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市临港产业发展模式_王铭

宁波市临港产业发展模式_王铭

宁波市临港产业发展模式_王铭
宁波市临港产业发展模式_王铭

第29卷第9期2007年9月

水运管理

【摘要】为充分发挥宁波市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宁波市港口经济,分析目前宁波市临港产业的发展情况,研究宁波市发展临港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宁波市实际重点提出宁波市临港产业的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认为宁波市应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依托深水大港,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造纸、钢铁、修造船和汽车等6大临港产业,对临港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建设环保型临港产业,选择合适的临港产业模式,加速临港产业发展。

【关键词】港口;临港产业;区位;经济腹地

0引言

港口是宁波市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在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临港产业是港口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动力,是现代港口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临港产业是实施宁波市第10次党代会提出的“港桥海联动”的内容之一,也是宁波市实施“以港兴市、产业立市、科教强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对于宁波市完善港口功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宁波市临港产业发展现状

1.1临港产业概念

临港产业,泛指布局于港口及周边区域内,依托港口资源和转运优势催生发展的产业群。临港产业将港口码头纳入生产线的组成部分,使物流过程无缝连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根据经济界比较一致的划分标准,临港产业主要包括:港口直接产业、港口共生产业、港口依存产业和港口关联产业。

根据上述划分标准,临港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目前宁波市绝大部分产业。为突出重点,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从宁波市实际出发,着重研究石化、能源、造纸、钢铁、修造船、汽车产业等发展潜力大的临港产业。

1.2发展现状

经过逾20a的开发建设,宁波市已形成一条绵延逾20km的临港工业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港口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宁波市布局临港工业区的地域包括北仑区、镇海区及环象山港区(包括鄞州区、奉化市、宁海县和象山县)等区域,其中北仑区、镇海区的临港工业已经占全市临港工业总量的70%以上,涉及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服装、家电和电子信息等领域(见表1)。

临港工业的崛起彻底改变宁波市“轻小加集”的产业结构,使宁波市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目前,宁波市14个百亿元以上的特大项目中有10个分布在临港工业带,截至2005年底,宁波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临港工业企业共有635家(其中大型企业107家),实现工业产值69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3%;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利税总额95亿元。

宁波市临港产业发展模式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135)

王铭

收稿日期:2007-05-15

作者简介:王铭(198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运物流。

第29卷第9期2007年9月水运管理

表12004年宁波市临港工业区概况[1]

区域

6.114.6

81.9209.2

4.52.9

7.013.5

2.1优势

2.1.1天然深水良港优势

宁波港区是由北仑、镇海、宁波、大榭、穿山等港区

组成的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多功能、

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港区。宁波港区水深流顺风浪

小,进港航道水深在

第29卷第9期2007年9月水运管理

游“大”——产业链末端的精细化工、塑料、轻纺等产业在全国占有很大份额,但是处于产业链中端的基础化学工业却非常薄弱,不仅盐及盐化工、海洋能源矿产、海洋船舶修造等传统工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而且应该大力发展海洋精细化工、海洋药物等新兴工业,形成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互动,使宁波市港口经济的产业链不断向临港工业延伸。

2.2.3资源供给总量不够充裕

宁波市是一个资源小市,发展临港工业受诸多因素制约。(1)水资源制约。重化工业用水量较大,但临港区域内水资源不够丰富,局部地区用水紧张,影响临港重化工业发展。(2)电力供给不足。(3)土地供需矛盾突出。(4)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合理,缺少高层次人才和能够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5)环境保护压力大,局部地区水污染比较严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3宁波市临港产业发展模式

3.1发展目标

宁波市为临港工业发展制定的目标是以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为载体,加快建设石化、钢铁、造纸、汽车、修造船、能源6大基地,到2007年,6大基地完成工业产值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25%。到2010年,临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超过40%。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宁波市发展临港产业应该确定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

3.2选择依据

在选择临港产业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产业比较优势与原材料成本、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带动效应。按照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的内在动因是贸易有利于所有参与者。宁波市具有长三角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比较优势资源,也是宁波市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深水港口。宁波市经济发展的资源供给总量不够充裕,加快经济发展需要从外部调入原材料,而深水大港具有接近世界原材料产地、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因而港口区域就成为临港产业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

从需求收入弹性来分析,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弹性高的产业需求扩张幅度较大,具有广阔的

市场前景。宁波市的制造业较为突出,而在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和文具等产业需求弹性较大。产业增长速度基本上表明市场需求增长的趋势,近年来,宁波市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造纸及纸制品等制造业增长较快。

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工、冶金、石油加工等工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有所上升并保持较高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的不断升级,对重工业部门的需求和拉动力度也越来越大。

3.3发展模式

从产业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原材料成本及产业带动效应等方面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宁波市临港产业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根据其自身的产业特点,依托深水大港的优势,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造纸、钢铁、修造船和汽车等临港产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对临港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建设环保型临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3.1重点发展6大临港产业

石化产业以炼油和乙烯为重点,依托镇海炼化、LG甬兴化工、台塑石化和烟台万华等大型企业,形成规模较大的石化产业群,建立杭州湾南岸石化工业基地;能源产业依托北仑电厂、镇海电厂和在建的浙江沿海电厂、东海天然气等项目,将宁波市发展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力和能源储运中转基地;造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是具有活力的“朝阳工业”,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APP)旗下的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将成为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白纸板生产企业,宁波市造纸工业有着“沿江、沿海、沿线、沿沪”的有利条件,可以预期将得到跨越式发展;钢铁产业充分发挥宁波深水良港的优势,利用其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推进“大港口”战略,提高区域经济实力,重点建设宝新不锈钢厂、建龙钢厂等大型企业;加快建设宁波修造船基地,形成与大港口相配套的大船修造产业;在建设临港钢铁工业的同时,加快建设汽车基地,使宁波市成为我国汽车及配件生产中心之一。

3.3.2合理布局临港产业

目前宁波市正以港口为引擎,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临港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调整,例如将北仑区和国家级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二为一,利用北

第29卷第9期2007年9月水运管理

仑港的天然资源,大力吸收国外资金发展临港产业。

宁波市临港产业基础较好,但是主要集中在镇海和北仑、大榭等区域,其他临港岸线和陆域的产业开发尚未起步。应遵循“把握需求,统盘规划,综合利用,低进高起,分片开发,形成特色”的原则,着重开发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和三门湾—大目洋等区域,发展临港工业、农业和贸易,为港口发展提供稳定的货源,促进财政增收、扩大劳动就业机会、增加GDP。

3.3.3建设环保型临港产业

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宁波市发展临港产业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此,宁波市对早年投产的临港工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降低排污总量。总投资约12亿元的北仑发电厂发电机组烟气脱硫工程已于2006年年底动工建设,该工程采用目前世界上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脱硫效率高于90%,将大大减少环境污染。

4加快发展宁波市临港产业的建议

4.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注重科学规划,突出抓好临港工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根据临港工业产业发展定位确定合理的布局,明确主导产业,重点布局一批临港型特征明显的大项目。其次,政府应改善“软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按照优化“软环境”和提升“软实力”的理念建设宁波,使之成为一个文明、和谐、安全的城市,实现港口和城市共同发展的目标。第三,政府应优化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企业投资重化工业,尤其要吸引外商以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式参股、并购,进行资产重组,改造传统临港重化工业,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拓宽民间资本进入渠道,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门槛。

4.2加快发展支柱产业

注重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融入全球的产业优势。据2005年末宁波市统计局数据,宁波市GDP比重居前6位的行业分别为电、气、水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这6大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72.5亿元,占当年宁波市工业增加值1500.3亿元的18.2%,是宁波市当前的支柱产业,在宁波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把支柱产业的培育和临港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围绕这些支柱产业发展深加工项目,通过港口把产品大量销往国外或从国外运进大量适用的原料。

4.3大力发展临港配套服务业

高度发达的配套服务业对临港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大力发展与港口航运相配套的金融、保险服务,法律服务,海事中介、信息服务,港口燃料、淡水及船舶物料供应服务,船员服务,船舶修理服务等综合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传输系统,建立港口信息平台,为客户及时提供运行信息,加快“大通关”建设,加强跨区通关协作,努力形成沪、杭、甬3个关区的跨区无障碍通关,建设“电子口岸”,积极推进陆路集疏运大通道建设。

4.4加强临港产业与制造业的联系

制造业在宁波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宁波市发展临港产业要加强与制造业的联系,发挥其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缩小其与世界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差距,最终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发展临港石化工业是宁波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内容,目前宁波市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注塑生产基地,在余姚市还建设了中国塑料城,可以说目前宁波市塑料工业的发展与临港工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延长临港工业产业链对区域制造业将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4.5发展循环临港经济

当前,建设用地紧张、专业人才缺少、水电供给紧张和环境压力增大,严重制约着临港产业发展。作为浙江省临港工业最集中的区域,宁波市要实现既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按照“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思路发展临港工业,要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结语

港口资源是宁波市最大的比较优势(下转第25页)

第29卷第9期2007年9月水运管理

近性,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进行生产、销售、联合采购。行业内的信息流动、技术外溢和领域内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销售半径的缩小将大大降低外部交易的费用和成本。

我国新的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根据沿海5个区域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突出5大港口群建设和服务的重点,对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粮食、商品汽车及物流、陆岛滚装、旅客等8大运输系统作出规范布局,这必将促进5大港口群各有特色的产业集聚,扩大市场,获得比较优势,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6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港口经济是配置资源、调整本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而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着不均衡性,需要由运输进行调节。港口城市作为海上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同时,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高效便捷的通道,发挥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港口群形成后,将促使区域和内陆地区经济和贸易发展产生聚集效应,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7腹地经济引擎效应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港口本身是其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GDP、就业机会和税收。统计结果显示,港口每百万t 吞吐量可创造1亿元以上的GDP和逾2000人的就业机会。按照2010年吞吐量将超过45亿t的预测,我国沿海港口将创造450亿元以上的GDP和约百万人的就业机会。

此外,5大港口群的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的沿海5大港口群及其主体港口,连接东北、华北—西北、山东—中原、陇海铁路沿线、长江沿线、东南—华中、京九铁路沿线、京广铁路及西江沿线、洛湛铁路沿线、南防及南昆铁路沿线等综合运输通道。运输通道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极大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高区域内外开发程度,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沿海港口的发展布局重点突出、布局分明,有利于提高港口群体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大发展,对于我国沿海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J].中国

港口,2006(9).

[2]许长新.港航经济系统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3]许长新,封学军,赵刚,等.江苏沿海港口开发与物流业发展

研究[R].南京:河海大学运输与物流工程研究所,2005. [4]齐娜,王伟.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J].水运管理,

2005,27(1).

[5]庄倩纬,王健.国外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启示[J].物流技术,

2005(6).

和核心战略资源,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是宁波市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中之重。因此,宁波市应以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为发展目标,发挥自身的海洋优势,依托深水大港加快构建临港产业群,结合自身产业特点重点发展合适的临港产业。

参考文献:

[1]周玉琴.宁波市临港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EB/OL].

(2006-09-26)[2007-03-15]https://www.doczj.com/doc/bf3756432.html,/admin/soft/ num16.doc.

[2]刘兆吉,秦国臣,邓维鉴.连云港临港产业发展研究[J].连云

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1).

[3]包月阳,许晖,任建华.宁波:走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N].

中国经济时报,2001-04-27.

[4]任建雄,陈建.整合宁波港口优势的思考[J].集装箱化,2003

(11).

[5]王巍.发展宁波重化工业的若干思考[J].宁波经济,2005(2).

[6]黄洪海,吴东海.打造临港工业集群提升广西经济竞争力

[J].广西经济,2005(12).

[7]杨连云,吕玉春.秦皇岛临港产业发展构想[J].经济论坛,

1999(1).

[8]俞雷.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北仑[J].宁波经济,2005(8).

(上接第18页)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实施评估报告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实施评估(批前公示) 一、评估的目的意义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现版《总规》)2006年8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是指导宁波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自2004年编制完成后,《总规》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引导城市有序建设等方面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通过本次总规实施评估研究,系统、全面地分析城市规划实施的成效,分析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背后的原因,有利于全面客观的认识总体规划的科学性,找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需要调整的方向,为新形势下的规划建设提供指导。 二、本次评估的主要内容 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要求,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评估 (1)城市发展方向评估 根据现版《总规》,三江片的发展重点是近期向东,中远期向北。从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实际的发展方向有所变化。由于南部地区(鄞州中心区)与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其用地增量大大高过东部新城建设,使整个三江片的近期发展方向显现为以向南、向西发展为重点。现版总规提出的“中远期重点发展北部”的要求也由于庄桥机场尚未搬迁的现实受到制约。而镇海片、北仑片沿海岸线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 (2)空间布局评估 现版总规提出了“两带三片双心”组团式的结构。从《总规》实施情况来看,整体空间结构与《总规》的要求较为吻合。近年来,随着镇海新城南区及北仑西片区的发展建设,三江片、北仑片与镇海片在原来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呈现相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沿甬江、宁镇公路、通途路一带,连片发展的趋势明显,这也使得组团间生态绿地的保持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双心结构随着东部新城门户区、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在逐步形成之中。 2、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 (1)近期规划目标实施情况评估

宁波市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宁波市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随着宁波以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物流量急剧增加,江北陆港物流中心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物流量增加对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的要求,可以逐渐缓解江北地区出现的瓶颈问题。江北陆港物流中心作为城市货运车辆集散中心,可以进一步优化宁波市物流中心的布局,并提高宁波市物流中心供给能力。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建成使用后不仅会成为江北区的支柱产业带动江北及宁波的经济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会在改善江北区的投资环境的同时提高江北区经济整体竞争力。所以,对江北陆港物流中心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预期目标: 通过分析对比宁波市物流需求和江北陆港物流中心货运处理量说明陆港物流中心的建设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模式为促进江北陆港物流中心的发展提供参考,使江北陆港物流中心真正成为宁波依托干线公路和铁路的内外衔接物流枢纽,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现代物流系统主框架的重要节点,宁波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物流中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完善的一种先进的流通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市场大流通的必然产物。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物流中心也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事物。美国和日本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中心。我国学术界的学者和业内人士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探索,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国也产生了一批数量不多的物流中心。所以目前国内对物流中心的研究还比较粗浅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物流中心的发展起步较早,且近些年发展态势良好。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物流中心概念方面的研究情况看,物流中心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在日本物流中心被称为“物流团地”(Distribution Park),在德国被称为“货运村”(Freight Village)。在国内有的被称为“物流基地”,如深圳平湖物流基地、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有的被称为“物流中心”,如大连国际物流中心、深圳华南国际物流中心;还有的称“物流园区”,如北京通州物流园区、宁波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等等。2001年,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最新必须了解产业园区运营的5种创新模式.pdf

必须了解产业园区运营的5种创新模式 产业园作为一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组织形式,在各地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上具 有很大的差别,其管理及开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 产业链模式创新:一张蓝图绘到底 产业园区应以产业为支撑。成熟的产业园区不仅是一个产业要素资源聚集平台,还是一个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链要素配置的产业综合体或联合体。 新发展形势下,过去那种“圈一片土地、布几个产业、发展一批企业”的传统产业园区 发展模式已再无生存空间。 在“商难招、资难引、产难布、企难育”的现实面前,不论是已建成的还是计划建设的 产业园区,都应该重点前瞻性研究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分析市场需求变化、理性设计产业发展方向、战略规划发展模式,而不能“脑袋一热上马、束手无策下马”。 产业园区运营必须要按照“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新建产业园区更应该从前瞻趋势研究、科学战略规划、创新开发投资模式、强化产业孵 化培育、加强园区运营服务,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战略化模式创新:多重战略叠加发展 在产业发展跨界融合、区域发展协调协同、全球发展互联互通的新产业发展格局背景下, 任何一个产业园区都不能再采取区域化、封闭化、孤立化的运营发展模式。 产业园区运营体现在园区定位、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 首先要研究分析国家发展战略,做好自身园区在整体国家发展战略的精准定位; 同时还要做好所在区域内的园区功能定位,或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 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自身园区产业与产能发展,做好对整体市场发展需求量与需求变化的 研究分析与预判,做好市场需求战略的超前规划。 需求化模式创新:从满足需要转向设计需求 不论是产业园区运营,产业导入培育,还是产业企业发展壮大,都既是需求的满足,又 是需求的引领。园区要满足产业发展平台的建设需求,企业要满足市场供应的需求。

我国的能源问题及解决的路径

我国的能源问题及解决的路径 刘吉昀 2012-11-07 10:02:27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27期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能源短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两次石油危机后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问题尤为突出。 一、我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与能源供给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此同时,能源消耗急剧上升,能源与经济发展在总量与结构上的矛盾日益突出。近2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能源消耗也增加了一倍。“十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耗速度超过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能源消耗大约占世界能源总消耗的15%左右,已成为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我国能源资源不足以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我国能源以煤为主,水能资源和煤炭探明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但除以人口总数,二者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上下,我国是贫油国家,天然气的人均储量也很低。连续无节制地开采使我国的能源储备下降迅速,有资料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储量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仅剩可供开采10几年的储量,天然气仅剩可供开采30几年的储量,我国能源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相当

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13亿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还将不可避免的增加,能源短缺将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能源问题若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能源生产消费中的主要问题 1.能源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仅有三成,比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我国增长1万美金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14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冶金、建材、化工、交通运输、发电等行业是耗能大户,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两成甚至更多。粗放式发展,无节制地消耗造成我国能源短缺,同时带来了大气、土壤、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相当大的节能空间。 2.能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煤炭占比过大,以2006年为例,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近70%,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风电共占30%,这种能源消费结构的负作用是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需求的结构与生产结构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大,石油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逐年提高,而生产总量受资源的限制始终未能有效地提高,石油产量的增长幅度已连续十几年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幅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教学提纲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一、国外文化创意园区类型与发展模式解析 1.国外文化创意园区类型 (1)产业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积极的外形、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基础而建立,其独特之处在于“工作室效应”和“创意产品的差异”。(2)机构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产权转让和象征价值为基础而建立,其基本特征是有正规机构,并将产权和商标分配给受限制的生产地区。 (3)博物馆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网络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寻为基础而建立。园区通常是围绕博物馆网络而建,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市区。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统性效应,吸引旅游观光者。 (4)都市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信息技术、表演艺术、休闲产业和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建立。通过使用艺术和文化服务,赋予社区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业经济的衰落,并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2. 国外文化创意园区开发模式 由于园区自身特点的不同与现实因素的制约,目前学术界对于园区的形成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提法,但是纵观国外知名园区的发展经验,大致可将文化创意园区的形成模式归纳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模式、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以及英国为代表的“一臂之距”模式。 1956年,美国人乔·曼库首次提出了“孵化器”的概念,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从1980年到2001年期间,美国的创意产业园区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

到900个以上。这些文化创意园区基本以市场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资本自由流动,政府不对文化产业的具体规划进行过多参与,不同文化产业园区间分工明确,注重集群效应,其中诸如纽约SOHO 区、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好莱坞电影产业园区已成为世界文化创意园区的典范。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韩国政府开始改革,提出“设计韩国”战略,把文化创意产业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1998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定位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推进。因此,韩国文化创意园区大多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地方予以配合协调,诸如坡州出版产业园区、HEYRI艺术村、韩国民俗村、富川影视文化区都是韩国较具代表性的创意园区。 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7年成立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聚焦点。英国政府在支持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中实践出一套独特的运营管理模式,即“一臂之距”模式。所谓“一臂之距”是指政府不直接干预文化产业各公司和组织的运行,而是通过建立不属于官方的中间组织,由一些中立的艺术或文化事业方面的专家为政府提供指导意见,并负责文化经费的具体划拨,并依靠各种行业委员会和完善的法律体系监管。这种文化管理模式有助于保证创意产业园区的自主性和文化的延续性,诸如以表演艺术闻名的伦敦西区、音乐产业集聚的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区、动漫产业的布里斯托尔电视与数字媒体产业园区相继应运而生。 3. 国外文化创意园区发展模式解析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一) (2009-03-23 22:00:24)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 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 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 园区”的时代。 一、对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分析 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 我们在这里把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

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 第三个阶段,创新突破阶段 第四个阶段,现代科技都市

二、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doc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浙江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年)(20xx年修订)》(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宁波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总体规划》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宁波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要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建设水平,逐步把宁波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重点加强中心城及外围组团的规划统筹,在《总体规划》确定的256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杭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做好市域城乡空间管控,加强对所属县、市的规划引导。对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要统筹规划,在保持乡村风貌特色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现代化。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xx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9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20平方公里以内。要贯彻城乡规划法关

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严禁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切实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快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要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高度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预留好各类设施用地并加强规划控制,保障建设实施。要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重点提高城市应对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住区建设,强化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引导城市转型发展。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总体规划》提出的各类环境保护目标。划定城市蓝线保护范围,结合水域自然形态进行保护和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城市。 六、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要在市域范围内加强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分级分区保护,构筑"连山、串城、面海"网络化的整体生态安全格

宁波市智慧会展产业发展模式和推进机制研究

宁波市智慧会展产业发展模式和推进机制研究 宁波市智慧会展产业发展模式和推进机制研究 摘要:在全球信息协同化的大背景下,会展的各方参与者对资源管理协同和信息化管理需求日渐增强,智能信息化已经成为会展业变革的促进力量。本文首先对智慧会展进行了探索性界定,分析了国内外智慧会展产业发展的几种模式及对宁波的借鉴,并提出了宁波智慧会展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 关键词:智慧会展政府主导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新兴现代服务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会展能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会对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在全球信息协同化的大背景下,会展的各方参与者对资源管理协同和信息化管理需求日渐增强。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进步,智能信息化已经成为会展业变革的促进力量。 一、智慧会展概念界定 会展的本质是提供平台、挖掘和整合信息、促成贸易,故会展是一个大信息流、庞大数据流的行业,其理应是一个对信息化管理和网络信息平台需求很高的行业,但是由于会展的发展历史导致的传统惯用方法和展会营运商之间资源保护壁垒,目前会展的信息化使用和网络信息化应用效率很低。在全球信息协同化大背景下,展会供应链上的各方参与者对资源管理协同和信息化管理需求日渐强烈。目前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和网络信息化的使用不足,已经严重局限了展会的贸易效力发挥。发达国家的展会信息化管理已经日渐完善并开始大量使用新技术,开始网络商务平台和网络展会的各种尝试,我国的展会信息化管理使用仍未普及,更谈不到网络信息化整合和新技术使用。 现有展会信息化管理系统只能满足单个展会管理,不能满足众多展览会对于管理链和资源整合的需求。在展会的管理链上对于每个展会而言,很多环节是重叠的,如展馆、服务商等,所以整合展会管理

中国产业园区运营模式比较

产业园作为一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组织形式,在各地区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模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别。 管理模式之别: 从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上看产业园,可分为行政主导型、公司治理型和混合型三种管理模式。 行政主导型在开发区建设的早期比较常见,那时候很多产业园具有很强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由政府主导进行建设初期的资源投入和规划,在园区建成后也是实行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 行政主导型还可以细分为两种小模式,横向协调型和集中管理型。 横向协调型是由所在城市的政府全面领导园区的建设与管理,设置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原政府的行业或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园区内各类企业的行业管理和日常管理仍由原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管委会只负责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不直接参与开发区的日常建设管理和经营管理。所在区县政府负责园区内的公安、消防、卫生、网点等的管理。园区管委会其实也是政府部门,具有相应的级别,对政府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横向协调时也是使用政府公务员级别身份。

比横向协调型出现稍晚的是集中管理型。由市政府在园区内设 立专门的派出机构——管委会,负责全面管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职能。管委会可自行设置规划、土地、项目审批、财政、税务、劳动人事、工商行政等部门,可享受城市的各级管理部门的权限,同时也接受主管部门必要的指导和制约,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这种方式给予了管委会更大的职权,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很多协调工作变成了直接管理事务,提高了园区的管理效率。但问题是管委会的政府色彩更加浓厚,一些需要企业运作的事情基本不可能实行。 行政主导型产业园的特点是产业园的政府性质非常浓厚,具备很强的行政职能。园区内的税务、公安、工商、劳动人事等政府职能均由园区管委会进行管理。园区的开发、管理问题解决了,但是园区的发展问题却显得薄弱。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开始出现了一些更具公司管理特征的园区。 公司治理型又被称为企业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作为开发区的开发者与管理者。目前在县、乡(镇)级的开发区和高新区中使用的较多。县、乡政府并不设立派出机构,而是通过建立开发公司作为经济法人,组织园区内的经济活动,并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如协调职能等。总公司直接向所在地区政府负责,实行承包经营,担负土地开发、项目招标、建设管理、企业管理、行业管理和规划管理等职能,而园区的其他管理事务,如劳动人事、财政税收、工商行政、公共安全等,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把政府职能还给政

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减排效应及发展路径研究77

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减排效应及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在现实影响下,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和资源都出现危机,各个国家的能源 状况都受到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寻找适合本国经济发展形势的相应措施,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目前来说,汽车作为对于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能源缺失对其的限制和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所以对于汽车的节能减排变得极其重要。而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也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我国也在不断提出相关政 策来推动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为环保 做出贡献。本文在进行详细研究后,就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影 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及发展策略等几个方面做出论述。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能;节能减排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具 体表现为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当下,全球矿物资源异 常紧缺,能源燃料价格不断上涨,加之全世界都在呼吁环境保护,汽车行业加大 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并且慢慢形成一种产业化发展趋势,美国、欧洲和日 本为已经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发源地。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也加大了新能源 汽车的研发力度。 1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研发能 力较强,特别是混合动力以及电动汽车方面,已在很多地区投入使用,据报道燃 料电池汽车已经有产品推出并投入示范运营,在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运行混合电动 公交车。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依然薄弱,比如比亚迪汽车,借助新能 源汽车比亚迪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尽管比亚迪没有对外公布实际出口数量,但是比亚迪汽车的影响力已经遍布全球多个地区,出口订单不断增加。我国新能 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 美国是汽车行业的老大,不管是传统能源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美国都处于 世界领先位置,我们国家相对比较滞后。尽管国家给与汽车厂家一定的补贴,但 是在没有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国内汽车行业发展异常缓慢。 1.2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国家能源局制定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450万个充电桩,然而据最近调查显示我国公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仅10.7万个。电池续航里程会增加电池成本,若充电设施达不到要求,则会增加成本,阻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1.3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不够成熟 在电动汽车领域,各大厂商主要拼的就是“电池技术”,最近几年,尽管电池 行业有了较大发展成绩,不过,国内电池的续航性能和轻量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 要走。 1.4推广力度不足 我国在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多还是采用车展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能够将品 牌以及形象全面推广但无法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推广力度偏于固定化。虽然 新媒体以及互联网推广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些问题也能将性能全面传达但内容太过 于利益化,从而使得新能源的开发过于狭隘。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中心城总体规划图 一、基本情况 1、城市概况 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舟山群岛,南依三门湾,西接绍兴市,北濒杭州湾。下辖6区5县(市),市域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660.8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291.87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财政收入466.5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7亿吨,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520.8万标箱。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城市空间由河口向滨海演进,形成了三江、镇海、北仑三片临江、滨海发展的空间格局。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区位图 2、宁波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的趋势与要求 “十五”时期是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化稳步推进和长三角区域格局重组的大背景下,宁波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首先,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宁波提出了新的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城市化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建设几个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与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以强化我省在全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地位。据此,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拥有深水港优势,将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与集聚功能。 其次,《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对宁波都市区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三个都市区的目标,其中宁波都市区由宁波市区、舟山市区、奉化市区组成,实现甬—舟港口整体开发。由此,宁波城市将突破现有的城市格局框架和城市形态,城市规划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考虑设施的配置、交通的联系和产业的联动。 第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宁波区位条件,进一步强化宁波在长江三角洲南翼 经济中心的地位。杭州湾跨海大桥、沿海国道主干线、沿海铁路、甬金高速公路、甬金铁路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规模也比较大。 根据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年检报告,上海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营业收入、税收、入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租金稳中有降。 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其中园区产出672.8亿,约占总产出的20%;园区主营收入50%来自租金。 园区产业主题特色鲜明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 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 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也有不少特色主题创意产业园。比如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集聚区等。 老厂房是重要载体 上海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 老厂房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原生态创意产业的集聚地。目前,如八号桥、M50、田子坊等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成为了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全国范围内也颇有知名度和“样板”意义。 目前,一些沪上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典型的如田子坊,它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了条件。 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近些年来,创意园区的功能从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专业化创意服务平台先后出现。据统计,沪上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共建

宁波市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_崔世君

第18卷第3期宁波工程学院学报V o l.18N o.3 2006年9月J O U R N A LO FN I N G B O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 S e p.2006 宁波市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崔世君1,陈志刚2 (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2.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016) 摘要:随着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有望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根据抽样调查并结合实地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从宁波体育产业状况及主要特征入手,分析了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宁波市;体育产业;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09(2006)03-0042-04 目前,我国已基本上进入了小康阶段的初始水平。如果按G D P年均增长7%测算,我国人均G D P 到2018年将达到2516美元,完成工业化任务;到2030年,人口将达到峰值15.5亿人,人均G D P将达到54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40左右进入富裕国家行列。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新世纪我国经济的基本走势,体育走向市场化、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延伸,是经济市场化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体育产业作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已被当今诸多经济界和理论界看作是未来的新兴产业,具有发展前景好、领域广、关联度高、潜力大的朝阳产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文对宁波市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宁波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一、宁波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2005年,宁波市继续积极落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精神,全市体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根据调查显示,全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5.51亿元,较2004年增加3.01亿元,增长24.03%,高于同年G D P增幅8.53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为0.75%,比2004年的比重高0.04%,依然保持稳定的发展水平。其中,体育制造业增加值为8.87亿元,较上年增长24.88%,占全市体育产业的比重为57.21%;体育批零贸易业创造增加值2.57亿元,较上年增长29.62%,占全市体育产业的比值为16.56%;体育服务业创造增加值为4.07亿元,较上年增长19.03%,占全市体育产业的比重为26.25%。(详见表1) 表1 2005年宁波市体育产业主要指标单位:亿元 行业分类2004年增加值2005年增加值增幅(%) 体育制造业7.108.8724.88 体育批零业1.982.5729.62 体育服务业3.424.0719.03 合计12.5015.2124.03 资料来源:宁波市体育产业调查分析报告,2003-2005 全市被调查的体育产业单位共吸纳就业人员3.28万人,比上年增长9.6%。其中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3225人,占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9.8%;体育制造业从业人员26422人,占体育产业从业人 收稿日期:2006-04-29 作者简介:崔世君,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05年宁波市体育局、教育局立项课题(甬体[2005]110号)

能源发展路线图:行动计划解读与趋势分析

能源发展路线图:行动计划解读与趋势分析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能源发展的行动方略。今年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由此,足见能源战略地位之高。读懂未来能源战略,对于企业发展、投资决策、行业研究至关重要。 能源行动计划提出四大战略: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即,通过严控能源消费,用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以国内供应作为主渠道保障能源安全,通过发展清洁低碳能源调整能源结构,用创新驱动能源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 本文通过数据测算和图表,对能源行动计划解读,并分析能源发展的趋势和路线。战略1: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严控消费总量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能源革命”战略。在行动计划全文中特别突出“推进能源消费革命”,遏制能源消费无序增长。按照规划,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 行动计划特别提出实施煤电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工业节能行动计划,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动计划,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工业节能在“十一五”时期贡献最大,建筑、交通、生活用能等领域的短板效应正在放大,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绿色建筑、清洁能源汽车、农村能源替代将是未来的热点。基于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特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关键是控煤。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是37.5亿吨标煤,2020年控制在48亿吨标煤左右,测算显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9%;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是36.8亿吨,在2020年控制在42亿吨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1%。 按照能源行动计划,煤炭和能源消费未来年均增长的空间被大幅缩减。尤其是煤炭行业消费被限定在42亿吨左右,煤炭产能和产量的增加空间有限。据行业内统计,目前全国核准煤炭总产能超过55亿吨(含正常生产、改扩建、规划产能),已经远远超过需求总量,另外考虑年均3亿吨左右进口量,煤炭产能过剩状况仍将持续。 战略2:保能源安全,以国内供应为主渠道 尽管中国强调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能源安全,但能源行动计划仍然将能源安全的筹码放在国内,以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为主。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4-2020)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4-2020) 发布日期: 2006-8-21 中心城总体规划图 一、基本情况 1、城市概况 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舟山群岛,南依三门湾,西接绍兴市,北濒杭州湾。下辖6区5县(市),市域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660.8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291.87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财政收入466.5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7亿吨,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520.8万标箱。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城市空间由河口向滨海演进,形成了三江、镇海、北仑三片临江、滨海发展的空间格局。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区位图 2、宁波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的趋势与要求 “十五”时期是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化稳步推进和长三角区域格局重组的大背景下,宁波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首先,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宁波提出了新的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城市化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建设几个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与较强创新能力

的城市,以强化我省在全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地位。据此,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拥有深水港优势,将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与集聚功能。 其次,《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对宁波都市区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三个都市区的目标,其中宁波都市区由宁波市区、舟山市区、奉化市区组成,实现甬—舟港口整体开发。由此,宁波城市将突破现有的城市格局框架和城市形态,城市规划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考虑设施的配置、交通的联系和产业的联动。 第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宁波区位条件,进一步强化宁波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杭州湾跨海大桥、沿海国道主干线、沿海铁路、甬金高速公路、甬金铁路的建设将使宁波由一个交通末端城市变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特别是杭州湾大桥的建设,给宁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进一步影响宁波城市发展的格局,强化宁波中心城市地位。 第四,宁波城市自身功能提升、港口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完善也给宁波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功能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需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北仑港口如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努力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的目标,已成为我市港口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此外,鄞县行政区划的调整,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宁波整体的发展。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特点 本次规划立足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城乡区域统筹,合理安排城乡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现代化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建设标准;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营造兼具江南水乡与现代港城的城市个性,形成江、河、湖、港、桥融为一体的城市风貌特色。 三、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经济和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发展协调,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地位牢固确立。力争在2020年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 社会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社会风尚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保健全、人民生活安康的现代文明城市,确立浙江省高教和科研副中心的地位,更好地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建设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拥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管理规范有序。通过20年左右时间,把宁波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兼具国际港口和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2、城市性质及城市规模 城市性质: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职能: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和高教、科研副中

宁波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经济学 宁波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分析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外研究动态 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乡镇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它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被其他各国所关注。 美国:霍兰德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得出的中小企业存在结论是:(1)整个经济的发展、企业数和国民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国民总生产得到发展,企业数就增加,因而中小企业也增加。随着景气的循环,观察企业人口的增减。整个经济的发展,能增加经济的幅度、深度和富裕程度,能决定市场,给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机会。整个经济的发展,能提高收入的水平,增加个人储蓄,能供应中小企业的开业资金。(2)技术的发展越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机会越多。中小企业对技术发明有很大的作用。技术的发展呈波浪式的形式,扩大着中小企业的范围和数量。在新产品或新产业的初期阶段,中小企业能制造零部件,在成熟阶段,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化生产的机会。在销售和服务业中,由于受规模利益的限制,因而中小企业的销售、服务的机会是很多的。(3)在融资方面虽然中小企业有困难,但如果有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中小企业就可以通过投资公司、银行等部门的关心来融通资金。(4)联邦税的影响,也对中小企业不利。因此在税收上的改善,中小企业的地位会得到加强。(5)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表现在政府的一连串的反垄断政策里。(6)政府对中小企业产品的购买量的增加,也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7)城市化的进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越来越吸引更大市场要求的工厂离开原料供应地,引起了许多差别化或极端专门化的商品生产的中小规模工厂的出现。 日本:日本经济学家、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末松玄六在他的《中小企业经营战略》一书序言中对中小企业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许多人信奉“大量生产原则”、“大规模经济效益”的说教,而他却认为规模越小的企业,利润率、投资效益等生产率越高。由于大企业控制市场和系列化,有人主张中小企业应该资本集约化、设备现代化、大量生产化,并寻求经济联合才能生存下去。而他则认为,中小企业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劳动、知识熟练集约化、服务差别化上下功夫,才是确保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他认为中小企业是独立自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上起到巨大作用,是大企业的支柱,完全可以自主经营。

产业园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05AAA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bf3756432.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05AAA←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3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高密度集聚之地,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园区可以通过带动投资、实现GDP增长以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等多种渠道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对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通常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较大优惠以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 未来产业园的发展必然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同时,现代产业的发展也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是对产业园区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如实地反映了产业园区行业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恰如其分,文字、用词表达准确,概念表述科学化。 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揭示了产业园区市场潜在需求与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