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07.51 KB
- 文档页数: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3﹡蜡烛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朗读、探究、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重点难点1.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2.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资料链接关于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一、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拂.晓瓦砾.地窖.jiào 颤巍.巍鞠.躬腋.窝 yè烧灼.迫.击炮pǎi2.解释词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肃穆:肃穆:严肃安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二、整体把握。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时间: 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13《某某园林》当堂测试一、基础部分1.给下列字注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pú )匐( fú )腋(yè )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wēi )巍(wēi)育乞(qǐ)西契(qì)柯(kē)拉耶(yē )夫舀(yǎo)鞠(jū )躬(gōng)2.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围巾的颜色有何意味?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蜡烛学习目标:1、深情朗读、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完成目标:一、自主学习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拂晓:肃穆:颤巍巍:精疲力竭:名副其实: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主旨有什么认识?我认为,课文是为了表现二、课堂学习合作探究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文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你的阅读感受?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课文抓住他(的)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
我是这样看出来的,例如: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我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我还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4、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的象征意义,按照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两句话。
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蜡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5、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三、展示质疑四、精讲点拔五、达标测评:同步第10页“课堂检测”。
3、蜡烛【学习目标】1.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课前预习】一、预习任务1.熟读课文,家长听读一遍。
2.整理字词3.问题导航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4.阅读批注,提出疑问(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5.资料链接: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他创作的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1959-1971年之间的三步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列宁奖。
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家长签字:二、预习检测1.字词检测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自学互学】一、自主先学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学生朗读讨论交流)2.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这些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讨论交流)3.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为同学们朗读出来,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全班交流)二、交流展示学生针对自主先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1.学生质疑,讨论交流2.老师根据学生当堂学习情况提问拓展【当堂检测】1.辨字形,读准字音烧灼.()拂.晓()腋.窝()匍匐..()瓦砾.()地窖.()颤.巍巍()迫.击炮()明晃.晃()覆.()舀.()揣.()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3.“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三蜡烛【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3 蜡烛中“蜡烛”的内涵,学习用真习目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课前预习(一)、自读课文两遍,勾画出生字生词。
查阅工具书、资料书解决。
1.给加点字注音。
瓦砾.(lì)匍.匐.(púfú)地窖.(jiào)拂.晓.(fú xiǎo)颤.巍.巍(chàn wēi)腋.窝(yè)丢三落.四(là)揣.测(chuǎi)2.查阅注释、工具书、资料书解释生词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烧灼:烧、烫,使受伤。
肃穆:严肃安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没有一点力气。
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朽,腐烂。
3.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悲壮的故事(二)自学疑难摘要:课内学习一、预习情况展示(组长检查,指出错误,评出等级)。
二、自主学习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章,按要求勾画、圈点。
然后组内交流。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爬”三次写“跪”)三、合作探究1.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说说对老妇人这个形象的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饱受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和平,对红军满怀敬意。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他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他为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的无所谓惧,他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他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为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并彻夜守在坟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结尾两句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4揣摩语句,回答问题。
3 蜡烛【学习目标】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环节描写有什么作用?4.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5.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重点难点】重点:1.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难点:1.环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预习指导】1.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注释。
2.通过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颤.巍巍()拂.晓()瓦砾.()舀.()鞠躬..()2.解释词语:精疲力竭:永垂不朽:【知识勾连】《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
学习中可抓记叙要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建议】一、教学预设1.学情预设:学生缺乏对战争、艰苦的体验,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细节描写和真情实感的感染力。
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品味应该能体会本文主旨,分析老妇人人物形象,领会“蜡烛”的象征意义的。
2.建议课时:1课时3.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提取文段,布点训练二、课堂流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一: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被时间磨蚀;唯有正义与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蜡烛》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导入二:提到蜡烛,你会想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蜡烛》又是关于什么的呢?环节二:课堂探究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突破方式:A.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B.点拨:抓记叙六要素进行概括,重点抓其中的人和事。
2.老妇人是一个什么形象的人?请用“我从中体会出她是一个的人”的方式说话。
突破方式:A.点拨:抓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B.学生回归文本捕获信息,然后作交流发言;C.教师补充下面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学案新人教版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蜡烛》作者,是作家,其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会写这些词语。
拂()晓肃.穆()烧灼.()瓦砾.()迫.击炮()地窖.()鞠.()躬精疲力竭.()间.歇()腋.窝()匍匐..()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削晃颤堡4.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
精疲力竭.:名副.其实:永垂.不朽.:任选2和4中的3个(或3个以上)词语进行写话训练:5、利用工具书了解通讯(二)初读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事件,并理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一句话概括: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一遍,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或你很喜欢?和同桌互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或喜欢的原因。
2.展示交流(二)探究思考,学习写法。
提问: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写法:三、自我检测(一)、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蜡烛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词语,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2.了解通讯文体特征逐步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二、【学生自学】1.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西蒙诺夫(1915-1979年)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诗作《等着我吧……》,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等。
本文写于第二次世界在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
这篇战地通讯是西蒙诺夫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后写成的。
2.文体知识: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方式、具体、生动、形象的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有四大特点:①事件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较强的时间性;④描写的形象性。
通讯与消息的异同:异:消息般概括性报道事实,通讯则是对事实进行完整,详细的报道;消息语言简洁平实质朴,通讯则讲究文采,写作手法多样,语言形象、鲜明生动;消息比通讯更及时些。
同:二者在表达方式上一般以叙述为主、描写、议论成分较少。
3.自读文章,辨清难点字词音形义及弄清文章内容。
①注音:迫.(pǎi)击炮间.(jiàn)歇拂.(fú)晓耸.(sǒng)立瓦砾.(lì)地窖.(jiào)匍.(pú)匐.(fú) 衰.(shuāi)老腋.(yè)窝闪烁.(shuò)鞠.(jū)躬.(gōng)②根据下面提供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天快亮的时候(拂晓)高高的直立(耸立)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精疲力竭)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名副其实)认为有价值妥善的收藏(珍藏)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闪烁)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永垂不朽)③读懂全文,尝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内容:文中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第3课蜡烛
学习目标:
1、了解二战的相关情况,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4、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预习导学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________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________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________了,但是它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________。
A.耸立闪耀淹没闪烁
B.耸立闪烁埋没闪耀
C.矗立闪耀埋没闪烁
D.矗立闪烁淹没闪耀
3、读课文,按记叙的要素,把课文分为四部分。
合作探究
1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补充交代蜡烛的来历有何作用?
3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目的何在?
4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有何用意?
5、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堂检测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
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一系列动词,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文中写炮弹炸裂声,用意是什么?
(3)、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①句为什么比第②句好。
①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②这样,她一小时,也许两小时静静地坐在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