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仔猪营养及消化生理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83.39 KB
- 文档页数:5
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仔猪的消化资县1.1哺乳仔猪消化道幼体不成熟,断奶后肠道形态结构变化显著结扎仔猪胃底腺不发达,胃液分泌量少且不稳定,分泌盐酸专业知识较差,胃内缺乏游离醋酸,PH值过高,胃内PH≥4,胃蛋白酶活性受到影响,不利于蛋白质消化。
仔猪达到8~10周龄之时才能达到成年猪胃内周龄酸度PH2~3.5的水平。
但仔猪消化道重量重量等发育较快,有报道华盛顿邮报称仔猪胃重和压强在25日龄内迅速发育,胃肠道细胞组织学观察肠绒毛呈长而细,绒毛高度随日龄增加斜度而下降,十二指肠肠绒毛高于空、回肠。
出生第1天可见肠腺,以后腺细胞不断增速、体积增大、腺窝也随日龄而渐渐增加。
断奶后,仔猪消化系统小肠细胞的形态结构结构中发生显著差异,由于断奶科栅易消化由从采食不得不的液态食物转化为含有大量谷物原料的固体饲料,在日粮干物质的高机械磨损作用下,小支气管快速变短,断奶后几周内小肠绒毛由高密度手指状变成平舌状,绒毛萎缩,隐窝加深。
导致消化吸收面积增高,营养不能被如何有效吸收,而肠道内丰富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和温和的酸碱度为有害细菌提供了繁殖条件,而有害菌的生长又产生有害了大量的病原体(氨和胺类等),对动物产生活性毒性和药理蛋白质作用,使腹泻加剧。
1.2哺乳仔猪消化酶系不完善,早期断奶影响淀粉酶分泌及活性哺乳仔猪消化酶系不完善并且出生几周内变化较涨落快,表现为乳糖酶以及与消化母乳中糖类的有关酶的活性在出生后2~3周时达到顶峰,然后又很快下降。
淀粉酶及消化淀粉和碳水化合物有关酶的活性在出生时很低,随后逐渐上升。
凝乳酶在初生之时活性较高,1~2周龄达到高峰,以后随日龄增加而持续上升,其他谷氨酸活性很低。
胃蛋白酶虽在仔猪出生时便可检测到,并且浓度在3~6周内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仔猪胃底腺不发达,盐酸分泌能力差,抗坏血酸原不能被激活,因此其作用般在20日龄后才能表现出来。
哺乳仔猪肠腺、胰腺发育相当完全,能分泌消化母乳的消化多种不同消化酶,其中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肠液中的乳糖酶含量很高,可较好脂肪组织的消化母乳中的脂肪和脂质,但对饲料中的植物蛋白蛋白较难适应。
2014年第01期断奶仔猪饲料要求适口性好,易消化,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高;限制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补充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酶制剂、有机酸和有益微生物,对断奶仔猪的生长发育有很多益处。
1仔猪的生理消化特点小猪出生以后消化器官和消化机能的发育还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成熟和完善的程度。
在达到成熟之前,仔猪胃液的分泌量、胃酸、胃液中的消化酶等都和成年猪有较大差异。
在胃液组织上,初生仔猪最大的特点是胃液中缺乏盐酸,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到断奶时接近成年猪水平。
仔猪胃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胃蛋白酶和凝乳酶。
断奶后,胃蛋白酶的消化力逐渐增强,直至达到成年猪水平。
在胃液缺乏盐酸的时期,仔猪的消化作用很小,食物主要在小肠内依靠胰液和肠液中酌消化酶消化。
随年龄增长,胃液的消化机能逐渐完善,胃对饲料的消化作用才较为重要。
因此,对哺乳仔猪提早补料,对于促进胃、小肠的机能活动,使胃腺提早分泌盐酸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是符合仔猪消化道生长发育规律的。
2饲养对仔猪消化功能发育的影响日粮因素对肠道形态和消化功能发育有影响,日粮的物理形态、日粮来源和组成以及日粮加工方法都会影响仔猪肠道的形态、消化酶活性、消化道酸度和消化吸收能力。
从日粮的物理形态看,同种日粮以浆糊或液体形式饲喂,对绒毛的损伤长度小于颗粒料。
肠道形态与断奶日粮的种类组成有关,断奶后肠道黏膜受日粮的损伤,导致仔猪腹泻。
日粮因素对仔猪消化道酸度的影响是,仔猪的消化道酸度对维持消化酶的活性和活性非常重要。
由于不如组织胃肠道内母乳乳糖的发酵作用,饲料对其消化道酸度影响不大。
断奶后,由于失去母乳来源,加上断奶应激的影响,肠道内pH值高于断奶前的水平,消化道酸度受日粮的影响特别明显。
3仔猪饲料的阶段性供应采用隔离式早期断奶方法对断乳仔猪的饲料要求较高。
仔猪料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断乳后1周,第二阶段为断乳后2~3周,第三阶段为4~6周。
第一阶段,粗蛋白质水平为20%~22%之间,赖氨酸1.38%,消化能15.40MJ/kg。
仔猪碳水化合物营养研究进展公衍玲(播恩集团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1400)当前,我国现代化养猪生产中,普遍实施3~4周龄早期断奶,但此阶段仔猪的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消化酶和胃酸分泌量不足、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尚未建立,处于母源抗体和自身免疫建立的交替期,仔猪易受营养、心理和环境应激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断奶应激综合征”,具体表现为采食量低、抗病力弱、腹泻和生长迟滞、形成僵猪,甚至患病或死亡等,严重影响猪场的生产成绩和养殖效益。
研究发现营养应激对仔猪生理指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最大[1],可见,要使仔猪顺利渡过断奶关,首先要解决营养应激问题。
高品质教槽料是仔猪早期断奶成功的重要保障,而高品质教槽料的关键是能量供给,因为刚出生的仔猪能量贮存有限,约12 h 即可耗尽贮存的营养物质,仔猪迅速获得充足的营养供给,特别是能量供给十分重要,而碳水化合物是早期断奶仔猪的主要能量来源。
1 仔猪的生理消化特点仔猪初生体重小,一般为1 kg 左右,但生长发育很快,10日龄时体重达到出生重的2倍以上,30日龄达5~6倍,60日龄达13~15倍。
仔猪生长快,是因为代谢机能旺盛,但新生仔猪体内脂肪含量少于2%,几乎没有皮下脂肪,主要依靠母乳中的脂肪或碳水化合物来获取能量。
生后20日龄,每千克体重所需代谢净能为成年猪的3倍,每千克体重沉积的蛋白质相当于成年猪的30~35倍,所以,必须保证早期断奶仔猪的各种营养物质供应。
断奶仔猪饲料中的能量水平是影响日增重的重要摘 要:碳水化合物是早期断奶仔猪的主要能量来源,对仔猪的生长和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该文结合仔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消化特点,对早期断奶仔猪的碳水化合物营养需求、消化吸收机理及几种主要仔猪碳水化合物类型和用量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合理调配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成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仔猪;糖;淀粉;纤维;能量因素之一,采食优质能量饲料的早期断奶仔猪可实现最佳的生产性能。
断奶仔猪的营养生理特点断奶是指将仔猪从母猪的乳汁中分离出来,开始接受其他食物的过程。
断奶后的仔猪需要适应新的饲养环境和饲料,因此其营养生理特点也有一些变化。
1. 饮食转变:断奶仔猪从完全依赖母猪乳汁为主要饲料转变为摄取固体饲料为主要来源。
在断奶后,仔猪的胃肠道逐渐发育完善,能够消化吸收更多种类的饲料。
因此,断奶仔猪的饮食需要由乳汁向固体饲料的过渡,饲喂含有足够营养的断奶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2. 营养需求增加:断奶仔猪离开母猪后,需要通过饲料摄取更多的营养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
饲喂高能高蛋白的断奶饲料,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供给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此外,断奶仔猪还需要适当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补充,以促进其健康发育。
3. 消化吸收能力提高:断奶后,仔猪的胃肠道逐渐发育成熟,消化吸收能力也逐渐增强。
仔猪的胃酸分泌逐渐增多,胃肠道酶活性也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养分。
因此,在断奶后的饲喂中,可以适当降低饲料的粉碎度,增加饲料的粗纤维含量,以促进仔猪胃肠道的健康发育和功能。
4. 免疫力下降:断奶后,仔猪失去了母猪提供的乳汁中的抗体和免疫物质的保护。
仔猪的免疫力也逐渐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因此,在断奶后的饲养中,需要加强仔猪的疫苗接种和疾病预防措施,以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5. 衔接期营养管理:断奶是仔猪生长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衔接期的开始。
衔接期是指断奶后的一段时间,仔猪需要适应新的饲养环境和饲料,并进行生长发育的转变。
在衔接期的饲养管理中,需要注意饲喂断奶饲料的质量和数量,合理控制饲料的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以及适时的添加饲料添加剂,如益生菌、酶制剂等,以促进仔猪的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的发育。
总结起来,断奶仔猪的营养生理特点主要包括饮食转变、营养需求增加、消化吸收能力提高、免疫力下降和衔接期营养管理等方面。
只有在合理的饲养管理下,才能满足断奶仔猪的营养需求,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
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首先,仔猪的消化道结构相对不完全发育,胃容积较小。
出生后的48小时内,仔猪的消化系统会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
最初,仔猪的胃容积较小,约为1~2毫升,但随着时间和摄入食物的增加,胃容积迅速扩大。
到达5日龄时,胃的容积可以扩大至40~60毫升。
这个过程受到母乳饲喂和其他前期排空早期胃液的调控作用。
其次,仔猪的胃酸分泌量较低,消化功能较弱。
在仔猪的早期,胃酸分泌量相对较低,胃液酸度不高。
这主要是因为仔猪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特别是食物刺激。
大量饲料进入胃部后,胃酸的分泌才会增加。
此外,仔猪胃酸分泌的调控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发育和完善。
再次,仔猪的胰腺分泌功能不完善。
仔猪的胰腺在生长初期主要分泌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
随着仔猪的生长和发育,胰腺分泌功能会逐渐提高,消化酶活性也会增加。
但与成猪相比,仔猪的胰腺分泌功能依然较弱。
最后,仔猪的肠道生理特点也与消化有关。
仔猪的肠道在出生后的早期发育较为迅速,但也相对较为脆弱。
此时,肠粘膜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较高,易受到肠道感染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由于胃酸分泌较低,食物在胃中消化不足,进入小肠的食物含有大量可被发酵的物质,导致肠内氨基酸浓度升高,脐部感染、腹泻等问题也会相应增加。
总结起来,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消化道结构不完全发育、胃酸分泌量低、胰腺分泌功能不完善以及肠道生理脆弱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仔猪在早期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仔猪的饲养和管理中应特别注意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采取适当的饲喂和调控措施,以提高仔猪的营养摄入和利用效率。
断奶仔猪消化生理特点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是指在断奶后,仔猪的消化系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和适应。
第一,胃和胃腺的变化。
断奶后的仔猪胃的大小和重量会有明显的增加。
此外,胃腺的分泌量也会相应的增加。
这是因为断奶后,仔猪开始进食固体饲料,胃的消化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增强。
第二,肠道的变化。
断奶后的仔猪的小肠相对于胃的比例会增加。
这是因为在断奶后,仔猪开始进食固体饲料,需要更多的吸收和消化营养。
此外,小肠上皮细胞的高度也会增加,以提高吸收能力。
第三,肠道菌群的变化。
断奶后,仔猪的肠道菌群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母乳中含有大量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而断奶后,仔猪开始摄入固体饲料,新的菌种进入肠道,导致菌群的重新平衡。
这对于仔猪的健康和消化功能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第四,消化酶的变化。
断奶后,仔猪的胰腺开始分泌更多的消化酶。
这是因为固体饲料的消化需要更多的酶来完成。
断奶后的仔猪,胰腺的体积和重量都会有相应的增加。
第五,营养吸收的变化。
断奶后的仔猪开始进食固体饲料,营养吸收途径从母乳直接吸收转变为通过消化吸收。
这对于仔猪的消化系统和吸收功能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总结起来,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主要包括胃和胃腺的变化、肠道的变化、肠道菌群的变化、消化酶的变化以及营养吸收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是仔猪适应断奶过程中消化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对于仔猪的生长和发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断奶后,饲养管理和饲料配给需要根据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仔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影响仔猪肠道健康的因素:1.日粮抗营养因子日粮抗营养因子包括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抗原蛋白、棉粕中的棉酚、植酸等等,其中豆粕中的抗原蛋白是造成仔猪肠道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
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是豆粕中两种最重要的抗原蛋白,前者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和黏膜水肿;后者引起肠道形态变化,表现为肠道绒毛萎缩、脱落。
2.病原微生物新生幼畜的胃肠道是无菌的,随后母源性和外部环境的微生物定植于肠道中,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猪肠道内大约有14个属的400~600种微生物,数量达到1014个,是体细胞的10 倍。
仔猪断奶后,乳酸杆菌、福特氏乳酸菌和嗜酸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其原因为需要复杂营养供应的乳酸菌受到了断奶后仔猪采食量下降的影响;另一方面,日粮组分的变化,如日粮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造成了肠道受损伤和炎症,增加了被外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
3.饲料加工调制断奶仔猪由采食母乳到采食饲料,经历一个巨大的转变,饲料加工处理方式不同,对仔猪肠道健康影响也不同,如原料熟化与否,颗粒料与粉料及固态料与液态料等。
从消化率的角度出发,谷物和植物性饲料(玉米、豆粕、大豆、小麦)至少需要50%以上的熟化处理,以保证对淀粉的糊化和对抗原的灭活效果。
经过熟化和制粒后,可以减少日粮抗营养因子、病原微生物等的数量,从而减少对肠道黏膜的过敏反应与损伤。
有报道不同料形对断奶仔猪消化生理的影响,与粉料相比,颗粒料可显著提高仔猪日采食量,提高内源酶的活性;与固态料相比,液体料可显著降低仔猪的腹泻,提高小肠绒毛的高度。
4.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产毒霉菌在粮食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对动物肠道健康影响很大。
试验标明,镰刀霉菌毒素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可造成新生仔猪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并抑制其增殖,导致细胞膜完整性受损,抑制消化酶的活性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乳仔猪营养生理及其营养调控作者:王恬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6年第04期生猪生产效率的高低与乳仔猪健康水平和营养关系密切,因此应该关注并且了解新生仔猪的生理及其发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对猪场后期养殖极其重要。
从经济角度出发,当猪生长到体重60 kg时,其消耗的饲料大概占整个出栏阶段(至90 kg)的60 %。
因此,抓住了这一阶段,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应。
1 仔猪主要的生理特点新生仔猪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首先,离开母体后,新生仔猪的消化道发育不完全,相对滞后;其次,不耐低温;第三,免疫功能不完善;第四,生长速度快。
这些特点对生猪的养殖带来了困难。
无论从结构还是功能上来说,新生仔猪的消化系统都不健全,胃容积、肠道绒毛隐窝发育、体重等方面的数据都没有达到适应外界环境和固体饲料的要求。
其次,新生仔猪对于温度的调节功能也未健全。
在出生后的几日内,需要有辅助的保温措施,否则在自然状况下,死亡率将会提升。
该温度调节器在出生后一周内,依据环境温度调节仔猪体温的频率较高,因此猪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密切注意新生仔猪出生后一周内的保温。
第三,缺乏先天的免疫力。
新生仔猪在出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免疫力较为低下,因为其自身的主动免疫系统尚未构建,出生后头2 d新生仔猪主要还是依靠母体提供的被动免疫,即通过初乳、常乳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在这段期间内,新生仔猪可以依靠这些“外援”来抵抗外界的免疫应激,但最终还是需要依靠自身来抵御疾病的侵袭。
如何有效地帮助其尽快建立主动免疫程序,应当采取积极的技术措施,仔猪通过消耗体能和营养来建立主动免疫的过程将会缩短,从而提高后期的生长速度。
第四,新生仔猪生长、增重非常迅速,出生后第3天肠道比初生时的肠道将近翻了一倍。
到第7天时,又在第3天的基础上翻倍。
在体重上,第7天大概比初生体重上涨了15 %。
2 乳仔猪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研究仔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对于如今的健康养殖相当重要,因为当今养猪的安全和用药问题,归根究底应注意乳仔猪出生后对其免疫能力的培养、环境的控制,这样后期可以避免很多药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