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全天候立体步行系统规划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19.86 KB
- 文档页数:5
步行系统的规划控制和引导【摘要】本文从综合交通策略、步行网络、步行设施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步行系统建构的基本对策。
并针对控规体系的特点,提出了步行系统的控制要素和指引,为城区步行系统的构建和优化提供了研究和应用的范例。
【关键词】步行系统、控制要素、步行环境1、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步行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如何让城市“慢”下来,构筑高品质的城区步行系统已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力的热点。
目前,国内关于步行的探讨多基于独立的项目推动,呈现专项研究的特征,缺乏与现行法定控规的有效整合,导致专项规划很难落实到位。
控规是落实总体规划,协调各专项规划的重要环节。
如何在控规层面落实步行系统规划,是适应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2、片区步行系统研究的问题及对策城市步行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与道路交通的衔接,又涉及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中的设施环境设计内容,规划综合性较强。
需要从宏观交通策略到中观规划设计、微观环境设计进行逐步落实。
从步行系统的构成分析,好的步行系统必须具备:1)便捷通畅的步行路径与网络;2)舒适宜人的步行设施和环境。
2.1倡导公交主导的综合交通步行活动有一定范围限制,片区步行系统规划应强调步行网络与公共交通的有效衔接,倡导公交主导的综合交通方式。
因此,从城市总体规划层面,需要建立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这是完善城市步行系统的重要基础。
2.2杜绝“项目化”堆砌,构建多样、连续的步行网络通过对控规若干案例分析发现,目前控规研究成果,仅在城市设计指引中提出了几条重要步行道的控制引导,控制要素仅限于人行通道、地下人行通道部分内容,缺乏对整个地区步行路径和网络的梳理。
步行路径和网络构成了城市步行系统的“骨架”,单一的几条步行路径并不能满足多样步行活动的需求,必须在各类步行路径、活动吸引点之间建立步行连接,形成多样、连续的步行网络。
2.3检讨“以车为本”的技术规范,细化步行路径的分类指引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道路规范多为上世纪90年代颁布,基于“以车为本”的理念,以解决通行能力为目的,未能关注步行安全、舒适、便捷等的多样需求。
上海市中心城步行交通规划研究李青何莉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摘要:步行交通系统作为上海市绿色交通系统的首要构成及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距离“安全、舒适、方便、环境优美”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结合2010年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之主题,在保持机动车道路建设力度的同时,针对现存问题,对中心城步行交通系统做出规划研究。
关键词:步行交通安全干道轨道交通宁静步行系统1.概述近年来,随着本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供应不断增加,基本缓解了机动车增长的需求,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但是,作为本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步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发展距离“安全、方便、舒适、环境优美”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步行交通设施的衔接仍不够系统完善,尤其是中心城区的行人过街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步行不畅、过街不便,甚至引发安全问题,亟需改善。
2、国内外步行交通规划研究及借鉴通过对哥本哈根市步行空间规划、弗罗里达的步行安全规划、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改建、香港特区步行交通规划动态等规划案例以及相关规范标准的的分析,其先进的规划理念和完善的设计标准对上海步行交通规划具有借鉴意义:一)、规划理念可总结为“行人优先发展、人车空间分离、人车和谐共存”;二)、国外步行交通的规划与设计标准非常全面,但由于国情之不同,更重要的是对其研究方法的借鉴。
国内步行交通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量化标准,但其依据仍不够充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亟待深化。
3、上海步行交通现状分析及特征调查3.1步行交通定位《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指出了慢行交通“保障步行交通、引导自行车合理运行、促使助动车向公交转移”的发展方向。
步行交通作为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绿色交通体系的首要构成,使用频率频率最高,2005年上海市步行交通占人均出行率28.6%,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仍将维持于20%左右。
随着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上海公交优先战略逐步实施,“步行+公交+步行”、“公交+步行+公交”模式将成为一体化交通的必要组成;而上海步入老龄化社会,对步行设施的服务水平要求更高;步行系统完善也是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具体体现。
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建设研究一、引言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话题。
城市交通网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心部分,不仅影响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建设也成为了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概念及分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是指城市内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相互衔接的集成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公交、出租车、私家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
它的建设涉及交通设施的布局、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
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是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中最为先进和成熟的交通方式之一,具有大运力、高效率、快速便捷等特点。
轨道交通网络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
2.公共汽车网络公共汽车是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中最为常见的交通方式之一,具有覆盖面广、灵活性强等特点。
公共汽车网络主要包括城市公交、城郊公交等多种形式。
3.出租车网络出租车是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交通方式之一,具有灵活性强、覆盖范围大等特点。
同时,出租车还可以为城市服务业和旅游业作出重要贡献。
4.自行车网络自行车是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中最为环保和健康的交通方式之一,具有环保、消耗少、健身等特点。
自行车网络主要包括公共自行车、私家自行车等多种形式。
三、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规划1.基础性规划基础性规划是城市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城市总体交通规划、城市交通分区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
其中,城市总体交通规划的制定应当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明确交通网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为后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导。
2.详细性规划详细性规划是城市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的进一步深入,包括城市路网规划、公共交通线路规划、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等。
在详细性规划中,需要考虑当前城市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压力,合理规划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布局,提高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城市中央商务区二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以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为例作者:胡珊| 发表于:2011年06月09日1、引言当前二层步行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中央商务区和新城中心区。
在人流密集、机动车繁忙、土地复合利用程度高的城市中心区,二层步行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为行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等方面起着日益明显的作用。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是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重要节点,被定位为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CBD)的硬核,是集金融、贸易、商业、文娱、外事、行政、居住和文化旅游等城市级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市中心,是体现城市面貌的重要标志性地段。
该区域包括广州歌剧院、广州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超高双塔等在内的39栋标志性与旗舰型建筑,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的商务办公、酒店等配套设施,其建设规模与城市地位堪比香港的中环。
珠江新城核心区用地规模约为110hm2,总建筑面积约460万平方米,规划将提供就业岗位17.8万个。
珠江新城规划拥有高强度的开发规模、高密度的产业集聚,以及众多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其建成后将带来巨大的人流与车流量,因此需要便捷、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承载和疏导。
其中,二层步行系统的建设是解决珠江新城核心区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满足珠江新城核心区公共交通的功能要求,实现核心区39座主要大厦的无障碍步行连接,有效解决人车交通矛盾起着重要作用。
广州市政府早在《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2002年)和《珠江新城中央广场城市设计》(2004年)中对珠江新城核心区提出了构建二层步行系统的设想,但只是从城市规划层面对二层步行系统提出了一些概念性的设想,对于如何将地上、地面、地下3个层面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实现核心区内39栋旗舰建筑的无缝连接,尚无详细的指引和强制性控制要求,导致珠江新城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地块的建筑在二层与地下均没有预留与公共空间或相邻建筑相连接的接口,部分项目的建设不能与二层连廊取得良好的协调。
步行道路空间及行人的活动———三牌楼大街中街道环境与人的研究一、城市步行街道空间根据有关规范,城市步行系统应包括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商业步行街、滨河步道和林荫道,还有居住区步行系统,城市中的车站、码头集散广场、游憩集会广场等。
此外,传统上主要供步行的胡同、里巷,以及动力步行系统(如室外自动扶梯)也可归入。
道路中的人行横道(斑马线)是一种在时间上受限的步行区,也是步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城市步行空间,是一个融交通、商业、休闲、社会交往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也是一个景观与生态空间。
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依附性、易变性等特征,并参与城市形象的构成。
同时,它也对居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步行系统内部要素①步行者行为1.行人的步行特征具有有限性、可达性和感受性。
•有限性指行人的步行速度是有限的,步行苏顿感收到年龄、身体状况、出行目的、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可达性是指比较容易从一个目的地转移到另一个目的地,影响可达性的因素包括交叉口的矛盾、潜在集散点的影响、物质障碍(垃圾箱、灯箱、旗杆、机动车停放计表仪、消防栓、电话、长凳等)、步行道积水、过度的风力、是否提供坐的机会等等;•感受性是指人的不行感受(如触觉、听觉、视觉、嗅觉),良好的感受性有利于设计出“以人为本”的步行环境。
2.行人对步行环境的需求主要有:经济性、连续性、独立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经济性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交通方式的一种心理反应•连续性是指人们出行过程中在时间、空间、交通方式上尽可能不发生间断的心理需求;•独立性是指交通个体不借助其他交通工具而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可以自主决定其路线、速度等;•舒适度是指人们不管采用何种交通方式,都要求省力、舒适地到达终点的心理;•安全性是指人们希望在交通过程中没有风险的威胁。
②步行空间要素步行空间要素包括空间的组织、空间尺度、步行空间的视觉美学因素。
•步行空间的组织是指居住区步行空间与建筑内部的相互穿插交织,公共领域深入建筑内部构成连续安全的步行空间,保证人们顺利地到达每个单元和户门。
城市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研究前言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广东省各城市中心区已经成为城市内社会经济活动、金融贸易活动最密集、就业岗位最集中的地区,吸引与辐射能量大,因此也是人们进行洽谈、休闲、购物和办公活动的主要载体,这些面对面交流的需求决定了步行始终是中心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
然而在机动化时代下,机动交通亦不可避免,中心城区有限的路面资源导致步行交通和机动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道路人车争路现象严重,新建的交通干道往往造成路面交通相对割裂,步行交通的可达性越来越差,中心城区的建筑常常“看上去近在咫尺、走起来遥遥无期”,“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心区的商业和办公环境,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很可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在6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城市中心衰败的覆辙,导致各类活动大量向郊区转移和随之而来的用地无序蔓延,并进一步产生资源浪费、人际交往不足等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为此,通过立体步行系统建设带动城市中心区的立体化发展,从而改善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环境、商业环境和空间品质等,提高城市中心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对于提高广东省城乡宜居建设水平,建设“幸福广东”具有重要意义。
1.立体步行系统内涵及重要意义1.1 立体步行系统的内涵1.1.1 定义立体步行系统是步行通道在空中、地下和地面等多向度上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独立于道路系统的行人专用网络(图1),它把原先被割裂的城市活动空间,如公交枢纽、广场、绿地、公园,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空间联系起来,促进办公、居住、商业、娱乐及文化等功能高度集聚的城市综合空间体系的形成。
1.1.2组成立体步行系统由步行通道(包括空中步行连廊、地下步道、地面步道,以及附属的垂直交通设施)、公共空间节点(包括广场及绿地等开敞空间、商业及办公设施等大型公共建筑、停车场及公交站点等交通转换枢纽等)和配套设施(包括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三大部分组成。
1.1.3 功能图1:立体步行系统是联系城市各类功能空间的重要设施(1)交通功能立体步行系统可以提供多维度的交通体系,分解交通密集区域的交通压力,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同时,通过重新组织城市局部地区的路权分配,实现人车分行,营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城市慢行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设计与优化策略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慢行系统正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城市慢行系统主要包括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方式,旨在为居民提供更加健康、环保和便捷的出行选择。
而其中,基础设施的设计与优化是确保慢行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步行道的设计。
步行道是城市慢行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行人的出行体验。
步行道的宽度应根据人流量和周边环境来确定。
在商业区、学校周边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步行道应足够宽敞,以避免行人拥挤。
同时,步行道的地面材质也至关重要。
应选择平整、防滑、舒适的材料,如透水砖或优质的混凝土,既能保障行人的安全,又能减少行走的疲劳感。
为了提高步行道的安全性,合理的隔离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设置绿化带、栏杆等方式将步行道与机动车道分隔开来,减少车辆对行人的干扰和潜在危险。
此外,在路口和路段中,应设置清晰明确的交通标识和标线,引导行人安全过街。
在照明方面,步行道的照明设施应充足且均匀分布,确保在夜间也能为行人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
路灯的高度和亮度要经过科学计算,避免出现照明盲区。
同时,照明设施的外观设计也应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接下来,我们看看自行车道的设计。
自行车道的连续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应尽可能形成完整、连贯的自行车道网络,避免出现断头路或与机动车道频繁交叉的情况。
在道路规划中,可以采用独立的自行车专用道,或者在较窄的道路上设置与机动车道共板但有明确标识和隔离的自行车道。
自行车道的坡度设计也不容忽视。
过大的坡度会增加骑行的难度,降低骑行的意愿。
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保持平缓,对于不可避免的坡度较大的路段,可以设置提示标识,并考虑增设助力设施。
停车设施是城市慢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自行车停车,应在公共场所、商业区域、居民小区等地合理规划自行车停车位。
停车位的设置应方便存取,同时要考虑防盗和防雨等功能。
可以采用立体停车架等方式,提高空间利用率。
018、北京旧城商业街道步行空间序列研究——以东四南大街为例北京旧城商业街道步行空间序列研究——以东四南大街为例王珊珊熊志阳摘要:商业街道是北京旧城极为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体现旧城特色与活力的源泉,也是旧城生活的重要场所。
街道空间位于车行道和沿街建筑之间,其步行空间不仅能够为人的各类活动提供场所,同时也能为人带来良好的心理感受。
而旧城商业街道的步行空间序列组织的合理与否,对于空间形象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以“空间”为研究源点,以满足“人”的需求和感受为原则,结合北京东四南大街的实例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旧城街道步行空间序列的概念,结合平面序列和场景序列两个经典理论对街道空间进行评价,从“人—空间—场所”的关系中寻求序列组织的规律和方法,探讨旧城街道空间序列组织设计对街道活力与步行感受的影响。
针对现状中所发现的问题,客观审视原有布局中的不足,最终依照评价结果提出可行的改造建议。
关键词:旧城商业街道空间序列街道活力随着旧城改造的不断推进,商业街道——作为城市的活力和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元素之一,受到了多方学者的关注。
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现代的改造后,北京旧城商业街道空间已经呈现出了新的形象和姿态。
旧城建设在加快,马路在加宽,车行在旧城中的地位不断被强化。
而人——作为街道空间中的主体,在街道行走过程中的体验感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人在穿过由不同空间组成的序列时,除了行走需求和使用功能需要得到满足之外,还应该在步行中体验到属于旧城街道的独有的“节奏感”。
旧城街道,或应婉转低语,或应明朗疏浚,或应抑扬顿挫,变化多样又主题鲜明的“行走节奏”能让旧城街道焕发出最大的活力和魅力。
1 概念解读与理论基础1.1街道与旧城商业街道街道随着城市的形成而产生。
街道从属于道路,是城市中交通通道的一种。
与其他类型的通道不同,街道除了承载交通功能之外,还担负着城市的社会功能。
在一些城市中,街道的面积约占城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足以凸显街道作为城市生活外部空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