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生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港区安全环保管理协议合同编号:__________鉴于甲方为港区安全环保管理的责任主体,乙方为在港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为加强港区安全环保管理,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确保港区安全、环保、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基础上,经协商一致,订立本协议。
第一条协议目标甲乙双方共同致力于港区安全环保管理,确保港区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努力提高港区整体安全环保水平。
第二条甲方权利与义务1.1甲方负责制定港区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对乙方进行安全环保宣传教育,指导乙方开展安全环保工作。
1.2甲方有权对乙方进行安全环保检查,督促乙方落实安全环保措施,对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乙方,甲方有权要求其立即整改。
1.3甲方应定期对港区安全环保情况进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跟踪督促乙方整改落实。
1.4甲方应建立健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第三条乙方权利与义务2.1乙方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自觉接受甲方的监督管理。
2.2乙方应制定本企业安全环保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确保安全环保投入,落实安全环保措施。
2.3乙方应定期开展安全环保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向甲方报告。
2.4乙方应确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2.5乙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环境污染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事故损失,并按照规定及时向甲方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条协议期限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年,自____年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止。
第五条违约责任5.1双方应严格履行本协议约定的各项义务,如一方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金额为:__________。
5.2乙方未按照约定履行安全环保责任,导致港区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环境污染事件,乙方除承担违约责任外,还应承担由此给甲方及第三方造成的损失。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综述性解读专题课程和网上考试(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2018 年1 至12 月,全国169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 的城市,广东有几个?()正确答案是:(C)A 2个3 个B个C4D5 个正确答案是:(C) A下面哪一项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共同签署的环保合作协议?()2.《粤港澳环保合作框架协议》B《2017-2020 年粤澳环保合作协议》《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C《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D《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广()试点经验,推动粤港澳碳标3.A (D) 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
正确答案是:碳汇B碳金融碳交易CD碳普惠制4.)。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约为(A 正确答案是:(A) 65%75%B 80% C90%D协A下面哪一项不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协同合作中存在的问题?()5.正确答案是:(B) 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不够资金严重不足B环保法律不一致C协同合作的机制不健全DA正确答案是:6.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
(B)港口经济阶段B工业经济阶段服务经济阶段CD创新经济阶段A)。
最高的区域是(GDP我国主要经济区域中人均7.正确答案是:(D)京津冀长江三角洲B成渝地区C粤港澳大湾区DA)。
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湾区是(正确答案是:(D)纽约大湾区B旧金山大湾区C东京大湾区D粤港澳大湾区28.90%()年非石化能源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是多少?2017 广东省9.正确答案是:A (C)B37.60% C43.50% D53.20%10.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正确答案是:(B)A需求侧供给侧B产品侧C研发侧D个A 11.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的地级以上城市数量是(8 正确答案是:)。
(C)B10 个11 个C12 D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支持()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12.A正确答案是: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大气环保协议书甲方(以下简称甲方):地址:法定代表人:乙方(以下简称乙方):地址:法定代表人:鉴于甲方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乙方作为甲方的合作伙伴,双方为了共同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合作目的甲乙双方通过合作,共同致力于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合作范围1. 甲乙双方将在大气污染防治、清洁能源利用、污染物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进行合作。
2. 双方将共同参与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排放控制、交通污染控制、城市扬尘控制等。
第三条合作内容1. 甲方负责提供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指导、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
2. 乙方负责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物排放控制、清洁能源替代、污染物减排技术的应用等。
3. 双方将定期交流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和成果,共同研究和开发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第四条合作方式1. 双方将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和推进合作事宜。
2. 双方将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大气污染防治的进展和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五条责任与义务1. 甲方应确保提供的政策指导和技术指导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2. 乙方应严格遵守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
3. 双方应积极履行本协议约定的义务,不得无故拖延或拒绝履行。
第六条违约责任如一方违反本协议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第七条争议解决双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发生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提交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第八条协议的变更和终止1. 本协议的任何变更或补充,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定。
2.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五年,除非双方另有约定。
第九条其他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签订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签订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局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032864)。
作者简介:苏哲亿(1993-),男,四川广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与成本优化;张文惠(1969-),女,四川广安人,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
0引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并对强化湾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改善湾区空气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湾区城市空气质量比较研究,有利于分析研判湾区各城市空气质量结构(二氧化硫SO 2、二氧化氮NO 2、臭氧O 3、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PM 2.5、一氧化碳CO )的变化态势,有利于发现湾区各城市空气质量的相对优劣,有利于推进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有利于建设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1文献综述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方面。
针对由PM 2.5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不同来源,阐述湾区污染联动管理的借鉴意义,提出在保留地方自治的基础上解决区域内城市大规模合作的外部问题[1]。
湾区既面临着粤港澳三地因不同的政治制度、环境标准乃至治理架构带来的合作困境,同时还面临着珠三角内九个城市因个体理性带来的集体非理性结果的合作困境,从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的视域分析湾区地方政府的联动策略,不仅有利于将我国联动治理实践与西方政府间合作的前沿理论进行对话,也有助于借鉴西方前沿理论进一步探寻提升我国联动治理大气污染绩效的可能路径[2]。
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外三大湾区空气质量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对标国外三大湾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在大气污染防治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并借鉴国外湾区优秀的大气污染防治经验,提出进一步改善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量的建议[3]。
量化分析与理论研究方面。
空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空气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建立空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该机制旨在通过协调、合作和监控来解决跨区域的空气污染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一机制的重要性和实施的方法。
空气污染并不受国界的限制,一个地区的污染排放可能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该机制的核心是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通过共享信息、数据和技术,共同制定和执行防治污染的措施。
这样可以确保各区域之间的治理策略一致,并形成合力来应对空气污染。
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框架。
这包括确定污染物的防治目标、制定排放限值和标准,以及建立监测和监管体系。
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确保各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协同作战,提高整体的空气质量。
在执行阶段,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需要各地方政府共同行动。
每个地区应该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减少排放、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改善工业生产方式等。
此外,还需要建立专业团队和机构来监测和评估空气质量,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行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企业、居民和公众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防治空气污染的行动。
企业应加强污染治理和减少排放,居民应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和减少污染源,公众应加强环境意识和宣传。
只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和保护。
总的来说,建立空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
该机制可以促进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跨区域的空气质量治理。
然而,实施该机制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并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
大气污染减排与控制协议书1. 引言本协议旨在明确各方对大气污染减排和控制工作的承诺和责任,通过共同努力,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 目标和原则2.1 目标本协议的总体目标是降低全球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各方将共同努力,逐步减少工业、交通和生活污染源的排放,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稳步减少。
2.2 原则2.2.1 共同责任各方均承担减排和控制大气污染的责任,要采取行动减少自身排放,并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和控制努力。
2.2.2 科学依据各方应依据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制定合理的减排和控制目标,倡导科学决策,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2.2.3 公平和公正在减排和控制大气污染的过程中,各方应坚持公平、公正和非歧视原则,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2.2.4 信息透明各方应共享相关信息和数据,提高透明度,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
3. 合作机制3.1 成立大气污染减排与控制合作组织为推进大气污染减排与控制工作,各方决定成立大气污染减排与控制合作组织。
该组织将负责协调各方的合作行动,推动相关技术与政策的研发,促进经验交流和合作。
3.2 建立减排与控制评估机制各方将建立减排与控制评估机制,对各方的减排和控制工作进行评估和监测。
评估结果将用于定期向各方反馈和报告,为各方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3.3 加强国际合作各方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创新技术,提高减排和控制的效果。
同时,各方还将共享最佳实践和经验,共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推动国际大气环境治理。
4. 行动和措施4.1 减少工业污染源排放各方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管理和控制,促使企业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这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排污标准,推动工业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加强监测和执法。
4.2 促进清洁能源转型各方将加快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推广,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大气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构建近年来,大气污染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峻问题。
作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有效地治理大气污染,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联防联控是指通过各方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一种机制。
通过多元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首先,联防联控机制构建要建立起清晰的责任分工和合作机制。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责,形成明确的合作模式。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制定和法规执行,推动企业减少排放并制定行业标准;科研机构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中。
通过建立起紧密的合作机制,各方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联防联控机制构建要注重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
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密切关注各类数据和信息,包括污染源监测数据、排放清单、环境监测数据等。
各方应建立起信息共享的机制,及时交流和共享所掌握的数据和信息,以便更加准确地掌握大气污染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协同管理是指在治理过程中,各方要相互配合、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治理工作的进展。
例如,在大气污染源点附近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相关专家可以组成工作群组,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议和协同治理措施的制定和执行。
另外,联防联控机制构建还要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
只有加强监督和执法,才能确保联防联控机制的有效执行。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各类治理人员的监督和考核,推动其依法履职,切实落实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同时,社会组织和公众也要积极参与到监督工作中,通过举报和舆论监督,促使治理工作的公开透明和规范有序。
联防联控机制构建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区域协调。
大气污染不仅是国内问题,也是区域和全球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综述性解读专题课程和网上考试(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2018 年1 至12 月,全国169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 的城市,广东有几个?()正确答案是:(C)A 2个3 个B个C4D5 个正确答案是:(C) A下面哪一项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共同签署的环保合作协议?()2.《粤港澳环保合作框架协议》B《2017-2020 年粤澳环保合作协议》《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C《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D《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广()试点经验,推动粤港澳碳标3.A (D) 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
正确答案是:碳汇B碳金融碳交易CD碳普惠制4.)。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约为(A 正确答案是:(A) 65%75%B 80% C90%D协A下面哪一项不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协同合作中存在的问题?()5.正确答案是:(B) 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不够资金严重不足B环保法律不一致C协同合作的机制不健全DA正确答案是:6.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
(B)港口经济阶段B工业经济阶段服务经济阶段CD创新经济阶段A)。
最高的区域是(GDP我国主要经济区域中人均7.正确答案是:(D)京津冀长江三角洲B成渝地区C粤港澳大湾区DA)。
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湾区是(正确答案是:(D)纽约大湾区B旧金山大湾区C东京大湾区D粤港澳大湾区28.90%()年非石化能源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是多少?2017 广东省9.正确答案是:A (C)B37.60% C43.50% D53.20%10.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正确答案是:(B)A需求侧供给侧B产品侧C研发侧D个A 11.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的地级以上城市数量是(8 正确答案是:)。
(C)B10 个11 个C12 D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支持()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12.A正确答案是: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合作协议合同编号:__________甲方(以下简称“甲方”):公司名称: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乙方(以下简称“乙方”):公司名称: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第一章定义与术语1.1 本协议中,以下术语具有以下含义:1.1.1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指用于减少和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的技术、设备和工艺。
1.1.2 “合作项目”指甲乙双方为实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合作而实施的具体项目。
第二章合作目标2.1 甲乙双方一致同意,本协议旨在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实现以下目标:2.1.1 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2.1.2 促进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2.1.3 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第三章合作内容3.1 甲乙双方同意在以下方面进行合作:3.1.1 技术研发:甲方负责提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乙方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3.1.2 技术推广:甲方负责将合作项目的技术成果推广至相关领域,乙方负责协助甲方进行技术推广工作。
3.1.3 技术应用:甲方负责在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乙方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
第四章合作期限4.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年,自合作协议生效之日起计算。
4.2 若双方同意延长合作期限,应在合作期满前____个月签订书面补充协议。
第五章合作原则5.1 甲乙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5.1.1 诚实守信:双方应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履行合同义务,保证合作协议的顺利实施。
5.1.2 合作共赢: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
5.1.3 保密原则:双方应对在合作过程中获取的对方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保密信息予以严格保密,未经对方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泄露。
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生效
《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日前正式生效。
有关人士表示,《协议书》的生效将进一步推进三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有助于持续改善珠
据介绍,三地监测网络的监测站点将由16个增加至23个:广东在原来13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再新增5个;香港在原来3个监测站点的基础上新增元朗监测子站;
澳门则加入位于氹仔的大潭山监测子站。
监测网络除继续监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4种主要空气污染物外,还会监测一氧化碳及细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