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 格式:pdf
- 大小:4.71 MB
- 文档页数:69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1 总则 02 术语 (1)3 绿道功能与组成 (2)3.1 绿道功能 (2)3.2 绿道组成 (2)4 绿道分级与分类 (4)4.1 绿道分级 (4)4.2 绿道分类 (4)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4)5.1 规划设计原则 . 45.2 规划设计成果 . 5 6绿道选线 (9)6.1 基本要求 (9)6.2 分类选线 (10)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2)7.1 绿道游径系统127.2 绿道绿化 (17)7.3 绿道设施 (19)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4)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5)1 总则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1 总则..................................................................................................................................................2 术语..................................................................................................................................................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1 绿道功能.............................................................................................................................................3.2 绿道组成.............................................................................................................................................4 绿道分级与分类 ..................................................................................................................................4.1 绿道分级.............................................................................................................................................4.2 绿道分类.............................................................................................................................................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5.1 规划设计原则.....................................................................................................................................5.2 规划设计成果..................................................................................................................................... 6绿道选线............................................................................................................................................6.1 基本要求.............................................................................................................................................6.2 分类选线............................................................................................................................................. 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7.1 绿道游径系统.....................................................................................................................................7.2 绿道绿化.............................................................................................................................................7.3 绿道设施............................................................................................................................................. 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 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3 年 12 月目录前言 II1 总则. 12 术语和定义. 23 基本规定 54 步行网络规划85 步行空间设计. 146 步行环境设计. 227 自行车网络规划278 自行车空间与环境设计319 自行车停车设施设计. 3510 公共自行车系统3811 步行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结合 4212 步行和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协调. 4613 其他要求51附录1: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编制大纲 54 附录2:建筑控制线和贴线率的计算规则64附录3:本导则用词说明. 66I前言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灵活、准时性高, 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 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 “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133 号) 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要求设市城市政府“组织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 “合理规划步行、自行车道及停车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方案”。
为科学、规范地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 保障出行安全, 推动绿色出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以下简称《导则》 )的编制工作。
导则参照既有标准和规范,借鉴国外最新发展经验和国内示范项目实践, 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 提出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原则、系统控制指标、各要素技术指引和规划编制大纲, 对编制各层次城市规划及专项规划, 具有指导意义, 对既有道路改善、道路工程设计、城市绿道建设等涉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相关内容,也具有参考价值。
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为了创造“新北京交通体系”,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打造北京新形象,北京海融达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慢行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
地理位置示意图海淀区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西起西六环,东至温泉地区界,南起海淀区界,北至温北路。
本次设计所包含道路为温北路、双坡路、显龙山路(杨家庄路)、御风路、叠风路、簸箕水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路和白家疃东路,共计9条道路,全长约9.37km。
具体项目情况表序号道路名称起点终点长度道路等级1 温北路温泉路黑龙潭路3800m 主干路2 双坡路温泉路温北路650m 次干路3 显龙山路(杨家庄路)双坡路叠风路15号院东侧1600m 支路4 御风路双坡路白家疃西路530m 支路5 叠风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东路720m 支路6 簸箕水路温泉路御风路210m 支路7 白家疃西路温泉路显龙山路430m 支路8 白家疃路温泉路温北路750m 支路9 白家疃东路温泉路杨家庄路680m 支路二、设计依据及相关规范(1) 设计依据1、北京市交管局设施处《2018年海淀大修及慢行道路交通组织变化审查会议纪要》;2、海淀交通支队《2018年道路大修慢行系统建设会议纪要》;3、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京海淀发改(审)【2018】112号。
(2)相关规范1、现况1:2000地形图;2、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2016.05);3、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J12549-2014);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6、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7、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9、《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11/T 493.1-2007);(DB 11/T 493.2-2007)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11、现行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等。
2023年度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过关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57题)1、“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第一次在建设管理行政法中出现,最早见于()。
A.《文物保护法》B.《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C.《城市规划法》D.《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答案】 C2、行政行为按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两证”,处罚违法建设,是属于什么行政行为( )A.抽象行政行为B.特定行政行为C.管理行政行为D.具体行政行为【答案】 D3、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建设项目选址各规划管理的行政主体表述中不符合规定的是()。
A.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一般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核准前,必须向省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B.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布局和原则C.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国家级的重大建设项目和跨城市行政区的建设项目外,一般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D.对于国家级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跨城市行政区的建设项目,可向省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选址意见书【答案】 A4、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审核内容不包括( )。
A.建设项目与周围环境的和谐B.建设项目与城乡规划的协调C.建设项目与相关设施的衔接与配合D.建设项目与划拨用地的吻合【答案】 D5、下列四个选项中,叙述错误的一项为( )A.从狭义上讲,法律是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B.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管理权的存在与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C.在特殊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一些虽然与现行法律相抵触但合乎情理的措施D.行政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答案】 C6、根据《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版)的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 )的原则。
步行优先的慢行系统研究—以成都市为例【摘要】低碳交通要求交通出行方式要向绿色交通转变,步行既是绿色交通方式也是所有其它交通方式开始和结束的桥梁,鼓励步行的城市环境能够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论述了如何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通过考虑步行环境、设施、步行者需求的多样性等,构建安全舒适、便捷连续、美丽活力的步行系统。
【关键词】步行系统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引发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鼓励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提出要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加强慢行系统环境治理。
目前成都市正在开展公园城市建设,构筑公园城市的生活、消费等场景也离不开舒适宜人的慢行系统,打造高品质的以步行为主体的慢行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成都市正处于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和轨道加速成网阶段新阶段,至2025年轨道交通运营规模将形成约650公里,交通出行方式由机动车交通向绿色交通转变,对步行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一、成都市慢行系统现状1、现状居民步行出行特征成都气候宜人、地势平坦、人口众多,是天然的适宜步行的城市,根据2016年成都市综合交通调查数据,步行出行占据所有慢行出行的69%,而慢行出行占整个中心城区出行比例近半。
其中,居民慢行平均出行距离2.5km,其中步行0.79km,非通勤性出行比例高达55%,成都休闲城市特征比较明显,并且目前已具备构建以步行优先的慢行系统的条件。
2、现状步行出行问题经过现场调研,成都步行交通系统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安全性不足。
部分路段缺乏必要安全保障设计,步行和机动车道路混合,缺乏物理隔离,行人缺乏安全感;交叉口过街缺少安全岛和行人等待区;局部人行道、部分公交站台过窄,难以满足步行宽度需求。
二是步行空间缺乏连续性。
交叉口转弯半径过大,造成过街距离过长;市政设施、共享单车等占用步行空间,造成步行不通畅;后期修建的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附近的步行空间没有随着站点的建设而更新,缺乏疏散空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13.12.30•【文号】建城[2013]192号•【施行日期】2013.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其他规定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建城[2013]192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交委),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交通委员会,天津市规划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重庆市规划局、交通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文件精神,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倡导绿色出行,科学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我部组织编制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发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预防和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大气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灵活、准时性高,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是城市综合交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当地实际和《导则》要求,抓紧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2015年前,设市城市要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参照《导则》的总体要求,研究出台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各项鼓励政策与指导细则,在城市道路新建、改扩建以及城市“绿道”、“河道”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方便性和吸引力,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D iscussion 探讨34 | 道路交通管理 2019/10关于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宽度值的研究文|胡雁宾 刘君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比对了国内外在非机动车道宽度值设置方面的相关规定,总结归纳了我国非机动车道宽度合理取值的要求,并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标准的意见建议。
一、国外有关规定的分析2011年,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官员协会(NACTO)制定了《城市自行车道设计指南》,分自行车道和骑行专用道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设置停车道的路段,骑行专用道位于机动车停车道外侧(停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而普通自行车道位于机动车停车道内侧。
各类车道宽度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美国根据车道设置形式和安全等级划分自行车道种类,其中一条自行车道最小宽度为0.9米。
另外,在设计自行车道时,重视保障骑车人的安全,有专门的缓冲自行车道和骑行专用道。
在设置自行车道宽度时,考虑了隔离设施、骑行速度差、停车泊位对骑车人安全的影响,并设置了安全距离。
英国《公路工程师手册》规定,双向主干线上的自行车道一般设置3.5米,双向次干线一般设置2.7米,单向线一般设置2.7米。
二、我国有关规定的分析中国公路学会编制的《交通工程手册》规定,一条自行车道总宽度为1米,如果两侧有高出地面的路缘石,那么骑车时靠近路缘石每侧的0.25米难以利用,故在车道总宽度中还应加上0.5米,即1条自行车道应为1.5米,两条车道为2.5米,以此类推。
国家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规定,适宜自行车骑行的城市和城类型定义宽度自行车道传统自行车道通过路面标志系统划分出骑行专用空间,通行方向与相邻机动车道行驶方向一致理想骑行宽度(外侧骑行边界距离路缘或纵缝的距离)为4英尺(1.2米),最小为3英尺(0.9米)在靠近护栏等物理屏障时,应宽出2英尺(0.6米),以保证最小安全距离缓冲自行车道设置缓冲区域的传统自行车道,将自行车道与相邻的机动车道分隔开。
具体项目情况表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海淀区2018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为了创造“新北京交通体系”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慢行地区慢行xxx交通环境,打造北京新形象,北京系统完善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依据及相关规范(1) 设计依据1、北京市交管局设施处《2018年海淀大修及慢行道路交通组织变化审查会议纪要》;2、海淀交通支队《2018年道路大修慢行系统建设会议纪要》;3、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京海淀发改(审)【2018】112号。
(2)相关规范地理位置示意图 1、现况1:2000地形图;东至海淀区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西起西六环,2、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2016.05);温泉地区界,南起海淀区界,北至温北路。
本次设计所包含道路为温北路、双坡路、3、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J12549-2014);、御风路、叠风路、簸箕水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路和白家显龙山路(杨家庄路)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9疃东路,共计条道路,全长约9.37km。
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16、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1、平面设计维持现状平面线形不变,具体设计详见平面设计图。
7、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2、标准横断面)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维持现有机动车道宽度不变,详见横断面设计图。
)DB 11/T493.2-2007 11/T 9、《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493.1-2007);(3、路面结构设计 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超薄型彩色防滑路面路面结构:11、现行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等。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1.总则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2.0.2 绿道游径系统指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基本组成要素。
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骑行综合道。
2.0.3 绿道连接线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
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
2.0.4 绿道设施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
2.0.5 驿站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3 绿道功能与组成4 绿道分级与分类4.1绿道分级4.1.1 根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区域的不同,绿道分为区域级绿道、市(县)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三个等级,绿道规划应与各级城乡规划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