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实验应力分析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38
实验应力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应力分析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对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变化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还可以为工程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研究材料在不同外力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应力分析实验,探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并通过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不同因素对应力的影响。
3. 实验装置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装置和材料有:•应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材料受力时的应力变化。
•外力加载器:用于施加不同大小的力。
•试样:材料样本,用于承受外力并传导到应力传感器上。
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1.检查实验装置和材料的完好性,并确保其能正常工作。
2.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试样,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清洁和测量尺寸。
4.2 搭建实验装置1.将应力传感器连接到数据采集系统,并确保连接稳定可靠。
2.将外力加载器与应力传感器相连,确保其能够传递施加的力。
4.3 实验操作1.将试样安装在外力加载器上,并调整加载器的位置,使试样受力均匀。
2.根据实验设计,逐步加载外力,并记录下相应的应力数据。
3.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多组实验,以获得更全面的数据。
4.4 数据处理和分析1.对采集到的应力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工具,分析数据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因素对应力的影响,如外力大小、试样尺寸等。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
5.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应力-应变曲线,并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外力的增加,材料的应力呈线性增加趋势。
2.不同尺寸的试样在相同外力下的应力略有差异,但总体趋势相似。
3.应力分布在材料中的变化不均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通过以上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为工程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应⼒分析的基本知识:对构件内危险点处的最⼤切应⼒()、第⼀主⽅向与所⽰的平⾯应⼒状态微元中的切应⼒,且只有⼀个⽅向的正应⼒作⽤时,这种应⼒状态称为正应⼒时,这种应⼒状态称为、c中所⽰分别为平⾯应⼒状态微元以及任意⽅向上的受⼒图。
为、坐标轴与中所⽰的⾓及正应⼒和切应⼒均为正;为负。
部分,考察其中任意部分,其受⼒如图,和切应⼒,解上两式整理得平⾯应⼒状态下单元体任⼀斜截⾯上的应⼒计算公式(5-1)(5-2)应⽤上式计算、时,各已知应⼒、、和均⽤其代数值。
§5-3类⽐法的应⽤——应⼒圆1.应⼒圆⽅程将上式(5-1)、(5-2)两边平⽅,然后相加,并应⽤,便可得到⼀圆⽅程(5-3)对于所研究的单元体,、、是常量,、是变量(随的变化⽽变化),故令=x、=y、、,则上式变为如下形式:由解析⼏何可知,上式代表的是圆⼼坐标(a,0),半径为R的圆。
因此,式(5-3)代表⼀个圆⽅程;若取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则该圆的圆⼼是(,0),半径等于,这个圆称为“应⼒图5-5基于上述对应关系,不仅可以根据微元两相互垂直⾯上的应⼒确定应⼒圆上⼀直径上的两端点,并由此确定圆⼼C,进⽽画出应⼒圆,从⽽使应⼒圆绘制过程⼤为简化。
⽽且,还可以确定任意⽅向⾯上的正应⼒和切应⼒,以及正应⼒和切应⼒的极⼤值和极⼩值。
以图5-5a中所⽰的平⾯应⼒状态为例。
⾸先在图5-5b所⽰的O坐标系中找到与微元A、D⾯上应⼒(ζx,ηxy)、(ζy,ηyx)对应的两点a、d,连接ad交轴于点C,以点C为圆⼼,以Ca或Cd为半径作圆,即为与所给应⼒状态对应的应⼒圆。
其次,为求x轴逆时针旋转θ⾓⾄x'轴位置时微元⽅向⾯G上的应⼒,可将应⼒圆上的半径Ca按相同⽅向旋转2θ,得到点g,则点g的坐标值即为G⾯上的应⼒值(图5-5c)。
这⼀结论留给读者⾃⼰证明。
§5-4主应⼒、主⽅向与⾯内最⼤切应⼒1. 主平⾯、主应⼒和主⽅向表⽰⼀点应⼒状态的微元中存在⼀种特殊的⽅向⾯,其上的切应⼒等于零,这种⽅向⾯称为主平⾯。
应力分析知识点总结一、引言应力分析是指在实际工程中,对物体内外受到的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而了解物体受力情况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应力分析在工程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设计和制造各种工程结构,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应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应力分析的理论基础、常用的应力分析方法以及应力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介绍。
二、应力分析的基本概念1. 应力的定义应力是指物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内在力,通常表示为单位面积上的力。
在工程中,应力常常用来描述物体受力时的内部力状态,可以分为正应力和剪应力两种类型。
正应力是指垂直于物体截面的应力,可以表示为施加在物体上的正向压力或拉力。
而剪应力是指与物体截面平行的应力,通常形成剪切力。
2. 应变的定义应变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现象,通常用来描述物体受力后的形状和大小变化。
应变可以分为线性应变和剪切应变两种类型,线性应变指物体在受到正应力作用下发生的长度变化,而剪切应变则是描述物体在受到剪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
3. 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通常通过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来描述。
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可以通过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参数来描述。
而在非弹性范围内,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则需要通过材料的本构方程来描述。
三、应力分析的理论基础1. 弹性力学理论弹性力学理论是应力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其研究范围包括材料的应力分布规律、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材料的本构关系等内容。
弹性力学理论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物体在受力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进而设计和优化工程结构。
2. 材料力学性能参数材料力学性能参数是描述材料抗力性能的重要指标,包括杨氏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断裂韧性等内容。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力学特性,从而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
实验应力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应力分析实验报告引言实验应力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在受力时的行为和性能。
通过实验应力分析,我们可以测量和分析材料的应力分布、应变变化以及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关键参数。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原理实验应力分析是基于材料力学和应变测量原理的。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应变计或应变片来测量材料的应变变化。
应变计是一种敏感的应变测量仪器,它可以将材料受力后产生的微小应变转化为电信号。
通过测量这些电信号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出材料的应变分布和应力分布。
实验装置实验应力分析通常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装置和设备。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万能材料试验机和一套应变计测量系统。
万能材料试验机是一种常见的实验设备,它可以施加不同的载荷和测量材料的力学性能。
应变计测量系统由应变计和数据采集设备组成,它可以实时记录材料的应变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步骤在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试样和应变计。
试样的选择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和实验要求。
应变计的选择要根据试样的形状和应变范围来确定。
然后,我们将应变计粘贴在试样表面,并将试样安装到万能材料试验机上。
在施加载荷前,我们需要对应变计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施加不同的载荷和测量试样的应变变化。
最后,我们将实验数据导入计算机,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应力分析,我们得到了试样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变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应变-载荷曲线,从而分析试样的应力分布和强度特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计算试样的刚度和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应变分布不均匀:在试样受力过程中,应变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
这是由于试样的几何形状、材料的性质以及施加的载荷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实验应力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应变的集中区域和变化规律,从而了解材料的应力分布情况。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材料力学理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低碳钢制成的矩形截面试件,利用静态电阻应变仪测量梁在纯弯曲状态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规律,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并测定材料的泊松比。
三、实验设备1. 多功能实验台;2. 静态数字电阻应变仪一台;3. 矩形截面梁;4. 游标卡尺。
四、实验步骤1. 测量梁的截面尺寸h和b,力作用点到支座的距离以及各个测点到中性层的距离;2. 根据材料的许用应力和截面尺寸及最大弯矩的位置,估算最大荷载,确定量程、分级载荷和载荷重量;3. 接通应变仪电源,分清各测点应变片引线,将各个测点的应变片和公共补偿片接到应变仪的相应通道,调整应变仪零点和灵敏度值;4. 记录荷载为F的初应变,每增加一级荷载就记录一次应变值,直至加到最大荷载;5. 按上述步骤再做一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决定是否再做第三次;6. 根据应变值和应变片至中性层的距离,计算各点的应力增量;7. 比较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分析误差原因。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梁试件的弹性模量E =2.06×10^5 MPa;2. 梁试件的横截面尺寸h = 40.20 mm,b = 20.70 mm;3. 支座到集中力作用点的距离L = 90 mm;4. 各测点到中性层的位置:Y1 = 20.1 mm,Y2 = 10.05 mm,Y3 = 0 mm,Y4 = 10.05 mm,Y5 = 20.1 mm;5. 载荷(N):F1 = 1000 N,F2 = 2000 N,F3 = 3000 N,F4 = 4000 N,F5 = 5000 N;6. 静态电子应变仪读数:ε1 = 0.0006,ε2 = 0.0012,ε3 = 0.0018,ε4 = 0.0024,ε5 = 0.0030。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各点的实测应力增量:1. 实测应力增量Δσ1 = ε1 E Y1 = 0.00062.06×10^5 MPa 20.1 mm = 24.864 MPa;2. 实测应力增量Δσ2 = ε2 E Y2 = 0.0012 2.06×10^5 MPa 10.05 mm = 24.864 MPa;3. 实测应力增量Δσ3 = ε3 E Y3 = 0.0018 2.06×10^5 MPa 0 mm = 0 MPa;4. 实测应力增量Δσ4 = ε4 E Y4 = 0.0024 2.06×10^5 MPa 10.05 mm = 24.864 MPa;5. 实测应力增量Δσ5 = ε5 E Y5 = 0.0030 2.06×10^5 MPa 20.1 mm = 24.864 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