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行系统人性化
- 格式:pdf
- 大小:466.13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步行街的人性化设计摘要:步行街作为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正日渐成为一个商业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是一种创造商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本文主要针对徐州户部山步行街人性化设计缺失的现状,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改造建议,以期对于该步行街的人性化设计问题能有所帮助。
关键字:步行街;问题;改造建议美国第五大道的现代与时尚,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浪漫情调与金碧辉煌,日本东京都新宿大街的活力与繁华,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的特殊环境魅力,这些商业步行街不仅是城市的形象代表和名片,而且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所以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营建城市步行街,似成为一种时尚。
1 徐州户部山步行街概况1.1 户部山的历史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海拔70米,方圆十万平方米。
因地势高爽,距城区较近,很早就成为登高胜地。
户部山久负盛名,黄金宝地,因位于徐州古城之南又称南山。
公元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曾在山顶建戏马台,而成为徐州的第一胜迹。
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区中心,古城中轴线上,围绕戏马台是明清时代建造的古民居建筑群,形成了独特的户部山历史街区文化。
户部山现在民居以清代建筑为主,间有明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
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官宦之家,二是富商之宅,三是一般富裕人家。
共有各家大院20余个,达200多个院落,房屋千余间,总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占地约两万平方米,但破坏比较严重,有的开始修复,有的可能不修复。
1.2 户部山的现状户部山步行街于2003年建成,北起建国路,南止和平路,全长900米,两侧为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和仿古式建筑。
该步行街集聚旅游、餐饮、休闲、购物、文化等功能为一体,包含IT电子、饮食休闲、美容美发、洗浴健身、酒吧茶社、商务办公等二十余种业态。
2008年,户部山步行街综合整治列入市城市重点工程项目,该工程分为美化、绿化、亮化三个部分,主要包括仿古建筑物完善,道路铺装,外立面出新,空调压缩机、门窗装饰、广告店招规范,景观照明出彩,街面绿化等项目。
城市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城市规划是指为了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城市建设活动。
而在城市规划中,人性化设计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
它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城市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旨在创造一个舒适、便利、安全的城市空间。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及其重要性。
一、提供便利的交通系统人性化城市规划需要提供便利的交通系统,以方便居民的出行。
这包括合理的道路布局、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以及友好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道路布局要考虑到车辆的通行流量和交通流畅性,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供行人和自行车使用。
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要覆盖城市各个区域,并提供多样化的交通工具选择,如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
而步行和骑行环境的改善可以通过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并提供合适的设施和服务,从而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行,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二、打造宜居的居住区人性化的城市规划还要关注居住区的宜居性。
宜居的居住区要有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此外,居住区内需要有绿地和休闲设施,如公园、广场等,供居民进行休闲和健身活动。
而在多样化的居住区内,要合理规划不同类型的住宅,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高层公寓适合单身人士和年轻夫妇,别墅适合家庭等。
三、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一个人性化的城市规划需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教育资源包括各级学校的建设和覆盖,以及教育设施的完善。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分布学校,以便居民能够方便地接受教育。
医疗资源则包括医院、诊所等医疗设施的建设和配置。
规划师应该考虑将医疗设施公平地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方便居民就医。
四、保护自然环境人性化的城市规划还需要保护自然环境,提供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规划师应该保留和建设城市的绿地,增加城市的森林覆盖率,提供更多的公园和植物,以净化空气、调节气温。
此外,他们还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环保行为,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减少城市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一、本文概述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街道步行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
然而,当前许多城市的街道步行空间设计忽视了人性化的需求,导致步行环境不佳,影响了市民的出行体验和身心健康。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通过分析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原则和具体实践案例,为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界定了街道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概念,阐述了其内涵和重要性。
接着,从人的行为心理、生理需求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可识别性和文化性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人性化设计在街道步行空间中的具体应用,如步行道的规划、休息设施的布置、景观环境的营造等。
文章总结了人性化设计在街道步行空间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街道步行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对街道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的重视,提高城市步行环境的质量,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宜行的城市生活空间。
二、街道步行空间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街道步行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然而,当前街道步行空间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步行空间的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在一些城市中,步行空间被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等挤压,使得行人只能在狭窄的空间中穿行,安全隐患大。
同时,步行空间的连续性经常被打断,如被停车场、占道经营等行为占据,使得步行者无法顺畅到达目的地。
步行空间的设施配置不足。
座椅、垃圾桶、照明等设施的缺乏,使得步行空间的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也亟待加强,以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出行需求。
再者,步行空间的环境品质有待提高。
部分街道步行空间存在卫生状况差、绿化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原则1.人性化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比如,要有舒适的步行道、合适的休息区、适宜的照明和绿化等,以便行人可以愉快地在步行街上行走和停留。
2.综合性原则:城市步行街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区域,包括商业、文化、娱乐、餐饮等各种功能。
市民和游客可以在步行街上找到各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的需求。
3.可持续性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比如,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废物产生,提供更多的绿化和公共设施,以提高城市步行街的生态环境质量。
4.可达性原则:城市步行街应该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到达。
规划设计要考虑交通接驳的便利性,比如公共交通设施的配套,停车场的设置等。
此外,还要注意步行街的通行问题,确保行人的安全和便利。
5.可引导性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该能够引导人流,使人们有系统地进行行走和游览。
可以采用连通性较好的地面布局,设置指示牌和指示线,提供清晰的导航信息等,以方便行人的导航和交通。
6.差异化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打造独具特色的步行街。
可以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游客的兴趣。
7.公共空间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注重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利用。
可以设置开放空场地,供人们休息、交流和娱乐,也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表演,提升城市步行街的活力和吸引力。
8.规模适宜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要考虑到人流量和城市规模的比例。
规模过大会导致步行街的分散化和杂乱,规模过小又会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规划设计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步行街的大小。
9.安全性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要注重安全问题。
包括适当的照明、防护设施、安全出口等,以保障行人的安全。
此外,要规划思考急救设施的设置和人员培训,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总之,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性服务,兼顾环境保护和安全问题,并根据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打造独特的城市步行街。
城市行人步行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引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汽车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因此,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行人步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行人步行系统规划与建设的方案。
1. 城市行人步行系统的意义城市行人步行系统是指为行人提供便利、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以鼓励人们选择步行出行的一系列设施和服务。
城市行人步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具有以下意义:1.1 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城市步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可以减少车辆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通过合理布置步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下通道等设施,引导人们选择步行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缓解道路拥堵问题。
1.2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步行是一种简单、经济、环保的出行方式,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城市行人步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可以鼓励人们多走路,提高身体素质,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1.3 增强城市形象:城市行人步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形象。
美观、便捷的步行环境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商家,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 城市行人步行系统规划的原则在城市行人步行系统的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2.1 以人为本:规划应以人们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步行环境。
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为他们提供无障碍的步行设施。
2.2 综合考虑: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相互衔接。
步行系统的规划应与公共交通、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
2.3 灵活适应:规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步行系统的规划应能够进行调整和扩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3. 城市行人步行系统建设的具体措施为了实现城市行人步行系统的规划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3.1 建设步行道:在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建设专用的步行道,提供给行人使用。
人行道设计原则及理念人行道设计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要满足人们日常出行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人们的安全、舒适和美观。
人行道设计的原则及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行道应保证行人的安全。
考虑到行人的行走速度和行为习惯,人行道的设计应尽量避免障碍物和危险因素。
例如,人行道上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和警示牌,提醒行人注意交通情况和道路设施。
第二,人行道的设计应提供无障碍通行的条件。
无障碍通行是指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携带婴儿车、购物车等行人可以方便地使用人行道。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行道宜设置较宽的通道,避免路面凸起或坑洞,提供合适的人行道斜坡和人行道栏杆。
第三,人行道的设计应体现人性化。
为了让人们更愿意步行,人行道的设计应考虑到行人的需求和舒适感。
例如,人行道宜保证整洁和平坦,铺设防滑材料,设置休息座椅、绿化带和公共设施等,提供方便和美观的环境。
第四,人行道的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人行道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应与周边建筑物、街道风格和景观相协调,形成整体的城市形象。
例如,在沿海地区,可以设计海洋主题的人行道,利用海洋元素装饰人行道的墙面和地面。
第五,人行道的设计应考虑到多种出行方式。
随着城市出行方式的多样化,人行道的设计也应考虑到步行、自行车、滑板等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
例如,可以设置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分隔带,提供自行车停车设施和充电装置等,方便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
第六,人行道的设计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在人行道上设置智能交通导航系统、安全监控设备等,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例如,在人行道上设置行人信号灯和无线网络覆盖,提供行人出行信息和城市服务。
总之,人行道设计的原则及理念是为了创造安全、便利、舒适和美观的行人环境。
这不仅是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也是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面貌的改善。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技的应用,可以让人们更愿意步行,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1立体化交通体系规划与设计。
城市交通规划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应该与城市职能部门、城市开发局共同研究未来城市发展过程如何创建立体城市步行系统,综合考虑居住、商业、上学、市民活动等各种行为,使之既满足整体城市发展需要又要创建一个舒适的城市步行环境。
日本的百草小区设计,将“道路空间”作为构成小区的主要轴心之一,创造愉快方便的步行路线,将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有效分流。
社区道路成自由的网络状布局,保证各个部分的步行通达性,一方面通过道路的曲折变化,路面的收放保证空间的步行主导地位;此外设计有一条贯通长轴方向的主要步行道,形成步行空间的主次序列。
3.2既要吸纳传统城市步行体系的人性化尺度,又要运用先进的人居理念、科学技术成果,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合理规划步行系
图1总平面图
图2步行系统图
统。
步行系统与绿化、山水的结合,形成步行
景观空间的序列展开、立体生成和节点确立,
注重节点空间、过度空间、模糊空间的整合设
计,达成空间领域的多层次统一。
3.3合理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空
间发展的矛盾,与城市的商业规划、旅游规
划相结合,将城市空间规划与社会规划与
经济规划整体协调、共同发展。
步行系统与
商业网点、公共空间的结合,营造良好的人
居环境。
葫芦岛市海滨核心区规划设计竞赛——
大连理工大学规划方案道路体系分析
海滨核心区位于葫芦岛市海滨路两侧,
两侧部分界海为止,南到龙回首景区;路东部
分以现状东窑村四周山体为界。
总规划面积为
7km2。
基地内山海相依,峰峦起伏,植被良好。
从微气候分析、山体水体景观分析、地形坡度分
析、旅游资源分布、交通区位条件分析来看,基
地具有发展旅游休闲、商贸服务、海滨度假、文
化娱乐产业的微观优势。
该片区总体规划设计(图1)本着葫芦岛
市的城市规划总则,在政府引导、控制下以市
场为主体进行开发建设:促进葫芦岛市城市整
体功能的完菩与强化:满足本地居民生活、经济
发展需求;建设生态城区,实现持续发展。
伴随
城区规模的扩大,机动化水平、片区开发强度的
提高,远期车流量的不断增加,从而提出有机城
市的规划理念,符合尊重历史的人文性原则,合
理有序的分期建设原则,尊重自然的生态原则,
立足整体的品位提升原则。
设计的一个重要理
念是创建一个立体的社区景观步行系统,体现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方案构建的“一带五轴”将海滨核心区划
分为六大片区组团。
城市路网采用主次支三
级道路体系。
千路网构成了“三纵四横”的路
网体系。
51
方案规划有一条滨海步行道,该道路连接海滨各旅游设施。
在海滨路、滨海步行道之间规划南北向步行体系。
居住小区采用“大开放,小封闭”的规划设计手段,将小区绿化、片区绿地串联在一起,构建片区步行网络(图2、3、4)。
社区内各个组团之间有机相连并与绿地系统相叠加,通过立体步行系统的设计,与车行系统分离,使各住区居民篚够方便地通过步行系统到达中心广场、滨海区以及公共设施(如商店、中小学、幼儿园),方便居民健身、散步、上下学,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步52
图3步行系统与景观绿化结合
图4步行系统与节点空间结合
行系统设计理念。
该规划设计的优势是建立了可及、连续、优
质的立体步行系统网络,丰富了海滨核心区空
间,提升了城市空间的人性化程度。
步行系统不
仅加强了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同时考虑居民到
达周边山体活动的步行路线,使自然廊道与步
行系统合二为一,充分考虑人、自然、环境三者
的融合,体现当代人的环境意识。
在未来城市的改造、继续开发的发展过
程中,在社区与城市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以
及社区内部建立一个健康生态的步行与车流
立体交通网络从而有效地改善步行交通系
统,丰富城市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充分考虑
当代人的生命需求,改变传统交通规划的线
性思维,不断改善城市空间使之服务于城市
的真正主体——城市居民。
(备注:文中插图由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规划
研究所孔宇航教授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单位:1.辽宁葫芦岛市规划院
2.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城市步行系统人性化规划设计思考
作者:邓爱平, 刘九菊, DENG Ai-ping, LIU Jiu-ju
作者单位:邓爱平,DENG Ai-ping(辽宁葫芦岛市规划院), 刘九菊,LIU Jiu-ju(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刊名:
中外建筑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OVERSEAS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6(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wjz20060501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