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有无晕厥史及房室传导阻滞,了解各脏器功能,评估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及禁忌证。

2.评估患者是否做好术前准备,术前相关用物是否完备。

二、护理措施

1.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简单过程及配合要点,给予心理支持。

2.完善术前准备,包括完善各项常规检查,训练患者平卧位床上排尿,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皮试,停用抗凝药物,术前晚保证良好睡眠,必要时应用镇静药。

3.术后做12导联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脉搏、心率、心律、心电变化及患者自觉症状。

4.安置临时起搏器者要绝对卧床休息,平卧或左侧卧位,术侧肢体制动,避免屈曲。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取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8~12 小时,避免右侧卧位,可抬高床头 30°-60°,术侧肢体避免过度活动,勿用力咳嗽,以防电极脱位,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

5.伤口护理与观察∶植入式起搏者伤口局部以沙袋压迫6小时,每隔2小时解除压迫5 分钟,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或血肿,术后24小时换药1次,无异常可2~3天换药1次。密切观察起搏器囊袋有无

肿胀、伤口有无渗血、红肿,及时发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7天拆线,临时起搏器每天换药。

三、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起搏器功能,外出随身携带起搏器卡,避开强磁场及高电压场所。如接触某种环境或电器后出现胸闷、头晕等,立即离开现场或者不再使用该种电器。

2.教会患者每天自测脉搏2次,出现脉率低于设置起搏频率10%或节律异常及时就医。

3.移动电话距离起搏器至少1Scm,拨打或接听电话时采用对侧。

四、出院回访

1.指导避免剧烈运动,术侧上肢避免做用力过度或幅度过大的动作,(如打羽毛球、举重物等)。勿随意抚弄起搏器植人部位,以免影响起搏器功能或使电极脱位。

2.指导患者定期随访,一般要求植入后1、3、6个月各随访1次,稳定后每 3个月至6个月随访1次。接近起搏器使用年限时,每月至少随访一次,在电池耗尽前及时更换起搏器。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 心脏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简称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由脉冲发射器和起搏电极导线组成。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 一、评估要点 (一)评估患者有无晕厥史、心脏传导阻滞等及患者心理状况。 (二)评估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情况、常规备皮。 (三)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术后伤口有无渗血、血肿及疼痛,起搏器感知功能是否良好。 二、护理措施 1. 术前护理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手术的过程、方法和注意事项,以消除紧张心理,必要时手术前夜给予辅助睡眠。 (2)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血型、及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部X线正位片、心脏彩超等。 (3)术区备皮,备皮范围上及下颌,下至肋缘,两侧至腋下,手术部位应彻底清洁。 (4)术前应少食但不禁饮食,以防患者虚脱、低血糖或静脉充盈不良。 (5)遵医嘱用药,术前常规做抗生素(如青霉素)试验,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好普鲁卡因试验。 (6)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出现排便困难。 (7)术前应用抗凝剂者需停用至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范围内。 2. 术中护理 (1)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关注病人感受,了解病人术中疼痛情况及其他不适,并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帮助病人顺利配合手术。 3. 术后护理 (1)术后嘱患者保持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1~3天,术侧肢体制动24h,勿用力咳嗽,以防电极脱位,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术后第1次活动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 (2)术后描记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护24h,监测起搏和感知功能,监测脉搏、心率、心律及病人自觉症状,发现有无电极导线移位或起搏器起搏感知障碍,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伤口局部以沙袋加压6h,且每间隔2h解除压迫5min。定期更换敷料,一般术后7天拆线,观察伤口及起搏器囊袋有无出血或血肿,局部有无疼痛等;监测体温变化,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注意保持心脏起搏器植入部位皮肤清洁干燥,衣着宽松,减少摩擦,避免撞击。 三、健康教育 1. 告诉患者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 2. 告知患者避开强磁场和高电压(如核磁、激光、理疗等),嘱病人一旦接触某种环境或电器后出现胸闷、头晕等,应立即离开此物或不再用该种电器。 3. 教会患者每天自测脉搏2次,出现脉率比设置频率低10%或再次出现安装起搏器前的症状及时就医,不要随意抚弄起搏器植入部位。 4. 避免剧烈运动,装有起搏器侧的上肢避免用力过度或大幅度的动作(如打网球、负重),洗澡时勿用力揉搓起搏器植入处皮肤,以免影响起搏功能或使用电极脱落。 5. 妥善保管起搏器卡(有起搏器型号、有关参数、安置日期、品牌等),外出随身携带,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

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前术后护理

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前术后护理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给予心理疏导,讲解安装起搏器治疗的必要性,意义, 手术的安全性,基本过程及配合,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给予镇定剂。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紧张,焦虑心理使其以最佳心态配合手术 2.术前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乙肝表面 抗原,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等。并做抗生素皮试 3.皮肤准备备皮范围是剑突上及双侧颈部和腋下,备皮时动作要 轻柔,勿损伤皮肤,备皮完毕清洗干净并穿上手术衣。 4.术前准备术前一般禁食,禁水4—6h,因术后患者需在床上平 卧24h,所以指导患者床上使用便盆,在术前1~2天练习床上大小便 术中护理 将病人带入导管室向病人介绍导管室环境,帮病人摆好手术体位,连接心电监护,静脉通道以备急救。密切观察病人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变化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多与病人沟通,询问是否舒适,转移病人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 术后护理 1.心电监护术后给予24h心电监护,观察起搏器情况及心率心律, 血压的变化,如有异常通知医生

2.术后体位指导患者回病房后,将患者平移至床上,术后用1kg 沙袋压迫囊袋局部6—8h。起搏期,由于电机刺激心内膜导致组织细胞水肿,如活动过早,可导致电机脱位。而24h后心内膜组织水肿液及纤维蛋白渗出液逐渐形成纤维包绕而包牢电极,电极不易脱落。所以24h内要绝对平卧,为帮助患者可在患者腰部垫一软枕头,并给与肢体按摩。48h可将床头抬高15—45度,72h 后逐渐下床在室内活动告知患者肢体不要外展,上抬,提重物,以防电极脱落 3.皮肤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切口部位有无渗血,渗液,术后第二天 起每日换药一次,如切口部位有渗液给与安普贴薄膜覆盖,有消炎,消肿作用 4.饮食指导术后指导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纤维易消化饮食,促进 伤口愈合,保持大便通畅,最好不要引用牛奶和易产气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胀。 心脏起搏器术后注意要点: 1.植入后活动注意事项 术后24小时内患者应平卧床上,术侧肩关节避免活动。1-3天后可增加活动量,要适当注意活动量或活动方式。逐渐适量活动肩关节,可以防止肩关节僵硬等不适。埋入起搏器术侧手臂早期要严格避免快速地、突然地移动或用力高举等动作,日常活动基本不受限制。一般1-2月后电极导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 节目导视:人工心脏起搏是用脉冲发生器发放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效收缩的方法,它是治疗心动过缓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需要的治疗时间不同,人工心脏起搏分为临时心脏起搏和永久心脏起搏。本片主要介绍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技术。 起搏器植入手术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以专门的心导管室,并配备紫外线和溴氧消毒装置最为理想。植入手术应由专门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技术队伍完成,包括受过专门训练的专科医生、工程技术员和护士。相对固定人员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心导管室的仪器也是成功手术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C型BX相机、带影响增强器、电视屏幕及摄像等功能。二,起搏分析仪,用于起搏导线定位时,参数测试。三,心电监护记录仪。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五,除颤器、麻醉机及急救药品。 心内膜起搏大多采用经外围静脉系统将导线植入心内膜,目前常用的是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和近头静脉切开植入。我们先介绍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行心内膜起搏技术。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嘱患者头部转向对侧,连接好心电监护及血压血氧检测,由助手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单,准备手术器械。脉冲发生器放置位置一般在胸前皮下囊带内,左侧及右侧均可,脉冲发生器离锁骨应有足够距离,这样肩部可以自由活动,有的术者先切开皮肤再穿刺锁骨下静脉,有的术者先穿刺锁骨下静脉,再切开皮肤,本片采用第一种方法。 暴露手术视野右锁骨下缘约1到2厘米处,用0.5%到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对儿童和少数老年人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手术的患者,可加用静脉麻醉。于麻醉位置切开皮肤约5厘米,用撑开器撑开皮肤,逐层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准备锁骨下静脉穿刺。可采取肩垫枕的仰卧头后垂位,头偏向对侧,以利于穿刺,锁骨下静脉直径约1到2厘米,呈弓形位于锁骨内测约三分之一的后上方,长度约为3.5到4.3厘米,传统上提倡于锁骨中内三分之一交接处,穿刺锁骨下静脉,它被称为安全穿刺区。在锁骨中内三分之一交接处与皮肤呈30度夹角竞争,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进针要缓慢,边进针边保持针筒内负压,针头在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中进行,当针头进入锁骨下静脉时,有静脉斜血涌入注射器内,回血通畅后固定针头,取下针筒,送入导引钢丝,送导引钢丝时必须在透视下进行,以免进入颈部或胸壁静脉,钢丝应经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导引钢丝最好能够进入下腔静脉,以确保穿刺操作在静脉系统内。打开心室与心房导线包装盒,取出导线,检查导线有无破损。若为螺旋电极导线,应当在体外确定螺旋能自如的完全旋出和旋入,并记住旋转方向及完全旋出的圈数。再继续手术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螺旋电极植入室间隔的模拟手术。 锁骨下静脉穿刺,将直钢丝束形为弯钢丝,沿外套管置入螺旋电极,撤出外套管,调整钢丝的弧度,调整导线至所需位置,固定并测量各项参数,这次是低位室间隔。导线也可以放置于高位室间隔,钢丝束形为更大的弧度,调整导线至所需位置,固定并测量各项参数,这次是高位室间隔。 下面我们继续观看手术,将第一个静脉扩张撬及可撕开外套管经导引钢丝送入锁骨下静脉,注意,在插入扩张撬时,病人应平静呼吸,避免咳嗽、深吸气,一面气体进入静脉,引起空气栓塞。将静脉扩张撬由外套管中拔除,保留可撕开外套管和导引钢丝,经外套管将心室导线送入锁骨下静脉、下腔静脉。拔出并撕出外套管,导线就留置在内。同样应用第二个静脉扩张撬及可撕开外套管,送入心房导线。将静脉扩张撬及导引钢丝取出,右心室心尖部有丰富的脊小梁,电极导线容易固定,因此一直作为传统的右室内起搏位点,而右心室留出道间隔部起搏更接近于生理性起搏,也是目前常用的起搏位点,本例病人采用右心室留出道间隔部起搏。如直钢丝不易进入可用弯钢丝法,采取弯钢丝可较容易跨过三件半环,及进入右心室留出道。透视下确定电极导线位置,后前位透视电极头端指向右上方,左前斜位视电极头端指向脊柱。当确认电极头端与右心室留出道有很好的接触,即可将导线旋入心内膜内,根据植入前体外的旋转方向及圈数,固定好心室电极导线,并在X线下观察电极头端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 作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 节目导视:人工心脏起搏是用脉冲发生器发放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效收缩的方法,它是治疗心动过缓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需要的治疗时间不同,人工心脏起搏分为临时心脏起搏和永久心脏起搏。本片主要介绍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技术。 起搏器植入手术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以专门的心导管室,并配备紫外线和溴氧消毒装置最为理想。植入手术应由专门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技术队伍完成,包括受过专门训练的专科医生、工程技术员和护士。相对固定人员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心导管室的仪器也是成功手术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C型BX相机、带影响增强器、电视屏幕及摄像等功能。二,起搏分析仪,用于起搏导线定位时,参数测试。三,心电监护记录仪。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五,除颤器、麻醉机及急救药品。 心内膜起搏大多采用经外围静脉系统将导线植入心内膜,目前常用的是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和近头静脉切开植入。我们先介绍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行心内膜起搏技术。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嘱患者头部转向对侧,连接好心电监护及血压血氧检测,由助手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单,准备手术器械。脉冲发生器放置位置一般在胸前皮下囊带内,左侧及右侧均可,脉冲发生器离锁骨应有足够距离,这样肩部可以自由活动,有的术者先切开皮肤再穿刺锁骨下静脉,有的术者先穿刺锁骨下静脉,再切开皮肤,本片采用第一种方法。 暴露手术视野右锁骨下缘约1到2厘米处,用%到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对儿童和少数老年人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手术的患者,可加用静脉麻醉。于麻醉位置切开皮肤约5厘米,用撑开器撑开皮肤,逐层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准备锁骨下静脉穿刺。可采取肩

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例讨论

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例讨论 日期:2013/10/2 时间:16:00 地点:护办室主持人: 主题:疑难病例□危重病例□重大手术病例□主讲人:江燕护士长记录人:储艳霞 参加人员 主管护师:严丽、张良荣、张雪琴、王腊荣 护师:王丽、叶婵娟、周俊、杨平平、储艳霞、陆慧 护士:彭燕、汪敏敏、程申申、檀影、程迪洁 内容记录 主持人江燕:随着近些年医学的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心内二科近些年此类手术也渐渐增多,为了提高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手术成功率,我们要熟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后的护理、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今天我们来分析讨论一列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病例。 责任护士杨平平:现在我来介绍一下这位病人。 1、简要病史 21床患者,姓名杨善富,男,72岁,住院号:337097。 入院诊断: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冠心病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简要病例汇报:患者杨善富,男性,72岁,职业农民,2013年9月24日入院。患者自10余年前开始在无明显诱因下经常感头昏不适,行走有漂浮感,双下肢无力多次测血压高。近一月来患者感头昏明显,双下肢无力,行走活动时多次因头昏、乏力跌倒,发作前有黑曚,门诊拟“晕厥待查”收住我科。 2、查体:T:36.5℃ P:38次/分 R:18次/分 BP:150/70mmhHg,患者神情。 3、既往史:高血压病史,甲状腺功能减退,冠心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4、辅助检查: 入院前特殊检查结果示 2013.8.5头颅CT: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 2013.9.20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间歇性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间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间歇性室性逸搏心律。 2013.9.20心脏彩超示:1 左室壁增厚 2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3 主动脉瓣少量反流,二尖瓣及三尖瓣微量反流。 5、入院后医嘱 入院予以心内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心电监护,检测血压tid,低盐低脂饮食。治疗给予控制心律失常、降压、抗炎等处理。 6、患者入院后病情演变及治疗与护理 9月24日下午患者于导管室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术中顺利术后病情生命体征平稳。今天是住院后第4天,现起搏器工作正常,左锁骨下切口处创口愈合良好,患者未出现头晕症状,可下床进行轻体力活动。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护理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护理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埋藏在患者体内,可以产生一定形式的有规律的微弱脉冲电流,通过导线与心脏组织相接触的电极作用于心脏,代替正常心脏起搏激动心肌,使心房或心室按一定频率有效收缩的治疗仪器。它主要用于治疗缓慢的心律失常,和部分快速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人工心脏起搏适应症 1. 临时起搏的适应症 一般适用于暂时或急需起搏的患者。治疗性起搏如:急性心机缺血,急性心机炎时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绝大部分是一过性和可逆的可安装临时起搏器渡过危险。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伴发传导阻滞者,安装临时起搏器可保证病人的安全。预防性和保护性起搏如: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介入性导管治疗时可给予临时起搏,有明显的心动过缓或可能发生心律失常而需要行大的外科手术者可安装临时起搏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临时起搏器放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局部感染。 2 . 永久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 房室传导阻滞的适应症房室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的适应症a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即由于心动过缓而出现心悸气短,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发作头晕等重要脏器供血不全引起的症状。B窦性停搏大于4s。c 窦房结功能失调,心室率小于40/min。d 需用药物来维持和抑制心室率者。 心机梗塞的适应症急性心机梗塞病人伴发传导阻滞,多数在15天内恢复,若观察3周仍有阻滞且不能停掉临时起搏者,可改用永久性起搏器。 快速心律失常安置起搏器的适应症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常见并发症 1心律失常极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电极刺激所至,故应备好急救措施。 2 心肌穿孔多发生于术后4—5天,心肌穿孔时,除起搏失效外,原症状复发,膈神经和肋间神经及腹神经受刺激而引起呃逆,肌肉抽搐等,术后需密切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3电极移位电极移位是心内膜电极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经验及病人过早活动有关,术后几天若有起搏不良,应首先考虑电极移位。 4 感染感染也是埋植式心脏起搏器最重要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在植入术后及术后数年,感染部位可在切口,皮下囊袋,心内膜。术后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绝大部分的感染是可以避免的。方法如;a 术后常规静脉应用有效的抗生素。B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C 每天观察伤口,保证伤口敷料干燥无渗血等。 术前准备 1术前让病人及家属充分了解安装起搏器的必要性,了解手术的大体过程,减少病人存在的疑虑和恐惧心理,争取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术前一日晚如患者难以入眠,可适当应用镇静剂 2 协助患者完成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凝等化验检查项目。 3 胸部X线后前位及侧位摄片不仅为观察心脏的位置和各腔大小,而且也为日后随访做对照,协助患者尽快完成。 4 训练病人能在卧位情况下解大小便,熟练掌握在呼气末的屏气动作,以便配合静脉穿刺插入起搏导管。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病人的护理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病人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01-20T17:14:34.750Z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综合)10年5期供稿作者:黄蓉[导读] 术前充分做好病人的准备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较快恢复有重要作用。黄蓉(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无锡214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91-0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利用起搏器中一定强度的频率和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肌兴奋和收缩来达到控制心律失常和改变心功能。目前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作为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部分快速型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对抢救病人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3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整体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62.0岁。患者均有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其中病窦综合征10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心房纤颤伴房室传导阻滞4例,窦性停搏7例。其中1例伴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史。 2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对起搏器的知识了解甚少,加上疾病引起的痛苦不适感,而产生多种复杂心理如:焦虑、紧张、恐惧等。专科医生和护士,应首先耐心向患者及(或)其家属讲解其疾病的严重性、危险性和介绍起搏器的适应症、各类型起搏模式的优缺点、术中的操作程序、注意事项及术后护理与配合等,提高患者对起搏器及其疾病的认识,使之了解和接受新技术,以积极而自愿的心态接受手术。护理人员应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使其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 3基础护理 3.1术前护理:术前充分做好病人的准备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较快恢复有重要作用。术前行心电监护并密切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注意观察P波及QRS波群形态和时限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以便术后判断电极位置。为防止术后出现尿潴留及便秘,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务必让病人学会床上解小便,以免术后导尿而加重痛苦,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给予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纤维素的易消化食物,以预防便秘。术前常规检查心、肝、肾、肺等脏器的功能,抽血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和血小板,常规行普鲁卡因、青霉素过敏试验。手术前6小时禁食,进行术区备皮。 3.2术后护理 3.2.1术后严格做好床边交接班,仔细检查伤口情况、测血压、查脉搏与起搏频率是否相符,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2.2术后将病人送回CCU病房,连续心电监护2天~3天,行心电、血压监测,床边心电图每天1次,了解起搏效果,正常起搏心电图有起搏信号,如发现异常起搏心电图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分析排除起搏故障,保证病人安全。 3.2.3术后协助病人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绝对卧床休息1天~3天,限制躯干活动,防止起搏器电极脱位。 3.2.4术后伤口用0.5kg沙袋压迫6小时,术后1周内每日用75%乙醇棉球消毒,并更换敷料,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痛等现象以及囊袋皮肤的颜色和张力、囊袋内有无积血等,每日测体温4次。 4常见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4.1出血与感染: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出血和感染是较常见的并发症,术中止血不佳、组织损伤严重、没有消灭死腔及伤口部位处理不当等是引发出血和感染的主要原因,所以医生缝合完毕之后,要迅速包扎伤口并用沙袋压迫止血,换药时密切观察是否有渗血现象及感染情况,如切口有无剧烈疼痛,囊袋处皮肤有无波动感及肿胀隆起,敷料渗出的多少等,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4.2电极脱位:这是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0.65%~29%,甚至更高,体位对于手术的成功特别重要,指导病人选择正确体位,可预防电极脱位,患者最适宜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4.3起搏阈值升高:术后因电极导管刺激右心室的心内膜,使局部充血、水肿、损伤,因而起搏阈值升高,一般2周后随着伤口的愈合,阈值随之下降。 4.4起搏器综合征:见于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心排出量减少脉搏减弱,患者可出现心悸、乏力、胸闷胸痛。需密切观察病情,调整起搏器工作状态及药物对症治疗。 4.5静脉栓塞:据报道约有30%~45%患者静脉造影有异常,但有症状的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相当低。护理人员术后对患者的观察要注意病人的整体状态,如面色、意识、呼吸等,以助判断有无血栓形成。 5康复护理 术后5天开始对病人进行康复指导,教会病人自测脉搏,并做好记录,告知病人在安静时测量,每日早、晚各1次;告知病人注意多休息,不要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告知病人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教会病人排遣心理压力的方法,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指导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术后6周避免抬举大于2.5kg的重物,两个月内术侧肩关节活动都要适度,以免起搏器电极脱位;告知病人应远离强磁场、高压线等场所,不能做各种电疗,不能坐电车,不宜与一些电子仪器直接接触,如电剃须刀、电吹风、电动按摩椅等,不宜频繁靠近家用电器,以防外界电源的干扰而导致起搏不稳定;告知病人随身携带记录卡,以便出现意外时急救;嘱病人保持起搏器置入部位清洁、干燥,衣着宽松,洗澡时勿用力揉搓,以减少对手术部位的摩擦;术后半年内应右侧卧位,禁止俯卧位;嘱病人戒烟、戒酒;嘱病人术后15天复查1次,以后半年内每月1次,半年后每3个月~6个月1次。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原有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强调其病情仍需通过药物来治疗和控制,避免病人误会安装起搏器就能解决所有心脏病问题,而停止原心脏疾病的治疗用药。如有不适要随时就诊。 6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起搏器技术的突飞猛进,患者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心血管内科专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护理技能,制订全面、有效、严谨的护理计划,手术前后严密观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以期提高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成功,减轻或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进展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进展 发表时间:2013-03-07T15:44:13.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1期作者:许风梅( [导读] 感染: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更换敷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术处敷料出血情况。 许风梅(山东省胶南市人民医院山东胶南 2664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235-02 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起搏器发出一定能量的脉冲电流,通过电极导线传到心机带动心搏的治疗方法。随着我国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是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为了更好地配合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现将近年来护理同行在此临床护理方面进行的研究和取得的经验综述如下。 1 术前访视 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作为新的治疗手段,与其相关的医学知识还未在广大患者及健康人群中普及,许多患者对于这种新技术新疗法存在着疑虑、焦虑甚至恐惧心理,部分患者术前会产生心理负担。因此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有效应对,对术后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故予以术前访视。 临床护理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术前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对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焦虑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术前访视,使患者对手术有了初步认识,缓解了恐惧心理,做好必要的身心准备,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术前责任护士应让患者“心知肚明”,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情况,简要说明手术过程及预后展望,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2 术前常规护理 2.1患者准备首先告诉患者要解除思想压力,保持情绪放松,向患者详细解释使用起搏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安装起搏器的主要作用,消除紧张情绪而取得很好的配合。常规签定手术协议书,再协助患者化验血尿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脂、出凝血时间、输血五项等,做各种导联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术前1 d做青霉素过敏试验,胸腹部区备皮,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晚上可服用镇静剂,以保证患者充足睡眠,手术前6小时禁水、禁食,术前30 min遵医嘱给镇静剂肌肉注射。 2.2建立静脉通道静脉穿刺针最好选取用一次性留置套管针并妥善固定好,一次性留置针可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液体的渗出,保持好血管,为方便手术者,静脉穿刺一般选择左侧肢体。 2.3物品准备准备好急救物品、药品及仪器设备,如电击除颤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药品方面有利多卡因、阿托品、副肾素、多巴胺、阿拉明、地塞米松等心血管病常用急救药品。 3 术后常规护理 3.1术后常规进行24小时持续心电监护监,依病情一般1~3天,最多达7天。监测心率及心律,观察起搏心电图波形有无改变,有无不起搏、不感知等现象。如有异常应即刻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保证安全。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 3.2 体位护理送回病室,患者要平放于床上,让患者平卧或轻度左侧位,一般平卧24h,砂袋压迫4h~6h,术侧上肢制动72小时,以后取左侧卧位、半卧位,严禁右侧卧位,勿剧烈改变体位,有咳嗽症状者及时给予镇咳药,做好生活护理,以防电极脱位。72h后可在床边活动,开始协助并鼓励病人做术侧肩部活动,防止肩关节僵硬,避免右臂抬高和外展活动以防电极脱位。有的病人下床后出现头晕的感觉,可能由于卧床时间太长,体位变化引起一过性脑缺血所致,因此改变体位时动作一定要慢,随时留人陪护。根据患者活动后是否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来指导患者的活动量及时间,同时注意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 3.3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3.4 饮食与排便的护理术后可给予易消化和含纤维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且防止便秘,为此凡是平日大便较干燥的患者均在术后常规应用缓泻剂。术后3d~5d可下床活动,注意术后侧肢不易运动过量,术后护理的好、坏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注意穿刺部位及切口有无感染,术后切口愈合处6d~7d拆线。 3.5预防感染术后遵医嘱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起搏器植埋处及导线肢体处伤口,术后1周内更换敷料1次/d,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和渗血,并嘱患者勿污染伤口,埋植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术后1d~3d内常出现低热,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8.5℃,若出现高热或持续不退时,则提示有感染存在,应报告给医生。术后3d~5d可下床活动,注意术后侧肢不宜运动过量,术后护理的好、坏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注意穿刺部位及切口有无感染,术后切口愈合处6d~7d拆线。 3.6并发症护理 (1)感染: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更换敷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术处敷料出血情况。 (2)心肌穿孔:多位于心尖部,常于术后1周发生,表现为心前区及上胸部疼痛或腹部肌肉跳动,起搏器时有或消失,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电极脱落:应嘱患者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并嘱上肢不要过度外展或上举,此外,放便器和更换床单时均应注意保持患者的强迫体位,动作轻柔,以防发生电极脱位。 (4)尿潴留:护士首先做好解释工作,告知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表示同情和理解,不要责怪患者,同时指导患者放松思想,并创造自己的个人空间,让同病室的患者和其他陪护尽量回避一下,同时予以按摩下腹部,或让患者听流水声,必要时给予导尿。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流程 【适应证】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无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但有明显症状,或由于 心率缓慢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一快综合征,心脏停搏>3s,或在快慢交替时产生症状者,或必须使用某些药物,而这些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心动过缓并产生症状者。 4.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三分支阻滞伴有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5.莫氏Ⅱ型房室阻滞或文氏型房室阻滞经电生理检查属希氏束内或以下阻 滞者。 6.有症状的任何水平的永久性或间歇性高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7.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有晕厥发作史,心脏停搏>3s。 【禁忌证】 1.心脏急性活动性病变,如急性心肌炎、心肌缺血。 2.合并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 【术前准备】 1.对患者全身及心脏情况作全面评价,调整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心功能。 2.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目的、必要性和术中、术后须与医生配合的事项,也 须说明可能的并发症,须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3.备皮,建立静脉通路。 4.心导管室准备手术所需物品。 (1)药品:消毒用碘伏或碘酒、70%乙醇,局部麻醉药1%利多卡因或1%普鲁 卡因。 (2)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导线,备用与起搏导线相匹配的可撕性静脉导引鞘管。 (3)行植入手术用相应手术器械。 (4)心脏监护仪和除颤器,氧气、气管插管和必备抢救药品。 【治疗操作】 1.1%利多卡因局麻下操作,单心腔(心房起搏或心室)起搏者,首选左或右头 静脉切开法插入电极导线,若不成功改锁骨下静脉穿刺。双心腔起搏者电极导线 可直接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也可试用头静脉途径插入相应电极导线。 2.在X影像下将电极导线定位于右心窒尖部(心室起搏)和(或)右心房心耳 部(心房起搏),定位后测定电极起搏阈值,心腔内R波(心房内A波)振幅、斜率, 心肌阻抗。导线定位后,让患者咳嗽并做深呼吸动作,以保证导管电极在心腔内位 置稳定,最后结扎血管,固定导线。 3.测定起搏器的各类参数并记录。要求:心室起搏阈值≤1.0V,R波幅度≥ 5mV。心房起搏阀值≤1.5V,P波幅度≥1.0mV。分别做心房10.0V、心室5.0V 高压输出起搏,测试是否有膈肌刺激。 4.在左或右上胸按起搏器大小在胸大肌筋膜前做一皮下囊袋,充分止血后, 将起搏器与导管固定连接,置于囊袋内,逐层缝合。 【术后处理】 1.沙袋局部压迫止血6~8h。 2.术后平卧24h。 3.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3d,密切观察伤口,1~3d换药1次,7d拆线。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概念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指人工植入心脏起搏器,用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经过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的起搏点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特别是治疗重症慢性心律失常。 症状体征 心脏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起搏器也开始应用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非心电性疾病,如预防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颈动脉窦晕厥、双室同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起搏原理 脉冲发生器定时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传输到电极所接触的心肌(心房或心室),使局部心肌细胞受到外来电刺激而产生兴奋,并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或闰盘连接向周围心肌传导,导致整个心房或心室兴奋并进而产生收缩活动。需要强调的是,心肌必须具备有兴奋、传导和收缩功能,心脏起搏方能发挥其作用。 系统组成 人工心脏起搏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常将脉冲发生器单独称为起搏器。起搏系统除了上述起搏功能外,尚具有将心脏自身心电活动回传至脉冲发生器的感知功能。 起搏器主要由电源(亦即电池,现在主要使用锂-碘电池)和电子线路过程,能产生和输出电脉冲。 电极导线是外有绝缘层包裹的导电金属线,其功能是将起搏器的电脉冲传递到心脏,并将心脏的腔内心电图传输到起搏器的感知线路。

起搏器类型 1. 根据起搏心腔分为 ①单腔起搏器:如AAI(R)、VV(R)等,起搏电极导线单独植入心房或心室; ②双腔起搏器:如DDD(R),起搏电极导线分别植入心房和心室; ③多腔起搏:如三腔(双心房单心室或单心房双心室)或四腔起搏(双心房+双心室),此时,起搏电极导线除常规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外,通常尚需通过心脏静脉植入电极导线分别起搏左心房和(或)左心室。 2. 根据起搏生理效应分为 ①生理性起搏:即尽可能模拟窦房结及房室传导系统的生理功能,提供与静息及活动相适应的心率并保持房室同步,如AAIR和(或)DDDR; ②非生理性起搏:如VVI起搏器,只是保证心室按需起搏,而房室电机械活动不同步。实际上,起搏治疗都不可能是完全生理的。故严格地说,所有的心脏起搏器都是非生理性的。 3. 根据是否具有频率适应功能分为①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如常用的AAIR、VVIR和DDDR;②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如常用的AAI、VVI和DDD。 植入方法 临时心脏起搏 有经皮起搏、经食管起搏、经胸壁穿刺起搏、开胸心外膜起搏和经静脉起搏等5种方法。目前多选择后者。 通常选用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送入临时起搏电极导线。发生电极导线移位的情况较永久心脏起搏常见。应加强术后心电监护,包括早期的起搏阈值升高、感知灵敏度改变及电极导线脱位等,尤其是起搏器依赖者。另外,由于电极导线通过穿刺点与外界相通,因此要注意局部清洁,避免感染,尤其是放置时间较长者。另外,经股静脉临时起搏后患者应保持平卧位,静脉穿刺侧下肢制动。 永久心脏起搏 目前绝大多数使用心内膜电极导线。技术要点包括静脉选择、导线电极固定和起搏器的埋置。 1. 静脉选择通常可供电极导线插入的静脉有:浅静脉有头静脉、颈外静脉,深静脉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颈内静脉。通常多首选习惯用手对侧的头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如不成功,再选择颈内或颈外静脉。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 节目导视:人工心脏起搏是用脉冲发生器发放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效收缩的方法,它是治疗心动过缓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需要的治疗时间不同,人工心脏起搏分为临时心脏起搏和永久心脏起搏。本片主要介绍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技术。 起搏器植入手术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以专门的心导管室,并配备紫外线和溴氧消毒装置最为理想。植入手术应由专门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技术队伍完成,包括受过专门训练的专科医生、工程技术员和护士。相对固定人员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心导管室的仪器也是成功手术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C型BX相机、带影响增强器、电视屏幕及摄像等功能。二,起搏分析仪,用于起搏导线定位时,参数测试。三,心电监护记录仪。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五,除颤器、麻醉机及急救药品。 心内膜起搏大多采用经外围静脉系统将导线植入心内膜,目前常用的是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和近头静脉切开植入。我们先介绍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行心内膜起搏技术。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嘱患者头部转向对侧,连接好心电监护及血压血氧检测,由助手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单,准备手术器械。脉冲发生器放置位置一般在胸前皮下囊带内,左侧及右侧均可,脉冲发生器离锁骨应有足够距离,这样肩部可以自由活动,有的术者先切开皮肤再穿刺锁骨下静脉,有的术者先穿刺锁骨下静脉,再切开皮肤,本片采用第一种方法。 暴露手术视野右锁骨下缘约1到2厘米处,用%到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

醉,对儿童和少数老年人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手术的患者,可加用静脉麻醉。于麻醉位置切开皮肤约5厘米,用撑开器撑开皮肤,逐层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准备锁骨下静脉穿刺。可采取肩垫枕的仰卧头后垂位,头偏向对侧,以利于穿刺,锁骨下静脉直径约1到2厘米,呈弓形位于锁骨内测约三分之一的后上方,长度约为到厘米,传统上提倡于锁骨中内三分之一交接处,穿刺锁骨下静脉,它被称为安全穿刺区。在锁骨中内三分之一交接处与皮肤呈30度夹角竞争,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进针要缓慢,边进针边保持针筒内负压,针头在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中进行,当针头进入锁骨下静脉时,有静脉斜血涌入注射器内,回血通畅后固定针头,取下针筒,送入导引钢丝,送导引钢丝时必须在透视下进行,以免进入颈部或胸壁静脉,钢丝应经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导引钢丝最好能够进入下腔静脉,以确保穿刺操作在静脉系统内。打开心室与心房导线包装盒,取出导线,检查导线有无破损。若为螺旋电极导线,应当在体外确定螺旋能自如的完全旋出和旋入,并记住旋转方向及完全旋出的圈数。再继续手术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螺旋电极植入室间隔的模拟手术。 锁骨下静脉穿刺,将直钢丝束形为弯钢丝,沿外套管置入螺旋电极,撤出外套管,调整钢丝的弧度,调整导线至所需位置,固定并测量各项参数,这次是低位室间隔。导线也可以放置于高位室间隔,钢丝束形为更大的弧度,调整导线至所需位置,固定并测量各项参数,这次是高位室间隔。 下面我们继续观看手术,将第一个静脉扩张撬及可撕开外套管经导引钢丝送入锁骨下静脉,注意,在插入扩张撬时,病人应平静呼吸,避免咳嗽、深吸气,一面气体进入静脉,引起空气栓塞。将静脉扩张撬由外套管中拔除,保留可撕开外套管和导引钢丝,经外套管将心室导线送入锁骨下静脉、下腔静脉。拔出并撕

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前术后护理

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前术 后护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前术后护理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给予心理疏导,讲解安装起搏器治疗的必要性,意义,手 术的安全性,基本过程及配合,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给予镇定剂。 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紧张,焦虑心理使其以最佳心态配合手术 2.术前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乙肝表面抗 原,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等。并做抗生素皮试 3.皮肤准备备皮范围是剑突上及双侧颈部和腋下,备皮时动作要轻 柔,勿损伤皮肤,备皮完毕清洗干净并穿上手术衣。 4.术前准备术前一般禁食,禁水4—6h,因术后患者需在床上平卧 24h,所以指导患者床上使用便盆,在术前1~2天练习床上大小便 术中护理 将病人带入导管室向病人介绍导管室环境,帮病人摆好手术体位,连接心电监护,静脉通道以备急救。密切观察病人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变化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多与病人沟通,询问是否舒适,转移病人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 术后护理 1.心电监护术后给予24h心电监护,观察起搏器情况及心率心律,血 压的变化,如有异常通知医生 2.术后体位指导患者回病房后,将患者平移至床上,术后用1kg沙袋 压迫囊袋局部6—8h。起搏期,由于电机刺激心内膜导致组织细胞水肿,如活动过早,可导致电机脱位。而24h后心内膜组织水肿液及纤

维蛋白渗出液逐渐形成纤维包绕而包牢电极,电极不易脱落。所以24h内要绝对平卧,为帮助患者可在患者腰部垫一软枕头,并给与肢体按摩。48h可将床头抬高15—45度,72h后逐渐下床在室内活动告知患者肢体不要外展,上抬,提重物,以防电极脱落 3.皮肤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切口部位有无渗血,渗液,术后第二天起每 日换药一次,如切口部位有渗液给与安普贴薄膜覆盖,有消炎,消肿作用 4.饮食指导术后指导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纤维易消化饮食,促进伤口 愈合,保持大便通畅,最好不要引用牛奶和易产气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胀。 心脏起搏器术后注意要点: 1.植入后活动注意事项 术后24小时内患者应平卧床上,术侧肩关节避免活动。1-3天后可增加活动量,要适当注意活动量或活动方式。逐渐适量活动肩关节,可以防止肩关节僵硬等不适。?埋入起搏器术侧手臂早期要严格避免快速地、突然地移动或用力高举等动作,日常活动基本不受限制。一般1-2月后电极导线可固定,不过仍需注意手臂的活动幅度、力度以及承重力量,俯卧撑等靠近埋入位置的运动也要避免。 2.起搏器局部的保护 早期您会感觉到起搏器的存在,请不要直接按压起搏器表面,不要试图挤压和移动您的起搏器。感觉到起搏器如异物样存在的不适是常见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一、适应症: 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病窦综合征等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缓慢型心率失常(心动过缓、Ⅱ度Ⅱ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2、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缓慢心律失常。 二、术前准备 1.药品:皮肤消毒液,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 2.临时起搏器(包括起搏器备用电池),一次性临时起搏电极,穿刺针,动脉鞘,J型导丝,一次性消毒包,无菌手套,帽子,口罩,无菌纱布。 3.抢救仪器:心脏监护仪,心脏电复律除颤器,氧气,气管插管等。 4. 急救药品:多巴胺、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 5.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中需与医师配合的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6.建立静脉通路。 7.通知介入室医护人员,立即做好手术准备。 三、手术操作步骤 1.患者平卧于介入室导管床上,连接好心电监护仪作心电监护。 2.手术者术前戴帽子、口罩,手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手术区皮肤,铺无菌洞巾。

3.静脉选择:可采用左或右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4.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 5. 用18号穿刺针穿刺右股静脉或左、右锁骨下静脉成功,在X线透视下沿穿刺针送J型导丝(穿刺锁骨下静脉时,将J导丝送至锁骨下静脉,再进入上腔静脉内,以确保导丝在刺锁骨下静脉,避免误穿锁骨下动脉),撤出穿刺针,在穿刺处做一2mm切口,沿J型导丝植入6F动脉鞘,沿动脉鞘送入一次性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 7.电极到位后,嘱病人用力咳嗽,通过咳嗽使病人增加胸内压,使起搏器电极与心室紧密连接,并确保起搏器电极不易移位。 8.调整起搏参数(VVⅠ型):电压3V~5V或电流10mA~15mA,感知灵敏度0.5mV~1.0mV,频率超过自身心率10次/分左右即可起搏(一般频率调至60次/分)。 9.通过心电图或示波器观察起搏效果,若有脉冲信号,其后有固定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和T波,说明起搏有效。 10.撤出动脉鞘,固定临时起搏电极于皮下,保护好起搏器正负极连接处,避免脱落,一次性无菌敷贴覆盖穿刺处。 四、注意事项 1. 术中应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 2.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注意观察有无气胸、血胸并发症发生。

安装临时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护理

安装临时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护理 一、概述 临时性心脏起搏是一种非永久性心脏起搏方式。为非永久性置入起搏电极的一种起搏方法。通常使用双极起搏导管电极,起搏器放置在体外,起搏电极放置时间常规为7天,最长不超过4周。 二、适应证 1、可逆性因素(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高钾血症、药物中毒等)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频率缓慢的心室逸搏、有症状的二度AVB或三度AVB。 2、反复出现阿-斯综合征,有永久起搏器的适应证,但因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安置永久起搏器的过渡治疗。 3、已置入的永久起搏器失灵、电池耗竭等原因需要更换永久起搏器,又存在起搏器依赖的患者。 4、心脏手术后留置临时起搏导线,可处理手术所致房室传导阻滞,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5、具有心律失常潜在危险的患者,在施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时作为保护性措施。 三、临时起搏器常见安置位置和途径 心外膜临时起搏法 经静脉—心内膜起搏 股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 四、临时起搏器常见设置参数和心电图特点 1 起搏频率(次/分) 2 输出电流(MA) 3 感知电压(MV) 单腔心室起搏的心电图特点:心电图表现为心室起搏信号后紧随一宽大畸形QRS波。 五、接诊置入临时起搏器患者前的准备工作: 使用前准备好导线、电池;打开电源开关,起搏和感知指示灯亮、无低电量指示灯闪烁;遵医嘱预调起搏频率、电压和电流并连接导线。 六、术后护理: (一)置入起搏器患者返回病房时,交接班的重点内容: 起搏器设置参数和起搏效果,置入途径、穿刺部位情况及其他特殊问题。 (二)术后护理要点: 1、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 2、起搏器应固定在合适位置,起搏导线及起搏器要连接紧,防止脱开发生意外。 3、经常观察临时起搏器的工作状况如:电池电量是否不足,起搏、感知功能是否良好等。注1:电池电量的判断: 使用中观察低电压(LOW BATT)是否报警,如红灯闪烁说明电量不足,需更换电池。 注2:起搏功能正常的判断: 1)起搏器有起搏信号。 2) ECG显示有起搏信号,并与起搏器所示起搏信号相一致。 注3:常见起搏器工作指标异常包括: 1)起搏器电池信号灯报警。 2)心电图或监测显示患者心率低于设定的频率。 3)有起搏信号不起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