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知识点复习:6.3《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练习(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50 KB
- 文档页数:8
第17讲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的合理容量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总趋势: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2.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3.时间差异4.空间差异特别提醒人口增长中的“增长”指的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一定是人口数量的增加。
人口增长还可能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在欧洲发达国家人口负增长是一种常态。
而亚非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一般指的是人口数量的增加。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构成。
2.读人口增长模式图,回答以下问题。
(1)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总结不同模式中,三项指标的特点如下表所示:(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①发达国家:现代型。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③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④全世界: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深度思考1】“现代型”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一定比“传统型”的国家低吗?提示不是。
许多传统型国家如印度,人口的死亡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
而现代型的发达国家,由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人口死亡率往往比一些传统型的发展中国家高。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谋求措施:【深度思考2】 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越发达,它的环境人口容量就一定越大吗? 提示 不一定。
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获取资源的可能性越大,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但资源的绝对数量及消费水平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重要的影响。
考点一 人口增长及人口问题1.不同类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2.人口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形式:(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12讲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2.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4.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5.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及相关资料分析影响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综合思维:结合人口分布示意图、区域图及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探究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一、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人口分布规律分布区原因纬度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海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沿海地带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地形相对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城乡分布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区和稠密带(1)自然因素影响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地形不同地形条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进而影响着人口分布水资源稳定的淡水水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土壤不同土壤由于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会促使城市崛起,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地方习俗、战争和历史因素等。
3.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1)人口分布状况①以此线为界,全国约96%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
②约4%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西北部地区。
(2)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揭示了我国人口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
二、人口合理容量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第3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标展示核心素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地理实践力:通过对某一区域的人口调查,推测其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
2.人地协调观:分析某地区人口问题,探讨人口合理容量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4页[基础梳理]一、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2)规律从纬度看集中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集中在距海岸200 km范围内从地形看集中在海拔低于500 m范围内(3)密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美国东北部。
形成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
2.我国的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具体表现东西差距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自然差距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交通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民族方面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以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逐渐减小。
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战争、宗教、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和历史因素等。
【特别提示】1.热带湿热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地、高原地带,主要是因为其地势较高,排水容易且较为凉爽;热带干热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带,主要是因为其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且降水较多。
【素养引领】1.(综合思维)斯里兰卡人口南稠北稀的原因。
提示:斯里兰卡岛属于四面环海的内陆岛(和台湾岛相似),位于北印度洋,南部由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淡水资源丰富;南部地势较高地区,气候凉爽,适宜人居;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农业发展。
1.3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同步练习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中低纬度B.多濒临海洋C.经济高度发达D.多为平原地形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A.⑤—湿热B.⑥—干热C.⑦—干旱D.⑧—高寒解析:第1题,世界人口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即温带大陆)沿海平原地带,所以A、B、D正确;其中①②是我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③④是西欧和美国东北部,是发达国家。
所以C项的描述不正确。
第2题,⑤是北非撒哈拉沙漠,炎热干旱;⑥是亚马孙热带雨林,高温多雨;⑦是南极大陆,寒冷干燥;⑧是青藏高原,是高寒地带。
根据分析,本题的答案应该是D。
答案:1.C 2.D3.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其变化比率最明显的是( )A.青壮年人口B.老龄人口C.十万人中具大学程度人数D.城镇人口4.有关目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速度快B.资源总量大,人均量少C.经济发展速度快,对资源需求量大D.每年净增人口多,对环境压力大5.为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是(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减轻就业压力③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④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格的能力。
10万人中具大学程度人数第四次人口普查是1422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是3611人,变化的比率最大。
第4题,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但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数量多。
第5题,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对减轻就业压力起不到明显的作用。
答案:3.C 4.A 5.C6.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因素表示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某省区人口密度分布图和该省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1~2题。
1.该省区中①地区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平坦,开发历史悠久
B.地势较高,土质疏松,便于耕种
C.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
D.濒临海洋,海陆交通便利
2.从右上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近三十年来()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老龄化加剧,死亡率迅速提高
C.人口数量增加减慢,劳动力资源不足
D.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增长缓慢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省区为陕西省,①位于关中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故人口稠密。
第2题,从题目右图中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陕西省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较快,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较慢,而青壮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较快。
故该省区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太明显。
答案 1.A 2.D
(2016·北京海淀期末)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
读图,回答3~4题。
3.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A.高纬度比低纬度多B.欧洲比亚洲多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D.平原比山区多
4.关于图中①~④人口密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人口增长率高,迁入人口比重大
B.②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表现明显
C.③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捷
D.④制造业发达,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区
解析第3题,平原地区适宜人口生存,人口分布肯定比山区要多。
图中东半球明显比西半球多,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都分布在东半球。
而亚洲人口数量也比欧洲要多。
高纬度过于寒冷生活的人类较少。
第4题,①是东亚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是人口的迁出地区;②是印度地区,城市化水平不太高,逆城市化不明显,④是美国,是产业转移的迁出区。
③地区是西欧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答案 3.D 4.C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
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A.空间条件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D.草场资源丰富
6.上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草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6题,结合图可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可以从增加耕地和扩展科技应用领域方面来采取措施。
但青藏地区增加耕地的潜力有限,同时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扩展科技应用领域才是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
答案 5.C 6.B
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90年代人口流动示意图”,回答7~9题。
7.下列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
A.四川B.广东C.海南D.广西
8.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化的表现②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③大城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④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②依靠资源开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④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人口承载系数越小,人口负担越轻。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造成图示区域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是缓解人口压力的合理措施。
答案7.B8.D9.D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南京模拟)下表为“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均自然生态服务需求与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数量比较表(含预测)”。
据此完成10~11题。
10.
A.资源数量B.科技水平
C.消费总量D.开放程度
11.协调关中地区人地矛盾,可行的措施有()
A.少生优育,减轻人口压力
B.发展经济,消除生态赤字
C.厉行节约,降低人均需求
D.资源跨区调配,增加供给总量
解析第10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地生态赤字增加的原因为人口的增长导致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而供给总量不变。
第11题,由于关中地区的资源供给总量不变,要协调该地的人地矛盾,需要从其他地区输入资源,增加供给总量,同时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压力。
答案10.AC11.AD
(2016·陕西榆林期末改编)阿拉斯加州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
截止2013年底,阿拉斯加州人口有73.5万,人口密度为1.2人/平方千米,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
读“美国阿拉斯加州局部区域图”。
回答12~13题。
12.阿拉斯加州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③位于海
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
A.①B.②C.③D.④
13.影响阿拉斯加州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B.土地面积
C.地区开放程度D.生活消费水平
解析第12题,阿拉斯加州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安克雷奇市纬度相对较低,气候比较适宜人类居住;地形较为平坦,交通便利。
第13题,从图示信息知该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石油、煤、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
答案12.BD13.AB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
14.[2012·江苏地理,28(4),5分]下图是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加拿大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________。
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5分)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加拿大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国土的东南部,然后结合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和加拿大东南部的地理特征,作出符合实情的具体分析。
答案东南部(或五大湖沿岸和圣劳伦斯河谷地)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开发较早;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发达;城市密集等。
15.(2016·江苏淮海中学月考)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维多利亚州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北部以墨累河、西部以经线和其他州分界,植被覆盖率高达30%,素有“花园之州”的美称,面积约占全国3%,而人口却占全国1/4 以上,首府为墨尔本。
维多利亚州人口密度为澳大利亚最高,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该州人口年增长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维多利亚州人口密度为澳大利亚最高,主要原因为州内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自然条件较好。
该州工农业发达,经济水平高,人口迁入,接纳移民,所以人口增长率高。
答案州内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工农业发达,经济水平高人口迁入(接纳移民)
16.读我国人口分布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
(1))
(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环境人口容量入手,分析我国人口分布这一现状存在的合理性。
(4)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影
响环境容量的问题?
解析本题要求从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入手分析人口分布特征的产生。
人口分布受自然、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主要受资源、科技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制约。
答案(1)黑滇(云)
(2)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3)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
高,环境人口容量大,可养育的人口多;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可养育的人口少。
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4)注意保护环境,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注意保护资源,不要盲目开采资
源,造成资源破坏和资源浪费;统筹考虑西部资源、劳动力与东部资本、技术
的结合方式,在东部技术、资本西移的同时,可以考虑西部部分劳动力、人口的东迁,以减轻西部人口对环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