80岁男性或非孕期女性;(3)有静息痛;(4)影像学检查证实下肢动脉任一节段(包括髂、股、腘、膝下动脉)出现>50%的狭窄或闭塞;(5)wagner分级在2~3级之间;(6)能够理解试验的目的,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受试者;排除标准:(1)其他非血管原因所致的下肢疼痛;(2)有严重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或合并心、脑、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3)参与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4)患者依从性差,或者研究者认为不适宜入选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杵针组40例。入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型2种证型。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实施保守治疗。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l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ml静脉推注,Q12h;肠溶阿司匹林100mg口服,qd;伤口治疗根据湿性愈合理论运用新型辅料换药;患肢疼痛时肌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100mg。治疗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同时选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学校监制,成都市新亚机电设备厂生产的太极杵针(产品专利号:89213016.4)进行杵针干预。杵针处方:命门八阵,配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合谷.运用杵针在特定穴位上进行点叩、升降、开阖、运转和分理;行杵力度以杵力透达皮肉为度,以患者感到酸、麻、胀、重针感外及刺激部位皮肤潮红、局部温热感以及病人特有的全身及局部轻松、舒适、愉悦感。局部行杵的速度每min90~120次,每次30min,每日1次,左右穴位轮流,共干预2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以下指标分别测评:每周静息痛发作频次、疼痛程度。(1)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对疼痛程度予以测评。VAS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测量工具,100mm水平线或垂直线,两端分别标有“无痛”、“剧痛”,患者可指出代表自己疼痛强度的一点。采用自行拟定疼痛分级评定标准,其中VAS数字0为0级;1~33为I级;34~66为Ⅱ级;67~100为Ⅲ级[2]。(2)疼痛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疼痛程度由I~Ⅲ级降为0级;显效:由Ⅲ级降为I级;有效:由Ⅲ级降为Ⅱ级、Ⅱ级降为I级;无效:未变化或增加者。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数资料先行方差齐性分析,方差齐同者采用t检验,否则先行对数值转换,再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周静息痛发作频次

见表1。治疗后两组周静息痛发作频次与治疗前相比,周静息痛发作频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8,P<0.01)。

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0级例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Ⅱ和Ⅲ级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明显。两组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定义 糖尿病足的定义最早在 1956 年由欧克利提出,就是指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而使肢端缺血与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合并感染的足。 WH0 ( 1999 年)对糖尿病足的定义: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与(或)深部组织的破坏。主要临床表现为足溃疡与坏疽,就是糖尿病患者尤其就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痛苦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也就是患者致残致死主要原因之一。 二、糖尿病足流行病学 (一)国外流行病学 1、糖尿病足就是许多国家截肢首位原因。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率为 4 %-10 %。 2、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占 40 % -60 %。 3、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 85 %发生在足部溃疡后。 4、在糖尿病患者中, 5 个溃疡中有 4 个就是因为外伤而诱发或恶化。 5、美国每年糖尿病的医疗费用中 1/3 花在糖病足病的治疗上,截肢的医疗费用更高 (二)我国资料 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 10 %,糖尿病人数已接近 1 个亿,就是世界糖尿病发病人数除印度外最多的国家。 2、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 14 %,老年人就是糖尿病足的危险人群。足部溃疡多发生于糖尿病起病后 10 年。病程超过 20 年者,约 45 %发生足部神经障碍性病变。 3、我国住院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为 1、6%-6、4% ,近年来,糖尿病病足溃疡与足坏疽的患者正在增加。 总体上说 ,糖尿病足致残率高,需行截肢手术者约占 5%-10% ,占所有非创伤性截肢的50% 以上,截肢后 30 天内死亡率约有 10%-14% ,其生存期中位数为 22 个月,对患者危害

抗抑郁药对性功能影响有多大

抗抑郁药对性功能影响有多大 抗抑郁症的药物一般副作用都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很多患者比较常谈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服用抗郁症往往会性功能出现障碍,导致性欲减退,引起阳痿早泄等等,对于女性来说,也容易导致性欲减退,但是这些副作用一般都是可逆的,在停药一段时间,一般患者的心功能会逐渐的恢复。 ★坚持服药,却要以牺牲性功能胃肠功能等为代价; 不服药,却可能深陷抑郁症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患者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对此,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范长河主任表达了他的看法。 由于抑郁症本身就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并且抑郁症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并不仅仅是性欲的缺乏,实际上包括了多种性功能障碍,如勃起障碍、高潮障碍等。所以在讨论抗抑郁药治疗导致的性功能障碍之前,首先应该排除一下是否是疾病本身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如果是疾病本身导致的性功能障碍,那么经过合理的抗抑郁药治疗,当抑郁症的症状缓解时,这种由于抑郁症导致的性功能障碍也会缓解。

★目前大多数的抗抑郁药都有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 所以抗抑郁药治疗过程中由于出现性功能障碍而导致患者停药或不依从的的甚多。但由于抑郁症的疾病特点要求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所以帮助患者正确认知和面对这一副反应在抗抑郁的治疗中非常的关键。 ★副反应是可逆性的 对于抗抑郁药导致的性功能障碍,首先要说明的是这种副反应是可逆性的,也就是说一旦停用抗抑郁药,这种由于抗抑郁药导致的性功能障碍是能自动缓解的。所以患者担心这种副反应会不会持续存在是不必要的。 其次抗抑郁药导致的性功能障碍是有时间性的特点,在服用抗抑郁药初期出现的性功能障碍,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有部分的患者的性功能会自然缓解。所以当在抗抑郁药治疗过程中出现性功能障碍时,不要急于更换或停用药物,给予适当的时间观察(大约1~3个月)是有必要的。 同时也可以在密切观察病情,在确保治疗有效的基础上谨慎降低抗抑郁药的剂量以达到最小的有效剂量。有研究发现

中药联合他达拉非治疗男性勃起障碍伴抑郁30例_李湛民_王一珂

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7.063 中药联合他达拉非治疗男性勃起障碍伴抑郁30例 李湛民1,王一珂 2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男科,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外科,辽宁沈阳110032)摘 要:目的:观察中医经典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 )并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 用汉密尔顿(HAMD )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筛选抑郁状态病例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两组均隔天口服小剂量他达拉非片治疗ED 。治疗组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则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两组均以20d 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主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HAMD 评分情况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抑郁评分均有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比较均可改善临床症状,对照组略优于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明显改善ED 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中药效果明显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勃起功能障碍;抑郁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中图分类号:R69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 1719(2014)07-1463-03Clinical Observation on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adalafil in Treatment of 30Cases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with Depression LI Zhanmin 1,WANG Yike 2 (1.The Department of Andrology 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Liaoning ,China ;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Liaoning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with Chaihu plus Longgu Muli Decoction treating post -erectile dysfunc-tion depression.Methods :We selected 60cases of post -erectile dysfunction depression by Hamilton (HAMD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scale scores ,and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 ,30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Chaihu plus Longgu Muli Decoction and control group took Tadalafil.20days in both groups was a treatment course ,observing for one course.We compared HAMD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Depression scores were lower after treatment.So the result was statistical (P <0.05).Significant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P >0.05).Two groups can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he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imilar (P >0.05).Conclusion :Chaihu plus Longgu Muli Decoction for treatment of post -erectile dysfunction de-pression is worthy of promoting. Key words :erectile dysfunction ;depression ;Chaihu plus Longgu Muli Decoction 收稿日期:2014-02-10 作者简介:李湛民(1963-),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 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男科临床和科研。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 ED )是男科的常见病。40 70岁的中老年男性中ED 的发病率约52%。在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较高。抑郁症是指以显著而持久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通常 持续2周以上,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思维内容障碍以及意志活动减退为主。 Hartmann 统计表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约10% 20%个体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ED 与抑郁症的关系密切,国内外研究表明ED 与抑郁症的共病率可高达78.3%,二者的关系是双向的、可互为因果。ED 患者常因心理压力过重,夫妻关系紧张,自尊心受损而导致抑郁。而ED 在抑郁症患者中发病风险 是非抑郁症的两倍 [1] 。 抑郁症属于精神科疾病,但只有10%患者直接就诊于精神科医生, 90%的患者按躯体疾病就诊于相关科室。男科ED 伴有抑郁的患者也大多接受男科治疗。男科医生需要了解该患者群特点并给与相应的干预治疗。因为对于ED 患者单纯采用补肾中药或PDE5抑制剂解决勃起功能障碍,往往不能根本解决ED 患者的抑郁症状而获得满意的性生活,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忧郁药物主要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类抗抑郁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性功能障碍,影响到35% 60%服药人群,其中高潮延迟和高潮缺失,较性欲低下更为常见。因此临床上在应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时,医生往往非常谨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中医经典《伤寒论》,系名医张仲景所创立。该方具有调和气血,化痰解郁,镇惊安神之功,在临床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7-05-31T15:54:14.4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7期作者:李宏艳 [导读] 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 (黑龙江省集贤县人民医院超声室黑龙江集贤 155900) 【摘要】目的: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Ⅱ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对照组下肢动脉管腔的IMT、硬化斑块、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以累及腘动脉以下的远端动脉胫前、后动脉多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检查的有效手段,对于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08-02 Ⅱ型糖尿病患者常以慢性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常见于原发性糖尿病患者,存在遗传倾向。糖尿病并发症常累及周围血管,尤其是下肢动脉,大量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几率要明显比正常人更高,常常会导致下肢血管闭塞、截肢等。为此,加强糖尿病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超声具有无创、操作快捷、经济负担低等特点,已经成为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1]。本研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病变进行诊断,从而为临床早治疗提供更为有价值、准确的信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6月期间诊治的5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41~78岁,年龄平均值为(58.4±9.1)岁,选取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40~76岁,年龄平均值为(57.3±9.9),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仪器为PHILIPS飞凡超声仪,高频线阵式探头,频率7.5~10MHZ,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对股动脉、腘动脉及胫前后动脉及各分支血管分别进行检查。下肢呈外展外旋,由腹股沟内下方股总动脉开始,沿下肢走行自上而下缓慢滑动探头,逐一行纵行检查。二维超声首现检查动脉内膜光滑程度,内膜中层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多普勒超声测量血管腔血流的充盈度,动脉内径(R)、异常血流信号,血流频谱、收缩期峰值流速(VMB)、反向血流等。 1.3 下肢动脉硬化的评定标准[2] ①下肢动脉中层钙化,ABI≥1.3;②无周围血管病变,0.9≤ABI<1.3;③下肢动脉供血不足,ABI<0.9。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管腔内径、血流速度,计算两组下肢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踝肱指数(ABI),其中,IMT在1.0mm及以上为IMT异常;同时,记录两组下肢动脉病变情况。 2.结果 对照组下肢动脉管腔的IMT、硬化斑块、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下肢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以累及腘动脉以下的远端动脉胫前、后动脉多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伴随我国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肥胖人群的增多致使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病人数不断提升,而且这种疾病极易引发其它并发症,比如高糖血症、周围血管病变等,这其中肢动脉血管病变较为普遍,导致患者下肢血管引发病变,出现血黏滞度不正常,继而影响血管弹性,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患者血管深受损害。这种疾病的并发症非常严重,甚至会引起患者下肢瘫痪,危及生命,因而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对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核磁共振或动脉造影等检查,虽然检查结果准确可靠,但创伤性较大且费用较高,患者的经济负担比较沉重,依从性不理想,使其无法及时尽早做出诊断而延误治疗最佳时期,最终导致下肢坏疽与截肢甚至死亡。Ⅱ型糖尿病患者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且病情发展较快,在糖尿病的早期即可出现,尤其下肢血管好发,以远端血管足背动脉为著,严重可形成足溃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多切面、多角度详细的观察动脉血管的走形、内径、内中膜增厚情况、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情况、有无血栓形成等,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做出很好的评价,尤其对中度以上的动脉狭窄,可很好反应出动力学方面的改变,且无创伤性,测量所得数据准确可靠,具有很高的重复性,易被患者接受,及时发现病变对临床治疗来说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3]。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Ⅱ型糖尿病患者施以超声诊断可以反映出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情况,无创伤性,费用较低,为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有效控制患者形成并发症。综上所述,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早期发现病变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岩,瞿国萍,公长春,等.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6):5464-5466.

抑郁症现状研究

抑郁症现状研究 一、前言: 抑郁症是严重精神疾病之一,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疾病负担及高自杀死亡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情境为中心的临床症状。它包括多种症状与体征,其中躯体方面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丧失自尊、有自罪感,注意力不集中,有自杀自伤[3]想法等。虽然抑郁症的病因未完全清楚,但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承受不住来自各方的压力而导致抑郁症,如产前抑郁、产后抑郁、青少年抑郁、老年抑郁以及各种疾病原因引起的抑郁症。抑郁症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及身心健康,也间接影响其家人的生活及身心健康。因此对于抑郁症现状与治疗方式研究,对保证人们健康,正常,高水平的生活质量(物质、精神)有重大意义。 二、现状 据全球疾病负担调查估计,到2020年重性抑郁所导致的功能残疾将仅次于缺血性心肌病,位居第二,因此,应该重视抑郁症的治疗。心理干预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中国继心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全球处方量最多的10种药品中,抗抑郁药占了3种。 三、基本症状 抑郁症最基本的症状为:悲伤,焦虑,兴趣缺乏(通常最值得高兴的事情在患者看来都是没有愉快感),失眠(早醒),食欲下降,过度自责,精力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每天情绪波动,其中早上感觉最糟是本病特点。 抑郁心境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特征,轻者自卑、心情不佳、自觉身体疲倦、力不从心、回避社交活。重者情绪低沉、有自杀倾向闭门独居、甚至连个人卫生都不能顾及。 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多样,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兴趣减退等心理行为症状,睡眠障碍、疼痛、心悸、胸闷、胃肠不适及性功能障碍等躯体症状,以及便秘、食欲下降及体重减轻等表现。其中,睡眠障碍是最为普遍、也是最容易被病人和家属忽视的症状。 四、治疗方法 1 、心理干预方法 1.1 工娱治疗除了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外,联合采用辅助治疗方法会使疗效事半功倍,工娱治疗就起着显著作用。工娱治疗不仅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还可以使患者很快融人集体活动中,从而改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常用的工娱治疗有下围棋、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打牌、跑步等,如果患者不喜欢这些活动,还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规范化诊治

题型:单选题(共5题100分) 1. 糖尿病下肢PAD的特点(20分) A:病变广泛多部位、多节段 B:并有微血管病变 C:病变更远端,多为小血管病变 D:手术难度大,效果相对差 E:以上均是 2. 糖尿病性LEAD的二级预防措施有误的是(20分) A:对于有症状的LEAD患者,建议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建议剂量为150mg/d B:对于已有血管疾病且对阿司匹林过敏和/或有溃疡病史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 C:指导患者运动康复锻炼,时间至少持续3-6个月 D:根据病情使用他汀类调脂药 E:根据病情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及抗凝药 3. 下列有关踝肱指数(ABI)的描述有误的是(20分) A:踝肱指数是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 B:正常人休息时踝肱指数的范围为1.1~1.3 C:踝肱指数大于1.3则提示血管壁钙化以及血管失去收缩功能 D:踝肱指数低于0.4则提示存在严重的外周动脉疾病 E:踝肱指数0.41-0.9则提示存在轻到中度的外周动脉疾病 4. 糖尿病性LEAD一级预防中血糖、血压控制的目标为(20分) A:餐前血糖3.5-6.9mmol/L,餐后血糖<9.0mmol/L,HbA1c<6%;血压120/80mmHg

B: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20/80mmHg C: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30/80mmHg D:餐前血糖3.5-6.9mmol/L,餐后血糖<9.0mmol/L,HbA1c<6%;血压130/80mmHg E: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40/90mmHg 5. 有关进行LEAD筛查描述有误的是(20分) A: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常规进行LEAD筛查 B:伴有LEAD发病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筛查1次 C:对于有足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年龄,应进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查及评估 D:如糖尿病患者主诉行走时下肢无力、大腿或小腿肌肉疼痛以及间歇性跛行,应警惕罹患LEAD的可能 E:目前LEAD筛查方法仅有动脉彩色超声检查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参考模板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 武宝玉袁申元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又称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0倍,8.00%的病人在诊断糖尿病时即已存在LEAD,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至20年后其发病率可达45.00%。有严重LEAD的患者不仅面临下肢截肢的危险,而且死亡的危险也增加4~7倍。 1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 糖尿病大血管的基本病变——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与非糖尿病者相同,但糖尿病患者起病早、进展快、无明显性别差异,而且由于糖尿病时凝血活性增强更易形成血栓[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最大的特点是病变分布与非糖尿病者不同。非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主要分布于近端动脉,如主动脉、髂动脉、浅表的股动脉和少量的远端动脉,而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则主要累及膝以下胫腓动脉[2]。糖尿病患者主动脉病变的发病率为13.00%,非糖尿病者为25.00%;而膝以下的胫动脉的相对发病率在糖尿病者达90.00%,非糖尿病者仅为10.00%,故又称之为糖尿病“胫动脉病”[2,3]。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下肢血管动脉中膜钙化(medial arterial calcification)尤为突出,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布特点(主要累及膝下)有关[4]。动脉钙化以踝部最多,趾部较少,足的背部又较趾部为多[5]。Orchard等[5]报道,通过X线检查,踝部胫后动脉钙化的患病率为32.00%,胫前动脉为28.00%,跖部水平的动脉为47.00%。Smith等[6]对428例糖尿病患者足部进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钙化有显著高的患病率,并与下肢截肢有关。在无截肢史的病人中患病率为39.00%,而有对侧截肢史者达78.00%。Chantelau等[4]报道,42例有下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前足动脉(跖动脉)钙化者为22例(52.00%),而且男性为16/42例(52.00%),显著多于女性的6/42例(14.00%),并与病程相关。有钙化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于膝下者为68.00%,膝上者为32.00%,而无钙化者膝上与膝下分别为54.00%和46.00%。而且动脉钙化使胫腓动脉病变显著加重,动脉钙化组发生闭塞性病变(部分或者全部)者为2.57%,而无钙化者为1.67%。 目前认为糖尿病患者动脉钙化可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出现以膝下血管病变为突出的特点,但发生钙化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神经病变。动脉钙化与交感神经纤维切除显著相关,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显著相关,故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发生于下肢(特别是膝下、足部),因此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钙化多见,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严重。有神经性溃疡者下肢动脉钙化显著多于无溃疡者,提示动脉钙化与神经病变的程度相关[4,5];②动脉钙化也与血肌酐水平的升高显著相关,故糖尿病肾病者动脉钙化显著增多[4,5];③动脉钙化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显著相关[5];④钙代谢异常、血脂代谢紊乱、吸烟和饮酒等因素与动脉钙化的关系尚不清楚[5]。 目前认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及非酶糖基化(no-enzymatic glycation)。胰岛素抵抗为一综合征,可出现于糖尿病发病前,包括高胰岛素血症、血脂代谢异常、肥胖、高血压等。其中脂代谢异常可出现致粥样硬化脂质谱,即出现小的、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降低的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CHO)及升高的甘油三脂(TG)水平。高血糖状态下血糖与血循环及组织中的蛋白质非酶结合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对粥样硬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AGE形成过程中可刺激产生氧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AGE与内皮细胞结合可损害内皮细胞功能,AGE与单核/巨噬细胞结合刺激产生细胞分裂素、生长因子和基质成份,促进粥样斑块形成。LDL的糖基化使之易于为巨噬细胞吞噬,胶原蛋白的糖基化和交联使LDL在基质中沉积增多,并使血管壁硬化。 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遗传易感性。其它危险因素还包括脂质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状态、糖尿病病程、高血压、肥胖和吸烟等[1]。然而经多变量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显示,收缩压(SBP)的增高、TG水平的增高和HDL-CHO水平的降低为糖尿病LEAD发病的显著危险因素;而总CHO水平、舒张压(DBP)和体重则与LEAD

糖尿病并发症之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做为当今社会的三大疾病之一,以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很多人谈’糖”色变,其实糖尿病本身不可怕,怕的是并发症;糖尿病不算病,并发症才算病。这都是在于强调,糖尿病只要对症治疗,就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以及早期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作为糖尿病人,掌握一些并发症的前兆特征,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之前推荐过一篇关于灵芝泡水的文章,对糖尿病并发症很有好处,每天用三十克的祁达堂紫灵芝片煮水喝,坚持每天喝,一个疗程左右血糖就会恢复平稳。紫灵芝不仅有直接降血糖作用,而且与原用的降血糖药物合用可以增加疗效,预防或减轻并发症。今天就谈谈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大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很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较快,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 其中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引起的冠心病呈多支弥漫性严重病变,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甚至肺水肿;脑血管病易致死致残;肾动脉硬化导致肾动脉狭窄,血压升高不易控制;外周动脉硬化尤其是下肢动脉硬化出现疼痛、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严重狭窄时出现肢体坏死,甚至需截肢。

在血糖维持正常且稳定的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酌减原用降血糖药的剂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紫灵芝本身具有的保肝作用也可以减轻或防止一些口服降血糖药物对肝脏的损害。 最后除严格控制糖尿病且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外,应及早处理各种心血管问题。高血压颇常见,采用药物时应注意有否影响糖、脂肪、钾、钙、钠等代谢,如失钾性利尿剂(噻嗪类)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少钾和钙离子进入β细胞而抑制胰岛素释放,以致血糖升高;保钾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排钾减少,在肾功能不全伴高血压者易发生血钾过高而影响心功能,有时可引起严重后果;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不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者均可抑制低血糖症症状、提高血甘油三酯、降低HDL2-ch,非选择性者还可延迟低血糖症恢复;不少降压药还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阳瘘,以免发生低血糖症时再诱发心肌梗塞,但酮症也可诱发上述心脑肾并发症,必须注意。近年来还发现糖尿病性心肌病在严重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发生前仅有T波低平倒置,应及早严格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应用辅酶Q10和第二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1-肉碱可改善心肌功能,也可试用。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下肢溃疡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的一种表现,也就是糖尿病足,这类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那么,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我根据广西吴唐糖尿病研究院官方网站里面的知识整理出的一些资料,以供大家参考。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并发下肢溃疡的表现 糖尿病性软组织溃疡的特点是微血管床易发生病变,创面破坏深,常累及皮下脂肪、肌肉及深浅筋膜的综合性损害又伴细菌性感染为其特征,多见于足部、尾椎部,亦可见于皮下组织薄弱处。 因其患部微血管床受损供血不良,营养障碍,免疫机能低下,溃疡周围及其底部肉芽组织生长低下,极易反复发作,感染不控制组织有时易发生溶解性或液化性坏死,其分泌物常沿深筋膜的方向波及到远方损害。此顽固性软组织溃疡在临床的突出表现过程,是糖尿病常在持续10年以上并发的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后果严重,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措施。如何确定本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手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早期糖尿病足症状不明显,一般表现为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足背发凉,这主要是下肢缺血所致。神经病变还会导致足背动脉减弱甚至消失,走一会儿腿就疼,甚至干脆不能走。严重着休息时也会痛,睡眠受到影响。如果病情再进一步发展,下肢特别是脚上就会出现溃疡、坏疽,创口经久不愈。坏疽严重者不得不采取截肢手术。 总的来说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就是下肢疼痛及皮肤溃疡,从轻到重一般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下肢休息痛以及足部坏疽。掌握了糖尿病足的症状,糖尿病患者就能很好的判断糖尿病足、糖尿病足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疗方法 1、患者中对于血管病变不是非常严重或没有手术指征者,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使用扩血管药物及活血化瘀中药。 2、而对于血管病变严重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应行血管血管重建术。 3、针对坏疽患者在休息时有疼痛及广泛的血管病变不能行血管重建时,应果断截肢术,截肢前最好行血管造影以决定截肢平面。 4、利用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可提高新生组织的血管化生,增加胶原的合成,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杀菌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血小板源性因子的合成,该因子有促进伤口愈合作用。若

外周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外周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22 发表者:谭开彬(访问人次:1554) l 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评价上述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具体如下:1. 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特征;2. 动脉狭窄; 3. 动脉闭塞;4. 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二、适应证 1. 下肢乏力、发凉。 2. 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溃疡或坏疽。 3. 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4. 疑有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5. 下肢动脉手术或介 入治疗后的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无绝对禁忌证。但相应部位有插管、溃疡、石膏固定时,检查可能受限。 四、仪器设备 髂动脉检查常用2~5MHz凸阵探头。下肢动脉检查常用4~7 MHz线阵探头。股浅动脉的远段和胫腓干的部位较深,必要时可用2~5 MHz凸阵探头;胫前动脉的远段和足背动脉则较为浅表,可采用5~12 MHz线阵探头。 五、检查前准备 为减少肠气对髂动脉检查的干扰,患者需禁食、禁水、禁烟、禁嚼口香糖8小时 以上。 六、检查技术及狭窄诊断标准 1、检查技术要点 灰阶超声:采用横切面及纵切面检查,评价有无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并测量厚度,以股总动脉及其分叉处、腘动脉较为清晰。 彩色多普勒超声:将彩色多普勒血流速度标尺调至合适水平,使正常动脉段不出现混叠,扫查髂动脉和(或)下肢动脉全程,观察有无提示血流增速的混叠现象。 脉冲多普勒超声:分段采集髂动脉和(或)下肢动脉多普勒频谱,角度应≤60°。如有可疑狭窄,应在狭窄处、狭窄前及狭窄即后段采集多普勒频谱,并测量血流 速度。 2、检查步骤 ①髂动脉:髂动脉检查包括髂总、髂外和髂内动脉。髂总动脉向盆腔深部走行,在盆腔深部发出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可视为髂总动脉的直接延续,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专家共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制定 起草专家 胡仁名樊东升 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 崔丽英樊东升高鑫郭晓慧洪天配纪立农母义明宁光王毅肖海鹏邢小平邹大进周智广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定义、流行病学及分型 1.1 定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1.2 流行病学: 糖尿病诊断10 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其患病率与病程相关。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 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患者无症状。在吸烟、年龄超过40 岁以及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中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 1.3 分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分型,最常见的分型如下:?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类型。 ?局灶性单神经病变:或称为单神经病变,可累及单颅神经或脊神经。

?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同时累及多个单神经的神经病变称为多灶性单神经病变(或非对称性多神经病变)。 ?多发神经根病变:最常见为腰段多发神经根病变,主要为L2、L3和L4等高腰段的神经根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DA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 等系统。 ? 2.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学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认为其主要为代谢紊乱所导致的氧化应激、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NGF)缺乏等。另外,自身免疫因素、维生素缺乏、遗传和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DPN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学改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无髓鞘神经纤维轴突变性,甚至消失;有髓鞘神经纤维髓鞘节段性或弥散性皱缩或脱髓鞘,以及髓鞘再生引起的朗飞氏结结间长度改变。 3. 诊断: 3.1 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糖尿病类型及病程、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等。 3.2 症状及体征: l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病情多隐匿,进展缓慢;主要症状为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通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多从下肢开始,对称发生,呈长度依赖性。症状夜间加剧。体格检查示足部皮肤色泽黯淡,汗毛稀少,皮温较低;痛温觉、振动觉减退或缺失,踝反射正常或仅轻度减弱,运动功能基本完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量表1

xx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 MDNS可与MNSI联合应用以确定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在一段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评分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1.临床xx: 感觉: 拇指的振动觉,10g丝的触觉,拇指的针刺觉。 肌力: 手指展开,拇指伸展,踝关节背屈 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股四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临床xx临床症状得分 右拇指振动觉正常0 减退1 消失2 左拇指振动觉 右拇指10g丝测试 左拇指10g丝测试 右拇指背侧的针刺觉 左拇指背侧的针刺觉 右手指伸展肌肌力 左手指伸展肌肌力

右拇指伸展肌肌力 左拇指伸展肌肌力 右髁背屈肌肌力 左髁背屈肌肌力 右侧肱二头肌反射 左侧肱二头肌反射 右侧肱三头肌反射正常0 减退1 消失2 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2 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2 有疼痛感0 无疼痛感2 有疼痛感0 无疼痛感2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正常0 轻到xx无力1 重度无力2

不能运动3 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左侧肱三头肌反射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右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左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0 亢进1 消失2 右侧跟腱反射存在0 亢进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量表

密西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 MDNS可与MNSI联合应用以确定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在一段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评分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1.临床体格检查: 感觉:拇指的振动觉,10g丝的触觉,拇指的针刺觉。 肌力:手指展开,拇指伸展,踝关节背屈 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股四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临床体格检查临床症状得分 右拇指振动觉正常 0 减退 1 消失 2 左拇指振动觉正常 0 减退 1 消失 2 右拇指10g丝测试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 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 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 2 左拇指10g丝测试正常(10次中感觉8~ 10次) 0 减退(10次中感觉1~ 7次) 1 消失(10次中感觉0次) 2 右拇指背侧的针刺觉有疼痛感 0 无疼痛感 2 左拇指背侧的针刺觉有疼痛感 0 无疼痛感 2 右手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左手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右拇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左拇指伸展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右髁背屈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左髁背屈肌肌力正常 0 轻到中度无力 1 重度无力 2 不能运动 3 右侧肱二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肱二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右侧肱三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肱三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右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股四头肌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右侧跟腱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左侧跟腱反射存在 0 亢进 1 消失 2 1.计算方法: 感觉损伤得分=左右两侧感觉检查项目的分数之和 肌力得分=左右两侧肌力检查项目的分数之和 反射得分=左右两侧反射检查项目的分数之和 体格检查得分=感觉损伤得分+肌力得分+反射得分 2.临床体格检查部分:最低得分0 最高得分46,分数越高,周围神经病越重 临床体格检查得分周围神经病 0~6 无 7~12 轻度 13~29 中度 30~46 重度 MDNS > 6分为异常。 一般资料 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院诊断入院日期病史入院前降糖史

凯时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与分析_张志敏

凯时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张志敏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凯时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3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随机数字法把130例患者分成两组,取其中65例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另外65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凯时注射液治疗,经过15d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评分、周围神经体征评分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经过15d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73.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47.7%,观察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 神经功能评分总分、周围神经症状评分、周围神经体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总分、周围神经症状评分、周围神经体征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凯时注射液治疗疗效理想,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总分、周围神经症状评分、周围神经体征评分,用药安全可靠,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凯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6)09(a)-0017-03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ZHANG Zhi-min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umadian,Zhumadian,Henan Province,46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anuary2011to December2015in our hospital130case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130patients,65patients were taking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pplication set the control group,the other65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increased on the basis of injection therapy Kay,15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treatment efficiency,neurological functio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symptoms scores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Results After15days of treatment,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73.8%.Control group,the effective rate of47.7%,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P<0.05);before treatment,two groups of nerve function score,peripheral nerve symptom score,peripheral nerve symptoms score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two groups of nerve function score,peripheral nerve symptom score,peripheral nerve symp-toms sco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P<0.05).No ser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ccurre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tients using Kai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deal cu-rative effect,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peripheral nerve symptom score,peripheral nerve symptoms score,the medication is safe and reliable,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value fo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Kay time;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Clinical application [作者简介]张志敏(1979.8-),女,河南驻马店人,本科,主治 医师,研究方向:内分泌。 https://www.doczj.com/doc/c017933876.html, 中外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